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

佛瑞斯塔級航母首艦佛瑞斯塔號(USS Forrestal CVA-59),攝於1950年代後期。此時該艦為原始的面貌,

兩舷設有MK-42五吋艦砲。甲板前部排列著F-9噴射戰鬥機。

由後方看佛瑞斯塔號,攝於1957年4月29日地中海海域。此時右舷甲板停放著一群A-3天空武士重型核子轟炸機,

飛行甲板前部右側停放著一批A-1天襲者螺旋槳攻擊機。

 攝於1962年5月31日的佛瑞斯塔號,正在第五次部署之前的訓練準備工作。一架F-4H1幽靈II式戰鬥機與

一架E-1B追蹤者預警機在彈射器位置上準備起飛。此時主桅杆右側加裝了一具SPS-43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的天線。

停靠在梅港(Mayport)的佛瑞斯塔號;畫面右上是來訪的皇家海軍無敵級輕型航空母艦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R06)

RF-8A與F-8C十字軍艦載戰鬥機飛過佛瑞斯塔號,攝於1962年。

一架海軍陸戰隊的KC-130F從佛瑞斯塔號準備起飛,攝於1963年10月29日。在兩個月期間內,

這架C-130F在佛瑞斯塔號上進行了29次觸地重飛(touch-and-go)以及21次起降。

注意此時主桅杆右側有一具的SPS-43大型二維對空搜索雷達,是在1960年代初期加裝。


在1963年秋,美國海軍曾在佛瑞斯塔號上測試C-130F運輸機起降,兩個月內共起降21次。

攝於現代化改良之後 的佛瑞斯塔號,此時已經是服役後期,開始配備F-14艦載戰鬥機與E-2空中預警機。

由後方看佛瑞斯塔號,攝於1982年。

佛瑞斯塔級二號艦沙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A-60),攝於1956年5月紐約海軍造船廠(New York Naval Shipyard)。

時側舷仍設有五吋艦砲。

佛瑞斯塔級航母的游騎兵號(USS Ranger CVA-61),此為原始的面貌,側舷仍設有五吋艦砲。

停泊在紐約布魯克林海軍船塢(Brooklyn Navy Yard)的遊騎兵號(上),攝於1958年6月

,當時獨立號剛下水不久。而停在碼頭另一端的就是二次大戰期間功勳卓著、已經除役的企業號

(USS Enterprise CV-6)航空母艦,該艦在7月1日就正式賣給新澤西的拆船廠拆解。

游騎兵號,攝於1974年,該年是越戰的最後一年。

游騎兵上,一架A-6闖入者攻擊機正準備進行彈射起飛作業。攝於1986 年5月11日。

一架蘇聯Tu-16轟炸機低空飛過游騎兵號,攝於1989年。

佛瑞斯塔級航母的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

攝於1959年剛服役的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注意艦尾右側的MK-42五吋艦砲群。甲板上的機群由前而後

包括沃特(Vought)F-8U-1 螺旋槳攻擊機(前)、道格拉斯(Douglas)A-4D-2天襲者噴射攻擊機、麥克唐納(McDonnell)

F-3H-2魔鬼式噴射戰機以及A-3D空中武士轟炸機(艦尾)等。

獨立號航空母艦、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威廉.史坦利號(USS William H. Standley CG-32)正同時接受克盧薩哈奇號

(USS Caloosahatchee AO-98)艦隊油船的補給。攝於1976年下旬。

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左)與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並排停靠,攝於1977年。

 1996年3月10日,獨立號正在西太平洋作業,此時一架F-14A戰鬥機剛彈射起飛。此時正值台海飛彈危機期間,

部署在西太平洋的獨立號戰鬥群在台灣東部水域活動,對中國實施了威懾。 

佛瑞斯塔級的沙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60),攝於1975年。甲板上的艦載機包括F-4幽靈式戰機、

A-6闖入者攻擊機、S-3北歐海盜反潛機、E-2空中預警機等。 艦橋頂部裝有一具SPS-30航空管制雷達。

第四架量產型A3J-1民團(Vigilante)攻擊機(後來編號改為A-5)在沙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A-60)進行航母

適應性測試,拍攝時間約是1960年7月25日這週。A3J-1是A-3天空武士轟炸機的替代者。

注意此時沙拉托加號艦橋頂上的雷達是SPS-8,主桅杆後部的雷達是SPN-6。

一架海軍陸戰隊的KC-130F從佛瑞斯塔號起飛,攝於1963年下旬。

在兩個月期間內,C-130在佛瑞斯塔號上進行了21次起降。

在1972年6月,F-14A雄貓(Tomcat)戰鬥機在佛瑞斯塔號上進行首次起降測試。

攝於1985年的沙拉托加號。與上圖相較,此時沙拉托加號已經經過現代化改裝,艦橋頂的主要雷達換成

AN/SPS-48三維雷達,而艦載戰鬥機也換成了F-14A雄貓。

( 上與下)攝於1980年代的沙拉托加號

一艘佛瑞斯塔級,攝於現代化改良後。此時正有一架F-14A戰機在二號彈射器等待升空。

兩艘美國航空母艦與伴隨的飛彈巡洋艦,由近而遠分別是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聖聖賈辛托號(USS San Jacinto)

、小約翰.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67)航空母艦、佛瑞斯塔級航母的沙拉托加號

以及貝克納普級飛彈巡洋艦比多號( USS Biddle CG-34),攝於1990年10月24日。

 

停泊於珍珠港的獨立號(左)以及小鷹級航空母艦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63)。作為佛瑞斯塔級的後繼艦,

小鷹級改善了飛行甲板佈局,尤其是移走了原本斜角甲板末端的升降機,提高了作業效率。此照片攝於1998年7月17日。

1967年7月29日,正準備對北越發動空襲的佛瑞斯塔號因為飛行甲板彈藥事故而發生嚴重火災,

是損失最慘重的一次航空母艦意外事故。在一旁救援的是美國海軍驅逐艦羅普特斯號(USS Rupertus DD-851),

當時該艦迫近到佛瑞斯塔號約20英尺的距離,使艦上的消防人員能以最大的效果協助佛瑞斯塔號滅火。

1967年7月29日佛瑞斯塔號火災時,艦上人員正奮力與大火搏鬥,甲板上滿是燒焦的飛機殘骸。

1957年在地中海部署期間的佛瑞斯塔號。畫面前方為F四架-9戰鬥機,其後有兩架F-86噴射戰鬥機。

1957年在地中海部署期間的佛瑞斯塔號。畫面前方是一架A-3D天空武士核子攻擊機,

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大最重的艦載機。

一架美國空軍B-52轟炸機以極低高度通過游騎兵號的左舷。

從空中俯瞰遊騎兵號。

服役後期的遊騎兵號,可以看到艦面排滿了A-6闖入者攻擊機、F-14艦載戰鬥機與E-2空中預警機等。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美國

(Forrestal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CV-59、61: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 Dry Dock Company

CV-60、62: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Camden, New Jersey

尺寸(公尺)

全長316.68(CV-59~61)/318.82(CV-62) 水線長301.75  水線寬38.5 最大寬度76.8  吃水11.3

排水量(ton)

