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鸛鳥級近岸掃雷艇

美國海軍首艘藍鳥級(Bluebird class)近岸掃雷艇藍鳥號(USS Bulebird MSC-121 ex-AMS-121)

美國海軍的紅翼鳥級(Redwing class)艇隊。

挪威皇家海軍索達級(Sauda class)近岸掃雷艇阿爾塔號(Alta M314)。索達級是美國軍援計畫

(MDAP)之下建造的美製大鸛鳥級(Adjutant class)近岸掃雷艇

阿爾塔號是除役後唯一獲得保存的本級艇。

希臘海軍操作的大鸛鳥級掃雷艇Euniki(M61),原本是義大利的Gelso。

──by captain Picard

 


 

挪威:索達級(Sauda class)近岸掃雷艇清單:共10艘

艦名 建造國/建造廠 下水時間 完工時間 移交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M 311Sauda 美國:Hodgdon Brothers, Goudy and Stevens   1953/7/23 1953/8/25 1981/5/8 最初美軍編號為AMS-102,1955/2/7改為MSC-102

1987售予民間

Ogna 挪威:Westermoen Båtbyggeri og Mek Verksted, Mandal     1955/3/5 1979/4/27 1987售予民間
Vosso 挪威:Skaaluren Skibsbyggeri, Rosendal     1955/3/15 1987/7/8 1992/8出售拆解
M331 Tista 挪威:De Forenede båtbyggerier, Risør     1955/4/27 1994/8/15 1997出售拆解
M332 Kvina 挪威:Westermoen Båtbyggeri og Mek Verksted, Manda     1955/7/12 1955/3/24 1997出售拆解
M334 Utla 挪威:Westermoen Båtbyggeri og Mek Verksted, Mandal     1955/11/15 1990/1/17 1997出售拆解
Sira 美國:Hiltebrant Drydock Company of Kingston, New York   1955/11/14 1955/11/28 1986/5/23 最初美軍編號為AMS-132,1955/2/7改為MSC-132

1992/8出售拆解

M313 Tana 美國:Hodgdon Brothers, Goudy and Stevens, East Boothbay, Maine   1953/9/22 1966 1994/10/24 最初美軍編號為AMS-103,1955/2/7改為MSC-103

原移交比利時,命名為Roeselaere (M 914),1954/5服役;1966歸還美國並移交挪威。

1976/8~1977/9於挪威Båtservice AS shipyards at Mandal船廠進行大規模改裝,改為獵雷艇

1997出售拆解

M 314 Alta 美國:Hodgdon Brothers, Goudy and Stevens, East Boothbay, Maine 1953/1/31 1953/10/30 1966/5 1996/5/23 最初美軍編號為AMS-104,1955/2/7改為MSC-104

原移交比利時,命名為Arlon (M 915)。1966歸還美國並移交挪威。

除役後保存於挪威皇家海軍博物館(Royal Norwegian Navy Museum)作為紀念艇

M317 Glomma 美國:Hodgdon Brothers, Goudy and Stevens, East Boothbay, Maine   1953/12/15 1966 1986/9/24 最初美軍編號為AMS-151,1955/2/7改為MSC-151

原移交比利時,命名為Bastogne (M 313)。1966歸還美國並移交挪威。

1992/8出售拆解


 

日本八島級掃雷艇:共四艘

艦名 建造廠 安放龍骨 完工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MSC-651 八島(やしま/Yashima) 1954/12/1 1954/12/16 1978/3/20 原美軍編號AMS-144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46

除役後歸還美國

MSC-651 波島(はしま/Hashima) N.B.S.C 1954/5/7 1955/6/3 1977/3/31 原美軍編號AMS-95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47

除役後歸還美國

MSC-651 對馬(とつしま/Tusima) " 1956/7/1 1956/7/18 1978/3/20 原美軍編號AMS-255/MCS-255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60

除役後歸還美國

MSC-651 戸島(としま
/Tosima)
1957/1/28 1957/2/1 1977/3/31 原美軍編號AMS-258/MCS-258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61

除役後歸還美國

 

中華民國永字號掃雷艇:共14艘

艦名 建造廠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完工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MSC 155 永平 N.B.S.C. 1952/12/20 1955/6/4 1975/11/16 原法國Pâquerette

原美軍編號MSC-140

MSC156 永安 Stephens Brothers Inc., Stockton 1954 1954/5/1 1955/6/4 1990/9/1 原為法國Myosotis(M689)

