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斯坦級巡防艦
布朗斯坦級(Bronstein class)是美國海軍第一種跳脫二次大戰世代的護航驅逐艦,原始設計就納入
SQS-26大型低頻聲納、ASROC反潛火箭與DASH反潛直昇機等裝備。圖為首艦布朗斯坦號(USS Bronsten FF-1037),
此時艦尾的MK-33 76mm快砲已經拆除。
兩艘布朗斯坦級在1990年除役,1993年轉賣給墨西哥;近處是ARM Hermenegildo Galeana (F-202)(ex-USS Bronsten FF-1037),
遠處是ARM Nicolas Bravo (F-201)(ex-USS McCloy FF-1308)。
墨西哥海軍的ARM Nicolas Bravo (F-201)(ex-USS McCloy FF-1308)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布朗斯坦級巡防艦(護航驅逐艦)/美國
(Bronstein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Avondale Shipyards, Avondale, Louisiana |
|||||||
尺寸(公尺) | 長113 寬12 吃水7(至聲納音鼓) | |||||||
排水量(ton) |
標準2360 滿載296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Foster-Wheeler 600-psi蒸汽鍋爐*2 Westinghouse蒸汽渦輪*1/22000 搭配de Laval locked-train double reduction gears 單軸 |
|||||||
航速(節) | 24~25 | |||||||
續航力(海里) | 4000(15節)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AN/SPS-40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1 MK 6 Fanfare魚雷反制系統 |
|||||||
聲納 |
AN/SQS-26 AX(R) 艦首低頻主/被動陣列聲納*1 AN/SQR-15戰術拖曳陣列聲納系統(TASS)(FF-1038於1970年代中期安裝 ) |
|||||||
射控/作戰系統 |
MK-56艦砲射控系統(含AN/SPG-35射控雷達)*1 MK-1目標分派系統*1 MK-114反潛射控計算機*1 |
|||||||
乘員 | 217 | |||||||
艦載武裝 |
MK-33雙聯裝76mm 50倍徑艦砲*1 MK-34單管76mm 50倍徑快砲*1(在1970年代中期拆除,改裝TASS拖曳陣列聲納) MK-1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發射器內八枚,無再裝填能力)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
|||||||
艦載機 | QH-50 DASH無人遙控反潛直昇機 | |||||||
姊妹艦 |
共2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除籍時間 | 備註 | |
FF-1037 Bronstein(ex-DE-1037) | 1961/5/16 | 1962/3/31 | 1963/6/15 | 1990/12/13 | 1990/12/13 |
1993/10/1售予墨西哥,更名為Hermenegildo
Galeana (E-42) 爾後更名為ARM Hermenegildo Galeana (F-202) |
||
