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鷹級/甘乃迪號航空母艦

小鷹級航空母艦首艦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A-63),攝於1960年代初期。甲板上有許多

F-4幽靈式戰鬥機與A-7海盜攻擊機。

小鷹級航空母艦首艦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A-63),攝於1965至1967年。此為服役初期的面貌,

前部甲板停放著A-4天鷹式攻擊機隊、A-1天襲者螺旋槳攻擊機等。

小鷹號服役初期的面貌。艦橋頂上設置一座AN/SPS-37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主桅杆前部設置一座AN/SPS-39三維

對空監視雷達,艦島後方的桅杆設置一具AN/SPS-8航空管制/測高雷達。

小鷹號上的RA-5C民團(Vigilante)偵察機,攝於1965年越南部署期間。

在1971年7月5日,小鷹號從聖地牙哥航行到菲律賓海域的路上,一架蘇聯Tu-95長程偵察機通過其上空;

Tu-95旁邊是兩架攔截與監視該機的美國海軍F-4幽靈式戰機。

一艘小鷹級航母艦島後方甲板一景,畫面中是兩架A-5民團式攻擊機。注意艦島後方的桅杆上裝有一座

配合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的SPS-8B或SPS-30目標追蹤雷達,這是小鷹級完工之初的裝備,在1970年代 後期被移除。

1981年攝於香港水域的小鷹號。與上圖相較,注意到原本位於艦橋頂主桅杆上的SPS-39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移到了艦島後方的桅杆平台(原SPS-8雷達位置)上,此時艦島上仍保留最初的SPS-37二維對空搜索雷達。

小鷹號的艦島近照,這是1980年代末進行延壽升級(SLEP)之後的畫面。艦橋頂部原本的SPS-37雷達被SPS-49取代,

艦島後方的桅杆平台上裝置SPS-48E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小鷹級航空母艦首艦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A-63)。攝於香港水域。

一批艦載機編隊飛過小鷹號,包括F-14戰機、E-2C空中預警機、A-6闖入者攻擊機、F/A-18戰機以及C-2運輸機。

正面看小鷹號,攝於2007年。

從後方看小鷹號,攝於2008年8月。此時一架F/A-18戰鬥機正彈射升空。

小鷹號與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奧布萊恩號(USS O'Brien DD-975)一同航行。

在波斯灣水域的小鷹號航空母艦,攝於2003年4月13日自由伊拉克作戰(Operation Iraqi Freedom)期間。

由後方看小鷹號。

(上與下)小鷹級的二號艦星座號(USS Constellation CVA-64)。小鷹級的飛行甲板設計日後繼續被企業號

、尼米茲級沿用,顯示十分成功。

1957年9月14日,星座號在位於布魯克林的紐約海軍造船廠(United States Naval Shipyard, Brooklyn)舉行安放龍骨儀式。 

在紐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建造中的星座號,攝於1960年10月4日。

(上與下) 1960年12月19日,在紐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施工中的星座號發生大火,造成50多人死亡與7500萬美元

的損失,並讓星座號服役期程延誤7個月。

在1962年,剛進入美國海軍服役不久的星座號通過紐約布魯克林大橋。星座號是紐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

建造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為了通過哈德森河上的橋,航空母艦上所有桅杆都必須設計成能倒折。

1966年布魯克林海軍船廠關閉之後,這項需求就不復存在。

在波斯灣水域的星座號(前)與小鷹號(後),攝於2003年4月13日自由伊拉克作戰(Operation Iraqi Freedom)期間。

小鷹級航母的美利堅號(USS America CV-66),攝於1976年10月1日,此時為最初的面貌,艦橋頂部是一具SPS-43二維

對空搜索雷達,主桅杆上有一具SPS-39三維對空搜索雷達,艦島右側平台可以看到一具SPG-55照明雷達,

艦島後方桅杆上是一具SPS-30航空管制/測高雷達。

經過現代化改裝的美利堅號。艦首的兩個突出狀物是鋼纜回收器;由於早年美國海軍A-3、A-5系列等

大型艦載攻擊機在彈射升空時需有鋼纜輔助,因此直到前三艘尼米茲級,美國所有的航空母艦都在艦首配合加裝

鋼纜回收器。後來由於需要鋼纜輔助的艦載機陸續除役,這種裝置才逐漸從美國航母上消失,原本擁有此裝備的航母

也在日後回廠翻修時將之拆除。

俯瞰美利堅號。此照片可能攝於1980年代,甲板上排著大量F-14戰鬥機以及A-6闖入者攻擊機隊。

此時艦島後方桅杆已經換裝SPS-48三維對空搜索雷達。

在1984年4月,在波多黎各海域進行演習的美利堅號(CV-66)。艦島旁是一架F-14A戰鬥機。

美利堅號(CV-66)飛行甲板一景,可以看到F-14戰機、A-6闖入者攻擊機以及A-7海盜輕型攻擊機。攝於1984年4月。

1984年4月的美利堅號(CV-66),一架F-14戰機正從甲板起飛升空。

(上與下)兩架F-14戰機在美利堅號(CV-66)上空飛行。攝於1984年4月。

在1988年美利堅號的Dependents’ Day Cruise活動(讓艦上人員攜帶家屬登艦

體驗航母值勤的生活)中,一架F-14超低空飛掠美利堅號左側。

在波斯灣的美利堅號與西奧多·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航空母艦,

攝於1991年沙漠風暴戰役期間。

在1991年6月從波斯灣返回紐約的美利堅號,背景是紐約曼哈坦區。

(上與下)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67)的基本設計雖源於小鷹級, 但由於細部設計有不少改良,

故被美國官方從小鷹級中獨立出來而自成一級。 這兩張為較早期的畫面,艦橋頂部是SPS-43二維對空搜索雷達,

日後進行SLEP延壽改良時被SPS-49取代。

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67)的飛行甲板操作,兩架F-4幽靈式戰鬥機準備起飛;

畫面近處有兩架A-5民團式攻擊機。

正在離港的甘迺迪號,攝於1968年12月

渡航中的甘迺迪號,攝於1982年6月27日。

四架F-14戰鬥機飛越甘迺迪號,攝於1983年。

 

在1988年,美國海軍陸戰隊AV-8B STOVL攻擊機曾短暫部署在甘迺迪號上,與艦上的固定翼機一同操作。

俯瞰甘迺迪號。意艦島右側的煙囪結構向外傾斜。

由後方看甘迺迪號

在2002年8月16日,甘迺迪號航母打擊群進行老虎巡航(Tiger Cruise)公關活動,艦上的航空編隊進行表演,

艦上有超過1400名海軍以及陸戰隊官兵的家屬。一旁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順化號(USS Hue City CG-66)

以及維克斯堡號(USS Vicksburg CG-69)

甘迺迪號的作戰管制中心,攝於服役後期。

除役的美利堅號在2005年5月14日被美軍用來作爆破實驗並沉沒,這是美國海軍史上海沈的最大艦體。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小鷹級/甘乃迪號航空母艦/美國

(Kitty Hawk class)/ (USS J.F. Kennedy CV-67)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CV-63──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CV-64──New York Naval Shipyard, Brooklyn

CV-66、67──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 Dry Dock Company

尺寸(公尺)

CV-63、64:全長323.9(CV-63)/326.89(CV-64)水線長301.75  水線寬38.5 最大寬度75.99

CV-66:全長319.3 水線長301.75  水線寬39.59 最大寬度75.99

CV-67: 全長319.3 水線長301.75  水線寬39.59 最大寬度76.88

吃水10.89

排水量(ton) CV-63:服役初期輕載62335(61351長噸),滿載76870;服役後期輕載61908公噸,滿載83088長噸

CV-64:輕載62973長噸,滿載83859長噸

CV-66:輕載62153長噸,滿載78250(初期)/84910長噸(後期)

CV-67:服役初期輕載60728,滿載82655;服役後期輕載61700長噸,滿載83997

動力系統/軸馬力 Foster Wheeler 1200psi鍋爐*8/280000 

Westinghouse蒸汽渦輪*4

四軸 

航速(節) 33.6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S-39/52 3D對空搜索雷達*1 (1980年代末拆除)

AN/SPS-37/43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 (1980年代末拆除)

AN/SPS-8/30A 2D航空管制/測高雷達*1 (1980年代 末拆除)

AN/SPS-48C/E 3D對空搜索雷達*1 (1980年代末換裝)

AN/SPS-49 2D對空搜索雷達*1 (1980年代末換裝)

AN/SPS-10F或AN/SPS-67平面搜索雷達*1

AN/SLQ-29電子戰系統*1

AN/WLR-1 電子戰系統*1

AN/WLR-11 電子戰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器(SRBOC)

聲納 SQS-23艦首聲納(CV-66裝設,1981年拆除)
射控/作戰系統

AN/SPG-55照明雷達*4(1970年代陸續拆除)

MK-91射控系統*3 (1970年代陸續加裝)

MK-23 TAS目標搜獲系統 (1988年起換裝)

AN/SYS-2(V)4整合目標自動追蹤系統(IADT) (1988年 起加裝)

乘員 船員4171(CV-67:4958)

飛行聯隊隊員2480

艦載武裝

MK-10 雙臂飛彈發射器*2

(裝備於CV-63、64、66,使用獵犬防空飛彈,於1980年拆除) 

MK-29 IPDMS海麻雀短程飛彈發射器*3

(甘迺迪號原始設計便擁有,其餘三艦從1970年代起陸續換裝,2000年代陸續被RAM公羊飛彈取代)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3

(1980年換裝。2000年代陸續被RAM公羊飛彈取代)

MK-31 Block 1公羊(RAM)短程防空飛彈系統( 21聯裝MK-49公羊飛彈發射器*2)

(2000年代陸續加裝,取代MK-15)

艦載機

F-14A/B/D戰鬥機*20~40(2000年代起陸續換裝為F/A-18E/F)

F/A-18A/B/C/D戰鬥機*24~36

A-6E攻擊機*16(已除役)

EA-6B電戰機*5

S-3A/B反潛機*8

E-2C空中預警機*5

SH-3G/H或SH-60F直昇機*6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CV-63 ex-CVA-63  KITTY HAWK  1955/10/1 1956/12/27 1960/5/21 1961/4/21 2009/5/12
CV-64 ex-CVA-64 CONSTELLATION 1956/7/1 1957/9/14 1960/10/8 1961/10/27 2003/8/6 2003/12/2
CV-66  ex-CVA-66 AMERICA  1960/11/25 1961/1/9 1964/2/1 1965/1/23 1996/8/9 1996/8/9

