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國號攻擊型航空母艦

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 CVA-58)超級航母的想像圖。為了讓大型的核武轟炸機起降,合眾國號採用「平甲板」

構型,艦面沒有任何高於飛行甲板的構造物,為此取消傳統的艦島,在飛行甲板右側前部設置一個低矮的 小型伸縮式

艦橋塔;艦上有四組彈射器,兩組位於艦首,兩組位於艦舯 ,理論上能讓四架飛機同時彈射升空。

合眾國號的模型,位於前方彈射器的是F2H女妖戰機,後方彈射器的就是P2V-3海王星核子轟炸機。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合眾國號攻擊型航空母艦/美國

(USS United States CVA-58)

建造國/建造廠 美國/CVA-58:Newport News
尺寸(公尺) 全長332.4  水線長314.1  水線寬39.65  吃水10.5

飛行甲板長315.3   寬57.95

排水量(ton) 標準66850

滿載83249

動力系統/軸馬力 Foster-Wheeler 1200PSI蒸汽鍋爐*8

Westinghouse蒸汽渦輪*4/280000

四軸

航速(節) 33
續航力(海里) 120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射控/作戰系統  
乘員 船員3019

航空人員2480

艦載武裝 單管127mm 54倍徑快砲*8

雙聯裝76mm 60倍徑*8

Oerlikon 20mm機砲*20

艦載機 8萬至10萬磅級轟炸機核子轟炸機*12

4.5萬磅中型攻擊機*12~19

F2H Banshee噴射戰機*54

姊妹艦 第一批預計建造四艘,首艦合眾國號獲得批准,1949年4月18日開工,1949年4月23日遭取消。

(參考資料:軍事線上:美國海軍超級航艦──從合眾國號到小鷹級:張明德著)

 


 

起源:戰略轟炸之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倚靠海軍龐大的航空母艦部隊,沿著太平洋逐一摧毀沿路上日本帝國的艦隊、航空兵力與島嶼防禦,並一路攻陷日本佔據的外島據點,最後終於打下了日本大門口的沖繩。然而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從賽班島起飛的陸軍航空隊B-29超級堡壘重轟炸機,將日本各大中小都市化為火海,最後並投下兩枚原子彈,成為壓垮日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核子武器在當時也被視為能一擊定乾坤、決定兩國整體戰略態勢優劣的新寵,曠日廢時、投入大量軍力 並造成雙方嚴重消耗傷亡的傳統戰爭,似乎頓時黯然失色。

早在1943年11月,美國陸軍上將喬治.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就打算將美國陸軍航空隊獨立出來成為新的軍種。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隨著「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的執行,美國空軍(United States Air Force)與其他幾個新的中樞軍事單位如國家軍事部門(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後來旋即改為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一同成立。

美國空軍成立後,立刻鼓吹一種新的戰略學說:由長程戰略轟炸機(strategic bombing,)與核子武器的組合,將是決定未來兩國之間戰爭勝敗的關鍵。戰略轟炸機能以當時最快的速度(相較於艦隊或地面進攻)迅速將毀滅性的核子彈投射到敵國心臟,徹底摧毀敵國 的作戰能力。因此,一次「珍珠港奇襲」式的戰略性核子攻擊,就足以立刻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意味著傳統的艦隊作戰再也沒有意義了),而預防這種攻擊,也成為國家防衛戰略的首要之務。基於這種理念,美國空軍大力鼓吹,建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陸基重型戰略轟炸機隊。當時,美國也開發能從美國本土飛抵蘇聯 、載彈量高達9噸的B-36戰略轟炸機,不需要海外基地就能對蘇聯執行戰略轟炸。在1947年底,美國海軍好不容易遊說國會,在「國家安全法」中阻止美國空軍接管美國海軍岸基、艦載航空兵力的企圖。

為了避免核子戰略轟炸的主動權被美國空軍壟斷,美國海軍也開始規劃在航空母艦上部署能攜帶核武的轟炸機。對應空軍遊說國會同意支持大力發展戰略轟炸機,美國海軍則提出異議,認為一場戰爭的勝敗根本不可能單靠戰略轟炸取勝,無論有沒有攜帶原子彈;此外,美國海軍更表示,依照空軍的理論,以後任何一場戰爭的開端,都是直接以核子轟炸機對敵國人口聚集地的戰略轟炸,將是一種毀滅道德的行為。

 

艦載核子轟炸機與「超級航母」的起源

早在1944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母指揮官就希望能擁有一種航程更遠的大型轟炸機,能在日本陸基轟炸機有效作戰半徑外就發起攻擊,避免航空母艦遭受反擊的風險。而1945年8月B-29在廣島投擲原子彈之後,美國海軍也隨即修改對這種大型艦載轟炸機的需求,以投擲核子武器為基準。在1945年9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Ernest King)在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底下成立一個直屬的特別武器部(Special eapons Division),規劃這種重型艦載轟炸機,初步設定指標是採用螺旋槳或噴射引擎,起飛重量10萬磅級,籌載能力12000磅,作戰半徑高達2000海里,能起飛並返回航母降落;如此龐大的起飛重量與籌載需求,明顯是基於搭載核子武器的需要(當時核武的體積較大)。

依照此種需求,美國海軍航空局(BuAer)提出名為ADR-42的10萬磅艦載轟炸機研究案;由於這對於當時的技術並非一處可及,因此海軍航空局在1945年12月進一步提出一個三階段發展策略:第一階段是以現有成熟的活塞螺旋槳機技術,發展一種起飛重量4.5萬磅級、任務半徑300海里(爾後提高到600至800海里,能攜帶8000磅武器)的飛機,設定能在中途島級這樣的航空母艦上起降與操作;第二階段是渦輪噴射或渦輪螺旋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7萬磅,任務半徑1000~1200海里,而第三階段則達到相當於ADR-42的指標,採用渦輪噴射與其他新設計,起飛重量10萬磅級,作戰半徑1700至2000海里。

