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巡航飛彈與特種任務潛艦

在通用電器船舶船廠中建造的俄亥俄級首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左)與洛杉磯級

核子攻擊潛艦傑克森維爾號(USS Jacksonville SSN-699),可以清楚看到兩者體型的差異。

此照片攝於1970年代末。 

俄亥俄級的賓系法尼亞號(USS Pennsylvania SSBN-735)。

在1979年4月7日俄亥俄級四號艦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BN-729)安放龍骨典禮(中間只有一個船段者)。畫面上方

船台上的是俄亥俄級二號艦密西根號(USS Michigan SSBN-727),而在水中的則是首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

在1979年12月8日,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鳳凰城號(USS Phoneix SSN-702,左)在通用電器船舶造船廠的

格羅頓廠區下水。照片中可以看到三艘建造中的俄亥俄級,由右而左分別是俄亥俄號(SSBN-726)、密西根號

(SSBN-727)以及只有艦首拉出廠房的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 SSBN-728)。此照片顯示當時通用電船業務

的繁忙,也是冷戰邁向高峰的寫照。   

1981年11月11日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成軍典禮的照片,右為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BN-729)。

照片一行人中 右邊第二位(穿著民間大衣)就是美國海軍核子海軍之父──海曼.李高佛(Hyman G. Rickover)上將。

俄亥俄級的四號艦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BN-729)在1982年11月6日於通用電器船舶(General Dynamic Electric Boat)

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的畫面。左側是建造中的俄亥俄級五號艦,原本命名為羅德島號(USS Rhode Island SSN-730)

1983年9月1日美國參議員亨利.傑克森(Henry M. Jackson)猝逝,美國海軍遂將羅德島號改名為亨利.傑克森號,

而羅德島這個名字改用於SSBN-740。

兩艘在船廠中建造的俄亥俄級,右邊已經下水的是內華達號USS Nevada (SSBN-733) ,

左邊仍在船台上的是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 

俄亥俄級的緬因號(USS Maine SSBN-741)攝於1994年7月16日下水典禮,一旁岸上是建造中的

懷俄明號(USS Wyoming SSBN-742)

俄亥俄級的設計剖面圖。

(上與下)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首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裝填三叉戟彈道飛彈的畫面,攝於1982年。

(上與下)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首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彈道飛彈艙全數打開的畫面,攝於1982年。。

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SSBN-731)、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舊金山號

(USS San Francisco SSN-711)停泊於珍珠港,此照片清楚顯示俄亥俄級與洛杉磯級的尺寸對比。

背景還有長津號(USS Chosin CG-65) 飛彈巡洋艦等。攝於1991年2月1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交接。

俄亥俄級的最後一艘──路易斯安那號(USS Louisiana SSBN-734

(上與下)浮航中的俄亥俄級

 

美國海軍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展歷程,由左而又分別是北極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C4與三叉戟二型D5。

一艘俄亥俄級正準備下潛並進行「展示暨試航行動」(DASO),這是美國海軍檢驗彈道飛彈潛艦的人員和武器系統

戰備的活動,期間包括彈道飛彈試射。注意到帆罩後方加裝了一根很長的測試儀器(TI)桅杆,執行DASO的

彈道飛彈潛艦通常都會攜帶這種設備,用於對潛艦進行高精確度的測速、定位以及對彈道飛彈進行搖測。

一艘俄亥俄級正進行維護作業,彈道飛彈艙打開。

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首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的航行操縱席。攝於1982年。 

(上與下)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首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操控台的畫面。攝於1982年。

 

俄亥俄級的西維吉尼亞號(USS West Virginia SSBN-736)的操縱席。

俄亥俄級的密西根號(SSBN-727)的操縱席。

俄亥俄級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 SSBN-728)的BQQ-6聲納系統的顯示器,仍為最初早期的顯控台構型。 

俄亥俄號(USS Ohio SSGN-726)巡航飛彈潛艦的操縱席。攝於2021年初。

俄亥俄號(USS Ohio SSGN-726)巡航飛彈潛艦的顯控台。攝於2021年初。

已改裝為SSGN的俄亥俄號(USS Ohio SSGN-726), 背部搭載一個乾式甲板換乘艙(Dry Deck Shelter,DDS)

一艘改裝後的俄亥俄級SSGN從水下發射一枚戰斧巡航飛彈。

一艘改裝為SSGN、搭載DDS艙的俄亥俄級。

從後方看一艘俄亥俄級SSGN。背部搭載兩個DDS艙。

俄亥俄號背部的DDS艙特寫,照片中的載具是可以收容入DDS艙的海豹輸泳載具( SEAL Delivery Vehicle,SDV)。

一艘俄亥俄級SSGN背部的DDS艙正打開。

背部搭載兩個DDS艙的俄亥俄號。

完成翻修工程的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GN-729)巡航飛彈潛艦正在進行船塢注水作業。

俄亥俄級二號艦密西根號(USS Michigan SSGN-727)巡航飛彈潛艦,攝於2020年5 月13日。

在2020年12月24日,美國海軍宣布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BN-728)巡航飛彈潛艦與皇家港號(USS PortRoyal CG-73)

 通過波斯灣霍姆斯海峽,這顯然是對伊朗的威懾,因為2021年1月3日就是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卡西姆.蘇雷曼尼

(Qasem Soleimani)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遭美軍使用無人機擊殺滿一週年。

在2021年2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群(III 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

第一武力偵察連(1st Force Reconnaissance Company)於關島外海,在俄亥俄號(USS Ohio SSGN-726)

巡航飛彈潛艦上演練整備快速橡皮突擊艇。此時俄亥俄號背部搭載一個乾式掩體艙(DDS);一個

飛彈發射管開啟,作為人員出入口。(上與下二張)

(上與下二張)在2021年6月28日,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阿拉斯加號(SS Alaska SSBN-732)抵達

皇家海軍直不羅陀基地。這是1999年以來,擔負戰略威懾任務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

第一次造訪直不羅陀基地(此統計不包括四艘轉成巡航飛彈潛艦的俄亥俄級)。

這樣的高調公開並不尋常,明顯是對在黑海地區升高姿態的俄羅斯傳達信息。

 

(上與下二張)在2021年7月7日,俄亥俄級的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完成了一輪延伸維修週期(ERP)

工程重新下水。注意在此次翻修工程中,艦體中部兩舷各加裝一個大型垂直聲納陣列(LVA)

,這是美國海軍聲學優勢計畫(Acoustic Superiority Program)發展的適型陣列聲納。 

(上與下)在2022年4月19日,英國機敏級核能攻擊潛艦大膽號(HMS Audacious S122)與美國巡航飛彈潛艦

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GN-729,右)停泊在直布羅陀皇家海軍基地進行整補。此時,俄羅斯入侵

烏克蘭的戰爭正如火如荼,英國與美國核子潛艦攜帶戰斧巡航飛彈進入地中海,明顯有嚇阻俄羅斯的意味。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俄亥俄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美國  

(Ohio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GD Electric Boat廠
尺寸(m) 長170.39 直徑12.8  浮航吃水11.1
排水量(ton) 浮航16764 潛航18740
動力系統/軸馬力 S8G反應爐*1/60000

蒸汽渦輪*1(高速使用)

渦輪導氣驅動系統*1(低速使用)

單軸/七葉螺旋槳推進

備用動力:Fairbanks Morse柴油機、電動推進器

航速(節) 潛航25
最大安全潛深(m) 300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BPS-15平面搜索雷達*1

其餘不明

 聲納 AN/BQQ-6聲納系統*1

(包含BQS-13球形被動測距聲納、BQR-25艦首等角被動陣列聲納、一具TB-16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等。日後升級為AN/BQQ-10 ARC-I)

LVA大型垂直聲納陣列(SSBN-734~743在2020年代加裝)

AN/BQR-19航行聲納*1

AN/WLR-9音響信號接收/警告器

AN/WLY-1水下聲學警告/反制系統(改良時加裝)

Type-2攻擊潛望鏡*1

Type-15L搜索潛望鏡*1(含WLR-10電子截收系統)

射控/作戰系統 MK-118射控系統

MK-98飛彈系統

CCS MK-2水下射控系統(2000年代後期起陸續被AN/BYG-1取代)

人員 155
艦載武裝 潛射彈道飛彈垂直發射系統24管 (使用三叉戟C-4/D-5洲際飛彈 。2015年起裁減為20枚)

