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

(上與下) 早期的亞當斯級使用MK-11雙臂發射器,圖為USS Henry B. Wilson(DDG-7)。

亞當斯級的席勒斯號(USS Sellers DDG-11)正駛離英國朴次茅茲軍港。

早期型亞當斯級的USS Barney(DDG-6) 

早期型亞當斯級的USS Robison(DDG-12)。

(上與下) 後期型的亞當斯級改用MK-13單臂發射器,圖為USS Cochraneu(DDG-21)。

德國向美國採購的亞當斯級,稱為呂特晏斯級(Lutjens class)。此為首艦呂特晏斯號(Lütjens D-185),注意二號煙囪的

第二桅杆與 後方的SPS-52對空搜索雷達與亞當斯級不同,煙囪也為了避開SPS-52雷達天線而改成向兩側排氣。

德國呂特晏斯級二號艦 Mölders(D186)。

 呂特晏斯級二號艦Mölders(D186)與美國愛荷華號(USS Iowa BB-61)戰鬥艦編隊航行。

澳洲向美國採購的三艘亞當斯級,稱為柏斯級(Perth class)。圖為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39),注意艦體中部兩側

各設置一座Ikara反潛飛彈發射器,並在艦舯增設一座艙室來容納Ikara反潛飛彈的彈艙。

另一張霍巴特號的照片,攝於1990年代初的改良之後,原本設在兩舷彈藥艙室前方的Ikara反潛飛彈發射器遭到移除,

二號煙囪兩側增設一對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三艘澳洲柏斯級編隊航行,由前而後柏斯號、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DG-39)與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41

 

在越戰期間,布里斯本號的MK-42五吋艦砲進行火力支援射擊之後的照片,甲板上堆滿空彈殼。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美國 Charles F. Adams class)

柏斯級飛彈驅逐艦/澳洲(Perth class)

呂特宴斯級飛彈驅逐艦/德國(Lütjens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DDG-2、3、10、11、呂特宴斯級(D-185~187)──Bath Iron Works(BIW), Bath, Maine

DDG-4~6、15~17──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Camden, New Jersey

DDG-7、8、12、13、柏斯級(D-38、39、41)──Defoe Shipbuilding Company of Bay City, Michigan

DDG-9、14、23、24──Todd Pacific Shipyards, Seattle, Washington

DDG-18、19──Avondale Marine Ways, Inc.

DDG-20~22──Puget Sound Bridge and Drydock Company, Seattle, Washington

尺寸(公尺) 長133.2 寬14.33 吃水6.71
排水量(ton) 亞當斯級:標準3277 滿載4526

柏斯級:標準3370,滿載4500(完工時)/4618(1990年改良後)

呂特宴斯級:滿載4720

動力系統/軸馬力 Babcock and Wilcox 1200psi鍋爐*4

GE蒸汽渦輪 *2/70000

雙軸 單舵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里) 2000/30節

4500/20節

6000/15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美國亞當斯級:

AN/SPS-39A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40 二維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52B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DDG-19、20、22於1980年代換裝,取代SPS-39)

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1(改良時被AN/SPS-67取代)

AN/SPA-4測距雷達(初始裝備)

AN/SPA-31高度測定雷達

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1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1(改良時加裝)

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

AN/SQL-25魚雷反制系統

 

澳洲柏斯級:

AN/SPS-52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40 二維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1(改良時被AN/SPS-67取代)

AN/SLQ-32(V)2電子戰系統*1(改良時加裝)

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

AN/SQL-25魚雷反制系統

 

德國呂特宴斯級:

AN/SPS-52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40 二維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1(改良時被AN/SPS-67取代)

Raytheon RP-1225導航雷達*1

EADS FL1800電子反制/截收系統(改良時加裝)

MK-36干擾彈發射器(SRBOC)

AN/SQL-25魚雷反制系統

聲納 美國亞當斯級/澳洲柏斯級:AN/SQS-23中頻主/被動艦首聲納*1

德國呂特宴斯級:Atlas Elektronik DSQS-21B 中頻主/被動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美國亞當斯級:

JPTDS小型分享戰術資料系統(改良時裝備於DDG-9、12、15、21,DDG-19、20、22亦於1982~1985年追加)

WDS MK-4武器指揮系統

AN/SYS-1(V)1整合目標自動追蹤系統(IADT)(DDG-19、20、22於1982~1985年加裝)

MK-68艦砲射控系統(含SPG-53射控雷達)*1

MK-86艦砲射控系統(含SPG-60射控雷達)*1(1980年代改良時加裝)

AN/SPQ-9A追蹤雷達*1(1980年代改良時加裝)

MK-74防空飛彈射控系統(含SPG-51C照明雷達)*2

 

澳洲柏斯級:

AN/UYK-1 NCDS戰鬥系統(1970年代加裝)

WDS MK-4武器指揮系統

AN/SYS-1(V)1整合目標自動追蹤系統(IADT)(1980年代加裝)

MK-68艦砲射控系統(含SPG-53射控雷達)*1

MK-86艦砲射控系統(含SPG-60射控雷達)*1(1980年代改良時加裝)

AN/SPQ-9A追蹤雷達*1(1980年代改良時加裝)

MK-74防空飛彈射控系統(含SPG-51C照明雷達)*2

 

德國呂特宴斯級:

SATIR戰鬥系統

WDS MK-4武器指揮系統

AN/SYS-1(V)1整合目標自動追蹤系統(IADT)(1984年加裝完成)

MK-68艦砲射控系統(含SPG-53射控雷達)*1

MK-86艦砲射控系統(含SPG-60射控雷達)*1(1980年代改良時加裝)

AN/SPQ-9A追蹤雷達*1(1980年代改良時加裝)

MK-74防空飛彈射控系統(含SPG-51C照明雷達)*2

乘員 310~333
艦載武裝

MK-42 54倍徑五吋艦砲*2

MK-112/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 (裝填8枚ASROC反潛火箭,可再裝填。澳洲柏斯級未裝)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4/46魚雷)

MK-11雙臂發射器*1(裝備於DDG-2~14,載彈量36枚,裝填韃但/標準SM-1MR防空飛彈)

MK-13單臂發射器*1(裝備於DDG-15~24、柏斯級與呂特宴斯級,載彈量40枚,裝填韃但/標準SM-1MR防空飛彈、魚叉反艦飛彈)

Ikara F2反潛飛彈發射器*2(裝備於柏斯級。1990至1991年拆除)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2(裝備於柏斯級。1989至1991年 加裝)