針對階段一的需求,最後美國海軍選擇的是北美航空公司的AJ雙活塞螺旋槳引擎艦載轟炸機,命名為野人式(Savage);隨後美國海軍獲得更多關於當時曼哈坦計畫的核子武器的規格(包括投擲在長崎的Fat Man核子彈重達10000磅),因此也調整了AJ的彈艙規格,能攜帶Mk.3(Fat Man的量產型)或更新的Mk.4核子彈。在1946年11月19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尼米茲上將(Chester Nimitz)指示規劃改裝三艘中途島級大型航空母艦,以搭載AJ野人式核子轟炸機。

隨著艦載核子轟炸機計畫的逐漸成形,美國海軍也在規劃配合核子轟炸機的航空母艦。為了配合規劃中的10萬磅級艦載轟炸機,勢必需要噸位更大、甲板強度更強的新航空母艦才能操作,甚至可能要採取比較極端的設計。因此,美國海軍在1945年底開始研擬一種專門用來搭載重轟炸機的戰略打擊型航空母艦,與擔負常規作戰任務的艦隊型航母區別。1945年12月底海軍航空局向作戰部長尼米茲上將建議的戰略打擊專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尺寸相當於中途島級(Midway class)大型航空母艦(CVB),沒有艦島與下甲板機庫(這是為了在不大幅增加排水量的情況下能操作10萬噸級大型轟炸機,因為難以設置10萬噸級轟炸機所需的機庫所以乾脆省略,而取消艦島則能避免對大型轟炸機較寬的翼展造成操作限制),停放約14架這種轟炸機,艦上只攜帶50萬加侖燃油,使14架轟炸機能進行八次全航程飛行(因為核子攻擊只需要較少的架次,不需要攜帶太多燃料)。幾經討論後,美國海軍相關單位在1946年1月8日向尼米茲上將建議,把這種專用戰略攻擊航母的轟炸機數量提高到16至24架,航空燃油攜帶量是確保所有飛機進行4至6次全航程飛行,因此能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連續執行100架次左右的核子戰略轟炸;這種方案在2月7日獲得尼米茲批准,而美國海軍船艦局(BuShip)隨後在4月4日展開預備設計,代號為CVBX(見下文)。

在1947年7月24日,美國海軍助理作戰部長丹尼爾.蓋勒瑞(Daniel V. Gallery)少將提出一份備忘錄,列舉出航空母艦搭載核子戰略轟炸機相較於陸基轟炸機的優勢,並提出一些構想(包括由航母起飛的單程核子轟炸機,完成轟炸任務後飛行員在預定水域棄機跳傘,由友軍潛艦接應救走),甚至倡議在未來三軍(此時美國陸軍航空隊即將獨立成為美國空軍)的戰略分配中,把對敵國境內戰略目標進行核子打擊的任務交給海軍;雖然美國海軍部長約翰.蘇利文(John Sullivan)與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路易斯.丹尼佛(Louis E. Denfeld)立刻表示丹尼爾.蓋勒瑞在備忘錄中的論點並非海軍部政策,但這堪稱美國海軍第一次明目張膽地企圖搶奪戰略核子轟炸的主導權。

在1947年中,美國海軍開始研究以現有洛克西德的P-2V海神(Neptune)海洋巡邏機(起飛重量為6萬磅)為基礎,使之能投擲核子彈,配合中途島級大型航空母艦來充當過渡時期的核子轟炸機。這種修改型稱為P-2V-3C。

由於美國各軍種之間爭奪戰略核打擊主導權的較勁日趨激烈,美國海軍第一任國防部長、原先是海軍部長的約翰.佛瑞斯塔(James Forrestal)遂在1948年3月在佛羅里達南端的西礁群島(Key West)舉行跨軍種會議,會議中達成對於各軍種分配核子武器的協議;其中,美國空軍壟斷戰略航空武力,擔負對敵國戰略目標的核子打擊任務,而美國海軍則被允許發展用來供及敵方港口、潛艦的機載戰術核武。

雖然西礁會議確立空軍壟斷戰略航空核打擊任務,但美國海軍也明確獲得了發展戰術性艦載核武的空間。因此,美國海軍航空局就繼續推動前述的艦載轟炸機第二、第三階段,首先在1948年4月與北美航空千約,以第一階段的AJ野人式攻擊機為基礎,發展出改用 艾利森T40渦輪螺旋槳引擎、放大到7萬磅的轟炸機 (稱為野人A2J,由於T40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可靠度不佳,A2J最後發展計畫取消),隨後在8月下達第三階段的10萬磅級轟炸機的邀標書,總共有道格拉斯 (Douglas)、寇蒂斯等飛機公司參與競爭,最後在1949年3月由道格拉斯公司的A-3D天空武士(Sky Warrier)噴射轟炸機獲勝(但 此時隨著核武小型化等趨勢,美國海軍已經調整了第三階段轟炸機的規格,所以A3D的最大起飛重量只有7萬磅級)。A-3D1在1956年3月31日起開始裝備美國海軍航空隊,除了超級航母之外,甚至也在經過SCB-27C和SCB-125改裝的艾賽克斯級(Essex class)航空母艦上實戰部署,但由於A-3體積較大,在艾賽克斯級這樣尺寸的航母上調度較為不便。

 

核子轟炸機航母先期研究:CVBX

在1946年2月19日,美國海軍船艦局(BuShip)提出一份海軍內部備忘錄,提出一種能操作10萬磅飛機的CV X草案,以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為基礎,採用兩套新型液壓彈射器(型號為H9)來彈射10萬噸級轟炸機,彈射能力幾乎是先前中途島級的H4-1液壓彈射器的兩倍,此外配備三組 攔阻索,每組四條共12條,能讓重量9萬磅的飛機著艦;雖然轟炸機會停放在飛行甲板上,船艦局仍嘗試在CV X艦內保留較小的機庫,使之能容納一般的戰術型艦載機。隨後船艦局在1946年4月4日展開CVBX的預備設計,許多特點都是來自於1945年以後美國海軍內部的艦隊航母研究計畫,其最大航速33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12000海里,採用箱型裝甲構造(飛行甲板是3吋厚的STS裝甲,水線以上的第五號甲板是1.5吋防護裝甲,機庫甲板兩舷延伸至水面下8英尺的1.5吋厚側舷裝甲),並滿足前述操作24架10萬磅轟炸機執行約100次任務的條件,包括儲存50萬加侖航空燃油(比中途島級多50%)以及儲存航空核武的彈艙;由於每次核子轟炸機攜帶8000至12000磅的核武籌載,100架次就需要儲存約536噸的核子武器。 自衛武裝方面,CVBX打算採用8座5吋54倍徑高射砲與至少12座新型雙聯裝3吋70倍徑雷達導控自動快砲,3吋快砲取代了二戰美國航母慣用的Bofors 40mm快砲。

