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島級航空母艦
攝於1945年9月剛成軍的中途島號(USS Midway CVB-41)航空母艦,是典型的二戰構型。
中途島號(USS Midway CVB-41)在1945年3月20日二次大戰末期在新港紐斯造船廠舉行下水典禮的照片。
1949年3月17日的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B-43),仍為完工時的原始構型,甲板上搭載各型活塞螺旋槳軍機。
在1949年2月4日,中途島號(CVB-41)航行在西西里以東海域。此照片是在埃賽克斯級航空母艦菲律賓海號
(USS Philippine Sea CVB-47)上拍攝,兩艦都搭載二戰時代的F-4U海盜式螺旋槳戰鬥機。
攝於1952年的中途島號,甲板上包括AD攻擊機、二戰時代的F-4U海盜戰鬥轟炸機等。
(上與下)在1949年4月14日,一架P-2V3海王星(Neptune)核子轟炸機從中途島號起飛,進行了4800英里的長時間
連續飛行,展現美國海軍發展艦載核子戰略打擊能力的決心。由於P-2V3並非配合航母的設計,機翼無法
折疊,只能部署在甲板上而不能進機庫;起飛重量過大,依靠火箭助推(JATO)才能在航母甲板上起飛,且不能返艦降落。
在1951年7月2日,一架P-2V3核子轟炸機以火箭助飛方式從中途島級二號艦富蘭克林.羅斯福號
(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B-42)起飛。
在普吉灣海軍造船廠定期維修的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43)。攝於1952年2月12日。
攝於1955年的珊瑚海號,當時該艦部署在地中海(3月到9月)。甲板上有美國海軍第一代噴射
戰鬥機F-2H,以及活塞螺旋槳發動機的野人(AJ)長程攻擊機、A-1天襲者攻擊機等等。
此時該艦還沒有改裝斜角飛行甲板。
一架野人(Savage)AJ長程攻擊機在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43)的甲板準備起飛。
(上與下)攝於1960年2月的珊瑚海號,當時該艦在普吉灣海軍造船廠(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
完成SCB-110A改裝作業(含斜角飛行甲板),正在試航。
攝於1965年的中途島級三號艦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A-43),此時該艦剛完成一輪在越南海域的作戰部署
(1964年12月7日到1965年11月1日),在西太平洋海上值勤了331天,航行距離105000海里(169000公里)
,相當於環繞地球四次。在這次部署期間,艦上的第15艦載機聯隊(CVW-15)執行超過160次打擊任務
,對越南境內幕標投擲了5440噸(6000tons)彈藥。
攝於1956年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號(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B-42),剛完成了SCB-110改裝,設置了斜角甲板,
右舷後部以及左側斜角甲板各有一部舷外升降機;此時艦島前方的升降機仍為中央式
攝於1969年剛完成新一輪改裝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號。與上圖剛完成SCB 110改裝的狀態相較,此時富蘭克林.羅斯福號艦島
前方原本的舷內升降機被改成了舷外升降機。此次改裝也更新了電子系統, 主桅杆頂上的碟狀天線是
AN/SPS-30航空管制雷達,艦島頂部右側的延伸平台裝置一座AN/SPS-43A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上與下)1976到1977年間,富蘭克林.羅斯福號實驗性地部署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V-8A獵鷹STOVL戰機,
首開美國海軍在航空母艦上部署STOVL機種的紀錄。
中途島號參與1975年4月29至30日美國從越南撤退的「頻繁之風」行動的畫面;此時艦上原有的固定翼機隊
都暫時移到菲律賓,艦上滿載用來運送美國與南越軍民的海軍陸戰隊HH-53重型運輸直昇機。
完成頻繁之風任務的中途島號,艦上搭載了超過100架降落在泰國、原屬越南共和國的軍機撤往關島。
(上與下)一架蘇聯IL-38反潛機近距離飛越中途島號。攝於1979年5月18日。
現代化改良後的的珊瑚海號航空母艦(USS Coral Sea CV-43),艦上滿載F-4戰鬥機與A-7海盜式攻擊機。
停泊在珍珠港的中途島號以及佛瑞斯塔級(Forresta class)航空母艦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
,攝於1991年8月23日。當時中途島正結束在日本橫須賀的部署在返回卡羅萊納北島的路途上,隨後於1992年春
正式舉行除役典禮;而獨立號就是前往橫須賀接替中途島號的防務。此照片可以顯示出中途島級與佛瑞斯塔級
甲板佈局的不同。
攝於1989年的珊瑚海號,艦面上可看到F/A-18戰鬥機。
攝於1983年的中途島號。
(上與下)1987年美國海軍組成的阿爾法戰鬥群(Battle Group Alpha ),以中途島號為旗艦,並包括愛荷華號
(USS Iowa BB-61)戰鬥艦。直到1988年,阿爾法戰鬥群都在波斯灣地區執行護航勤務,
保護經過該水域的油輪免於遭受兩伊戰爭波及。
愛荷華號(USS Iowa BB-61)戰鬥艦與中途島號航空母艦(USS Midway CV-41)並排航行
,攝於1987年阿爾法戰鬥群任務期間。
正面看中途島號。攝於1987年阿爾法戰鬥群任務期間。
攝於1989年的中途島號。
(上與下)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海軍投入的四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祖魯戰鬥群」(Battle Force Zulu)的畫面。
左上角為中途島號,右上角為尼米茲級的西奧多.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CVN-71),
左下角為佛瑞斯塔級的遊騎兵號( USS Ranger CV-61),右下角為小鷹級的美利堅號(USS America CV-66)。
(上與下)1989年11月中途島號停靠澳洲佛里曼特爾港(Freemantle)的照片。
中途島號艦島,攝於1989年11月停靠澳洲佛里曼特爾港。約在1970年代,中途島號艦島前方就改漆成黑色;
這是因為在二戰時期設計的中途島號,飛行甲板原始構型是長方形,艦島設置在艦體邊緣;進入噴射機時代後,
艦島前方是右側彈射起飛區;隨著噴射軍機推力越來越大,起飛的噴射廢氣也越強,容易將艦島正面燻黑。
為了避免艦島前方需要一再重新上漆,遂乾脆漆成黑色。一些在戰後繼續服役、改裝斜角甲板
容納噴射機的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艦島前方也都漆成黑色。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美國(Midway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
CV-41、43: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 Dry Dock Company CV-42: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Camden, New Jersey | |||||||
尺寸(公尺) |
原始: 全長295.24 水線長274.32 水線寬36.88 飛行甲板寬34.4 全寬41.48(包含側舷升降機) 吃水10.1 CV-43除役前狀態: 全長305.24 水線長275.84 最大寬78.78m 水線寬42.8 吃水10.76 CV-41除役前狀態: 全長約300 水線長274.32 最大寬70.41 水線寬42.8 吃水10.76 | |||||||
排水量(ton) |
原始:輕載42710 滿載55100 CV-43除役前:輕載45100 滿載62600 CV-41除役前:輕載47895 滿載64714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B&W鍋爐*8/212000
蒸汽渦輪*4(CV-41、43採用西屋製品,CV-42使用GE製品) 四軸 | |||||||
航速(節) | 超過3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服役後期 AN/SPS-48C 3D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49 2D對空搜索雷達*1 AN/SPS-65平面搜索雷達*1 AN/WLR-1 電子戰系統*1 AN/WLR-10 電子戰系統*1 AN/WLR-11 電子戰系統*1 MK-36 干擾彈發射器(SRBOC) | |||||||