CV-59:輕載55587(完工時)/59076(1974年)/61613(服役後期),滿載76614(完工時)/78509(1974年)

CV-60:服役後期輕載62215長噸,滿載82399長噸

CV-61:服役後期輕載61200長噸,滿載81969長噸

動力系統/軸馬力 B&W鍋爐*8/260000(CV-59)/280000(CV-60~62)

蒸汽渦輪*4  四軸 

航速(節) 32~33
偵測/電子戰系統 服役前期:

SPS-12對空搜索雷達*1 (1960年代末被SPS-30取代)

SPN-6航空管制雷達*1

SPS-8測高/航空管制雷達*1 (1960年代末被SPS-30取代)

AN/SPS-10平面搜索雷達*1

AN/SPS-43A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1960年代初期加裝)

 

1980年代改良以後:

AN/SPS-48C/E 3D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49 2D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67平面搜索雷達*1

AN/SLQ-29電子戰系統*1

AN/WLR-1 電子戰系統*1

AN/WLR-3 電子戰系統*1

AN/WLR-11 電子戰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器(SRBOC)

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MK-91射控系統*3

(1980年代加裝)

MK-23 TAS目標搜獲系統

(1980年代換裝)

乘員 船員3019

飛行聯隊隊員2480

艦載武裝

MK-42 127mm 54倍徑艦砲*8( 最初裝備:日後陸續拆除)

MK-29 IPDMS海麻雀短程飛彈發射器(CV-59、60配備兩座,CV-61、62配備三座,1980年代換裝)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3(1980年代換裝)

艦載機

F-14A/B/D戰鬥機*20~40

F/A-18A/B/C/D戰鬥機*24~36

A-6E攻擊機*16(已除役)

EA-6B電戰機*5

S-3A/B反潛機*8

E-2C空中預警機*5

SH-3G/H或SH-60F直昇機*6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CV-59 ex-CVA-59 FORRESTAL

1951/7/12 1952/7/14 1954/11/11 1955/10/1 1993/9/11 1993/9/11
CV-60  ex-CVA-60 SARATOGA  1952/7/23 1952/12/16 1955/10/8 1956/4/14 1994/8/20 1994/8/20
CV-61 ex-CVA-61 RANGER  1954/2/1 1954/8/2 1956/9/29 1957/8/10 1993/7/10 2004/3/8
CV-62 ex-CVA-62  INDEPENDENCE 1954/7/2 1955/7/7 1958/6/6 1959/1/10 1998/9/30 2004/3/8
備註 最初被歸類為攻擊型航空母艦(CVA),1975年6月30日改歸類為航空母艦(CV)。

 

(參考資料:軍事線上:美國海軍超級航艦──從合眾國號到小鷹級:張明德著)

 


 

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在戰爭期間規模擴充至空前龐大的美軍兵力立刻遭到大幅縮減,而造價昂貴的大型航空母艦也首當其衝;當時幾艘建造中的愛賽克斯級航空母艦 停工拆解,新的航空母艦建造計畫紛紛被取消,就連艦隊中現役的許多愛賽克斯級也遭受除役封存的命運。而美國海軍航母發展在這段期間受到的最重大挫敗,就是原本規劃建造的 80000噸級、能操作核武轟炸機的大型航空母艦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 CVA-58)在1949年4月遭到取消。

雖然如此,美國海軍並沒有放棄設計搭載核子轟炸機的大型航母。原本美國海軍規劃配合合眾國號的ARD-42核子轟炸機是起飛重量8.9萬磅至10萬磅的巨無霸,導致合眾國號的艦體必須放大到80000噸級才能配合 ;但在合眾國號取消之前,美國海軍就降低了ARD-42核子轟炸機的重量設定(主要原因之一是核武技術進步使得機載核武得以小型化),在1949年3月選擇的道格拉斯(Douglas)公司的A-3D天空武士(Sky Warrier)噴射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是7萬磅級,可以在先前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上起降操作。因此,美國海軍在國會中的支持者──資深眾議員卡爾.文森( Carl Vinson)向海軍提議,主張建造一種標準排水量在六萬噸級的新航空母艦,噸位比合眾國號(標準排水量66850噸)小一些,造價相對便宜,應該可以在國會中獲得更大的支持(雖然當時國防部長是支持空軍的路易斯.強森,但海軍在國會中仍能獲得相當的支持)。

由於與美國空軍對於戰略核子轟炸任務的衝突(這就是先前合眾國號被取消的主因之一),美國海軍對這種新航空母艦的作戰設定從先前以核子戰略打擊為主,演變 到兼顧一般戰術打擊以及戰略核子轟炸,使得新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隊配置、內部航空彈藥儲存等配置都進一步修改;而隨著核武技術進步與小型化,到1950年代 初期,戰鬥機等級的艦載機也能掛載並投擲戰術性核武(為此美國海軍又研製三萬磅級以內的輕型艦載攻擊機,獲選的就是道格拉斯的A-4D天鷹式) ,對於重型核子艦載機的依賴因而相對減少(雖然日後艦載機的起飛重量、速度仍繼續不斷攀升)。

1949到1951年是為美國海軍與航空隊兵力遭美國國防部大量刪減的黑暗期。到了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立刻痛感航空母艦的不足;美國國防部與參謀聯席會議不僅立刻減緩先前刪減航空母艦的檢討, 先前取消合眾國號航空母艦的國防部長路易斯.強森 (Louis Johnson)甚至在7月12日就批准美國海軍建造一艘新的大型航空母艦(CVA-59);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在7月3日就對北朝鮮地面目標發動第一次空襲,而此時美國空軍還沒有適合的機場可以使用(朝鮮半島的基地多已陷落,而從日本起飛則對戰術飛機太過遙遠)。在1950年中,美國參謀聯席會議同意美國海軍大型航空母艦的數量恢復為12艘。在1952年2月28日,杜魯門總統不顧空軍反對,批准美國海軍將攻擊型航母從現有12艘增為24艘 。在韓戰期間,美國海軍 總共將除役封存的12艘艾賽克斯級艦隊航空母艦、1艘艦隊輕型航空母艦、13艘護航航空母艦回復到現役;1953年7月韓戰告一段落,美國海軍繼續維持12個月的戰時兵力規模,然後逐步降低到承平時期的15艘艦隊型航母。

雖然1950年7月美國海軍就獲得國防部授權設計建造第一艘新型大型航母,但由於當時因應韓戰戰事需求,美國海軍航母計畫是優先將預備役的艾賽克斯級啟封 並進行現代化改裝投入戰場。美國海軍排定在1952財年編列第一艘這種標準排水量六萬噸級航空母艦,首艦命名為佛瑞斯塔號(USS Forrestal CVA-59,紀念先前力挺海軍建造合眾國號的美國國防部長佛瑞斯塔。從海軍出身、曾任海軍部長的佛瑞斯塔是1947年美國國防部成立後的第一任國防部長 ,在當時美國空軍與海軍對戰略轟炸的角力中,佛瑞斯塔自然支持美國海軍力主的80000噸級、能操作核武轟炸機的大型航空母艦建造案,即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 CVA-58);不過佛瑞斯塔因個人健康等因素,在1949年3月28日辭職,繼任者路易斯.強森卻明顯站在空軍的立場。合眾國號在1949年4月18日 開工,到4月23日就被路易斯.強森 片面宣布取消;而佛瑞斯塔在5月22日便跳樓自盡。因此,美國海軍遂以佛瑞斯塔作為首艘新 航母的命名 ,展現向美國空軍「復仇雪恨」的決心。