此時,美國海軍航空局針對10萬磅的ADR-42轟炸機草案已經提出具體尺寸評估,認為長度約90英尺,翼展約114英尺(折疊後為44英尺),彈射起飛所需的距離約400英尺,使用 攔阻索降落著艦估計會滑行500英尺。爾後海軍航空局估計此種艦載機的翼展又進一步增加,來到125英尺(約38.1m),已經逼近CVBX航母的最大舷寬(130英尺)。為此,當時美國海軍航空單位堅持採用「平甲板」(flush deck)構型,取消突出於飛行甲板以上的艦島、煙囪、桅杆等一切結構,避免對航空作業造成困擾。然而,這種「平甲板」設計卻會對船艦運作造成嚴重困擾,首先過低的艦島操艦視野極差,沒有任何高點可以設置桅杆,對雷達、通信等電子設備的佈置工作造成重大困擾 。此外,以往煙囪能與大型固定式艦島結合,取消艦島後,只能在兩舷佈置排煙口,向兩側水平方向排氣,由於排煙口高度過低,主機廢氣更容易對飛行甲板造成干擾。

由於ADR-42轟炸機尺寸已經超出預期,如果依照24架轟炸機全部停放於甲板的原始設定,則飛行甲板尺寸會達到363 x 42.3m,連帶使水線長度達到343m、水線寬達39.6m、最大舷寬達446.94m,估計標準排水量會達到69200噸,滿載排水量會達到82000噸,尺寸將遠超過當時美國現有的乾塢設施尺寸限制。如果要符合美國海軍現有乾塢尺寸,則飛行甲板最大尺寸不能超過320 x 34.4m,如此甲板上只能停放15架ADR-42,因此一部分飛機勢必得收容於機庫內。此外,這種戰略攻擊型航空母艦不可能沒有戰鬥空中巡邏(CAP)掩護,但是本身卻沒有規劃搭載操作任何戰鬥機(當時估計至少需要配置兩艘航空母艦提供空中掩護);因此,新航母勢必要在操作核子轟炸機的主要任務以及自行提供一定防空自衛能力之間取得平衡。除了保護航空母艦本身之外,隨著ADR-42轟炸機計畫的推進,海軍航空局認為其航速不超過500節,很難突破現代化噴射戰鬥機的攔截,因此CVBX還是有必要搭載戰鬥機來護衛轟炸機;基於上述需求,CVBX增設機庫勢在必行。因此,美國海軍船艦局開始著手為CVBX艦體內納入一座機庫,為了配合ADR-42轟炸機的尺寸,機庫預定高度高達28英尺(8.53m),遠遠超過二戰時美國航母的17.5英尺(5.33m)。

在1946年4月24日,船艦局提交艦艇特性委員會的預備設計方案,此時的CVBX仍是一個沒有機庫、只在甲板上停放重型轟炸機的方案。前述的種種困難,顯示這種CVBX航空母艦已經純粹圍繞著ADR-42轟炸機而設計,不僅會讓尺寸、排水量與成本上升到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遷就轟炸機翼展而採用平甲板構造還會對船艦日常運作造成重大妨礙。

SCB 6A/「超級航母」合眾國號

在1946年6月19日,海軍副作戰部長(身兼艦艇特性委員會主管以及後勤業務主管)召開新航空母艦的設計協調會;經過討論後,決定在1948財年開始編列新航母的建造預算,1949年展開建造工作,估計首艦服役的時間不早於1952年。艦艇特性委員會以船艦局的CVBX預備設計案為基礎,在1947年2月完成了名為SCB 6A的設計草案,與先前CVBX最大的不同就是正式納入了高度28英尺的機庫。SCB 6A採用前述平甲板構型,並配備一座升降式小型艦島,在進出港口或行經交通繁忙的水域時可以升高,提供較佳的瞭望視野;此外,飛行甲板前端兩側各有一個向外側突出的小型輔助艦橋,在伸縮式艦橋降下時提供射擊管制與導航瞭望之用。 艦上的主機排煙口設置在兩舷側面,朝水平方向從側面排氣。

在測試水槽中進行耐海、平衡測試的合眾國號模型,攝於1957年,地點是馬里蘭州的

大衛.泰勒船模中心(David Taylor Model Basin, Carderock, Maryland)。甲板上呈現的是

F-7U戰鬥機,以及規劃中的核子轟炸機模型。

P2V-3C海王星長程攻擊機 ,由P-2V巡邏機衍生而來,填補艦載核子攻擊機發展過程中

的過渡時期。

AJ野人(Savage)式核子攻擊機。

(上與下)美國海軍第一代艦載噴射戰鬥機──F2H女妖式。

相較於最初的CVBX,SCB 6A的艦載機配置較為均衡,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是12架ADR-42重型轟炸機(至多24架),此時指標為起飛重量89000磅、作戰半徑2000英里、使用四具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第二是12至19架ADR-45中型攻擊機 (至多27架),起飛重量45700磅,採用四具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作戰半徑750英里;第三是為轟炸機護航護衛的54架戰鬥機,當時打算採用正在試飛的海軍第一代艦載噴射戰鬥機XF-2H女妖式(Banshee)。由於納入了使用傳統武器的戰鬥機與攻擊機,航空武器的總攜帶量就大幅增加到2000噸(先前艾賽克斯級只有600至700噸 ,中途島級約1210噸),航空燃料則維持原本50萬加侖的設定。當時設定一個滿編的ADR-42重型轟炸機大隊是18架,但以SCB 6A的設計,飛行甲板上只能容納12架,其餘6架必須停放載機庫中;而一個滿編的ADR-45中型攻擊機大隊是27架,但甲板上只能停放18架。為了使一些運用問題單純化,美國海軍艦艇特性委員會在1947年12月決定SCB 6A每次任務最多只會彈射艦上一半的飛機;其中,戰鬥機續航力最短,因此是最早彈射與回收,轟炸機則以空機狀態運至甲板上進行加油掛彈整備作業; 受到當時技術限制,飛機升降機的最大舉升能力只有60000磅,無法將滿載油彈的10萬磅級轟炸機從機庫直接送上甲板,因此ADR-42轟炸機必須空機運至飛行甲板上再進行加油掛彈。