(2005/5/14在爆破實驗中炸沈)

CV-67 ex-CVA-67 JOHN F. KENNEDY 1964/4/30 1964/10/22 1967/5/27 1968/9/7 2007/3/27 2009/10/16
備註 初被歸類為攻擊型航空母艦(CVA),1975年6月30日改歸類為航空母艦(CV)。

(參考資料:軍事線上:美國海軍超級航艦──從合眾國號到小鷹級:張明德著)


 

起源:佛瑞斯塔級改良型號

俯瞰小鷹號,甲板上的機隊包括A-7海盜式攻擊機、A-6闖入者攻擊機、F-14戰機等,

左舷還有一架A-3重型艦載轟炸機。

小鷹級堪稱佛瑞斯塔級(Forrestal  class)航空母艦的改良型,噸位、飛行甲板有所面積增加,飛行甲板的佈局 也根據佛瑞斯塔級的操作經驗而有所改良。小鷹級的原始設計必須追溯到1954年提出的CVA 1/54草案(詳見佛瑞斯塔級航母一文),此方案來不及應用於1954與55年度的航母建造案(即第三、四艘佛瑞斯塔級)。

在後續的研究中,美國海軍艦政署進一步提出CVA 3/54案,將CVA 1/54的飛行甲板空間進一步擴大,水線長度達990英尺(301.75m),滿載排水量遂增至79940ton,主機功率為30萬匹軸馬力,最大航速33節。不過美國海軍對於航母的噸位與成本逐漸上升感到憂心,並估計CVA 3/54方案肯定會比佛瑞斯塔級更貴。因此美國海軍又繼續推出艦體規模刻意縮小的CVA 5/54方案,把水線長度降至940英尺(286.5m,佛瑞斯塔級為301.9m),滿載排水量降至64000噸左右隨後CVA 4/54演變成SCB-127(在1954年10月完成),水線長度又回升到960英尺(292.6m),舷寬130英尺(39.6m),作為1956年度航母建造方案。

SCB 127的尺吋與成本還是經過壓縮,略小於佛瑞斯塔級,還一度考慮將彈射器與飛機升降機數都減至三具;然而,縮減升降機與彈射器卻嚴重影響了艦載機的出勤能量,所以SCB-127很快又恢復四具彈射器與升降機的配置,輕載排水量約57000噸,滿載排水量約72250噸,略低於佛瑞斯塔級,不過此時美國海軍已經確信新 航母完工後的實際噸位將與佛瑞斯塔級相當。SCB 127的航空操作效率比原本佛瑞斯塔級略增,但是主機功率、飛機搭載數量、燃油攜帶量卻有所降低。隨後美國海軍一度認為既然已經在開發第一代核子動力航空母艦(CVAN-65,就是後來的企業號),就沒有必要再引進SCB 127這種經過種種妥協的方案,因此在1954年底一度決定CVA-63以佛瑞斯塔級的標準來建造。

然而,美國海軍內部仍繼續以SCB 127為基礎進行新一輪的改進。為了改善原本佛瑞斯塔級飛行甲板佈局的缺陷,美國海軍回到先前CVA 4/55方案設計,探討改動飛行甲板的佈局、彈射器與側舷飛機升降機的配置等。此種方案稱為SCB 153,打算用於預定在1957財年編列的CVA-64上;最後實際採用的方案是先前設計CVA 4/55時,海軍航空局與海軍參謀部航空作戰分部(OP-55)在1954年2月提出的構型(見下文)。此外,艦上航空油槽的容量也予以增加。

此後,美國海軍基於SCB 153、CVA4/55以及原本佛瑞斯塔級的設計,推出了CVA-64A~H等八種構型;但由於當時預計CVA-64會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傳統動力航空母艦,CVA-64再引進新的設計並不划算,因此CVA-64 A~H在1955年9月14日遭到取消。

雖然如此,美國海軍仍決定在剛展開建造的CVA-63(1955年10月1日跟紐約造船公司簽署建造合約)引進SCB 153的新飛行甲板構型和升降機佈局,使之成為不同於佛瑞斯塔級的新型艦。由於已經沒有時間重為CVA-63重新設計升降機,變通的方法是在擴大升降機平台面積、向外延伸成為不規則五邊型。而這種實際付諸於CVA-63建造工作的船型就稱為SCB 127A。最後建成的小鷹級(Kitty Hawk class)的排水量與尺寸都比佛瑞斯塔級更大一些,建造成本也略為提升,但改進的飛行甲板運作效率顯著提高,原有的飛機、油料、彈藥搭載能力也沒有犧牲。原本美國海軍打算在艦上布置四個C-7彈射器,但後來就換成更新一代的C-13蒸氣彈射器(見下文)。在1956年7月1日,美國海軍與位於布魯克林的紐約海軍造船廠(United States Naval Shipyard, Brooklyn,通常簡稱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The Brooklyn Navy Yard)簽署CVA-64星座號(USS Constellation CVA-64)的建造合約,繼續沿用SCB-127A設計。

此外,美國海軍同時期進行的第一代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計畫(CVA 9/55,後來演變成SCB 160,成為CVAN-65企業號)也引進了SCB 153的飛行甲板設計。

在1964年11月,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正式宣佈關閉紐約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來節省經費,該廠在1966年6月25日正式關閉,星座號(CVA-64)是該廠完成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而建造小鷹號(CVA-63)的紐約造船公司(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在1968年因為訂單不足而結束營業,當時該廠仍在建造的鱘魚級核能攻擊潛USS Pogy (SSN-647)被拖往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的英格斯造船廠(Ingalls Shipbuilding in Pascagoula, Mississippi)完成。此後,美國海軍只剩下維吉尼亞州的新港紐斯(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一家航空母艦建造廠。

小鷹號(CVA-63/星座號(CVA-64)

在完工之初,頭兩艘小鷹級的水線長與舷寬與佛瑞斯塔級相同,設計的輕載排水量56300噸,滿載排水量76870噸,比佛瑞斯塔級增加1000噸,日後又因各種改裝工程導致排水量逐步攀,在1990年代初期已經達到81123噸。

動力方面,小鷹級採用八具F.W.鍋爐,蒸汽壓1200psi,飽和溫度華氏950度(攝氏510度),最大輸出功率由佛瑞斯塔級的260000軸馬力增至280000軸馬力,最大航速達33.6節。供電方面,前兩艘小鷹級配備八部1500KW的蒸氣渦輪發電機(SSTG)以及三部1000KW級柴油發電機,服役後因應供電需求成長又增設兩部750KW級(400 cycle)蒸氣渦輪發電機。最初小鷹級艦被歸類為攻擊型航空母艦(CVA),但1975年美國海軍取消了CVS(反潛型航空母艦)與CVA的區分, 航母一律統一為CV,因此本級艦編號前面的CVA就此被改成CV。

如同前述,小鷹級的飛行甲板以佛瑞斯塔級為基礎來改進。首先,飛行甲板前、後緣的飛行甲板面積都擴大,提供更充裕的調度空間。此外,艦島位置後移,改變右舷升降機配置,從原本佛瑞斯塔級艦島前方一座/艦島後方兩座,改成艦島前方兩座、艦島後方一座;這使得航母甲板上飛機調度活動最頻繁的「三角區域」(前部兩個彈射器後方、斜角甲板降落跑道右側以及右舷邊緣之間包圍的區域)的前部,有兩部升降機可用。無論是剛降落的飛機從艦首移動到升降機準備送入機庫,或者由升降機送上甲板、準備滑行到起飛等待區域的飛機,在「三角區域」滑行的距離都可以相對縮短(原先佛瑞斯塔級右舷一部升降機在艦島前、兩部在後,無論回收或準備起飛的飛機都需要在三角區域裡滑行較長距離)。如此,將降落的飛機能在較短時間送回機庫清出甲板,而飛機從升降機送上甲板抵達前方彈射器的時間也可以縮短。

小鷹級攔阻索安裝位置比佛瑞斯塔級向前移動30英尺(9.14m),使得艦載機降落的觸地點向前進,改善著艦的安全性,而斜角甲板前端則比佛瑞斯塔級向前延伸40英尺(約12m)來彌補這段跑道長度。原位於斜甲板前端的左舷升降機移至斜甲板後端,避免上浪以及干擾斜角甲板的起降作業。相較於佛瑞斯塔級,小應級的側舷升降機面積擴大,升降機邊緣增設三角板來容納更長的新型軍機;小應跡升降機內側連接船體處的長度從佛瑞斯塔級的64英尺(19.5m)增加到70英尺(21.34m),寬度則維持不變。小鷹號與星座號的下甲板機庫尺寸與佛瑞斯塔級大致相同,長740英尺(225.55m),寬101英尺(30.78m) 、高25英尺(7.62m),以 兩道重型防火艙壁分隔為前、中、後三個隔間。小鷹級的飛行甲板長1047英尺(319.13m),最寬處238英尺(72.54m)。 小鷹級的斜角甲板與艦體中軸線夾角為11.2度。

小鷹級總共擁有四條MK-7 Mod2攔截索以及四具C-13蒸汽彈射器。C-13是美國海軍第二代蒸氣彈射器,發展工作始於1957年;先前佛瑞斯塔級使用的第一代C-7/11工作壓力是550psi(是為了配合二戰時代美國海軍艦艇的600psi鍋爐蒸氣壓),而C-13則是配合二次大戰以後美國海軍新的1200psi/華氏950度高壓蒸氣推進系統,美國海軍從遊騎兵號(CV-60)起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都使用這種1200psi高壓蒸氣系統。因此,C-13工作蒸氣壓提高到1000psi。頭兩艘小鷹級(CV-63、64)採用C-13彈射器,軌道行程與佛瑞斯塔級採用的C-7彈射器相同,都是250英尺(76.2m),但由於C-13工作壓力從550psi大增為1000psi,因此彈射能力更強,能將50000磅的飛機以140節速率彈出(C-7在彈射相同重量物體時只能達到130節),最多能將72000磅的飛機以130節速率彈射升空(C-7最多只能彈射52000磅的艦載機)。此外,C-13也是美國海軍第一種使用牽引桿機制的彈射器,取代過去蒸氣彈射器的牽引鋼索。首艦小鷹號(CV-63)的C-13彈射器工作蒸氣壓為1000psi,二號艦星座號(CV-64)則降至900psi。

