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8A/MQ-8B/MQ-8C垂直起降無人飛行載具

在2006年1月,RQ-8A在美國海軍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納西維爾號(USS Nashville,LPD-13)進行此機型的第一次著

艦測試。這是美國海軍第一次無人直昇機在不靠人員遙控之下完成自動著艦的紀錄。

RQ-8A掛載兩個四聯裝火箭發射器。

加掛四聯裝70mm火箭發射器進行測試的RQ-8A。

加掛副油箱的RQ-8A。

 

諾格集團在新加坡防衛展中展出的MQ-8B,被美國陸軍FCS計畫作為第四級UAV,換裝四葉片主旋翼,

擁有比RQ-8A更大的籌載量。

一架在自由級濱海戰鬥艦(LCS)沃茲堡號(USS Fort Worth LCS-3)甲板上準備起飛的MQ-8B

在2017年3月27日,一架MQ-8B降落在美國海軍獨立級LCS科羅納多號(USS Coronado LCS04)上;

此時甲板上停著一架MH-60S反潛直昇機。

在2010年代,美國海軍又結合MQ-8B的控制與任務系統與貝爾Model 407輕型直昇機的機體成為MQ-8C,

續航與籌載能力都比MQ-8B大幅提高。

MQ-8C一號原型機在2013年10月31日在文土拉郡海軍基地進行首次試飛的照片。

在2014年12月16日,MQ-8C在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傑森.鄧漢號(USS Jason Dunham DDG-109)上進行第一次船艦降落。

一架飛行中的MQ-8C

MQ-8C搭載聲納浮標套件的想像圖,兩側各掛載一個可容納24枚聲納浮標的莢艙,足以執行多次反潛搜索任務。

(上與)MQ-8C搭載BAE S開發的單一系統多任務機載水雷探測(Single-system Multi-mission Airborne Mine Detection

,SMAMD)系統。SMAMD莢艙內有雷射雷達(LIDAR)來探測海面以下的水雷。

 

──By Captain Picard


 

在1980年代,美國海軍引進以色列製的先鋒者(Pioneer)無人遙控飛行載具(UAV),作為愛荷華級戰鬥艦的目標標定觀測機,爾後美國海軍陸戰隊與陸軍也先後採購。雖然 先鋒者在1980年代至1991年波灣戰爭的表現十分優異,但由於都採用傳統起降構型,只能在具有大型甲板的 愛荷華級戰鬥艦與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上操作,對美國海軍而言相當不便。因此,美國海軍急需一種能夠垂直起降的無人飛行載具。在1988年,美國國會決議將各軍種所有的UAV計畫統一成一個龐大的聯合計畫,並由國防部的UAV聯合計畫室(JPO)統籌評估發展,此計畫包括六個子項目:極低價UAV、近程UAV、短程UAV(SR-UAV)、短程衍生型UAV、中程UAV(MR-UAV)與長程UAV。不過考量到海軍的特殊需求,美國軍方還是另外為海軍與陸戰隊增設一個獨立的UAV項目,以垂直起降方式為優先;由於當時預料愛荷華級戰鬥艦除役在即,如果繼續使用傳統起降構型UAV,就只能在大型兩棲突擊艦上操作,因此海軍的新UAV必須使用垂直起降方式,才能在巡洋艦、驅逐艦的直昇機甲板上進行操作。此一項目稱為戰術無人載具(Tatical UAV,TUAV),由美國海軍、陸戰隊與陸軍聯合進行,原先預定於1995至1998年服役;然而,由於TUAV的發展始終無法滿足需求,於是美國海軍與陸戰隊遂另起爐灶,進行垂直起降戰術無人機計畫(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UAV,VTUAV,或稱VTOL-UAV)。VTUAV的部分技術指標與TUAV類似,例如航程125海里(200km)、在20000英尺(6100m)高度且滯空時間達3小時;此外,美國海軍另外要求TUAV的籌載量需達200磅(90.72kg)以上,這已經超過以前TUAV全重的一半,並能在中/小型艦艇上垂直起降操作。

