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士維級巡邏艇/PSMM MK-5飛彈快艇
阿士維級巡邏砲艇的塔科馬號(USS Tacoma PGM-92)。
阿士維級的備便號(USS Ready PGM-87),注意駕駛台上方的MK-87射控系統的球型天線罩。17艘阿士維級之中,
只有兩艘(PG-86、87)使用MK-87射控系統,其餘都使用MK-63射控系統。
印尼海軍曼達級飛彈快艇的曼達號(Mandau P-621)。曼達級屬於PSMM MK-5型,後者就是衍生自阿士維級砲艇。
印尼海軍曼達級飛彈快艇Keris(P-624)
──by captain Picard
阿士維級巡邏砲艇 在1962年10月古巴飛彈危機之後,美國海軍為了強化對迦勒比海的巡邏能力,遂建造一批具備高速性能的高速洋面巡邏砲艇。設計工作由美國塔科馬造船廠(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負責,稱為阿士維級(Asheville class),總共建造了17艘,在1966至1971年陸續進入美國海軍服役。17艘阿士維級之中,除了PG-93、95、97、PG-99、101由彼得森造船廠(Peterson Builders, Sturgeon Bay, WI)建造之外,其他都由塔科馬原廠建造,每艘平均造價約500萬美元,建造週期18個月。 最初阿士維級被歸類為巡邏砲艇(PGM),1967年後改歸類為巡邏巡防艦(PF) 阿士維級是美國海軍第一種引進燃氣渦輪推進系統的艦艇,滿載排水量240噸,艦體長50.14m,寬7.3m,吃水2.9m,動力系統是當時對小型艦艇十分罕見的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包括兩具GE LM-1500加速用燃氣渦輪(衍生自J-79噴射發動機),以及兩具巡航用的康明斯(Cummins) VT12-875柴油機(1450馬力),使用燃氣渦輪時最大航速35節,使用柴油機的最大航速為16節,續航力1700海里,最多能持續在海上操作二週,編制28~32名人員 。由於燃氣輪機需要較大的進排氣管道,阿士維級在桅杆後方設置一個矩形的燃氣渦輪進氣窗,其後為大型的煙囪結構,居中的主煙囪用來排放燃氣渦輪廢氣,兩側還各有一根細得多的輔助煙囪來排放柴油機廢氣。 阿士維級的雷達包括一具Sperry AN/SPS-53 I/J頻海面搜索雷達、一具西屋電子(Western Electric)AN/SPG-50 I/J頻射控雷達 ;射控方面,兩艘本級艦(PG-86、87)使用一具MK-87射控系統,即福特儀器公司(Ford Instruments)獲得荷蘭Signnal授權生產的M-22系統,其餘本級艦則使用一具MK-63火砲射控系統(GFCS);MK-87擁有一具蛋型天線罩(內有一套整合搜索/追蹤天線),設置於駕駛台頂部,成為PG-86、87與其他姊妹艦外觀的最大不同。本級艦武裝包括一座 位於艇首的MK-34 76mm 50倍徑快砲(射速50發/分,射程12.8km)、一座位於艇尾的Bofors 40mm 60倍徑快砲以及兩挺MK-10 12.7mm重機槍。 阿士維爾級的羚羊號(USS Antelope PGM-86),注意艇尾加裝兩具 RGM-66D標準反輻射反艦飛彈。 1967年以色列艾拉特號驅逐艦遭到埃及的蘇聯製飛彈快艇擊 沈,同時期古巴亦從蘇聯手中接收飛彈快艇;為了有效因應這項威脅,部分阿士維級曾拆除艦尾40mm快砲,加裝法國製造的SS-12線導反艦飛彈(衍生自 SS-11反戰車飛彈,有效射程5.5km,戰鬥部重30kg),或者是 四枚衍生自標準SM-1(RIM-66)防空飛彈的RGM-66D反艦飛彈,總共有三艘阿士維級加裝了四枚GRM-66D。 本級艇萊狄號(USS Ready PGM-87)還加裝美國在1970年代初期從荷蘭引進、授權優利系統(Unisys)生產的MK-92射控系統。 17艘阿士維級中,部分艦艇曾參與越戰。這批巡邏艇從1973至1995年陸續離開現役,並有部分同型艇轉手給友邦,其中PGM-95、97在1973年 移交土耳其,PGM-99、101在1989年10月底交給希臘,PGM-92、93則在1995年9月轉手哥倫比亞,PGM-6在1971年租借給 韓國(見下文)。 |
阿士維級各艦清單 |
|||||||
艦名 | 建造廠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除籍時間 | 備註 |
PGM-84 Asheville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4/4/15 | 1965/5/1 | 1966/8/6 | 1976/12 | 1976/12/15 | |