1955/6交還美國,重新編號為MSC-123

MSC 157 永年 Tacoma 1958/6/30 1959/7/10 1990年代 原美軍編號MSC-277
MSC 158 永川 Tacoma 1958/8/1 1959/6/10 2010/12/29 原美軍編號MSC-278
MSC 159永新 Dorchester 1964/2/29 1965/3/5 1990年代 原美軍編號MSC-302
MSC 160 永吉 Henry B. Nevins 1955 1965/3/5 1983/11 原美軍編號MSC-300
MSC 161 永樂 Dorchester 1965/10/23 1966/6/10 1990年代 原美軍編號MSC-306
MSC 162 永福 Quincy Adams 1951/6/8 1952/5/20 1970/3/5 2010/12/29 原比利時Diest,1953/5/9服役

原美軍編號MSC-77

1969移交台灣

MSC 163 永清 S. & Stephen 1952/8/9 1970/3/54 1983/11 原比利時Eeklo

原美軍編號

MSC 164永善 S. & Stephen 1952/7/8 1970/3/54 1990年代 原比利時Lier

原美軍編號MSC-63

MSC 165 永城 S. & Stephen     1952/6/30 1970/3/54 1990/9/1 原比利時Maaseik
MSC 166 永濟 H.B.G.& S.     1953/7 1970/2/19 1980/10/31 原比利時Charleroi
MSC 167 永仁 Henry B. Nevins     1952/7/8 1970/2/19 2010/12/29 原比利時St. Niklaas

原美軍編號MSC-64

1970移交台灣

MSC 168 永綏 Henry B. Nevins     1953/4/4 1970/3/5 2010/12/29 原比利時Diksmuide

1954/3/30在比利時服役

原美軍編號MSC-65

1970移交台灣

藍鳥/隼級/紅翼鳥級清單

大鸛鳥級

大鸛鳥級(Adjutant class)近岸掃雷艇是依照1949年10月6日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S. Truman)簽署的軍援法案( Military Defense Assistance Pac,MDAP),由美國國防預算額度出資為歐洲盟國提供的裝備之一 。依照建造廠商、規格的不同,大鸛鳥級又分為藍鳥級(Bluebird class)、隼級(Falcon class)、紅翼鳥級(Redwing class)等子級,例如隼級與大鸛鳥級的主機不同。MDAP計畫對外援助的裝備計入美國軍方的預算額度,因此這些對外軍援的 大鸛鳥級都排入美國海軍本身艦艇的編號系統;最初美國海軍依照二次大戰時代的標準,將大鸛鳥級/藍鳥級的舷號冠上AMS,1955年2月7日則改為近岸掃雷艇(Coastal Minesweeper,MSC)。美國總共建造上百艘大鸛鳥級級, 大部分用來軍援盟邦。曾在美國軍援額度下獲得大鸛鳥級的國家包括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丹麥、挪威、日本、巴基斯坦、新加坡、中華民國等,爾後許多 大鸛鳥級又經過轉手而由土耳其、突尼西亞、希臘、烏拉圭等國獲得。

大鸛鳥級標準排水量333噸,滿載排水量385~400噸,長44m,水線長42m,寬8.5m,吃水2.3~2.55m,採用長艦首艛構型,主機為兩具非磁性的通用動機(General Motors)GM 8-268A柴油機,功率88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4節,航速10節時續航力2500海里,編制約38到40名人員。武裝為艇首一座MK-10或Mk-24 雙聯裝20mm70倍徑機砲,配備一具Decca 707或TM1226導航雷達,水下偵測裝備為一套AN/QCU-2反潛型聲納或AN/UQS-1/1D型水雷偵測聲納(功率100KW),水雷反制裝備包括A-Mk.4v型 中頻音響掃具、A-Mk.6b型低頻音響掃雷具、Mk5/6或Q2磁力掃雷具、Mk.4/6機械掃雷具等;除了掃雷之外, 大鸛鳥級還能進行佈雷任務。 為了降低磁性訊號,大鸛鳥級的艇體由木質建造,艇上所需的金屬材料也使用銅或其他低磁性合金。

藍鳥級標準排水量325ton(320長噸),滿載排水量376 ton(370長噸),全長44m,舷寬8.5m,吃水2.54m,採用兩具Packard柴油機,功率6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4節,航速10節時續航力2500海里,編制39名人員,武裝為艇首一座雙聯裝20mm機砲,部分艦艇配備兩艇12.7mm機槍以及一座81mm迫擊砲。

 