 小鷹級艦上能攜帶1800噸航空機彈藥,高於佛瑞斯塔級(1650噸)。小應級攜帶的航空燃油比重也調整;原本佛瑞斯塔級攜帶78萬9000加侖JP-5噴射機用油與75萬加侖供活塞螺旋槳飛機使用的航空燃油(avgas),兩者接近1:1;而小鷹級將JP-5噴射機用油攜帶量大幅增加到183萬7512加侖,航空汽油則大幅減少到93384加侖,這是因為到了小鷹擊服役的時代,使用航空汽油的活塞螺旋槳機已經大幅減少並正在汰除。由於航空汽油揮發性較大,危險性高,因此規定只能儲存在裝甲帶以內的空間;而JP-5揮發性低得多,相對安全,儲存位置就不限制在裝甲帶保護的區域內,這是小鷹級儲存的JP-5能比佛瑞斯塔級增加超過一倍的原因。

美利堅號(USS America CVA-66)側舷的MK-10小獵犬防空飛彈發射器。小鷹級是唯一曾經

裝備區域防空飛彈的美國航空母艦,但在1970年代拆除。

小鷹級在最初在艦尾兩個飛行甲板外凸櫞各裝一具小獵犬(Terrier)區域防空飛彈的MK-10發射器 ;原本還打算在兩舷各設置一個平台並裝置兩座MK-10發射器(總共四座),但依照先前擁有兩舷武器平台的佛瑞斯塔級的操作經驗, 高速航行時這兩個位置容易上浪,為了在惡劣海象保持較好的耐航性能而取消(因為蘇聯高速核能潛艦日益普及,有能力主動追蹤在海上航行的美國航母戰鬥群; 如果美國航母在較惡劣海象下就不得不減速,就會增加被蘇聯核能潛艦攻擊的危險)。 小鷹級配備小獵犬防空飛彈開了美國航空母艦的先例,之前美國航空母艦一向只配備近程的防空火砲。但是,小鷹級也沒有因此而被歸類為「飛彈航空母艦」(CVG)。配合導引獵犬飛彈, 小鷹級最初配備四具SPG-55照明雷達(兩具位於 艦島,兩具MK-10發射器旁各有一座;配備四座SPG-55是因為最初打算裝置四座MK-10飛彈發射器)。

在服役初期,小鷹級使用SPS-37A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位於艦橋頂)以及SPS-39A三維對空搜索雷達(位於主桅杆上),而艦島後方還設置一個桅杆,上面裝置一座AN/SPS-8B長程測高/航空管制雷達。相較於佛瑞斯塔級,小鷹級的艦島長度相對縮短。

小鷹號的艦島,頂上設置一座SPS-37A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攝於1981年。

 

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A-63)為兩艘雷達哨戒驅逐艦加油,分別是基靈級(Gearing class)

的USS McKean (DDR-784,右側)以及桑納級( Sumner class)的USS Harry E. Hubbard (DD-748)。

攝於1962年9月18日。

 

企業號之後:中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的插曲(SCB 203/211)

頭兩艘小鷹級之後,美國海軍緊接著在1958財年編列開工建造全球首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AN-65);但由於企業號造價極其昂貴(最初預估造價3.14億美元,完工時實際造價為4.45億美元,幾乎等於兩艘 小鷹級),後續沒有建造同型艦,使得企業號成為一艘單艦成級的「孤艦」。

更有甚者,美國海軍在1957年已經開始編列配備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的第一代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後來的喬治.華盛頓級),這種兼具機動性、隱蔽性的戰略核武投射組合,比搭載核子轟炸機的超級航母更適合執行核子戰略打擊,因此外界也質疑美國海軍繼續建造超級航母的必要性;當時持這種論點的代表性人物是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可拉倫斯.坎農(Clarence Cannon)。因此,美國海軍的航母計畫在拉倫斯.坎農主導的眾議院中遭到挫敗;在1959與1960兩個財年中,美國海軍都沒有獲得許可建造新航空母艦,結束了從1952到1958財年連續七個財年、每年都編列建造一艘超級航母的趨勢。雖然當時相對支持海軍的參議院通過美國海軍要求建造新航母的2.6億美元預算,稍後還打算追加1億美元,以因應新航母若採用核子動力所需的經費,之後在折衝妥協之下將追加撥款減為3500萬美元;不過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反對新航母為了採用核子動力而追加預算,因此不允許海軍動用這些追加撥款。美國海軍當時對外的政策說明中提到,核子動力航母造價比傳統動力航母增加1.3億美元,但沒有獲得等值的作戰效益增幅。雖然對於是否繼續建造核子動力航母,在政府、美國海軍內部都有爭議,但美國總統與國會都同意在1961財年訂購一艘傳統動力航母,恢復中斷兩個財年的航母撥款採購作業。

在1953年,美國海軍開始部署由潛艦發射的SSM-N-9A獅子座(Regulus)巡航飛彈,而之後由潛艦就逐漸成為美國海軍主要的核子打擊任務擔負者,這意味著從合眾國號(CVA-58)以來,美國海軍將核子打擊任務當作航空母艦主要任務的設定出現變化。因此,雖然1950年代後期A-3D天空戰士核子轟炸機的後繼者──A-3J民團(Vigilante)重型攻擊機服役,擁有更優秀的高速性能,但是服役短短三年後就退出核子攻擊任務,改作為長程戰術偵察機,而美國攻擊型航母的主要攻擊機也換成雙螺旋槳、次音速的格魯曼A-2F侵入者(Intruder)式全天候攻擊機。由於未來不再以核子打擊任務為主,艦載機尺寸重量的成長趨勢也可望舒緩,使得美國海軍內部也開始考慮是否可以適度降低飛行甲板、機庫尺寸規模來壓縮成本。當然,其他航空作戰趨勢也在演進,例如面對當時蘇聯大力開發、攜帶長程反艦飛彈的大型轟炸機,美國海軍認為過去戰鬥機在甲板上待命、發現目標時緊急起飛的攔截程序已經無法應付這種目標,因此戰鬥機必須能持續在艦隊外圍長時間滯空巡邏,並攜帶中程以上的空對空飛彈,盡可能拓展航母防禦半徑(第一種針對這種戰術需求的組合是F-4幽靈大型艦載戰機與AIM-7麻雀空對空飛彈);而美國海軍武器局當時也預測未來可能會配備以3馬赫速率巡航的大型超音速艦載機,自然會有更長與更高的機體。因此,即便航母不再是主要的核武投射工具,也不能保證一艘航母建成的役期內,艦載機尺寸不會再度大幅成長,連帶使得飛行甲板的尺寸規格、相關配套設備(如彈射器性能需求、升降機尺寸)也沒有太多妥協空間。美國海軍內部若干參謀部門曾提議降低機庫高度(從先前的25英尺降為21英尺,因為A-3D天空武士這樣的重型機將逐步淡出現役)或者刪減裝甲來控制排水量,但海軍武器局(BuWep)等單位則反對關於飛機運用能力與防護能力的任何妥協。

企業號之後,美國海軍考慮發展一種比企業號小、較為廉價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早在企業號的SCB 160方案完成預備設計時,美國海軍就預見此種大型核子動力航母驚人的造價;因此在1957年2月,美國海軍就開始研究一種體型較小的廉價版核子動力航母,艦體水線長/寬/吃水縮減到1015 x 132 x 33.75英尺(相當於309.37 x 40.23 x 10.29m,企業號是316.99 x 40.54  x 11.3m),輕載排水量與滿載排水量分別為63400噸與80500噸(大約比企業號減少5000噸),艦體兩側防護艙間從過去美國航母的雙層改為單層。當時美國海軍這方面的研究顯示,僅縮減艦體尺寸規模只能縮減不到1.6%的成本,但對於船艦防護性能卻有重大犧牲。隨後在1957年夏季,美國海軍展開一個CVAN 7/57廉價版核子動力航母研究案,相較於企業號除了降低性能指標與設備之外(包括把排水量降至60000噸、把機庫高度從25英尺縮減到22英尺、水線長度縮減為950英尺或289.5m、只配備三套彈射器與飛機升降機、大幅減少飛機零件裝備攜帶量、最大持續航速降到30節以下等等),也設法減少反應器機組的數量(最多只配備配備六部反應器,而不是企業號的八部),並且考慮使用較小的反應器(如長堤號巡洋艦的C1W或班橋號(DLGN-25)飛彈巡防艦的D2G);同時期美國海軍甚至研究一系列體型更小的傳統蒸氣渦輪推進或核子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介於20000至35000萬噸)。CVAN 7/57廉價版核子動力航母研究案在1957年10月一度遭到擱置,1958年恢復進行,主要的改變是改用四座新規劃、專門用於航空母艦的A3W核子反應器(單機功率45000軸馬力以上,可望到50000軸馬力),如此只須要裝置四座就可以輸出18至20萬匹軸馬力,佔據的空間與機械複雜度比八座A2W反應器的企業號大幅降低。

接下來,美國海軍以紙面規劃的A3W反應器為基礎,繼續在1958年推出Scheme 58A/B/C等三種航母設計,都配備三座彈射器(當時美國海軍為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開發的是C14內燃式彈射器)與三座升降機。其中,Scheme 58A排水量介於中途島級和佛瑞斯塔級之間,水線長度只有900英尺(274.5m,佛瑞斯塔級為301.75m),滿載排水量65000噸級,採用四部A3W反應器(單機35000軸馬力),總功率180000軸馬力,預估造價2.91億美元;Scheme 58B的艦體規模相當於佛瑞斯塔級,水線長度與寬度與佛瑞斯塔級相同,採用四部A3W反應器,預估造價2.99億美元;Scheme 58C只配備三部A3W反應器與三軸推進,最大航速降低,不過預估造價只有2.42億美元。之後美國海軍選擇了較為折衷的Scheme 58A,在1958年7月推出SCB 203設計,相較於Scheme 58A,把三部升降機都改成舷外配置(原本Scheme 58A有一部位於艦尾右側的舷內升降機)。定案的SCB 203全長與水線長分別是1000與950英尺(304.8與289.56m),最大寬與水線寬分別是230與125英尺(70.1與38.1m),輕載排水量54000噸,滿載排水量66000噸,斜角甲板的夾角從先前小鷹級的10.5度降為7度來縮減艦體結構尺寸;機庫面積減為664 x 93英尺(202.39 x 28.34m)而高度維持在25英尺,艦載機隊總數約78架(小鷹級為87架、企業號為99架),其航空燃料(包含180萬加侖JP5噴射機用油、8萬加侖航空燃油等)與彈藥攜帶量(1350噸)是企業號的75%,高於小鷹級、佛瑞斯塔級;艦上編制4195人。當時海軍還打算在SCB 203上配備與企業號相同的SPS-32/33電子掃描雷達,並比照小鷹級配備兩套小獵犬防空飛彈系統。由於SCB 203的航空甲板面積、操作設施(彈射器、升降機數量)、艦載機隊規模以及航速(持續航速低於30節)都比小鷹級還低,美國海軍參謀部空戰不(Op-05)的皮里中將(R.B. Pirie)遂反對建造這種縮水版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認為寧可以小鷹級的規格來建造新的傳統動力航母。

