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

(上與下)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首艦貝克那普號(USS Belknap CG-26)。本級艦恢復的艦尾火砲的設置。

 

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的 溫賴特號(USS Wainwright CG-28)。

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的USS Joueit(CG-29),攝於1967年

 貝克納普號與亞當斯級(Adams class)飛彈驅逐艦坎寧安號(USS Conyngham DDG-17)在港內並排。

 1975年12月,先前(6月30日)與甘迺迪號航母碰撞並發生大火的貝克納普號停在碼頭,進行維修前的清理作業。

在1989年5月19日,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史特雷特號(USS Sterrett CG-31,右)、

派里級飛彈巡防艦羅德尼.戴維斯號(USS Rodney M. Davis FFG-60)以及第七艦隊旗艦

藍嶺號(USS Blue Ridge LCC-19)停靠上海,進行為期四天的訪問;這是1949年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以來,美國海軍船艦首次停靠上海。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貝克那普級飛彈巡洋艦/美國

(Belknap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CG-26~28、32、34──Bath Iron Works Corp., Bath, Maine

CG-29、31──Puget Sound Bridge and Drydock Company, Seattle, Washington

CG-30──San Francisco Naval Shipyard

CG-33──Todd Shipbuilding, San Pedro, California

尺寸(公尺) 長166.7 寬16.7 吃水5.9
排水量(ton) 標準6570 滿載8065
動力系統/軸馬力 1200psi高壓鍋爐*4 蒸汽渦輪*2/85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3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S-43 2D對空搜索雷達*1(最初裝備,1970年代被SPS-48C取代)

AN/SPS-48C/E 3D對空搜索雷達*1(SPS-48C於1970年代加裝,1980年代NTU工程時換裝SPS-48E)

AN/SPS-49 2D對空搜索雷達*1(NTU工程時換裝)

AN/SPS-10F平面搜索雷達*1

AN/WLR-1電子支援系統(NTU工程時被SLQ-32取代)

AN/SLQ-32(V)3電子戰系統*1(NTU工程時換裝)

MK-36 干擾彈發射器*2(SRBOC)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AN/SQS-26AX(CG-26、27)/BX(CG-28~34) 艦首聲納*1

AN/SQS-53A 艦首聲納*1(加裝於CG-26)

射控/作戰系統 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

WDS MK-7/11/14武器射控系統

MK-68火砲射控系統(含SPG-53F射控雷達)*1

MK-76飛彈射控系統(含AN/SPG-55D照明雷達)*4

MK-114反潛射控系統

SYS-2整合自動偵測追蹤系統(IADT)(NTU工程時裝備)

乘員 477
艦載武裝

MK-10 Mod7雙臂發射器*1(彈艙備彈量:60枚,可使用ASROC、獵犬防空飛彈,後來獵犬飛彈被換成標準SM-2ER防空飛彈)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NTU工程時加裝)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MK-42 54倍徑五吋艦砲*1

MK-33 76mm快砲*2(1976年 起拆除)

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1976年後裝備)

艦載機 LAMPS-1  SH-2F反潛直昇機*1(CG-27~34)

LAMPS-2  SH-3反潛直昇機*1(CG-26)

姊妹艦 共九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CG-26  ex-DLGN-26 BELKNAP 1961/5/16 1962/2/5 1963/7/20 1964/11/7 1995/2/15 1995/12/15
CG-27  ex-DLGN-27 JOSEPHUS DANIELS  1961/5/18 1962/4/23 1963/12/2 1965/5/8 1994/1/21 1994/1/21
CG-28  ex-DLGN-28 WAINWRIGHT 
1962/7/2 1965/4/25 1966/1/8 1993/11/15
CG-29  ex-DLGN-29 JOUETT  1961/9/20 1962/9/25 1964/6/30 1966/12/3 1994/1/28 1994/1/28
CG-30  ex-DLGN-30 HORNE  1961/9/20 1962/12/12 1964/10/30 1967/4/15 1994/2/4 1994/2/4
CG-31  ex-DLGN-31 STERETT 1961/9/20 1962/9/25 1964/6/30 1967/4/8 1994/3/24 1994/3/24
CG-32  ex-DLGN-32 WILLIAM H. STANDLEY  1962/1/16 1963/7/29 1964/12/19 1966/7/9 1994/2/11 1994/2/11
CG-33  ex-DLGN-33 FOX  1962/1/16 1963/1/15 1964/11/21 1966/5/8 1994/4/15 1994/4/15