FF-1038 McCloy(ex-DE-1038) | 1961/9/1 | 1962/6/9 | 1963/10/21 | 1990/12/14 | 1990/12/17 |
1993/10/1售予墨西哥,更名為ARM Nicolas
Bravo (E-40) 爾後更名為ARM Nicolas Bravo (F-201) |
主要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371、372:諾克斯級巡防艦誕生與演進──張明德著
起源 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馬上進入美蘇兩強的冷戰。由於蘇聯從德國獲得了先前納粹的XXI型潛艦設計,並開始大量建造潛艦(其數量甚至遠超過德國開戰時潛艦部隊的規模),使得西方國家必須為「下一場大西洋戰役」做準備。然而,由於戰後各國國防經費大幅縮減,也不可能維持戰時如此龐大規模的艦隊;而隨著科技演進,新一代護航艦艇的噸位越造越大,單位成本水漲船高,根本無法重建有如「大西洋戰役」規模的護航艦隊。因此,西方國家亟思運用新的科技,以更具效益的方式來防堵「蘇聯版」的狼群攻擊。 在1950年代下半,美國海軍總共新造13艘狄萊級(Dealey calss)與4艘衍生而來的克拉.瓊斯級(Claud Jones class)護航驅逐艦, 這些二次大戰後美國新造的第一批護航驅逐艦,基本設計與武裝都和二戰時代相當;這些仍配備無導引反潛武器的艦艇,幾乎無法在大洋上應付高速的蘇聯核能潛艦。隨著新反潛裝備(如 能在第一匯聚區約25海里距離上達到射控精度的大型SQS-26低頻聲納、MK-44/46輕型導向反潛魚雷、ASROC反潛火箭)的出現,美國海軍也開始依照新世代的反潛作戰型態,來設計下一代的反潛護航艦艇。 因此,美國海軍隨即以狄萊級的設計(SCB 72)為基礎來開發新一代護航驅逐艦,配備新的反潛設備。此種新的設計稱為SCB 199,設計工作在1958年3月展開,最初打算使用水線長度325英尺(約99m)的艦體(狄萊級全長約314.6英尺英尺),航速25節,預估滿載排水量約2000噸級,只比狄萊級增加一百餘噸,並打算透過犧牲其他武裝(例如把三吋快砲由狄萊級的兩座減為一座)來騰出空間安裝反潛設備。隨後美國海軍陸續增加對SCB 199的要求,包括更好的動態穩定能力、兩座3吋艦砲(前部為雙聯裝,後部為單管)與較好的射控系統、ASROC反潛火箭、兩組MK-32反潛魚雷發射器、SQS-26大型聲納、配備三架DASH遙控反潛直昇機並提高起降設施的標準 、加裝航空管制設備等,並規劃將來在艦尾設置變深聲納(需拆除艦尾的三吋砲),甚至考慮設置MK-25 21吋(533mm)重型反潛魚雷發射器(最後沒有實行)。到1958年10月時,SCB199的標準排水量已經成長到1640噸級(狄萊級是1280噸)。 為節省成本,SCB 199沿用與狄萊級相同的推進系統,包含兩套Foster-Wheeler的600 psi蒸汽鍋爐,搭配一具西屋(Westinghouse)蒸汽渦輪,輸出功率20000馬力, 並繼續沿用單軸推進系統;由於排水量增大、吃水增加但出力沒提升,SCB119最大航速 從狄萊級的27節降至25節以下,在中等海象甚至只能達到24節 。二次大戰以來,美國海軍護航驅逐艦的續航力標準是以12節速率航行6000海里為標準,而布朗斯坦級的續航標準改為15節航速下4000海里。1950年代美國海軍陸續改裝多艘二次大戰的艾賽克斯級(Essex class)艦隊型航空母艦成為反潛航母(CVS),整個編隊航速至少在26節以上,因此動力不足的SCB 199勢將難以配合行動。爾後美國海軍船艦局(BuShip)把SCB 199的水線長度增為350英尺(106.68m),使船型修長,在不改變主機的情況下能使航速稍微提高0.7節。由於對SCB 199的航速實在不滿意,美國海軍又在1959年5月命令船艦局研究在不改變SCB 199尺度之下,把提高航速至30節的可能性。