米契爾級領導驅逐艦

(上與下二張)米契爾級領導驅逐艦首艦米契爾號(USS Mitscher DL-2),此為早期的面貌。

 

米契爾級的威利斯.李號(USS Willis A. Lee DL-4)

在波士頓海軍船廠船塢中維修的威利斯.李號(Willis A. Lee DL-4)。

注意艦首安裝了AN/SQS-26大型低頻陣列聲納;威利斯.李號從1961年就安裝了

當時正在研發的SQS-26聲納的XN-1原型。

米契爾級的威爾金森號(USS Wilkinson DL-5 ex-DD-930)。注意從艦首到艦橋的艦體中心線上,

前後依序安裝了127mm、76mm火砲與Alfa反潛刺蝟砲。 後桅杆上的是SPS-8測高雷達。

在1960年代初期經過CIP程序改良的米契爾號,拆除 後部MK-33 三吋快砲和MK-108 Alfa反潛火箭

,艦尾增設DASH無人反潛直昇機的機庫與甲板。

在1967年改為飛彈驅逐艦的米契爾號,舷號改為DDG-35,後部設置一座MK-13單臂發射器,容納40枚韃靼防空飛彈。

原本的前、後各一組的MK-33 三吋快砲和MK-108 Alfa反潛火箭都被拆除,艦橋前部設置一座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

與再裝填機構。此外,換裝兩座新桅杆,前桅杆頂設置SPS-37二維對空雷達,後桅杆頂設置SPS-48C三維雷達。

(上與下)已經改為飛彈驅逐艦的米契爾號,攝於1977年。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米契爾級領導驅逐艦/美國

(Mitscher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DL-2、3:Bath Iron Works Corporation, Bath, Maine

DL-4、5: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 Quincy, Massachusetts

尺寸(公尺) 長149.4 寬14.5 吃水4.5
排水量(ton) 標準3650

滿載48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1200psi鍋爐*4

蒸汽渦輪*2/80000 

發電機功率4000KW

雙軸

航速(節) 34
續航力(海里) 45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SPS-6對空搜索雷達*1(原始裝備,DDG-35、36改良時拆除)

SPS-8測高雷達*1(原始裝備,DDG-35、36改良時拆除)

 

SPS-48C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DDG-35、36改良時加裝)

SPS-37二維對空搜索雷達*1(DDG-35、36改良時加裝)

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MK-67艦砲射控系統*1

MK-56艦砲射控系統(含SPG-35照明雷達)*1(DDG-35、36改良時拆除)

MK-74飛彈射控系統(含SPG-51照明雷達)*2(DDG-35、36在1967年加裝)

乘員 370
艦載武裝 MK-42 54倍徑五吋艦砲*2

雙聯裝三吋70倍徑艦砲*2(1960至1970年代拆除)

MK-108 Alfa反潛刺蝟砲*2(1960年代拆除)

533mm魚雷發射器*4(1960年代拆除)

雙聯裝20mm機砲*4(1960年代拆除)

深水炸彈發射器*1

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1960至1970年代加裝)

MK-13單臂防空飛彈發射器*1(裝填40枚韃靼防空飛彈。DDG-35、36在1967年加裝)

MK-112/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DDG-35、36在1967年加裝)

艦載機 DASH無人反潛直昇機*1(1960至1970年代加裝)
姊妹艦

共4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備註
DDG-35 ex-DL-2 ex-DD-927 Mitscher 1948/8 1949/10/3 1952/1/26 1953/5/15 1978/6/1 1978/6/1 1966/3/18改為飛彈驅逐艦
DDG-36 ex-DL-3 ex-DD-928  John S. McCain 1948/8 1949/10/24 1952/7/12 1953/10/12 1978/4/29 1978/4/29 1967/3/15改為飛彈驅逐艦
DL-4 ex-DD-929 Willis A. Lee 1948/8 1949/11/1 1952/1/26 1954/10/5 1969/12/19 1972/5/15  
DL-5 ex-DD-930 Wilkinson 1948/8 1950/2/1 1952/4/23 1954/7/29 1969/12/19 1974/5/1

全球防衛383期:紀德級驅逐艦的誕生與發展part 2(張明德著)

 


 

 依照二次大戰的經驗,美國海軍認為兩千噸級的艦隊驅逐艦,耐航力經常拖累了艦隊活動,更別提在惡劣海象之下的重重限制。二次大戰結束後, 西方國家又面臨蘇聯取得納粹德國新銳Type-XXI潛艇技術的威脅,因此美國海軍亟思建造新一代反潛艦艇予以抗衡,這種新艦噸位介於巡洋艦與驅逐艦之間,專門負責航艦戰鬥群的反潛護衛工作,稱為獵殺型輕巡洋艦(Hunter-Killer Cruiser,CLK)。