隨後在1959年11月,美國海軍提出SCB 211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草案 ,水線長度增為1020英尺(310.89m,比小鷹號還略長),全長1068英尺(325.53m),水線寬與最大寬分別是131與238英尺(39.93與72.54m),輕載排水量提高到61800噸,滿載排76600噸,航空設施恢復到四座彈射器與四座升降機,機庫長度/寬度分別為710 x 95英尺(216.4 x  28.96m)與小鷹級同級,艦體尺寸與排水量略高於小鷹級(但低於企業號),推進系統仍為四具A3W反應器,但每具 預估的功率設定提高為50000軸馬力,總功率200000馬力 。艦上攜帶的航空燃料為150萬加侖JP-5航空燃油與10萬噸航空汽油,航空彈藥攜帶量1650噸,編制5000名人員。雖然SCB 211航空操作能力大致恢復到小鷹級的水平,但主機功率仍無法達到美國海軍要求的航速,為此只能削減艦體寬度來降低阻力,如此又會犧牲內部容積(攜帶的航空燃料減少)以及魚雷防護能力。

美利堅號(CVA-66)

如同前述,美國總統與國會授權美國海軍在1961財年(1960年6月起)編列一艘傳統動力航母,自然不可能採用核子動力的SCB 211設計。在研究SCB 211的同時,美國海軍也探討過其他的大型傳統動力航母構型,例如沿用企業號的船型幅度(水線長1040英尺、寬133英尺,相當於316.99 x 40.54m)並改成傳統蒸氣渦輪動力,同時研究如何擴大艦體內部容積;為了在不增加艦體寬度的情況下擴大可用容積,美國海軍船艦局採用較薄較窄的水下防護隔艙設計,並且透過增設壓載艙(tankage)來加深水下船體的方式,在排水量不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擴大艦內可用容積。基於這樣的概念,美國海軍推出Scheme 60系列大型傳統動力航空母艦(Scheme 60A/B/C)草案,滿載排水量在85000噸以上,其中Scheme 60C進一步把水線長增加到1080英尺(329.18m)來容納足夠的燃料,擁有12000海里的續航力,而Scheme 60B/C的主機功率更高達36000軸馬力,最大航速更在36節以上(Scheme 60A的功率基準是與佛瑞斯塔級、小鷹級、企業號相同的28000軸馬力,航速33節)。由於粗估這幾種設計的花費過高,在1960年初就遭到放棄。

在1960年,由於發生一連串重大國際事件(包括5月一架U-2間諜機在蘇聯領空被擊落、7月剛果危機、8月寮國發生政變等),美國海軍從8月起向位於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與位於地中海的第六艦隊增派航空母艦,總共在這兩個海外方面部署了六艘航空母艦,這對於當時美國海軍的航母輪調造成很大壓力;在1960年時,美國海軍擁有四艘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三艘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以及17艘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而艾賽克斯級之中有9艘是反潛型航母(CVS),剩餘的8艘之中還有1艘是擔負訓練任務;因此美國海軍實際上只有14艘攻擊型航母。如果依照正常輪調的節奏(1/3執行作戰部署、1/3在訓練、1/3在維修),現役CVA的數量需要18艘,才能長期支持在海外部署六艘的狀態。為此,美國海軍暫緩將更多二戰型艾賽克斯級(Essex class)轉為二線反潛型航母(CVS)的計畫,而且必須加快已經獲得授權、在1961財年編列的新造航母進度。於是,美國海軍決定不引進任何改動較大的變更(包括前述的薄型水下隔艙、降低機庫或刪減裝甲等),以星座號(CVA-64)的設計為基礎稍加調整,稱為SCB 127B,作為CVA-66(即 後來的美利堅號,USS America CVA-66)的規格,在1960年11月25日正式簽署建造合約。

相較於前兩艘小鷹級,美利堅號的規格做了一些較小幅度的修改,縮減煙囪尺寸,水線長度、吃水、飛行甲板最大寬度都維持不變,水線寬略增129英尺11吋(39.59m),全長略減 為1047英尺7吋(319.3m),機庫長度不變(維持740英尺)而寬度略增加6英尺(達32.61m);設計上,美利堅號輕載排水量57750噸,滿載排水量78250噸,比前兩艘小鷹級略增 。 鑑於蘇聯高速核子攻擊潛艦日益普及,能主動捕捉與跟蹤美國航母戰鬥群,使得美國航母編隊受到核子攻擊的可能性大幅增加;為此,美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只好採取更分散的隊形,但這也使得每一艘護航艦的聲納探測範圍不保證可以彼此覆蓋,容易出現漏洞,而解決的對策是讓航母自行攜帶聲納;因此,美利堅號在設計之初就配備了SQS-23艦首聲納,為此將左錨鏈孔由艦艏左舷移至艦艏正前方(右舷錨鏈孔不變),而這她也是唯一一艘曾配備聲納系統的美國航母 。然而,由於航空母艦體型太大,本身噪音就多,嚴重干擾聲納的運作,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其他姊妹艦都沒有裝設。在1980年代的現代化改裝之中,美利堅號拆除了這具聲納。

電子裝備方面,美利堅號進行了一些改良,以SPS-43二維長程搜索雷達取代原本的SPS-37,以SPS-30航空管制雷達取代原本的SPS-8,以SPS-52三維雷達取代原本的SPS-39;左、右的兩部SPG-55照明雷達的位置也經過調整 ,移到兩個艦島兩側新增、位置較高的平台上。在1963年3月,美國海軍將前兩艘小鷹級以及此時正在建造的美利堅號列為首批安裝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TDS)的首批艦艇(17艘)之一,因此美利堅號是第一艘建造階段就擁有NTDS的航空母艦。因應艦上電子設備的增加,美利堅號的發電機也比前兩艘小鷹級更為強化,配備六部2500KW的蒸氣渦輪發電機(SSTG)、四部300KW(600 cycle)蒸氣渦輪發電機以及三部1000KW級柴油發電機,總發電量比前兩艘小鷹級增加20%以上

另外,原本前兩艘小鷹級位於左側的第三、第四號彈射器為了避免在操作時相互干擾(美軍的標準是兩架翼展最多75英尺的軍機,能同時在相鄰兩彈射器上待射而不互相干擾),三號彈射器(由右舷數起第三條)被布置為朝外傾斜9度,使得第三、第四號彈射器後端的飛機帶射起飛區間隔拉開,企業號也使用相同的設計。到了美利堅號時,第三號彈射器換成C-13-1型,彈射行程 進一步增為309英尺8吋(約94m),比原本 標準型C-13型延長60英尺(約18m),因此第三、第四號彈射器的位置經過調整,第四號彈射器安裝在更後方的位置,使第三、第四號彈射器的飛機待射區完全錯開,如此第三號彈射器就不需要先前那樣大的外傾斜角。因此,美利堅號的第三號彈射器向舷外傾斜的角度縮減到5、6度左右(之後的CVA-67也使用相同設計);由於美國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是艦體結構的強度甲板,如果飛行甲板上開出來設置彈射器的溝槽與艦體軸心夾角過大,會影響飛行甲板強度,因此如果能將彈射器的外傾角減少,就有助於強化飛行甲板強度。 原本小鷹號、星座號只有三部彈射器後方設有折流板,最左側的四號彈射器(靠近左舷外緣)沒有設置折流板,而美利堅號則在四號彈射器後方設置一個較小的折流板。

美利堅級的C-13標準型與C-13-1彈射器的操作蒸汽壓為900psi,略低於小鷹號(CV-63)的1000psi;但C-13-1由於行程加長,因此彈射性能仍舊比小鷹號的C-13標準型提升 。C-13-1在900psi工作壓力之下能將50000磅物體以150節的末端速率彈出(C-13在相同工作壓力與物體重量之下只能達到135節彈射末速),將80000磅物體以135節末端速率彈出。 在實際應用上,C-13-1能將75000磅的飛機以140節的終端速度彈射升空,這意味著使用C-13-1彈射A-3D/J與F-14等最重型的艦載機,都可在沒有甲板風(甲板合成風速為零)的情況下彈射升空,這使得航空母艦指揮官不需要顧慮當時的風向、風速或浪費時間調整航速、航向來製造甲板風,單憑彈射器的力量就可將所有的艦載機彈射升空。先前的C-7與第一代C-13最多只能讓45000至50000磅重的艦載機在無甲板風的情況下勉強升空,對70000磅的艦載機就一定需要倚賴甲板風升空。

此外,美利堅號使用更新的MK-7 Mod3攔阻索(是繼企業號核子動力航母之後第二艘採用的艦艇),對五萬磅重的艦載機的制動速度上限為130節(前兩艘小鷹級的MK-7 Mod2只有120節)。

美利堅號在設計時使用許多新技術,然而效果卻不見得如預期;而且為了節省預算、加快建造進度,該艦建造時質量要求相對較低。由於服役日久後發生不少結構問題,美利堅號被美國海軍戲稱為「脆餅乾」(cracker)。

甘迺迪號(CVA-67):從核子動力(SCB 211A)到傳統動力(SCB 127C)

建造美利堅號的同時,美國海軍仍繼續發展前述的SCB 211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設計 ,打算用於1963財年編列的航空母艦上。

由於1961年1月上任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McNamara)強調經濟效益 而反對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麥克納馬拉認為相較於核子動力航母高昂的建造與全壽期成本,性能上相對於同噸位的傳統動力航母並沒有獲得等價的提升),因此美國海軍在發展核子動力航母方案(CVAN-67),同時也發展一種傳統動力航母(CVA-67)作為備案。