早期設計

採取眾議員卡爾.文森的建議,美國海軍將新航母的標準排水量控制在6萬噸以內,以控制成本來增加國會支持。先前在合眾國號取消後,美國海軍仍繼續檢討合眾國號(SCB 64A)的設計 ,探討如何消減尺寸與排水量,這些方面包括彈射器與攔阻索數量減半(只剩二部彈射器)、只使用三部升降機、機庫高度減少四英尺、刪減甲板與機庫裝甲、 減少防空砲數量乃至降低航速等,但標準排水量只能從合眾國號的66850噸級降至62675噸,無法滿足降到6萬噸的需求。 另一種預備設計方向則以中途島級為基礎進行放大,如果將水線長度設定在960至970英尺(292與296m),標準排水量可望控制在52000噸,但這種方案的作戰能力無法達到海軍要求。於是,美國海軍在1950年2月以「新艦隊航母」(CV junior)或「全天候航母」(AW carrier)的名義,重新進行新航母的預備設計。

在1950年10月30日,美國海軍部長法蘭西斯.馬修斯(Francis Matthews)批准了接下來美國航母的發展計畫,包括展開新型航空母艦的設計工作(其優先順位排在艾賽克斯級的現代化改裝之後),設計代號為SCB 80。 在1950年底,美國海軍船艦局規劃新航母的進度時程,打算在1951年2月15日前完成基本研究,3月1日完成具體特性研擬,然後全速進行預備設計,於 9月1日完成,在12月開始與承包商洽談建造合約,在1952年1月發佈第一份合約,1952年7月正式簽署首艦的建造合約,首艦預定在1956年1月1 日,1955年7月1日完工,整個設計建造時程非常緊湊,何況這是美國海軍先前未曾實際設計建造的大型航母。

新航母的結構與防護以先前合眾國號的設計為基準,依照上部重量等因素進行考慮。海軍船艦局在1950年11月提出的方案中,標準排水量57500噸,沿用 先前合眾國號的雙龍骨、雙尾鰭設計;其艦體長980英尺(298.7m)、寬125英尺(38.1m)、吃水34英尺(10.36m),飛行甲板長1020英尺 (311m)、寬125英尺,只配備三個彈射器與三部飛機升降機(兩部位於右舷、一部位於左舷),艦上只攜帶1000噸的航空武器,艦上配備八座五吋快砲。佛瑞斯塔級的下甲板機庫延續二 戰以來美國航母的設計,以兩道防火艙壁分成前、中、後三個長度大致相等的獨立損管區間,每個區間都對應一座升降機。原本合眾國號的飛行甲板裝甲厚度為2 吋,其下迴廊甲板另有一吋厚的裝甲;而此時船艦局的設計維持2吋的飛行甲板裝甲厚度,下方迴廊甲板厚度減為0.75吋,而側舷裝甲帶以及機庫甲板裝甲都維 持在60磅級STS(1.5吋;先前設計時側舷裝甲帶一度考慮降為1.25吋)。

一開始,美國海軍為新航母設定的機庫高度為19英尺(5.79m),與合眾國號的28英尺(8.53m)相去甚遠 ;不過為了配合發展中的A-3D天空武士(Sky warrier)艦載轟炸機(折疊機翼後至少需要22英尺高的停放空間),美國海軍隨後就將新航母的機庫高度設定為25英尺(7.62m)。 為了因應機庫增高使船艦重心提高,船艦局修又改設計案,將水線寬度增加到127.5英尺(38.88m),彌補機庫高度增加而減損的穩定性,標準排水量上升到59900噸級 ;而增加舷寬而增加的排水量也使新航母無法再強化飛行甲板裝甲,因此厚度就固定在二吋。此外,最後新航母的彈射器與升降機數 量也恢復到與合眾國號相同(都為四座),航空武器攜帶量也擴大到1800至2000噸級。在1951年2月,船艦局正式推出這個新的設計,成為之後CVA-59的 設計基準,基本上等於於合眾國號的縮小版。

稍後船艦局進一步修改設計,取消原本來自合眾國號的雙龍骨水下船型、雙尾鰭艦尾結構,改回傳統水下船型以及方形艦尾(這是美國航空母艦首次使用方尾),水線長度增加10英尺而來到990英尺 (301.75m),水線寬與吃水分別維持在125英尺(38.1m)與34英尺(10.36m);此外,在艦底龍骨末端增加一具第三船舵,提高船艦受損 時的生存性。CVA-59修改船型,可能是因為先前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雙尾鰭結構在實際操作中會發生振動。

此種方案沿用合眾國號的改進型直角甲板佈局,且飛行甲板兩側各有一個延伸外擴部;,飛機沿著艦體中軸線降落,裝備四部彈射器,包括兩部位於兩側飛行甲板外擴部位的C-10短行程(211英尺,約64.3m)彈射器,以及兩部設置在艦首的C-7長行程(253英尺,約77.1m)彈射器。C-7與C-10都是先前為合眾國號開發,採用火藥為動力 ,理論上四部彈射器可以同時彈射飛機升空。在此階段。為了強化在惡劣海象下的航行能力、避免艦首結構受損,因而首度採用將飛行甲板與艦首融合為一體的封閉式設計,稱為暴風首(Strom bow)。

CVA-59艦上總共佈置四個升降機,其中兩個分別位於左、右舷彈射器前方的外擴部位,艦首左舷彈射器後方設置一具,而艦尾也設置一具。CVA-59也比照合眾國號,將飛行員待命室移到機庫甲板下方(二次大戰時代的艾賽克斯級航母將飛行員待命室設置在飛行甲板下方的迴廊甲板,在戰爭末期曾發生遭到日本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時撞中、裡面使飛行員傷亡慘重),使之受到機庫甲板保護;而為了讓飛行員從待命室抵達飛行甲板更為便利,CVA-59設置了手扶電梯來連接飛行員待命室以及飛行甲板。

與合眾國號相同,初期CVA-59仍基於完全針對航空操作優化的「平甲板」設計原則(航空母艦上不能有任何高於飛行甲板的結構,以避免干擾飛機起降),因此 配置一個可伸縮的小型艦島設計 ,在起降時可向下收縮,避免干擾飛行甲板作業 ;然而在設計階段,這種伸縮艦島便面臨機械可靠度不佳的問題。而美國海軍船艦局比較偏好固定式的小型艦島,一份1951年6月的方案也預留一個設置固定式艦島的舷外平台空間(位於右舷彈射器後方與右舷升降機之間)。無論是伸縮式 或固定小型艦島 ,這類完全遷就航空操作的「平甲板」構型,不僅對艦上雷達、通信等電子設備的布置造成困擾,只能沿著甲板邊緣布置,位置過低,需要三套SPS-6C對空搜索雷達與三套SPS-10平面搜索雷達才能達到360度全方位覆蓋,效率低落。除了艦島之外,早期CVA-59的主機排煙管道也沿用合眾國號的設計從艦體兩側排放,艦體兩側各設置四個伸縮式煙囪;由於排煙口高度接近飛行甲板,為了減少主機廢氣對飛行甲板的干擾,煙囪採用特殊的伸縮式設計,平時直立豎起,飛行作業時轉向水平方向朝舷外,盡量遠離飛行甲板。因此,艦體兩側都要設置交叉連接(cross over)的排煙系統,不僅佔用更多艦內空間,而且通過更多內部艙室旁邊,帶來高熱。