艦側MK-67 21吋(533mm)魚雷管*4(使用MK-48線導魚雷)

三吋誘餌發射器*2  

SSBN-726~729改裝為SSGN後將所有彈道飛彈撤除,改為裝載98~154枚戰斧巡航飛彈、特種作戰裝備以及 各型UUV載具等。

姊妹艦

共18艘(SSBN-726~743)

備註

1981~1997年服役,SSBN-726~729從2002到2006年陸續改成巡航飛彈潛艦(SSGN),舷號更改為SSGN-726~728

俄亥俄級清單

俄亥俄號圖片集


 

起源:三叉戟潛射彈道飛彈

在1967年,美國海軍戰略系統計畫辦公室(Strategic Systems Programs office,SSPO)啟動了戰略實驗(Strategic Experimental,START-X)項目,研擬新一代戰略核威懾潛艦的規格需求,包括研究射程更長的新一代潛射彈道飛彈,以及一種噪音更低的新型核能彈道飛彈潛艦。START-X希望能進一步擴大戰略威懾潛艦的活動海域,並提高其生存能力。除了研製新潛艦與新彈道飛彈之外,當時美國海軍也規劃在美國西岸華盛頓州建立班戈(Bangor)基地來容納新的彈道飛彈潛艦

雖然美國是率先部署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執行戰略核威懾的國家,但是蘇聯在1970年代急起直追,當時無論是陸基的洲際彈道飛彈或新部署的三角洲級(Delta class)彈道飛彈潛艦,射程都涵蓋了美國在歐洲部署彈道飛彈潛艦的基地與區域(如位於蘇格蘭的法斯蘭),意味美國部署在歐洲的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可能在蘇聯先發制人的核子第一擊裡被摧毀或失去功用;因此,美國海軍需要大幅延長潛射彈道飛彈的射程,使得彈道飛彈潛艦不要再像先前一樣橫越大西洋靠近歐洲與蘇聯領域,只要在靠近美國本土的水域就能打擊蘇聯本土,除了降低被蘇聯使用核子先制攻擊或反潛作戰摧毀的機率,也讓彈道飛彈潛艦出航後能更快進入能攻擊蘇聯本土的位置。

在1971年9月14日,美國海軍戰略系統計畫辦公室(Strategic Systems Programs office,SSPO)正式啟動海下長程飛彈系統( Undersea Long-range Missile System ,ULMS)項目,並獲得美國國防部副部長(Deputy SECDEF)批准(紀錄在Decision Coordinating Paper (DCP) No. 67中),更新美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艦威懾能力,這包括研發更新型的潛射彈道飛彈,以及配套的新一代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取代日漸老化的取代華勝頓級(Washington class)與亞森.愛倫級(Ethan.Allen class)彈道飛彈潛艦;華盛頓級與艾森.阿倫級到1980年代以後艦齡就會陸續屆滿20年,而且受限於彈道飛彈發射管的尺寸而只能使用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無法換裝海神潛射彈道飛彈。

ULMS打算首先以現役C3海神(Poseidon)潛射彈道飛彈為基礎進行改良,將射程增加一倍,因此又稱為增程型海神(Extended Range Poseidon,EXPO);此外,美國國防部還打算研發一種全新潛射彈道飛彈,射程比ULMS再翻一倍,達到6000海里級(11112km),稍後被稱為ULMS II。為了相容於現有的海神彈道飛彈發射系統,ULMS使用與海神潛射彈道飛彈相同直徑的發射管。在1971年11月,美國海軍決定為ULMS增加經費計畫,加快執行速度;在1971年12月23日,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SECDEF)的計畫預算決議(Program Budget Decision ,PDB)授權美國海軍加速ULMS計畫,於1978年開始部署。在1972年5月,美國海軍宣布將ULMS正式命名為三叉戟(Trident)C4,而ULMS II則正式命名為三叉戟二(Trident II)D5。

在1972年3月,配備三叉戟潛射彈道飛彈的新潛艦完成初步設計,隨後在同年10月獲得美國國防部批准;每艘此種潛艦能部署24枚三叉戟潛射彈道飛彈,比先前美國海軍各型彈道飛彈潛艦增加1/3。在1972年5月美蘇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核武條約(SALT I Treaty)正式簽署生效,條約限制美國海軍部署的潛射彈道飛彈,總數為656艘,這是基於當時美國海軍擁有的41艘各型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從最早的華盛頓級到富蘭克林級)的發射管總數,這些潛艦每艘都能攜帶16枚彈道飛彈潛艦;由於新的三叉戟潛艦每艘能攜帶24枚三叉戟飛彈,因此能以較少的潛艦來維持相同總數的潛射彈道飛彈,整體而言可以節省美國海軍的購艦與維持經費。

第一艘三叉戟彈道飛彈潛艦的預算在1974財年獲得編列(在1973年11月15日由美國總統簽字授權)。在1974年7月25日,美國海軍與通用電器船舶(General Dynamics, Electric Boat Division)簽署一紙固定價格合約,設計建造首艘三叉戟彈道飛彈潛艦,成為俄亥俄級(Ohio class)。在研製俄亥俄級與三叉戟潛射彈道飛彈時,由於耗資巨大,美國國防部與國會曾以獨立撥款的方式來供應資金(而不是全部納入年度國防預算中)。在1974年的初始計畫中,美國海軍打算建造10艘配備C4三叉戟飛彈的俄亥俄級,部署在美國西岸華盛頓州的班戈(Bangor)基地。

在1980年7月10日,英國首相馬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致函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表示英國希望引進美國C4三叉戟一型潛射彈道飛彈來裝備英國的下一代潛射彈道飛彈潛艦,取代現役四艘配備北極星A3彈道飛彈的決心級(Resolution class)彈道飛彈潛艦。在1982年,柴契爾又致函新上任的美國總統朗弩.雷根(Ronald Reagan),改向美國求購更新型的D5三叉戟二型,並在1982年3月獲得美國同意。依照英美雙方的協定,英國支付三叉戟二型研發預算的5%,英國購買65枚D5三叉戟二型彈道飛彈,並配合建造四艘新一代核子彈道飛彈潛艦,成為先鋒級(Vanguard calss)。 

到了1981財年,俄亥俄級潛艦計畫擴增為15艘,而到1985財年則計畫建造至少20艘。到了1989年,美國海軍預估俄亥俄級的總數為21艘,到1990年時又增加到24艘,其中21艘擔負原本的戰略核威懾任務,另外三艘作為其他任務(例如支援特種作戰)的平台。然而到了1991年,美國國會決定終止俄亥俄級潛艦的後續建造,使得俄亥俄級的總數停留在18艘;這是因為基於1970年代美蘇第二階段戰略 武器裁減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SALT II),繼任雷根的喬治.布希(George Bush)總統進行主要船艦審查(Major Warship Review),決定將美國海軍彈道飛彈潛艦數量減為18艘,並將俄亥俄級之前的舊型彈道飛彈潛艦全部除役。前八艘俄亥俄級(SSBN-726~733)都配備三叉戟C4潛射彈道飛彈,從1989年服役的九號艦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開始則改配備D-5三叉戟二型潛射彈道飛彈。

建造流程

為了建造俄亥俄級潛艦,通用電船在1970年代中、後期大幅升級擴充了該廠位於昆西特角(Quonset Point)以及格羅頓(Groton)的船廠設施,並首度引進模組化建造技術,也就是將艦體預先區分成多個單元來建造同時完成內部的初步艤裝,然後將單元以及內部設備組裝成分段,最後把幾個分段合攏成艦體。

昆西特角廠區與格羅頓廠區相距約50英里。昆西特角廠區主要業務是切割鋼板原料並加工製成潛艦艦殼殼板、肋骨等結構組件,將這些組件焊接成潛艦耐壓殼部件,然後再將若干個耐壓殼部件(二到四個左右)焊接組裝成圓柱型的艦殼單元,並完成這些單元的內部基本艤裝(內部結構的板金,安裝內部管路線路以及設備等);為了製造直徑42英尺的俄亥俄級殼體,通用電船在昆西特角廠區添置了新型自動化加工設備。艦殼單元在昆西特角廠區完成後,透過駁船走水路運往格羅頓的廠區。

格羅頓廠區有大型室內組裝廠房以及露天的組裝平台,圓柱型艦殼單元運抵格羅頓廠區之後,先送至室內廠房進行進一步艤裝,把所有設備(包括政府供應項目如作戰系統、武器、推進系統、機電、維生輔助設施等)都安裝到艦殼單元內,並將多個圓柱型的艦殼單元合攏成完整的分段。分段完成後,就送到露天船台上,焊接合攏成完整艦體。下水時,艦體被送到浮動乾塢,再由乾塢沈降入水。