核子動力航母方面,美國海軍以小鷹級的SCB 127A的船型為基礎,改用四部A3W反應器作為動力,成為SCB 211A,其輕載排水量提高到70097噸,滿載排水量87400噸,JP-5航空燃油攜帶量 從SCB 211的150萬加侖提高到200萬加侖;另外,考慮到發展中的F-4幽靈式戰機、A-6侵入者攻擊機都是雙座構型,使得飛行員數量增加,因此艦上人員總編制增多 (從SCB 211的4655人增為5160人),飛行員待命室也從原本6間增加到7間 ;此外,還打算裝置當時開發中的颱風(Typhoon)防空作戰系統(含SPG-55大型電子掃描雷達)。此時C14燃氣彈射器由於開發不順利而遭到取消(C-13蒸氣彈射器配套核子動力航母的版本已經開發成功並裝備企業號),SCB 211A遂改用蒸氣彈射器(兩部C-13與兩部長行程的C-13-1)。為了在增加艦內可用空間的同時而不使艦體寬度過份成長、導致排水量與航行阻力增加,SCB 211A引進類似前述Scheme 60草案、較為縮窄的薄型水下防護隔艙。SCB 211A仍使用四部A3W反應器,但是單機輸出功率提高到40000馬力,因此總功率提高為20萬匹軸馬力。整體而言,SCB 211A除了航速略有不足以及一部分容積( 例如為護航艦艇所準備的補充燃料,因為更多油槽空間用來容納本身的JP-5噴射機用油,此外人員空間也有所不足)有所犧牲之外,整體規格已經與企業號不相上下,甚至噸位已經超過企業號。

至於另一個同時期發展的傳統動力方案則以 先前的美利堅號(CV-66)為基礎,增加航空彈藥攜帶量,採用SCB 211A較薄的側舷防護設計,並重新設計輪機空間配置以提升防護能力,排水量比前三艘小鷹級增加 ;此案在1962年正式定型,被賦予SCB 127C的編號。當然,採用核子動力的SCB 211A造價自然較為昂貴,約比傳統動力航母貴1/3~1/2。

在1963年3月時,海軍作戰部長(CNO)喬治.安德森(George W. Anderson Jr.)表示,之後8000噸以上的水面作戰艦艇都要採用核子動力,隨後海軍部長(Secretary of the Navy)佛瑞德.科斯(Fred Korth)在1963年4月一份備忘錄中也指示,美國海軍下一艘編列的航空母艦(CVAN-67)要採用核子動力。然而,國防部長 麥克納馬拉認為這份報告並沒有清楚指出核子動力船艦效益,美國海軍在隨後數個月修改了報告,但仍遭到麥克納馬拉拒絕,要求進一步澄清。而海軍第二次修改報告期間,麥克納馬拉在1963年10月9日通知海軍,國會已經授權建造的CVA-76航空母艦必須為傳統動力。當時美國海軍與國會強烈反彈,海軍部長佛瑞德.科斯立刻辭職表示抗議,而眾議院裡支持海軍的議員也在1963年底對此召開聽證會,然而麥克納馬拉仍不為所動。海軍力爭無效後也只能放棄SCB 211A,以 傳統動力的SCB 127C作為新航母的建造基礎,成為甘乃迪號(USS J.F. Kennedy CVA-67),在1964年4月30日與新港紐斯造船廠簽署建造合約,同年10月20日開工建造。

甘迺迪號沿用美利堅號的外部船殼,但由於內部空間重新設計,採用較薄的新型側舷防護艙區,使得艦內可用容積增加,彈藥艙容積、JP-5航空燃料攜帶量都予以擴增 (包括192.5萬加侖JP5噴射機用油,航空汽油容量則由於活塞螺旋槳飛機視為而減少到2.5萬加侖);由於到設計甘迺迪號時,美國海軍所有的活塞螺旋槳艦載機基本都已經退役,因此就不用儲存航空用汽油,因此甘迺迪號將原本的航空汽油儲存艙改成航空彈藥儲存艙(可 多容納190噸航空彈藥)。此外,變更機艙配置,先前美國海軍傳統動力航空母艦都設置兩個輔機艙與四個主機艙,而甘迺迪號則把原本兩個長36英尺的輔機艙,合併成一個長52英尺的輔機艙,可節省大約20英尺長的機艙空間。 甘迺迪號的艦島構型經過修改,比先前短而寬,能提高抵抗核武器爆震衝擊的能力;此外,為了降低主機廢棄干擾艦載機降落,甘迺迪號位於艦島上的煙囪改為向右側傾斜(與日本二戰時代的飛鷹級、大鳳級 航母有所雷同),這是甘迺迪號與三艘小鷹級在外觀上最明顯的差異。甘迺迪號的中隊待命室位置也予以修改,移到03甲板的長廊區,因而再也不需要以往的自動扶正梯。

供電方面,甘迺迪號擁有六部2500KW的蒸氣渦輪發電機(SSTG)以及兩部1500KW級柴油發電機。甘迺迪號的飛行甲板設計在建造階段有所微調,左舷外擴部分的向內側延長,使得行程最長的三號彈射器有更充裕的空間來安裝。前三艘小鷹級的斜角飛行甲板的夾角為11.2度,甘迺迪號略減為11度。 甘迺迪號的下甲板機庫尺寸比前兩艘小鷹級短而寬,長688英尺(209.7m),寬106英尺(32.3m)。 甘迺迪號的彈射器配置與美利堅號相同,包括三套標準型C-13與一套加長行程的C-13-1,而甘迺迪號的C-13標準構型彈射器蒸汽壓力降至800psi,而C-13-1則為1000psi。 不過,甘迺迪號的C-13/C-13-1彈射器經過改良,引進濕蒸氣接收器(wet accumulators)來取代原本直接引進主機鍋爐過熱蒸氣的「乾」蒸氣接收器(類似英國第二代的BS-5蒸氣彈射器),使工作效率提高,這使得甘迺迪號的C-13/C-13-1彈射器工作壓力雖然比美利堅號降低,但彈射能力反而提升。 甘迺迪號編制的人數也比先前美利堅號增加58名軍官與318名士兵(美利堅號編制411名軍官與4171名士兵)。

甘迺迪號取消了美利堅號的SQS-23聲納,但艦首仍保留聲納罩的設計 ,而艦首的錨孔設計也沿襲美利堅號而沒有更動(一個位於艦守正面,一個位於右舷)。在原始設計中,甘迺迪號打算以兩座MK-13飛彈發射器搭配韃靼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來取代MK-10,爾後改為三座MK-29 IPDMS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系統,其中兩座位於艦尾兩側原本設置MK-10的平台,第三座安裝於艦首右側一座新設置的突出平台上。不過甘迺迪號服役時並未加裝MK-29發射器,所以該艦服役初期處於無武裝狀態, 在1969年初才正式加裝海麻雀飛彈系統(含三部MK-25 BPDMS發射器以及三組搭配的MK-115射控雷達),在1980年代加裝三座MK-15方陣CIWS,而前三艘小鷹級也從1970年代開始陸續以MK-29海麻雀飛彈系統取代原本的MK-10小獵犬飛彈。 甘迺迪號的電子裝備也經過改良,艦橋頂部仍繼續裝置SPS-43二維對空搜索雷達,不過三維雷達換成新的SPS-48C,兼具過去SPS-39/52三維對空搜索雷達以及SPS-8/30航空管制雷達的能力,因此甘迺迪號就省略了專用的航空管制雷達,而SPS-48C則設置在後桅杆上(原本此位置用來安裝SPS-8/30航空管制雷達)。

改裝作業

在1970年代後期開始,小鷹級陸續進行了第一次改裝,拆除小獵犬飛彈系統的MK-10發射器與SPG-55照明雷達,更換為兩座MK-29 IPDMS(後來又在艦首右側追加一座)以及三具MK-15 CIWS(一具位於艦島右側,一具位於艦首左側突出平台上,另一具位於艦尾一座突出平台);此外,前三艦的雷達設備也比照甘迺迪號,拆除SPS-8/30航空管制雷達,在後桅杆平台上安裝一部SPS-48C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原本的SPS-39/52三維對空搜索雷達以及SPS-8/30航空管制雷達的角色。四艘小鷹級都在1980年代增加ASCAC以及MK-23 TAS。

1987至1992年,小鷹號與星座號進行了一個重大翻修工程──延壽計畫(Service Life Extension Program,SLEP),延長服役期限15年 ;其中小鷹號於1987至1991年執行此一工程,耗資7.85億美元,而星座號則於1990至1992年進行,耗資8億美元。SLEP計畫包括整修主機、艦體,更新管線電路以及武器系統與電子系統升級。SPS-48C升級為SPS-48E,然後將 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TDS)與電子戰系統升級 ,加裝SYS-2(V)4整合目標自動追蹤系統(IADT,(V)4為為航母發展的版本,在1985年開始發展,使用UYK-20電腦與OJ-451、OJ-535顯控台,而小鷹號也是美國海軍第一艘加裝SYS-2的 航母),以SPS-49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原本的SPS-37或SPS-43,並以SH-60F洋鷹直昇機取代SH-3海王直昇機。但是美國海軍決定減少現役航母戰鬥群數量,因此 取消了美利堅號與甘迺迪號的SLEP計畫。

原本甘乃迪號計畫在1992年展開SLEP工程,後來只在1993至1995年進行一項規模較大的 翻修,工程總額4.91億美元。甘迺迪在1993年完成檢修後編入美國海軍後備艦隊(NRF)擔任訓練工作,直到2001年911事件之後才重返第一線,參與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戰事。美利堅號由於防禦能力最弱,所以完全沒有進行SLEP之類的工程,而且在1996年成為首艘除役的小鷹級艦,替代她的是尼米茲級的杜魯門號(USS H.S.Truman CVN-75)。

美利堅號由於建造時的質量標準稍低,因此服役期間狀況相對比其他姊妹艦差,結構問題較多,SLEP工程也排定在四艘姊妹艦之中的最後;由於冷戰結束,美利堅號的SLEP工程遭到取消,該艦在1996年成為小鷹級之中最早除役的一艘。

星座號曾作為先進戰鬥指揮系統(Advanced Combat Direction System,ACDS,是NTDS的進一步改良型號)Block 1發展階段的測試艦,小鷹號也換裝ACDS Block 0,而甘迺迪號則在1999年加裝ACDS Block 1 Level 1。此外,美國航母從2000年代起陸續換裝MK-31 Block 1公羊(RAM)防空飛彈系統。2001年6月,小鷹號在日本橫須賀進行定期保修時,將右舷前方的一具MK-29海麻雀飛彈發射器拆除,換成一具21聯裝MK-49公羊飛彈發射器。2001年12月小鷹號在執行在阿富汗的「持久自由」反恐怖任務後返回橫須賀,接著進行另一次保修,此時左舷前方的MK-15也被一具MK-49 RAM發射器換掉,此時小鷹號還剩一具MK-29海麻雀飛彈發射器與兩具MK-15,而在下一次檢修時,剩下的兩具MK-15就被第三座MK-49 RAM替換,至於其他的本級艦也陸續在定期保修時以公羊飛彈系統取代MK-15。