SCB 6A的飛行甲板構型是基於1945年艦隊航母研究的研究為基礎,要求能同時彈射四架飛機(兩架重型轟炸機與兩架戰鬥機)而不會相互干擾;而過去美國二戰型航母(包括中途島級的原始設計)都只有兩部彈射器)。為此,SCB 6A飛行甲板中部兩側各有一個傾斜向外的擴張部位,各佈置一條彈射器;而艦首則佈置另外兩條彈射器,因此理論上可以讓四架飛機同時起飛。最初艦體中部的彈射器設定成彈射6萬磅級飛機,而艦首的兩部則用來彈射10萬磅級飛機,但稍後的設計改成四個彈射器都能彈射10萬磅級飛機。飛機的降落動線仍與以往的長方形甲板航母相同,對準艦體中軸線。理論上,這種甲板構型在回收艦載機時,艦體中部兩側外擴部位的彈射器仍能同時讓飛機起飛,而艦首的兩個彈射器仍能同步將飛機彈射升空(因為飛行甲板很長);不過一但進場降落的飛機沒有鉤到 攔阻索,就只能靠艦體中段的攔阻網截停,而無法重飛,因為甲板前方是正準備起飛或停放的飛機,沒有淨空的跑道。

配合四部彈射器,SCB 6A設有四個升降機(過去中途島級只有三個),使得飛機送上甲板之後能更快抵達彈射器就位,避免升空前在甲板上待機就消耗過多燃料(早期的渦輪噴射艦載機油耗較大);其中,艦體前部兩舷各有一座(右側升降機較為靠前),飛機從這兩部升降機送上甲板之後就直接前往艦首的兩部彈射器(這兩個彈射器用來讓重型轟炸機升空);第三座彈射器位於右舷中部彈射器後方的右側,第四部位於艦尾中軸線,飛機從這兩座升降機送上甲板後就前望艦體中部左、右兩側的彈射器升空。延續二戰以來美國航母的設計,SCB 6A的下甲板機庫以兩道防火艙壁分成前、中、後三個長度大致相等的區間,每個機庫區間都至少有一部升降機。配合航空彈藥運輸操作,SCB 6A也設置四具承載力16000磅級的彈藥升降機。延續過去美國航空母艦慣用的設計,SCB 6A也使用開放式艦首。

為了讓起飛重量10萬磅級的重型核子轟炸機起飛,美國海軍一開始打算開發新型H9液壓彈射器;然而此時液壓彈射器的發展已經面臨先天極限,很難再有突破,所以之 美國海軍在1947年開始發展開槽式的火藥彈射器,包括讓大型轟炸機起飛的C7以及讓一般艦載噴射戰鬥機起飛的C10。

防護方面,SCB 6A的裝甲佈置幾經考量;最初SCB 6A曾打算在飛行甲板頂部使用3吋厚的裝甲(比中途島級的3.5吋稍微降低),機庫甲板使用60磅級STS裝甲(1.5吋厚) ,機庫甲板在關鍵部位上方(如兩個特種彈藥艙)裝甲厚度增為4吋;側舷裝甲帶採用60磅級STS,涵蓋整個機庫長度的幅度,從機庫甲板開始往下延伸到水線以下8英尺 ;而機庫側壁則是使用強化鋼材製造的雙層結構(厚度分別是0.62與0.75吋),除了支撐頂部的飛行甲板之外,也具有阻擋爆炸破片侵入機庫的效果;彈藥艙、航空燃料艙、舵機艙都有3吋厚的四周裝甲(前/後隔艙與兩側裝甲,舵機艙的厚度甚至達4吋)以及60磅級STS頂部裝甲; 水下防護則仰賴橫向的五層隔艙(涵蓋整艘航母絕大部分長度)以及類似二戰期間南達科他級(South Dakota class)戰鬥艦的雙龍骨結構。不過在後續的細部設計 中,海軍船艦局將飛行甲板裝甲厚度降為2吋(80磅級STS裝甲),在飛行甲板下方的迴廊甲板增設一層40磅STS裝甲(厚度1吋 );這是因為船艦局認為光靠飛行甲板裝甲無法完全阻止炸彈,而飛行甲板也是艦體承力結構的強度甲板,一但出現大型破裂而沒有其他結構支撐,整個艦體結構就有解體之虞,因此就強化飛行甲板下方的迴廊甲板強度,在飛行甲板被擊破受損時分擔結構負荷。如此,分散的兩層裝甲雖然總厚度仍為3吋,實際抗擊能力只相當於單一的2.5吋裝甲 ,對抗炸彈直接命中的防禦能力相對降低;但對於機庫而言,上方裝甲總厚度仍是3吋,中間又有迴廊甲板的空間作為緩衝,對抗炸彈破片從頂部侵入機庫的能力增加。為了控制排水量與成本,SCB 6A的防護性能還是有一些妥協,一部分的彈藥艙沒有裝甲保護。

此外,SCB 6A也改進了飛行員待命室的生存設計:以往艾賽克斯級等美製二戰型航空母艦將飛行員待命室直接設置在飛行甲板下方的迴廊甲板SCB6 A,雖然這讓待命的飛行員迅速抵達飛行甲板,但遭到空中攻擊時缺乏防護的待命室也很容易在空襲中遭到損傷,例如1944年10月30日雷伊泰灣戰爭期間,艾賽克斯級的富蘭克林號(USS Franklin CV-13)在薩瑪島附近遭到日本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撞擊,其中一架飛機撞上飛行甲板後並波及下方的飛行員待命室,導致待命飛行員傷亡慘重(富蘭克林號在該次攻擊中被兩架自殺飛機直接撞上,共有56人死亡、60人受傷)。因此,二次大戰以後艾賽克斯級在改裝工程中,就把飛行員待命室往下移到機庫甲板以下,受到更好的保護;而SCB 6A也比照處理,將飛行員待命室移到機庫甲板下方的四號甲板。然而,這樣也使得待命的飛行員必須爬過更長的樓梯才能抵達飛行甲板;因此,船艦局希望新航母能盡量減少飛行員要攀爬的樓梯長度,例如把迴廊甲板兩側到機庫甲板的樓梯高度降低(從艾賽克斯級的47英尺降到29英尺),並且考慮設置手扶電梯,使飛行員的移動較為方便。