艦載機
姊妹艦

美國:共二十三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備註
DDG-ex-DD-952  CHARLES F. ADAMS 1957/3/28 1958/3/16 1959/9/8 1960/9/10 1992/11/20 1992/11/20 2008/5/31決定改為紀念艦
DDG-3  ex-DD-953 JOHN KING 1957/3/28 1958/8/25 1960/1/30 1961/2/4 1990/3/30 1993/1/12  
DDG-4  ex-DD-954 LAWRENCE 1957/3/28 1958/10/27 1960/2/27 1962/1/6 1990/3/30 1990/5/16  
DDG-5  ex-DD-955 CLAUDE V. RICKETTS 1957/3/28 1959/5/18 1960/6/14 1962/5/5 1989/10/31 1990/6/1  
DDG-6  ex-DD-956 BARNEY  1957/3/28 1959/8/10 1960/12/10 1962/8/11 1990/12/17 1992/11/20
DDG-7  ex-DD-957 HENRY B. WILSON 1957/3/28 1958/2/28 1959/4/22 1960/12/17 1989/10/2 1990/1/26  
DDG-8  ex-DD-958 LYNDE MCCORMICK 1957/3/28 1958/4/4 1959/7/28 1961/6/3 1991/10/1 1992/11/20  
DDG-9 ex-DD-959 TOWERS   1957/3/28 1958/4/1 1959/4/23 1961/6/6 1990/10/1 1992/5/27
DDG10  SAMPSON    1958/1/17 1959/3/2 1960/5/21 1961/6/24 1991/6/24 1992/11/20
DDG-11  SELLERS  1958/1/17 1959/8/3 1960/9/6 1961/10/28 1989/10/31 1992/11/20
DDG-12  ROBISON   1958/1/17 1959/4/28 1960/4/27 1961/12/9 1991/10/1 1992/11/20
DDG13 HOEL 1958/1/17 1959/8/3 1960/8/4 1962/6/16 1990/10/1 1992/11/20
DDG-14  BUCHANAN 1958/1/17 1959/4/23 1960/5/11 1962/2/7 1991/10/1 1992/11/20  
DDG-15 BERKELEY 1959/7/21 1960/6/1 1961/7/29 1962/12/15 1992/9/30 1992/10/1 除役後移交希臘,更名為Themistocles (D-221),1992/10/1服役,2002/2/18除役
DDG-16 JOSEPH STRAUSS 1959/7/21 1960/12/27 1961/12/9 1963/4/20 1990/2/1 1995/1/11 除役後移交給希臘,更名為Formion (D-220),1992/10/1服役,2002/7/29除役
DDG-17 CONYNGHAM 1959/7/21 1961/5/1 1962/5/18 1963/7/13 1990/10/30 1991/5/30  
DDG-18 SEMMES 1959/7/21 1960/8/15 1961/5/20 1962/12/10 1991/4/14 1991/4/14 除役後移交希臘,更名為Kimon (D-218),1991/9/13服役,2004/6/17除役
DDG-19 TATTNALL 1959/7/21 1960/11/14 1961/8/26 1963/4/13 1991/1/18 1993/1/12  
DDG-20 GOLDSBOROUGH 1960/3/25 1961/1/3 1961/12/15 1963/11/9 1993/4/29 1993/4/29 1993/9/17售予澳洲當作柏斯級的備料來源
DDG-21 COCHRANE 1960/3/25 1961/7/31 1962/7/18 1964/3/21 1990/10/1 1992/11/20  
DDG-22 BENJAMIN STODDERT 1960/3/25 1962/6/11 1963/1/8 1964/9/12 1991/12/20 1992/11/20  
DDG-23 RICHARD E. BYRD 1960/11/3 1961/4/12 1962/2/6 1964/3/7 1990/4/27 1992/10/1  
DDG-24 WADDELL  1960/11/30 1962/2/6 1963/2/26 1964/8/28 1992/10/1 1992/10/1 除役後移交希臘,更名為Nearchos (D-219),1992/10/1服役,2003/7/18除役

德國海軍(呂特晏斯級):共3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建造廠
D-185 Lütjens 1966/3/1 1967/8/11 1969/2/23 2003/12/18 美國Bath Iron Works, Bath, Maine
D-186 Mölders 1965/3/3 1966/4/12 1967/4/13 1969/2/23 2003/5/28
D-187 Rommel 1967/8/22 1969/2/1 1970/5/2 1998/9/30

澳洲海軍(柏斯級):共4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建造廠
D-38 Perth 1962/1/6 1962/9/21 1963/9/26 1965/7/17 1999/10/15 美國Defoe Shipbuilding Company, Michigan
D-39 Hobart 1962/1/6 1962/10/26 1964/1/9 1965/12/18 2000/5/12
D-41 Brisbane 1963/1/22 1965/2/15 1966/5/5 1967/12/16 2001/10/9

 

主要參考資料:尖端科技雜誌270∼272:冷戰時期美國海軍艦載防空系統發展──從3T的改良到NTU(張明德著)

 


 

