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勞亞級彈藥補給艦

基勞亞級彈藥補給艦的聖塔芭芭拉號(USS SANTA BARBARA AE-28),此時仍在美國海軍序列中,艦上仍保有武裝。

基勞亞級的基斯卡號(USNS Kiska T-AE-35)

由後方看基勞亞級的夏斯塔號(USNS Shasta T-AE-33)

攝於地中海的美國航母編隊,由前而後是基勞亞級的貝克山號(USS Mount Baker AE-34)、補給級油彈補給艦的

補給號(USS Supply AOE-6)、喬治.華盛頓號(USS George Washington CVN-73)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以及

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基勞亞級彈藥補給艦/美國 (Kilauea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T-AE-26、27──由General Dynamics Quincy Shipbuilding Division承造

T-AE-28、AE-29──由Bethlehem Sparrows Point Shipyard承造

T-AE-32~35──由Litton/Ingalls Shipbuilding, Pascagoula廠承造

尺寸(公尺) 長172 寬24.7 吃水8.5
排水量(ton) 標準11915 滿載20169
動力系統/軸馬力 600psi鍋爐*3/22000

蒸汽渦輪*1

單軸

航速(節) 20
電子系統

SPS-10平面搜索雷達*1

MK-56火砲射控系統(1970年代末期拆除)

乘員 原本:416

編入MSC後:7~24名海軍人員,125~133名民間人員

艦載武裝

雙聯裝MK-33 三吋 50倍徑艦砲*4(1970年代末期拆除 其中2座)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2(1980年代加裝,編入MSC後拆除)

艦載機 UH-46E中型運輸直昇機*2
物資載運量

彈藥7000  ton

姊妹艦

共八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備註

T-AE-26 ex-AE-26 KILAUEA 

1965/3/20 1966/3/10 1967/8/9 1968/8/10 2008/9 2008/9 1980/10/1轉入MSC,舷號改為T-AE-26

T-AE-27 ex-AE-27 BUTTE 

1965/3/20 1966/7/21 1967/8/9 1968/12/14 2004/5/24 2004/5/24 1996/6/31轉入MSC,舷號改為T-AE-27

2006/7/30作為靶艦擊沈

T-AE-28 ex-AE-28 SANTA BARBARA 

1966/1/26 1966/12/20 1968/1/23 1970/7/11 2005/8/3 2005/8/3 1998/9/30轉入MSC,舷號改為T-AE-28

T-AE-29 ex-AE-29 MOUNT HOOD 

1966/1/28 1967/5/8 1968/7/17 1971/5/1 1999/8/10 1999/8/10

T-AE-32 ex-AE-32 FLINT 

1968/3/8 1969/8/4 1970/11/9 1971/11/20 2015 1995/8/4轉入MSC,舷號改為T-AE-32

T-AE-33 ex-AE-33 SHASTA 

1968/3/8 1969/11/10 1971/4/3 1972/2/4 2011/4/29 1997/10/1轉入MSC,舷號改為T-AE-33

T-AE-34 ex-AE-34 MOUNT BAKER 

1968/3/8 1970/10/5 1971/10/23 1972/7/22 2010/8/2 1996/12/18轉入MSC,舷號改為T-AE-34
T-AE-35 ex-AE-35 KISKA 1968/3/8 1971/4/8 1972/3/11 1972/12/16 2011 2011/1/15 1996/8/1轉入MSC,舷號改為T-AE-35

 


 

基勞亞級是美國海軍在1960年新建造的一批海上整補艦之一,原先計畫建造13艘,但最後只建造了八艘。本級艦大小與火星級戰鬥物資補給艦差不多,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基勞亞級乃專為運送彈藥、飛彈而設計的。相較於火星級,本級艦做了一些改良,包括:上層結構與機庫融為一體,以增加前甲板面積供裝載飛彈使用;艦身中段加高,以增加內部裝載飛彈的空間。此外,本級艦兩側擁有穩定翼以確保運送脆弱的飛彈時能保持船身平衡。艦上最初擁有六對傳遞吊臂進行彈藥的運送。

基勞亞級艦尾設有直昇機甲板以及機庫,可容納兩架UH-46中型運輸直昇機以進行垂直補給。原本艦上擁有 四座MK-33 76mm艦砲,分別位於艦首兩側以及機庫兩側,並以MK-56射控系統導控之,但在1970年代末期拆除其中兩座;在1980年代本級艦在兩個原先76mm砲的砲位上加裝MK-15 CIWS。1980年基勞亞號(USS Kilauea AE-26)被拆除武裝,編入軍事海軍指揮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MSC),而其餘的本級艦則拆除部分物品傳遞吊臂以減少操作人員。從1995到1998年,本級艦除了胡德山號(USS Mount Hood AE-29)外皆陸續解除武裝編入MSC,而胡德山號則在1999年8月除役,從未進入MSC服役。而七艘在MSC服役的基勞亞級則在2005年以後開始陸續退役。

為了取代陣中多種逐漸老化的彈藥/乾貨補給艦,美國海軍最初打算由補給級(Supply class)快速戰鬥支援艦的設計衍生出新一代乾貨補給艦(Auxiliary Dry Cargo Carrier,ADC(X)),預計建造12艘,計畫在2003年展開,首艦則預定在2007年左右服役,不過隨後此一計畫便遭到擱置了。接著美國海軍又提出新一代的T-AKE後勤補給艦計畫,作為基勞亞級、火星級與天狼星級 等戰鬥物資補給艦的接替者,隨後便成為路易斯&克拉克級(Lewis and Clark class)乾貨彈藥補給艦,從2005年起陸續進入美國軍事海運指揮部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