PGM-85 Gallup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4/4/27 | 1965/6/15 | 1966/10/22 | 1984/10/9 | 1984/10/9 | |
PGM-86 Antelope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5/6/1 | 1966/6/18 | 1967/11/4 | 1977/10/1 | 1977/10/1 | |
PGM-87 Ready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5/6/10 | 1967/5/12 | 1968/1/6 | 1977/10/1 | 1977/10/1 | |
PGM-88 Crockett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7/6/24 | 1976/12/15 | 1976/12/15 | |||
PGM-89 Marathon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6/6/21 | 1967/4/22 | 1968/5/11 | 1977/1/31 | 1977/1/31 | |
PGM-90 Canon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6/6/28 | 1967/6/10 | 1968/7/26 | 1984/10/9 | 1984/10/9 | |
PGM-92 Tacoma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7/7/24 | 1968/4/13 | 1969/7/14 | 1995/4/21 | 1995/4/12 | 1995/9/20轉移給哥倫比亞,更名為Quita Suevo (P-111) |
PGM-93 Welch | Peterson Builders Shipyard, Sturgeon Bay, Wisconsin | 1967/5/8 | 1968/7/25 | 1969/9/8 | 1977/1/31 | 1995/4/12 | 1995/9/20轉移給哥倫比亞,更名為Albuquerque (P-112)。 |
PGM-94 Chehalis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8/6/8 | 1968/6/8 | 1969/11/8 | 1977/10/1 | 轉移給海上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重新命名為R/V Athena | |
PGM-95 Defiance | Peterson Builders Shipyard, Sturgeon Bay, Wisconsin | 1967/10/3 | 1969/9/24 | 1973/6/11 | 1987/8/6 | 除役後轉移給土耳其,更名為Yildirim (P-338),1985/4/11因意外爆炸沈沒。 | |
PGM-96 Benicia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69/4/14 | 1969/12/20 | 1970/4/25 | 1971/10/15 | 1996/8/30 | 1971/10/15租借給韓國,更名為白鷗-51(PGM-351)。1991年歸還美國 |
PGM-97 Surprise | Peterson Builders, Sturgeon Bay, WI | 1968/5/24 | 1968/12/7 | 1969/10/17 | 1973/2/28 | 除役後轉移給土耳其,更名為Bora (P-339)。2000除役。 | |
PGM-98 Grand Rapids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70/4/4 | 1970/9/5 | 1977/10/1 | |||
PGM-99 Beacon | Peterson Builders, Sturgeon Bay, WI | 1968/7/15 | 1969/5/17 | 1969/11/21 | 1977/4/22 | 1990/6 | 1989/10/30轉移給希臘,改名為Ormi(P-230),1991/6/18服役 |
