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德級飛彈驅逐艦

紀德級飛彈驅逐艦首艦紀德號(USS Kidd DDG-993),此為該艦最初的面貌。

此照片攝於1983年,紀德號(下)在美國空軍F-4、F-15等戰鬥機支援下,追蹤一支蘇聯海軍編隊(遠景)

在1987年10月19日,紀德號在拖船Dahlongeha(YTB-770)護送下離港,隨即投入對伊朗海上指揮平台進行報復性攻擊的

靈敏射手作戰(Operation Nimble Archer)。

(上與下)紀德級的史考特號(USS Scott DDG-995),此為該艦最初的面貌。

史考特號經過NTU提升工程後的面貌,注意一號桅杆已經增設一具SPS-49對空搜索雷達。

完成升級後的紀德級飛彈驅逐艦錢德勒號(USS Callaghan DDG-994)。

紀德號(左)與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彼得森號(USS Peterson DD-969,右)並排。史普魯恩斯級的原始設計 (DX)

就規劃改為防空構型(DXG)的餘裕,原本為伊朗訂單建造的紀德級就是這種防空構型的實踐。照片中紀德號

是已經經過NTU改良的構型,因此桅杆與雷達佈局與史普魯恩斯級有所差異;而紀德級原始的桅杆設計與

史普魯恩斯級相同。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紀德級飛彈驅逐艦/美國(Kidd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Litton Ingalls,Pascagoula, Mississippi
尺寸(公尺) 長171 寬16.8 吃水7
排水量(ton) 輕載7289(7174長噸)   滿載9783(9628長噸)
動力系統/軸馬力 LM2500燃氣渦輪*4/80000 雙軸CRP 雙舵
航速(節) 33
續航力(海浬) 60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S-48C(最初裝備)/E(1987年NTU工程時加裝)3D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49 2D對空搜索雷達*1(NTU工程時加裝)

AN/SPS-55平面搜索雷達*1

SPS-64(V)9導航雷達*1(NTU工程時加裝)

AN/SLQ-32(V)2/3/5電子戰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器*2(SRBOC)

聲納 AN/SQS-53A/D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NTDS Model 4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TU工程時升級為ATDS)

SYS-2整合自動偵測追蹤系統(IADT)(1987年後加裝)

MK-74 Mod5/15飛彈射控系統(內含AN/SPG-51D照明雷達)*2

MK-86 Mod5火砲射控系統*1(包含AN/SPG-60D照明雷達、AN/SPQ-9A追蹤雷達)

MK-116 Mod2水下射控系統

乘員 315
艦載武裝 MK-45 五吋54倍徑砲*2

MK-26 Mod3(前)/4(後)雙臂發射器*2(裝彈量:前24枚後44枚,裝填52枚標準SM-2MR防空飛彈、16枚ASROC反潛火箭)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1980年代初期裝備)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1980年代初期裝備)

艦載機

LAMPS-1 SH-2F反潛直昇機*2

LAMPS-3 SH-60B反潛直昇機*2(DDG-995改良後)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簽約時間(伊朗)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備註

DDG-993 Kidd (ex-Kouroosh)

1978/3/23 1978/6/27 1979/8/11 1981/6/27 1998/3/12 1998/3/12 原為伊朗訂購,1979年7月被美國海軍購入。

2003/5/30售予台灣,命名為左營(DDG-1803),2006/11/2服役

DDG-994 Callaghan (ex- Daryush)

1978/3/23 1978/10/23 1979/12/1 1981/8/29 1998/3/31 1998/3/31 原為伊朗訂購,1979年7月被美國海軍購入。

2003/5/30售予台灣,命名為蘇澳(DDG-1802),2005/12/17 服役

DDG-995 Scott(ex-Nader)

1978/3/23 1979/2/12 1980/3/1 1981/10/24 1998/12/10 1998/12/10 原為伊朗訂購,1979年7月被美國海軍購入。

2003/5/30售予台灣,命名為基隆(DDG-1801),2005/12/17服役

DDG-996  Chandler(ex-Anoushirvan) 1978/3/23 1979/5/7 1980/6/28 1982/3/13 1999/9/23 1999/9/23 原為伊朗訂購,1979年7月被美國海軍購入。

2003/5/30售予台灣,命名為馬公(DDG-1805),2006/11/2服役

 

 (參考資料──全球防衛雜誌386~388: 紀德級驅逐艦的誕生與發展,張明德著)


 

起源

紀德級(Kidd class)飛彈驅逐艦是史普魯恩斯級 (Spurance class)驅逐艦的防空版。史普魯恩斯級 最初是DX/DXG驅逐艦計畫的反潛版,此計畫使用單一艦體設計搭配不同裝備模組,分別發展出反潛型(DX)與防空型(DXG);但當時美國海軍因為資源分配(同時期優先建造DXGN核子動力防空巡防艦)等因素,最後未能將DXG付諸實現 ,而且之後美國海軍的主要防空艦艇計畫轉向配備神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艦體平台衍生自史普魯恩斯級)。不過伊朗在1973年底要求向美國訂購 一批軍艦,便採用類似的理念,以史普魯恩斯級的設計衍生出防空驅逐艦。關於DX/DXG的發展演變過程,詳見史普魯恩斯級飛彈驅逐艦一文。