研究後發現在維持SCB 199水線長度不變(350英尺)的情況下,搭配船艦局新開發的1200psi微正壓鍋爐(pressure-fired boiler,以一個由廢氣帶動的增壓裝置為鍋爐進氣增壓,系統體積低於為DLG、DDG、DD等一線艦艇設計的1200psi鍋爐),就能在不增加艦體尺寸的情況下有效增加航速;船艦局在1952年開始測試出力7500馬力的微正壓鍋爐,1956年9月的測試鍋爐已經能輸出17500馬力,兩具鍋爐就能達到35000馬力,再搭配亞當斯級(Adam class)飛彈驅逐艦的35000萬馬力級蒸氣渦輪,SCB 199的航速可提高到27節,而且成本上升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原本的SCB 199預估首艦價格2100萬美元(之後實際花費達2500萬美元),後續艦平均每艘1700萬美元,而換用1200psi微正壓鍋爐與35000萬馬力蒸氣渦輪之後預估首艦價格2400萬美元,後續艦平均每艘1900萬美元;而如欲將航速提高到30節,代價就十分高昂,包括需要開發新的蒸氣渦輪推進系統,並將水線長增至385英尺(117.35m),預估首艦價格高達3150萬美元,後續艦平均每艘2400萬美元。 美國海軍經過評估之後,認為將最大航速從27節提高到30節的成本過大,效益卻存疑,因為即便最大航速達到30節也仍難完全配合航空母艦運動,但大洋上超過50%情況的海象根本不允許護航驅逐艦這樣大小的艦艇以30節航行 ;更何況航速越高,艦載聲納受流水和輪機噪音的干擾就越大。 前兩艘沿用狄萊級600psi蒸氣推進系統的SCB 199已經編入1960財年的造艦計畫,美國海軍船艦局打算接下來在1961財年編列首艘配備1200psi鍋爐、航速增為27節、增大艦體並強化武裝的SCB 199A方案;如果要臨時將已經提交的SCB 199改為1200psi鍋爐,又需要額外的設計修改而導致延誤,因此原計畫就沒有更動;而這兩艘沿用狄萊級推進系統的SCB 199就是布朗斯坦級(Bronstein class),而1961財年起才開始編列搭載1200psi高壓鍋爐的SCB 199A,就是賈西亞級(Garcia class)護航驅逐艦。 由於SCB 199護航驅逐艦造價比先前的狄萊級貴了太多(首艦花費達2500萬美元,後續艦預估平均每艘1700萬美元,,而狄萊級每艘平均造價僅1000萬美元),這樣的成本勢難大量建造,因此美國海軍船艦局在1959年3月又受命研究航速只須15節、能搭載SQS-26聲納的最小型艦艇,同時研究10年以後(1969年),航速需達20節(預估1969年時商船隊平均航速可達20節)的最小型護航驅逐艦設計。針對第一種需求,美國船艦局研究認為航速15節、搭載SQS-26聲納的護航驅逐艦排水量最低約1700噸,使用柴油主機(總功率4000軸馬力),航速15節時續航力4500海里,武裝盡可能壓縮,只配備一座雙聯裝40mm機砲與一組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器( 攜帶六枚MK-46魚雷),成本可壓低至800萬美元。而針對航速20節、、搭載SQS-26聲納的護航驅逐艦,船艦局研究顯示排水量會增加到1800噸,必須使用燃氣渦輪主機,航速20節時續航力3000海里,但成本大幅提高到1500萬美元。此外,船艦局還研究以商船的船體為基礎加裝反潛武器設備,雖然成本比建造軍艦便宜得多,但作戰實用性不高 (商船的抗損抗沈能力比軍艦差一大截)。這些研究顯示如果要將航速提高到20節,造價就會大幅攀升,主要的增幅來自於換用更昂貴的燃氣渦輪,而大型的SQS-26艦首聲納的 高昂購置成本也無可避免;而如果航速只有15節,在商船隊航速提高之後就會失去作用;而這些設計為了壓縮成本而盡可能刪減各種裝備(例如取消ASROC),在日益嚴峻的作戰環境以及潛艦性能日益強化的趨勢之下,作戰效益與生存性都令人質疑。即便上航速20節的護航驅逐艦,在1960年代末都會顯得非常不足。