 

概述

在美國海軍最早期的規劃中,俄亥俄級只是一種放大改良版的拉法葉級(Lafayette class),並且仍舊使用S5W反應爐,極速約在20節左右。然而隨著美國海軍決定在將每艘攜帶三叉戟飛彈的數量從16枚增至24枚,並使用推力達60000軸馬力的S8G壓水式自然循環反應器(Natural Circulation Reactor,NCR),以及大量最新靜音技術,最後俄亥俄級的排水量比拉法葉級增加一倍,成為美國海軍最大的潛艦。S8G由諾爾原子能實驗室(Knolls Atomic Power Laboratory)負責設計、通用電機(General Electric,GE)製造,沿用先前獨角鯨號(USS Narwhal SSN-671) 核能攻擊潛艦的S5G自然循環反應器的技術,大部分運轉狀況都不需要泵來推動冷卻系統,有效降低了噪音。俄亥俄級彈道飛彈籌載量早期計畫為16枚,實際完成時增加到24枚,居於全球所有彈道飛彈潛艦之冠。俄亥俄級的24枚三叉戟彈道飛彈能在不到15分鐘之內發射完畢。

俄亥俄級採用昔日美國海軍戰鬥艦以州名命名的規則,以彰顯決定性的強大武力;而唯一的例外乃採用人名命名的傑克森號(USS Henry M. Jackson SSN-730)。SSBN-730原本預定命名為羅德島號(Rhode Island),但在1983年9月1日,美國資深參議員傑克森(Henry M. Jackson)突然過世,因此美國海軍把即將在該年10月下水的SSBN-730改名為傑克森號作為紀念,而羅德島則改用於SSBN-740。

由於美國海軍的核能攻擊潛艦與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使用相同的舷號序列,因此俄亥俄級的舷號序列就插入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之間;洛杉磯級從SSN-688起到SSN-725之後,就跳到SSN-750,中間(726至749)留給了俄亥俄級(由於最後六艘俄亥俄級潛艦遭到取消,因此744~748出現了空號)。

一艘浮航中的俄亥俄級

一艘俄亥俄級正打開彈道飛彈艙蓋

俄亥俄級的艦體同樣是圓柱形淚滴流線艦殼設計,帆罩較拉法葉級小,前平衡翼位於其上 。俄亥俄級擁有修長的艦體,長度約560英尺(170m)、寬42英尺(12.8m),如此修長的艦體前所未有;雖然俄亥俄級艦體長度增加不少,但是裝備多達24個彈道飛彈發射管,使得內部空間仍算是緊湊複雜,對於建造以及服役後的維修工作都是不小的挑戰。俄亥俄級的彈道飛彈發射管長度突出耐壓殼,因此艦體上部有一層上層建築,從艦艏涵蓋到艦體後段,充分融入艦體的線型(融合程度比前一代拉法葉級更高),沒有破壞流線性,不像蘇聯三角洲級(Delta class)彈道飛彈潛艦的背部突兀地突起一大塊結構,增加了航行阻力與流水噪音。俄亥俄級的十字尾翼與洛杉磯級相同,都在水平翼端增加兩片垂直方形小翼面,可以抵銷水平控制面因為上/下流體壓力不同而產生的渦流而引發的生力損失,相當於增加水平舵的等效展弦比。俄亥俄級的艦體耐壓殼由HY-80高張力鋼板製造,官方透露最大潛航深度在984英尺(約300m)以上。

俄亥俄級的設計極端注重靜音能力,其輪機設備都置於減震浮筏上 (據說部分輪機艙區除了減震浮筏之外,整個艙區又包在一層艦殼內,加上減震浮筏的兩層,等於有三層隔音制震),擁有兩組蒸汽渦輪系統,一組是在高速時使用,另一組則是在低速時使用的渦輪導氣驅動系統(Turboeduction Drive),具有極佳的靜音特性。俄亥俄級的S8G反應器艙段長度為55英尺(16.8m),整個反應器重量近2750噸。S8G使用自然循環技術(詳見獨角鯨號核能攻擊潛艦一文),熱交換迴路在中低速 航行時靠著自然循環(包括熱對流以及潛艦與海水相對速率帶來的衝壓)就能運作,只在高功率輸出等情況下啟動泵浦強制循環,如此能大幅降低任務期間的運轉噪音。許多公開資料記載S8G的最大輸出功率高達60000馬力,但這可能被高估(與洛杉磯級相仿的35000馬力可能比較合理),因為彈道飛彈潛艦最重要的是靜音能力而非高速。俄亥俄級的靜音性能優於同時期的改良型洛杉磯級(688-I)核能攻擊潛艦,據說俄亥俄級以20節航行時產生的噪音比前一代拉法葉級彈道飛彈潛艦6節航行時還低。在海狼級核能攻擊潛艦於1996年服役以前,俄亥俄級是全世界最安靜的核子動力潛艦 ;而同時期俄羅斯最新型的颱風級(Typhoon class)與三角洲四級(Delta IV)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不僅比俄亥俄級吵雜得多,也比同時期蘇聯最先進的核能攻擊潛艦如席拉級(Sierra class)和鯊魚級(Akula class)還要吵,這意味著俄亥俄級相較於同時期的SSBN對手擁有更顯著的聲學優勢。艦上的緊急動力系統是Fairbanks Morse輔助柴油機,搭配一個325馬力的輔助推進電機,驅動兩個伸縮式舷外螺旋槳推進器(平時收在艦尾壓載艙裡),最高能讓潛艦以5節航速前進。

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蘇聯都開始部署射程4000海里級以上的潛射洲際彈道飛彈(美國就是三叉戟系列),雙方的彈道飛彈潛艦都不必靠近對方本土就能有效威脅對方國土全境。在1980年代,蘇聯彈道飛彈潛艦進入大西洋的次數遂大幅減少,主要活動範圍在接近蘇聯本土、有大量海空兵力防禦的挪威海域、巴倫支海 等地;而美國部署三叉戟飛彈的俄亥俄級、部分麥迪遜級與富蘭克林級也能在靠近美國本土的比斯開灣與墨西哥灣射擊蘇聯本土。這使得1980年代美國雷根政府提出侵略性的前進戰略,開戰時至少四個航母戰鬥群與核能攻擊潛艦主力將大舉殺入靠近蘇聯的巴倫支海(蘇聯西北角)、鄂霍次克海(蘇聯東岸),掃蕩蘇聯的彈道飛彈潛艦、水面艦隊與海軍基地;而蘇聯在1980年代也大張旗鼓發展遠洋海軍艦隊,包括開始發展真正的航空母艦,一方面 阻滯美國海軍「前進戰略」的攻勢,再者也打算派遣更多新型核能攻擊潛艦穿過大西洋接近美國本土東南岸水域來獵殺美國的彈道飛彈潛艦。

俄亥俄級的艦首兩側共配備四門533mm魚雷發射管,採用渦輪氣壓幫浦(Air Turbine Pump,ATP)發射系統,由一組高壓氣體驅動的渦輪泵浦,抽取艇外海水注入發射管,發射時則將魚雷管內海水加壓,將武器打出去。 早期如洛杉磯級潛艦的固定排水量線性泵驅動水壓彈射魚雷管相較,渦輪氣壓泵的組件以旋轉代替直線運動,整個系統的體積重量更低,維修更便利,發射時產生的噪音減少, 並具備更廣的發射包絡(即與更多種類的武器相容)、發射前的準備週期更短等優點。 氣壓渦輪沒有高壓空氣進入海水或回收氣體導致艙壓升高的問題,雖然發射時仍有噪音,但不是壓縮空氣的轟然巨響,更沒有高壓空氣入水而衍生的氣泡問題。除了魚雷發射管之外,艦上還有八個Emerson Mk.2誘餌發射器。

