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級飛彈巡洋艦

李海級飛彈巡洋艦 的戴爾號(USS Dale CG-19),拍攝於1975年之前,此時該艦仍歸類為飛彈巡防艦(DLG)。

李海級飛彈巡防艦的戴爾號(USS Dale DLG-19)在1962年6月28日於紐約造船廠準備下水。

(上與下)李海級飛彈巡洋艦的沃登號(USS Worden CG-18)。 

李海級的格雷得利號(USS Gridley CG-21)正發射一枚ASROC反潛火箭。

一架蘇聯IL-38反潛機飛越李海級英格蘭號(USS England CG-22)。攝於1979年5月18日。 

(上與下)李海級的里夫斯號(USS Reeves CG-24)

(上與下二張)在1986年11月5日正進入中國青島海軍基地訪問的里夫斯號(CG-24),艦橋上方

兩個照明雷達被包上代表親善的笑臉。這是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美國海軍第一次訪問中國,

編隊中還包含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奧爾登夫號(USS Oldendorf DD-972)以及派里級飛彈巡防艦倫茲號

(USS Rentz FFG-46)。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青島基地岸上列隊歡迎里夫斯號(CG-24)。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李海級飛彈巡洋艦/美國(Leahy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

CG-16~18──Bath Iron Works Corp., Bath, Maine

CG-19、20──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in Camden, New Jersey

CG-21、24──Puget Sound Bridge and Drydock Company, Seattle, Washington

CG-22──Todd Shipbuilding, San Pedro, California

CG-23──San Francisco Naval Shipyard

尺寸(公尺) 長162.4 寬16.2 吃水5.9
排水量(ton) 標準6070 滿載78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1200psi高壓鍋爐*4 蒸汽渦輪*2/85000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32
偵測/電子戰系統 AN/SPS-39 2D對空搜索雷達*1(最初配備,後被SPS-48C取代)

AN/SPS-48C/E 3D對空搜索雷達*1(SPS-48C於1970年代加裝,1985年NTU工程時換裝SPS-48E)

AN/SPS-49 2D對空搜索雷達*1(1985年NTU工程時加裝)

AN/SPS-10/67平面搜索雷達*1

AN/SLQ-32(V)3電子戰系統*1(1980年代NTU工程時加裝)

MK-36 干擾彈發射器*2(SRBOC)

AN/SLQ-25魚雷反制系統*1(CG-17使用Mk 6 FANFARE魚雷反制系統)

聲納 AN/SQS-23 艦首聲納*1 (初始裝備)

AN/SQQ-23艦首聲納*1(1970年代換裝)

射控/作戰系統 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1967年起加裝)

WDS MK-7(初始)/11 /14(1985年NTU工程時換裝) 武器射控系統

MK-76飛彈射控系統(內含AN/SPG-55C照明雷達)*4

MK-111反潛射控計算機

SYS-2(V)1整合自動偵測追蹤系統(IADT)(1990年代加裝)

乘員 455
艦載武裝

MK-10 雙臂發射器*2 (彈艙備彈量:前後各40枚,最初使用獵犬防空飛彈, 1970年代換裝為SM-1ER,1980年代再換成標準SM-2ER防空飛彈)

八聯裝MK-112/16 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1(僅發射器內八枚,無備射彈)

N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2(1980年代加裝)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MK-33 76mm 50倍徑快砲*2(1980年代拆除)

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2(1980年代加裝)

艦載機
姊妹艦 共九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除籍時間
CG-16  ex-DLGN-16 LEAHY  1958/11/7 1959/12/3 1961/7/1 1962/8/4 1993/10/1 1993/10/1
CG-17   ex-DLGN-17 HARRY E. YARNELL 1958/11/7 1960/5/31 1961/12/9 1963/2/2 1993/10/20 1993/10/29
CG-18  ex-DLGN-18  WORDEN  1958/11/7 1961/9/19 1962/6/2 1963/8/3 1993/10/1 1993/10/1
CG-19  ex-DLGN-19 DALE  1958/11/7 1960/9/6 1962/6/28 1963/11/23 1994/9/27 1994/9/27
CG-20  ex-DLGN-20 RICHMOND K. TURNER  1961/1/9 1963/4/6 1964/6/13 1995/3/31 1995/3/31
CG-21  ex-DLGN-21 GRIDLEY  1960/7/15 1961/7/31 1963/5/25 1994/1/21 1994/1/21
CG-22  ex-DLGN-22 ENGLAND  1960/10/4 1962/3/6 1963/12/7 1994/1/21 1994/1/21
CG-23  ex-DLGN-23  HALSEY  1960/8/26 1962/1/15 1963/7/20 1994/1/28 1994/1/28
CG-24  ex-DLGN-24 REEVES 1960/7/1 1962/5/12 1964/5/15 1993/11/12 1993/11/12
備註 最初規類為飛彈巡防艦(DLG),1975年6月30日更改為飛彈巡洋艦(CG)。