長久以來,中東波斯灣是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的勢力範圍,然而這種情況在1960年代後期出現變化:美國由於投入越戰而兵力吃緊,無法兼顧波斯灣地區,英國則由於國力衰退,工黨政府決定從1968年開始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軍(在1971年完全撤離),導致波斯灣出現權力真空,而大力發展軍事的蘇聯則 開始進入這個區域(鄰近波斯灣的伊拉克向來反對西方,且與蘇聯有密切軍事合作關係),這讓倚賴海運輸出原油的伊朗深感不安(由於地緣政治關係,伊朗輸出原油主要透過波斯灣航運,而無法透過陸地運輸管道)。 當時統治伊朗的巴勒維王朝(Pahlavi dynasty)的第二代君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Mohammad Reza Pahlavi)原本就深受美國支持(在1953年美國CIA主導的伊朗政變中,原本伊朗當權 的統治者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到推翻,從1925年起遭到軟禁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則掌握實權統治伊朗),在1960年代又因出口石油收入而致富 ,遂在英美支持下大力擴建海軍 (在此之前,伊朗只有一支小規模的近岸海軍,只配備小型巡邏艇), 首先在1967年從英國引進一艘戰鬥級(Battle class)二戰型驅逐艦(原HMS Sluys),稍後向英國沃斯柏造船廠(Vosper Thornycroft, Woolston) 訂購四艘MK-5型巡邏艦,又在1970年代初期獲得美國提供兩艘除役的桑納型(Allen M. Sumner class)二戰型驅逐艦(分別是USS Stormes DD-780與USS Zellars DD-777,日後接受大規模改良,加裝舉升發射箱型的標準SM-1防空飛彈與配套防空射控系統)。當時美國從尼克森、福特到卡特執政時期,都樂見於伊朗海軍 力量擴展到波斯灣甚至印度洋 ,在此區域內制衡蘇聯。因此,當時美國強化與伊朗之間的軍事同盟,出口許多美國最尖端的武器,甚至包括F-14雄貓戰鬥機。

在1970年代初期,英國也向伊朗推銷當時正在規劃建造的全通甲板指揮巡洋艦(TDCC,後來成為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不過幾經考慮之後伊朗認為沒有足夠的資源與人力,遂將注意力轉向美國規劃中的DXG飛彈驅逐艦。在1973年12月5日,伊朗正式向美國提出採購意向,要求購買四艘以DXG為基礎開發的新型防空驅逐艦,在1974年8月27日進一步增至六艘。最初伊朗打算將此型驅逐艦,冠上古代波斯帝國著名帝王的名字,分別是 居魯士(Kouroos,於西元前六世紀開創波斯帝國,美方編號D-993)、大流士一世(Daryush,將波斯帝國擴展至歐亞非三大洲,美方編號D-994)、 阿德薩(Ardeshir,波斯薩珊帝國開國者,美方編號D-995)、納迪爾(Nader,18世紀中葉波斯統治者,曾攻破印度莫臥兒帝國首都,美方編號D-996)、 夏普爾(Shapour,Ardeshir之子,美方編號D-997)與阿努希爾萬(Anoushirvan,美方編號D-998,西元11世紀波斯 奇亞爾王朝的君王Anushirvan Sharaf al-Ma ali,在年幼時遭權臣干預政治、成年後發動政變奪回政權,與巴勒維國王的親身經歷類似),稱為居魯士級(Kouroos class)。而在四艘新購DXG飛彈驅逐艦上使用古代波斯著名君王的名字,似乎意味巴勒維王朝是波斯帝國光榮傳統的繼承者。

伊朗依循美國海外軍售管道(FMS)執行這項購艦案,在美國開立銀行帳戶,並存入10億3000萬美元左右的資金。由於當時英格斯仍在為美國海軍建造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美國國會遂要求必須在美國海軍本身造艦計畫執行完畢後,才得以排入伊朗的訂單;加上此種驅逐艦的細部設計需要時間,因此從伊朗在1973年底表達採購意願開始,又過了四年 半才正式簽約展開建造工作。在1973年底伊朗剛剛提案採購時,每艘新防空驅逐艦的造價係依照同時其美國海軍訂購的兩艘史普魯恩斯級的價格,粗估為每艘1.16億美元。隨著細部設計的進 展以及通貨膨脹,到1975年,每艘新艦的造價已經大幅增至2.38億美元。由於實在過於昂貴,伊朗在1976年2月3日只得取消D-995與D-997的訂單 ;為了遞補取消兩艘造成的編號不連貫,伊朗在1978年四月將D-996的艦名挪至D-995,D-998的艦名則遞補D-996,因此剩下的四艦分別命名為居魯士號、大流士號、納迪爾號以及阿努希爾萬號。到1978年,伊朗新驅逐艦平均每艘成本上漲到了3.666億美元,而這也是驅逐艦本身的最後定型價格,美國與伊朗雙方在1978年3月23日正式簽署合約 (此時第30艘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即將開工),隨即展開建造工作。至1979年時,整個計畫含四艘驅逐艦、艦上裝備、訓練、後勤等所有項目,總價值達21.6億美元。