挪威:索達級

在MAP之下,挪威在1953年至1955年獲得了七艘大鸛鳥級近岸掃雷艇,挪威稱之為索達級(Sauda class),所需經費全由美國的MDAP額度負擔;七艘之中,兩艘(MSC-102、132)由美國建造(細部設計由美國Sparkman & Stephens Inc., New York負責),其餘五艘則在挪威本地建造。在1966年,挪威與比利時達成協議,挪威以兩艘進取級(Agressive class)遠洋掃雷艦(同為美國MDAP援助艦艇,美軍編號MSO-498、499)交換比利時的三艘大鸛鳥級;這三艘大鸛鳥級先歸還美國,然後移交挪威,分別是Tana(M313 )、Alta(M 314)與Glomma(M317)。總計10艘索達級之中,除了首艇索達號(Sauda M311)以挪威城鎮命名外,其餘九艘都以挪威河流命名。索達級航速13.5節,配備AN/UQS-1掃雷聲納、TM1226導航雷達,武裝為兩具萊茵金屬(Rheinmetall)的20mm機砲(前、後各一)。

塔納號(Tana(M313 )在1976年8月至1977年9月於挪威Båtservice AS shipyards at Mandal船廠進行大規模改裝,改為獵雷艇;改裝後的塔納號法國Thomson CSF的Ibis獵雷作戰系統、英國GEC Marconi的Type-193M獵雷聲納以及兩具ECA PAP-104 Mk5遙控獵雷載具,艇尾增長1公尺以上,加裝支援潛水作業人員的設施,包括一個大型減壓艙間、一個位於艇尾水線附近用來回收潛水人員的平台,以及供潛水人員儲放裝備的艙室。索達級編制38名人員,塔納號改為獵雷艇後編制39人。

在1979與1980年代,共有六艘索達級退役,其餘四艘也在1990年除役 。在1990年代,挪威皇家海軍建造四艘奧格索級((Oksoy class)表面效應獵雷艇與五艘採用相同艇體的阿爾塔級(Alta class)掃雷艇 來替代索達級 。阿爾塔號(Alta M314)除役由阿爾塔號協會(Fartoylaget KNM Alta)協會所有,並保存於挪威皇家海軍博物館(Royal Norwegian Navy Museum)作為紀念艇,這是為一一艘獲得保存的索達級,其餘9艘除役後售予民間或拆解。


各國大鸛鳥級清單

 

法國: Acacia、 Acanthe、 Aconite(後轉手突尼西亞)、 Ajonc、 Azalée、 Bégonia、 Bleuet、 Camélia、 Chrysanthème、Coquelicot(後轉手突尼西亞)、 Cyclamen、 Églantine、 Gardénia、 Giroflée、 Glaïeul、 Glycine、 Jacinthe、 Laurier、 Lilas、 Liseron、 Lobélia、 Magnolia、 Marguerite(後轉手烏拉圭)、 Mimosa、 Muguet、Myosotis(Stephene廠建造,1952/12/20完工, 後移交台灣)、 Narcisse、 Pâquerette(N.B.S.C.廠建造,1952/12/20完工,後移交台灣)、 Pavot(後轉手土耳其)、 Pervenche、 Pivoine、 Renoncule(後轉手土耳其)、 Réséda

比利時:Arlon(M915,1966轉手挪威)、Bastogne(M313,1966轉手挪威)、Blankenberge(M914,1954/5服役,後轉手希臘)、Charleroi(H.B.G.& S.廠建造,1953/7完工,1970移交台灣)、De Panne、Diest(M910,Quincy Adams廠建造,1952/5/20完工 ,1953/5/9服役,1970移交台灣)、Diksmuide(M920,Henry B. Nevins
廠建造,1953/4/4完工,1954/3/30服役,1970移交台灣)、Eeklo(S. & Stephen廠建造,1952/8/9完工,1970移交台灣)、Herve(1954/3服役,後轉手希臘)、Laroche(1954/8服役,後轉手希臘)、Lier(S. & Stephen廠建造,1952/7/8完工,1970移交台灣)、Maaseik(S. & Stephen廠 建造,1952/6/30完工,1970移交台灣)、Malmedy(1954/5服役,後轉手希臘)、Roeselaere(M311,1966轉手挪威)、St. Niklaas(M918,Henry B. Nevins廠建造,1952/7/8完工,1954/2/3服役,1970移交台灣)、St. Truiden(1954/2服役,後轉手希臘)

義大利─:Abete、Acacia、Bambu、Betulla、Castagno(1953服役,後轉手希臘)、Cedro、Ciciegio、Ebano、Faggio、Frassino、Gelso(1953服役,後轉手希臘)、Larice、Mango、Mogano、Noce、Olmo、Ontano、Palma、Pino、Pioppo、Platano、Quercia、Rovere、Sandalo