在1947年,美國海軍訂購了第一艘CLK,就是諾福克號(USS Norfolk CLK-1),採用美國海軍新開發的1200psi(磅/平方寸)高壓蒸汽渦輪系統的艦艇(是過去美國驅逐艦600psi蒸汽渦輪的兩倍), 滿載排水量高達6600噸,相當於二次大戰時代的亞特蘭大級防空輕巡洋艦 。由於諾福克級太過昂貴,美國海軍便縮小設計,在1948年8月訂購的四艘米契爾級驅逐艦(Mitscher class DD-927~930)。米契爾級的標準排水量達3650ton,同樣1200psi高壓蒸汽渦輪系統。原本米契爾級預定作為新一代艦隊驅逐艦的原型,但它的噸位還是比二戰建造的兩千噸級驅逐艦佛來契級(Fletcher class)、亞倫桑那級(Allen M. Sumner class)、基靈級(Gearing class)大得多,價格昂貴,根本不可能以等比例汰換二戰型艦隊驅逐艦,因此美國海軍軍令部長薛曼(Forrest P. Sherman)拒絕將米契爾級列入一般的艦隊型驅逐艦,而在1951年2月9日將四艘米契爾級與諾福克號通通轉為一種新的艦種──領導驅逐艦(Destoryer Leader,DL),而米契爾級的舷號也改從2排到5(接在諾福克號後面)。 此外,由於技術不成熟之故,這五艘領導驅逐艦的1200psi高壓蒸汽推進系統都面臨給水與鍋爐管等嚴重的技術問題;整體而言,這些美國二戰結束後建造的首批驅逐艦,並不能滿足新一代艦隊驅逐艦的綜合考量 。隨後美國海軍降低了需求,將新一代艦隊驅逐艦的標準排水量降至2800ton,並依此標準建造了18艘佛斯特.薛曼級(Forrest Sherman class)驅逐艦,這才是二戰結束後美軍第一種成熟的艦隊驅逐艦設計。

米契爾級的滿載排水量高達4850ton,明顯比二戰型驅逐艦大了一號;其1200psi蒸汽動力系統與諾福克級相同,可輸出80000軸馬力,最大航速高達34節,耐海能力也由於艦體尺寸的放大而提高不少。早期米契爾級的武裝配置如下:艦首與艦尾各有一門新開發的MK-42 五吋(127mm)54倍徑艦砲,B砲位與Y砲位各有一座新開發的雙聯裝三吋(76mm)70倍徑快砲,此外還有四座同樣是新開發的雙聯裝20mm自動防空機砲 (含射控雷達);而76mm 70倍徑快砲與20mm自動機砲先前也被諾福克號採用 。艦橋頂部設置一座MK-67艦砲射控系統,艦體後部設置一座MK-56艦砲射控系統(含SPG-35射控雷達);艦上配備SPS-6對空搜索雷達與一座SPS-8測高雷達,都屬於二戰水平的裝備。為了增強單舷火力,米契爾級的兩門五吋快砲與兩門三吋快砲都安裝在艦體中心軸線上 ,連同Alfa反潛刺蝟砲,都採用階梯式的背負安裝;這樣的火力配置佔去了頗長的軸線空間,但整體 反艦火力強度卻不突出(例如五吋砲僅二門),整體而言並不是高明的設計。此外,艦上還有一組四聯裝533mm反艦魚雷發射器、兩座Alfa反潛刺蝟砲(前、後各一)與一座深水炸彈發射軌,這些都是二戰時代的武器。 米契爾級 的76mm 70倍徑快砲與雙聯裝20mm自動快砲隨後被證實並不是很成功,諾福克號在1959年將四座76mm 70倍徑砲拆除,換成四座比較樸實成熟的MK-33 76mm 50倍徑快砲,並拆除所有的20mm機砲。

升級計畫

雖然以火砲驅逐艦的標準,米契爾級的武裝配置看似並不上算,然而仗著艦體較大,米契爾級擁有較大的日後改裝餘裕。在1960到1962年,米契爾級首先接受 船級改進計畫(Class Improvement Plan,CIP),包括拆除後部一座MK-33三吋快砲與一座MK-108 Alfa反潛火箭(前部的MK-33艦砲與MK-108反潛火箭仍保留),加裝兩座MK-32三聯裝324mm反潛魚雷發射器,原本後部MK-33三吋快砲與MK-108 Alfa反潛火箭的位置增設一座小型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搭載一架DASH無人遙控反潛直昇機 ;原本位於第二煙囪後方的SPS-8測高雷達以及MK-35艦砲射控系統就移到DASH機庫上 。此外,CIP計畫也包含更新米契爾級的聲納系統,艦首改裝SQS-23聲納。