聲納 | 無 | |||||||
射控/作戰系統 | MK-115射控系統*2 | |||||||
乘員 |
船員2553
飛行聯隊隊員2239 | |||||||
艦載武裝 |
服役初期: MK-16五吋高平兩用艦砲*18 21座四聯裝Bofors 40mm防空機砲*21 Oerlikon 20mm防空機砲*68
服役後期: MK-25 BPDMS海麻雀短程飛彈發射器*2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3 | |||||||
艦載機 |
服役後期: 各型軍機總共約68架 E-2C空中預警機約4架 三個中隊F/A-18A/B/C/D戰鬥機(約48架) 二個中隊A-6E攻擊機(約16架,已除役) | |||||||
備註 |
共四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除籍時間 | 備註 | |
CV-41 MIDWAY | 1942/8/1 | 1943/10/27 | 1945/3/20 | 1945/9/10 | 1992/4/11 | 1997/3/17 | 1997/3/17從備役艦隊除名,2003年9月拖至舊金山進行改裝博物館工程,停放於聖地牙哥,2004年6月7日正式開放。 | |
CV-42 FRANKLIN D. ROOSEVELT | 1943/12/1 | 1945/4/29 | 1945/10/27 | 1977/9/30 | 1977/10/1 | |||
CV-43 CORAL SEA | 1943/6/14 | 1944/7/10 | 1946/4/2 | 1947/10/1 | 1990/4/26 | 1990/4/28 | ||
備註 | 最初被歸類為大型航空母艦(CVB),1952年10月1日改歸類為攻擊型航母(CVA),1975年6月30日改歸類為航空母艦(CV)。 |
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期間, 美國海軍愛賽克斯級(Essex class)艦隊航空母艦從1942年起大量下水服役,構成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強大力量。 雖然愛賽克斯級(標準排水量30800噸,滿載排水量36380)是當時全球載機數量最多、攻擊力與防空火力最強大的航空母艦,但與先前美國的萊新頓級、約克頓級(Yorkton class) 一樣,都未在飛行甲板上施予裝甲來抵抗炸彈,這是因為飛行甲板裝甲將使航空母艦重心急遽上升並縮減可用容積,導致飛機裝載量大幅下降, 這對於美國海軍航母運用思想而言根本無法接受。 憑藉著長程預警雷達、強大的戰鬥機指揮攔截體系、雷達指揮防空砲等當代最先進防空攔截技術,1944年美國航空母艦的 防禦作戰似乎都不成問題,在馬里亞納海戰中幾乎消滅了日本航空母艦的航空兵力。但是1944年底的雷伊泰灣海戰開始,陷入頹勢的日本啟用了神風特攻隊,以自殺飛機衝撞美軍艦隊;此時,即便是當時最強大的美國 航母部隊防空網, 也無法保證百分之百攔截每一架以美國航母甲板為目標的自殺飛機;雖然擁有當時最精準可靠的雷達導引防砲,但即使是中彈的自殺飛機,往往還是能藉由慣性而衝撞美國航空母艦;只要一架載滿油料彈藥的自殺機撞擊沒有裝甲防禦的 航母甲板, 就很可能引發一連串嚴重災難,例如引爆甲板上飛機油料、彈藥而引發大規模火災。1945年美國大艦隊逼近日本本土之後,便經常遭到大批日本陸、海軍自殺飛機凶猛無情的衝擊,而這些裝甲不多的 航母遭擊中後往往災情慘重、人員大量傷亡,僅僅靠著美國海軍 出色的損管能力才免於沈沒,此後數個月都必需退出戰鬥返回美國本土大修。此外,美國航空母艦薄弱的飛行甲板也經常無法有效防禦垂直下落的炸彈,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45年3月19日愛賽克斯級 航母富蘭克林號(USS Franklin CV-13)在日本九州外海進行轟炸日本本土作業時,遭到一架日本俯衝轟炸機的偷襲,兩枚半穿甲彈精確地貫穿富蘭克林號的飛行甲板,在其塞滿正加油掛彈準備出擊美軍軍機的機庫中爆炸,當場引發一連串劇烈爆炸,兩個多小時後火勢才被撲滅。 該艦這次損壞極為嚴重,受創程度不下於中途島海戰中四艘日本空母,只因為該艦出色的消防設施與美國海軍紮實的損管訓練,才沒有沈入大海,而富蘭克林號也成為二戰裡受創而生還的 航母中,損壞最嚴重的一艘。 反觀1945年開始進入太平洋與日本作戰的英國太平洋艦隊雖然也遭到神風特攻隊攻击,但是英國航空母艦都擁有3吋裝甲保護飛行甲板,所以遭受攻擊後大都損傷輕微,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軍機及航空油料攜帶量明顯低於愛賽克斯級, 戰力遜色甚多。 在1940年美國參與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海軍展開一項研究,評估以愛賽克斯級 的艦體規模,使用裝甲飛行甲板等防護設計;這類研究顯示如果採用裝甲飛行甲板而使上部重量上升,搭載機數將無避免的大幅減少。如果以愛賽克斯級的艦體規模 若改用裝甲飛行甲板,艦載機數會降到45架才能保有像樣的耐海能力 (最多64架),而愛賽克斯級原始設計的常備艦載機隊就有72架(加上分解存放的預備機以及戰時增加的,達90至100架)。 為了在強化防護的同時維持更多艦載機,美國海軍便著手設計另一種更大型的航空母艦,其 輕載排水量約420000ton以上,滿載排水量達55000ton以上,遠超過當時美國海軍最大型的萊新噸級(Lexington class)航空母艦。所以美國海軍將此型航母視為新一類的航母──「大型航空母艦」(Large Carrier,CVB,編號仍在艦隊航母(CV)的序列裡),飛行甲板全面以厚達3吋的裝甲保護, 全艦最多可攜帶130~145架當時的各型活塞螺旋槳軍機。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有戰爭末期出現的日本超級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68000ton的改裝 空母信濃號(詳見太平洋戰博物館)在體型上勝過此種大型航母,然而信濃號的搭載機數量卻僅有47架。 但是美國海軍部分將領反對集中資源建造少數此種大型航空母艦,而應該建造體型較小但是數量可以較多的愛賽克斯級以換取作戰彈性。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規模與經費大幅縮水,不可能大規模建造新的大型航空母艦,所以原本預定建造六艘的此型 航母(CVB-41~44、56、57)最後落到只剩三艘,而CVB-44、56、57分別在1942、1945、1945年遭到取消。首艘此種大型空母──中途島號(USS Midway CVB-41)在1945年9月10日服役,但是日本已經在該月2日無條件投降,所以本級艦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擦身而過。首艦的命名不用說,是紀念太平洋戰爭中於1942年6月發生的中途島海戰,該役中處於相對弱勢的美國海軍竟然全殲南雲中將的四艘精銳航空母艦,成為美日攻守易勢以及太平洋戰局的轉捩點;本級艦第三艘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B-43)的命名則來自於發生在中途島戰役之前的珊瑚海海戰──人類海軍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以艦載機相互攻擊的戰役,美軍在此役中雖然損失較重,但在戰略上阻止了日本的攻勢。以上兩艘的命名尚遵循以往美國航空母艦以戰場或名艦名來命名的原則,但是第二艘本級艦(CVB-42)則採用領導美國走過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在二次大戰中擊敗軸心國、1945年4月在勝利前夕逝世於任內的偉大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之名,在當年是美國海軍中是較為罕見、以人名命名的航空母艦。 基本設計 中途島級 的設計目標包括:可操作數量更多的艦載機、最大程度減少艦島以及艦砲佔用的甲板空間(先前艾賽克斯級艦島前、後各裝置兩座雙聯裝五吋艦砲,艦島後方還有40mm防空砲位,這些佔據大量飛行甲板空間)、裝甲帶設計能在重巡洋艦的8英吋火砲之下生存,以及首度考慮加強對飛行甲板承受上方攻擊的強度。因此,中途島級成為美國第一種採用裝甲飛行甲板的航母。 雖然如此,中途島級的整體構型仍與英國二次大戰期間的裝甲航空母艦有顯著不同;英國裝甲航母的強度甲板就是飛行甲板,機庫側壁是船身強度結構的一部分;而中途島級則沿用過去美國航空母艦一貫的設計,船艦本體結構的主甲板只到機庫甲板,機庫側壁與上面的裝甲飛行甲板只是船體搭載的上層結構。中途島級也是最後一種採用這種設計的美國航空母艦,隨著噴射機時代艦載機重量以及航空母艦尺寸的放大,必須有更強的飛行甲板結構才能支持,所以之後美國海軍建造的超級航母,強度甲板都往上提高到飛行甲板。