在196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曾在美利堅號上測試U-2偵察機的起降。

注意此艦島左側裝有一具SPG-55照射雷達,艦島後方桅杆上裝有一座

AN/SPS-30航空管制雷達,這都是美利堅號最初的雷達配置。

日後的改良作業中,這些雷達都被更新,小獵犬飛彈系統與配套射控雷達也被移除

在1988年美利堅號的Dependents’ Day Cruise活動(讓艦上人員攜帶家屬登艦

體驗航母值勤的生活)中,一架F-14超低空飛掠美利堅號左側。

 

服役生涯

在紐約布魯克林海軍船廠建造中的星座號,攝於1960年2月

小鷹級二號艦星座號(CVA-64)在1960年10月從紐約布魯克林海軍船廠(Brooklyn Navy Yard)下水,在同年12月19日於施工時發生失火意外;當時工作人員在機庫操作叉式起重機裝卸金屬屑箱,過程中起重機意外撞到甲板機庫內的鋼板,受撞擊的鋼板又撞壞下方一個500加侖燃油槽的閥門,導致油槽內的燃油外洩,油料透過升降機通道流入下層甲板,然後可能是碰到了正在工作的高溫氣割槍而開始燃燒,隨即引燃周邊的木製腳手架;火勢迅速在艦上蔓延,艦上各通道都灌滿了濃煙。船廠與紐約消防隊調來大量消防船全力滅火並搶救艦上工作人員及海軍官兵,花了17小時後才完全撲滅火勢,總共有46名船廠工人喪生、7人失蹤、150人受傷。這次火災導致星座號的飛行甲板有120m的長度需更換,火災區域的橫向鋁合金艙壁需全數更換,包含彈射器、許多纜線以及戰情中心電子設備等諸多裝備都受損而需更換,所有修復工作花費7500萬美元,服役期程延誤7個月。

在1964年8月4日東京灣事件爆發,星座號在次日便對北越展開轟炸,揭開了越戰的序幕。在1968、1970與1973年,美利堅號都部署在越南海岸參與越南戰事。在1986年3月美國與利比亞錫德拉灣的衝突中(見下文),美利堅號是三艘參與的航空母艦之一,該艦隨後又在4月15日參與空襲利比亞的行動。

甘迺迪號(CV-67)在1975年11月22日夜間,於地中海西西里島外海與貝克那普號(USS Belknap CG-26)飛彈巡洋艦發生碰撞事故,貝克那普號因為撞船引發的火災而受到重大毀損(詳見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一文),而甘迺迪號當時也同樣起火燃燒。

(上與下)甘迺迪號航空母艦在1975年11月22日夜間與貝克那普號飛彈巡洋艦相撞,兩艦

都起火燃燒。此為甘迺迪號的火災受損情況。

小鷹號、蘇聯K314核能攻擊潛艦碰撞意外(1984)

在1984年3月21日,小鷹號的戰鬥群在日本海參與美國與韓國的Team Spirit-84聯合演習,期間一艘蘇聯維克托I型(Victor I class)核能攻擊潛艦K314對小鷹號的戰鬥群實施監控。依照日後的資料,K314在3月14日就盯上了小鷹號,該艦當時奉命追蹤小鷹號戰鬥群;而小鷹號的戰鬥群也很快就發現了K314,並試圖甩開這艘蘇聯潛艦。小鷹號戰鬥群的護航兵力多次接觸K314,並對這艘潛艦實施了15次模擬攻擊。隨後小鷹號駛入靠近韓國的水域,而K314停留在水域外圍,失去了對小鷹號的接觸;一方面,惡劣的天候是K314跟丟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K314選擇的潛航深度不當,沒有充分考慮周遭的水聲環境,所以失去了小鷹號的聲納接觸(如果當時K314選擇在40公尺左右的深度,將能在150km以上的距離對小鷹號保持聲納接觸)。在3月21日22時50分,K314在9m的深度以潛望鏡目視搜索小鷹號戰鬥群。當時小鷹號在K314後方約9至10鏈, 且編隊進行燈光欺敵作業(Deceptive Lighting Exercise),小鷹號關閉了所有燈光,保持方位160度並以16節速率航行 ,而附近的長堤號(USS Long Beach CGN-9)飛彈巡洋艦則模擬小鷹號的燈光佈局作為欺敵誘餌。

在2300時,K314做了一個急轉彎,更改航向維250,結果橫切入小鷹號前方航道;這很可能是因為小鷹號沒有開航行燈,使用潛望鏡目視搜索的K314沒有察覺到小鷹號的存在。K314的艦長Evseenko稱在潛望鏡發現了小鷹號戰鬥群,但雙方距離只有4到5公里,而且小鷹號正朝著K314的碰撞航道迎面而來;雖然Evseenko艦長立刻下令下潛,但已經來不及了。發現小鷹號三分鐘後,K314就被小鷹號擦撞。Evseenko回憶總共有兩次撞擊,第一次他以為帆罩被撞毀且艦體破裂,不過帆罩內的設備如潛望鏡都還在,艦殼完整沒有漏水,機械運轉正常,實際上可能只是擦撞到水平舵;緊接著的第二次碰撞則是撞上了螺旋槳推進器。撞擊前,小鷹號並沒有察覺K314的存在。

遭到小鷹號撞擊後的K314,此時正由蘇聯拖船救援中;該艦艦首撞擊後

嚴重破損。

K314被撞擊後,耐壓殼水密完好且無人傷亡,但失去了自力航行與控制方向的能力,只能浮出水面;該艦外殼受損,尤其是艦首非耐壓區域撞出一個大洞(但內部耐壓殼並未破損),右側水平舵受損,螺旋槳推進器被撞嚴重受損,大軸彎曲且軸封破損。小鷹號艦首右側靠近航空燃料槽的區域被撞出一個洞,數千噸航空燃料洩漏入海中。撞擊發生後,小鷹號立刻打開正常的航行燈,並派遣兩架直昇機升空搜索海面,目視確認了K314並發現該艦並沒有受到致命損害。小鷹號對K314提出救援的意願,但沒被答應。

隨後蘇聯派出大型反潛巡洋艦彼得帕夫洛夫斯克號(Petropavlovsk)到現場支援並掩護K314;在美國海軍機艦的監視下,K314被一艘蘇聯遠洋拖船拖回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 )基地進行整修。撞擊事件後,小鷹號上發現了K314螺旋槳推進器的碎片,這個碎片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展示在小鷹號的官廳內。此次意外之後,K314的艦長Evseenko遭到調職到陸地上,之後從未擔任船艦指揮官;日後Evseenko表示:「每個人都很幸運,我們沒有被撞沈,沒有人受傷,而且還有能踢敵人一腳」。此事件後,小鷹號艦島側面曾暫時漆上擊敗一艘蘇聯潛艦的「勝利標誌」

由於這艘維克托I型潛艦後來在沒被察覺的情況下混入小鷹號戰鬥群的反潛屏衛,引發美國海軍高度重視;然而這艘K314穿越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反潛屏衛之後,沒有察覺本來就會產生巨大聲噪的航空母艦而與之相撞,也是一個謎團。除了K314本身航行的深度與位置可能不利於探測之外,也有可能因為美國海軍使用燈光欺敵作業,使K314的人員一開始就誤判小鷹號的真實位置,把模仿小鷹號航行燈的長堤號當成了小鷹號;此外,美軍也可能有使用主動聲學誘餌來迷惑K314對小鷹號位置的判斷。也有人推測K314潛伏到小鷹號戰鬥群中,隱藏在下方;當小鷹號進行轉彎與機動時,K314無法辨認航空母艦的確定動向(因為聲納系統落伍、性能不佳),只好浮出水面用潛望鏡觀察,導致與小鷹號相撞。

 

OCEAN SAFARI  85演習(1985)

從1981年雷根政府提出前進戰略後,美國海軍從1981年起每年都會舉行航空母艦逼近蘇聯本土並模擬發動攻擊的演習。在1985年的OCEAN SAFARI  85演習中,參演的北約海軍同時組織一個由法國福熙號(Foch R99)航空母艦領軍的假想敵(橙軍)戰鬥群,模擬蘇聯未來可能建造的大型傳統動力航空母艦,來試圖尋找美方由 美利堅號(USS America CV-66)領軍的戰鬥群(藍軍);當然,蘇聯方面也大舉出動,試圖尋找靠近蘇聯領域的美國航空母艦編隊。當時英國媒體報導宣稱「美利堅號必然會被發現,大型航母已經是過時的產物,不能在現代戰場空間起到什麼作用」;然而在演習中,美國海軍仍以欺敵作為,用一艘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作為誘餌,成功欺騙許多北約橙軍和蘇聯的飛機與船艦 (包括美國航空母艦離開基地就開始監控的蘇聯探測船),而美利堅號的戰鬥群則順利進入挪威峽灣(距離蘇聯北海艦隊莫曼斯克基地約430海里),也就是美國航母進攻蘇聯莫曼斯克的陣位;峽灣地形的掩護能阻止蘇聯轟炸機以及潛艦在遠距離發射反艦飛彈攻擊美國航母,而北約盟國海上兵力會在峽灣入口設置水雷以及機艦防線來阻止蘇聯潛艦、飛機進入;在峽灣內的美國航母派遣艦載機之後,艦載機隊利用挪威境內的地形掩護飛入蘇聯領空進攻莫曼斯克,壓縮了蘇聯防空部隊的探測距離,而且因為地形掩護隱蔽艦載機航跡,使蘇聯難以跟蹤返航的艦載機找到美國航母確切位置。

當時美國海軍會使用類似AN/SSQ-74整合掩盖和欺騙系统(ICADS)的系統,調製後出模仿不同類型船艦雷達回波的假信號回去欺騙蘇聯的雷達,能讓較小的船的雷達回波信號看起來像是航空母艦的巨大目標。

美利衝突(1986)