何況當時美國海軍已經預見將來新造的防空艦艇、驅逐艦等排水量將比二戰艦隊型驅逐艦更大,護航驅逐艦的放大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此外當時美國海軍也認為,如果單一艦艇的能力提高,即使建造數量不如老式的艦艇,還是能為艦隊提供有效的護航力量。 因此,美國海軍在布朗斯坦級之後繼續建造的護航驅逐艦如SCB 199A賈西亞級(Garcia class)、配備防空飛彈系統的SCB 199B布魯克級(Brooke class)以及之後的SCB 199C 諾克斯級(Knox class),無論噸位、航速與戰力都比布朗斯坦級進一步提高。 兩艘布朗斯坦級平均造價約2060萬美元。 基本設計 與仍屬於「二戰世代」的狄萊級/克拉.瓊斯級護航驅逐艦相較,布朗斯坦級完全依照「核能潛艦」世代的理念進行設計,擁有最新開發的SQS-26低頻大型主/被動聲納系統,並以新出現的反潛火箭(ASROC)以及MK-46輕型導向反潛魚雷作為主要反潛武器,取代過去的深水炸彈與刺蝟砲等近距離無導引反潛武裝。布朗斯坦級滿載排水量直逼3000噸,比狄萊級增加900噸左右,已經與二戰時代美國的艦隊型驅逐艦相當 。布朗斯坦級從設計之初,便納入美國艦隊重整與現代化計畫(Fleet Rehabilit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RAM)的所有規格。 布朗斯坦級的外型相當簡潔,採用長艦首艛船型,方形的單一船艛結構位於艦體中段,船艛頂上唯一凸起的結構,就是一座複合式桅杆/煙囪。 布朗斯坦級配備一座AN/SPS-40對空搜索雷達與一座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 ,艦首裝置一座AN/SQS-26低頻主/被動陣列聲納,服役不久後便升級為AN/SQS-26 AX(R)。武裝方面,艦首配置一座MK-33雙聯裝76mm 50倍徑高/平兩用快砲,由艦橋上方的MK-56艦砲射控系統(含一具AN/SPG-35射控雷達)導控,艦尾設置一座MK-34單管3吋50倍徑火砲。艦砲後方設有一座MK-16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 (無再裝填能力),用來發射RUU-5A反潛火箭,並由MK-114類比式反潛射控計算機進行彈道計算;這種新型武器係將MK-44/46導向魚雷裝置在推進火箭上,在空中飛行一段距離才將魚雷投入水中,是當時有理論程最長的艦載反潛武器。除了導向魚雷之外,ASROC也能搭載核子深水炸彈當作戰鬥部。值得一提的是, 布朗斯坦級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在原始設計便納入ASROC的艦艇。除了ASROC外,艦上還裝有兩組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 艦尾預留起降甲板空間,可操作QH-50 DASH遙控反潛直昇機 ,這種裝備可以大幅延伸水面艦艇的偵潛範圍,或者在艦上聲納系統獲得初步接觸後,派遣DASH前往精確標定與攻擊。 雖然納入許多新設備,但美國海軍對布朗斯坦級仍不滿意;首先如前述,布朗斯坦級沿用狄萊級的推進系統,導致功率不足、航速太慢;此外,艦上沒有足夠空間操作載人反潛直昇機 (DASH遙控反潛直昇機很快被證實並不實用,遂被LAMPS-1有人反潛直昇機取代),也沒有預留安裝拖曳陣列聲納的空間;緊接在後建造的賈西亞級(Garcia class)護航驅逐艦就擁有夠大的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更糟的是,布朗斯坦級航行性能不佳,艦首配備了沉重的SQS-26聲納,但沒有風暴艦首(hurricane bow),航行時艦首很容易上浪並加劇搖晃;艦上雖配備穩定鰭,但效果不佳,在1970年代拆除。這些因素使得布朗斯坦級艦首很容易上浪,經常是「挖浪」前進而不是「破浪」,成為美國海軍著名的「濕船」。