CG-34  ex-DLGN-34 BIDDLE

1962/1/16 1963/12/9 1965/7/2 1967/1/21 1993/11/30 1993/11/30
備註 最初規類為飛彈巡防艦(DLG),1975年6月30日更改為飛彈巡洋艦(CG)。

主要參考資料──尖端科技雜誌270∼272:冷戰時期美國海軍艦載防空系統發展──從3T的改良到NTU(張明德著)


 

緊接在李海級後,美國海軍便建造了第二批飛彈巡防艦(DLG):貝克那普級(Belknap class) 與其核子動力半姊妹艦特魯克頓號(USS Truxtun DLGN-35)。

美國海軍規劃李海級之後的飛彈巡防艦時,原本打算建造一種成本較為低廉的船艦,因此船體基線改回以較小、較便宜的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為基礎,反潛能力比亞當斯級強化(以新型SQS-26低頻聲納取代SQS-23)。在設計期間,美國海軍又提高指標,例如航速20節之下的續航力需從亞當斯級的4500海里提高到6000海里。然而,經過幾輪設計修改,美國海軍船艦設計單位發現,由於強化反潛能力以及增加續航力而使艦體放大,即便把防空飛彈數量從亞當斯級原本的40枚大幅降至12枚,成本還是會比亞當斯級高。所以,最後美國海軍回到以李海級的設計為基礎,希望能降低成本,並且取得較為平衡的作戰能力。

貝克那普級以李海級的設計修改而來,兩者的船型(長艦首樓構型)、上層構造與推進系統相同,船體由高強度鋼板製造,主甲板(01甲板)以上的艦體船樓用HY-80高張力鋼板製造,上層建築使用鋁合金。雖然貝克納普級排水量比李海級增加約300噸,但由於艦體長度稍微增加,因此仍能維持與李海級相當的33節最大航速。裝備方面,原本李海級全力優化防空能力,前、後各裝一部MK-10防空飛彈發射器,但也因此不得不完全取消5吋艦砲,導致完全喪失反艦打擊以及支援岸轟的能力。因此,貝克那普級採用較為平衡的設計,恢復一座五吋艦砲,只裝置一座防空飛彈發射器,而反潛能力也有提升。

相較於李海級,貝克納普級的防空飛彈發射器數量與火力通道都減半,只裝備一部MK-10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兩座SPG-55D照射雷達(李海級有四座),因此雖然貝克那普級增加了新型AN/SQS-26大型聲納,合算下來平均建造成本仍略低於李海級,約每艘5580萬美元。由於防空仍為優先任務,貝克那普級把單座MK-10 Mod7飛彈發射器 設置在艦首(美國海軍稱只有一座飛彈發射器的飛彈巡防艦為「單端船」,Single-ender),MK-42 五吋艦砲安裝在艦尾;而由於恢復一座五吋艦砲,貝克納普級還裝備配套的一座SPG-53火砲射控雷達。與李海級相同,服役初期貝克納普級在兩舷各裝置一門MK-33 76mm快砲執行防空與近程反水面等工作。與李海級的MK-10 Mod.0發射器相比,貝克那普級的MK-10 Mod7除了RIM-2E小獵犬防空飛彈外, 亦可發射ASROC,因此無須再裝一具MK-112八聯裝發射器。由於只剩一部發射器,而且還要容納ASROC反潛火箭, 貝克那普級的MK-10 Mod 7裝了第三個容量20枚的環形彈艙(總容量60枚),而李海級的兩座MK-10 Mod0各有兩個容量20枚的環形彈艙(總容量80枚);MK-10 Mod 7的三個環形彈艙採用二上、一下的布置,下方是備用彈,專門裝填小獵犬防空飛彈;而上層彈艙可混合裝填小獵犬與ASROC。