  由於海軍航空隊進入噴射機時代,航空作業的燃料消耗量大增,再加上先前的實戰經驗,美國海軍大幅提高新航母的航空燃油的攜帶量;此外美國海軍當時也開始修 改航空母艦的蒸氣鍋爐系統,使之能配合JP-5航空煤油,因此船艦與飛機都能使用共通的油種,可根據實際需求做出更有彈性的調整。

雖然 「平甲板設計」導致前述許多設計問題,由於時程緊迫,美國海軍仍在1951年7月12日簽署首艦佛瑞斯塔號的建造合約,在1952年7月23日簽署二號艦沙拉托加號(USS Saratoga CVA-60)的建造合約。 在1952年時,美國海軍已經開始測試由英國皇家海軍提出的斜角飛行甲板概念。

1952年時一種CVA-59的概念設計,採用 平甲板構型、兩側舷外彈射器與伸縮式艦島,整體佈局

大致延續CVA-58合眾國號航空母艦相 (最顯著的區別是採用封閉式艦首)。在1953年,美國海軍

正式決定變更已經開工的佛瑞斯塔級的設計,納入斜角甲板與固定式大型艦島。

引進斜角甲板/蒸氣彈射器

在1953年1月,美 國海軍艦船局(BuShip)在1953年1月向美國海軍部長建議,在1955財年編列購買一艘具有斜角甲板設計的航空母艦;而當時美國海軍部長威廉.費 奇特勒(William M. Fechteler)則認為,美國海軍此時已經獲得批准建造三艘佛瑞斯塔級,前兩艘已經簽署合約並安放了龍骨(首艦佛瑞斯塔號在1952年7月14日安放 龍骨,二號艦沙拉托加號在1952年12月16日安放龍骨);如果繼續執行原本的方案,那麼意味著美國海軍將會以過時的設計來建造所費不貲的超級航母。因 此,費奇特勒在1953年5月下令,修改 佛瑞斯塔級的設計方案,引進英式斜角甲板。在安放龍骨之後還如此大幅度修改設計,在美國海軍航母發展史上十分罕見。

在1953年10月7日,海軍艦船局發出修改後的方案,稱為Scheme34;在此方案中,佛瑞斯塔級主甲板 設置了一個與艦體中軸線夾角10.5度的斜角飛行甲板,使 航母擁有兩個各自獨立的起降動線,使起降作業彼此互不干擾,更適合操作起降速度快、重量大的噴射機;在新的設計中,佛瑞斯塔級的飛行甲板右側增加一個向外延伸的平台,在此安裝一個夠大的固定式艦島結構(含煙囪),不會佔用飛行甲板空間以及妨礙起降作業,因此就不需要原本問題叢生的伸縮式艦島以及兩側伸縮式煙囪 ,而且較大的艦島也能充分配合煙囪以及電子系統的的布置,進而使艦體騰出更多空間來作為人員住艙等用途。

前兩艘建造中的佛瑞斯塔級便更改設計,換上斜角甲板與新的艦島設計 ,連帶使升降機、彈射器的佈局也因而調整;而之後的兩艘則一開始便套用改進後的設計。由於斜角甲板降落的安全性大幅提高,不像過去航母需要安裝十多條 攔阻索來防止飛機撞進艦首甲板的停機區,首艦佛瑞斯塔號就只配備六條攔阻索,後續各艦進一步減少到四至五條。 更改為斜角甲板並在右舷裝置大型固定式艦島之後,原本位於右舷外擴部位的彈射器就移到左舷斜角甲板外側,這個位置距離左舷舷外原本的彈射器過於靠近,彈射角度相交,所以兩架飛機雖能在左舷兩個彈射器同時待命卻無法同時彈射,因 此佛瑞斯塔級引進斜角飛行甲板之後就失去了原先同時彈射四架飛機升空的能力,只能同時彈射三架;不過實際操作上影響不明顯,新設計在理論上仍能再4分鐘內讓32架飛機升空,更重要的是斜角甲板的佈局讓飛機升空與降落能同時進行。由於飛行甲板就是船體承力結構的主甲板,彈射器 軌道在主甲板上開槽的角度就不能與艦體中軸線差異太大(以免影響甲板強度),因此左舷兩部彈射器無法透過加大安裝角度的方式來錯開。

在引進斜角飛行甲板設計的同時,美國海軍也將原本佛瑞斯塔級預定採用的C-7長行程火藥彈射器和C-10短行程火藥彈射器 (這兩者原本是為合眾國號超級航母而發展),更換為蒸汽彈射器。蒸氣彈射器同樣由英國率先發展,首先安裝在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英仙座號(HMS Perseus R51)輕型航空母艦進行測試(英仙座號先前在1946年5月17日除役封存,1949年加裝實驗型蒸氣彈射器,1950年重新服役)。在1951年12 月,英仙座號航向大西洋,在1952年1月中抵達美國東岸,隨即在美國進行性能展示與測試,隨後美國海軍也立刻決定引進蒸氣彈射器; 由於佛瑞斯塔級首艦佛瑞斯塔號的建造合約已經在1951年7月12日簽署,因此之後美國海軍也變更了原始設計與合約,為佛瑞斯塔級改裝蒸氣彈射器。 美國海軍取消火藥彈射器之後,長行程的C-7被重新設計成蒸氣彈射器(沿用原本的規格與組件,改換英國蒸氣彈射器的動作機制),編號維持不變,而C-10 就被從英國引進的C-11(BSX-1的美國版)取代。用蒸氣彈射器取代火藥彈射器之後,原本艦上需要儲存的400噸炸藥也就不需要了。

結果,佛瑞斯塔級推出時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航母,更在航母史上締造多項第一:第一種專為操作噴射戰機而設計的航母、第一種在完工之初就採用斜角飛行甲板的航母、第一種在 完工之初就擁有蒸汽彈射器的航母。雖然斜角飛行甲板與蒸汽彈射器皆為英國人的發明,而且佛瑞斯塔級原始設計都沒有包含這兩項技術;但是英國本身在戰後沒有資金設計建造全新的航空母艦,因此 反而是美國佛瑞斯塔級成為第一種擁有這些特徵的新造航空母艦。