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第一種飛彈驅逐艦,在1960到1980年代是美國海軍的防空主力之一,其艦體與動力系統的設計乃是以前一代薛曼級(Forrest Sherman class)驅逐艦為基礎。最初美國還沒有「飛彈驅逐艦」(DDG)這個艦種,因此在1957年3月訂購的第一批八艘亞當斯級仍被視為艦隊型驅逐艦(DD),編號也接續於薛曼級之後,即DD-952~959。在1956年8月16日,美國將當時規劃中的亞當斯級重新歸類為飛彈驅逐艦(DDG);在1957年5月23日,美國海軍將經過改裝、加裝防空飛彈系統的基靈級(Gearing class)驅逐艦蓋雅提號(USS USS Gyatt DDG-1 ex-DD-712)改歸類為飛彈驅逐艦(DDG),且舷號「歸零」從DDG-1開始,因此隨後亞當斯級的舷號便改由DDG-2排起。

亞當斯級採用蒸汽渦輪推進系統,包括四具Babcock and Wilcox 1200psi鍋爐以及兩具General Electric蒸汽渦輪,總功率700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對一種不到五千噸的驅逐艦而言,亞當斯級的武裝堪稱相當齊全,同時擁有ASROC以及韃但(Tartar)/標準區域防空飛彈發射系統 ,作戰能力平衡,不過艦上沒有空間再增設直昇機甲板以及直昇機庫。

亞當斯級的兩門MK-42五吋艦砲分別位於艦首與艦尾,八聯裝MK-112(後來換成MK-16) ASROC發射器位於艦身中段前後船樓與兩根圓柱狀煙囪之間,而理當是艦上最重要武器的雙臂式的MK-11防空飛彈發射器卻放在艦尾,而且是全艦位置最尾端的武器,正擋在艦尾MK-42主砲之前;由以上觀之,亞當斯級的基本設計大致上仍然是以二戰型驅逐艦的架構為基礎,再騰出艦尾來安置防空飛彈,整體思維與若干基靈級、薛曼級改裝的飛彈驅逐艦相近。艦上的主要防空雷達是一具AN/SPS-39A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設置在二號煙囪上部,此外主桅杆頂另外設置一座AN/SPS-40 二維對空搜索雷達。

反潛探測方面,亞當斯級以及同時期建造的法拉蓋特級(Farragut class)飛彈領導驅逐艦(DLG,1975年以後改成飛彈驅逐艦,DDG)裝備美國海軍為水面艦發展的第一種固定式低頻大型陣列聲納:AN/SQS-23,在直接水聲通道的操作距離高達10000碼。最初亞當斯級打算以二戰以來傳統的龍骨聲納方式布置,聲納音鼓設置艦首後方相當於15~20%艦體長度、龍骨下方的位置;操作經驗顯示,龍骨聲納的位置經常被艦首興波造成的氣泡(bubbles sweep down)掩蓋,經常影響聲納波束的收發;此外,AN/SQS-23低頻聲納的換能器陣列(直徑20英尺,約6m),若採用龍骨安裝會有許多不便。因此,亞當斯級以及法拉蓋特級將AN/SQS-23陣列整合在艦首,成為美國海軍最早裝備艦首聲納的船艦。艦首聲納可以讓艦首外型兼具球鼻首的作用,減低興波阻力;不過在中低速航行時,安裝艦首聲納的船艦會帶來艦底砰擊(slamming),耐波性能不如沒有艦首聲納的的船艦。日後亞當斯級的AN/SQS-23升級為AN/SQS-23 PAIR。

作為美國海軍從頭設計的第一種飛彈驅逐艦,亞當斯級每次只能同時以防空飛彈接戰兩個目標,設計也不理想(例如把防空飛彈放在艦尾,射界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噸位不足、改裝餘裕有限,在1970年代就被認為無法滿足未來的海空作戰需求。