原始設計

與最初與DX驅逐艦一起規劃的DXG相較,英格斯廠為伊朗設計居魯士級的時後,並不是直接照搬原訂DXG的設計,而是以史普魯恩斯級的艦體平台為基礎,改用以防空為主導向的配置。以1968年初美國海軍提交給總統的DX/DXG驅逐艦備忘錄中,DXG是種只配備一座防空飛彈發射器的「單端」(Single ended)船,排水量7000噸級,艦上只配備一座MK-45輕量化艦砲(設置在艦尾),艦首位置安裝一座發射數位化韃靼防空飛彈的MK-13單臂發射器,MK-13發射器後方設有八聯裝ASROC反潛火箭,並配置一座SPS-48C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史普魯恩斯級的SPS-40二維雷達,具備更好的空域監視能力)、一套配合數位化韃靼的MK-76防空飛彈射控系統(艦上只有一具SPG-51照射雷達來導引韃靼飛彈,安裝在主桅杆上)以及一套MK-86艦砲射控系統,並設置直昇機起降甲板(無機庫)。

相較於美國海軍最原始規劃的DXG,居魯士級的作戰裝備進一步強化,擁有兩座可發射韃靼/標準防空飛彈的MK-26雙臂發射器 以及兩座輕量化五吋艦砲(都是前、後各一),並且擁有直昇機庫與起降甲板,具備完整的直昇機操作能力。相較於原始DXG只配備一座SPG-51D照射雷達,居魯士級一開始就配備兩套SPG-51D照射雷達,此外MK-86艦砲系統的SPG-60射控雷達還增加了連續波照明模式(CWI),必要時能提供第三個韃靼飛彈照射頻道(使用距離比SPG-51D短),並配備一座SPS-48C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而艦上的作戰中樞是美國海軍制式的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avy Tactic Data System,NTDS) ,但比起美國海軍自用版本簡化。伊朗訂購居魯士級的時候,相關的作戰設備較為陽春,並不包括魚叉反艦飛彈、LAMPS輕型多用途反潛直昇機系統、衛星通信系統、魚叉反艦飛彈,乃至於對艦艇生存十分重要的AN/SLQ-32電子戰系統與MK-36干擾彈發射系統(這些都是史普魯恩斯級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後陸續增添的裝備);當時外界推測等居魯士級交艦之後,伊朗才會再編列經費補齊這些裝備。

居魯士及的艦體與動力系統基本設計與 史普魯恩斯級相同, 不過根據伊朗的需求、中東地區的氣候環境而做了若干修改。為了適應波斯灣地區高溫酷熱的環境,居魯士級的空調系統比史普魯恩斯級進一步強化,空調主機從原本史普魯恩斯級的三部制冷能力150頓級的機種, 升級為四部200噸級主機,冷卻總功率提高了75%以上;結果在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後,空調較為完善的紀德級經常被派遣前往波灣地區作業 。因應中東多沙塵的環境,居魯士級的燃氣渦輪進氣口(共兩組,分別位於艦橋後方以及直昇機庫上方)設置沙塵分離器,因此進氣口設置高度比使普魯恩斯級提高了數英尺。此外,居魯士級的淡水蒸餾製造能力也從史普魯恩斯級的每日1.6萬加侖提高到每日2萬加侖。 另外,當時伊朗非常重視居魯士級的損管能力,當時派駐在英格斯廠的伊朗官員堅持要在艦上裝置與美國海軍同級的損管設施。與史普魯恩斯級相較,針對伊朗需求設計的居魯士級,軍官住艙包含更多舖位,這是因為伊朗方面預定的編制的軍官比例高於美國海軍,這是因為採用徵兵制的伊朗的徵召兵員的專業能力不如美國海軍基層水兵。

進入美國海軍

就在1979年2月這四艘居魯士級飛彈驅逐艦 正在建造之際,親美的巴勒維王朝政府遭到推翻;最初在美國支持下推翻伊朗民選政府而掌權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國王, 推行社會與文明西化(世俗化)、政治親西方政策,國內伊斯蘭保守勢力的反彈日深;而巴勒維國王對外承認以色列以及皇室本身的貪腐問題,使其逐漸喪失一般勞動階層以及 伊朗境內主流的伊斯蘭什葉派的支持。1978年起,伊朗國內爆發一連串反對巴勒維王朝的政治運動,並隨即演變成革命,巴勒維國王被迫在1979年1月逃亡埃及。在1979年4月1日,伊朗改制為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而領導伊朗革命的伊斯蘭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Ruhollah Musav Jomeini)在同年12月成為伊朗領袖。