布朗斯坦級曾在訓練中發生30度橫搖(短時間橫搖角度更高達45度),海況惡劣時大浪能打上船樓最高層的信號艦橋。因此,美國海軍艦隊私下稱布朗斯坦級為「SS1037級」(SS是柴電潛艦的舷號,用來形容布朗斯坦級的航行性能跟浮航的柴電潛艦一樣差)。 在1970年代中期,兩艘布朗斯坦級在艦尾加裝實驗性的AN/SQR-15戰術拖曳陣列聲納系統(TASS) 進行測試,為此將艦尾的MK-34快砲拆除;TASS的聲納信號處理器(幾個先前P-2巡邏機使用的AQA-5型)被裝在原本用來拖放DASH遙控直昇機的拖車上,拖車仍停放在存放DASH的機庫內。 依照美國海軍在1975年6月30日開始實行的新艦艇分類標準,美國海軍原有的護航驅逐艦都改稱為巡防艦(FF),因此布朗斯坦級的舷號便改為FF開頭。 在1972年秋季,麥克.克勞號被部署在無畏號(USS Intrepid CVS-11)反潛航空母艦的戰鬥群並在北極圈海域操作,期間配備SQS-26聲納的麥克.克勞號與剛開始服役、由無畏號搭載的LAMPS II海王(Sea King)大型反潛直昇機進行聯合運作,並受到蘇聯海軍高度重視,不斷派遣飛機前來偵察,隨後便要求當時尚未被破獲的美國沃克間諜網(Walker Spy Ring)提供相關情報;這似乎是蘇聯開始警覺當時西方反潛技術超過蘇聯一大截的開始,隨後就致力開發射程更長的彈道飛彈以及配套的Delta系列彈道飛彈潛艦,不需要進入西方反潛警戒森嚴的大西洋就能威脅美國本土,可部署在巴倫支海、北極海等能充分獲得蘇聯海空兵力支援',且聲學傳遞遠不如大西洋理想的近海海域。 在服役末期,麥克.克勞號多次參與打擊販毒的作業,在1980年代末期保有查獲最多大麻(49.5ton)的紀錄。在1987年颶風佛洛伊德(Floyd)侵襲期間,麥克.克勞號遭受嚴重損害,大部分的桅杆折斷。在1988年4月24日,美國海軍 柴電潛艦骨魚號(USS Bonefish SS-582)發生機艙失火意外,麥克.克勞號參與救援行動,最後並拖曳骨魚號前往查爾斯頓基地。 兩艘布朗斯坦級在1990年除役,並於1993年10月1日移交給墨西哥海軍。
蘇聯K-324潛艦纏入麥克.克勞號拖曳陣列聲納事件
(上與下) 在1983年10月31日被迫在北卡羅來納州外海上浮的蘇聯維克托三級核能攻擊潛艦K-324號 ,該艦推進器絞入了麥克.克勞號的拖曳陣列聲納。照片中可看到K-324的人員站在艦尾 設法處理被纜繩絞死的推進器。
在海上停擺的K-324,畫面中間是前來支援的蘇聯情報船(Nakhodka CCB-506), 將美國海軍派來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彼得森號(USS Peterson DD-969)與K-324隔開。
一架美軍P-3C反潛機飛越停擺的K-324核能攻擊潛艦。這次意外事件導致K-324被西方國家 近距離大量拍攝,是西方首次獲得維克托三級的清晰影像。
K-324之後被拖到古巴哈瓦那港的船塢進行修理,此時正在清理該艦被纏繞的推進器。
纏繞在K-324螺旋槳上的拖曳陣列聲納纜線。 在1983年10月下旬,麥克.克勞號在美國東岸北卡羅萊納州外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水域進行作業,美國海軍稱此區域為「揚基盒子」(Yankee box)(冷戰期間蘇聯海軍一直在該水域部署一艘揚基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使其彈道飛彈射程能覆蓋美國城市)。根據上級傳來的情報,有一艘蘇聯新型維克托三級(Victor III)核能攻擊潛艦將通過附近。 這艘蘇聯維克托三級(Victor III)核能攻擊潛艦編號為K-324。K324在進入馬尾藻海之前曾被北約反潛兵力跟蹤,該艦利用一艘大型船隻的噪音掩護之下擺脫。