諾格集團參與了VTUAV的競標,該集團選擇了Schweizer Aircraft Corporation的Model-333SP有人輕型直昇機為VTUAV基礎,而Model-333SP即Schweizer從過去休斯公司購併的休斯-300輕型直昇機生產線為基礎,換裝渦輪軸發動機的加大版本。諾格將Model-333SP去除駕駛艙 ,以電動伺服系統取代原本的人力駕駛系統(飛控系統仍維持傳統機械連桿,無液壓制動裝置),並將油箱從原本的73加侖增加到130.5加侖,使得滯空時間從原本的5小時增為6小時。諾格集團以Model-333SP自費改裝出兩架概念展示機(第二架保留駕駛艙),並在1999年展開一系列起降、GPS導航測試,在2000年1月進行首次試飛。在2000年2月,美國海軍宣布諾格在VTUAV案中得標,賦予其RQ-8A的型號,而諾格集團與美國海軍 也在2月9日簽署RQ-8A的工程製造發展(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EMD)合約,包括製造8架RQ-8A的經費。首架正式的RQ-8A原型機於2001年9月出廠 ,命名為火斥候(Fire Scout),隔年5月19日進行了第一次飛行測試 。在2006年1月,RQ-8A在美國海軍奧斯汀級船塢運輸艦納西維爾號(USS Nashville,LPD-13)在馬里蘭外海(靠近Patuxent河口)進行第一次著艦測試,當時納西維爾號以17節的航速前進;這是美國海軍第一次無人直昇機在不靠人員遙控之下完成自動著艦的紀錄。

美國海軍最初打算購買58架RQ-8A與46套地面控制站,其中33架交給海軍陸戰隊,在地面或兩棲突擊艦上操作;不過在2001年12月,美國海軍卻對VTUAV失去興趣,表示RQ-8A不能滿需求(雖然RQ-8A測試階段達成所有技術指標),取消了後續量產經費,僅保留研發預算。雖然遇到挫折,諾格仍繼續自費研究,並對國外拓展銷售市場(如德國)。

早期的RQ-8A畫面。

RQ-8A機 體長6.97m,機高2.87m,主旋翼直徑8.38m,最大起飛重量1156.68kg,最大平飛速率極速125節(230km/hr),任務半徑200km。RQ-8A使用一具功率330馬力的Rolls-Royce Allison 250-C20W型渦輪軸發動機(使用JP-5或JP-8燃油),搭配三葉片旋翼系統,可在任何具有直昇機甲板的艦艇或接近戰區的前進基地起降。RQ-8A的系統可與陸上或海上的控制中心完全整合,機上裝備為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開發的各種偵測系統與資料鍊,可執行多種十分重要的任務,包括偵測、監視、追蹤、通訊、反制等等。RQ-8A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動飛行能力,地面操作人員只需設定航線與幾個導航參考點,RQ-8A就能自動執行任務。當友軍艦艇或戰機正在進行岸轟或對地攻擊任務時,RQ-8A可提供目標追蹤、標定,以及目標損毀評估等支援。此外,RQ-8A也能擔任反潛、反制反艦飛彈等任務,減輕MH-60R的負擔。RQ-8A還配備戰術通用資料鏈(Tatical Common Data Link,TDCL),衍生自RQ-4全球之鷹(Global Hawk)大型噴射無人飛行載具的資料鏈,有效工作直線距離達172海里(280km),採用Ku頻操作,下傳速率最高可達10.71 MBps,可隨時將影像資料即時傳輸給友軍單位,並擔任水平線外友軍通訊網路、語音與資料傳輸的中繼站。 此外,諾格還配合TDCL,自行開發了名為先進資訊架構(Advance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AIA)的網路工作站;AIA是一種基於TCP/IP網路傳輸協定的高容量影像/動畫伺服器,可暫時儲存影像畫面,讓一些傳輸頻寬較低的小型地面單位進行存取,慢慢地下載所需的影像資料。