為了讓巨大的SCB 6A達到33節航速,美國海軍最初估計主機功率需要260000匹軸馬力,最後提高到280000匹軸馬力(先前中途島級航母與愛荷華級戰艦主機功率為212000馬力),使用四軸推進,航速20節時續航力12000海里;為了滿足如此龐大的輸出功率,SCB 6A引進美國海軍新規劃的1200psi/華氏950度蒸氣推進系統(先前二戰時代美國海軍船艦蒸氣系統壓力是600psi)。艦上的電力由8具2000KW級蒸氣渦輪發電機與四部1000KW柴油發電機供應 。研擬SCB6A時,美國海軍甚至曾考慮在第一批四艘之中,讓至少一艘配備核子推進系統;當時美國海軍認為核子推進免除了佈置煙囪的困擾,更適合用於讓重型轟炸機起降的平甲板航空母艦,不過由於當時核子反應爐的研究進度不可能趕上SCB6A的時程(當時規劃首艦在1952財年開工),核子推進的構想就胎死腹中。自衛武裝方面,SCB 6A配置8座單管5吋54倍徑快砲與8座雙聯裝3吋70倍徑快砲(原本CVBX時期打算配置12座三吋砲),此外還有20門Oerlikon 20mm機砲。艦上編制人員約4127人(另一說是船員3019名與航空人員2480名)。

依照前述設計的SCB 6A標準排水量66850噸,滿載排水量83249噸,全長達到1090英尺(332.4m),水線長1090英尺(315.3m),水線寬130英尺(39.65m),吃水34.6英尺(10.5m),飛行甲板長1034英尺(315.3m)艦體寬130英尺(39.62m),飛行甲板寬190英尺(57.95m),飛行甲板面積超過20萬平方英尺(18580平方公尺),是空前龐大的航空母艦(先前中途島級 原始設計的標準排水量只有45000噸)。由於SCB 6A的尺寸還是突破了最初船艦局配合美國現有乾塢設施而設下的限制(原本船艦局希望將水線寬度控制在125英尺以內,約38.12m),因此美國海軍又重新審查現有的乾塢設施,調查後船艦局認為合眾國號可以停入現有的最大的10座固定式乾塢與13座浮動乾塢中。

美國海軍打算在1949財年編列首艘這種新航母的設計,命名為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 CVA-58)。依照當時美國海軍的構想,打算建造至少四艘合眾國級;每艘合眾國級搭配一艘經過現代化改裝的中途島級航母以及兩艘現代化改裝的艾賽克斯級航母(必要時可納入第三艘),整個特遣群由數艘防空巡洋艦(其中一艘擔任防空作戰指揮艦)、一艘飛彈巡洋艦、若干負責前方反潛與雷達哨戒任務的驅逐艦與潛艦構成。依照1948年1月美國海軍內部完成的一項研究建議,在前述這樣的編組之下,合眾國號攜帶24架ADR-42重型轟炸機與少量負責護航的F-2H噴射戰機,中途島級攜帶12架第二階段A2J轟炸機(6萬磅左右)與43架規劃中的ADR-54長程護航戰鬥機;兩艘艾賽克斯級專門負責護航、艦隊防空以及一般的戰術性攻擊任務,搭載48架負責護航的噴射戰機(F-2H或F-9)、48架負責艦隊防空任務的F-4D噴射攔截機、48架A2D天鯊(Skyshark)單座渦輪螺旋槳艦載攻擊機。在這項研究中,美國海軍部署四支這樣兼具核子與傳統作戰能力的航母特遣編隊,其中一個部署在東地中海、一個部署在西太平洋、兩個部署在美國東岸大西洋水域,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編制在開戰時能迅速推進到巴倫支海(兩支)、挪威海(一支)以及東地中海,可以先發制人,以核子轟炸機攻擊蘇聯境內絕大部分的目標(除了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中部不在範圍之內)。當然,這樣的的作戰構想違反了先前「西礁會議」達成的結論,侵犯了屬於空軍的戰略性核子攻擊任務。此外,美國海軍也曾估計,如果擁有八艘合眾國級這樣的超級航母,每艘能容納約10架核子轟炸機,艦上儲存的航空燃油與核子武器以讓每架飛機出動八次;如此,如果八艘超級航母一次出動並攜帶總數80架核子轟炸機,在艦隊需要接受補給之前,就能對敵國投擲640枚核子彈。

當時美國海軍預估首艦合眾國號建造費用高達1.89億美元,是中途島級的兩倍;加上預定搭配合眾國號編組的艦隊(含其他航母、水面艦艇等),整支由40艘各式艦艇編組的戰略打擊艦隊總價會是12.65億美元。

 

合眾國號遭到封殺與「海軍上將嘩變」

在國防部長佛瑞斯塔的協調之下,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在1948年7月19日正式授權美國海軍在1949財年美國海軍預算(Naval Appropriations Act 1949)中,納入五艘能操作10萬磅級轟炸機的超級航母(Super Carriers) 。先前中途島級標準排水量45000噸,比二次大戰時期的艾賽克斯級的3000噸級明顯大一截,被稱為「大型航空母艦」(CVB);而合眾國號的標準排水量再度大幅攀升到67000噸左右,稱為「超級航母」當之無愧。在7月29日,杜魯門總統正式批准建造首艘超級航母合眾國號。

自然地,「超級航母」的出現觸怒了美國空軍, 認為這種能操作長程核子轟炸機的大型航空母艦,違反了1948年3月各軍種在「西礁會議」達成的協議,是「侵犯」美國空軍戰略轟炸任務的昂貴重複性投資。此時,出身美國海軍的國防部約翰.佛瑞斯塔自然是極力支持美國海軍「超級航母」計畫。然而,佛瑞斯塔卻因為個人健康惡化等因素,而在1949年3月28日辭職 ;佛瑞斯塔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反對杜魯門總統大幅削減軍費的政策,在1948年競選期間又曾與杜魯門的競爭對手杜威接觸,導致他與杜魯門之間出現矛盾。不巧的是,佛瑞斯塔的繼任者路易斯.強森(Louis Johnson)卻明顯站在空軍的立場。