1969年9月利比亞的格達費(Mu'ammar al-Qadhāfī)上尉奪取利比亞政權之後,在1970年代屢屢暗中進行對西方國家進行恐怖攻擊 。在1973年10月,格達費政府宣布錫德拉灣為利比亞內海,然而這違反了「海灣口如超過24海里、不得劃為內海」的國際慣例;因此,美國認為錫德拉灣是國際水域,美國海軍有權自由通航,而格達費政府則片面宣布規定北緯32度30分為「死亡線」,以阻止美國海軍在此航行。在1980年雷根政府上台,便決定在錫德拉灣實施航行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FNO)。FNO在1979年由卡特政府首次制訂,主旨是維護美國主張的海洋自由原則,防止任何沿海國家的「過度海洋主張」(excessive maritime claims)對美國海洋大國地位的挑戰,保證美國軍事力量的全球機動暢通;卡特之後歷任美國總統都在必要時,實施此一計畫。在1981年2月,美國海軍開始 對利比亞執行FNO,派遣航空母艦至利比亞海岸進行演習等施壓動作;同年8月19日,在利比亞附近美國海軍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9)航母的F-14A戰機在艦上E-2C預警機的導引下,於利比亞海岸以外80公里錫德拉灣上空擊落兩架飛向美國艦隊的利比亞SU-22戰機,之後美國與利比亞的關係便急速惡化。這也是F-14服役後的第一次實戰紀錄。

從1985年底開始,利比亞沿岸的SA-5防空飛彈陣地便向接近當地的美國航母戰鬥群艦載機進行攻擊。隨後,國際間發生兩起與利比亞涉嫌的民航機爆炸案。於是,美國雷根總統在1986年1月7日下令在當地的美國公民於2月1日前離開,並凍結利比亞在美國的所有資產;而格達費也在1月26日宣布將北緯32度30分劃為「死亡線」,任何進入錫德拉灣的國外軍機與軍艦都將受到利比亞攻擊,美利交戰一觸即發。利比亞宣布死亡線之後,美國便積極尋求挑起戰爭的機會;從2月開始,部署在地中海的美國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珊瑚海號(USS Coralsea CV-43)的艦載機連續一個月都越過「死亡線」;同時,美國白宮高層也擬定名為「草原烈火」(Operation Prairie Fire)的作戰計畫,動用從印度洋調來佛瑞斯塔級航母沙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60)以及從美國東岸的美利堅號兩艘航空母艦,加上一直在地中海活動的珊瑚海號,使美軍在地中海的航母數量達到三艘。

在1986年3月22日,美國五角大廈正式宣佈從3月23日至4月1日,美國海軍艦隊將在錫德拉灣進行「和平自由通航演習」(Freedom of Navigation),並宣稱如果利比亞將膽敢攻擊美國軍艦與軍機,美軍將採取對應措施。從3月23日起,這三個航母戰鬥群便密集地以百架軍機的態勢在錫德拉灣上空進行大規模作業;在3月24日下午3時,利比亞終於對美軍發動攻擊,首先是岸基防空飛彈陣地對美機發射兩枚SA-5防空飛彈,在美國海軍EA-6B電子戰機的反制之下都墜入大海;在晚間18時至20時,利比亞首先出動Mig-25企圖接近美艦(兩機遭遇美國攔截之前便返航),然後又陸續發射三枚SA-5與一枚SA-2防空飛彈,不過都沒有命中目標。3月24日入夜後,利比亞海軍一艘法製戰士型飛彈快艇飛彈快艇Beir Glulud號接近美艦,美利堅號在21時26分起飛2架A-6E攻擊機,其中一架以魚叉反艦飛彈將之重創,另一架又以MK-20石眼雷射導引集束炸彈將之擊沈。在22時6分,兩架來自沙拉托加號的A-7攻擊機以HARM高速反輻射飛彈擊毀了利比亞沿岸SA-5防空飛彈陣地的雷達;該雷達在25日凌晨恢復工作後,美國海軍再派出2架A-7攻擊機以HARM將雷達再度擊毀。在24日23時15分,利比亞海軍一艘南弩契卡-2級(Nanuchka II)巡邏艦Ain Zaquit號(舷號419)從利比亞班加西加海軍基地駛近美國艦隊,該艦跨越利比亞12海里領海線之後,於21時55分左右遭珊瑚海號的A-6E攻擊機以石眼集束炸彈擊中,該艦撤退時又遇上, 美國海軍神盾巡洋艦約克頓號(USS Yorktown CG-48),約克頓號又發射一枚魚叉飛彈命中,不過最後Ain Zaquit號並沒有被擊沈,該艦被利比亞海軍拖回班加西加基地。 到了25日,利比亞沒有再採取新的攻勢,美利堅號與沙拉托加號的A-6攻擊機則又攻擊了在利比亞近海巡邏的兩艘艦艇,並擊沈其中一艘。從25日中午以後,錫德拉灣的戰火逐漸平息;至此完全控制錫德拉灣的美國海軍認為「教訓格達費」的目的已經達到,便提前停止演習,而整個美國海軍艦隊也在3月27日凌晨撤離錫德拉灣。

然而,隨後利比亞並沒有善罷干休,包括3月31日發生的環球航空客機爆炸案以及4月發生在德國的兩起爆炸案,利比亞都涉有重嫌。於是雷根政府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更大規模的報復性攻擊。這一次,美國動用珊瑚海號、美利堅號以及駐紮在英國的美軍F-111戰鬥轟炸機;在4月15日凌晨,由珊瑚海號、美利堅號起飛的機隊(包括14架A-6、6架A-7、6架F/A-18、14架EA-6B電子戰機以及配合掩護的戰鬥機等)陸續升空,配合由英國飛來的24架F-111與5架EF-111電子戰機,攻擊利位於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格達費駐地、海軍基地與軍用機場以及班加西加的機場與恐怖組織基地。轟炸行動完全成功,利比亞總共有二十幾架軍機被摧毀在機場上,格達費的兩個兒子被炸成重傷;美方只有一架F-111被擊落、另一架因發動機故障在西班牙迫降,其餘全部安全返航。

與中國的摩擦

1.中美黃海對峙事件(1994)

在1994年7月16日,從波斯灣而來的小鷹號戰鬥群抵達日本橫須賀,準備參與在東中國海的一系列軍事演習;這是1988年漢城奧運之後,小鷹號首次部署在東中國海。在9月22日,小鷹號戰鬥群從橫須賀出發,進入東中國海、朝鮮附近水域作業,並在10月3日停靠韓國釜山進行例行訪問。同時期,美國與朝鮮在日內瓦進行朝美核框架協議(DPRK-U.S. Nuclear Agreed Framework,在1994年10月21日簽署)相關談判;會談過程並不順利,由於執行面上的歧見,朝鮮重啟重水反應器作為回應,使美朝關係一度陷入緊張;因此,小鷹號在9月下旬從日本啟航進入東中國海,多少帶有對朝鮮威懾的意味。在同時期,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Ronald Zlatoper上將接受星條旗報(Stars & Stripes)報導採訪時,暗示小鷹號這次活動是針對美國與朝鮮的限核談判;Ronald Zlatoper上將表示,「...強勢的軍力可以影響外交...小鷹號這次出航意義非凡,因為過去美國從沒有在此處水域派遣航空母艦」。然而,隨後依照五角大廈的消息,當時參謀聯席會議主席Richard Macke上將隨即告誡了Zlatoper上將;美國國防部對於Zlatoper上將受訪時的言論並不高興,當時正值柯林頓政府與平壤當局談判期間,而Zlatoper的言論會提供平壤更多著力點,在日內瓦的會談中指控美國武力威脅(但Zlatoper上將事後澄清,稱星條旗報斷章取意,引用兩段分開的受訪內容,做了過度詮釋與聯想)。

在1994年10月27日,小鷹號航空母艦的戰鬥群在日本九州以西100海里、韓國巨濟島以東的公海上(黃海海域,離中國山東半島不遠)發現一艘潛艦;艦上的S-3反潛機隨後在距離小鷹號戰鬥群西北450海里的距離外識別、標定了這艘潛艦。這是一艘中國海軍一艘091漢級核能攻擊潛艦(403艇長征三號,09I型的三號艦),當時正在潛望鏡深度(深度約35至40英尺)航行;小鷹號的S-3反潛機 組和一艘美國洛杉磯級核能攻擊潛艦持續進行跟蹤,這艘漢級隨即求援召來空中掩護來解圍。在接下來三天(10月27日至29日)內,小鷹號的戰鬥群的反潛兵力(含三艘驅逐艦以及S-3反潛機)持續對這艘漢級進行反潛追蹤作業,中國方面的空中兵力則使用各種手段反制美國海軍的反潛兵力。依照1994年12月14日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的報導,從10月28日起,中國的軍機開始出現在小鷹號附近,多次飛入小鷹號軍機的目視範圍。依照1994年12月15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在10月28日,一架小鷹號的S-3反潛機持續追蹤中國漢級潛艦時,遭到兩架中國殲-6戰鬥機逼近;這兩架殲-6在這架S-3周圍飛行約5分鐘;次日(10月29日),另一架小鷹號的S-3反潛機遭到一架中國殲-6逼近,這架殲-6在這個空域停留了約30分鐘。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發言人Steve Clawson上校表示,當時美國海軍船艦與艦載機都在國際水域及空域,依照平時的非威脅性程序。在10月29日,這艘漢級與小鷹號接近到只有21海里的距離,隨後返回青島基地,而小鷹號也撤退。依照美國媒體報導,當時小鷹號戰鬥群似乎認為中國這艘漢級潛艦可能在跟蹤小鷹號;然而事實上,只是在完成任務後返回青島基地的途中,在黃海上遭遇了小鷹號戰鬥群。

在10月27至29日這三天對峙期間,小鷹號戰鬥群 的反潛兵力至少對這艘漢級進行七次模擬的反潛攻擊,效果並未透露。這次對峙讓雙方都對於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國方面認為中國海軍在對峙期間展現良好的狀態意識;與1984年蘇聯Victor III核能攻擊潛艦K314跟蹤小鷹號戰鬥群時不慎碰撞小鷹號,中國海軍在此次事件展現的專業能力更好。此事件過程中,中國軍方的強烈反應(派出大量軍機與小鷹號對峙)也讓美國感受到事態非同小可。依照華盛頓郵報在1994年12月15日的報導,美國國防部官員證實,同年10月27至29日的黃海對峙事件後,在北京的一場晚宴中,中國官方告知美國官員,下一次如有類似情況(中方宣稱美軍未經許可入侵中國領海),中國軍方的回應將是「擊殺」(shoot to kill)。1994年12月14日洛杉磯時報报导,美國官員研判,因為小鷹號的戰鬥群是在中國領土近海活動,導致中國官方反應強烈; 然而,之後中國外交部人員在華盛頓卻否認這起對峙事件曾經發生,表示都是「謠言」。