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RQ-8A的監測與感測系統為模組化設計,採用隨插即用(Plug and Play)介面,除了安裝於機鼻下方的BRITE Star II 光電偵測旋轉塔(包括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等,紅外線熱影像儀在晝間對人體大小目標識別距離為250m,夜間則為125m),尚可依任務性質加裝額外的裝備,如搜索雷達、合成孔徑雷達、移動目標指示器、聲納浮標、干擾絲發射器、水雷偵測裝備、佈雷套件,甚至能在機身兩側的掛架上加掛武器,擔負有限度的攻擊任務。光電系統攝得的影像除可直接傳至地面管制站外,也能暫存於機上儲存元件內。RQ-8A可加裝諾格開發的海岸戰場偵察暨分析系統(Coastal Battle field Reconnaissance and Analysis,COBRA)以及美國海軍/陸軍工兵聯合發展的海洋與地形繪測(BAthymetric and Topographic Survey,BATS)系統,其中COBRA以六頻道的可見光/近可見光影像觀測系統來偵測敵方在沙灘、碎石海灘上布置的碉堡工事、障礙物、地雷等隱蔽/半隱蔽性目標;而BATS則整合了兩套雷射雷達,分別以綠光、紅外線操作,其中綠光用於掃瞄淺海,而紅外線用於掃瞄海灘上的地形、地貌、水雷等。RQ-8A的後勤維修也很經濟,平均每飛行小時只需1.1小時的維護(反觀MH-60S載人直昇機平均每飛行小時需16.7個維修工時)。

在2006年1月,RQ-8A在納許維爾號(USS Nashville LPD-13)船塢運輸艦上完成一次降落測試,當時該艦正以17節速率航行,這是RQ-8A第一次成功降落在移動中的船艦上的紀錄。

RQ-8B/MQ-8B

隨後,諾格又繼續改良RQ-8A,修改部分機體結構,換裝四葉片旋翼系統與更大的燃料箱(720L),以增大續航力與籌載能力 。此種改良版於2003年8月正式推出,稱為RQ-8B海洋斥候(Sea Scout)。RQ-8B機體長7.3m,寬1.9m,高2.96m,主旋翼直徑8.4m,空重2073磅(940.3kg),籌載量為600磅(272kg),短程任務的最大任務籌載700磅(320kg),最大起飛重量1430kg(約3150磅,比RQ-8A增加500磅),使用一具Rolls-Royce 250渦輪軸發動機(420 馬力),標準日出勤滯空時間5.5小時(攜帶300磅籌載),炎熱日出勤滯空時間4.5小時(攜帶300磅籌載),在攜帶90kg(198磅)任務籌載時時滯空時間提高到8小時,最大 平飛速率115~125節(213~230km/hr),巡航速率80~110節(148~203.7km/hr),升限12500~20000英尺(3810~6100m),作戰半徑110海里(203.7km)並能在作業區域飛行5小時以上;機身兩側設有武器掛架,能加掛機槍莢、火箭莢與飛彈等武器,例如兩枚地獄火飛彈,使其除斥候外也能擔負有限的攻擊任務。

RQ-8B推出後,美國海軍並沒有立刻表示興趣,反倒是吸引了美國陸軍的目光。相較於RQ-8A, 在美國陸軍2000年代提出的未來戰鬥系統(FCS)中,打算大量應用各式地面/空中無人載具進行戰場環境監視與敵情偵察,透過先進完善的資料網路將資料彙整自各單位,使「戰場之霧」大幅降低,而無人載具也使人員免於面臨接近敵火的風險。FCS將UAV無人機分為四級,最高的第四級由旅級單位使用,每個單位利用16架此種UAV輪流操作,對距離75~150km、面積6800平方公里的作戰區域進行連續72小時不間斷偵察 ,功能包括戰場監視、目標獲得、地雷探測、通信中繼與追蹤移動地面目標等;此外,也可進行補給任務,可掛載272kg的物資,飛抵指定目標半徑5m的範圍內進行卸貨。由於FCS要求第四級UAV的載重量達115kg,這種重量級距的傳統起降UAV的相關跑道設施將超過機動起降設備的條件,因此以垂直起降尤佳。而載重量、續航力提升後的RQ-8B是相對成熟的既有設計,各項性能都滿足FCS需求,因此美國陸軍在2003年選擇了RQ-8B作為FCS的第四級UAV。在2003年7月,美國國會同意撥款4億6千萬美元給RQ-8的機身製造商Schweizer Aircraft Corporation,完成RQ-8B的研發工作並準備開始量產作業。在2006年,此種陸軍型RQ-8A改稱為MQ-8B,M代表「多功能」(Multifunction)。