不過,日後中途島級升級換裝更重更大的噴射機時,因為強度甲板只到機庫,意味著其上飛行甲板等相對更容易進行大幅改裝,例如之後中途島級陸續將原本的舷內升降機改成舷外,而同樣在二次大戰末期設計的幾艘英製航空母艦(如鷹號、皇家方舟號)由於強度甲板範圍直到飛行甲板,根本無法更動原本的舷內升降機構造,對於適應越來越大型的噴射機十分吃力。中途島級沿用與愛塞克斯級類似的長方形直角飛行甲板,開放式艦首。中途島級艦體水線長900英尺(274.32m),水線寬121英尺(36.88m)。 中途島級是二戰時代設計的美國航母之中,唯一採用內側雙尾鰭(Twin-Skeg)的航空母艦,這兩個尾鰭負責支撐內側兩個螺旋槳(二號與三號)。雙尾鰭通常用於戰鬥艦、巡洋艦等水面船艦,作用是延伸側舷防雷保護層長度,並且提供額外的浮力和穩定性來承受後部砲塔的重量,然而中途島號並沒有艦尾砲塔。與傳統螺旋槳靠軸或支柱支撐的設計,雙尾鰭通常可以提高螺旋槳推進效率,但也會干擾進入螺旋槳的水流,引發艦體震動;因此,中途島級日後改裝時,雙尾鰭長度被縮短40英尺(12.2m),原本由尾鰭支撐的第二、第三號螺旋槳都補裝一個中間支柱,修改後船體振動與螺旋槳空蝕都明顯改善。 中途島級採用厚達3.5吋(89mm)的裝甲飛行甲板,此裝甲由特殊抗拉伸鋼(Special Tensile Steel,STS)製造;負責支撐飛行甲板的機庫艙壁也比較厚實, 有助於強化飛行甲板結構,被擊中起火後比較不容易整個塌陷。中途島級的主甲板與機庫甲板厚2吋(51mm),飛行甲板從第46到174號肋骨(frame)的長度由厚度3.5吋(89mm)的特殊處理強化鋼板(Special Treatment Steel ,STS)構成,機庫甲板從第36至192號肋骨長度是由雙層40磅(各1吋厚,兩層共2吋)STS鋼板製造,艦內艙壁厚160mm,艦體兩側水線部位比照防禦二戰時代輕巡洋艦火砲的標準設置裝甲帶,左舷裝甲帶厚度稍厚為7.6英吋(19.3cm);右舷因為安裝艦島,為了平衡所以側面裝甲帶稍薄,厚度7英吋(17.78cm);這樣的側舷裝甲帶厚度比英國光輝號航母的側壁(4吋)還厚。 中途島號機庫內部以四道40-50磅級STS防火/防爆裝甲隔門,形成五個可以各自獨立的區間(原本愛賽克斯級以兩道艙壁區分為三個區域),在發生火災爆炸時能關閉,避免災情蔓延。 中途島級的下甲板機庫長692英尺(210.92m),寬95英尺(28m),高17.5英尺(5.33m)。由於中途島號擁有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有史以來最厚重的裝甲,為了控制限制船體高度,內部所有甲板高度都限制在8英尺(2.438m) 中途島級的飛行甲板總共配置三具升降機,比愛賽克斯級還多一具 ,其中兩具位於艦體中軸線,第三具則是一部位於艦體左舷中部的舷外升降機(平時可折疊),並設有兩具H-4-1液壓彈射器 ;H-4-1是當時美國海軍力量最強的液壓彈射器,在彈射當時F-9F噴射艦載機時,在無外載的標準起飛重量/滿載武裝的最大起飛重量所需的甲板風分別是25與33節(當時二戰建造的愛賽克斯級航空母艦的H4B液壓彈射器彈射最大起飛重量的F-9F時,理論上需要44節甲板風,幾乎不可能達成;這足見二戰時代的液壓彈射器已經走到盡頭,需要更強力的蒸氣彈射器)。艦上的防空武裝包括18門MK-16五吋高平兩用艦砲、21座四聯裝Bofors 40mm防空機砲與68門Oerlikon 20mm防空機砲, 都是二戰末期美國航母的標準防空武器。為了減輕上部重量,中途島級只裝備單管的5吋艦砲,而非愛賽克斯級的雙管型,並且完全省略與巡洋艦同級的八吋艦砲(203mm)。 雖然中途島級可搭載130架以上的各型飛機,然而實際操作經驗很快就發現,艦上的二戰式艦載機管制體系,根本無法一次指揮這麼多艦載機。中途島級配備12具B&W蒸汽鍋爐與四具蒸汽渦輪,四軸推進, 總功率212000軸馬力;其中,中途島號與珊瑚海號的蒸汽渦輪由向來為美國 航母提供輪機設備的西屋(Westinghousing)製造,而 富蘭克林.羅斯福號則採用通用電機(General Electric)製造的渦輪。 在設計初期階段,中途島級的主機輸出功率指標是15萬匹或17.2萬匹軸馬力,後來因為要求增加續航力導致排水量增加(增加燃油攜帶量),因而將功率提高到21.2萬匹軸馬力。 由於使用沈重的裝甲飛行甲板,為了降低重心,中途島級只好採用較低的乾舷(設計吃水線到機庫甲板高度僅22英尺,約6.7m),加上傳統開放式的艦首設計,使得前甲板很容易上浪;由於建造期間的諸多修改導致重量增加,使艦體穩定性和浮力降低 ,遭遇大浪時艦首很難浮起,而是直接穿破海浪,大量海水直接灌入開放式的艦首,飛行甲板與機庫甲板前部進水量超過預期,導致穩定性下降。 穩定性不佳使中途島級更容易發生橫搖與縱搖,海浪因而更容易打上不高的乾舷;在中高海浪的情況下,中途島級的飛行甲板就已經嚴重上浪,而前部飛行甲板與機庫很容易進水。日後升級時,中途島級增設了舷外升降機,而右舷前部升降機(位於艦島前方位置)的前方平台非常容易受到航行時艦體興波衝擊,激起的海浪噴濺甚至可能高過艦橋並飛到飛行甲板另一邊。原本中途島級理論上最多能承受24度的橫搖(再多就有翻覆的危險),然而實際服役期間,中途島級在惡劣海象下經常發生更大幅度的橫搖。 在整個服役生涯裡,中途島級始終飽受容易進水與穩定性差等困擾,歷年多次改裝增重之後甚至有惡化的趨勢,在美國海軍中被暱稱為「濕船」(Wet Ship)。
攝於1982年9月下旬NORPAC 82演習期間、在惡劣海象中的中途島號, 大浪打上艦首甲板。由此可見此時艦艏離海面相當近。
中途島號在1988年10月8日於菲律賓外海遭遇颱風時的畫面,在劇烈風浪的 搖晃之下,船舷幾乎接觸海面。 演變發展 中途島號進成軍之後,最初艦上搭載的艦載機種包括二次大戰時代發展出來的F-6F-5N地獄貓戰鬥機、F-4U-B海盜式戰鬥攻擊機以及二戰後推出的AD-1天襲者攻擊機等,全都是活塞螺旋槳機種。 在1947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獨立成為美國空軍;由於當時戰略核子轟炸成為美蘇兩強的終極戰略,攜帶核子武器的戰略轟炸機能直搗敵國核心造成決定性的破壞,因此以美國空軍為主的一派認為海軍遠洋艦隊與兩棲登陸作戰再也無用武之地;為了抵抗這類「空軍至上」的論調,美國海軍也開始追求在航空母艦上配置核子轟炸機,並在1940年代規劃排水量將近8萬噸級、配備核子轟炸機的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 CVA-58)航空母艦。在1949年4月14日,一架洛克西德(Lockheed)P2V-3海王星(Nipton)大型螺旋槳巡邏機從位於諾福克外海的中途島號起飛,飛越巴拿馬運河、德州,然後抵達加州聖地牙哥的海軍航空基地,沿途橫跨4800英里而不間斷,總飛行時間25小時40分鐘;這次測試展現了美國海軍發展核能打擊能力的決心。雖然合眾國號在美國空軍派的運作下於1949年4月下旬遭到封殺,不過這並未動搖美國海軍在航空母艦上配置核子轟炸機的決心。美國海軍立刻改裝12架P-2V成為P2V-3C核子轟炸機,能攜帶9000磅級的MK-8原子彈 ,作為真正的艦載核子轟炸機服役之前的過渡性機種;不過,以中途島級的尺寸與設施,要操作P2V其實相當勉強,無法停入機庫而只能停放在飛行甲板上,其重量也超過艦上液壓彈射器的承載能力,必須以火箭助飛(Jet-assisted take-off,JATO)、額外加裝可拋棄的助推火箭才能在中途島級的甲板上起飛,而且無法在艦上將落 ;P-2V過大的翼展只能勉強通過艦島(距離艦島僅數英尺),起飛時危險性不小。除此之外,美國海軍還開發專為航母操作的核子轟炸機,第一種服役的是具有折疊翼機構、 起飛重量4.5萬磅級的野人(Savage)AJ核子轟炸機,從1949年5月開始交付美國海軍。在1950年,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 富蘭克林.羅斯福號(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42)完成了改裝作業,增加核武儲存設施,成為美國第一艘可以攜帶機載核子武器並起降操作核子轟炸機的航空母艦。 在滿載排水量超過七萬噸的佛瑞斯塔級(Forrestal calss)超級航母服役前,中途島級是美國海軍唯一能操作核子轟炸機的航母,但以中途島級的尺寸噸位,實際上十分勉強;如果要操作四架野人AJ,艦上必須先撤走30架艦載機,才能為甲板與機庫騰出足夠空間。 軍事科技的進步並未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而停滯下來,反而日趨蓬勃,尤其是二次大戰中由納粹未研發完成或太晚投入戰場的各種革命性軍事科技 落入各戰勝國手中後,使得更多革命性的軍事科技領域被急速開發。對航空母艦而言,其面臨的最大革命性發展就是噴射機的發展。為了操作更重、速度更快的噴射機,航母設計出現的必要 變革包括以斜角飛行甲板取代傳統長方形直角甲板、以新發明的蒸汽彈射系統取代二戰時期的液壓彈射系統、新型自動化輔助降落系統等等,這些都是英國人 的發明。 其中,斜角甲板於1951年8月被皇家海軍航空隊資深飛行員丹尼斯.坎貝爾上校(Captain Dennis Cambell)首度提出,把艦載機降落的動線從艦體中軸線向左旋轉若干角度,使得停放在艦首甲板區域的飛機不會阻擋降落飛機的動線。