亞當斯級艦從DDG-2~15使用MK-11雙臂旋轉飛彈發射器,彈艙容量36枚,用來裝填RIM-24韃靼防空飛彈。爾後DDG-15改以MK-13單臂發射器來取代MK-11,該艦之後的DDG-16~24也全部改採MK-13,彈艙容量增為40枚。用於導控韃靼防空飛彈的是兩具MK-74飛彈射控系統,各有一具SPG-51照明雷達。MK-74防空飛彈系統在1970年代升級為Mod 6/8,主要以MK-152數位射控電腦取代原有的MK-118類比計算機;此外,與防空飛彈系統搭配的武器指揮系統(WDS)為MK-4。 早期的亞當斯級沒有整合的戰鬥系統,以傳統的人工方式彙整戰情(利用蠟筆在透明膠板上標記各感測器搜獲的目標),射控方面則透過MK-4指揮系統,將艦上SPS-52三維雷達偵測到的目標方位、高度轉換成電壓類比訊號,輸入控制SPG-51照明雷達的MK-74射控系統,並指派一具SPG-51進行目標照射。此外,亞當斯級還擁有一具攔截指揮操控台(Intercept Tracking and Controle Console,INTACC ),負責管制附近空域的友軍戰機,操作者利用光標在SPA-4測距雷達系統的顯示器上標定目標光點的位置,再結合SPA-31測高雷達的資料,將目標的位置、高度轉換為代表X、Y、Z 座標的類比電壓信號,然後輸入一個類比電腦,可同時處理兩組攔截航向的計算工作,最後再透過艦上的對空攔截官以無線電語音方式,將攔截航向傳送給攔截機飛行員。雖然INTACC的性能可靠,但是同時處理目標的能力有限,即便後來經過改良,最多也只能同時追蹤10個目標。

由於亞當斯級噸位較小(雖然比前一代薛曼級驅逐艦長13英尺(3.96m)但還是不夠大),改裝餘裕低,在美國海軍中並未受到重視,因此當1960年代起所有航空母艦、飛彈巡防艦(DLG,後來改為飛彈巡洋艦或飛彈驅逐艦)陸續加裝堪稱美國海軍第一代完整戰鬥系統的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TDS,詳見貝克那普級一文)之際,23艘亞當斯級中只有少數加裝了簡化版的NTDS──體積重量較低的小型分享戰術資料系統(Junior Participating Tatical Data System,JPTDS,又稱TDS), 在1971到1972財年只有四艘(DDG-9、12、15、21)在反艦飛彈防禦(Anti-Ship Missile Defense,ASMD)計畫的名目下安裝了JPTDS。JPTDS的核心是兩部CP-642B電腦(其中一部用於WDS),使用UYA-4系列的單色顯控台,並整合有Link-11資料鏈。JPTDS蒐集來自本艦對空與平面雷達、聲納 以及從Link 11資料鏈接收(來自友軍單位)的目標資料並進行追蹤處理(最多能同時處理256個目標,其中128個來自於Link 11資料鏈傳輸),然後輸入WDS Mk.4武器分派系統進行威脅評估與武器指派 ,將目標分配給MK-74防空飛彈射控系統或MK-86艦砲射控系統。

在1980年代,當美國海軍陸續為航空母艦、飛彈巡洋艦進行NTU升級時,飛彈驅逐艦的部分則遭到很大的犧牲。在亞當斯級 的部分,由於其設計老舊,剩下的改裝餘裕(包括艦體空間與電力供應等)非常有限,因此艦體設計與機電設施也連帶需要進行較大規模的變動,平均每艘升級的成本竟然 高達2.21億美元左右,不僅比飛彈巡洋艦進行NUT工程的費用貴好幾倍,在當時也高過建造一艘全新派里級飛彈巡防艦的成本,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最初19艘未加裝JPTDS的亞當斯級都打排入NTU升級工程,然而隨後就縮減為16艘,然後10艘(DDG-15~24) ,接著剩下六艘,最後實際上只有DDG-19、20、22在1982年11月至1985年8月以「維修經費」的名目執行了升級計畫,所有項目包括加裝JPTDS、SYS-1(V)1整合自動偵測暨追蹤系統(IADT)、以數位化的WDS MK-13取代原有的類比式WDS MK-4、以SPS-52B 3D對空搜索雷達取代SPS-39A、增設一套MK-86艦砲射控系統(其SPG-60照明雷達亦可為防空飛彈提供第三個照明頻道) 、加裝一具SPQ-9A追蹤雷達以及AN/SLQ-32(V)2電子戰系統等,此外還增加魚叉飛彈的使用能力(裝填於MK-13發射器),並以標準SM-1MR防空飛彈取代老舊的韃靼 。至於標準SM-2MR的換裝作業,從來沒有將亞當斯級納入。