俄亥俄級的控制室與潛望鏡。

(上與下)俄亥俄級的BQQ-6聲納顯示幕,此為服役初期的狀態,仍為CRT顯示器。

俄亥俄級的聲納系統較先前任何彈道飛彈潛艦都先進,前一代的拉法葉級的聲納系統較為簡陋,體積較小,因此魚雷管可以置於艦首。而俄亥俄級則如同美國攻擊潛艦般擁有艦首大型球形聲納,魚雷管位被擠到艦身兩側。 俄亥俄級使用的BQQ-6聲納系統除了 省略艦首球型陣列聲納的主動拍發功能(仍保留聽音陣列)之外,其餘部件均與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的BQQ-5聲納系統相當,搭配的魚雷射控計算機則為MK-118;在日後升級時,艦上的拖曳陣列聲納換成了TB-29。 俄亥俄級配備柯爾摩根光學公司(Kollmorgen Optical Company)的Type-2F攻擊潛望鏡與Type-15L搜索潛望鏡,其中Type-15L的伸縮桅杆左側裝備了WLR-10電子截收系統。 俄亥俄級的作戰中樞為雷松(Raytheon)公司的CCS MK-2型作戰指揮系統(詳見「美國潛艦射控、作戰系統」一文),主要硬體包括UYK-43主電腦、UYK-44中型電腦,其影像工作站以矽谷影像公司的4D/20個人資訊工作站為基本架構,最多能同時控制四枚MK-48魚雷接戰。 在200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海軍陸續為俄亥俄級換裝AN/BGY-1潛艦戰鬥系統。

俄亥俄級潛艦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在三叉戟潛艦維修設施

(The Trident Refit Facility, Kings Bay,TRF-KB)進行AN/BRR-6/6B通信浮標

系統正進行最終測試認證工作;此為通信浮標系統的拖曳體。

照片公布於2023年10月24日。

水下通信方面,俄亥俄級的一項重要系統是AN/BRR-6/6B通信浮標系統(Communications Buoy Systems,CBS),帶有通信天線的纜繩由潛艦上施放, 纜繩頂端是用來控制的拖曳體。AN/BRR-6/6B拖曳天線系統可接收低頻(LF)、極低頻(VLF)、中/高頻(MF/HF)信號;其中,VLF信號至多約能穿透海面 100英尺以下,因此潛艦的拖曳天線系統將VLF天線施放到較淺深度,接收來自岸上通信站或E-6B水星戰略通信機(Mercury strategic command post aircraft)的VLF指令;通常潛艦在額定深度潛航時, 部署拖曳天線系統到VLF信號可穿透的深度;如果收到VLF指令,代表是需要上浮接收信息的「鈴聲」(bell ringer);此時,潛艦需要尋找安全的地方上浮靠近水面,放出中/高頻通信設施(可能是浮標或伸縮桅杆)接收完整的信息內容。每艘俄亥俄級潛艦裝備兩個AN/BRR-6/6B拖曳天線系統。在冷戰時代,美國海軍還有波長更長的極低頻(ELF)通信設施,此種波段穿透水下的深度大於VLF,但需要更龐大昂貴的基礎設施來傳輸;在2004年,美國海軍關閉了ELF設施。

相較於先前拉法葉級,俄亥俄級另有一個顯著的優點:每次任務週期巡航時間較長(70天)而維修時間(20天)較短,可獲得較佳的出勤率(66%)與效益 ;而S8G核子反應器每次裝填爐心則可服役15年,在30年的潛艦預定壽期中只需進行一次更換燃料工程。一般最多在五次任務週期之後,俄亥俄級會進行為期六個月的例行保修。俄亥俄級的生活空間相當寬敞,使得官兵在長期執行任務時有較佳的生活環境;艦上每間士兵住艙可容納9人,每張床鋪都帶有單獨簾幕來維持隱私性,床鋪下面設有置物櫃,此外還有學習室、圖書館、健身房、娛樂室等公用設施

在2014年6月14日,俄亥俄級的賓夕法尼亞號(USS Pennsylvania SSBN-726)完成了為時140天的一趟戰略威懾部署(由金隊操作),刷新了俄亥俄級潛艦最長的巡航紀錄,整個巡航期間沒有停靠任何港口進行維修整補;即便在這麼長的巡航時間,美國潛艦部隊也已經完全實現回收所有塑膠廢棄物,以45磅密封帶收集,每次巡航能儲存約2000磅(1噸)垃圾,返航後統一處理,而不需要在半途將垃圾桶由魚雷管打出去,製造噪音暴露行蹤。

依照2020財年預算中的30年造艦計畫,18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以及巡航飛彈潛艦會從2026財年起陸續除役。

蘇聯追蹤俄亥俄級潛艦的紀錄 

美國海軍宣稱,從來沒有蘇聯/俄羅斯核能攻擊潛艦能有效追蹤美國彈道飛彈潛艦(包括俄亥俄級與先前的拉法葉級/麥迪遜級/富蘭克林級等)的跡象 。 在1980年代中期,美國情報單位認為蘇聯可能沒有摧毀一艘美國彈道飛彈潛艦的能力,因為當時蘇聯的海上能力無法有效探測、追蹤美國的靜音型彈道飛彈潛艦(蘇聯的聲納、電子、計算機等相關領域長期落後)。不過,實際上蘇聯核潛艦還是有一些成功追蹤美國海軍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的案例,包括俄亥俄級。

在1985年5月,一艘蘇聯Project 671維克托I級(Victor I)核能攻擊潛艦K-147多次追蹤一艘美國海軍富蘭克林級彈道飛彈潛艦西蒙.布利瓦號(USS Simon Bolivar ,SSBN-641)長達六天;蘇聯宣稱是利用MNK-100 SOKS尾 流追蹤系統(1984年加裝)進行了這次追蹤。

在1982年,蘇聯維克托三型(Victor III)核能攻擊潛艦K492號首次部署到佛羅里達美國海軍班加(Bangor)基地附近的海域,首次追蹤從這裡啟航的美國海軍俄亥俄級(Ohio class)彈道飛彈潛艦(此紀錄未經證實),並在1985年成功追蹤到俄亥俄級的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 SSBN-728),不過並不確定K492是使用被動或主動聲納捕捉,事後K429並沒有任何因此獲得表揚的紀錄,而美國方面也沒有公開任何相對應的紀錄。

在1985年5月,蘇聯海軍維克托三級(Victor III)核能攻擊潛艦K324在南卡羅來納州外海值勤時,跟蹤一艘剛從查爾斯頓(Charleston)海軍基地出發的美國海軍核能彈道飛彈潛艦長達28小時;這艘美國彈道飛彈潛艦進入深洋失去接觸後,K324回到原先的陣位,之後又先後捕捉到兩艘從查爾斯頓出港的美國海軍核能彈道飛彈潛艦。

在1983年12月,蘇聯海軍維克托三級(Victor III)核能攻擊潛艦K360在華盛頓外海成功追蹤了美國海軍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 SSBN-728)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由於K360的人員稍後因此獲得紅星勳章殊榮,故推測K360很有可能是用被動監聽追蹤佛羅里達號一段時間,並成功蒐集到佛羅里達號的窄頻聲學信號。在1984年9月,K360在華盛頓外海再度追蹤了美國海軍核能彈道飛彈潛艦。

 

三叉戟一/二型潛射彈道飛彈(C-4/D-5) 

 

俄亥俄級敞開的24個彈道飛彈發射艙,已經全數填入D-5三叉戟二型洲際飛彈。

第一代的C4三叉戟飛彈在1977年1月首次試射的畫面。

右為C4三叉戟 飛彈,左為D5三叉戟二型。三叉戟飛彈前部是減阻桅杆,飛彈出水升空後揚起,

可降低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如此,三叉戟飛彈就不用如蘇聯SS-N-20等,再使用

一個針對水下的外罩(升空時需以火箭拋離),簡化了結構。

一枚三叉戟 二型出水點火的瞬間。由於三叉戟飛彈在出水之後才點火,水下彈道不可控,

出水時巨大的潰滅壓力與負載會讓飛彈出現大角度傾斜,因此第一級火箭點火後需要以向量噴管

來修正飛彈姿態。

 

前八艘俄亥俄級使用三叉戟C-4彈道飛彈 (UGM-96A),尺寸大小與其所取代的UGM-73A海神(Poseidon)C-3飛彈完全相同,其使用的MK-5慣性導引系統在功能上也與C-3使用的MK-3導航系統毫無差別;不過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得MK-5的重量與體積均比MK-3低得多,因此C-4飛彈具有更多空間來加強推進系統,因此其射程由C-3的2500海里級(約4600km)大幅增加至4000海里級(7400km),相當於蘇聯於1973年推出的SS-N-8潛射彈道飛彈。4000海里相當於美國東北部紐倫敦(New London)潛艦基地到莫斯科的距離,因此潛艦只要在紐倫敦水域就可以直接發射彈道飛彈攻擊莫斯科。