PGM-100 Douglas | Tacoma Boatbuilding Company, Tacoma, Washington | 1971/2/7 | 1977/10/1 | 1977/10/1 | |||
PG-101 Green Bay | Peterson Builders, Sturgeon Bay, WI | 1969/12/5 | 1975/7/1 | 1990/6 | 1989/10/30轉移給希臘,改名為Tolmi(P-229) ,1991/6/18服役 |
PSMM MK-5飛彈快艇 以阿士維級的設計為基礎,塔科馬廠在1970年代緊接著推出名為PSMM MK-5的飛彈快艇設計,滿載排水量大約275ton,同樣配備燃氣渦輪推進系統。PSMM MK-5曾先後出口三個國家,分別是韓國、台灣與印尼,以下便分別簡介: 1.韓國 在1967年,以色列艾拉特號驅逐艦被埃及黃蜂級飛彈快艇以SS-N-2反艦飛彈擊沈,刺激 了包括韓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海軍;而從1968年到1972年,北韓海軍陸續從蘇聯手中獲得12艘黃蜂級和10艘蚊子級飛彈快艇,讓韓國海軍倍感威脅;此時仍接受美國軍援的 韓國,便打算籌建一支飛彈快艇部隊。 由於美國阿士維級擁有高航速的優勢,速度高於大部分的北韓快艇,因此吸引了韓國海軍的目光。在1971年8月,韓國向美國海軍租借一艘阿士維級砲艇班尼西 亞號(PGM-96 Benicia)巡邏艇,這艘快艇在同年1月28日展開飛彈化工程,在後甲板加裝四管由標準SM-1(RIM-66)衍生而來的RGM-66D反輻射對艦 飛彈,並在3月6日成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成功發射飛彈的砲艇。搭載RGM-66進行若干測試之後,阿士維號在1971年10月15日從美國海軍除役,並轉移 給 韓國海軍,成為韓國海軍第一艘飛彈快艇:白鷗 (Pao)51號(PGM-351),在1971年10月15日正式進入韓國海軍服役,而這項交易系透過美國海軍軍援管道進行。白鷗51號服役到1991 年才從韓國海軍除役並歸還美國,最後在1996年8月30日從美國海軍除役。
韓國海軍向美國租借的班尼西亞號(PGM-96 Benicia),成為韓國第一艘飛彈快艇白鷗-51號。
韓國從美國引進的PSS MK-5型飛彈快艇,此為屬於第二批的白鷗-58號(PGM-358)。 韓國海軍操作白鷗-51號,主要是用於測試評估之用。韓國海軍對其操作結果十分滿意,因此緊接著就向塔科馬船廠訂購三艘衍生自阿士維級的PSMM MK-5,命名為白鷗-52、53與55,其中白鷗52號於1974年在塔科馬船廠下水,1975年3月交服役。隨後,又訂購第二批五艘經過改良的型號(白鷗-56~59、61),以技術轉移方式至韓國塔科馬廠(後來成為韓進重工)建造,八艘艇從1975至1978年陸續服役。
前三艘由塔科馬廠建造的第一批白鷗級(白鷗52、53、55),裝備與白鷗-51號比較接近;後五艘由韓進重工生產的第二批白鷗級則有著諸多改良。 第一批白鷗級裝備一具AN/SPS-58對海搜索雷達(安裝在駕駛台後方的雷達桅杆上)、一具AN/SPG-50射控雷達(安裝於大型四角格子桅上)、MK-35光學瞄準儀、MK-1200瞄準儀以及MK-33 RBOC干擾火箭 ;艇上的射控系統是漢緯(Honeywell)研製的EX-93,經美國海軍反覆測試驗證後,獲得MK-93的正式型號。艇上武裝包括一座 位於艇首MK-34 76mm 50倍徑單管快砲、一座位於艇尾的雙聯裝KCB 30mm機砲、兩挺M-2 12.7mm機槍以及兩組雙聯裝RGM-66D反艦飛彈發射器。 與第一批相較,第二批白鷗級(白鷗56起)以HC-75搜索雷達取代AN/SPS-58,以W-120射控雷達取代AN/SPG-50,武器方面以兩組雙聯裝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取代RGM-66D,以OTO Melera 76mm 62倍徑自動快砲取代原本的MK-34快砲;第一批白鷗級的RGM-66D反艦飛彈發射器的發射口朝向斜前方,而第二批白鷗級的兩組魚叉飛彈發射器則分別朝向左、右兩舷,使發射管尾部的排焰口對準海面,不僅能減少熱焰對甲板的侵蝕,而且還能利用艦尾空間增加一座KCB 30mm雙聯裝機砲來增強火力。第二批白鷗級的作戰系統是漢緯的H930 Mod0(MK-93後續型號)。 