美國官方堅稱小鷹號戰鬥群以及艦載機並未侵犯中國領空,當時美軍軍機的衛星定位回報紀錄可以做為佐證。美國國防官員表示,當時小鷹號軍機在中國海岸外至少50海里的距離,遠沒有抵達12海里領海。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小鷹號戰鬥群指揮官當時各項舉動完全合宜,航母編隊本來就會防範附近出現的他國核能潛艦。美國國防部官員稱,中國官方「從沒有明確說明他們定義的領域範圍」;而從美國海軍的觀點,中國領海界線是傳統認定的12海里,而小鷹號航母編隊並未進入。當時中國與美國軍方之間尚未建立如美、蘇之間的遭遇準則來避免衝突;1989年6月1日,美國與蘇聯簽署了「避免危險軍事行動協議」(Agreement on the Prevention o Activities)。事後,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迪克.錢尼(Richard Bruce "Dick" Cheney)訪問北京時,就提議兩國海軍在海上航行的雙邊通報制度,以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日後直到2014年10月,基於北非亞丁灣反海盜護航任務需要,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簽署非計畫性海上遭遇規範(Code for Unplanned Encounters at Sea,CUES)

另一方面,中國方面對此事反應強烈而憤怒。中國方面稱此事件為「中美黃海對峙事件」;依照中國方面的敘述,小鷹號戰鬥群接近中國黃海海域後,中方派出09I攻擊核潛艇403艇跟蹤;當小鷹號的戰鬥群發現403核潛艇後,隨即進行跟蹤壓迫,S-3反潛機在海上投放聲納浮標進行三角定位,美方3艘驅逐艦執行反潛偵測並擺出合圍漢級潛艦的姿態,像是準備進行攻擊。中方403核潛艇一面下潛規避,一面用長波電台聯繫青島基地請求支援。小鷹號戰鬥群沒有中止跟蹤,反而一路糾纏403艇潛艦直到中國領海,過程中403核潛艇多次與中國岸上基地失去聯繫。中國方面持續派遣戰鬥機前往支援(依照部分中國方面報導敘述,中國曾派遣兩架殲-7前來攔截,但小鷹號的S-3反潛機不予理會仍持續作業),並要求美方機艦退出領海;而小鷹號始終不與理會,還派遣F-14戰鬥機升空,與中國方面發生對峙(依照中方部分說法,美軍戰機多次低空飛越前來支援的中方船艦,乃至於中國沿海基地上空)。依照中方說法,403核潛艇在小鷹號反潛編隊窮追不捨得情況下,在水下堅持60多小時都沒上浮,直到中國海軍航空兵與空軍前來支援後,才得以脫離並回到安全地帶。中方部分資料稱,整個過程中不僅漢級潛艦對美方的持續偵測與獵殺毫無招架之力,美國航母戰鬥群顯然完全無畏於周遭整個中國海、空軍的挑戰,展現出一路長驅直入過關斬將的實力,可以直接攻擊中國本土重要目標、基地乃至於首都北京。

小鷹號與漢級的對峙,加上1993年7月到9月的銀河號事件(美國懷疑這艘中國貨輪載有製造化武的原料並將運往伊朗,要求該輪返回原出發地或接受美方檢查,美國海軍武力在印度洋國際海域攔截了銀河號並扣留長達三週之久,在8月底中國選擇屈服,同意讓銀河號停靠沙烏地阿拉伯達曼港的美國海軍基地,接受沙烏地阿拉伯與美方的調查,最後證實該船並沒有載運原先情報的化武原料而放行,銀河號的船期被耽誤33天;中國國內對此事高度不滿,並對中國政府外交上的軟弱失望,此後美國也始終拒絕道歉與賠償中國方面的損失),是1990年代前期中國第一次遭受美方實力優勢的直接刺激,之後台灣總統李登輝提「兩國論」、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中美方航母戰鬥群介入,加上1999年美方誤炸中國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等一連串刺激,終於使中國結束「經濟優先於軍備發展」的時代,大力投入軍事現代化。

2. 039潛艦上浮事件(2006)

在2006年10月26日,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在前往沖繩進行一次演習的路上,一艘潛艦在距離小鷹號5海里處突然上浮,潛艦上浮時才被小鷹號的戰鬥群發現,事後美國方面研判這是一艘中國039型宋級潛艦;而隨後小鷹號的戰鬥群也沒能追蹤到這艘039型潛艦如何撤離。這艘039型潛艦應該是透過情報,事先埋伏在小鷹號準備通過的水道上等待,等小鷹號進入魚雷攻擊的距離之後故意浮上來。美國方面並未透露太多具體細節,但北約官員證實,此事曾對美國國防部造成不小的困擾;而中國官方則否認這是一艘中國潛艦。值得注意的是,這次039潛艇接近小鷹號的事件,發生在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格瑞.羅黑德(Adm. Gary Roughead)訪問中國期間,當時格瑞.羅黑德與中國洽談下一次中美海軍聯合演練;此外,當時太平洋艦隊威廉.佛倫上將(Admiral William Joseph Fallon)則準備出席一場有23國參與的國防會議,但當時中國拒絕參加。3.訪問香港

3. 小鷹號訪港被拒以及通過台灣海峽(2007)

在2007年11月21日,小鷹號原訂在返回橫須賀途中停靠香港,但遭到中方拒絕;隨後小鷹號在返回橫須賀途中,於11月23至24日罕見地穿越台灣海峽,這是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之後美國航母第一次穿越台灣海峽,過程中全程維持高度戰備,艦載機升空警戒,被認為是美方向中國示威,表達對於停靠香港被拒的不滿。隨後又有消息指出,中國海軍派出剛結束在南海地區的演習、準備訪問日本的051B導彈驅逐艦深圳號(167),以及一艘原本在台灣東部蘭嶼海域作業的039型潛艦,追蹤取道台灣海峽的小鷹號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峽的過程中,小鷹號保持在海峽中線附近,中國海軍船艦保持在海峽西側,而039潛艦是被 從日本起飛的美軍P-3C反潛巡邏機所發現;小鷹號在期間放慢航速並維持艦載機空中巡邏起降作業,展開刻意對峙的姿態,在台灣海峽區域停留了28小時才離開。有消息指出小鷹號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峽期間,對中國沿岸基地的雷達與通信實施電子壓制 。另外有說法指出,小鷹號航母在台灣海峽區域滯留達28小時,除了和天候因素有關之外,也因先前小鷹號的鬥群剛結束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在菲律賓海域的聯合演習,戰鬥群的部分護航艦艇仍停留在南海,監控中國方面正在海南島附近進行的軍事演習;因此,小鷹號在台灣海峽等待其中兩艘艦艇北上,會合後整個戰鬥群才朝向日本橫須賀母港。這次事件又是中美之間的一次不快。

其他

在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後,美利堅號在1991年1月抵達波斯灣,是美國此波增援的三艘航空母艦之一,另外兩艘是西奧多·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71)與游騎兵號(USS Ranger CV-61)。從1993年開始,美利堅號參與監控伊拉克南部禁航區的南方守望(Operation Southern Watch)行動。至於甘迺迪號則曾參與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在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甘迺迪號從1990年9月14日就抵達波灣,一直值勤到1991年3月12日,是參與波灣行動時間最長的美國航空母艦。美利堅號在1996年完成波士尼亞維和任務後除役。

小鷹號與星座號也參與了在2003年3月20日開始的伊拉克自由(Iraq Freedom)作戰行動,這是星座號的最後一次作戰部署,該艦在2003年12月2日回國,旋即展開除役作業。

 

尾聲

美利堅號在1996年率先除役;2003年,剛剛結束生涯最後一次實戰(2003年3月第二次波灣戰爭)的星座號在8月正式除役,由進入服役才一個月的第九艘第九艘尼米茲級──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取代。甘迺迪號在2007年3月27日提前除役,而三艘姊妹艦中僅存的小鷹號則預計服役至2008年,被最後一艘尼米茲級──老布希號(USS George Bush CVN-77)取代。 除役後的甘迺迪號原訂於2007年8月進入費城海軍備役艦艇維修廠進行封存作業,但 隨後遭到取消。在2009年10月16日,甘迺迪號從美國後備艦隊名單中除籍,美國海軍並在11月展開釋出甘迺迪號給民間作為紀念艦的作業,至2010年8月共有兩個民間團體進入第二階段審查,分別是羅德島航空紀念館(Rhode Island Aviation Hall of Fame, Providence, Rhode Island)以及來自緬因州波特蘭的甘迺迪號博物館(USS John F. Kennedy Museum, Portland, Maine),不過波特蘭市議會在2011年1月否決了參與保留甘迺迪號的競爭。在2014年9月,羅德島航空名人堂( Rhode Island Aviation Hall of Fame)發起將甘迺迪號停放在紐波特紐斯(Naval Station Newport)的海軍航空站的二號碼頭(Pier 2),這是因為原本長期停放在此一泊位的已除役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沙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60)在這一年被拖去拆解,空出了這個泊位。

在2005年5月14日,美國海軍利用已除役的美利堅號進行一連串爆破實驗,目的是模擬現代航母遭受攻擊時各部位的損傷情況,該艦於5月14日沈入美國東岸海中,號稱全球被炸沈的最大軍艦(先前紀錄的保持者應該是日本二戰時期的大和號戰鬥艦)。先前美國海軍此類數據都是利用愛賽克斯級、獨立級等二戰時代建造的航空母艦測試而得的,而 美利堅號則是首艘被用來蒐集爆破資訊的現代化 航母。美利堅號在這次爆破實驗中承受超乎美國海軍預期的破壞之後,才沈入海底。 小鷹號原訂在2009年1月31日退役,被第十艘尼米茲級的老布希號(USS George H.W. Bush CVN-77)取代;然而由於老布希號的交付與測試進度延誤, 使得小鷹號於同年5月12日才正式除役。小鷹號是美國海軍最後一艘退役的傳統動力航母,此後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清一色為核子動力。

在2008年2月,消息傳出美國政府秘密與印度討論一項軍售;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茲(Robert Gate)向印度遞交一份小布希總統簽名的信件,提議美國在小鷹號除役後無償提供給印度,交換條件是印度向美國購買一批新造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數量據說為為65架)來裝備小鷹號,同時印度也必須負擔小鷹號的整修工程費以及購置艦上武器裝備的費用。不過,隨後美國海軍高層隨即公開否認會將小鷹號提供給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