三叉戟C-4的發展計畫在1973年11月展開,在1979年 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由於事先已經預期首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來不及在1979年投入戰備,因此美國海軍在1976年中決定利用當時正在進行延伸改裝計畫(Extended Refit Program,ERP)的拉法葉級(Lafayette class)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在延壽改裝工程(Extended Refit Program,ERP)中順便以三叉戟C-4取代原本的海神C-3。三叉戟C-4在1979年10月開始服役,首先攜帶C-4進行戰略威懾巡航的是富蘭克林級彈道飛彈潛艦佛朗西斯.史考特.凱(USS Francis Scott Key SSBN-657)。

三叉戟C-4彈體長10.39m,直徑1.88m,發射重量33.14公噸,採用新的三級固態火箭推進 ,三級殼體全部都以凱夫勒/環氧樹脂製造(重量比前一代的玻璃鋼更輕),射程7400km,圓周誤差公算(CEP)約380m,配備八枚MK-4多重獨立目標重返載具(Multiple Independent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MIRV),每個MK-4載具搭載一枚W-76核子戰鬥部(每一枚W-76重96kg,爆炸當量相當於9~10萬噸黃色炸藥) 。每個MIRV裝有彈道電腦,能事先設定各自的目標,飛彈在大氣層外飛行時便逐一將MIRV朝原先預定的目標射出。三叉戟飛彈前部使用單一保護罩,外型為水下動力特性較佳的鈍圓型,升空後飛彈前部則升起一個減阻桿產生激波,能降低50%的飛行阻力 。與過去美國海軍的彈道飛彈相同,三叉戟飛彈發射時由發射管的動力(來自壓縮空氣或燃氣)彈射入水,飛彈離開水面時第一級發動機才點火,因此在水下航行階段不會浪費推進器燃料,然而無動力出水也使水下階段彈道不可控,出水時 巨大的潰滅壓力與負載會讓飛彈出現大角度傾斜,因此第一級發動機點火後會先以向量噴管來修正飛彈姿態。由於擁有射程長得多的彈道飛彈,俄亥俄級在美國勢力範圍的海域內就能發揮戰略嚇阻作用,不需如同以往使用C-3飛彈的美國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必須部署於接近蘇聯的危險海域才能瞄準蘇聯主要城市。

從1989年服役的九號艦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開始的俄亥俄級改配備更具威力的D-5三叉戟二型洲際飛彈 (UGM-133A)。D-5從1979年進入方案探討,1982年進入前期發展階段,1984年進入全工程發展階段,1987年進行首次試驗性飛行,1989年在田納西號上首度進行水下試射成功;在1990年3月23日,隨著田納西號的部署,D-5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D-5的尺寸比C-4增加不少,是一種全新的飛彈,長13.41m,直徑2.11m,發射重量58.5公噸,配備三級固態推進火箭 ,使用硝酸脂增塑聚醚75(NEPE-75)固態推進燃料, 彈體第一、第二級的殼體改用IM7碳纖維材料製造(比凱夫勒/環氧樹脂更輕),第三級殼體維持使用凱夫勒/環氧樹脂。由於大量使用重量更輕的材料,同樣攜帶8個MK-4(配合W-76核彈頭)MIRV時,D-5射程增加至11000~12000km;每一枚D-5最多可攜帶14枚MK-4型MIRV,此時射程就會減少到8000km以下。美國海軍配合D-5還發展出MK-5 MIRV,每一個MK-5配備一個W-88核子戰鬥部,每一枚W-88爆炸當量為45.5~47.5萬噸黃色炸藥,重200kg;裝載8個MK-5 MIRV時,D-5射程約6000km以上。 俄亥俄級的彈道飛彈發射管直徑為87吋(2200mm)。 依照美國海軍當時打算部署的俄亥俄級潛艦數量,如果每艘部署的24枚D-5彈道飛彈都攜帶14枚MIRV,18艘俄亥俄級理論上總共能攻擊超過6000個目標,遠超過蘇聯大約擁有的1400個陸基彈道飛彈發射窖。從1992年起,美國海軍陸續將三叉戟C-4彈道飛彈的MK-4/W76戰鬥部拆至三叉戟二型D-5上。 

在美蘇於1982年1月29日簽署的第一階戰略核武限制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I,START I)中,D-5被限制最多只能裝載8枚MIRV,1993年1月START II生效之後減為六枚,至2002年5月24日美俄簽署的戰略攻擊武力裁減(Strategic Offensive Reductions,SORT)條約時更進一步降至五枚。此外,原本D-5也可攜帶7枚機動重返載具(Maneuverable Re-entry Vehicle,MARV),每一枚MARV的核子彈頭威力相當於30~47.5萬噸黃色炸藥;MARV是MIRV的改良型,強化了載具的飛行能力,使其航行軌跡複雜化,不再是單純的拋物線 ,不僅單枚彈道飛彈投擲的MARV能離軸攻擊更大範圍的目標,而且更難反制;過去MIRV在重返大氣層之後就沒有修正軌跡的能力,不允許太大的偏離,只能攻擊彈道飛彈路徑直線上的目標 ,而MARV不僅允許更大的偏離,而且具備自主的S波段雷達尋標器以及重返大氣層之後的控制能力,進入大氣層之後能再度變化與修正彈道,因此能容許先前更大幅度的機動偏離,或者在重返階段使對方發射的反彈道飛彈更難攔截。因此,任何大力發展MARV的國家(例如美國),動機很可能就是要盡可能在首波攻擊就摧毀對方所有的陸基彈道飛彈發射窖(因此每一枚彈道飛彈就要攜帶盡可能更多的重返載具來摧毀更多目標,並使載具本身具有更好的突防能力),意味著更有可能在全面核戰中率先展開攻擊,先拔除對手的核子反擊能力,然後才整以暇地摧毀蘇聯各大城市;所以MARV成為1980年代核子限武條約的焦點。實際上,由於限武條約以及技術難度等問題,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 最後都沒有實際部署MARV,僅英國曾經開發 出MARV並在冷戰時代部署在彈道飛彈潛艦上。

與同時期蘇聯最精銳強大的颱風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相比,俄亥俄級的體型與排水量雖然小很多(颱風級為25000ton),卻能搭載數量較多且射程較遠的D-5洲際飛彈 (颱風級配備20枚射程8300km的SS-N-20洲際飛彈,而SS-N-20的體積也遠比D-5為大),而且俄亥俄級的聲納系統與靜音性能也勝過颱風級甚多,足見美國潛艦科技、工藝 居於領先地位。

配合三叉戟彈道飛彈,俄亥俄級潛艦上配備MK-98飛彈射控系統。 為了滿足戰略核武嚴苛的可靠度與精確度要求,俄亥俄級的三叉戟潛射彈道飛彈系統在操作期間,需要大量細緻的工業等級維護,這種工作無法靠美國海軍艦隊本身的後勤設施完成,也無法單純配合潛艦的維護週期來滿足維護作業。因此,美國海軍戰略核潛艦部隊又有專門的三叉戟設備計畫性維護計畫( TRIDENT Planned Equipment Repair,TRIPER),每一枚裝上俄亥俄級潛艦的三叉戟飛彈都已經在後方工廠完成了所有維護以及測試程序(稱為「備便使用單元」, Ready for Issue ),而需要維護的飛彈則直接從潛艦上卸除並運至工廠設施維護整修。TRIPER採用計畫性的週期為三叉戟飛彈進行維護,屬於預防性維修。

 蘇聯解體後,世界局勢已經全面和緩,美國海軍也大規模裁減昂貴的戰略性核潛艦兵力。在1991年9月,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H. W. Bush)下令撤銷海軍部署在潛艦、水面船艦、航空機的所有戰術核子武器(包括核子戰斧飛彈),全部封存入庫,日後陸續銷毀;此後,美國海軍只有彈道飛彈潛艦上的三叉戟潛射洲際飛彈才有配備核武。在1994年美國國防部公布的核武態勢審查(Nuclear Posture Review,NPR)中,決定將現役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數量從18艘減為14艘,因此美國海軍將不得不放棄四艘俄亥俄級(雖然當時艦齡都還不到15年);在2000年,美國海軍決定將釋出的四艘俄亥俄級改成巡航飛彈潛艦(SSGN,見下文)。到了2000年時,美國海軍只剩下俄亥俄級一級彈道飛彈潛艦,攜帶了美國一半的戰略核子武器。在2011年2月5日,美國與俄羅斯簽署新的戰略核武削減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New START),其中規定美國現役14艘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在2015年起把搭載的三叉戟二型洲際飛彈從每艘24枚減為20枚。