MQ-8B的基本配備包括諾格公司與美國陸軍聯合發展的空載監視目標獲得與地雷偵測系統(Airborne Standoff Minefield Detection System,ASTAMIDS)、逆合成孔徑移動目標指示雷達與TDCL戰術通用資料鏈等,其中ASTAMIDS結合多頻譜光電/紅外線偵測系統與雷射標定系統,能拍攝地面土壤植被的多頻紅外線影像,再根據不同時段的影像進行分析、比對可疑差異,進而找出可能埋設的地雷、即造爆裂物(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IED)或隱蔽/半隱蔽工事;至於整合光電影像與雷射標定器則可用於先期觀測、目標標定與協助友軍導引雷射武器等工作。而逆合成孔徑雷達則可進行精確地貌分析,找出敵方地面目標,使得MQ-8B成為小型的對地面預警監視機。

武裝方面,MQ-8B機體兩側的掛架可掛載兩枚地獄火反戰車飛彈,或者是兩組四聯裝70mm火箭發射器。除了傳統的MK-66無導引70mm火箭之外,還可使用以Hydra 70mm火箭加裝雷射尋標器與配套控制組件的先進精確獵殺武器系統(Advanced Precision Kill Weapon System,APKWS II,詳見AH-64阿帊契攻擊直昇機一文)。APKWS對MQ-8B而言是種重要的導引武器,一次可攜帶六枚(兩個三聯裝火箭莢艙),反觀地獄火飛彈就只能掛載兩枚。此外,MQ-8B還可掛載兩枚GBU-44B蝮蛇打擊(Viper Strike)GPS/雷射導引砲彈(詳見MLRS多管火箭一文),這是從先前被取消的美國三軍通用距外攻擊飛彈(Tri-Service Stand-off Attach Missile,TSSAM)所搭載BAT智慧型導引砲彈簡化、衍生而來,亦被改良後的AC-130砲艇機採用。

眼見配合美國陸軍發展的MQ-8B日益成熟,美國海軍終於回心轉意,一併購入MQ-8B進行測試。在2006年8月,美國海軍頒給諾格一紙1.36億美元的合約,繼續完成過去的VTUAV(此時以MQ-8B為準)。 MQ-8B的第一架測試機於2006年4月開工製造,於2006年12月18日完成首次試飛 。諾格集團在2006年總共製造12架MQ-8B,其中8架交給美國陸軍,4架給美國海軍。美國陸軍從2008年起接收首批9架初期生產型MQ-8B作為測試評估之用, 第一架正式的FCS第四級UAV原型機在2010年首次試飛,2011至2013年進行測試;在2009年,美國海軍批准MQ-8B進入初期低速率生產(low-rate initial production,LRIP),不過實際上似乎在2013年才展開,並在2014年達成初始操作能力(IOC)。至2014年,美國海軍總共打算為LCS濱海作戰艦艇購置24架MQ-8B。諷刺的是,美國陸軍在2010年還是退出了RQ-8B計畫,轉向RQ-7暗影式(Shadow)無人機。

在2011年9月23日,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與諾格集團簽署1700萬美元的合約,將APKWS II導引火箭系統整合到MQ-8B上。在測試階段,MQ-8B總共要進行12次APWKS II發射, 到2013年8月已經完成11次。至2016年2月,APKWS II火箭已經部署在MQ-8B上。