依照日後的資訊,當時蘇聯接到的情報顯示,美國海軍第三艘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SSGN-728)即將從 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的京斯灣潛艦基地(Naval Submarine Base Kings Bay)出發進行試航,因此K324接到任務後部署到京斯灣潛艦外約38公里,與北方艦隊納霍德卡號(Haxοдka)偵察船一同合作監視跟蹤佛羅里達號,由在美國領海邊緣(約3海里)作業的納霍德卡號發現佛羅里達號蹤跡後就由K324接手跟蹤。這項任務之後,K329前往新陣位進行另一項任務──探測美國海軍新開發的拖曳陣列聲納的性能。K324的聲納系統發現一艘美國水面船隻,判斷為拖網漁船;不過實際上,這就是麥克.克勞號。 在10月25日,麥克.克勞號部署AN/SQR-15拖曳陣列聲納進行操作,於查爾斯頓外海在擴展距離(extended range)上順利地捕捉到K324的信號,並賦予其Victory-777的代號。 由於當時海象較高,加上附近過往船隻的噪音干擾,影響拖曳陣列聲納的偵測效能;於是,麥克.克勞號的艦長下令收起拖曳陣列聲納,移動到一個更靠近K324、能透過直接聲學通道(direct path)監聽的陣位。當麥克.克勞號衝刺到新陣位並重新部署拖曳陣列聲納時,拖曳聲納很快就獲得一個強烈的接觸:它正好在K-324號上方。 接下來,K-324的螺旋槳推進器馬上打斷了麥克.克勞號的拖曳聲納,導致K-324號推進器絞死,最後被迫上浮 。拖曳聲納絞進K324的螺旋槳時,麥克.克勞號艦尾用來收放拖曳陣列纜繩的絞車突然停下, 鋼纜被拉得很緊,隨後斷裂,拖曳鋼纜被彈出水面,彈到比主桅桿還高的高度才落下來,幸好艦上無人受傷。而失去拖曳陣列聲納的麥克.克勞號在美軍P-3巡邏機前來接手之前,仍繼續用SQS-26聲納保持對K-324的接觸,並將對K-324潛艦的追蹤工作移交給一架P-3C海岸巡邏機(後來P-3C是在10月26日拍到上浮的K324,因此期間美軍對K324的接觸似乎曾有中斷)。P-3C接手之後,麥克.克勞號發出OPREP-3意外事故報告,該艦隨後返回諾福克並接受調查,調查工作很快結束,沒有人受到處分。 依照蘇聯K324號潛艦艦長日後的回憶,事故發生在10月25日凌晨3時(西方公開資料多指10月31日);當時K324航速12節、航行深度100m;螺旋槳纏住陣列時,潛艦感受到明顯震動,警報聲隨之想起,大軸卡死、主機停止工作。當時K324的電動輔助推進器隨之啟動,保持3至4節的航速並維持原有深度;由於電動推進器只靠電池推進,電池耗盡後就會失去動力且無法保持額定深度(當地海域深度4000公尺,如果失控下沉就必定被水壓壓毀)。接下來的2小時,K324的人員曾嘗試過重啟主推進系統,但沒有成功,當時艦長推測螺旋槳纏上了漁網。凌晨5時是K324潛艦與北方艦隊約定聯絡的時刻,因此艦長決定上浮到潛望鏡深度;但到達潛望鏡深度後,只有輔助動力的K324無法保持深度,只好排空主壓載水艙上浮至海面──按照蘇聯海軍規定,在巡邏陣位上浮違反了保密紀律。當時海上出現風暴,K324的人員無法登上圍殼,只能通過潛望鏡觀察艦尾情況;在潛望鏡裡,艦長發現螺旋槳纏上了直徑約10cm的纜線,並判斷可能是某種軍用器材。隨後K324與北方艦隊司令部進行了無線電聯系,報告了緊急上浮的情況;之後K324兩度嘗試下潛,均告失敗,艦艇只能在巨浪中隨波漂流。之後蘇聯海軍參謀部通過北方艦隊與K 324艇建立直接聯系;此事已經驚動了蘇聯中央政府,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安德羅波夫當時生病,其他領導人均不敢承擔責任,因此遲遲沒有做出指示;後來,蘇聯海軍司令部與K324進行了密碼通信,了解情況後,下令確保潛艦和人員安全為優先。在10月26日晚間,海面風浪減小,K 324的人員離艙接近艦尾,在6至7m米的距離上用輕武器射擊纏住推進器的纜線,但沒有效果;後來又嘗試用斧頭砍斷纜線,也不起作用效果。 