在1960年代,美國海軍曾進行一個命叫颱風(Typhoon)的先進艦載防空飛彈系統的研究計畫,此計畫在1966年遭到取消,導致美國海軍出現造艦斷層。當時美國海軍本想建造一批新的飛彈驅逐艦以填補亞當斯級之後的空檔,但當時美國國會卻更偏好昂貴的核子動力飛彈巡防艦(DLGN),這使得亞當斯級全數服役後,美國海軍在往後20年竟然沒有推出任何一種飛彈驅逐艦,唯一的例外是原本要賣給伊朗、完工前夕伊朗發生革命導致交易告吹、最後進入美國海軍服役的四艘紀德級(Kidd class)飛彈驅逐艦。而接替颱風計畫的神盾戰鬥系統的載台經過多次更迭,選擇了史普魯恩斯級飛彈驅逐艦作為載台,但隨後美國海軍卻將她們由飛彈驅逐艦升格為飛彈巡洋艦。直到1980年代,美國海軍才開始規劃配備簡化神盾系統的新一代飛彈驅逐艦來取代亞當斯級等日漸老邁的舊型飛彈驅逐艦,這就是後來的柏克級。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已經老邁的本級艦與同樣屬於早期飛彈驅逐艦的 法拉蓋特級全部陸續除役。在1990年代初期, 四艘亞當斯級被轉賣給希臘海軍,其中DDG-18在1991年移交,而DDG-15、16、24則在1992年移交。

外銷

除了美國海軍外,澳洲與西德也在1960年代先後各採購三艘本型艦 ,裝備的防空飛彈發射器都是MK-13。依照美國海外軍售管道的慣例,在美國建造且外銷他國的軍艦,照樣排入美國海軍本身同類艦艇的序號;因此澳洲採購的三艘 柏斯級被美國海軍編號為DDG-25~27,而西德的三艘呂特晏斯級則佔用了DDG-28~30,所以這六個號碼在美國飛彈驅逐艦中就成為空號。以下便分別介紹:

澳洲:柏斯級

在1950年代末期,澳洲準備購買配備防空飛彈的驅逐艦。以往皇家澳洲海軍都向英國購買艦艇,但由於澳洲 已經在1950年代與美國簽署協同防務條約,美澳戰略伙伴關係日深(反觀英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則日漸減退),因此澳洲一併評估英國的郡級(County class)與美國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評估之後,澳洲認為美國的韃靼(Tartar)防空飛彈系統的整體性能優於同時期英國笨重的海參(Sea Slug),但當時皇家澳洲海軍仍習慣使用英式船艦,擔心引進美式艦艇將對後勤體系造成衝擊。一開始皇家澳洲海軍打算請英國設計一種修改版郡級,配備韃靼防空飛彈,並改用純粹的蒸氣渦輪推進系統而不是郡級原本的複合蒸氣與燃氣渦輪(COSOG),但這個提案被英國否決,因此皇家澳洲海軍在1960年正式決定購買美製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並依照澳洲的需求進行修改。 依照澳洲的紀錄,當時英國不想開發純蒸氣推進的郡級,且英方認為如依照澳洲的要求將防空飛彈系統換成韃靼,相關變更所花的時間將長於澳洲預定的計畫時程。

在1962年1月6日,澳洲正式與位於密西根的Defoe Shipbuilding Company 簽約,購買兩艘修改後的亞當斯級 (DDG-38、39) ,命名為柏斯級(Perth class)。原本澳洲只計畫採購兩艘,然而在簽約之前適逢美元貶值,澳洲海軍計算之後,便以減少零附件採購量等方式騰出預算額度 ,於1963年1月22日與Defoe Shipbuilding簽約追加第三艘(DDG-41)的訂單。原本澳洲還打算為現役的英製驅逐艦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即英國戰鬥級,Battle class)和航海家級(Voyager class,即英國勇敢級,Daring class)換裝韃靼防空飛彈系統,但由於經費限制而取消。