二次大戰結束以後, 噴射機取代螺旋槳飛機成了注定的趨勢,而噴射機的重量與降落速度都遠大於二戰時代的螺旋槳飛機,意味降落時需要更長的滑行距離才能停下來。如果採用以往長方形甲 板的設計,起飛與降落動線在同一條縱軸上,前甲板還難免停放一些飛機(回收機隊時,先降落的艦載機不可能立刻從飛行甲板清出,而必須暫時停在飛行甲板前方),則更快更重的噴射機如果沒成功鉤住捕捉鉤,就勢必一頭撞上 停放在甲板前端的飛機,根本沒有重飛的機會;在艦載噴射機剛剛啟用的年代,使用長方形飛行甲板的二戰型航母就經常發生這類意外,例如韓戰爆發的前兩個月(1950年7月到8月),在戰區值勤的兩艘美軍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鍛(USS Valley Forge CV-45)以及菲律賓海號(USS Philippine Sea CV-47) 上的F-9F噴射戰鬥機單位,就發生35次著艦降落事故。此外,長方形飛行甲板的寬幅有限,使飛機機翼離艦島距離較近,更容易發生危險──尤其是噴射機體型與翼展日艦增加。 有了斜角甲板之後,起飛作業的軸線與降落作業的軸線就能 加以區隔,已經降落或整備中的飛機可以停放在艦首,同時整條淨空的斜向甲板可以專門用於降落,即便沒有成功捕捉也能安然重飛。相較於早期其他區隔航空母艦起飛、降落區域的設計,斜角甲板能在不過份增加航空母艦長度與寬度的情況下,獲得良好的動線區隔效果,最有實用價值;如果仍延續直線型設計,前方作為專門起飛、後方作為專門將落動線,除非擁有極長的飛行甲板尺寸否則不可能提供足夠的空間;而如果採用左、右並列布置獨立的起飛與降落動線,則航空母艦舷寬會增加到無法接受的程度。 除了把起降動線錯開之外,斜角甲板設計另一個效益,是在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創造了一個不佔用起飛或降落空間的「三角區域」(delta area),可以專門用於艦載機運轉調度,而不會干擾起飛與降落作業。「三角區域」是艦首起飛跑道(含艦首彈射器)後方、斜角甲板降落跑道右側、艦體右舷邊緣之間包圍起來的區域。飛機從斜角甲板降落停止後,就送到斜角甲板前端,之後被牽引到位於右舷的升降機送入下甲板機庫;而飛機從下甲板機庫送上飛行甲板之後,也在「三角區域」整備,然後前往艦首彈射器後方的等待起飛區域。「三角區域」是現代航空母艦運作時,飛機載甲板上運轉調度最密集頻繁的區域。 理論上,斜角甲板與艦體中軸線傾斜的角度越大,營造出的降落動線就越長;然而對於船艦而言,斜角甲板傾角越大意味著更加外擴,艦體也需要相對應的尺寸來達成平衡,導致排水量與成本上升;而對艦載機而言,斜角甲板傾斜角度如果過大,也意味著降落時與船艦航行時來自艦首的氣流夾角增加,提高了降落時操作的困難度。以美國海軍累積的船艦設計與航空操作經驗,斜角甲板與艦體中軸線的夾角以10度左右為佳。 英國皇家海軍從1952年2月4日8日在二戰期間服役的巨人級(Colossus class)輕型航空母艦凱旋號(HMS Triumph R16)上進行測試斜角甲板概念(沒有實際改裝,只重劃降落動線)測試,隨後在3月於二戰型艦隊航母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87)進行類似測試,被證實非常成功。美國海軍在1951年9月英國法茵堡航空展中就得知了皇家海軍尼斯.坎貝爾上校的斜角甲板構想並立刻產生興趣,在1952年5月26至29日在中途島號上進行斜角甲板概念測試,當時只是更改甲板佈局、跑道動線等,並未進行實際的結構改造;隨後在1952年9月,美國海軍對一艘艾賽克斯級安提坦號(USS Antietam CV-36)進行改裝,用來測試斜角甲板(與艦體中線夾角為10.5度),在1953年1月12至16日進行了日夜間起降作業測試,連續進行了超過500次降落作業而沒有發生任何事故;隨後安提坦號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在6月至7月配合皇家海軍艦載機單位進行一連串起降測試,包含64次落地重飛、19次攔阻著艦等,使英美雙方都充分體認了斜角甲板的價值。 蒸汽彈射器也是英國人的發明,力道比二戰時代的水力彈射系統更強,能提供更沈重的 艦載機足夠的起飛升力。 二戰時代各國航母的飛機升降機都位於甲板中軸線上,作戰時一旦發生故障卡在中間,就會截斷起降動線,導致航母喪失作業能力;因此,二戰以後新的設計趨勢,就是將升降機移至側舷。 中途島級隨後改裝的C-11蒸氣彈射器就是英國布朗兄弟(Brown Brothers & Co.)生產的BSX-1(英國後來量產型號為BS-4)的美國版,當時美國先向英國訂購五套BSX-1,然後以授權生產的方式在美國生產。相較於英國原本BSX-1,C-11的工作蒸氣壓改成配合當時美國海軍艦艇鍋爐的550psi(皇家海軍艦艇鍋爐的蒸氣壓是400psi,但BSX-1測試時已經可以在550psi蒸氣壓下工作),此外行程也從BS-4的151英尺(約46m)延長到C-11-1的240英尺(約73.15m)以及C-11-2的211英尺(約64.3m)。 中途島級的歸類也隨著美國海軍的演進而有所改變。由於蘇聯海軍的潛艦兵力急速強化,美國海軍為了加強反潛作為, 便採取一系列對策;其中之一就是在1952年將美國海軍陣中的航空母艦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CVA)以及反潛型航空母艦(CVS,擔任此一任務的都是愛賽克斯級), 前者擔負第一線的作戰任務,而後者則專司反潛;至於CVB則遭到廢除,因為未來的航空母艦只會越造越大。 於是,三艘中途島級在1952年10月1日被歸類為攻擊型航空母艦,代號從CVB就改成了CVA。不過進入1970年代,隨著被改裝為CVS的老舊愛賽克斯級陸續凋零,又不可能 有足夠資源建造新艦加以替補,因此美國海軍在1975年6月30日頒佈新的艦艇分類法則時,取消了CVS與CVA的區分,航母一律統一為CV, 在CV的艦載機編制中新增反潛機單位,以填補CVS的任務空缺。 歷年改裝 中途島號服役初期,艦上人員反應艦橋面積不足、過於擁擠,造成作業上許多不便,因此三號艦珊瑚海號擴大了艦島區域的可用面積,爾後前兩艘本級艦進行改裝時也比照辦理。擴增艦島面積同時也改善了防空砲指揮人員的視野。 在1950年11月到1951年4月,中途島號回到諾福克海軍造船廠進行改裝,強化飛行甲板強度,使之能操作新服役的AJ-1野人(Savage)攻擊機 以及其他噴射機;同時,拆除部分5吋高射砲,以新的MK-33 3吋(76mm)50倍徑防空快砲取代原本的Bofors 40mm機砲,改裝作業在1951年4月完成。 在1947年7月,富蘭克林.羅斯福號航母展開一項改裝,以20座MK-33雙聯裝76mm快砲(砲身編號為MK-22)取代原本的四聯裝Bofors 40mm機砲。在1950年,富蘭克林.羅斯福號的武裝儲存設施經過改裝,成為 第一艘攜帶核子武器執行戰備任務的美國航母,供艦載攻擊機攜帶投擲。 SCB 110/110A改裝(加裝斜角甲板、蒸氣彈射器、擴大升降機) 在1954年4月底,富蘭克林.羅斯福號進入宏恩角海軍船塢,展開 服役後第一次大規模改裝;此一程序稱為SCB-110(愛賽克斯級對應的類似改裝程序為SCB-27系列),而富蘭克林.羅斯福號是首艘進行改良程序的中途島級。 此項改良主要是讓中途島級更適合操作噴射艦載機,包括以斜角飛行甲板取代原本的直角甲板,斜甲板與中心線的夾角為10.5度,總長度增為147m,飛行甲板寬63m,甲板強度也予以增加;以 兩具C-11-1蒸汽彈射器(彈射行程240英尺,約73.15m)取代原本位於艦首的兩具H-4-1液壓彈射器 ,此外在斜角甲板降落區增設一座長度較短C-11-2則蒸汽彈射器(彈射行程211英尺,約64.3m),必要時讓艦載機從斜角甲板的降落區起飛。彈射器後方設置可折收的噴氣折流板,並換用更強力的攔截索。 原本位於艦尾的三號舷內升降機改成舷外升降機,設置在艦島後方的右舷外側,而左舷升降機則佈置在斜角甲板前端;而位於艦首兩部彈射器之間的中央升降機的前端增加一個三角延伸部位,故 三部飛機升降機的面積全數擴大,舉升能力也提高為74000磅(約33.57tonne) ,以適應體型和重量都越來越大的噴射艦載機。 此外,SCB-110改裝也 擴大艦島結構,在煙囪後方增建新的航空管制中心(比原先位置上移兩層),不僅容積比原本更大,而且是擁有空調的全封閉結構。艦島換裝新的管狀桅杆,其上加裝新的SPS-8測高雷達、SPS-12對空搜索雷達與無線電戰術導航系統(TACOM)。結構方面,SCB-110 把原本的開放式艦首改建為封閉式(稱為hurricane bow),以增加耐海性(這也是跟英國人學來的);增加航空燃油攜帶量,從原本 132萬公升增為170萬公升。此外,兩舷的水線裝甲帶移除,改用最大厚度5吋的外層護板,保護範圍延伸到機庫;這是因為從二次大戰以來,其實美國海軍艦隊型航空母艦從沒有遭受艦砲威脅,更需要的是破片防護(splinter protection)措施。此外,SCB-110改裝拆除八座MK-16五吋艦砲,保留10座。為了因應增加的重量,艦體中央增加 隆起的鼓狀側舷艙室來增加儲備浮力,盡量彌補上部重量大幅增加而惡化的穩定性,萬一船體受損進水時有助於維持穩定;新增的側舷浮艙涵蓋672英尺(204.825m),最大厚度4英尺(1.22m)。富蘭克林.