在2005年,C-4三叉戟一型彈道飛彈正式從美國海軍除役;原本裝備C-4的八艘俄亥俄級之中,四艘(SSBN-730~733)換裝D-5三叉戟二型,最老的四艘(SSBN-726~729)則改裝為巡航飛彈潛艦(SSGN,見下文)。 

依照2011年的估計,三叉戟飛彈項目的總預算達到395. 46億美元,平均每一枚7000萬美元。

三叉戟二型延壽工程(D-5LE)

在2002年,美國海軍宣布展開D-5三叉戟二型延壽升級工程,讓1990年代服役的D-5能服役到2040年左右(之後目標是延長役期到2060年代),稱為D-5 LE (LE suffix standing for life-extension)。D-5 LE 項目包括全面維修所有部件、以商規現成技術(COTS)組件取代許多過時組。在2007年,洛克希德.馬丁獲得關於三叉戟二型延壽工程的合約,價值8.48億美元;在同一天,德拉波實驗室(Draper Labs)也獲得價值3.18億美元的合約,負責升級D-5彈道飛彈的導引系統(新的慣性導航單於稱為MK-6 Mod1)。在2006年12月4日,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在下議院宣布,將建造新一代的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取代現有的先鋒級(Vanguard class),並加入美國海軍的D-5 LE三叉戟二型彈道飛彈延壽工程。在2009年,美國海軍宣布,為D-5換裝新型引信(Arming, Fuzing and Firing,AF&F),此種「超級引信」能精確控制以十幾馬赫下落的核子戰鬥部在特定高度引爆,使之能更有效地摧毀敵方加固後的陸基彈道飛彈發射窖防禦工事。在2012年2月22日,D-5 LE完成第一次飛行測試,由俄亥俄級的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發射,主要測試新的MK-6 Mod1慣性導航系統的能力;而這次D-5 LE的首次試射,距離1990年2月田納西號首次發射D-5,相隔幾乎整整22年。

在2014年6月4日,一艘俄亥俄級在大西洋海域成功試射了兩枚完成延壽工程 的D-5 LE彈道飛彈,分別是D-5在1989年定型以來第149與150次成功的飛行測試,繼續刷新大型潛射洲際飛彈的可靠性紀錄 ;而到了2017年2月,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潛艦試射四枚D-5都成功,使連續試射成功的紀錄推進到165次。

2019年9月4日和6日,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內布拉斯加號( USS Nebraska SSBN-739)在位於加州南部海岸聖地亞哥附近水域先後試射了四枚經過延壽的D5三叉戟2型彈道飛彈,其中9月4日發射了兩枚,9月6日發射了兩枚,都在晚上進行;四次試射都成功,使得D5三叉戟2型彈道飛彈成功發射的總數達到176次。此次發射是作為評估(CET)標準測試計劃的一部分,確認延壽工程後D5是否達到預期性能。

在2022年10月底的美國海軍潛艦聯盟(Naval Submarine League)年度論壇上,美國海軍戰略潛艦項目主管帕帕諾少將(Rear Adm. Scott Pappano)表示,D5三叉戟二型潛射洲際飛彈進行延壽升級工程(Trident II D5 Life Extension II)需要在俄亥俄級以及哥倫比亞級上測試,這也使戰略潛艦的壽期管理變得複雜;依照目前計畫,延壽升級的D-5 LE潛射洲際飛彈會從第九艘哥倫比亞級起部署,前八艘哥倫比亞級則在服役後趁著計畫性維修的期程配合換裝。

低當量核武(W76-2)

在2018年初,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打算為彈道飛彈配置低當量核子戰鬥部,用來對應俄羅斯的威脅。

在2020年初,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FAS)一篇文章稱,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的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在2019年年底從喬治亞州基地出發前往大西洋進行戰略威懾巡航,艦上攜帶配備W76-2低當量核子戰鬥部的三叉戟二型潛射彈道飛彈。這篇文章推測,此次田納西號部署的20枚三叉戟二型彈道飛彈之中,可能有一到兩枚改用低當量的W76-2戰鬥部(每一枚三叉戟可能只裝備一至兩枚W76-2,而不是原先的八枚戰鬥部)。W76-2基本上是將常規的W76-1高當量戰鬥部原本的兩節引爆機制削減成單節引爆,爆炸當量只有5KT,大約是1945年8月6日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的1/3(常規的W76-1核子戰鬥部每一枚威力90KT,而W88戰鬥部為455KT)。在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的三叉戟飛彈部署W76-2低當量核戰鬥部,是1991年9月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H.W. Bush)宣布撤除海軍所有戰術性核武之後,美國海軍引進的第一種戰術性質核子武器。

依照FAS的評論,相較於常規高當量核戰鬥部,W76-2這樣的低當量戰鬥部成本較低,且能更快速地生產;而由於威力較低,能運用的時機與情境也更廣泛、更有彈性,而跙政治上的後果相對較低。俄羅斯一篇文章稱,「這讓人想起冷戰時期的老方法。過去都以這種理由辯解每件戰術核武器(威力相對較低)的正當性,稱需要更低的當量和快速打擊能力來威懾。照美國的說法,如今低當量W76-2彈頭給了美國一件更容易使用、也因此更有效實現威懾的核武器,這與以前美國公布的核戰略沒有任何區別」;然而,俄羅斯這篇文章也指出,「低當量核彈頭和戰略核彈頭本質上幾乎沒有區別,使用低當量戰術核武打擊俄羅斯與使用(高當量)戰略核武打擊俄羅斯一樣無法想像」。文章作者指出,雖然一開始美國關於低當量核戰鬥部的討論是針對俄羅斯進行,但更可能是用來對北朝鮮或伊朗首先使用核武器,對特定高價值戰略目標(如核子飛彈或核武設施)進行有限度核子打擊。依照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低當量核武的目,是讓美國對應潛在的核子或非核子戰略攻擊時,增加可型的反擊選項。

改裝為SSGN巡航飛彈潛艦

隨著蘇聯解體,以及1992年美國、俄羅斯簽署第二階戰略核武限制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II,START II),美國政府繼續刪減戰略核子武器。在1993年10月,繼任喬治.布希的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展開核武態勢審查(Nuclear Posture Review,NPR),審查結果在1994年9月18日由柯林頓總統批准。根據NPR的結果,美國海軍只保留14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擔負戰略核威懾任務,每艘裝備24枚D-5三叉戟二型彈道飛彈,每一枚D-5只裝備5枚核子戰鬥部。依照這個計畫,美國海軍需將前八艘裝備C-4彈道飛彈的俄亥俄級中的四艘換裝D-5三叉戟二型,而其餘的四艘則轉作為特戰潛艦或除役。當時即使是最早服役的俄亥俄級,艦齡都還沒有滿15年,所以美國海軍對於提前放棄四艘俄亥俄級並不情願。

在2001年12月,NPR被提交美國國會正式實行,而美國海軍也決定將最老的四艘俄亥俄級 (SSN-726~729)解除戰略核威懾任務,改裝成巡航飛彈與特戰任務潛艦(SSGN),撤除所有彈道飛彈,原發射管改為裝載戰斧巡航飛彈發射器以及特戰設施,此外還可施放各型無人遙控載具,包括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或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等。以配合俄亥俄級彈道飛彈發射管尺寸的海馬(Sea Horse)大型UUV為例,其主要任務包括輸送登陸部隊以及為之提供補給,此外也能支援水雷偵蒐作業,或者搭載偵測/截收模組後擔負情報蒐集工作,未來 甚至可能被賦予戰鬥任務;另一項重要裝備則是波音新開發的BLQ-11長期水雷偵測系統(Long-term Mine Reconnaissance System,LMRS),此乃一種從魚雷管施放/回收的UUV載具,使潛艦本身就能有效遂行水雷反制作戰。關於海馬UUV以及LMRS的介紹,請見「美國海軍各型無人水下獵雷載具」一文。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2年8月,美國海軍啟動百夫長核能攻擊潛艦(Centurion,用來接替昂貴的海狼級攻擊潛艦)項目初期概念定義階段,其中成本與操作效益(Cost and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alysis,COEA)分析作業中,就有評估將因冷戰結束而釋出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轉成其他用途,而這也成為俄亥俄級SSGN的前身。