與美國本身的亞當斯級相比, 柏斯級設計上主要差別在於取消艦身中段的ASROC發射器,在兩舷各裝裝一座澳洲開發的伊卡拉(Ikara)F2反潛飛彈發射器(另有專文介紹),艦體中段加裝一層艙室以容納備射彈艙,總共備有32發備射彈;此外, 柏斯級以功率/距離更大的SPS-52C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原本的SPS-39,至於其他電子設備(如SPS-40對空搜索雷達、SQS-23聲納等)和武裝都與亞當斯級相同,SPS-10平面搜索雷達則在日後改良時被SPS-67取代。

澳洲柏斯級的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41,前)與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39

在1970年代,柏斯級陸續加裝AN/UYK-1 NCDS戰鬥系統(JPTDS的澳洲版 ,使用Bunker Ramdo 133數位電腦),換裝作業於1976年完成。 在1980年代,三艘柏斯級也陸續安裝SYS-1(V)3型IADT((V)3為美國為澳洲海軍發展的版本),本級艦的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41)在1987年12月率先完成換裝工程 。柏斯級最初配備韃靼飛彈,日後換成標準SM-1,並增加使用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的能力(由MK-13發射器發射),不過平時並不裝備。在1990至1991年,柏斯級陸續拆除Ikara反潛火箭 ,並在二號煙囪兩側各裝一座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完成1990至1991年的改良後,柏斯級的滿載排水量略增為4618噸,編制人員從332名減少為310名(雖然軍官編制人數從21人略增為25人)。美國亞當斯級陸續除役之際,為了確保後勤無虞,澳洲在1993年9月17日購買了剛從美國海軍除役的同型艦USS Goldsborough(DDG-20),作為三艘柏斯級的備料來源。

從1967年到1970年代初越戰期間,三艘柏斯級都曾支援美國海軍在越南水域的火砲支援與防空護衛勤務;其中,霍巴特號(HMAS Hobart D-39)在1967年3月15日成為澳洲第一艘投入越戰的艦艇,參與支援美國第七艦隊的砲擊支援任務,到1970年總共三次投入越戰勤務,而其在1967年3月到9月的第一次任務獲得了美國海軍單位表揚(United States Navy Unit Commendation),結束越戰勤務後又獲得澳洲官方授予「Vietnam 1967-70」的榮銜;而首艦柏斯號(HMAS Perth D-38)也因為越戰勤務獲得美國海軍單位表揚以及澳洲方面授予的「Vietnam 1967-71」榮銜。在1991年,本級艦布里斯本號參加多國聯軍收復科威特的沙漠風暴戰役 ;因此,布里斯本號因為參與越戰與波灣戰爭,而先後獲得澳洲官方授予「Vietnam 1969-71」與「Kuwait 1990-91」兩個榮銜。