羅斯福號在1956年4月完成SCB-110改裝並恢復現役,艦體長度增加3m,吃水線寬度從113英尺(34.44m)增至122英尺(37.18m),標準排水量上升為51000ton,滿載排水量增為63400ton,然而穩定性仍有所降低。 在1955年6月底至1957年9月底,中途島號在普吉灣海軍船廠進行與先前珊瑚海號相同的SCB-110現代化改裝,其中五吋艦砲數量減少4座,並換裝12座MK-33 76mm快砲。而珊瑚海號則在1957年5月底至1960年1月底完成SCB-110A改裝程序;與其他兩艘姊妹艦的SCB-110改裝程序相較,珊瑚海號的SCB-110A的三部升降機全部採用舷外配置,左舷升降機從原本斜角甲板前端移到斜角甲板後端,整體配置比前兩艘更為理想(但工程幅度也較大),此外 也升級C-11彈射器,引進濕蒸氣接收器(wet accumulators)來取代原本直接引進主機鍋爐過熱蒸氣的「乾」蒸氣接收器(類似英國第二代的BS-5蒸氣彈射器),提高了作業效能。由於SCB-110A的左舷飛行甲板外擴部位面積更大,因此艦上三部C-11蒸氣彈射器都是行程較長的C-11-1(240英尺)。在SCB-110A改進工程之中,珊瑚海號的5吋艦砲只保留6座。經過SCB-110A改良後,珊瑚海號輕載排水量為45100噸,滿載排水量為62600噸,最大寬度231英尺(70.41m),吃水34.9英尺(10.64m),飛行甲板長978英尺(298.1m),飛行甲板寬(71.93m)。 完成SCB-110/110A改良後,中途島級的主要艦載機包括F-8十字軍式戰機、A-3空中武士攻擊機等。 SCB 101.6改裝(中途島號)
左為中途島號1957年完成SCB-110改裝的構型,右為1970年完成SCB-101.6改裝 的構型,足見SCB-101.6改裝幅度的巨大;這包括改裝夾角高達13度的斜角甲板 以及延長艦首飛行甲板,大幅擴大飛行甲板可用面積;此外改裝兩具行程更長 的C-13蒸氣彈射器,並將原本在前部兩彈射器中間的中升降機改到右舷外, 三部升降機都設置到了舷外並予以擴大。 在完成1965年3月至12月的第一次越戰部署任務之後,中途島號 在1966年2月11日進入舊金山灣海軍基地,展開第二度大規模改裝,此次程序稱為SCB-101.6,主要是為了能適應美國海軍主力的F-4幽靈式戰鬥機 (不過早在1963年11月中途島號第14次海外部署時,就首度裝備F-4B戰鬥機中隊),而這堪稱美國海軍在二戰以來對現役軍艦進行過的最複雜改裝工程。 在這項改裝中,中途島號再度更新飛行甲板,最大寬度達258英尺6吋(78.78m),斜角甲板與中心線的角度增為13度 (是美國海軍航母建造史上最大的角度),跑道延長了30.5m,總面積由原本的11300平方公尺增大為16200平方公尺,面積增幅達60%以上。 完成改裝後,中途島號飛行甲板總長度變成972.2英尺(296.33m),飛行甲板寬變成(78.79m),艦上可攜帶1210噸航空彈藥與3449噸航空燃料。 在SCB 101.6改裝中,中途島號的升降機配置改成與經過SCB-110A改良之後的珊瑚海號類似,原本位於艦首兩部彈射器中間的最後一座舷內升降機移至右舷外側(艦島前方),至此艦上三部升降機都部署在舷外,其中兩部分別位於右舷艦島前、後,而從完工時就在左舷中部的舷外升降機則在此次工程中移到左舷後部,在飛機降落時也能使用;此外,三座升降機 都予以擴大,籌載能力進一步增為110000磅(約49.89tonne) 。艦上也換裝兩具力道更強、彈射行程更長(達265英尺,約80.78m)的C-13蒸汽彈射器(中途島級使用的版本蒸汽壓力為520psi,並且擁有濕蒸氣接收器)以及新型攔截索 ,使之能操作F-4戰鬥機 ;由於C-13的彈射行程比原本艦上的C-11-1延長25英尺,使得艦首左側2號彈射器後方的起飛整備區向後延伸而侵入斜角甲板降落區前端,因此SCB-101.6程序把中途島號的斜角甲板角度擴大到13.5度來盡量避開2號彈射器末端(但2號彈射器的起飛檔焰板還是不得不侵入了斜角甲板降落跑道);這樣的改裝大幅增加了船體上部重量,使穩定性惡化。此外, 由於左舷斜角甲板降落區較短,無法容納C-13彈射器,因此中途島號改裝後就取消了斜角甲板彈射器,只剩下艦首兩部C-13彈射器。原本位於艦首兩個彈射器中間的中央升降機使用時,會同時阻斷這兩部彈射器的起飛工作;移到右舷前部外側後,由於C-13彈射器長度增加,因此艦首右側1號彈射器尾端的起飛整備區與擋焰板還是緊鄰這部升降機的左側,使用時相互干擾,但至少艦首左側的2號彈射器彈射飛機時就不會干擾右前升降機。 其他方面,SCB 101.6換裝新的NTDS海軍戰術情報系統, 以效能增加一倍的現代化中央空調取代一原本數百台獨立空調,同時換裝新的海水淡化系統,有效改善了人員起居環境 。在這次改裝中,中途島號也成為美國海軍第一艘配合JP-5航空燃料的航空母艦。由於此次改裝大幅增加艦體上部重量,中途島號取消所有的5吋艦砲來補償穩定性。 中途島號在1970年1月底完成SCB-101.6改裝並重回現役,滿載排水量再增加13000噸,來到64700噸。然而,中途島號的改裝工程大幅超支,加上期間船廠必須優先為1966年10月26日在越南外海發生嚴重火災意外的奧利斯康夫號(USS Oriskany CV-34)航空母艦進行緊急整修,造成進度延誤。中途島號在兩次大規模改裝之後,右舷增加了兩座舷外升降機(艦島前、後各一),前方升降機增建擴大的前部平台,正好落在船體前部「肩部」興起的「肩波」的波峰上;而改裝後兩舷擴大的浮艙形成的「肩部」,增加了艦體通過海面時產生的肩波,因此在海況較差時,肩波波峰會衝擊右舷前部升降機前方平台,並打入機庫;即便升降機庫門關閉,波浪仍然會衝擊升降機前平台以及軌道,產生巨大的噴濺浪花,有時甚至會高過艦橋並且飛越到飛行甲板另一側。在船模測試中,工程師建議海象達6級以上時,就不要使用受到海浪沖刷的右舷前部升降機。 原本中途島號預算為8800萬美元,工期預定為兩年,然而實際上則支出了2億200萬美元,花了四年才完成;此外,改裝之後噸位持續上升的中途島級,無論是續航力與穩定性都有所下降,在惡劣海象操作的能力變差,導致日後必須再改裝。 因此,原本計畫在1966年至1970年進行類似改良工程(SCB-101.68)的 富蘭克林.羅斯福號,取消原訂的改良計畫,在1968年7月至1969年5月進行一次預算規模4600萬美元的改裝,包括將 艦島前部舷內升降機移至艦島前方右側舷外、重新布置人員起居艙室、更新電子系統、換裝新的飛行甲板海水噴淋滅火系統(這是基於1967年7月29日佛瑞斯塔號爆炸失火的教訓,富蘭克林.羅斯福號是第一艘安裝此系統的美國航母)。而珊瑚海號也在1970至1971年間進行一次規模相對較小的現代化改裝。 中途島級原始設計是二戰平甲板型航空母艦,艦島比較接近艦體中線(即便日後增建斜角甲板,但艦島的位置已經無法改變);這使得艦島正對著前方飛行甲板彈射起飛區域,很容易被戰機起飛的噴流燻黑,必須一再重漆標準的海軍灰。因此,在1970年代左右,中途島號艦島正面改漆成黑色來配合廢氣;某些改裝斜角甲板改操作噴射機的二戰型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同樣也將艦島正面漆成黑色。
完成SCB-101.6改良之後的中途島號,飛行甲板面積進一步擴大。 比起同為二次大戰時代的愛賽克斯級,中途島級由於艦體更大,接受變革的「本錢」也比較雄厚。當1960年代愛賽克斯級由於噸位不足、無法操作新的艦載機且效率落後,不適合再擔任第一線 航母的同時,中途島級卻仍能穩坐第一線航母的位置。1950至1960年代韓戰到越戰之間,航空科技飛速地發展,多種艦載機推陳出新,但是服役時間多半不長,這些包括F-2H戰轟機、AD天襲者攻擊機、F-9F戰機、F-4D天魟式(Skyray)戰機、AJ-3/4戰機(F-86的艦載版)、A-3重型艦上攻擊機、F-3H戰機、F-7U無尾翼戰機等,此外還有50年代啟用的C-1貿易者式(Trader)艦上運輸機。越戰開打時,美國海軍艦載戰機已經統一為F-8十字軍式,攻擊機為A-4天鷹式,另外配備E-1追蹤者式(Tracer)艦上空中預警機,而到此為止中途島級以及愛賽克斯級都還吃得開。但是1960年代當F-4大型艦上戰機出現時, 在1960年代下半至1970年代初進行改裝後的中途島級航母仍能勝任,但愛賽克斯級就無力操作此種當時最新銳的戰機了。除了艦載機的更新外,中途島級在服役生涯中也陸續換裝新的電子系統與短程/近迫防空武器,繼續在第一線上擔負吃重的任務。 進入1970年代後期,富蘭克林.羅斯福號由於接受的改裝最少,狀況相對較差,加上艦上的GE製蒸汽渦輪異於其他姊妹艦的西屋蒸汽渦輪,造成後勤維護不易,因此美國海軍決定讓 富蘭克林.羅斯福號除役,由規劃中的第二艘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母艾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取代。富蘭克林.羅斯福號於1976年6月至1977年4月實驗性地部署操作了AV-8獵鷹STOVL戰機,這是該艦除役前最後的部署任務。在1977年9月30日, 富蘭克林.羅斯福號除役。爾後以節約軍費開支聞名的卡特政府上台,美國海軍由於擔心卡特刪減尼米茲級的建造計畫,讓無法與多種現代化艦載機相容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號恢復現役,於是提前在1978年4月1日將未達備役年限的 富蘭克林.