在1979年2月3日,尚未通過憲法的伊朗臨時政府告知美國,將取消居魯士級第三、第四號艦(一個月前剛安放龍骨的納迪爾號,以及尚未安放龍骨的阿努希爾萬號)的訂單,隨後在3月31日又告知美國政府取消 訂購前兩艘居魯士級。至此,伊朗在美國的銀行戶頭已經為此案支付8億美元(相當於總金額21.6億美元的四成),而此時戶頭尚餘3.27億美元;而依照合約,伊朗若片面違約拒絕繼續執行,每天需要支付700萬美元的罰款。當時伊朗有兩種選擇,第一是利用伊朗戶頭中的剩餘款項,讓李頓.英格斯船廠將建造中的居魯士級的船體拆解,剩下的錢扣除違約賠償費用之後歸還伊朗(如果還有餘款);第二種選擇則是依照美國海軍提議,由美國海軍接手這四艘飛彈驅逐艦。由於美國海軍需要花數個月時間取得美國總統與國會授權,才能正式接手這四艘飛彈驅逐艦,因此伊朗方面需要同意用戶頭中剩餘的款項代墊船廠生產線每天維運的700萬美元,等美國海軍申請撥款並獲得批准之後,再將這些費用償還伊朗(不過會從中扣除艦上專為伊朗採購、美國不需要的裝備項目);這意味著在伊朗帳戶餘款用盡之前,美國海軍有大約兩個月的時間爭取國會通過款項來購入這四艘軍艦。

如果美國海軍接手四艘居魯士級飛彈驅逐艦,估計只需要再花費13.53億美元就能讓這四艘艦艇完工服役,只比購買六艘派里級飛彈巡防艦稍貴一些(1979財年時購買六艘派里級約需12億美元),但是作戰能力遠超過六艘派里級;此外,這也能讓伊朗避免片面終止合約而帶來的法律問題,進而衍生出更多政治問題(當時美國仍試圖希望與伊朗的伊斯蘭政府建立關係)。於是,美國海軍向國會提出1979財年追加預算,申請13.7億美元引進這批艦艇;而之前出身美國海軍(安納波里斯官校畢業)的美國總統卡特立刻批准這項追加預算案。當時此一追加預算案曾在美國國會引發爭議,因為當時更新型的神盾飛彈驅逐艦(後來的提康德羅加級)即將進入建造階段(首艦DDG-47的建造合約已經在1978年9月底簽署),配備數位化韃靼飛彈系統的居魯士級即將落伍,部分美國議員批評美國海軍只想趁著伊朗革命取消造艦合約的機會,便宜地獲得一批新船,同時讓負責建造的李頓.英格斯船廠獲利。而美國海軍則反駁,當時全球的戰略局勢對美國越來越不利(越南已經倒入共產陣營,原本親美的產油國伊朗也落入西方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政權手中),此時若能獲得四艘仍屬於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大型戰艦,對美國海軍自然是好事;以成本效益觀之,美國海軍接手這四艘已經完成設計的艦艇,是個極其難得的機會,如果要從頭設計、簽約、建造到首艦服役,起碼要花費五年,而美國海軍現在只要花費一半的時間 以及十分優惠的價格就可以完成,這在通貨膨脹嚴重的1970年代後期可說是難得的機會。從政治上,如果美國海軍能藉此幫助伊朗維護最初的購艦合約,而不衍生毀約造成的法律與政治問題,對於之後兩國的關係也有好處。最後,美國國會在1979年7月25日通過海軍申請的13.7億美元追加預算,這四艘驅逐艦遂得以建成並移交美國海軍,而伊朗最後也獲得美國退還帳戶中剩餘的3.27億美元。不過,雖然美國海軍與伊朗政府成功達成處理這四艘居魯士級飛彈驅逐艦的協議,但隨後美國與伊朗的關係仍舊急轉直下;在1979年10月,美國政府批准流亡在埃及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前往美國就醫,激怒了伊朗的伊斯蘭政府,並隨即在同年11月4日爆發伊朗大學生佔領 位於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的事件(即伊朗人質危機),美國與伊朗關係至此完全破裂。

由於美國海軍已經開始建造提康德羅加級神盾驅逐艦(從DDG-47開始),如果這四艘被伊朗退貨的驅逐艦也要排入飛彈驅逐艦的序列,就會混入提康德羅加級的序列,造成一些混亂。再加上這四艘飛彈驅逐艦的設計衍生自史普魯恩斯級 ,因此美國海軍決定將四艦的舷號序列併入史普魯恩斯級中,接在第三十艘史普魯恩斯級的佛來契號(USS Fletcher DD-992)後面,分別成為DDG-993~996;因此,爾後美國海軍增購的第31艘史普魯恩斯級海勒號(USS Hayler DD-997)編號就排在四艘紀德級之後。美國海軍為這四艘飛彈驅逐艦冠上二次大戰中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陣亡將領命名,首艦以在珍珠港事件中陣亡於戰鬥艦亞歷桑那號(USS Arizona BB-39)上的戰隊長Isaac C. Kidd少將命名(USS Kidd DDG-993),二號艦可拉漢號(USS Callaghan DDG-994)與三號艦史考特號(USS Scott DDG-995)則是為了紀念在1942年底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陣亡的兩位美國海軍少將,四號艦錢德勒號(USS Chandler DDG-996)則是紀念1945年1月7日在重巡洋艦路易斯維爾號(USS Louisville CA-28)因神風特攻隊自殺機撞擊而傷重過世的 西奧多.錢德勒少將(Rear Adm. Theodore Chandler),故紀德級又被戲稱為「陣亡將領級」(Dead Admirls class);此外,也有人稱紀德級為「精神領袖級」(Ayatollah class),意指伊朗回教政府領袖霍梅尼。