基本設計

與 先前建造的中途島級(Midway class CVA-41~43)相比,佛瑞斯塔級的排水量增加約25%(滿載76000噸以上),艦體長度多了30m,舷寬增加6m,飛行甲板面積比改裝前的中途島 級提高65%,機庫高度也 從艾賽克斯級、中途島級的17.5英尺(5.33m,二戰規範)大幅增加到25英尺(7.62m),可操作A-3D天空武士武士(Sky warrior)重型艦載攻擊機 。而與未成的合眾國號相較,佛瑞斯塔級雖然尺寸、排水量較低(減少約9%),但由於引進更先進的斜角飛行甲板佈局,使得航空操作效率高於合眾國號 。佛瑞斯塔級飛行甲板長1018英尺(310.29m),最寬處為237英尺(72/24)。理論上,蒸氣彈射器每次彈射之間的最短間隔是30秒,在理想 情況下每具蒸氣彈射器能在一分鐘內彈射2架飛機,四組彈射器每分鐘可以彈射8架,四分鐘就能彈射32架,使得艦載機在甲板上等待彈射的時間縮短(當時採用 渦輪噴射引擎的艦載機非常耗油),避免在起飛前就消耗過多油料;不過考慮實際甲板調度,前述的循環彈射速率很難達成,更不可能長久維持。 佛瑞斯塔級的航空彈藥攜帶量包含1650噸常規武器與150噸核武,略低於合眾國號(總共為2000噸)與中途島級(原始設計2167噸,但改裝後降為 1889噸)。與合眾國號相較,佛瑞斯塔級的航空燃料從11545噸減少為8607噸,但航空燃油攜帶量高達4679噸(包含750000加侖螺旋槳飛機 的航空汽油與789000加侖JP-5噴射機用油),遠高於合眾國號的1526噸航空汽油。

佛瑞斯塔級能搭載80~100架噴射機,而中途島級約65至75架。佛瑞斯塔級擁有比中途島級多兩具的四具蒸汽彈射器,有兩個位於前甲板,另外兩個則位於中甲板 。艦上配備四具蒸氣彈射器、四套MK-7-1攔阻索與一道攔截網。前兩艘佛瑞斯塔級(CV-59、60)混合使用C-7與C-11型 蒸氣彈射器,兩者工作的蒸氣壓力都是550psi,其中C-7是原本美國自行開發的火藥彈射器改成蒸氣的版本,軌道行程250英尺(76.2m) ,能將5萬磅的物體從靜止加速到131節終端速率,將6.3萬磅的物體加速到120節終端速度;而C-11則是英國BSX-1轉移技術在美國生產的版本,彈射行程211英尺(64.31m) ,能將5萬磅的物體從靜止加速到115節終端速率,將4.5萬磅物體加速到120節終端速度。當時美國海軍最大最重的A-3D核子轟炸機只能由行程較長的C-7彈射器彈射升空,造成使用上的若干不便。佛瑞斯塔級三、四號艦(CV-61、62) 的四部彈射器都統一為行程較長的C-7,使得甲板調度工作變得更為自由。

動力方面,佛瑞斯塔級使用8具Babcock and Wilcox(B&W)1200psi蒸氣鍋爐,最大輸出功率260000馬力,帶動四具 西屋(Westinghouse)蒸汽渦輪推動四軸螺旋槳推進,最大航速32節 。最初佛瑞斯塔級設計時預定的續航力指標是12000海里,但由於隨後將部分船艦自用油槽改用來搭載航空燃料,使得實際續航力有所下降。首艦佛瑞斯塔號(USS Forrestal CVA-59)由於建造時間緊迫,仍使用使用與二戰型美國航母的600psi蒸氣推進系統 (因為新的1200psi/華氏950度高壓蒸氣系統的關鍵材料面臨短缺),其蒸氣鍋爐工作壓力615psi,飽和溫度華氏850度(攝氏454度) ,總功率260000軸馬力;由於蒸氣壓力較低,因此配合佛瑞斯塔級的蒸氣彈射器也必須稍加修改。而從二號艦沙拉拖加號(USS Saratoga CVA-60)開始,美國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就一律使用二戰後新推出的1200psi/華氏950度高壓蒸氣鍋爐 ,總功率提高到280000軸馬力。 供電方面,佛瑞斯塔級配備八部1500KW的蒸氣渦輪發電機(SSTG)以及三部1000KW級柴油發電機,服役後因應供電需求成長又增設兩部600KW級(400 cycle)蒸氣渦輪發電機。

1952年建成服役的合眾國號大西洋班輪據信是作為佛瑞斯塔級航空母艦的

高壓蒸氣推進系統的實驗船。合眾國號至今仍保持橫渡大西洋定期班輪的

最高航速紀錄。

有一種說法是,比佛瑞斯塔級稍早開工的合眾國號(SS United States)大西洋郵輪,被作為佛瑞斯塔級的推進系統測試平台,因此佛瑞斯塔級的推進系統、機艙佈局都與合眾國號極為類似。合眾國號是由美國運輸委員會(United States Shipping Board,USSB)緊急艦隊公司(Emergency Fleet Corporation,EFC)經營的合眾國航線(United States Lines)所擁有的大西洋班輪,美國政府補助了建造費用(7940萬美元)的2/3,因此該船在戰爭爆發時會被徵用轉換為跨大西洋運兵船,船體結構、耐火生存等也都符合海軍標準。合眾國號由海軍船艦經驗豐富的Gibbs & Cox公司設計,新港紐斯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建造,1950年2月安放龍骨,1951年6月23日下水,1952年開始服役。合眾國號滿載排水量45400噸,推進系統包括八部Babcock & Wilcox的1000psi高壓蒸氣鍋爐(日後減至925psi)驅動四部Westinghouse的雙減速齒輪渦輪,四軸推進,額定功率超過240000軸馬力,推重比幾乎是著名的冠達郵輪(Cunard Line)的瑪麗皇后號(RMS Queen Mary)大西洋班輪的兩倍。合眾國號在1952年7月3日到7日從紐約到英國康瓦爾(Cornwall)的處女航,航程3天10小時40分鐘,全程平均速率35.59節,以10小時的差距打敗瑪麗皇后號先前從紐約到康瓦爾的紀錄並獲得藍帶獎(Blue Riband),至今合眾國號仍然是大西洋定期班輪航速紀錄的保持者。合眾國號試航時的最高航速紀錄值到1968年才解密,試航時曾達到38.32節的高速;不過1952到1969年合眾國號營運期間,其主機輸出不曾超過150000馬力。

1957年佛瑞斯塔號部署於地中海地區時的照片。畫面中是A-3D天空武士核子攻擊機。

一架A-3D天空武士攻擊機正從獨立號(CV-62)彈射起飛,畫面中另一架A-3D在起飛位置。

攝於1959年4月。

1957年佛瑞斯塔號部署於地中海地區時的照片。畫面中有三架A-1天襲者螺旋槳攻擊機

正排隊等待起飛。

1957年佛瑞斯塔號部署於地中海地區時的照片。畫面中是F-9戰鬥機隊。

1957年佛瑞斯塔號部署於地中海地區時的照片。前方是一架A-1天襲者螺旋槳攻擊機,其後

是一架F-86噴射戰鬥機的艦載型。

由下而上是佛瑞斯塔級的獨立號(CV-62)、沙拉托加號(CV-60)

與二次大戰期間服役的艾賽克斯級(Essex class)航空母艦

獨立號(USS Intrepid CVA-11)。攝於1961年美國海軍航空隊成立50週年紀念日。

 