俄亥俄號進塢改裝成SSGN時的畫面。

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艦的彈道飛彈發射管被改成七聯裝戰斧飛彈多枚發射器(MAC)。

在這項改裝中,原第1、2號彈道飛彈發射管改為特戰設施(包括裝備儲存艙 、供潛水人員施放/回收的水密加減壓艙室以及特戰用航行載具的收放等),第3~10號發射管可選擇裝置戰斧巡航飛彈或特戰設施,而第11~24號管則專門裝載戰斧飛彈發射器。這種裝在三叉戟彈道飛彈發射井的七聯裝戰斧巡航飛彈發射器,被稱為多枚發射器(Multiple All-Up-Canister,MAC)。由於每一個彈道飛彈發射管可容納7具戰斧飛彈垂直發射器,所以一艘改裝後的俄亥俄級至少可搭載98枚戰斧飛彈,最多則可攜帶154枚 ,相當於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美國海軍發射的戰斧飛彈總數的一半;依照美國海軍宣稱,一艘俄亥俄級SSGN能在六分鐘內把154枚戰斧飛彈全部發射完畢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美國海軍曾規劃建造搭載大量巡航飛彈的武庫艦項目(Arsenal Ship),但是在1997年底遭到取消;而轉為SSGN的俄亥俄級就具有類似的作用,搭載大量戰斧巡航飛彈,而且隱密性比在水面的武庫艦更好。

相對於一般核能攻擊潛艦,俄亥俄級的艦內起居空間較為寬敞,因此轉換成SSGN的俄亥俄級規劃了專門供特戰部隊起居/使用的專門艙間,而不像以往兼差的潛艦需絞盡腦汁擠出額外空間,可搭載高達66名的特戰人員 執行長期任務;而如果執行較短期的任務,艦上搭載的特戰人員甚至可達102名。艦上還備有體能訓練器材,讓長期部署在艦上的特戰部隊保持體能狀態。

一艘俄亥俄級SSGN正在施放MK-8 SDV載具;注意該艦甲板上裝置兩個DDS艙,

每個艙容納一艘MK-8 SDV載具。

俄亥俄級SSGN艦 體背部能搭載兩個用來收容MK-8海豹輸泳載具( SEAL Delivery Vehicle,SDV)的乾式甲板換乘艙( Dry Deck Shelter,DDS,詳見富蘭克林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一文), 原本還打算搭載先進海豹輸泳系統(Advanced SEAL Delivery System,ASDS,詳見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一文),不過ASDS的發展計畫在2006年終止。在2017年起,MK-8 SDV陸續被更新型的MK-11 淺水域戰鬥潛航載具(Shallow Water Combat Submersible,SWCS)取代。

在2002年9月26日,美國海軍與通用電器船舶公司簽署4.429億美元的合約,為首艦俄亥俄號(USS Ohio SSBN-726)進行改裝 ;而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艦在2002年度的進一步預算為3.55億美元,2003年度8.25億美元,2004年度9.36億美元,2005年度編列5.05億美元,2006年度則為1.7億美元,因此改裝四艘俄亥俄級的總經費約為7億美元。俄亥俄號在2002年11月停役回到通用電器船舶的船塢, 首先進行爐心更換作業,然後開始改裝,改裝完成後於2005年12月完成海上測試,在2006年2月7日重新就役;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 SSN-728)則於2003年8月開始進行改裝,在2006年4月重回艦隊服役;而密西根號(USS Michigan SSBN-727)則在2003年11月開始改裝,2006年11月重回現役;喬治亞號(USS Georgia SSBN-729)在2004年10月開始改裝,2008年3月28日重回現役。

由於美國海軍現階段攻擊潛艦主力──後期型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即便把所有武器籌載空間都用來儲存戰斧飛彈,也不過是區區38枚的攜帶量,所以只要派遣少數改裝成SSGN的俄亥俄級大概就能滿足一場戰爭的戰斧飛彈需求量(2003年美國攻伊戰爭中,所有海軍水面/水下艦艇發射的戰斧飛彈總數約為400枚)。在2003年1月,佛羅里達號在一項名為巨人之影(Giant Shadow)的測試中搭載數型研發中的UUV、UAV以及特戰部隊,模擬一場特種作戰,而這些載具也將是海狼級三號艦吉米卡特號(USS Jimmy Carter SSN-23)與新一代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的裝備。在這次測試中,佛羅里達號曾以彈道飛彈發射管進行UUV的施放。

在2011年初,利比亞國內發生大規模反政府群眾活動,結果遭到利比亞元首格達費(Muammar Gaddaf)以武力鎮壓,隨後爆發內戰;在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利比亞實施禁航區,阻止格達費勢力對反抗軍與反對人民的攻擊,美國、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遂從2011年3月19日開始對利比亞發動空襲,稱為奧德薩黎明行動(Operation Odyssey Dawn);在此型動中,改裝為巡航飛彈潛艦的俄亥俄級潛艦佛羅里達號也投入首日的攻擊行動中,對利比亞重要軍事據點發射戰釜飛彈,這是俄亥俄級SSGN首度投入實戰。

美國海軍發展的通用發射回收模組(ULRM),可安裝在俄亥俄級彈道飛彈

潛艦的發射管以及維吉尼亞潛艦籌載模組(VPM),可用來儲存/施放與回收

各種無人載具,包括飛行載具(UAV)或水下載具(UUV)

在2013年美國海軍潛艦聯盟年會(2013 Naval Submarine League Annual Symposium),美國海軍潛艦項目執行辦公室(Program Executive Officer, Submarines)公布通用發射回收模組(Universal Launch and Recovery Module,ULRM)概念,可安裝在俄亥俄級的彈道飛彈發射管裡,用來施放或回收各型無人載具,包括無人飛行載具(UAV)、無人水下載具(UUV)等。通用發射回收模組能容納直徑至多60吋(1.524m)、長度至多23英尺(7.01m)、重量達30000磅(13.6tonne)的無人載具。通用發射回收模組原型除了儲存載具的空間之外,也整合有一個伸縮式液壓機械臂來施放、回收載具;裡面還有一個浮標,在施放載具之後作為與載具之間通信的設備。通用發射回收模組的原型由通用電船製造,在2014年進行測試。除了配合彈道飛彈發射管之外,美國海軍也規劃將通用發射回收模組整合到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的維吉尼亞籌載模組(Virginia Payload Modules,VPM)裡。

最初美國海軍規劃讓四艘俄亥俄級SSGN服役到2023至2026財年除役,隨後則改在2026(2艘)與2028(另2艘)財年除役。原本美國海軍在2010年版艦隊目標規模為313艘,並包括四艘專職的SSGN;但由於此時美國政府面臨嚴重赤字壓力,國防經費連年刪減,而美國海軍業已決定建造12艘新一代SSBN(X)彈道飛彈潛艦來替換現役14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無力再購置四艘專業的SSGN。因此在2013年初出版的未來海軍艦艇序列中,美國海軍取消了未來艦隊規模固定編制的四艘專職SSGN(艦隊總規模 下修為306艘)。四艘俄亥俄級SSGN將不會有進一步的燃料裝填翻修工程,待現有的核子燃料耗盡(約在2020年代中期)就除役,而且美國不會建造後續的專業SSGN。估計俄亥俄號與密西根號分別會在2024與2025財年除役;而俄亥俄級SSGN的功能則由加裝VPM模組艙段維吉尼亞Block V核能攻擊艦取代(每艘能裝載40枚戰斧巡航飛彈)。

在2017年11月初,消息傳出美國海軍水下作戰組(Undersea Warfare Directorate,OPNAV N97)正在進行一項戰術潛艦評估計畫(Tactical Submarine Evolution Plan,TSEP),研究一些未來戰術性潛艦(SSN、SSGN等)的可能發展策略,其中包括加快維吉尼亞級後續批次引進新技術的節奏,以及利用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衍生出新一代專業SSGN等。依照此時規劃,四艘俄亥俄級SSGN會 從2026到2028財年全數除役,目前美國海軍的彌補措施是從維吉尼亞級Block V開始增設VPM模組艙段來增加戰斧巡航飛彈攜帶量,但這仍然不足以彌補四艘俄亥俄級SSGN除役後所失去的巡航飛彈總數以及特戰支持能力。此時,美國海軍計畫在2021財年編列哥倫比亞級首艦(2031年服役),2024財年編列第二艘,然後從2026至2035財年以每年一艘的速率編列;因此,如果在12艘哥倫比亞級建造完成後,緊接著建造衍生的SSGN,不僅能擴展美國海軍的打擊威懾能力,也能讓哥倫比亞級的生產線繼續維持更長的時間,利於保存美國核能潛艦的產能。