由於先前英格斯廠建造史普魯恩斯級的技術與流程已經相當成熟,因此採用類似設計的居魯士級首艦在1978年3月底簽約後,6月底就進入安放龍骨實質建造階段,中間只相隔3個月;而經過中間的易手,四艦在1981年3月至1982年3月陸續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各艦從安放龍骨到服役之間也只花費2年又9到10個月。與後14艘史普魯恩斯級((DD-980起)相同,四艘紀德級的艦體建造、設備安裝、測試直到交付美國海軍,所有工作都完全由李頓.英格斯船廠負責。

紀德級從1981年起進入美國海軍服役,而之前進入美國海軍服役的驅逐艦是1964年服役的最後一艘亞當斯級(Adams class)瓦德爾號(USS Waddell DDG-24),中間相隔長達17年。

 

基本設計

紀德級是繼加利福尼亞級、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飛彈巡防艦之後,美國海軍最後一種配備數位化韃靼(Tartra D)防空飛彈系統的艦艇。 紀德級的加入,使美國海軍「意外」獲得一批優秀的防空艦艇。當時美國海軍的防空驅逐艦盡是1950至1960年代完成的老舊貨色,如亞當斯級、法拉蓋特級等等 ;而紀德級的防空偵測與作戰系統則與維吉尼亞級相當,在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服役之前堪稱美國海軍防空戰力最頂級的水面艦艇之一。與維吉尼亞級飛彈巡洋艦相較,紀德級除了沒有旗艦指揮設施之外,其餘作戰、武器系統規格幾乎完全相同。

進入美國海軍服役之初,紀德級武器裝備包括兩門MK-45艦砲、兩組MK-26雙臂飛彈發射器、兩具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器以及兩架SH-2F LAMPS 1反潛直昇機,主要偵測與射控裝備包括一具SPS-48C 3D對空搜索雷達、一具用於近距離目標追蹤並為艦砲標定目標的SPQ-9A高轉速(60轉/分)平面追蹤/射控雷達、一具SPS-55平面搜索雷達、負責導控標準SM-2飛彈的MK-74 Mod 5飛彈射控系統(含兩具SPG-51D照明雷達,分別設置在艦橋頂部以及機庫上方)以及導控MK-45艦砲的MK-86 Mod5火砲射控系統(包括一具SPG-60照明雷達,設置在後桅杆平台)等等。

在美國海軍接手這四艘驅逐艦之後,立刻為這批艦艇添購一系列之前伊朗並未訂購的設備,例如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 、兩具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AN/SLQ-32(V)2電子戰系統(只具有ESM功能)、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系統等、WSC-3 UHF衛星通信系統終端等;此外,原本艦上只有簡化版的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在美國海軍接手以後也擴充變成完整版。此外,美國海軍接手之後,在戰情室(CIC)周圍增加凱夫勒(Kevlar)材質的輕量高強度裝甲(史普魯恩斯級在1980年代的升級時也陸續追加凱夫勒裝甲) 。為了因應這些在上部增設的裝備,紀德級也在艙底加上與增加設備重量相當的壓艙物,以控制艦體重心高度。 加裝前述設備之後,紀德級剛進入美國海軍服役之際,滿載排水量就已經達到9200噸,遠高於史普魯恩斯級剛服役時的7800噸(1980年代史普魯恩斯級加裝魚叉反艦飛彈、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等裝備之後排水量也只成長到8040噸,換裝MK-41垂直發射器以後才上升到9000噸級)。

紀德級的戰鬥系統與防空 武器配置大致與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飛彈巡防艦(DLGN)相同,最主要的武器 系統是1960年代中期發展、與NTDS作戰系統結合的數位化韃靼(Tartar D)防空飛彈系統(即標準SM-1防空飛彈系統的前身),包含兩具MK-26雙臂防空飛彈發射器(兼容標準防空飛彈與ASROC),取代原本史普魯恩斯級的MK-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與MK-29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其中,位於船樓前方的MK-26發射器彈艙為Mod 3構型,容量24枚,艦尾的MK-26 Mod4容量則為44枚。艦首A砲位預留換裝MK-71八吋艦砲的空間,但MK-71最後遭到取消,因此 史普魯恩斯級/紀德級仍沿用美國海軍制式的MK-45五吋艦砲。由於以防空為主要任務,紀德級便未裝備 史普魯恩斯級的SQR-19拖曳陣列聲納,艦上也只配備MK-116 Mod2水下射控系統(詳見MK-114/116反潛射控系統一文)作為反潛中樞,而非完整的SQQ-89反潛作戰系統。艦尾的MK-26可裝填16枚ASROC,使 紀德級仍具備相當的中長程反潛能力;不過,紀德級無法使用以核子深水炸彈為籌載的ASROC,因為這一開始是準備外銷伊朗的艦艇,美國海軍接收後也沒有進一步增加這樣的能力(史普魯恩斯級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其ASROC後方再裝填彈艙的設計與紀德級的MK-26本來就不同)。

艦上的作戰系統是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TDS)較新的Model 4規格 ,使用UYK-7主電腦,其中樞包括一具MK-13武器控制系統(Weapon Direction System,WDS);紀德級的NTDS Mod 4由於。在MK-86 Mod5艦砲射控系統中,SPG-60雷達具有連續波照明模式(CWI),提供紀德級在兩具SPG-51D之外第三具可用於導引標準防空飛彈的照明雷達。