1949年4月18日,合眾國號在紐波特紐斯舉行安放龍骨儀式當天的照片;

短短五天後,合眾國號就遭到取消。

路易斯.強森貫徹杜魯門總統大幅刪減國防經費的政策,目標是將1950財年國防預算降至144億美元(佛瑞斯塔任內時,最初要求的1950財年國防預算額度是290億美元,後來雖然在妥協過程中降至169至180億美元,但杜魯門仍堅持將142億美元的總額送至國會審理 ;而雙方對國防預算的重大歧見,咸信也是佛瑞斯塔去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路易斯.強森自然決定優先支持美國空軍購買B-36戰略轟炸機的計畫。美國空軍與美國陸軍站在同一陣線,強烈反對昂貴而功能與空軍重複的合眾國號。先前美國空軍已經訂購95架B-36,每架平均單價將近600萬美元,但總價還是比合眾國號1.89億美元(還不含機隊)便宜得多;在1949年4月8日,杜魯門總統又同意空軍再增購39架B-36。

在1949年4月18日,合眾國號在紐波特.紐斯(New Port News)船廠安放龍骨,然而國防部長路易斯.強森卻在五天之後的4月23日,在沒有通知海軍首長與國會的前提下,下令取消合眾國號的建造 ,而配套的ADR-42型10萬磅重型轟炸機計畫也隨之終止,而原先已經撥給合眾國號項目建造工程的經費則轉移到為現役航空母艦進行現代化改裝。為此,數位美國海軍高階將領,包括海軍部長 (Secretary of the Navy)約翰.蘇利文(John Sullivan)立刻憤怒地辭職以示抗議;而佛瑞斯塔則在5月22日於海軍醫院內離奇地跳樓自盡。數天後,路易斯.強森變本加厲地宣布,美國海軍陸戰隊本身的航空部隊將轉移給空軍,不過隨後就被國會否決。

為了報復合眾國號遭片面封殺,美國海軍展開強烈反擊:由太平洋戰爭期間戰功彪炳的海軍上校阿利.柏克(Arleigh A. Burke)率領的OP-23研究小組,開始透過各方資料研究空軍力捧的B-36戰略轟炸機並加以攻 擊。B-36是螺旋槳轟炸機,航速與升限有限,面對蘇聯正在開發的Mig-15噴射戰機將力不從心,使其突防能力受到質疑 ;美國海軍軍官還要求動用海軍F-4U-5螺旋槳戰機與F-2H1噴射戰機對一架B-36進行攔截測試,這些飛機的升限與航速都超過B-36,當然這項提議被美國空軍與國防部拒絕 。其中,某份內部匿名報告指出B-36「昂貴而愚蠢」,而路易斯.強森先前曾在B-36製造商康維爾(Convair)任職,他支持B-36的 背後根本只是基於私人利益。讓衝突火上加油的,則是海軍助理作戰部長丹尼爾.蓋勒瑞少將(Daniel V. Gallery)在週六晚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的一系列撰文,最後一篇的標題「別讓這幫人破壞海軍」(Don't Let Them Scuttle the Navy)終於激起路易斯.強森對丹尼爾.蓋勒瑞在軍事法庭提告犯上。雖然丹尼爾.蓋勒最後沒有因此被定罪,但他也賠上了自己的軍銜與軍旅生涯。為此,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在1949年8月展開一系列聽證會進行調查,調查顯示路易斯.強森與B-36的利益並無瓜葛,而前述的匿名報告則被認為來自於海軍作戰部長(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路易斯.丹尼佛(Louis E. Denfeld)上將的助理卡狄克.沃茲(Cedric R. Worth)之手;最後,卡狄克.沃茲遭到開除。至於海軍少將丹尼爾.蓋勒瑞雖然逃過軍事法庭起訴,但也影響到他的晉升,最後只能以海軍少將退伍。

1949年9月10日,曾任職參謀聯席會議的航空母艦指揮官約翰.克羅馬林上校(John Crommelin)在未獲得上級授權的情況下對媒體發言,不僅反對國防部削減海軍航空兵力,甚至說出「海軍無法支持這樣一個無論原則或方法,都違反海軍機本概念與海軍軍人誓詞的組織(國防部)」,形同拒絕接受國防部領導,形同反叛上司;隨後當時擔任海軍大西洋航空部隊指揮官指揮官的格拉得.波根(Gerald Bogan)中將起草一份備忘錄,並由太平洋艦隊司令亞瑟.拉福德(Arthur Radford)以及海軍作戰部長路易斯.丹尼佛審閱與簽署的機密備忘錄來闡述其看法(其中有許多波根中將贊同約翰.克羅馬林觀點的語句),而約翰.克羅馬林上校私自將這份備忘錄的副本向媒體公開,再度引發美國海軍與國防部之間的新一輪風波。約翰.克羅馬林隨即遭到路易斯.丹尼佛停職,最後在1950年5月以強迫晉升、立即退伍的方式除役。而起草這份備忘錄的格拉得.波根也承受國防部與海軍部長的壓力,日後因為不願被上級調遣到太平洋艦隊第一特遣群指揮官一職(此為少將階,形同降級),在1950年1月申請退伍。