在1972年6月,研發中的F-14A雄貓(Tomcat)戰鬥機在佛瑞斯塔號上進行首次起降測試。

佛瑞斯塔號與皇家海軍皇家方舟號(HMS Ark Royal R09)航空母艦(上)

一同在地中海航行。攝於1973年。

SPS-43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佛 瑞斯塔級 是 美國海軍第一種將艦體主結構延伸到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飛行甲板就是強度甲板),而英國在二次大戰後期建造的裝甲航空母艦早已開始使用這種設計;在此之前,美國航空母艦的船艦結構 本體只到機庫甲板(機庫甲板是強度甲板),機庫側壁與飛行甲板都是另外在船體上搭建的上層結構。這是因為二次大戰後出現的艦載噴射機的體積重量大增,連帶使航空母艦整體尺寸都要 增加,並且需要在飛行甲板上安裝強力蒸氣彈射器讓艦載升空,航空母艦自然需要強度更高的飛行甲板結構才能承受。從佛瑞斯塔級開始,美國海軍航母強度甲板都是到飛行甲板;而佛瑞斯塔級的飛行甲板裝甲厚達3英吋。由於飛行甲板結構比過去更強,位於甲板邊緣的升降機便可裝置於艦身中段,並與兩舷凸出部位結合,超過 一半的艦載機可以裝於相連的大型機庫中 。

佛瑞斯塔級的下甲板機庫長740英尺(225.55m),寬101英尺(30.78m),高25英尺(7.62m);機庫內由兩道重型防火門分隔成三個區域,萬一機庫內飛機或油料彈藥發生火災,可以隔絕受災區域。 佛瑞斯塔級透過從飛行甲板到艦底的整體箱型結構與多層隔艙來提高抵抗戰損的能力 ,加上艦體主結構已經延伸到飛行甲板而擁有較好的強度,因此依然有良好的防護效果;全艦總共分成1200個水密隔艙,側舷裝甲厚150mm,側舷設置多達五個防雷層(使用6個艙壁)。佛瑞斯塔級能儲存78萬9000加侖JP-5噴射機用油、75萬加侖供活塞螺旋槳機使用的航空汽油(avgas)、7800噸船用燃油、1600噸級傳統航空彈藥,以及165噸航空核子彈藥。

佛 瑞斯塔級擁有四個側舷升降機,比 中途島級多一個,其中一個位於左舷斜角甲板前緣,其他三個位於右舷(一個在艦島之前,兩個於艦島之後) ,載重能力達54ton。相較於早期的設計。過去美國從二戰以來的航空母艦都使用開放式艦首(直到中途島級以及未成的合眾國號),佛瑞斯塔級的原始設計就 使用封閉式艦首設計, 再加上乾舷比中途島級更高,使得耐海能力比中途島級明顯改善(先前中途島級乾舷較低使得甲板上浪嚴重,海水經常打進機庫甲板,而且較差的耐海能力也影響航 空作業能力)。

由於佛瑞斯塔級是在開工後才從直線飛行甲板變更為斜向甲板,艦內艙室結構已經無法進行大規模調整,所以新設計的斜向甲板只能遷就既有設計,其升降機配置 並不理想。左舷升降機設置在斜角甲板降落動線前端, 當此升降機運作時,就會使斜甲板的起降動線無法使用,只剩下艦體縱軸的動線可以起降;諷刺的是,斜角甲板原始用意就是將飛機起飛、降落的動線錯開,避免互 相干擾,而佛瑞斯塔級的配置就使 航母往往只剩一個起降動線可用。此外,雖然臨時改用一個大型固定艦島,但由於艦體結構艙室已經無法大幅調整,佛瑞斯塔級的艦島只能設置在右側船身中部(而 不是更後方的位置), 導致右舷三部升降之中,只有一部升降機(1號)能設置在艦島前方,另兩座(3號與4號)設置在艦島後方。

具有斜角甲板的航空母艦運轉時,飛機在甲板上調度 運轉最頻繁的區域是由前部兩個彈射器後方、斜角甲板降落跑道右側以及右舷邊緣之間包圍的區域,又稱為「三角區域」(delta area);飛機降落停止後來到斜角甲板前端,之後被牽引到位於右舷的升降機送入下甲板機庫,或者飛機從下甲板機庫送上飛行甲板整備以及送上彈射器起飛,都會通過這個三角區域;在「三角區域」內停放的飛機,不會干擾斜角甲板跑到的起降作業。而出現在「三角區域」的艦島,就成為一個大型 障礙物。由於佛瑞斯塔級艦島前方只有一部升降機,以致於較多的飛機是從艦島後方兩部升降機送上飛行甲板,必須移動較遠距離才能抵達起「三角區域」前方的彈射等待區 ;而從斜角甲板降落的飛機停在艦首之後,也會有較多的飛機必須滑行較遠的距離越過艦島,來到艦島後方的兩部升降機運至機庫,這樣的配置效率並不是最佳化。除此之外,佛瑞斯塔級2號升降機設置在左舷斜角甲板最前端,不僅使用時就會阻斷斜角甲板的起降作業,在大浪沖擊時也經常首當其衝上浪,使得這座升降機經常潮濕,影響作業;因此,2號升降機的使用率最低。

佛瑞斯塔級服役初期的自衛武裝為八座 新型MK-42自動化127mm 54倍徑高/平兩用快砲,這種配置仍頗有二戰風格;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佛瑞斯塔級的MK-42五吋艦砲遭到拆除,被兩具MK-25海麻雀防空飛彈 (BPDMS)系統取代,BPDMS在1980年代又被更新型的MK-29改良型海麻雀防空飛彈與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取代。佛瑞斯塔級最初的電子裝備包括SPS-12對空搜索雷達、SPN-6航空管制雷達、SPS-8測高/航空管制雷達 、SPS-10平面搜索雷達、空中戰術導航(TACAN)等,在1960年代初期加裝了SPS-43A長程二維對空搜索雷達,在1960年代末期以SPS-30來取代SPS-8/12,並加裝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

沙拉托加號(CV-60)通過紐約東河(East River)的橋樑下方。為了通過紐約的橋樑,

佛瑞斯塔級的前後兩個桅杆都能向側面倒下,使總高度降低(這是當時美國航母的標準規範)。

獨立號(CVA-62)剛通過紐約東河上的布魯克林大橋。為了通過橋面,兩個桅杆都向側面倒放。

 

中型航母插曲:CVA3/53

在1952年底頭兩艘佛瑞斯塔級艦才安放龍骨不久,美國海軍便開始規劃1955至1958年度的 航母建造計畫(其中1956、57年度計畫成為日後小鷹級,1958年度則造就企業號)。為了降低造價,當時美國海軍希望將新航母的噸位降至與改良後的中 途島級航母相當的水準,但同時保留起降重型核子攻擊機的操作能力,而1953年6月發展的CVA 3/53與稍後發展的CVA 10/53等案便是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孕育而生。