NTU升級

在1987年至1990年,美國海軍為紀德級進行新威脅反應提升 (New Treat Upgrade,NTU)改良計畫,在射控指揮、防空偵測方面獲得了極大幅度的提升。經過NTU升級之後,紀德級的滿載排水量攀升到9950ton,超過了李海級、貝克納普級以及早期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一度是美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傳統動力水面作戰艦艇。

在偵測裝備方面,紀德級以SPS-48E 3D對空搜索雷達取代SPS-48C,並 且更改了裝設位置;原本紀德級將SPS-48C設置在二號桅杆的前平台上,高度較低,雷達同時受到前、後桅杆的阻擋干擾,會增大雷達波的旁波瓣,使其更容易遭受敵方干擾或者被敵方反輻射飛彈鎖定。因此在改裝工程中,紀德級改建了後桅杆,將SPS-48E設置在後桅杆一個更高的平台上,一方面減少雷達波受到桅杆結構的干擾,另一方面也可增加雷達對 低空水平面的搜索距離。此外,原先位於前桅杆上部的SPG-60射控雷達移至二號桅杆後方平台上,前桅杆原位置設置一具SPS-49(V)5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此外,前桅杆上的SPS-55平面搜索雷達也挪至更高的位置,原本的平台增設一具SPS-64(V)9 I/J頻導航雷達。相較於SPS-48雷達,SPS-49雖然沒有測高能力,而且天線增益較低,但由於採用頻率更低的L波段以及較低的脈衝回覆頻率,探測距離比SPS-48E還長一些。同時配備SPS-48E與SPS-49不僅可以在性能上截長補短並且互為備援(SPS-49探測距離較長,但SPS-48E精確度較高且能直接提供目標高度資料),在接戰時也有相輔相成以及增加目標更新速率的作用;例如在發現威脅時,SPS-48E可專注於掃瞄特定空域,而SPS-49則繼續進行所有方為的全面警戒,如此整個系統的效能雖比不上擁有相位陣列雷達的神盾艦艇,但比其他只有一座旋轉對空雷達的艦艇好得多。而NTU工程一項極關鍵的升級,就是用SYS-2(V)1整合自動偵測暨追蹤系統(IADT)將艦上所有偵測、射控雷達結合在一起,由單一後端處理資料,形成一個完整的空中態勢圖像,透過結合不同波段與特性的雷達減少虛警與盲區,並且避免過去各雷達各自運作時可能產生的目標漏失等失誤。

紀德級將NTDS作戰系統升級為ACDS Block1(又稱為重建型海軍戰術資料系統(Restructured NTDS,RNTDS)),此為一種半分散式戰鬥系統,以WDS MK-14 Mod5取代原有的WDS MK-13,能導引標準SM-2防空飛彈。ACDS系統核心為一套指揮決策系統(Command & Decision System,C&D),其下整合有一套WDS MK-14 Mod5武器指揮系統(包括兩具UYK-44中型電腦與一具MK-72資料轉換系統)、一套MK-86 Mod5艦砲射控系統(包括一具UYK-7主電腦與一具SPG-60照明雷達)、一套MK-74 Mod15飛彈射控系統(包含一具UYK-7電腦、兩具SPG-51D照明雷達以及位於SPG-51D雷達天線旋轉基座上的MK-73飛彈指揮儀)、一套MK-116反潛射控系統(包括一具UYK-7主電腦)以及一套SYS-2(V)1整合資料系統(IADT,擁有兩具UYK-44中型電腦)等,此外還有一部用於SPS-48E雷達的UYK-20中型電腦、一部用於SYR-1飛彈下鏈傳輸系統的UYK-44中型電腦 。ACDS共配備六座OJ-194顯控台與3部武器控制顯控台(Weapon Control Console,WCC),OJ-194中MK-14 WDS用了三具,SYS-2用兩部,SPS-48E則佔用一部;至於三具WCC中的兩具用於MK-86射控系統,另一具用於MK-74飛彈射控系統 。紀德級的ACDS軟體版本為最先進的Block1 Level1,除紀德級之外只有維吉尼亞級升級至此一標準。標準SM-2防空飛彈以及WDS MK-14的組合,使得一座照射雷達能以分時照射的方式支援好幾枚在空中飛行的SM-2,讓紀德級同時接戰多目標的能力大增(先前每座照射雷達必須全程導引一枚韃靼/標準SM-1飛彈直到命中)。WDS MK-14能同時處理接戰20個目標。