 在2008年2月,美國海軍宣布將採用MQ-8B,作為LCS近岸戰鬥船艦的相關任務套件,用於偵測沿岸水域與灘頭地面環境、水雷偵測反制乃至於協同偵潛/反潛/反水面作戰,或者作為協助母艦攻擊目標的目標觀測標定機。除了前述COBRA、BATS系統外,美國海軍在2008年3月選擇Telephonics的RDR-1700B逆合成孔徑雷達 (服役後軍用型號為AN/ZPY-4(V)1 )作為海軍版MQ-8B的水面偵測裝備,具備合成孔徑(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逆合成孔徑(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以及惡劣天候探測避碰(weather detection and avoidance)、搜索救援(Search and Rescue Transponder,SART)信標探測等能力,其解析度高達1m,能繪測海岸地形地貌,或者配合識別軟體而自動分辨海面上的小型快艇、潛望鏡呼吸管等小型目標,詳細探測距離約25km,最大探測距離約80km,能同時追蹤至多200個水面目標。此外,機上還配備可在日/夜間運作的Brite Star II前視紅外線(FLIR)探測系統。在2014年6月,AN/ZPY-4的改進版本整合到MQ-8B上。

 由於美國陸軍FCS計畫因為成本飛漲等因素而生變,因此美國海軍在2008年先進行MQ-8B的系統發展演示階段(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SDD) ,又稱為火斥候操作評估(Fire Scout Operational Evaluation,OpEval)。由於此時LCS濱海戰鬥艦還沒有到達部署階段,因此美國海軍在2008年9月宣布,MQ-8B首先在派里級巡防艦的麥金尼號(USS McInerney ,FFG-8)進行第一次OpEval作戰測試評估。在2008年10月10日,MQ-8B裝上了正在港裡整修的麥金尼號,在2008年下旬展開技術評估(Technical Evaluation),2009年中旬開始作戰評估(Operational Evaluation)。在2009年5月,MQ-8B正式在麥金尼號展開飛行測試,範圍涵蓋航行期間甲板搖晃且有風的情況下起降,並使用魚叉(harpoon)捕捉系統配合甲板網孔來輔助降落。在5天測試期間,麥金尼號以及MQ-8B操作組員完成12飛行架次共19飛行小時,包括54次降落(其中37次使用北約標準甲板網孔來固定)。在2009年9月,美國海軍宣布MQ-8B完成在麥金尼號的第一次部署。在MQ-8B於麥金尼號進行作戰評估期間,至2009年底累積600小時飛行時數以及110次左右的起降次數。完成在麥金尼號的作戰測試評估之後,美國海軍隨即宣布MQ-8B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nitial Operating Capability,IOC)。 在2010年4月3日,麥金尼號的MQ-8B首度支援美國海岸防衛隊進行海上稽查毒品勤務,勤務中MQ-8B的雷達捕捉一艘可疑快艇,該機在控制人員操控之下持續追蹤快艇達3小時而未被快艇發現,並即時將影像回傳給麥 金尼號;隨後,該機拍攝到快艇與一艘疑似漁船接頭,進行燃料與物資的補給。此時,麥金尼與海岸防衛隊開始介入,並查獲60公斤海洛因,這是MQ-8B首次完成緝毒作業,證實此種載具在海洋查緝上的巨大價值。

除了美國市場之外,MQ-8B也參與競標英國陸軍的瞭望員(Watchkeepr)計畫,不過最後敗給以色列與歐洲Thales合作的Herms 450型。此外,諾格也繼續向德國海軍推銷MQ-8B,未來有望成為德國K-130巡防艦的裝備。