在10月26日,美國海軍一架P-3巡邏機目視發現了在海面上失去動力漂浮的K 324,當時該艦位於百慕達群島以西282英里、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以東470英里,這是西方首次獲得清晰的Victor III型潛艦的外觀。隨後美、蘇雙方海軍船艦紛紛趕到,美國海軍派出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彼得森號(USS Peterson DD-969)以及尼爾科森號(USS Nicholson DD-982)首先抵達;往後10天裡,美國海軍飛機、船艦、直昇機不停地對K-324進行抵近偵察,驅逐艦曾接近到K324約30公尺,直昇機常在K324上方懸停。據K324的艦長回憶,美國驅逐艦曾詢問K 324是否需要幫助,對此K324艦長回答「謝謝,不需要!停止危險舉動,我艦載有危險物資」。美國海軍想盡辦法要靠近K324,取回絞在螺旋槳上的拖曳陣列,但並未成功。因為擔心美軍強行攻佔該艦,K324的艦長在圍殼上安排了8名軍官,手持自動步槍和手榴彈擔任警戒。K324的人員也做了自沈的准備,並在魚雷管裝填了帶有核彈頭的飛彈(射程可達華盛頓)。 在10月27日夜,莫斯科通知K 324潛艦,偵察船納霍德卡號(Nakhodka CCB-506)和以及救援船阿爾丹河號(AлдaHy,從古巴出發)正趕來支援,體型較小的納霍德卡號先到,阿爾丹河號需要10到11天才能抵達。在11月5日,納霍德卡號感到現場,參與和美國海軍的對峙;當時美國海軍驅逐艦彼得森號圍繞著K324兜圈子拍照,而阿爾丹河號就一直設法擋在中間,每當阿爾丹河號過來,彼得森號就繞到另一邊。在11月8日,阿爾丹河號趕到,開始對K 324艇實施救援,但仍無法將纜線從螺旋槳解下。最後,阿爾丹河號直接將K324拖帶回古巴,在古巴哈瓦港進塢維修並取下拖曳纜線。經過11天維修後,K 324出海恢復執勤,繼續在馬尾藻海巡邏了2周,在1983年結束前最後一周返回蘇聯北方艦隊基地。 依照1998年出版、由Sherry Sontag, Christopher Drew以及Annette Lawrence Drew編撰的書Blind Man's Bluff: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n Submarine Espionage (ISBN 0-06-103004-X) 的記載,當時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費城號(USS Philadelphia SSN-690)早已追蹤K-324多時,她接到美國情報單位要取回拖曳陣列的命令,就偷偷靠近仍在停航狀態的K-324的下方進行作業,將纏在K324艦尾的拖曳陣列聲納固定在費城號的艦體上,然後將這一截陣列拉走,並纏繞在費城號的艦體上帶回;後來美國海軍少將約瑟夫梅特卡夫(Admiral Metcalf)得到了一小段費城號取回的聲納陣列的碎片,並放在他的辦公桌上。費城號取回陣列的秘密行動在當時並沒有公開。另一說則是護航驅逐艦麥克.克勞號接獲命令,使用螺旋槳推進器割斷這條聲納陣列。即便如此,仍然有相當長度的陣列(含聽音器)隨著K324落入蘇聯手中;K324被拖到古巴哈瓦港後,蘇聯迅速將取下的拖曳纜線空運回國;依照蘇聯方面的資料,取下拖曳陣列長度達420公尺。 早在1981年,美國海軍鱘魚級核能攻擊潛艦鼓魚號(USS Drum SSN-677)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外的彼得大地灣水域追蹤K-324號、並試圖近距離拍照時,不慎與該艦發生碰撞。無疑地,對西方而言,K-324堪稱最出名的一艘維克托三級。此外,有消息稱,K324在1985年曾跟蹤一艘美國海軍彈道飛彈潛艦達28小時。K324在1997年除役,2000年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