與李海級相同,貝克那普級也採用煙囪桅杆混合結構。反潛探測方面,貝克那普級使用新研發的SQS-26大型低頻陣列聲納,取代先前李海級、法拉蓋特級與亞當斯級的SQS-23;SQS-26陣列比SQS-23更巨大,重量將近26.8噸並突出龍骨基線下方10英尺(約3m),整個聲納外罩會讓船艦排水量增加160噸,幾乎是SQS-23聲納罩排水量的2.7倍;此外,SQS-26聲納橫截面巨大,相當於船體中部截面的1/3,在低速時難免產生更大的阻力。依照美國海軍船模測試,貝克納普級的SQS-26聲納整流罩在20節航速時會為船體增加11%阻力,但在30節以上航速時因為聲納罩抵銷興波的作用(類似球鼻),使航行阻力減少1~2%。前兩艘貝克納普級裝備SQS-26AX,後續七艘改用SQS-26 BX。

由於貝克納普級省略了李海級上專門裝填ASROC的MK-112箱型發射器,因此艦體中部甲板騰出一些空間,遂在第二煙囪桅後方裝置DASH無人駕駛遙控直昇機的機庫與甲板,但DASH在部署前就遭到取消。後來 貝克那普級成了LAMPS-1的實驗艦,因此原本給DASH的機庫與甲板便改操作SH-2F反潛直昇機。此計畫相當成功,便推廣到其他的美國艦艇。從四號艦喬特號(USS Jouett CG-29)起的後六艘本級艦開始安裝堪稱美國海軍首種完整艦載作戰系統的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avy Tactic Data System,NTDS),使貝克納普級成為美國海軍第一種裝備NTDS的DLG,而前三艘本級艦日後翻修時也追加此一系統。 第三艘本級艦溫賴特號(USS Wainwright CG-28)在服役之初就加裝了當時最新開發的AN/SQR-14拖曳陣列聲納進行測試。

(上與下)1975年6月30日貝克納普號與甘迺迪號航艦相撞燃燒後的慘狀,上層結構幾乎全毀。

貝克納普號失火時,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克勞德.瑞克特號(USS Claude V. Ricketts DDG-5)在

一旁以消防水龍協助控制貝克納普號的火勢。

克勞德.瑞克特號飛彈驅逐艦上的人員與貝克納普號上的火災奮戰;畫面中可以看到

貝克納普號側舷被摧毀的MK-33 3吋快砲殘骸;在滅火過程中,貝克納普號的3吋快砲彈艙

發生爆炸,碎片波及克勞德.瑞克特號,造成許多人員受傷。

協助貝克納普號滅火時,克勞德.瑞克特號飛彈驅逐艦的上層結構遭到貝克納普號三吋砲彈艙

引爆的碎片擊中,艦橋正面以及前部上層結構多有損傷。之後克勞德.瑞克特號獲得

美國海軍單位章表(Navy Unit Commendation),表揚該艦協助貝克納普號時的表現。

1975 年6月30日美國海軍新的艦艇分類基準頒佈,貝克那普級升格為飛彈巡洋艦(CG)。同年11月22日夜間,貝克那普號(USS Belknap CG-26) 在義大利西西里外海與甘乃迪號(USS J.F.Kennedy CV-67)航空母艦相撞,雙方都發生火災;由於碰撞後甘迺迪號航空母艦的大量航空燃料外洩並流向貝克那普號,該艦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貝克那普號以鋁合金材料為主的上層結構幾乎全部燒毀,但是鋼製艦體基本無損。兩艦起火後,幾艘甘迺迪號的護航艦艇趕來協助,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克勞德.瑞克特號(USS Claude V. Ricketts DDG-5)以及基靈級( Gearing class)驅逐艦波德倫號(USS Bordelon DD-881)分別從兩邊靠近貝克納普號,以消防水龍協助貝克納普號滅火,諾克斯級巡防艦法瑞斯號(USS Pharris FF-1094)巡防艦則靠近甘迺迪號來協助該艦滅火;在滅火過程中,貝克納普號的MK-33三吋艦砲的彈艙發生爆炸,許多碎片擊中周遭協助消防的友艦, 克勞德.瑞克特號船艛前部受到相當的損害,在甲板上忙著使用消防水龍的官兵也多有受傷,但是該艦仍堅守位置持續進行消防工作。貝克納普號的大火在7小時後 被撲滅,總計造成貝克納普號與甘迺迪號上 7人死亡,另有47人受傷。火災撲滅後,基勞亞級( Kilauea class)乾貨彈藥補給艦貝克山號(USNS Mount Baker T-AE-34)前來協助貝克納普號,卸除艦上未受損的彈藥,提供該艦水、電服務,並在作業期間收容貝克納普號大部分的人員。

