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嶺級兩棲指揮艦

藍嶺級艦隊指揮艦的藍嶺號(USS Blue Ridge LCC-19),攝於1971年2月,此時該艦剛服役未久,正部署於北大西洋。

藍嶺級艦隊指揮艦的二號艦惠特尼山號(USS Mount Whitney LCC-20),此為較早期的照片。注意中部兩舷裝有

MK-25 BPDMS基本 點防禦防空飛彈發射器,船艛前方兩側各有一座MK-33 76mm快砲。

攝於1983年的惠特尼山號

藍嶺號與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史特雷特號(USS Sterrett CG-31,左)、派里級飛彈巡防艦

羅德尼.戴維斯號(USS Rodney M. Davis FFG-60)的編隊,攝於1989年5月;這支編隊在1989年

5月中旬訪問中國上海,前一次美國軍艦停靠上海是40年前(1949年),當時上海仍在國府

控制之下。

(上與下)在1989年5月19日,藍嶺號、史特雷特號(USS Sterrett CG-31)巡洋艦、

羅德尼.戴維斯號(USS Rodney M. Davis FFG-60)巡防艦的編隊停靠上海,展開為期四天的

訪問。這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國海軍首次訪問上海。 

攝於1992年的藍嶺號,艦首裝置了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艦橋頂部側面也出現AN/SLQ-32電子戰系統的天線。

攝於1990年代的藍嶺號

一架SH-3直昇機降落在藍嶺號上,攝於1992年。

(上與下)攝於2000年代以後的藍嶺號,艦上的通信天線、雷達與自衛武裝已經有許多不同,

例如兩舷的MK-33 76mm快砲遭到拆除。

藍嶺號在日本東京的外海,背景是富士山。此照片攝於2008年5月。

停泊於橫須賀基地的藍嶺號,攝於2014年6月14日。

遠眺藍嶺號的上層船樓。攝於2023年10月14日橫須賀基地。

(上與下)停泊於橫須賀基地的藍嶺號,攝於2023年10月14日。

 

惠特尼山號在2000年代以後的構型。

一張攝於2010年6月8日波羅的海年度演習(Baltic Operations,BALTOPS)的照片,

惠特尼山號與俄羅斯登陸艦Kaliningrad (LSTM 102) 號一同航行。

由艦尾看惠特尼山號

惠特尼山號正在演練核生化消洗作業。

惠特尼山號裝載入活動乾塢進行維修工作,地點在克羅埃西亞的里耶卡(Rijeka, Croatia)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藍嶺級兩棲指揮艦/美國 

(Blue Ridge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LCC-19──Philadelphia Naval Shipyard

LCC-20──由Newport News廠承造

尺寸(公尺)

長190 寬32  吃水7.5

排水量(ton) 輕載16790  滿載186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鍋爐*2/22000 

蒸汽渦輪*1

單軸 

航速(節) 23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S-48 3D對空搜索雷達*1(後來遭拆除)

AN/SPS-40 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67平面搜索雷達*1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1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1

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

射控/控制系統

MK-115射控雷達*2

人員 船員842(含52名軍官)

指揮人員:軍官約200名以上,380~500名人員

艦載武裝

MK-25  BPDMS海麻雀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2(1974年加裝 ,1990年代拆除)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1985~1987年加裝)

雙聯裝MK-33 3吋(76mm) 50倍徑艦砲*2(1990年代拆除)

MK-38 Mod2 25mm遙控機砲*2(2000年代後期加裝)

艦載機 甲板操作:直昇機*2
登陸載具 甲板吊掛──LCPL/LCVP人員登陸艇*4
姊妹艦 共二艘──

LCC-19  BLUERIDGE 

LCC-20  MOUNT WHITNEY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LCC-19 Blueridge 1964/12/31 1967/2/27 1969/1/4 1970/11/14
LCC/JCC-20 Mount Whitney(ex-LCC-20) 1966/8/10 1969/1/8 1970/1/8 1971/1/16

 


 

