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33/34 RBOC/MK-36 RBOC干擾彈發射器
裝填了干擾彈的MK-36六聯裝發射器
(上與下)美國海軍柏克級飛彈驅逐艦穆斯汀號(USS Mustin DDG-89)的側舷MK-36 SRBOC發射器群,
兩側各裝四組六聯裝的MK-137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此時沒有裝彈。 攝於2015年5月19日新家坡
樟宜海軍基地。
台灣海軍成功級飛彈巡防艦(仿派里級)子儀號(FFG-1107)上的MK-137六聯裝干擾彈發射器。
此時沒有裝填。攝於2015年10月13日台灣左營軍港。
伯克級飛彈驅逐艦貝瑞號(USS Barry DDG-52)發射MK-36 SRBOC干擾彈。
伯克級飛彈驅逐艦賈森.鄧漢號(USS Jason Dunham DDG-109)發射SRBOC干擾彈
(上與下)SRBOC干擾彈的再裝填作業,由人力裝入發射管。
SRBOC干擾彈系統配套的預置儲彈器,人員將干擾彈抽出儲彈器,裝填入MK-36發射器中。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 在1960年代,美國海軍使用的艦載誘餌是CHAFFROC ,主要彈種為MK-76金屬干擾絲火箭,改裝自空Zuni 五吋空射火箭彈。CHAFFROC主要採用擾亂(Distraction )模式操作,在敵方發射反艦飛彈或敵反艦飛彈鎖定之前就先發射,在空中構成幾個假目標;敵方反艦飛彈雷達尋標器開機時,就會立刻偵測到好幾個目標,進而被迷惑。如果在佈放CHAFFROC誘餌之前,敵方反艦飛彈雷達尋標器已經完成鎖定,則美國海軍艦艇會先用主動電子干擾系統(當時為ULQ-6)對敵方反艦飛彈實施干擾,迫使其脫鎖並重新進行搜尋,此時敵反艦飛彈就有很大的機率鎖定雷達截面積大得多的干擾絲。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如果敵方反艦飛彈已經鎖定並且迫近才被發現,船艦很可能已經沒有時間發射誘餌並用電子干擾讓敵反艦飛彈脫鎖 ;此外,反艦飛彈雷達的尋標器為了降低被迷惑的機率,鎖定主目標之後,就會啟用閘鎖定(角度、距離)功能,只追蹤在主目標附近的範圍,而類似CHAFFROC的傳統誘餌在發射後會飛行一段時間才引爆並散佈鋁箔,與船艦本身距離較遠,可能無法保持在反艦飛彈尋標器的閘鎖定範圍之內。 為此,美國海軍需要一種新誘餌,發射後能迅速施放鋁箔,並在最短時間展開一個大雷達截面積的金屬干擾絲雲,直接誘導敵方飛彈鎖定錯誤目標 ;由於距離艦艇還不遠就開始灑佈鋁箔,因此有比較大的機率會落在來襲飛彈的閘鎖定範圍內,使其錯誤地鎖定干擾絲云,而發射艦則趁著這段時間離開原本位置。而這就是快速散開干擾彈發射系統(Rapid Blooming Off Chaff System,RBOC)的由來。
MK-33 RBOC/MK-34 RBOC II MK-33 RBOC誘餌系統由美國柯爾公司(Hycor Inc)研製,在1972年先生產11套交付美國海軍用於越南戰場,1974年定型。全系統包括: MK-135型六聯裝發射器發射:採用固定式六管,以兩兩並列分為前後三組,分別指向55度、65度和75度,點火線路採用電磁觸發引信,發射管內徑114mm,長度355.7mm。 MK160-0型電源,另有備用電池和連續補充充電器。 MK-158型主顯控台,系統的控制和顯示部分,控制發射,顯示發射管情況。 MK-164 Mod 0型艦橋控制台。 MK-4 Mod0型預置再裝填容器(ready service lockers),每箱可容納18枚干擾彈藥。 MK-33、34使用的彈種包括: 1.MK-171 型金屬干擾絲擾彈,稱為箔條星(Chaffstar),主要用來干擾寬頻帶雷達信號,其長度為412.1mm,直徑11.23mm,彈重4.7kg,有效籌載1.68kg。 此干擾彈本身沒有動力,發射後在空中引爆散佈鋁箔干擾絲,引爆後於8.5秒內形成大於1000平方公尺的雷達反射面積,在 空中停留時間長達20分鐘。通常只要發射一枚MK-171,就能掩護小型艦艇,大型艦艇則需發射多枚加以掩蔽。 2.HIRAM熱焰彈:其尺寸與MK-171大致相同,重量為3.2kg,彈內 籌載改成燃點化合物和降落傘,引爆後紅外線熱源輸出在3~5微米波長,輻射強度大於等於1000W/立方角,點燃後6秒內可達到額定的誘餌效果,在空中持續作用時間為40秒。 3. 雙馬座(GEMINI)雙用干擾彈,內部籌載包括鋁箔干擾絲與熱燃材料 ,用於對付配備整合雷達/紅外線尋標器的飛彈。其彈長451mm,彈重4.08kg,彈內籌載的鋁箔干擾絲重1.35kg,可干擾的雷達頻段為7~18GHz,引爆後於8.5秒內 製造1000平方公尺的雷達反射面積;至於紅外線熱源的的形成時間為6秒,有效作用時間45秒,輸出頻段為3~5微米。