在1959年,美國海軍就研擬為諾福克號與米契爾級領導驅逐艦、薛曼級(Sherman class)驅逐艦加裝防空飛彈系統,希望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迅速獲得一批擁有韃靼(Tartar)/小獵犬(Terrier)防空飛彈的艦艇,同時也讓這些全火砲艦艇能跟上時代。依照美國海軍最初的規劃,米契爾級考量安裝韃靼或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將原本艦尾MK-42五吋艦砲拆除,原砲位改裝防空飛彈發射器;此外,改用兩座複合式煙囪/桅杆結構,前桅杆搭載一座SPS-39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後桅杆搭載一座SPS-37二維對空搜索雷達。此一改裝方案也會拆除原有的兩座MK-33三吋艦砲,保留CIP計畫中設置的DASH反潛直昇機庫與起降平台,而火砲就只剩艦首一座MK-42五吋艦砲。依照估算,米契爾級換裝韃靼飛彈系統每艘成本約3500萬美元,換裝小獵犬飛彈系統則需4100萬美元。

爾後美國海軍又更改了米契爾級的改裝方案,保留艦尾的MK-42五吋艦砲,將DASH遙控反潛直昇機移除,原起降甲板的位置設置一座韃靼防空飛彈發射器;而DASH的機庫也被拆除,原位置用來裝置兩座用來導引防空飛彈的SPG-51C照射雷達(原本後部的MK-56火砲射控系統被拆除)。兩座MK-33三吋艦砲與MK-108 Alfa反潛火箭都被移除,艦橋前方原本裝置MK-33三吋艦砲與MK-108 Alfa反潛火箭的位置則改裝一座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與再裝填機構。在1964財年申請的改裝預算批准後,美國海軍臨時決定薛曼級/米契爾級引進最新開發的SPS-48三維雷達來取代SPS-39。與薛曼級升級計畫類似,升級後的米契爾級換裝兩個大型格子桅(後桅杆架在二號煙囪上),前桅杆裝置SPS-37,後桅杆設置SPS-48。為了配合新增的防空能力,米契爾級也擴大上層結構,設置現代化的戰情中心。調整後的米契爾級升級方案捨棄了DASH反潛直昇機,但擁有兩個韃靼飛彈照射雷達、兩座五吋艦砲與一座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作戰能力與亞當斯級(Adams class)飛彈驅逐艦相同;然而,設置新型雷達、桅杆以及擴大上層結構的重量,使得防空升級後的重心過高。

在1963年1月,美國海軍公布接下來三個財年的防空艦艇改裝計畫,首先在1964財年先編列經費改裝5艘薛曼級與兩艘米契爾級,在1965財年編列其餘13艘薛曼級與2艘米契爾級的改裝預算,最後在1966財年編列諾福克號的改裝預算。由於這些舊艦改裝計畫的成本效益不如預期(例如薛曼級的改裝成本直追新造一艘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但防空效能只有後者2/3,艦砲火力減半),而且受限於原始設計(米契爾級改裝後重心過高),因此在1964財年為四艘薛曼級與兩艘米契爾級(DL-2、3)進行防空改裝之後,後續計畫就完全遭到取消。

在1966年3月18日,美國海軍確認展開首艦米契爾號(USS Mitscher DL-2)的防空改裝計畫,稍後在1967年3月18日展開約翰.麥凱恩號(USSJohn S. McCain DL-3)的改裝計畫(同一天確認改裝的還有三艘薛曼級驅逐艦);同時,米契爾號與約翰.麥凱恩號也變更類別為飛彈驅逐艦,分別更改舷號為DDG-35、36。

而另外兩艘沒有接受防空升級的米契爾級之後則主要作為新開發的SQS-26大型低頻聲納的測試平台,威利斯.李號(USS Willis A. Lee DL-4)在1961年安裝SQS-26的XN-1原型,而威金森號(Wilkinson DL-5)則在1962年安裝SQS-26 XN-2原型。這兩艦雖然在1960年代初期的CIP計畫之後增設DASH遙控反潛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並拆除後部MK-33三吋艦砲與MK-108 Alfa反潛火箭,但後來使裝沒有安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

 

由於米契爾級帶有濃厚的嘗試性質,其諸多設計並不成熟,所以在美國海軍服役時間不長,兩艘未改裝為飛彈驅逐艦的米契爾級(DL-4、5)在1969年率先除役,僅服役了15年 ,諾福克號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除役;而經過飛彈化改裝的頭兩艦(DL-2、3)則在1978年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