到了1960年代,美軍在二次大戰時期建造的 阿帊拉契級(Appalachian class)登陸指揮艦(AGC)性能已經落伍,其改裝自貨輪的艦體最大航速只有17節,完全無法滿足美國兩棲艦隊航速至少20節以上的需求。因此,美國海軍在1960年代以硫磺島級(Iwo Jima class)兩棲攻擊艦的艦體設計進行修改,建造了藍嶺級(Blueridge class)指揮 艦。藍嶺級在建造階段時,分類仍為AGC;不過在1968年美國海軍全面更新兩棲艦艇的分類之後,無論藍嶺級或現役阿帕拉契級都更改為兩棲指揮艦(Landing Ship Command & Control,LCC)。原本美國海軍計畫建造第三艘藍嶺級(AGC-21),可擔任艦隊指揮與兩棲作戰指揮,但由於航速跟不上現代化作戰艦隊而遭到取消。美國海軍完成兩艘藍嶺級之後,又將拉利級(Raleigh class)兩棲船塢運輸艦拉薩爾號(USS La Salle LPD-3)與一艘奧斯汀級(Austin class)船塢運輸艦(USS Coronado LPD-11)改裝成類似的兩棲指揮艦。

藍嶺級的艦體以硫磺島級(Iwo Jima class)兩棲攻擊艦為基礎,是將機庫改成各指揮官的艙房、住艙與辦公室,並在寬闊的甲板上安裝各種通訊、電子反制與支援(ECM/ESM)系統的天線。本級艦上擁有各式先進的通訊、資料處理、決策系統,例如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TDS)、兩棲指揮情報系統(Amphibious Command Intelligence System,ACIS)以及海軍情報處理系統(Naval Intelligence Processing System,NIPS)等。本級艦上的指揮設施是專供海軍兩棲特遣支隊指揮官(Commander Amphibious Task Group,CATG)與登陸部隊指揮官(Landing Force Commander,LFC)以及空中管制大隊指揮官(Air Control Group Commander,ACGC)以及上述指揮官的所屬參謀使用,因此艦上除了 操作船艦的842名人員之外(52名軍官,790名士官兵),還搭載200名以上的軍官以及約500名士官兵。本級艦艦尾的直昇機停機坪可以停放除了CH-53外的任何美國海軍直昇機,但是艦上沒有機庫與直昇機整補設施。本級艦最初只擁有兩門雙聯裝MK-33 76mm艦砲,到了1974年加裝兩具MK-25 BPDMS基本點防禦防空飛彈,1980年代又裝裝兩具MK-15。1990年代冷戰結束以後,藍嶺級的艦砲與BPDMS陸續遭到拆除,只保留MK-15;在2000年代,因應沿海環境可能的敵方小型快艇攻擊,在艦上增設四門MK-38 25mm機砲與12.7mm重機槍。藍嶺級艦艇中段設有小艇的吊掛/收放平台,能攜帶四艘LCVP/LCPL人員登陸艇。

藍嶺號在1970年11月成軍時的照片

在1972至1979年,藍嶺號(USS Blue Ridge LCC-19)先後六次部署在西太平洋,作為第七艦隊(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兩棲艦隊旗艦(Cmmander Amphibious Force),期間多次參與越戰的戰事,而當時越南共和國(南越)總統阮文紹(Nguyen Van Thieu)還在1972年6月28日登上藍嶺號拜會美國海軍高層將領,隨後藍嶺號在7月1日獲頒越南共和國戰役勳章(Republic of Vietnam Campaign Medal)表揚。在1975年的西太平洋部署中,藍嶺號首先參與了4月12日從美國海軍陸戰隊從柬埔寨撤離289名美國人的鷹遷行動(Operation Eagle Pull)(原本美國援助的高棉共和國在1975年5月被赤柬完全消滅)。而同一時間,南越正迅速被北越的攻勢擊潰,藍嶺號作為第76特遣群(Task Force 76)旗艦,在4月29日至30日參與了美國從南越首都西貢撤離的頻繁之風(Operation Frequent Wind)行動;在這兩天內,美國海軍陸戰隊單位從藍嶺號搭乘直昇機前往西貢鞏固撤退據點,而試圖逃離越南的南越軍方直昇機也蜂擁向包括藍嶺號在內的第76特遣群各艦;依照當事者回憶,在4月29日當天,約有五架直昇機在混亂的過程中撞毀在藍嶺號的甲板上。在4月30日4時58分,載運美國駐南越大使加拉漢.馬丁(Graham Martin)的海軍陸戰隊CH-46直昇機(呼號Lady Ace 09 )降落在藍嶺號上。