在2009年4月,金額龐大且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的美國陸軍未來戰鬥系統(FCS)正式遭到歐巴馬政府取消,連帶影響美國陸軍部署MQ-8B的進程。FCS取消後,美國陸軍重新調整現代化計畫,並將若干FCS子項目調整到現有旅級戰鬥部隊計畫中, 當時預計在2011至2012年率先部署原FCS計畫的第一級UAV(重量50磅級小型垂直起降UAV);由於MQ-8B已經大致發展成熟, 且美軍對垂直起降UAV的需求相當明確,因此獲得採用應該只是時間問題。然而,諾格集團在此期間仍繼續自費進行MQ-8B的開發改進 ,首先是載台的籌載與飛行能力,包括與Schweizer Aircraft Corporation合作開發新旋翼系統,以增加MQ-8B的任務籌載能力,因應未來更重更大的籌載裝備 。Emerson公司則嘗試加大MQ-8B的進氣口氣流,以因應機上日趨成長的冷卻需求,並 將MQ-8B部分上部結構更換為複合材料,可減輕約64磅(29kg)的重量;此外,MQ-8B也可能換裝Rolls Royce公司新推出的渦輪軸發動機,推力雖維持不便但燃油運用效率提高,並能適應更高的操作高度。 在2009年10月,諾格集團展出一具可供RQ-8B掛載的莢艙,能容納一輛小型無人地面載具(UGV)並由空中投放至地面,操作人員可透過RQ-8B 在空中監控UGV的運作;在2010年,諾格進一步以該莢艙為基礎,進行再補給工作的概念展示。在2009年9月於美國海軍猶馬(Yuma)測試場的性能展示以及2010年初於 美國陸軍班寧堡(Fr. Benning Burg)測試場舉行的遠征戰士實驗中,諾格公司都將以本身投資設置的地面控制站台來操作MQ-8B。

從2011年5月起,MQ-8B開始部署在阿富汗,進行情報監視偵察(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ISR)任務,此外還有幾架MQ-8B支援2011年聯合國出兵利比亞的自由獵鷹(Operation Freedom Falcon)作戰任務。

在2012年3月,美國海軍正式在柏克級的山普森號(USS Sampson DDG-102)上部署MQ-8B火斥候(Fire Scout)無人駕駛直升機(VTUAV, Vertica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從3月7日起開始執行勤務。MQ-8B由輕型直升機反潛中隊(HSL)操作,每次MQ-8B飛行時由一名飛行操作人員( Air Vehicle Operator,AVO)以及一名任務籌載操作人員((Mission Payload Operator,MPQ)共同負責,值勤時兩人在並排的操控席位上執行作業。其中,飛行操作人員是任務負責人,並擔負導航工作和系統安全;而任務籌載操作人員則操作機上配置的各種任務裝備,包括偵測系統與武器等。以山普森號為例,艦上的HSL-60輕型直昇機反潛中隊共編制2架MQ-8B、4名UAV飛行操作人員、三名任務籌載操作人員與15名維修人。

在2013年3月31日,部署在美國海軍派里級巡防艦羅伯特.布萊德里號(USS Robert G. Bradley FFG-49)的MQ-8B達成該機第600個飛行小時,而這架由美國海軍第22海上直昇機作戰中隊(Helicopter Sea Combat Squadron,HSC-22) 操作的MQ-8B也是首次部署在美國海軍海上直昇機中隊。在2013年6月,一架配置在派里級巡防艦山謬.羅伯特號(USS Samuel B. Roberts,FFG-58)的MQ-8B締造此機型在海上飛行時數的新紀錄,該機累積飛行時數則來到333小時。從2006到2013年,MQ-8B機隊總共累積8000飛行小時,其中超過一半是在實際任務中締造。

在2014年4月24日到5月16日,自由號濱海作戰艦(USS USS Freedom LCS-1)執行首次未來作戰概念(Conducted the Future Concept of Pperations,CONOPS),主要是結合LCS、MH-60R載人反潛直昇機與MQ-8B無人直昇機的聯合作業;這項展示包括一架MH-60R配合一架搭載反水面作戰(Surface Warfare,SUW)套件的MQ-8B聯合作業,負責保護艦隊免於恐怖份子小艇襲擊等不對稱威脅。隨後在2014年11月14日,自由號啟程展開另一輪部署,首次搭載MH-60R與MQ-8B的組合。在2014年12月5日,一架屬於海軍的MQ-8B成功在海岸防衛隊巡邏艦貝茲沃夫號(USCGC Bertholf WMSL-750)進行起降與聯合作業,由安裝在艦上的控制站控制,這是MQ-8B首次與海岸防衛隊船艦聯合作業。在2016年10月16日,獨立級濱海作戰艦科羅納多號(USS Coronado LCS-4)進行新加坡部署時,艦上攜帶的兩架MQ-8B,而這也是首次MQ-8B攜帶AN/ZPY-4(V)1雷達進行作戰部署。