貝克那普號的意外事件加上1982年 福島戰爭中皇家海軍多艘軍艦中彈後無法控制火災而沈沒, 使各國海軍開始關切鋁合金材料低融點、低燃點的問題。另外,由於鋼和鋁合金的物理特性(強度、彈性、延展性、氧化等)的差異,兩者的接合一直是個問題;隨著服役時間日久、船體受各種應力以及日曬熱脹冷縮影響,鋁合金上層與鋼質船體之間的結合處很容易率先發生破裂與鏽蝕,在實用上造成諸多困擾。基於以上因素,在1980年代以後美國設計的新艦如柏克級飛彈驅逐艦就改用 鋼材來建造上層結構 ,摒棄了以往使用輕質鋁合金製造軍艦上層結構的慣例。

碰撞意外之後,貝克那普號在1976年1月30日進入費城海軍造船廠(Philadelphia Navy Yard)進行整修,在1980年5月10日完成修復工程; 當時美國海軍勘查的結果認為貝克那普號的艦體狀況仍然良好,因此決定在修復工程中順便為貝克那普號換裝各種新的電子系統與武器裝備, 許多都是之後NTU改良以及神盾巡洋艦將採用的新設備,包括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AN/SQL-32電子戰系統、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魚叉反艦飛彈以及SQS-53A艦首聲納等。藉由這次整修,貝克那普號原本的MK-33 76mm快砲也被拆除。而其餘部份同型艦則在日後NTU改裝工程時加裝這些裝備。

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貝克那普級陸續以SM-1 ER增程型標準防空飛彈取代原有的小獵犬飛彈。由於標準系列防空飛彈仍與美國海軍既有的小獵犬/韃靼防空飛彈發射器與射控系統相容,只需做少許修改就能輕鬆完成換裝。 從1970年代開始,艦上的MK-76防空飛彈射控系統開始陸續升級為Mod6/7,主要改進是以MK-152數位電腦取代原本的MK-119類比射控電腦。1976年之後, 貝克那普級艦都將76mm砲換成魚叉反艦飛彈,並以SPS-48C 3D對空搜索雷達取代原本的SPS-43。

貝克那普級也曾歷經戰火的考驗。在1972年4月19日越戰期間,貝克那普級的史泰瑞號(USS Sterett DLG-31)與兩艘經過FRAM改良的基靈級驅逐艦西格比號(USS Higbee DD-806)、湯瑪士號(USS Lloyd Thomas DD-764)在越南東京灣為美國第七艦隊旗艦奧克拉荷馬市號(USS Oklahoma City City CLG-5)飛彈巡洋艦進行護航,結果遭到北越事先隱藏於沿岸秘密基地的兩架Mig-17戰鬥機襲擊;由於兩機在岸邊起飛,並受到陸地背景雜訊的掩護,導 致美方艦隊無法事先察覺,加上防空系統反應不及,因此兩架Mig-17以相差180度的方位先後突破美方艦隊的防空網,分別向奧克拉荷馬市號與西格比號投 下2枚與1枚250磅級炸彈,其中西格比號遭到命中,有4人受傷;不過當兩架Mig-17投彈完畢準備返航時,史泰瑞號的防空系統也已經鎖定備便並發射兩 枚小獵犬飛彈,其中一枚擊落一架Mig-17,第二枚也可能擊落另一架,而此次戰役又被稱為洞海戰役。就在同一天Mig-17空襲結束後,史泰瑞號的 WLR-1電子支援系統又收到被判定為俄製SS-N-2冥河反艦飛彈的雷達信號,該艦立刻發射兩枚小獵犬飛彈並擊中該目標,隨後WLR-1不再收到對方的 電子信號,便判定成功擊落,成為數位化版WDS MK-11的首次實戰擊落紀錄;不過事後查證,蘇聯從1974年才開始向北越供應冥河飛彈,而中國的冥河飛彈仿製版(上游一號,SY-1)則到1975才 進入中國海軍服役,因此當時史泰瑞號的WLR-1操作人員應該是發生誤判,對方身份應為一架飛機。