荷蘭:Bedum、Beemster、Beilen、Blaricum、Bolsward、Borculo、Borne、Boxtel、Breskens、Breukelen、Brielle、Brouwershaven、Brummen、Bruninisse

葡萄牙: Angra Do Heroismo、Horta、Lajes、Ponta Delgada、S. Pedro、Santa Cruz、Velas、Vila Do Porto

西班牙:Llobregat、Nalón、Turia

丹麥:Aarøsund、Alssund、Egernsund

巴基斯坦:Muhafiz

日本:八島(やしま/Yashima MSC-651)、波島(はしま/Hashima MSC-651)、對馬(とつしま/Tusima,MSC-651)、戸島(としま/Tosima,MSC-651)

希臘:Antiopi (M205,原比利時Herve)、Atlanti (M202,原比利時St. Truiden)、Erato (M60,原義大利Castagno,獵雷型)、Euniki (M61,原義大利Gelso,獵雷型)、Fedra (M206,原比利時Malmedy)、Niovi (M254,原比利時Laroche)、Thalia (M210,原比利時Blankenberge)

突尼西亞:Hannibal (原法國Coquelicot)、Sousse (原法國Aconite)

土耳其:Selçuk (原法國Pavot)、Seyham (原法國Renoncule)

烏拉圭:Rio Negro (原法國Marguerite)

新加坡:Jupiter (M-101,原美國USS Whippoorwill AMS-207,1979/8進入新加坡服役,2002轉手印尼成為Cucut M866)、Mercury (M-102,原美國USS Thrasher AMS-203)

 

中華民國──共10艘

台灣最後一批大鸛鳥級掃雷艇(永字號)在2010年底除役的畫面。由左而又分別為

永川(MSC158)以及永仁(MSC 167)

在1955年,中華民國海軍首先獲得兩艘來自法國的大鸛鳥級掃雷艇Pâquerette與Myosotis,兩艇本來 要交付法國海軍用於越南,但遭到取消,1955年6月4日在菲律賓蘇比克灣進行接收儀式,分別是永平(MSC 55)與永安(MSC 56)。此後,中華民國海軍又陸續從美國獲得五艘大鸛鳥級,在1959年6月10日在西雅圖接收永年(MSC 57)與永川(MSC 58),在1965年3月5日接收永新(MSC 59)與永吉(MSC 160),1966年6月10日在費城接收永樂(MSC 161)。在1969年,比利時將七艘除役的大鸛鳥級透過美國轉贈台灣,這批艦艇從1969年10月6日起分兩批從日本拖帶至台灣(拖帶期間永清(MSC 163)與永城(MSC 165)曾發生碰撞造成嚴重損害),並在1970年內陸續成軍。總計中華民國海軍前後獲得14艘大鸛鳥級。

依照慣例,台灣海軍以「永」開頭的艦名來命名這批大鸛鳥級,故俗稱為「永字號」。最初台灣海軍的巡邏艦與掃/佈雷艦艇都使用「永」字頭命名並混合編號,所以最早接收的5艘直接接續永康號巡邏艦(54),成為MSC 55~59;然而到接收六號艦永吉時,為了避免編號6X的關字號巡邏艦混淆,因此永吉的編號前面加上1成為MSC 160,稍後前五艘也被直接加上1而成為MSC 155~159。在1976年,永字號的舷號曾暫時被改為4XX,不過1979年又恢復原本編號。

台灣前七艘從美國接收的永字號(MSC 155~161)規格較與後來從比例時接收的七艘(MSC 162~168)略有差異,前七艘裝備專業的AN/UQS-1D掃雷聲納,而從比利時接收的型號較舊,配備AN/QCU-2反潛聲納;因此從美國接收的前七艘規格較新,水雷偵測能力較強。

隨著艦齡增長,這些永字號逐漸發生船殼因重力而下垂變形的情況,船體後段下彎進而導致大軸變形,使主機故障叢生。雖然台灣海軍在1984年至1986年對8艘仍在役的進行「復永計畫」,將艇上機械拆卸、重造木質船體再將輪機與裝備裝回,但情況並未改善多少。由於船況不佳,這批永字號被台灣海軍戲稱為「壽山艦隊」,意味只能在高雄近海看得到壽山的範圍作業。在1994年,其中一艘永字號失火燒毀。 在1990年代,台灣從德國購買的四艘MW50型獵雷艇(永豐級)以及從美國購買的四艘進取級(Agressive class,永陽級)陸續服役,取代了舊永字號成為台灣海軍水雷反制的主力。至2000年代,只剩四艘裝備AN/USQ-1D聲納的永字號還在服役(MSC 158、162、167、168),而這最後四艘永字號也在2010年12月29日從台灣海軍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