紀德級的ACDS的C&D擁有兩具UYK-43主電腦,其中一部使用以美國軍規ADA程式語言為UYK-43電腦新撰寫的NTDS Model5.0版軟體,能與Link-4A、Link-11、Link-14與Link-16資料鏈相容(不過不確定本級艦在除役前是否已完成Link-16終端機的安裝);另一部則作為獨立的指揮決策處理器,能建立或修改戰術原則。C&D系統中包括一具OJ-601/UYQ-21彩色顯控台以及數台配備17或23吋顯示器的自動態勢顯示面板(ASTABS),此外在1997、98年度加裝 一組與神盾系統相同的PT-525/UTQ-21 42吋大型顯示器(神盾艦擁有兩組雙螢幕版PT-525)。在ACDS中,MK-14 WDS是C&D與艦上MK-74、MK-86 Mod5與MK-116等射控系統的中繼,WDS根據偵測系統的目標自動追蹤檔案、艦上武器系統的能力以及周遭環境等決定是否進行接戰,並指定接戰順序以及使用的武器,接著便指揮各武器控制系統進行接戰 ,此外也負責將各偵測系統獲得的資料回傳至C&D;此外,還能監控發射後仍在飛行的防空飛彈或進行射後評估。當某個射控頻道的接戰任務完成後,便在WDS的指揮下接戰另一個目標,而非由戰情中心直接管制。MK-14 WDS最多一次可同時追蹤256個目標軌跡,其中128個來自於艦上感測器,另外128個則透過友軍載台以Link-11資料鏈提供。WDS MK-14的操作乃透過三具OJ-197/UYA-4顯控台,其中兩具用於兩部UYK-44電腦,一部用於MK-72資料轉換系統。在1990年代末期除役之前,紀德級的SYS-2(V)1已經進行了SYS-2現場改裝方案(Field Change 2,詳見派里級飛彈巡防艦一文),加裝TMS追蹤管理系統。

電戰系統方面,除了史考特號(USS Scott DDG-995)使用功能完整(含被動截收與主動干擾)的SLQ-32(V)3之外,其餘三艦一開始都使用不SLQ-32(V)2,只有電子截收(ESM)能力;但後來這三艘都將SLQ-32(V)2升級為具有主動電子 干擾能力的(V)5型。

反潛方面,紀德級在NTU工程中設置了配合LAMPS-3/SH-60B反潛直昇機的SRQ-4資料鏈終端,能配合SH-60B機上的ARQ-44資料鏈終端形成雙向資料鏈,將SH-60B的聲納浮標、APS-124雷達、ALQ-142(V)電子支援系統等獲得的資料傳回船艦上處理。不過,紀德級執行NTU工程時並沒有增設SQR-19拖曳陣列聲納,也沒有設置配合SH-60B反潛直昇機操作的完整起降操作設施;只有史考特號在現代化改良時強化了飛行甲板並加裝RAST直昇機輔助降落系統, 可配合SH-60B反潛直昇機,其餘三艦則繼續使用SH-2F反潛直昇機。

由於NTU工程新增了不少電子設備,因此紀德級也更新了發電機組,將原本三部2000KW級發電機組更新為三部2500KW級。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紀德級桅杆都漆成黑色,在NTU升級時,部署在太平洋艦隊的卡拉漢號(DDG-994)與錢德勒號(DDG-996)將桅杆漆成與艦體相同的海軍灰,降低被目視發現的距離。

紀德級是美國海軍最後一種納入NTU計畫的水面防空艦艇 ,也是執行NTU工程執行最完整的艦艇之一,其防空系統是當時美國海軍中神盾艦艇以外的最高配置。 紀德級提前除役後,美國海軍在1980年代執行NTU升級計畫的防空艦艇就此煙消雲散,剩下的防空艦艇清一色都是神盾艦。

服役經歷

在柏克級神盾驅逐艦服役之前,紀德級 是美國艦隊中防空戰力最強的驅逐艦。由於美國海軍僅以13.5億美元的投資就獲得四艘這樣的高性能防空艦艇(同時期一艘新造神盾巡洋艦就超過10億美元),因此在當時普遍被認為是美國海軍一次極佳的購艦決策。

然而,在1980年代初期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即將問世之際,仍使用數位化韃靼系統的紀德級位置比較尷尬,其反潛能力不如史普魯恩斯級,防空能力不如提康德羅加級。相對於史普魯恩斯級,源於相同設計的紀德級由於防空裝備大幅強化,剛服役就沒有剩下太多空間以及上部重量餘裕來裝載其他設備;因此日後史普魯恩斯級陸續增加SQR-19拖曳陣列聲納、戰斧巡航飛彈乃至於OUTBOARD通信截收/定向系統等設備同時,紀德級都難以比照處理,這大幅限制了紀德級在美國海軍第一線的用途(如防空護衛、對地戰略打擊乃至於情報蒐集等)。因此在1980年代雷根政府的「600艘艦艇」大海軍計畫中,史普魯恩斯級與提康德羅加級都配置在前線的航母戰鬥群中,而紀德級只被分派到諸如護衛兩棲船團之類的第二線任務。

在1983年9月1日南韓的大韓航空007號班機誤入蘇聯西太平洋領空而遭蘇聯攔截機擊落之後,紀德級的錢德勒號(USS Chandler DDG-996)也參與搜救行動,靠近蘇聯庫頁島水域進行搜索,並小心翼翼地避免與蘇聯軍方發生衝突。