在1972年7月19日夜晚,也就是洞海戰役發生後的三 個月,貝克那普級艦畢德號(USS Biddle DLG-34)於東京灣與第77特遣艦隊(Task Force 77,第七艦隊派駐越南戰區的分遣部隊)執行PIRAZ任務時,遭到五架北越米格機攻擊;畢德號在32km的距離外以兩枚小獵犬飛彈擊落一架米格機,此後兩架米格機脫離;剩下兩架繼續加速接畢德號近準備投彈,畢德號也持續發射火砲,其中一架米格機突然墜海,畢德號宣稱是由該艦的防空火砲擊落(這可能是美國海軍最後一次以人力操作的火砲擊落敵機的紀錄);最後一架米格機隨後也轉向撤退,畢德號在交戰中毫髮無損。

在1988年4月18日美國針對伊朗展開的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詳見企業號航空母艦一文)中,本級艦溫賴特號(USS Sainwright CG-28)以及伴隨的兩艘巡防艦用火砲摧毀一座伊朗鑽油平台,然後遭遇一艘伊朗海軍戰士-II型飛彈快艇約珊號(Joshan);這艘快艇首先朝美國艦隊發射一枚RGM-84A魚叉飛彈,不過尋標器 並沒有啟動,最後由溫賴特號右舷通過落海。隨後溫賴特號與辛普森號(USS Simpson FFG-56)飛彈巡防艦還以顏色,以五枚標準防空飛彈命中約珊號,最後用火砲將之擊沈。

1985至86年,美國海軍在貝克那普號上加裝通訊設施以及參謀協調設施,當作第六艦隊旗艦;因此,該艦上層結構經過改裝,增加指管通情艙室。同時CG-28、30、31也加裝將官戰術指揮中心(TFCC)。 四艘貝克那普級艦(CG-29、30、33、34)在1980年代後期進行了NTU改良工程,包括換裝SPS-48E/49對空搜索雷達、將NTDS戰鬥系統升級為ACDS先進戰鬥指揮系統、加裝SYS-2(V)1整合資料系統 、AN/SLQ-32(V)3電子戰系統與AN/SLQ-25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等等,此外也換裝射程更長的標準SM-2ER防空飛彈,為此也加裝WDS MK-14武器控制系統 ,其他新增裝備包括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以及魚叉反艦飛彈等,並拆除了MK-33 76mm快砲,首艘完成NTU改良工程的貝克那普級是畢德號。

在1989年底12月2日至3日美蘇兩國元首在馬爾他島的會晤之中,貝克那普號作為美國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H. W. Bush)的座艦,至於蘇聯總理米凱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 )則乘坐郵輪馬克西姆.哥基號(SS Maxim Gorkiy.)。 由於1991年冷戰結束,使得美國海軍大幅刪減艦隊規模,遂決定將所有未配備神盾系統的飛彈巡洋艦、驅逐艦次第除役。其中,配備SM-2ER的李海級 、班橋號、貝克那普級、特魯克頓號被列入首波除役的名單,因為美國海軍認為冷戰結束後不再需要這等長程防空飛彈,加上這幾種飛彈巡洋艦的艦齡也已經達到30年,而李海級、貝克納普級的1200psi高壓蒸氣推進系統的維護十分麻煩、操作成本(人力需求)也高。因此在1990年代中期 ,貝克那普級與李海級便在1995年之前除役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