MQ-8C

實際經驗顯示MQ-8B由於機體較小,籌載與續航能力有限;因此,美國海軍接下來決定改用更大的輕型載人直昇機作為平台。

在2010年5月3日,諾格集團宣布將以MQ-8B的控制系統結合貝爾Model 407輕型直昇機的機體,成為一種更大型的垂直起降無人飛行載具,當時稱為Fire-X,可執行戰場態勢感知、監視偵察、為地面與海面友軍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無人化空中補給等任務。第一架RQ-8C原型機在2010年12月20日於亞利桑那州的猶馬測試場(Yuma Proving Ground)完成首次試飛,後來正式獲得MQ-8C的型號,仍繼續被稱為火斥候(Fire Scout)。

MQ-8C使用與MQ-8B共通的軟體、航空電子、籌載裝備以及艦載支援設備。由於使用更大的機體,MQ-8C籌載量大約是MQ-8B的三倍,續航力大約是MQ-8B的兩倍。依照2015財年幣值,每架MQ-8C成本(包含研發費用)約1800萬美元。

MQ-8C機體全長12.6m,主旋翼折疊後全長10.6m,寬2.7m,高3.3m,主旋翼直徑11.2m,空重3200磅(1451.5kg),包含標準籌載與一日油量的起飛重量6000磅(2721.554kg),內部籌載約500磅(226.8kg),典型外部籌載300磅(136.1kg),整體籌載約701磅(318kg),短程任務的最大籌載量2650~2950磅(1202~1338kg),最大平飛速率135~140節(250~260km/hr),巡航速率115節(213km/hr),升限16000~20000英尺(4876.8~6100m),續航力1227海里(2272.4km),標準出勤滯空時間(攜帶300磅外部籌載)約12小時,炎熱氣候下出勤至空時間(攜帶300磅外部籌載)約10小時。原本Model 407使用一具Rolls-Royce 250-C47B渦輪軸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813軸馬力;在2013年5月,美國海軍為MQ-8C換裝Rolls-Royce 250-C47E渦輪軸發動機,高氣溫高海拔(hot and high)輸出功率提高5%,燃油消耗減低2%,起飛最大功率提高8%,可靠度也有所提升。MQ-8C所需的機庫空間為2.4 x 10.6 x 3.3 m。  

依照最初規劃,MQ-8C希望能在2013年10月中旬進行首次試飛,試飛過程花費六個月,2014年底展開部署,2016年正式服役,在2016年之後加入納入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II(APKWS II);不過由於船艦系統整合以及機體籌載能力限制,整合APKWS II的測試被推遲到2023年。在2012年4月23日,諾格獲得美國海軍價值2.623億美元的合約,建造2架工程發展型MQ-8C以及六架初期低速率生產型;當時美國海軍打算訂購28架MQ-8C用來支持特種部隊。在2015財年左右,美國海軍打算訂購總共96架MQ-8C。

在2013年7月初,諾格交付第一架MQ-8C給美國海軍,隨後進行了地面測試,確定機上系統以及地面控制系統的信號工作正常;在2013年9月24日,這架MQ-8C首次在地面啟動發動機,運轉了10分鐘。在2013年10月31日,MQ-8C在文土拉郡海軍基地(Naval Base Ventura County)完成首次試飛,飛行時間為7分鐘;而第二天的試飛則達到500英尺(152.4m)的高度。