依照2020年12月10日美國國海軍部公布的2022財年30年造艦計畫,打算在2026財年將俄亥俄號(USS Ohio SSGN-726)以及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 SSGN-728)除役。

延壽升級

在2021年7月7日,俄亥俄級的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在美國海軍位於喬治亞州京斯灣(Kings Bay, Georgia)基地的三叉戟改裝設施(Trident Refit Facility,TRF)完成了一輪為期二年左右的延伸維修週期(Extended Refit Period)工程,合約總值5.92億美元。田納西號的ERP工程總共包含23萬9500人時,在乾塢內施工149天(原先預期159天,提前10天完成);工作項目包括整個外殼維護、船艦控制系統(Ship Control System)以及聲納系統重大升級、卸除推進器進行維護並重新安裝、主壓載水櫃(MBT)閥門系統翻修、拆除並重裝22萬磅的鉛(輻射防護保護層)、翻修緊急用柴油發電機組、升級魚雷發射管、艦尾舵面以及所有連結機構的拆卸翻修以及重新安裝等等,施工期間協調進行了超過4000次起重機起吊作業。

(上與下)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SSBN-734)在延伸維修週期工程中,艦體中部兩舷各

加裝一個大型垂直聲納陣列(LVA),這是美國海軍聲學優勢計畫發展的適型陣列聲納。 

照片顯示田納西號翻修完成後,兩舷大約在中央的位置新增了一對大型聲納陣列;這是在第三批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南達科他號(USS South Dakota SSN-790)測試的聲學優勢計畫(Acoustic Superiority Program)的大型垂直聲納陣列(Large Vertical Array,LVA),這是一種適型(conformal)陣列聲納,可有效增加艦體側面的被動聽音涵蓋率,盡量縮小艦尾聲納音檔區的範圍。依照美國海軍在2016年公佈的聲學優勢計畫(Acoustic Superiority,AS)內容,打算為一部份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SSBN-734~743)安裝LVA。

透過在艦體中央位置加裝LVA,再加上艦首原有的球型陣列以及艦尾拖曳陣列,再加上後端先進數位波束成形(DBF)處理,整個潛艦縱幅都成為一個大型聽音陣列,不僅達到接近360度的聽音涵蓋面,且增長陣列口徑使低頻探測的效能最大化(天線口徑越大則增益越大,指向性越好)。由於俄亥俄級是此時美國海軍艦體最長的潛艦,完成升級後由艦首球型聲納、中間LVA聲納以及艦尾拖曳陣列形成的孔徑長度是最大的,理論上聽音效能是美國海軍所有潛艦之冠。

俄亥俄級的替換/部分延壽

依照美國海軍在2010年代初期的計畫,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將從2027年起陸續除役,並於2040年除役完畢;而替代的俄亥俄級的新一代的核能彈道飛彈潛艦計畫SSBN(X)則在2010年左右啟動(另有專文介紹),首艦預計在2031年10月左右展開第一次戰略威懾巡航。

到201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緊鑼密鼓地建造核能潛艦,除了哥倫比亞級(每艘的工作量是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的2.5倍)之外,每年還打算編列至少二艘維吉尼亞Block V核能攻擊潛艦(比先前四個批次增加一段船體,工作量也增大),兩家潛艦製造廠商進度十分吃緊;而2020年爆發的COVID19疫情又難免影響美國海軍造艦進度。在2020年11月16日,美國海軍核子推進項目主管(Naval Nuclear Propulsion Program)Frank Caldwell上將在海軍潛艦聯盟(Naval Submarine League)年會上表示,美國海軍正在準備進一步延長俄亥俄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的役期達42年以上,因應哥倫比亞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項目可能發生的延遲(俄亥俄級原始規劃的役期只有30年,隨後延長到42年)。

2021年9月27日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美國海軍主管研究/發展/採辦的助理部長Jay Stefany透露,此時俄亥俄級潛艦正在執行延壽升級工程,使服役壽期延長到42年;然而,為了預防後繼的哥倫比亞級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建造進度落後(前兩艘分別在2021與2024財年編列,2026到2035財年以每年一艘的速率編列後續10艘,同時間每年還要編列兩艘核能攻擊潛艦,對美國核能潛艦產業的挑戰十分嚴峻),因此俄亥俄級的役期可能必須進一步再延長若干年,為哥倫比亞級項目提供必要的緩衝餘裕。在2022年5月中旬,Defense Daily報導,美國海軍打算在2020年代後期為一部份俄亥俄級進行進一步延壽升級工程。

在2022年10月底的美國海軍潛艦聯盟(Naval Submarine League)年度論壇上,美國海軍戰略潛艦項目主管帕陪諾少將(Rear Adm. Scott Pappano)表示,會挑選五艘俄亥俄級進行18個月的延壽維修工程,延長役期,以防下一代哥倫比亞特區級彈道飛彈潛艦(首艦預定2030年10月展開第一次戰略威懾巡航)建造測試發生延誤或剛服役時發生技術問題,造成美國核威懾能力產生空窗。依照此時的排程,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的阿拉斯加號會在2029財年展開停役前限制可獲得性工程(Pre-Inactivation Restricted Availabilities,PIRAs),因此美國海軍需要在2025或2026財年決定是否真的開始執行阿拉斯加號的除役準備工作,如果要的話就必須執行長期採辦備料。美國海軍潛艦作戰項目辦公室(Office of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OPNAV N97)主管唐.派里少將(Rear. Adm. Doug Perry)表示,決定潛艦是否進行延壽工程延長役期有標準化的程序,當潛艦接近除役日期時,美國海軍會檢視船艦的資材狀況,蒐集資料,評估船艦所有部位、裝備的狀況(包括服役期間的維修歷史),評估是否值得為這艘潛艦進行延壽工程。

俄亥俄級最初預定服役30年,但實際上已經延伸到了42年。最早兩艘俄亥俄級──已經改裝成巡航飛彈潛艦的俄亥俄號(USS Ohio SSGN-726)跟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 SSGN-728)排定在2026財年除役,而其餘兩艘被改裝的SSGN(SSGN-729、730)也會跟著排定除役。帕帕諾少將透露,美國海軍會利用除役的四艘俄亥俄級SSGN進行破壞性測試,這些資料會用來評估其餘俄亥俄級艦隊大概還剩幾年壽命。在2023年5月9日在紐約紐堡(Newburgh)防務創新圓桌論壇(Defense Innovation Roundtable)上,海軍部長卡洛斯.狄.托羅(Carlos Del Toro)表示,美國海軍已經開始評估挑選哪五艘俄亥俄級進行延壽,他個人希望能在2025財年就開始投資。

在2023年11月7日,美國海軍戰略潛艦項目主管帕陪諾少將在海軍潛艦聯盟年會(Naval Submarine League symposium)重申為至多五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延長役期的計畫,為進度吃緊的哥倫比亞級潛艦項目爭取緩衝時間。依照計畫,阿拉斯加號(USS Alaska SSBN-732)會是第一艘接受升級的同型艦,排定在2029財年進行停役前限制可獲得性(Pre-Inactivation Restricted Availability,PIRA)工程,工期預計18個月,完成後能多服役三年。史考特.帕陪諾表示,為這些潛艦的升級延壽工程會納入海軍長程項目文件中,但最後是否執行升級會視情況而定,例如在排定執行的財年度才決定無須執行。史考特.帕陪諾並未透露其他可能排定延壽的同型艦,僅表示挑選延壽船艦必定有些「紅線」,例如需要進行反應爐燃料重新裝填或需要更換反應器的就不會考慮。

根據2024財年的長期造艦計畫藍圖,美國戰略司令部(U.S. Strategic Command)規定,一旦核戰危機升高,美國海軍必須能出動10艘核子彈道飛彈潛艦。目前海軍有14艘現役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如果美國不為俄亥俄級執行延壽,等2027財年最老的一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阿拉斯加號(USS Alaska SSBN-732)屆齡除役,且原訂2027財年交付的首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延誤,美國海軍可用的彈道飛彈潛艦就會下降到13艘,到2029年會下降到12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