在1949年10月,眾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展開第二輪關於空軍戰略核武轟炸機與海軍大型核子轟炸機航母路線的聽證會 。在聽證會前夕,美國海軍邀請所有將參與的關鍵人物(包含國防部長路易斯.強森)於9月26日到中途島級航空母艦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CVA-43)上,參觀模擬核子轟炸機的P-2V-3C巡邏機從艦上起飛的展示。有70名美國陸、海、空三軍以及海軍陸戰隊將領出席,大部分美國海軍上將也都列席(包含太平洋艦隊司令亞瑟.拉福德、二次大戰期間統領美國艦隊的海爾賽、尼米茲、史普魯恩斯、金凱德等,二次大戰中頗負盛名的第一線作戰指揮官阿 利.柏克以及約翰.薩奇(John Thach)也被傳喚作證);在聽證會中,美國海軍將領口徑一致捍衛航空母艦的作戰價值,並質疑B-36轟炸機的效益,與主張配合國防部政策的海軍部長(海軍文職體系首領)、接替約翰.蘇利文的法蘭西斯.馬修斯(Francis Matthews)唱反調。原本路易斯.丹尼佛對此議題保持沈默(還曾否決海軍主張讓海軍F-2H噴射戰機攔截B-36轟炸機的測試),被認為是海軍內部的中立派,此外路易斯.丹尼佛也是參謀聯席會議成員,理論上應該會站在參謀聯席會議的立場 ;然而路易斯.丹尼佛在聽證會中卻「倒戈」與海軍將領站在同一立場,使得外界形容「海軍高階將領聯合反對文職部長」,因而被外界稱為「海軍上將嘩變」(Revolt of the Admirals)。這場聽證會並沒有改變空軍的優勢,國會繼續撥款購買B-36轟炸機(最後總共採購385架),而路易斯.丹尼佛在聽證會結束未久就遭到法蘭西斯.馬修斯解職,改任命比較有政治敏感度的佛斯特.薛曼(Forrest Sherman)接任海軍作戰部長。

在這一連串的風波之中,美國海軍多位將校軍官因而遭到解職。不過前述太平洋艦隊司令亞瑟.拉福德以及阿利.柏克等人物都逃過遭到「清算」的命運,亞瑟.拉福德繼續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到1953年,隨後官拜參謀聯席會議主席;而二次大戰期間戰功彪炳的阿利.柏克曾遭到海軍部長法蘭西斯.馬修斯以及國防部長凱利.強森阻撓,在1949年晉升少將名單中排除柏克,但在杜魯門親自干涉之下仍排入晉升名單。隨後時局演變使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再度獲得支持 的時候,柏克在1955年上任海軍作戰部長(CNO)。

後續

腰斬合眾國號成為美國其他軍種猛烈攻擊美國海軍預算的開始。美國空軍痛恨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因為其空中力量不在空軍管轄範圍以下;因此,在路易斯.強森的支持下,美國空軍勢力開始強力打擊美國海軍,盡可能刪減海軍航空母艦、各型艦隊與航空機的數量。此外,美國陸軍也想「消滅」屬於海軍的地面部隊──陸戰隊,積極鼓吹美國的地面部隊應該「統一」。在美國空軍的「核子戰略轟炸定勝敗」的前提下,先前漫長的太平洋或諾曼地登陸歐洲都成為過時的戰爭方式。國防部長路易斯.強森在1949年12月 曾對美國海軍李查,科諾利上將(Richard Conolly)表示:「海軍正在淡出的路上,沒有理由繼續保留海軍與陸戰隊。布萊德雷將軍(General Bradley,當時為參謀聯席會議主席)告訴我,兩棲戰役已經是時的東西,不會再有任何兩棲作戰行動。空軍能做現在海軍所能辦到的一切事情,所以海軍也不需要了」。

從1949年到1951年,美國海軍的各項預算遭到大砍,11艘現役的大型航空母艦到1949年初減至8艘,更打算在1951財年計畫中刪減到6艘,10艘賽班級(Saipan class)護航航空母艦從被大減為2艘,原本14個艦載機聯隊(Carrier Air Wings)銳減為六個,海軍陸戰隊航空中隊(Marine Squadrons)由23個減為12個,反潛機中隊(Warfare Squadrons)由8個減為7個,巡邏機中隊(Patrol Squadrons)由30個減為12個。一面打擊美國海軍,美國空軍也乘勝追擊,提出打造70個B-36長程轟炸機隊的計畫。 雖然合眾國號受挫,不過美國海軍並沒有放棄讓航母艦載機攜帶戰術核武的構想;在1950年,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小羅斯福號(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42)在改裝時增加了核武儲存設施,成為美國第一艘可以攜帶機載核子武器的航空母艦。 之後整個冷戰期間,美國航空母艦的艦載攻擊機、反潛機都能投擲核子武器,作為戰略轟炸機之外第一波核打擊的另一選擇;理論上,美國海軍超級航母的長程艦載機,都具備將戰術性核武投擲在2000海里以外(單程飛行)的帳面能力,這迫使蘇聯大力發展以來自潛艦、水面艦的長程反艦飛彈來獵殺美國航空母艦,盡量避免美國航空母艦靠近蘇聯本土。

配合操作七萬磅級的A-3D天空武士攻擊機的需求,美國海軍曾在1949年8月提議建造一艘噸位相當於中途島級、採用類似合眾國號平甲板無艦島構型的航空母艦來代替合眾國號,但被國防部否決,隨後又提議將一艘艾賽克斯級(Essex class)改裝為平甲板構造,但依舊沒有獲得批准。

從「海軍上將嘩變」開始,美國三軍出現嚴重的裂痕,尤其是美國海軍與空軍都視對方為不下於蘇聯的「最大敵人」──至少在慘烈的預算爭奪戰中的確如此;此外,對於核子武器、戰略轟炸或是否廢除陸戰隊與海軍航空兵力、將地面與空中部隊統一,種種爭議仍餘波蕩漾。

韓戰爆發:航空母艦重獲青睞

然而,諷刺的是,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戰,立刻讓美國重新認識航空母艦的價值:在戰事不利的初期階段, 美國空軍在韓國境內可運用的機場多數被北朝鮮面部隊迅速佔領,被迫撤退到日本境內,但如果從日本的基地起飛,美國空軍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又遠無法滿足作戰的需求 ;駐紮在日本的F-80噴射戰機航程不足以在朝鮮半島作戰,P-51等二戰活塞螺旋槳戰機雖然航程足夠,等到後來蘇聯Mig-15噴射戰機投入戰爭後性能就落伍了(直到美軍穩住朝鮮半島地面戰線之後,美國空軍才得以重新利用南韓的機場據點進行作業) 。因此在戰爭初期,美國與英國的航空母艦成為美國在當地唯一能倚賴的空中武力。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能載運艦載機兵力抵達目標區附近的海域,並使用空中武力有效達成任務 。