(上與下)在1987年12月12日,錢德勒號(USS Chandler DDG-996)營救一艘

被伊朗砲艇用RPG擊中燃燒的賽浦路斯籍郵輪Pivot號。 

在1986年兩伊戰爭後期 ,由於伊朗開始對各國油輪實施無限制攻擊,美國海軍遂開入波灣為油輪實施護航任務。紀德號 於1987年7月4日至20月2日在波斯灣執行護航勤務,率領美軍水面艦隊為懸掛美國國旗的油輪進行護航(紀德號參與了前10趟往科威特的油輪護航作業), 期間並參與1987年10月19日進行的靈敏射手作戰(Operation Nimble Archer,詳見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一文),由紀德號、派里級巡防艦 薩奇號(USS Thach FFG-43)以及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李夫威奇號(USS Leftwich,DD-984)和楊約翰號(USS John Young DD-973)砲轟兩座伊朗鑽油平台。

在1988年錢德勒號在波斯灣值勤時,一架伊拉克的中國製轟-6(蘇聯Tu-16獾式(Badger)轟炸機仿製版)轟炸機曾將該艦當作伊朗油輪而靠近準備攻擊;錢德勒號以防空飛彈系統鎖定這架轟-6(標準SM-1防空飛彈被裝上發射架備便),而伊拉克轟-6也發現對象並非伊朗油輪(可能是發現遭錢德勒號的照射雷達鎖定而意識到)因此撤退,沒有釀成開火事件。

在1991年1月9日,美國海軍派遣紀德號從諾福克前往波斯灣,參與對伊拉克的沙漠風暴作戰(Operation Desert Storm)。在這項任務中,紀德號配置了兩架隸屬於第34輕型反潛直昇機中隊(HSL-34)的SH-2直昇機並搭載機槍手等作戰人員,支援波斯灣水域的封鎖攔檢任務。

在1994年10月,紀德號被編入以愛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為主的第60航母特遣群(Carrier Task Force 60 ,CTF-60),投入對南斯拉夫內戰的尖衛行動(Operation Sharpguard),包括支持海上封鎖、經濟制裁、對南斯拉夫執行禁航區(任務稱為Operation Deny Flight)、對賽拉耶佛(Sarajevo)的居民空投人道救援物資(任務稱為Operation Provide Promise)等等。

 

紀德級到台灣

由於新一代柏克級神盾驅逐艦從1990年代起便大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沒有神盾系統的紀德級遂在1998至1999年陸續提前除役封存。 在1997年,美國向澳洲推銷四艘紀德級,但此一提議在1999年被澳洲政府拒絕,因為該國打算自行建造新一代大型防空艦艇,這就是後來的SEA-4000防空驅逐艦計畫(Air Warfare Destroyer,AWD,配備神盾系統) ;此外,澳洲海軍在1994年從美國接收兩艘二手新港級戰車登陸艦(澳洲稱為Kanimbla級),服役後妥善狀況不佳,讓澳洲海軍對美國二手艦艇印象大打折扣,也成為澳洲拒絕紀德級的原因之一。在1998年10月,希臘與美國展開交涉,試圖以「租購」方式取得四艘紀德級,但此案由於美國不肯出售標準SM-2防空飛彈 (因為美國考量希臘與土耳其的軍力平衡)而告吹 。

台灣原先意屬租借退役封存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但由於其無法使用標準防空飛彈,如果進行改裝,成本、風險都相當大,因此轉而採購使用相同艦體且具備標準防空飛彈系統的紀德級 ;2001年4月,美國國務院批准對台灣出售紀德級。但是對台灣政黨政客與民間輿論而言,美國並未同意出售配備神盾系統的柏克級 (當時美國認為紀德級就能充分滿足台灣海軍的防空需求),二手的紀德級似乎只是用來折衝的替代品;而且紀德級屬於大洋艦艇,勢將衝擊 台灣海軍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台灣政壇對立嚴重,使紀德級在島內引發不小的爭議。經過種種波折,紀德級的預算總算在2003年5月3日於 台灣立法院底通過,軍購內容包括四艘紀德級、248枚標準SM-2MR Block 3A防空飛彈、32枚魚叉-II反艦飛彈以及所有訓練、維修、備用零組件等,總值約244億新台幣。台灣將四艘紀德級以海軍四大軍港命名,分別是基隆號(1801),後續三艦依序為蘇澳(1802)、左營(1803)與馬公(1805)。四艘紀德級由美國VSE公司進行啟封、改裝與人員訓練作業,工程地點為美國東岸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造船廠。頭兩艦基隆與蘇澳號完成啟封與作戰測評後,於2005年10月29日舉行交艦儀式,於11月中旬啟航離美,12月返抵國門,並於2006年1月舉行成軍典禮;而後兩艘左營與馬公則 在2006年11月抵達台灣成軍。有關紀德級售台的相關介紹列於中華民國海軍區「基隆級飛彈驅逐艦」一文。

雖然紀德級已經從美國海軍作戰序列除名,但是紀德號的艦名又被一艘柏克級Flight2A飛彈驅逐艦傳承(USS Kidd DDG-100);而美國海軍首艘以紀德為名的驅逐艦(DD-661,屬於佛來契級,1943年2月下水,參加過許多戰役,並在1958年台海危機時在台灣海峽巡航,甚至曾在台灣的軍港停泊)目前則是路易斯安納海軍戰爭博物館的紀念艦,加上紀德級 在台灣展開第二春,遂形成三代紀德號均健在的有趣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