羅斯福號出售拆解。在1978年,中途島號拆除所有的五吋艦砲與射控系統,並加裝兩座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稍後又追加三具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進入1980年代之後,即便是生命力旺盛的中途島級,終究還是落在時代巨輪之後 。面對1970、80年代陸續出現的更新一代機種,中途島級逐漸顯露出無力感。1970年代後期出現的F-14A雄貓(Tomcat)大型艦上戰鬥機,就無法在中途島級上操作;幸好本級艦仍能使用A-6攻擊機和1980年代出現的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所以還不至於立刻被束之高閣。到了此時,中途島級已經從服役初期所謂的「超大型航空母艦」,變成美國海軍陣中最小、效率最差也最難起降的航空母艦。與其他新出現的美國航空母艦相比,中途島級不僅噸位太小、無法起降部分新艦載機,軍機搭載數量與軍機燃料裝載量也不足 ,更不用提較差的穩定性;而中途島級僅擁有兩具彈射器以及三部飛機升降機,起降作業效率比不上配備四具彈射器、四部飛機升降機的其他所有新航母。此外,在服役中不斷改裝而明顯超載的中途島級,作業時平均每三天就要補充一次燃料。雖然如此,由於1980年代積極擴張軍力對抗蘇聯的雷根政府提倡的「六百艘軍艦」的海軍艦隊規模,因此年邁的中途島號還是排上現代化改裝之列。 SCB 101.68改裝(中途島號) 在1986年3月31日,中途島號進入日本橫須賀美國海軍基地的第六號乾塢中進行生涯中第三次大規模改裝,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改裝,由日本住友重工等六個公司負責 (美國評估美國本土船廠通常需要12到14個月才能完成改裝,而日本廠商只需8個月,費用比較便宜,而且省去往返太平洋的時間),改裝工程在1986年10月完成。 此次改裝的一大重點,是彌補先前SCB-101.6改裝後穩定性降低問題;在SCB-101.6改裝之後,中途島號又增加許多新設備,因此船體強度與受損後穩定性等餘裕已經耗盡。因此,SCB 101.68一大重點,是在兩舷水線部位再增設一組大型浮艙(涵蓋先前改裝增設的舊浮艙);新的浮艙延伸到水線以下直接增加浮力(浮艙在水線以上則是儲備浮力),新的浮艙結構往上一路延伸到既有的舷外突出部位。在這次改裝中,兩舷總共增設92個包鼓艙模組,涵蓋大部分的艦體長度(從41號肋骨到212號肋骨),水線寬度從先前113英尺(34.44)大幅增加到142英尺(43.28m),增幅高達26%; 而為了適應寬度增加的船型,中途島號也一併更換更大的舵,並在兩個船舵中間增設一個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其他項目包括改良航管設施與後勤支援設施來配合新服役的F/A-18戰鬥攻擊機、換裝新的通信系統、加裝附加的外板與排/注水管、改善部分人員艙室起居條件、拆除總重達47噸的廢舊電纜等,此外換裝新的MK-2攔截索與更大的新型噴流擋板。完成改裝後,中途島號的滿載排水量再增加至70000ton左右 ,而改裝前艦上的F-4戰機與A-7攻擊機也就此被F/A-18與A-6取代。此項改裝計畫比原進度提前3天完成,隨後在1986年11月28日,第5艦載機聯隊接收的第1架F/A-18A大黃蜂戰鬥攻擊機降落在中途島號上。 在這次改裝中,美國以在水線位置增加包鼓物的方式增加浮力,改善因為上部重量增加而損失的穩定性。然而,由於這次改裝較為匆促,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的艦體和流體力學部門(Hull Form & Hydrodynamics Division)以及重量和穩定性部門(Weight & Stability Division)在設計規劃時顧此失彼,加上經費有限、無法做完整的流體力學分析,導致設計出現重大問題。首先,此次改裝增加大型側舷浮艙來增加浮力,但新浮艙也使船體前段原本較為平滑的截面曲線增加了一個非常突出的肩部,不僅增大艦體航行時產生的興波(會加劇對側舷飛機升降機的衝擊),也顯著改變了船艦橫搖週期。 在1985年時,NAVSEA的艦體和流體力學部門一個當時最新開發的船舶動態估計程式(Ship Motions Program,SMP)估計中途島號增加新浮艙之後的航行特性,但是當時這類程式還不是很成熟,例如沒有考慮到水線以上船型與海面波浪造成的影響,而且有兩個輸入的主要計算參數是錯誤的;而為了節省經費,美國海軍不想建造新的中途島級船模來驗證SMP程式的計算結果,工程師只好以中途島級航母最初的木質船模(已有超過40年歷史)進行修改進行水槽測試;然而,這個舊模型只是用來測試航行阻力與自航推進,水線以上的船體只製作到機庫甲板層,除了側舷升降機之外,其他在服役後改裝時新增的舷外平台基本都沒有呈現在模型上(尤其是最明顯遭海浪沖擊的右舷前部升降機前方平台),使得這個船型測試與中途島號實際現況出現很大落差;再加上一開始輸入SMP程式計算的兩個重要參數錯誤,結果使改裝後中途島號實際上的艦體流體特性與計算模擬結果相差頗大,橫搖速率加快、橫搖週期比預期短(只有12到13秒),不僅容易使船員發生不適;而最糟的是改裝後中途島號艦體自然橫搖週期(natural roll period)剛好與大西洋上的波浪週期相同,經常發生同步現象而;如果橫搖幅度與海浪週期正好同步,就算只有中等海象,艦體也可能突然劇烈滾動。
中途島號在1988年10月8日於菲律賓外海遭遇颱風時的畫面,巨浪從升降機 平台打入機庫。由於乾舷較低且穩定性較差,中途島級始終飽受機庫甲板 容易進水的困擾;而此時中途島號歷經1986年計算失誤的SCB 101.68改裝, 風浪中的搖晃進一步加劇。 完成改裝的試航中,美國海軍發現中途島號在9節航行時遇到2公尺高的小浪時,艦體 搖晃時傾斜竟然高達10度,這使得起降作業比以往更加困難,艦載機降落時更容易損壞。由於這次失敗的改裝,中途島號被美國海軍戲稱為「搖滾航母」(Rock'n Roll Carrier)。 因此,美國參議院提出讓中途島號提前退役的提案;然而在美國海軍的多次游說下,該提案遭到否決,美國國會並編列1.38億美元的預算為中途島號進一步改裝,補救這一個改裝失誤。最後,美國海軍只執行了一部份改裝措施(花費約百萬美元)來挽救中途島號的穩定性,效果並不顯著。 在1988年10月8日,中途島號行經遭受颱風侵襲的菲律賓海面,船艦橫搖高達26度,高於中途島級設計時最多能容忍的24度,所幸仍能扶正而沒有翻覆。 至於珊瑚海號方面,在1978年的大修中移除所有的五吋艦砲和射控系統,並在1980年7月加裝三具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與兩套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
珊瑚海號(USS Coral Sea CVA-43)正渡航到太平洋,攝於1963年4月18日
服役紀錄 在1945年11月7日至1946年1月2日,剛成軍的中途島號到在勒比海試航並訓練飛行員,期間就發現中途島號由於艦體負載過重而使艦首遇浪無法揚起而是直接破浪,飛行甲板及機庫甲板前部經常進水過量,導致穩定性降低。1946年3月1日,中途島號離開設籍的諾福克海軍基地,前往北大西洋參與霜凍演習(Operation Frostbite),測試該艦在嚴寒天氣下的執勤效率,從3月6日起在拉布拉多海及戴維斯海峽開始演習。演習期間飛行甲板經常出現結霜,而飛機也需要更多時間預熱發動機,這些或許都與中途島號太容易上浪、嚴寒氣候下海水在甲板上更容易結冰有關。演習進行到13日,中途島號舷外升降機的機庫門因為大浪衝擊而受損。在這次演習期間,中途島號一共損失三架飛機及一名飛行員。
(上與下)中途島號在1947年9月6日試射納粹德國繳獲的V-2火箭, 不過火箭在15000英尺的高度爆炸。
在1947年9月6日,美國海軍在中途島號上試射先前從納粹德國繳獲的V-2火箭,稱為雪梨行動(Operation Sandy),不過這枚火箭在15000英尺的高度(4600m)爆炸。在1947年10月底到1948年3月,中途島號進行服役以來第一次地中海部署;在3月11日返回諾福克基地前,中途島號起飛數架經過改裝、能投擲核子武器的P-2海王星巡邏機,模擬搭載核子彈,飛過巴拿馬運河及聖體市,最後在聖地牙哥基地降落。此舉是向外界展示美國海軍有能力投擲核武 :當時美國海軍與空軍處於激烈的核子打擊競爭中,美國空軍力主大幅裁減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將資源投入建造規模龐大的B-36戰略轟炸機隊,而美國海軍則主張建造能起降核子打擊機的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 CVA-58)超級航空母艦,但合眾國號在稍早於同年4月23日遭到美國國防部片面取消。 在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當時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嚴重短缺,只能從地中海方面抽調雷伊泰號(USS Leyte CV-32)航空母艦,加入西太平洋方面的第77特遣群(Task Force 77,TF 77),投入對北朝鮮的攻擊;當時中途島號才在5月23日結束一次地中海部署返回諾福克(就是雷伊泰號接替其任務);了彌補雷伊泰號調走的空缺,中途島號又在7月10日至11月10日部署到地中海。