韓戰爆發後一週內,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與艦隊就開始對共產黨地面部隊部隊投射火力 ;在1950年7月3日,也就是北朝鮮部隊往南越過38度線發起地面攻勢後的第9天,美國海軍艾賽克斯級航母鍛谷號(USS Valley Forge CV-45)以及皇家海軍艦隊巨像級輕型航母凱旋號(HMS Trimuph R16)就對平壤與海州發動首波空襲 ;在開戰的前三週,鍛谷號與凱旋號就在交戰區域移動了2000公里以上的距離,廣泛執行包括戰略性攻擊(攻擊共產黨軍的機場、鐵路、油庫等目標)、支援浦項登陸作戰、為漢城、大邱等地的聯軍提供密接支援(CAS),而同時間美國空軍還在找尋合適的基地 。鍛谷號上的兩個F-9F噴射戰鬥機中隊,也迫使蘇聯放棄原訂提供螺旋槳戰機給北朝鮮與中國的計畫,改提供最先進的Mig-15噴射戰機。更諷刺的是,美國也是靠著1950年9月麥克阿瑟領導、先前被布萊德雷等人預言不會再發生的仁川登陸戰役,才扭轉了朝鮮半島上的形勢。

韓戰爆發前夕的1950年6月,美國海軍只剩下三艘中途島級大型航母、四艘艾賽克斯級艦隊航母、四艘艦隊輕型航母、四艘護航型航母在服役 (此外有四艘艾賽克斯級正在接受現代化改裝),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其中只有三艘艦隊型航母與兩艘護航航母部署在太平洋地區可以調用,無法滿足杜魯門總統要求的支援韓國以及守護台灣海峽的作戰需求。 痛感航母數量的不足,美國國防部立刻亡羊補牢,停止對海軍航空兵力的刪減,將大量除役封存的二戰型航母恢復現役,同時批准美國海軍規劃新航空母艦。在韓戰其間,共計有17艘先前遭到封存的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恢復現役,支援朝鮮半島的地面戰事 。在1950年中,美國參謀聯席會議同意美國海軍大型航空母艦的數量恢復為12艘。

1951年12月,遠東戰區聯軍總司令李奇威(Matthew Ridgway)上將要求加強戰區內空中武力,迫使共產黨集團求和,因此參謀聯席會議在1952年2月批准在太平洋上部署第四支航母特遣群,不過需要抽調地中海方面的航母力量;因此美國海軍建議將攻擊型航母的現役數量從現有12艘增為24艘,此提議遭到美國空軍強烈反對,但杜魯門總統仍在1952年2月28日 批准此一提案。在韓戰期間,美國海軍 總共批准把先前封存的12艘艾賽克斯級艦隊航空母艦、1艘艦隊輕型航空母艦、13艘護航航空母艦回復到現役 ;包含戰前就已經服役或開始改裝同型艦,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有22艘艾賽克斯級(少部分改裝為LPH兩棲攻擊艦)。1953年7月韓戰告一段落,美國海軍繼續維持12個月的戰時兵力規模,然後逐步降低到承平時期的15艘艦隊型航母。戰後 ,美國海軍繼續對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 實施改裝,包括斜角飛行甲板、新彈射器等來適應噴射艦載機,或者改為專用的反潛航空母艦。美國海軍在1952財年編列建造首艘新一型六萬噸級航空母艦 (在1949年7月12日韓戰戰事前期,先前取消合眾國號的國防部長凱利.強森就批准美國海軍建造一艘新的大型航母),而美國海軍將首艦命名為佛瑞斯塔號(USS Forrsetal CV-59),彷彿是宣示勿忘合眾國號之恥、矢志向空軍復仇雪恨的決心。

從1950年爆發的韓戰開始,冷戰時代沒有一場戰爭能讓核子武器派上用場; 蘇聯第一枚核子彈在1949年8月成功引爆,緊接著就推出仿自美國B-29、能經北極對美國本土進行單程核子轟炸的Tu-4戰略轟炸機,使得戰略性核武不再由美國壟斷。冷戰期間,同時擁有戰略性核武投擲能力的美蘇兩強只能透過「相互保證摧毀」 來避免爆發核武決戰;既然雙方都有能力以核武將對手徹底毀滅,發動核武攻擊後也沒有辦法保證對方無力發起核子報復,自然沒有人敢輕易挑起核子戰爭 。反而是韓戰、越戰、以阿戰爭等地區性的有限度戰爭(並非需要把敵國徹底佔領毀滅,而且需要顧慮戰爭是否可能升級到挑起美蘇核子大戰),在冷戰期間層出不窮。而在這些區域戰爭爆發時,只有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能立刻把飛機載運到戰區附近並展開投射,遠比仰賴盟邦或海外據點的美國空軍戰術機隊有彈性。直到1990年代蘇聯解體,世界上沒有發生過任何一次需要動用核武的大戰爭,傳統類型的區域戰爭倒是層出不窮。

在韓戰以後的歲月裡,美國介入的各項大大小小的作戰或軍事衝突中,航空母艦通常都是美國展現軍事實力的先鋒。 另外,美國海軍在1950年代開始結合核能潛艦與彈道飛彈,成為冷戰中最能確保「相互保證毀滅」的核武王牌──彈道飛彈潛艦,使美國海軍成為美國第二波核子報復能力最重要的一環,讓美國空軍找不到立場來質疑與反對。 諷刺的是,由於防空武力普遍精進導致轟炸機突防日益困難,加上彈道飛彈逐漸成為主流,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隊反而最先喪失最初想定的戰略威懾地位,在越戰以及日後波灣戰爭等傳統區域戰役裡,還是被拿來投擲傳統武器並 執行偏向戰術性的功能,而不是決定性的核子戰略攻擊。

雖然合眾國號超過80000噸的滿載排水量在1948年堪稱驚世駭俗,但隨著艦載機不斷噴射化與大型化,為了持續維持近百架的機隊規模,美國航空母艦日後便越造越大;從1960年代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到後來的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動輒達到九萬甚至十萬噸已經是司空見慣,當年所謂的「超級航母」,演變成美國所有航空母艦的代名詞──當然,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建造哪怕只有一艘,在體型與戰力上與美國「超級航母」相抗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