霍巴特號在1968年6月17日凌晨於越南水域值勤時遭到美國空軍F-4戰鬥機誤擊,

靠近煙囪附近的不為遭兩枚麻雀空對空飛彈命中。

在1968年6月17日凌晨3時14分,霍巴特號與美國第七艦隊的驅逐艦一同在越南虎島(Tiger Island)水域執行監視任務時,遭到一架美國海軍F-4戰鬥機發射AIM-7麻雀空對空飛彈誤擊;第一次攻擊發生在凌晨3時14分,這架F-4發射一枚麻雀飛彈擊中霍巴特號煙囪部位,並傷及資深士官艙室、對空搜索雷達以及飛彈控制室,造成一人死亡、2人受傷;2分鐘後這架F-4轉回來又做了第二次射擊,發射兩枚麻雀飛彈,同時命中霍巴特號,其中一枚命中上層結構並波及砲手戰位,另一枚命中與第一波攻擊相近的部位,導致士官艙室、飛彈控制室受到進一步損害,並另外造成一人死亡、六人受傷。事後調查顯示,在誤擊發生的幾個小時前,美國海軍巡邏艇PCF-12與PCF-19以及海岸防衛隊UUSCGC Point Dume (WPB-82325)遭到空中攻擊,其中PCF-19被擊沈;當時美軍以為這是越南直昇機發動的攻擊,但事後認為應該是遭到友機誤擊。為了回應這次「攻擊」,美國空軍立刻派遣F-4戰鬥機在附近水域執行數小時的搜索攻擊,而這架F-4將霍巴特號誤當作直昇機(因為F-4的機載雷達無法分辨水面船艦或直昇機的回波)。受損的霍巴特號在蘇比克灣進行整修,在7月25日重回戰線。

柏斯級一直為澳洲海軍效力至1990年代末期才開始退役,至2003年除役完畢。三號艦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41)在拆解時保留艦橋部位與艦首5吋艦砲,於2007年陳列於坎陪拉附近的澳洲戰爭紀念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

澳洲柏斯級布里斯本號(HMAS Brisbane DDG-41)的艦橋與主砲被陳列於澳洲戰爭紀念館。

德國:呂特晏斯級

西德在1970年代採購三艘亞當斯級,命名為呂特晏斯級(Lutjens class),西德稱之為Type-103,全數由美國貝斯鋼鐵(Bath Iron Works),於1969至1970年服役 。與原本亞當斯級相較,呂特晏斯級原始設計有若干變更:首先,以SPS-52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取代SPS-39,為了容納西德海軍的通信系統,呂特晏斯級將原本設置在二號煙囪前部的SPS-52雷達座移到後部,煙囪前部另外增設一個桅杆。第二,由於桅杆設計的變更與通信天線的設置,呂特晏斯級的兩個煙囪也配合修改,廢氣由煙囪頂部 的兩個斜向開口分別朝左、右側排除,以避開SPS-52雷達天線。第三,呂特晏斯級以國產Atlas Elektronik DSQS-21B中頻艦首主/被動聲納取代美製SQS-23,其聲納護罩是設在艦首前端(原SQS-23設置在艦首下部),可降低阻力。此外,呂特晏斯級的艦內起居空間也經過改善。經過以上變更,呂特晏斯級滿載排水量增為4720噸 ,艦體尺寸則維持不變。呂特晏斯級抵達西德之後,隨即安裝在美國協助下開發的SATIR戰鬥系統(JPTDS的西德修改版) ,於1970年完成。

呂特宴斯級的對空搜索雷達包括SPS-52三維對空雷達與SPS-40二維對空雷達,1980年代改良時還加裝AN/SPQ-9A目標追蹤雷達、MK-86艦砲射控系統(含SPG-60射控雷達),並以SPG-67監視雷達取代原本的SPS-10,此外還加裝Raytheon RP-1225導航雷達,以及德國國產的EADS FL1800電子反制/支援裝置。呂特晏斯級的武裝大致與亞當斯級相同,另外加裝兩門萊茵金屬(Rheinmetall)Rh202 20mm機砲,而艦上使用的魚雷包括美製MK-46或德國國產DM-4A1。

在1984年3月,呂特宴斯級完成了美製SYS-1(V)1整合式自動目標追蹤系統(IADT)的裝設,在1996年中又為IADT增加了使用Motorola 68040處理器的追蹤管理系統(TMS,詳見派里級飛彈巡防艦一文),稱為SYS-1現場改裝方案(Field Change 1),同時間德國的Type-122不萊梅級巡防艦也一併進行相同的升級。此外,呂特宴斯級1990年代還加裝兩套MK-49 RAM短程防空飛彈發射系統,並更新誘餌發射系統。呂特宴斯級從1999至2001年除役,其中二號艦莫德士號(FGS Mölders D186)保存在魏爾海姆號市的德意志海事博物館(Deutsches Marine Museum, Weilhe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