MK-34 RBOC II MK-34是第一種改良的RBOC,稱為RBOC II,在1970年代問世。與MK-33相較,MK-34主要有兩項改良,首先是後端發射控制改由計算機負責,能與艦上電子支援系統整合;當電子支援裝置截收到敵方雷達信號後, 便自動控制發射器投擲誘餌。第二則是改進發設裝置使用更長的發射管,可使用長度更長、籌載更大的彈藥,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1.MK-182超薄金屬干擾絲彈:又稱為箔條星二型(CHAFFSTAR II),彈長122.2cm,籌載的鋁箔干擾絲較薄,因此有效攜帶量是MK-171的四倍,且擁有更好的分散技術,製造的雷達反射面積是MK-171的2倍。 2.Super LOROC遠程金屬干擾絲彈:加裝火箭推進段來延長射程,有效射程1~4km。 3.HIRAM II型紅外線熱焰彈。
MK-36 SRBOC 在1970年代末,MK-34 RBOC II的進一步改良型推出,稱為MK-36超級快速散開干擾彈發射系統(SuperRapid Blooming Off Chaff System,SRBOC),與艦上MK-32電戰系統整合。MK-36改用更新的MK-137六聯裝發射器,口徑為130mm,六個發射管同樣以兩兩一對、前後三排布置,不過六個管的角度都一樣(有45度與60度兩種衍生型)。每具MK-137搭配一個MK-160電源供應器,每個發射管內均配備內置式電池、艦橋遙控控制器、本位發射控制器等設備。
MK-36 SRBOC誘餌彈發射升空的瞬間。 SRBOC使用的彈種如下: 1.MK-182超薄金屬干擾絲彈。 2.Super LOROC遠程金屬干擾絲彈:加裝火箭推進段來延長射程,有效射程1~4km。 3.HIRAM II/III/IV型紅外線熱焰彈。 4.超級雙馬座(Super GEMINI)紅外線/干擾絲混合誘餌。 MK-36 SRBOC的子系統包括MK-137六聯裝發射器,主顯控台定型為MK-158(Mod1、2),再裝填容器 (Ready Service Lockers,RSLs)則演進成MK-5 /4Mod2或MK-6Mod0,全系統最多能配置10個MK-137六聯裝發射器, 整個接戰過程可由MK-32電戰系統自動控制。除了金屬干擾彈與紅外線熱焰彈之外,MK-36還可發射消耗性音響反制誘餌,以反制來襲的魚雷。 此外,洛馬集團斯賓坎(Lockheed Martin Sippican)分部的被動誘餌系統集團(Passive Decoy Systems Group)推出彈性擴充自動發射系統(Automated Launch of Expendables System,ALEX),將MK-36 SRBOC系統與艦上的各種電子截收(ESM)、導航系統、導航與風向感測等裝置連結在一起自動運作,能根據這些敵方目標資訊、船艦動態以及大氣資訊,制訂作戰方式與射擊參數並接戰,整個系統能以自動、半自動或人工作業模式操作,人工模式能選擇不同於自動模式產生的作戰模式來接戰。 經過長時間的使用,MK-36被證實相當有效、可靠且成本低廉 ,至今已經被至少二十幾個國家採用 。MK-36 Mod1配備兩座MK-137六聯裝發射器,MK-36 Mod2則配備四座MK-137。 在1991年,美國海軍以潛艦的ACD MK-2 Mod1反魚雷聲噪誘餌進行必要修改,成為艦艇的發射式消耗聲噪裝置(Launched Expendable Acoustic Device,LEAD),可由SRBOC發射器、MK-15反潛臼砲或人力投放入水。 此外,美國海軍也利用MK-137發射器衍生,配合美、澳合作的Nulka主動式誘餌(美國編號MK-53),其中只裝備一個雙聯裝Nulka獨立發射箱的版本稱為MK-137 Mod10,而在原本六聯裝MK-137 Mod4發射器後方直接附加Nulka雙聯裝發射器的版本稱為MK-137 Mod7。不過最後美國海軍決定分別獨立設置Nulka與SRBOC誘餌的發射系統,因此實際上部署的是MK-137 Mod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