CVA 3/53全長922英尺(281m),水線長850英尺(259m),水線寬119英尺(36.17m),標準排水量45020ton(與中途島級的原始 設計相當),滿載排水量59392ton,在航空操作與防護等能力上都有較多犧牲,其防護能力標準相當於佛瑞斯塔級的70%,搭載機數量只有佛瑞斯塔級的 2/3,雖然A-3D核子攻擊機的搭載數量達23架,只略低於佛瑞斯塔級的25架,但航空燃料彈藥裝載量還是只有佛瑞斯塔級的2/3。而隨後的CVA 10/53則是探討確保擁有與佛瑞斯塔級同級航空攻擊能力之下的最低限度船型,盡可能壓縮艦體長度並適當調降航速、續航力、防護性能,其標準排水量 44500ton,滿載排水量62300ton,與經過SCB 110程序改進後的中途島級相當,而由於船型較為寬短(水線長度、寬度分別是844與124英尺,257.2與37.79m)而推進系統出力與中途島級相 當(21萬2000軸馬力),因此預估試航的航速降至30.7節,持續航速降至28.6節。由於1960年代以來航空技術一日千里,艦載機尺寸水漲船高, 小型 航母根本沒有足夠的機庫、油料彈藥乃至飛行甲板空間來操作、維護越來越大的艦載機,導致作戰效益急遽下降。此外,連美國海軍航空署同時期提出的可操作十萬 磅飛機、起飛彈射速度150~175節的需求(為此需要350英尺的彈射器長度以及740英尺的降落距離,因此飛行甲板全長至少應有332.45公尺), 已經到達佛瑞斯塔級的艦體規模能負荷的極限,所以新一代 航母的尺寸反而還得進一步加碼。

因此,美國海軍暫時打消發展前述中型航母的念頭,回歸超級航母的路線上。

遊騎兵號與獨立號

美國海軍艦艇設計委員會在1954年又推出了CVA 1/54設計方案,最後演變成CVA 3/54,輕載排水量62690噸,滿載排水量79940噸,水線長度990英尺(301.75m),比佛瑞斯塔級又增加了40英尺(約12.2m),強 化了航母操作設施,四部彈射器全部是行程較長的C-7(彈射行程253英尺(77.11m),最大蒸汽壓力550psi)並換裝強度以及制動能力更高的 MK-7-2攔截索系統 ;此外,側舷飛機升降機面積擴大(由佛瑞斯塔級的63X52英尺增為80X52英尺)以適未來的新艦載機。此外,CVA 1/54改善了升降機布置 ,把艦島向後移動,右舷三具飛機升降機的配置改為兩座在艦島前、一座在艦島後 ,使得斜角甲板跑道、右舷邊緣之間的「三角區域」(艦島前方)變成有兩座升降機可用(原本佛瑞斯塔級只有一個),無論是剛降落的飛機從艦首移動到升降機準備送入機庫,或者由升降機送上甲板、準備滑行到起飛等待區域的飛機,在「三角區域」滑行的距離都可以相對縮短,提高飛行甲板調度的效率。而原位於左舷斜甲板前端的2號升降機移到斜甲板後端來減低上浪,也避免對斜角甲板起降作業的干擾。此外,艦內彈藥儲存空間重新配置,主機出力增加至30萬匹軸馬力,使航速達到33 節,並且對原本佛瑞斯塔級的尾舵進行修改 。由於CVA 3/54太大太昂貴,美國海軍艦艇設計委員會接著又縮減尺寸,最後成為CVA 5/54,把水線長度降至940英尺(286.5m),滿載排水量降至64000噸左右。

由於1954與55年度的 航母建造計畫以經決定沿用佛瑞斯塔級的規格繼續建造,即第三、第四艘本級艦游騎兵號(USS Ranger CV-61)和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這兩艦只應用了CVA 5/54規格中全面換裝C-7彈射器這一項;而CVA 5/54方案則為日後的小鷹級航母的SCB 127/153方案奠定了基礎。

雖 然沒有採用CVA 1/54,遊騎兵號與獨立號相對於前兩艘佛瑞斯塔級仍有小幅改進,包括取消位於艦底龍骨末端而實際功用不大的第三船舵(前兩艘佛瑞斯塔級服役期間也都沒有使 用)、艦尾改為凹槽型設計來增加可作業的平台空間等。遊騎兵號左舷前部升降機採用全鋁質焊接結構,其餘三艘的左舷前部升降機都使用全鋼製結構。此外,獨立 號的飛行甲板末端切角略有不同,使其長度略增為318.82m,比其他姊妹艦(316.68m)略為增加。

 

(上與下)佛瑞斯塔號的艦島,攝於1980年代現代化改良之後,電子裝備大幅更新。

艦橋頂部裝有一具SPS-48三維對空監視雷達,艦島後方頂上是一具SPS-49二維長程

對空搜索雷達。

最 初本級艦被歸類為攻擊型航空母艦(CVA),但1975年6月30日開始實行的艦艇分類新標準之中,取消了CVS(反潛型航空母艦)與CVA的區分, 航母一律統一為CV,因此本級艦編號前面的CVA就此被改成CV了。除了遊騎兵號外,其他三艘佛瑞斯塔級 在1980年代都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工程──延壽計畫(Service Life Extension Program,SLEP) ,包括對艦體與各種主機/輔機進行檢修、更換部分鍋爐,以及檢修改善消防、燃油、蒸汽與彈射系統等,對艦上一半以上的各種設備進行更換,換裝美日能製造 454600公升淡水的新型淡水機,並改善人員起居條件;作戰裝備方面,拆除舊有的SPS-43A雷達,增加SPS-48、49雷達、MK-23 TAS、MK-29 IPDMS以及MK-15 CIWS、改良NTDS及TFCC(包括增設反潛戰術支援中心);航空設施方面,將原有的C7/11彈射器更換成新的C-13,換裝力道更強的攔截索,並 加大升降機的面積以及增加出力。 薩拉托加號號於1980年10月至1983年2月完成SLEP改裝,佛瑞斯塔號於1985年4月至1987年8月進行SLEP改良,獨立號則在1985年 4月至1987年8月進行。 在1992年,佛瑞斯塔號轉為訓練航母,並在9月展開維修;然而由於航空母艦部隊的裁減,美國海軍在1993年3月宣布取消對佛瑞斯塔號的檢修,該艦在 1993年9月退役。

服役經歷

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派遣包括獨立號在內的一百多艘作戰艦艇對古巴周圍500海里海域實施封鎖。在1967年7月25日,佛瑞塔號部署在越南海岸附近對北越各目標實施攻擊,在7月29日發生嚴重火災(見下文)事故之前,總共出動超過150架次而無損失。在1983年,佛瑞斯塔號參加封鎖尼加拉瓜的行動,同年10月又偕同姊妹艦獨立號參與入侵格瑞納達、推翻左派政府的軍事行動。1986年3月美國與利比亞衝突升溫,本級艦 薩拉托加號號與中途島級的珊瑚海號(USS Coralsea CV-43)、小鷹級的美利堅號(USS America CV-66)前往地中海執行「草原烈火」(Operation Prairie Fire)行動(詳見小鷹級航空母艦一文),在3月24日至25日與利比亞海空交火,擊毀地面防空飛彈雷達站,並擊沈1艘利比亞艦艇,擊傷一艘。