在1975年4月29日「頻繁之風」行動中藍嶺號甲板上混亂的瞬間;拍攝時,一架南越直昇機

接近藍嶺號左舷時,駕駛員突然從機上跳到藍嶺號甲板(甲板上應該已無降落空間),

這架直昇機隨即掃過藍嶺號的甲板,旋翼的碎片飛散各處。照片中,藍嶺號甲板上的人員

紛紛趴下尋找掩蔽。

在1979年10月,藍嶺號接替除役的奧克拉荷馬號(USS Oklahoma City,CL-91)巡洋艦,成為第七艦隊旗艦至今,部署在日本橫須賀。而惠特尼山號(USS Mount Whitney LCC-20)則在1981年成為位於大西洋的第二艦隊旗艦。轉任艦隊旗艦時,兩艘藍嶺級都加裝了將官戰術指揮中心(TFCC)。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藍嶺號也參與1990年的沙漠之盾(Operations Desert Shield)軍事行動以及1991年收復科威特的沙漠風暴(Operations Desert Storm)戰役。2002年11月12日,惠特尼山號部署至中央指揮地區,投入對阿富汗的反恐戰事「持久自由作戰」(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行動,期間艦上搭載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師(2nd Marine Division)以及第二陸戰遠征群(II 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II MEF)。的單位

隨著時代演進,藍嶺級的艦面上的電子裝備也有所變化;例如到了2000年代以後,前部甲板的短波天線塔以級艦橋頂部的SPS-48E對空雷達都遭到拆除,艦上增加不少球狀天線(多為衛星天線),此外也追加了Link-16資料鏈。 在2004年,長年部署在義大利的惠特尼山號上的海軍人員從600名大幅減為170名,另外納入155名隸屬軍事海運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的民間雇員;而部署在威脅強度較高的太平洋艦隊的藍嶺號,則仍維持全美國海軍人員。 由於近年經常被用於指揮聯合海上作戰,惠特尼山的正式舷號在2005年2月改成LCC/JCC-20,同時轉為第六艦隊(地中海)旗艦,接替除役的拉薩爾號(USS La Salle AGF-3 ex LPD-3)指揮艦。

攝於2014年5月5日的藍嶺號,正在南中國海作業。

美國原訂計畫開發聯合指揮艦(Joint Command Ship,JCC(X))來取代藍嶺級以及現役的拉薩爾號(USS La Salle LPD-3)與科羅拉多號(USS Coronado LPD-11)指揮艦,但後來沒有下文。在2011年中旬,由於美國財政惡化,面臨險峻的債務危機,歐巴馬政府要求美國國防部能將2013年度預算縮減100億美元,在未來十年內刪減國防預算至少4640億美元。因此,美國海軍提出一些節約經費的措施:依照2011年9月23日新任美國海軍部長(CNO)強納桑.格林諾特(Jonathan Greenert)的說法,美國海軍會將一些高齡艦艇在短時間內整級汰除來除役,包括此兩艘藍嶺級、美國海軍剩下的全部三艘奧斯汀級(Austin class)船塢運輸艦(LPD -7、9、15)、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唯一仍在現役的帛琉號(USS Peleliu LHA-5)、剩下的29艘派里級(Perry class)飛彈巡防艦以及所有的海岸巡邏艇等等。 不過實際上,藍嶺級直到2010年代中期仍進行了大修工程,例如藍嶺號在2016年年底進入橫須賀的船塢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整休(在2018年上旬重新入役),而惠特尼山號則在2017年10月進入克羅埃西亞的維克托.林克造船廠(Viktor Lenac Shipyard, Rijeka)進行翻修,兩艦整休完成之後大約會繼續服役20年。

依照2025財年美國海軍預算的未來財年計畫(FYDP,2025至2029財年),惠特尼山號預計2027財年退役;文件中註明,美國海軍部正在找尋找指揮艦除役的替代選項,可能是新造艦、以商業船隻作為平台,或者用現役船隻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