 


 

起源

為了因應噴射機與飛彈時代的來臨,美國海軍從1950年開始建造配備防空飛彈的飛彈領導驅逐艦(DLG)來擔任航艦戰鬥群的防空護衛任務,這些艦艇又稱為飛彈巡防艦(frigate);DLG源於二次大戰後出現的新艦種──領導驅逐艦(Destroyer Leader,DL),排水量介於二戰巡洋艦與驅逐艦之間。

美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 飛彈巡防艦(或稱飛彈領導驅逐艦)是滿載排水量約5700噸的法拉蓋特級(Farragut class),艦上裝備一部MK-10飛彈發射器、攜帶40枚小獵犬防空導彈,並擁有兩個導引小獵犬飛彈的火力通道;但美國海軍並不認為法拉蓋特級能有效擔負主力艦隊防空。在美國海軍長期造艦與改裝委員會(Long Range Shipbuilding and Conversion Committee)主席桑德斯上將(Admiral Sanders)的建議下,美國海軍又規劃一種排水量更大、裝備兩部防空飛彈發射器以及四個火力通道的大型飛彈巡防艦,首艘在1958年編列,成為李海級(Leahy class);日後,美國海軍又推出了一艘李海級的核子動力版半姊妹艦班橋號(USS Bainbridge DLGN-25)。

基本設計

李海級的艦體構型與武裝都與先前美國海軍驅逐艦有顯著不同。李海級在艦首與艦尾各裝一座MK-10雙臂飛彈發射器,成為美國海軍第一種擁有兩部防空飛彈發射器的「雙端」船 (Double Ender),射界涵蓋艦體前半與後半部。在過去,由於軍艦艦首面臨海浪沖擊,防空艦只能在艦體後部安裝一部防空飛彈發射器,嚴重影響了防空飛彈射界與接戰的方便性(艦首半球是火力發揚的最佳角度,軍艦不必大費周章掉頭轉向就能讓目標落入飛彈發射器射界裡)。而為了減少艦首上浪讓艦首可以安裝防空飛彈,李海級採用長艦首樓構型;即主甲板以上的船樓構造是從艦首開始,並佔艦體全長80%直到艦尾的開放甲板。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海軍所有水面船艦戰鬥艦、巡洋艦、驅逐艦都採用平甲板構型(主要是為了加快建造速度),只有戰前建造的班森級(Benson class)驅逐艦與新奧爾良級巡洋艦採用長艦首樓。因此,二次大戰以來美國海軍水面船艦的耐波性、穩定性,基本上就與軍艦大小成正比;而如果平甲板構型單純地加高乾舷來增加抗浪性,就會過度增加船艦重量(因為強度甲板整個提高)並提高重心,降低穩定性;而如果要相對應恢復穩定性,就要增加舷寬,如此又會增加阻力而需要功率更高的推進系統,等於整個船艦整體放大而過於昂貴。綜合耐航抗浪能力、穩定性、成本等考量,李海遂採用長艦首樓構型;而長艦首樓還提供更多的艦內空間來容納飛彈彈艙、電子設備、戰系計算機等。李海級的艦體以高強度鋼板建造,而主甲板(01甲板)以上的艦體船樓與框架則是以HY-80高張力鋼板建造,能以較低的重量維持相同強度,為主甲板以上船體部位提供更好的防護性能;至於上層結構為了減輕重量,使用鋁合金製造。此外,李海級使用能在惡劣海象下減少縱搖的暴風首(hurricane bow)。整體而言,李海級的耐航與自持力都優於先前法拉蓋特級。

李海級沿用與法拉蓋特級相同的推進系統,但艦上的發電機總功率提高,以支持艦上數量更多的電子系統(如雙倍的飛彈發射器、火控雷達以及更多計算機)。李海級採用雙軸、單舵構型。李海級的排水量比法拉蓋特級增加2200噸,雖然推進功率與法拉蓋特級相同(85000軸馬力),但由於艦型較為修長(水線長度比法拉蓋特級增加20英尺(6m))、船型較佳,因此最大航速維持與法拉蓋特級相同,可達33節。李海級的蒸汽渦輪使用鉻鉬和鎳合金鋼材製造, 不僅重量較輕,而且適合在高溫、高壓的惡劣環境下工作,可靠性較高。為了節省空間,李海級的煙囪與桅杆整合為一複合結構,稱為MASK(Mast加上Stack),所有主要雷達、通信等電子裝備都集中在這兩座複合桅杆上,為美國海軍之先例。