在1987 年美國介入兩伊戰爭在波灣為油輪進行護航期間,獨立級的游騎兵號(USS Ranger CV-61)曾參與1987年10月19日進行的靈敏射手作戰(Operation Nimble Archer),此一行動是報復三天前(10月16日)伊朗位於阿法半島的飛彈陣地以海鷹反艦飛彈擊傷懸掛美國國旗的科威特油輪以斯海市號(MV Sea Isle City),行動目標是摧毀兩座配備雷達、用來協助岸基反艦飛彈先期標定目標的伊朗鑽油平台。在靈敏射手作戰中,遊騎兵號的E-2C空中預警機、F- 14A戰鬥機以及伴隨遊騎兵號的貝克納普級飛彈巡洋艦威廉.史坦利號(USS William H. Standley,CG-32)負責提供空中掩護,而主要攻擊任務則由四艘美軍水面艦艇擔綱,包括紀德級飛彈驅逐艦紀德號(USS Kidd DDG-993)、兩艘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李夫威奇號(USS Leftwich,DD-984)、楊約翰號(USS John Young DD-973)與派里級巡防艦薩奇號(USS Thach FFG-43)。在10月19日下午1時40分左右,美軍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霍爾號(USS Hoel DDG-13)首先以無線電通知伊朗兩座鑽油平台,美軍即將發動攻擊;約20分鐘後(下午2時),前述四艘美軍艦艇對這兩座鑽油平台展開砲擊,而美軍特種 部隊(應為陸戰隊海豹小組)也由艦載直昇機登上其中一座鑽油平台,蒐取若干情報與文件,離開前在鑽油平台上設置炸藥將之摧毀。

1987年10月19日,游騎兵號航空母艦率領美國海軍編隊進行靈敏射手作戰。

此為作戰中遭到美軍摧毀、燃燒中的伊朗指揮平台(原本是鑽油平台)。

在1990年8月伊拉克佔領科威特後,四艘佛瑞斯塔級先後全數在出動;其中,獨立號在8月7日抵達安曼灣,成為第一個投入對伊拉克的海空封鎖的美國 航母(次日艾森豪號的戰鬥群則在紅海就位,對伊拉克北面實施封鎖);隨後 薩拉托加號號在8月前往紅海,9月則調往地中海,1991年1月6日攻擊前夕又調回紅海;至於遊騎兵號與剛剛完成整修的佛瑞斯塔號則在1991年1月抵達波灣。在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Desert Storm)作戰發起時,美國海軍在波灣地區總共部署六個航母戰鬥群,其中部署在波斯灣的本級艦為遊騎兵號,薩拉托加號號部署在紅海。在沙漠風暴戰役中, 薩拉托加號號的艦載機隊損失3架,而遊騎兵號的機隊則以無戰損的狀態漂亮完成2000多架次任務。在1992年8月,遊騎兵號與獨立號又回到波灣值勤;任務結束後, 遊騎兵號再返國圖中臨時被派往索馬利亞海域參與「恢復希望」行動,以艦載機在索馬利亞上空進行監視與偵察。

在1996年台灣海峽飛彈危機期間,獨立號率領的戰鬥群在1996年3月部署在台灣東部海域對中國進行威懾,而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率領的航母戰鬥群也在換防途中(從中東返回)與獨立號在台灣附近水域會合。 在台海飛彈危機期間,美軍航空母艦的EA-6B電戰機配合美國空軍的EC-135電子干擾機,曾經多次配合對中國大陸沿海的觀測與通信站 等進行電子壓制,期間解放軍位於福建、浙江沿海的雷達、電信乃至於地面管制與空中戰機之間的通信都遭到癱瘓; 這些單位用盡一切方法都無法克服干擾,且與上級之間的語音無線電呼叫也都被美軍截收到。

獨立號(CV-59,中)與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左)於1997年9月25日在日本外海航行。

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這兩艘航空母艦的戰鬥群都出現在台灣附近水域。

意外事故

在越戰時期,本級艦游騎兵號與佛瑞斯塔號都曾發生意外事故,游騎兵號於1965年4月13日在越南海域作業(當時該艦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第七快速 航母編隊的旗艦)時,艦上一條油管發生爆炸,火勢迅速在一號主機艙蔓延,花了一個小時才撲滅,這場火災迫使游騎兵號返回舊金山海軍造船廠整修四個月 ;修復後,遊騎兵號又回到越南戰場上。

在1967 年7月29日當地時間上午10時50分,佛瑞斯塔號準備放出機隊對北越發動空襲時,艦尾飛行甲板一架F-4戰鬥機掛載的空對地火箭竟然 走火擊發,擊中甲板對面一架A-4攻擊機的副油箱 ,火箭的引信保險雖然防止彈頭引爆,但仍舊使這架A-4的油箱起火開始燃燒,該機攜帶的兩枚1000磅炸彈也隨即爆炸,隨即連鎖波及周圍滿載油彈的雞群, 引發一連串猛烈火勢與大爆炸,整個後甲板隨即籠罩在一片火海中,並將佛瑞斯塔號的艦尾炸得殘破不堪 (總計艦尾有9枚機載炸彈被引爆)。在第一架A-4副油箱起火之後的短短1分36秒,佛瑞斯塔號上的第八號損管隊就被迫從火場撤退,艦上大部分受過專業訓 練的損管人員都在第一波爆炸中喪生(第八損管隊只剩三人生還,都受重傷),使得艦上其他沒有接受專業消防訓練的人員必須處理迅速惡化的災情。爆炸的威力在 艦尾飛行甲板上開了個大洞,燃燒中的航空燃油往下流入機庫與住艙,使得災情一路蔓延。當時艦上的損管人員 依照程序以海龍泡沫滅火器對燃油火災,然而飛行甲板邊緣的消防組員卻以海水滅火器噴灑,消防海水沖散了原本能覆蓋燃油火源的泡沫,而漂浮在消防水上的燃油 繼續燃燒並到處流竄,反而使災情蔓延惡化。 直到中午12:15左右,飛行甲板的火勢才被控制,隨後艦上人員仍奮力將濃煙從艦內排除並冷卻02、03甲板,到下午13:42左右全艦火勢才被控制,直 到次日(7月30日)凌晨4時全部火勢才被撲滅,全艦總共有134人喪生、64人重傷,21架飛機 被燒毀,彈射器與飛行甲板遭到嚴重破壞,是人類航母發展史上損失最為慘重的 承平意外事故。從1967年9月19日到1968年4月8日,佛瑞斯塔號在諾福克海軍造船廠(Norfolk Naval Shipyard)進行整修;這次佛瑞斯塔號的火災總共造成7200萬美元的損失。

在這次事故後,美國海軍的航空彈藥保險措施以及船艦消防損管等都經過了重新檢討。美國海軍開始在航空母艦上引進全飛行甲板的消防噴淋系統,可自動在整個飛行甲板噴灑消防泡沫或海水,而第一艘裝備的是富蘭克林.羅斯福號(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A-43,在1968至1969年的維修工程中加裝)。

結局

四艘佛瑞斯塔級在1993至1998年陸續除役 ,其中獨立號的艦錨與錨鏈日後被移植到2009年1月成軍的最後一艘(第10艘)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老布希號(USS George H.W. Bush CVN-77)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