1952年8月,中途島號從諾福克基地出發,橫越大西洋參加在北海舉行的北約聯合演習,其他參與演習的包括另兩艘姊妹艦富蘭克林號.羅斯福號(CV-42)(CV-43)、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胡蜂號(USS Wasp CV-18),愛荷華級戰艦威斯康辛號(USS Wisconsin BB-64)戰列艦以及英國的鷹號(HMS Eagle R05)、光輝號航空母艦(HMS Illustrious 87),前鋒號(HMS Vanguard 23)戰艦。 在1954年12月,中途島號離開諾福克進行一次環球航行,隨後調至太平洋艦隊。在1954年12月,中途島號加入美國西太平洋艦隊(第7艦隊)。隨後在1955年1月19日,中 共攻下國民政府在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島,並準備以此為根據地來攻佔鄰近的大陳島;當時美國艾森豪政府正與國民政府協商中美協防條約,美國主張國民政府完全收縮至台灣本島以及澎湖,放棄中國大陸沿海的殘餘外島;一江山失守後,國民政府終於決定從大陳撤軍,而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隨即在2月5日宣布動員第七艦隊主力,協助國府軍民從大陳島撤退。在此行動中,第七艦隊出動中途島號以及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艾賽克斯號(USS Essex CV-9)、約克頓號(USS Yorktown CV-10)、胡蜂號(USS Wasp CV-18)、奇爾沙治號(USS Kearsarge CV-33 )等參與行動,從2月6日至13日掩護國民政府的船艦載運20000官兵與18000平民撤離大陳,期間中共並未加以攻擊。 在1958年8月16日,中途島號首次在西太平洋巡航,8月23日中共對國民政府的金門展開大規模砲擊,金門砲戰爆發,而中途島號也隨即開到台灣海峽戒備,國民政府的蔣介石總統也在同年11月14日登艦參觀演習。1960年8月,麥克唐納.道格拉斯的F-4H-1戰機與北美航空A3J-1民團式等飛機開始部署在中途島號上。1963年11月,中途島號執行服役後第14次海外部署(第6次西太平洋部署);在此次部署中,最大飛行速率2.2馬赫的F-4B幽靈式重型戰鬥機首次部署於該艦,全面提升了艦載機隊的能力。 1964年上旬,中途島號在大洋上利用艦體後方右側的三號升降機作進行轉運補給時發生意外;一個大浪打中降機,將三號升降機平台拋起,湧入升降機的海水差點將正在搬運補給品的水兵沖走;緊接著第二個大浪打中升降機,使升降機平台掉落到了升降導軌的底部,然後再抬起與落下,巨大的力量扯斷了升降機鋼索,使三號升降機平台脫離船體沉入大海。這使中途島號在1964年5月必須回廠整修。 三艘中途島級都沒有參加韓戰,不過三艦在越戰期間都曾派至越南戰區值勤;其中,珊瑚海號在1964年12月至1965年10月、1966年7月至1967年2月、1971年總共三次部署於越南戰區;西奧多·羅斯福號在1966年8月至1967年7月在越南戰區值勤,並因而獲得一個戰星獎章(battle star);中途島號是在1965、1971與1972年共三次。中途島號因為在1965年3月至12月在越南值勤的表現而獲得戰鬥效率獎(Battle Efficiency Award),在1971年4月至10月於越南值勤的表現,獲得美國海軍單位表揚(United States Navy Unit Commendation);而在1972年4月,為了因應北越的復活節攻勢(北越在整個越戰期間最大的攻勢),中途島號在4月10月比原訂時間提前7週部署至越南戰區,這是該艦最後一次投入越戰;在這次部署中,中途島號搭載的第5艦載機聯隊在阻止北越人員與物資補給的作戰任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5月11日在越南各大港口實施空中佈雷來阻止北越補給(一同參與行動的美國航空母艦包括珊瑚海號(CVA-43)以及小鷹級的小鷹號(CVA-63)與星座號(CVA-64)),並執行戰鬥搜救任務,直到1974年1月15日北越與美國簽署停火協議為止,而中途島號以及艦上的第五艦載機聯隊也因為此次作戰部署而在1月24日獲得尼克森總統頒發總統單位表揚(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值得一提的是,在1965年6月17日,一架中途島號的VF-21戰鬥機中隊的F-4B在攔截四架北越Mig-17戰機時擊落一架,締造越戰中美國海/空軍第一個空戰擊落紀錄;而在1973年1月12日,一架屬於中途島號VF-161的F-4B戰機以AIM-9空對空飛彈擊落一架北越Mig-17,這是美軍在越戰結束前最後一個空中擊落紀錄。 1973年9月11日,中途島號啟航離開加利福尼亞州橫渡太平洋,於10月5日抵了新的母港──日本橫須賀,而這是美國首次在橫須賀部署完整的航母戰鬥群(第五艦載機聯隊部署在日本厚木的美軍基地)。此項部署是基於美國與日本在1972年8月31日簽署的協定。依照美國海軍的海外家庭居住計劃,中途島號的船艦人員、空勤人員和家眷也搬遷至橫須賀定的美軍基地居。這次搬遷具有戰略性的意義,當時鮋魚石油危機、經濟衰退以及越戰後的軍費裁減,美國仍能實現在西太平洋同時持續部署三艘航母,節省了航母在西太平洋與本土母港之間往返的時間,有效縮短了航母在太平洋的部署周期,並顯著地降低了部署移動的花費。 在1975年初,從越戰末期被美軍重創中恢復的北越再度發起攻勢,南越敗局以定,美國福特總統雖然在4月7日要求美國國會批准重新軍事援助南越,但未獲通過,只好在4月19日下達緊急命令,派遣飛機以及直昇機前往南越撤離美國所有政府與軍事人員以及僑民,此一任務稱為頻繁之風(Operation Frequent Wind)。在「頻繁之風」行動中,美國海軍派遣中途島號、漢庫克號(USS Hancock CVA-19)等航空母艦、藍嶺號(USS Blueridge LCC-19)兩棲指揮艦、沖繩號(USS Okinawa LPH-3)兩棲突擊艦等24艘軍艦組成第76特遣艦隊(Task Force 76),搭載直昇機進行撤離工作,而珊瑚海號、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AN-65)航空母艦率領的第77特遣艦隊(Task Force 77)則在南中國海擔任支援與警戒任務。為了執行此一任務,中途島號與漢庫克號的固定翼艦載機聯隊全數移往菲律賓呂頌島上上的蘇比克基地,艦上搭載美國空軍與海軍陸戰隊的救援直昇機(包括8架空軍第21特戰中隊的CH-53運輸直昇機、2架空軍第40戰鬥搜救中隊的HH-53以及海軍陸戰隊HMH-462、463、165等三個直昇機中隊)與海軍陸戰隊單位進行撤離任務。「頻繁之風」任務在4月29日至4月30日上午,是美軍史上最大的一次直昇機撤退任務;在不到短短兩天內,參與「頻繁之風」的直昇機單位從西貢穿梭運輸1373名美國人以及5595名南越軍民或第三國人士到TF76與TF77的船艦上,幾乎每架次的直昇機都冒險超載飛行;至於參與行動的固定翼機則撤離了50493人(包含2678名越南人) 。此外,也有不少南越軍人駕駛直昇機或固定翼輕航機攜帶家眷飛抵美國航空母艦;「頻繁之風」任務結束時,第76特遣艦隊總共收容了超過50架南越空軍輕型飛機以及近百架南越空軍直昇機。由於大量南越直昇機蜂擁向第76特遣艦隊,第76特遣艦隊人員將許多抵達艦上的航空機推入大海來騰出空間,清出甲板讓後續的直昇機降落。4月30日上午,最後一架直昇機在北越軍隊抵達前離開美國大使館,西貢也在同一天陷落。 在1975年5月12日,一艘由美國與柬埔寨營運的馬亞克斯號(Mayagüez)貨船在柬普寨海岸遭到柬普寨人民軍俘虜,此時正駛向澳大利亞的珊瑚海號立刻掉頭北轉直奔暹羅灣, 在5月15日出動63架次對柬普寨發動攻擊,協助美國特種部隊成功奪回馬亞克斯號,而珊瑚海號也因此在1976年7月6日獲得菁英表揚( Meritorious Unit Commendation);除了珊瑚海號之外,中途島號也參與支援了這次行動。
富蘭克林.羅斯福號在1977年實驗性地部署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V-8A獵鷹STOVL戰機。 照片中,兩架AV-8A在艦島旁的區域準備起飛,而飛行甲板也畫上了配合的跑道線。 由於AV-8A無法彈射升空,其短場起飛滑行距離比彈射器長一倍,因此起飛待命區 更深入起降甲板後方,對於航空母艦飛行甲板的運作調度多少造成不便。