在2013年11月25日,諾格交付第二架MQ-8C給美國海軍(原訂在9月30日交付)加入試飛任務。至2014年2月,MQ-8C累積了66小時飛行時數,在2014年3月10日又進一步達到100飛行小時。此時,美國海軍已經訂購19架MQ-8C。在2014年12月,第一架作戰型MQ-8C交付美國海軍;在2014年12月16日至19日,MQ-8C在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傑森.鄧漢號(USS Jason Dunham DDG-109)進行首次艦上操作,總共進行了三架次飛行任務、共計32次起飛與降落回收;其中在12月16日當天的試飛作業中,MQ-8C在不到4小時時間內完成22次起降。在2015年4月29日,MQ-8C完成發展測試工作,總共進行了327次飛行,累積飛行時數450小時。MQ-8C原訂在2015年或2016年首次部署到海軍LCS濱海作戰艦上,使LCS具備半徑50海里(約93km的偵察監視、目標獲得與探測能力(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Target Acquisition, and Reconnaissance,ISR),不過並未實現。在2015年8月,諾格集團展示了MQ-8C連續飛行11小時的能力。在2015年11月20日,MQ-8C完成為期三週的作戰評估測試,期間總共飛行11架次共83.4飛行小時,評估了整體系統的表現、自持力、可靠度等。MQ-8C在2017年進行艦載的作戰測試任務。在2018年7月,MQ-8C通過了初步作戰測試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此項作戰測試評估是在獨立級濱海作戰艦科羅納多號(USS Coronado LCS-4)上進行,期間累積了1500小時飛行操作時數。在2018年內,MQ-8C達成對海面作戰能力。在2019年,美國海軍宣布MQ-8C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在2020年達成水雷反制能力。

在2020年10月29日,美國海軍與諾格集團在南加利福尼亞州海岸測試為MQ-8C發展的機載聲納浮標系統的操作測試,安裝在一架Bell 407輕型載人直昇機(即MQ-8C的同型機體)來進行;這套聲納浮標以及機載信號處理系統由英國Ultra美國分公司提供。除了使用聲納浮標搜索潛艦之外,MQ-8C也可能搭載美國海軍發展的超輕型魚雷(VLWT),使之能進行反潛攻擊;在2016年,諾格集團曾使用一架Bell 407載人直昇機進行VLWT超輕型魚雷的空投測試。

 諾格曾自行以MQ-8C搭載該公司的AN/ZPY-1小型戰術輕量雷達(Small Tactical Radar - Lightweight,STARLite )進行試飛,此種合成孔徑/地面目標動態指示(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SAR/GMTI)雷達是配合美國陸軍MQ-1C灰鷹( Gray Eagle)無人飛行載具而發展,性能與功率都高過MQ-8B搭載的AN/ZPY-4,不過此時美國海軍並未將 AN/ZPY-1納入需求。在2014年7月,美國海軍開始尋求一種能搜索地面與海面,具備合成孔徑(SAR)、逆合成孔徑(inverse SAR)以及惡劣天候模式(weather mode)等能力,尖峰功率達750KW。

在2016年5月26日,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 )簽署合約,將李奧納多(Leonardo)的Osprey 30輕量化電子掃描雷達(AESA)整合在MQ-8C上; Osprey 30的美軍制式編號是AN/ZPY-8,使用多個整合在機體上的固定式雷達陣列,是第一種不靠機械轉動組件就能完成360度全方位掃描的空載AESA雷達,每個天線重量約11kg,全系統重量約50kg級。

在2019年6月,MQ-8C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在2020年2月27日,MQ-8C首次搭載AN/ZPY-8雷達展開測試;此時,諾格集團已經交付美國海軍訂購的38架MQ-8C中的32架,美國海軍全部的MQ-8C都配備AN/ZPY-8雷達。在2022年1月下旬,諾格集團宣佈MQ-8C火斥候載具展開第一次實戰部署,是跟隨著自由級濱海作戰艦艇的密爾瓦基號(USS Milwaukee LCS-5),裝備AN/ZPY-8雷達。此時,MQ-8C的任務以情報監視、偵察、目標標定(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Reconnaissance and Targeting,ISR&T)為主,主要用於輔助MH-60R/S直昇機;此階段MQ-8C尚未整合武器系統。

美國海軍火斥候項目辦公室還在規劃使用更大型專屬機體的版本,能執行更多種任務,或者專注在與有人駕駛的MH-60S/R海鷹式直昇機協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