依照韓國海軍最初的想定,希望利用白鷗級高速靈活的特性,對南北韓海上交界的NLL北方警戒線嚴陣以待,並且以反艦飛彈相對於火砲的射程優勢來壓倒敵方艦艇,因此 韓國才會要求白鷗級使用全燃氣渦輪推進。然而實際操作結果顯示,這類任務需要長時間的海上巡邏監視,而白鷗級的燃氣渦輪推進系統雖然加速敏捷,但油耗也比較大 (燃料消耗量相當於1500噸級巡防艦),導致巡邏時間變短,長期操作發現根本不經濟。此外,白鷗級造價較為高昂,無法進一步建造足夠的數量來成為作戰主力 ;而白鷗級的反艦飛彈比起火砲,「看似」更有決定性的戰力,但是反艦飛彈在成平時期卻不可能任意朝敵方發射,平時還是需要大量仰賴傳統的火砲,在對峙場合實施威嚇性射擊,因此整體而言飛彈快艇反而沒有那麼好用。因此, 韓國海軍並未繼續訂購白鷗級或其他飛彈快艇,而是繼續大量生產虎頭海鯛系列砲艇(PKM)做為海上巡邏的主力,後者排水量170噸,採用柴油機推進,武裝以40/30/20mm口徑的機砲為主,由於成本合理、數量充足,更能實現對海上的長時間密集監視。 在1995年,裝備較為老舊的第一批三艘白鷗級退出現役,而第二批五艘也在2008年除役完畢。直到2000年代,韓國才開始設計新一代的飛彈快艇,滿載排水量高達570噸,裝備 韓國國產SSM-700K反艦飛彈、76mm與40mm自動快砲,火力強大而配備精良;首艘新一代飛彈快艇尹永夏號(PGM-711)在2008年底投入服役。 2.台灣 台灣海軍在1971年展開「先鋒計畫」,在1975年與塔科馬廠 簽約,訂購首批二艘PSMM MK-5飛彈快艇,稱為龍江級;首艇由塔科馬原廠建造,二號艇轉移到高雄的中國造船廠生產;如果順利,台灣海軍打算在中船建造更多後續艦(一說總數是15艘)。不過, 塔科馬廠建造的首艦龍江號(PG-601)在測試時發生大量技術問題而延遲交付,由中船建造的二號艦也同樣發生工程落後與測試延誤,因此後續艦生產計畫全無下文。龍江級在平台與裝備上,都與 韓國白鷗-52級有顯著差異,動力系統為CODAG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推進系統 ,三軸推進,比韓國、印尼的版本更複雜,服役期間也故障頻仍。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台灣龍江級,在此不予贅述。 3.印尼 韓國引進PSMM MK-5之後,印尼也對這種設計發生興趣,在1970年代後期向塔科馬的韓國分廠(馬山造船廠)訂購四艘PSMM MK-5飛彈快艇,稱為曼達級(Mandau class);與韓國和台灣版PSS MK-5相較,曼達級的主機與武裝配置又是另外一種構型。 曼達級艇長53.58m,寬8m,吃水1.63m,滿載排水量290ton,推進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CODAG)構型,包括一座加速用燃氣渦輪(25000馬力)以及兩座巡航用柴油機 (2240馬力),總功率19600馬力, 雙軸推進,最大航速41節,編制43名官兵。電子裝備包括一座荷蘭Signnal WM-25追蹤/射控雷達空/對海搜索雷達、一座DR-200S MK1電子截收裝置等,武裝包括四枚法製MM-38飛魚反艦飛彈、 艦首一座Bofors 57mm 70倍徑快砲、艦尾一座Boforce 40mm 70倍徑機砲以及兩門20mm機砲。四艘曼達級分別是P-621 Mandau(1979年7月20日服役)、P-622 Rencong (1979年7月20日服役)、P-623 Badek(1980年2月服役)以及P-624 Keris(1980年2月服役)。 根據消息,印尼將以中國的C-802反艦飛彈來替換艇上原有的MM-38飛魚反艦飛彈。
曼塔級飛彈快艇KRI Rencong(P-622)
曼塔級飛彈快艇KRI Rencong(P-622)於2018年9月11日下午在西巴布亞外海失火沈沒。 在2018年9月11日下午,曼達級飛彈快艇的KRI Rencong (P-622)在距離西巴布亞(West Papua)的梭龍(Sorong)外海作業時起火沈沒,距離印尼位於梭龍的海軍第三號司令部(Navy Command III )約20英里;依照印尼爪哇郵報事後報導,印尼海軍花了一天搶救,但始終無法控制火勢,只好下令棄船。艇上人員都被安全撤離,沒有人員傷亡。
砲艇衍生型
除了飛彈快艇的版本之外,達科馬廠還推出PSMM
MK-5的巡邏艇版本。泰國在1980年代購買了六艘巡邏艇版PSMM MK-5,成為梭桃邑級(Sattahip Class)。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不予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