由於李海級以防空任務優先,艦首與艦尾的位置都給了MK-10防空飛彈發射器,因此沒有裝備任何5吋艦砲,這與先前美國海軍所有驅逐艦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普遍認為飛彈的普及將使火砲走入歷史,因此包括美國李海級、英國的Type-22腰刀級 (Broadsword class)巡防艦等都未配備口徑較大的艦砲,李海級僅有在艦體後段兩側各設置一座MK-33三吋(76mm)50倍徑高平兩用快砲作為近距離防空 ;而李海級也是美國海軍唯一一種沒有五吋以上艦砲的飛彈巡防艦。

李海級的MK-10飛彈發射器彈艙裝置於發射器後方突出甲板的艙房中, 裝填時MK-10發射器需傾斜15度對齊彈艙出口,飛彈就會推至發射架上,整個作業為自動化。MK-10只能使用獵犬飛彈, 因此再加裝一具MK-112發射器以發射ASROC;由於反潛非李海級主要任務,因此ASROC只有發射器內備彈而無再裝填彈艙。李海級艦尾設有直昇機甲板,但沒有機庫以及直昇機整補設備。

反潛方面,與先前亞當斯級飛彈驅逐艦類似,美國海軍一開始打算在李海級上使用傳統的龍骨聲納配置,但最後改用艦首聲納構型,在艦首裝置一座AN/SQS-23低頻聲納,在直接水聲通道模式下探測距離達10000碼;為了讓AN/SQS-23聲納具備全向探測能力,聲納外罩從艦首基線下方突出6英尺(1.83m);這個艦首聲納使艦體增加60頓重量,船模測試顯示聲納整流罩在20節航速時會為船體增加9%阻力,但在30節以上航速時因為聲納罩抵銷興波的作用,反而使阻力減少2%。雅尼爾號(USS Yarnell CG-17)則使用經過PAIR升級的SQQ-23聲納;日後所有李海級在升級時也都換裝SQQ-23聲納。

依照美國海軍在1975年6月30日開始實行的艦艇分類標準, 李海級升格為飛彈巡洋艦(CG)。由於沿用原有號碼,因此首艘李海級與前一艘巡洋艦之間產生13、14、15三個空號。 

後續升級

1967至1972年李海級進行了第一次改良,將電子系統提升至貝克那普級的水準,包括以SPS-48C 3D對空搜索雷達取代SPS-39,加裝NTDS海軍戰術資料系統 以及配套的數位化武器指揮系統(WDS)MK-11,爾後也陸續將MK-76防空飛彈射控系統升級為數位化的Mod6/7 (以MK-152數位射控電腦取代原本的MK-119類比電腦),將SQS-23聲納更換為更新型的SQQ-23; 之後,還以標準SM-1ER增程防空飛彈取代小獵犬飛彈 。為了配合新增的諸多裝備,李海級在此次改良中也進行了艙室、供電與冷卻系統的修改工程,使用功率更高的發電機。 以在費城海軍造船廠(Philadelphia Naval Shipyard)進行現代化工程的李海號(USS Leahy DLG-16)為例,此次升級的成本是3610萬美元。 在1980年代,李海級拆除原本的兩座MK-33三吋快砲,在原位置加裝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 ,此外全面換裝標準SM-2ER防空飛彈(在1985年完成)。 

在1972年4月15日越戰期間,李海級的沃登號( USS Worden DLG-18)在越南東京灣外海雷達哨戒(SAR)任務;當天一架美軍軍機把沃登號的雷達信號誤認為北越防空飛彈系統的雷達,發射二枚AGM-45百蛇鳥(Shrike)反輻射飛彈,擊中沃登號的雷達,造成艦上一名人員喪生、9人重傷。沃登號隨後前往蘇比克灣進行整修,10天後重新回到東京灣值勤。 

1985年起李海級進行新威脅提升(New Threat Upgrade,NTU)改裝工程,是首批進行NTU工程的艦艇, 主要項目包括將NTDS戰鬥系統升級為ACDS(不過本級艦只有CG-16、17、19三艘 將原來的UYK-7電腦升級為UYK-43),以WDS MK-14武器指揮系統取代原有的MK-11,改良MK-76飛彈射控系統與SPG-55照明雷達來配合標準SM-2ER防空飛彈的功能, 加裝SYS-2(V)1目標資料系統(IADT,在1990年代加裝),換裝SPS-48E 3D對空搜索雷達與SPS-49(V)5 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取代舊的SPS-40以及早期型號的SPS-49雷達),電子反制系統升級為具主動干擾能力的SLQ-32(V)3,此外還加裝兩具MK-15近迫武器系統;而當時美國海軍許多大型飛彈巡洋艦與驅逐艦都進行了類似的NTU改良工程。

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美國大砍國防預算,1994財年海軍預算比前一年刪減多達38%;由於李海級艦齡已高,沒有神盾系統,加上1200psi高壓蒸氣推進系統的操作維護成本高昂,因此這級巡洋艦在1993到1995年就陸續除役;以葛萊德雷號(USS Gridley CG-21)為例,該艦在1991年才完成NTU改進工程(花費5500萬美元),卻在1994年1月21日就除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