富蘭克林號在1976到1977年的地中海部署任務中,試驗性地部署1971年進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的AV-8A短場起飛/垂直降落(STOVL)攻擊機(英國Harrier的美國版),這是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第一次部署STOVL戰機;部署在艦上的單位是海軍陸戰隊第231中隊( Marine Attack Squadron 231 ,VMA-231 ),與中途島號的F-4幽靈戰鬥機、A-7海盜攻擊、E-1追蹤者預警機一起操作。雖然這次部署大致上成功,但此後美國海軍並沒有繼續將陸戰隊的AV-8部署在航空母艦上;美國海軍陸戰隊擔心在一般傳統起降航母部署AV-8,可能會讓人認為不必再專門為兩棲攻擊任務建造全通甲板突擊艦(LPH與LHA),而美國海軍也擔心如果STOVL戰機開始成為航空母艦的常客,可能會鼓勵海軍內部或國會支持者轉而投資建造體型較小的短場起降廉價型航母(如1970年代規劃的制海艦),排擠了大型航母以及固定翼艦載機的資源,導致美國海軍航空打擊能力降低。 另外,STOVL戰機起飛與降落的特性與一般的彈射起飛、攔阻索降落大不相同,例如AV-8A短場起飛所需的滑行距離超過200公尺,而彈射器行程還不到100公尺,因此AV-8A的起飛準備區更深入甲板後方,妨礙到一般的飛機調度;而AV-8A以垂直降落後就會停在著艦區,而普通飛機著艦後則會滑行離開著艦區,兩者的動線完全不同,因此AV-8A的降落作業只能單獨進行,無法穿插在其他傳統艦載機之間。因此在富蘭克林號這趟部署AV-8A之後,直到1988年,海軍陸戰隊的獵鷹STOVL戰機才又出現在航空母艦甘迺迪號(USS John F. Kennedy ,CV-67)上,此時機種換成了AV-8B (AV-8A的改良型)。 在1979年11月4日伊朗 大使館人質危機爆發,中途島號 首先在11月18日抵達阿拉伯海域北部進行警戒,在1980年2月以後則由珊瑚海號接替,不過美軍在4月發起的營救行動由於發生直昇機相撞意外而失敗收場。在1980年,珊瑚海號行經地中海時,與當地的美軍第六艦隊一同對利比亞實施武力展示威嚇。 在1982年9月中旬,中途島號與企業號航空母艦在阿留申海域進行軍事演習,這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航空母艦首度集結於阿留申海域,而蘇聯也不甘示弱地太平洋區域進行空中攻擊航空母艦的演習。在1983年12月,中途島號開始在阿拉伯海執行勤務,對伊拉克與伊朗如火如荼的戰爭進行警戒,直到1984年5月底才返回橫須賀。在1984年12月2日,歷經多次海外部署之後,中途島號獲頒該艦第二個海軍單位表揚。 在1986年3月到4月的美利衝突中,珊瑚海號與美利堅號(USS America CV-66)參與了對利比亞的攻擊行動(詳見小鷹級航空母艦一文) 。在1987年10月中旬,中途島號前往印度洋,支援美國海軍因應兩伊油輪戰升高的真誠意志行動(Operation Earnest Will),允許部分科威特油輪懸掛美國國旗,並由美國海軍進行護航;中途島號在1988年4月中旬結束這次部署,並獲得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在1987年1月,美國海軍成立阿爾法戰鬥群(Battle Group Alpha )在波斯灣水域執行護航任務,以中途號(USS Midway CV-41)航空母艦作為旗艦,並包括李海級飛彈巡洋艦李夫斯號(USS Reeves CG-24) 號和英格蘭號(USS England CG-22),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陶爾號(USS Towers DDG-9)與科克倫號(USS Cochrane,DDG-21), wDDG-21),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奧爾登多夫號(USS Oldendorf DD-972),諾克斯級巡防艦諾克斯號(USS Knox FF-1052)護衛艦和柯克號(USS Kirk FF-1087),火星級乾貨彈藥補給艦聖何塞號(USS San Jose AFS-7),維契托級燃油補給艦堪薩斯城號(USS Kansas City AOR-3 ),基勞亞號(USNS Kilauea T-AE-26)彈藥補給艦,以及艦隊油船米斯皮利翁號(USS Mispillion AO-105 )。在1987年6月,愛荷華號戰列艦(USS Iowa BB-61)被編入阿爾法戰鬥群。阿爾法戰鬥群在波斯灣執行護航勤務,保護經過波斯灣的油輪免於遭受兩伊戰火波及,一直到1988年春才結束任務解散。 在1989年9月30日,美國海軍在迪戈加西亞以南的印度洋海域訓練的過程中,一架從中途島號起飛的F/A-18誤將一枚500磅炸彈投擲到一艘李海級飛彈巡洋艦里夫斯號(USS Reeves CG-24)號上,前甲板被炸出一個大洞,引發一場小型火災並造成5人受傷。在1989年12月菲律賓發生政變後,美國喬治.布希總統派遣中途島號與企業號前往菲律賓外海警戒,並派遣戰機封鎖被叛軍控制的機場,迅速瓦解了這場政變;由於這次任務,中途島號再次獲得武裝部隊遠征獎章。在1990年4月26日,珊瑚海號在諾福克基地正式除役 。 在1990年2月20日,美國海軍正式排定將中途島號在1991年退役;在1990年6月20日中午,中途島號在日本附近海域進行燃油補給時發生火災意外,總共發生兩次爆炸,造成艦上消防人員3人死亡、8人重傷,火勢持續到21日早上才完全撲滅。隨後中途島後返回橫須賀進行整修,當時外界推測中途島號將就此除役而不再修復;然而在同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攻佔鄰近的產油小國科威特,暮遲之年的中途島號遂在10月從西太平洋趕赴波灣,並在11月2日接替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航空母艦對波斯灣實施警戒,隨後參與多國聯軍的沙漠之盾與後續的沙漠風暴軍事攻擊 ;在沙漠風暴戰役中,中途島號的艦載機隊總共出動超過3400架次,投彈1816噸。而1991波灣戰爭也是中途島號的最後一役,該艦在3月10日離開波灣海域;由於波灣戰爭的表現,中途島號再次獲得戰鬥效率獎與美國海軍單位表揚。 1991年6月菲律賓火山爆發,中途島號在6月16日迅速裝載大量人道救援物資前往執行疏散任務,而這也是中途島號最後一個勤務;在前往菲律賓蘇比克灣的路上,中途島號在沖繩附近短暫減速並接收6架來自HMH-772中隊的直升機和一支海軍陸戰隊的小分隊上艦,協助撤離活動。在6月21日,中途島號抵達菲律賓蘇比克灣,裝載了1823名疏散人員,絕大多數是從美國克拉克空軍基地撤出的空軍人員。
愛荷華號(USS Iowa BB-61)戰鬥艦與中途島號航空母艦(USS Midway CV-41) 並排航行,攝於1987年。 在1991年8月,中途島號告別駐紮了18年的橫須賀,1991年8月22日抵達夏威夷珍珠港基地(這是中途島號18年來首次停靠美國境內的海軍基地),與準備前往橫須賀部署的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62)會合,而過去20年來都部署在中途島號的第五艦載機聯隊也轉移到獨立號上(經過改編,增加2個F-14雄貓戰鬥機中隊和1個S-3北歐海盜反潛機中隊,同時撤銷1個F/A-18大黃蜂戰機中隊和1個A-6闖入者攻擊機中隊)。中途島號在1991年9月14日返回加州聖地牙哥軍港,1992年4月11日在北島航空站( Naval Air Station North Island )舉行除役典禮,在1997年3月17日從備役艦隊除名。 中途島號在除役之後,被拖往華盛頓州布雷默頓(Bremerton)的海軍停役船艦維修中心(Navy Inactive Ship Maintenance Facility)停放。經過多年民間爭取與接觸之後,美國海軍決定將這艘長壽而功績輝煌的航空母艦捐贈給民間,作為紀念艦永久保存。除役11年後的2003年9月30日,中途島號被Foss海事公司的兩艘拖船從布雷默頓拖帶啟航,在2003年10月7日抵達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Oakland)的查爾斯.哈沃德終端站(Charles P. Howard Terminal),進行短暫整修後於12月31日再次拖航,於2004年1月5日抵達服役時的母港聖地牙哥,在北島航空站進行了臨時性的停靠,裝載用於展覽的海軍歷代艦載機,並增加了壓載設備以便其穿過聖地牙哥海灣前往海軍碼頭。在2004年1月10日,中途島號被拖抵之後永久停泊的聖地牙哥海軍碼頭,在2004年6月7日正式作為紀念艦對公眾開放。 結語 最初是設計來操作螺旋槳戰機 、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到最後在噴射紀元裡跨越兩個世代,服役長達40多年,期間參與越戰、伊朗風雲、美利衝突以及象徵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沙漠風暴, 中途島級親眼見證了不同世代的軍事科技與戰爭理念 。 面對日新月異的艦載機科技,中途島號即便經過改裝也顯得吃力,歷年改裝導致艦體內部逐漸複雜化且擁擠不堪,而整個服役生涯都未能擺脫艦體容易搖晃與上浪進水的問題。然而即便如此,中途島級還是不斷頑強地跟著新時代的腳步,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任務,其頑強的生命力在美國海軍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