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畏級巡防艦/諾維克號巡防艦
前蘇聯海軍設計的最後一種巡防艦──Project 11540可畏級的首艦可畏號(Neustrashimy F-712)。
由艦尾看可畏號。
可畏級的二號艦智者雅羅斯拉夫號(Yaroslavl Mudry F-727),1991年下水,之後荒廢多年,直到2008年才完工
,2009年成軍。此照片攝於2009年中旬的聖彼得堡海軍展。該艦後來舷號改為777。
正面看智者雅羅斯拉夫號(Yaroslavl Mudry F-777)
(上與下)攝於2019年12月底俄羅斯、中國、伊朗聯合海軍演習的智者雅羅斯拉夫號
可畏級前部的四組3K95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北約代號SA-N-9)
以Project 11540為基礎推出的外銷改良設計,稱為Project 11541 Korsar級。艦艏換裝AK-190E 100mm艦砲與垂直發射的
寶石/俱樂部反艦飛彈,其餘主要裝備大致維持不變。
Project 1244.1的初始構型。由於經費短缺, 唯一開工的諾維克號(Novik)在2003年變更為簡單得多的訓練艦
,不過建造工作還是在2009年10月放棄。
在2002年諾維克號首度恢復施工時,俄羅斯一度打算改良其設計,搭載相位陣列雷達,配置六組三聯裝SA-N-9短程防空飛彈
的垂直發射器的數量。由於技術太過複雜,當時俄羅斯的財力無法負擔這樣的計畫,所以最後這個方案並沒有付諸實行。
(上與下)蘇聯在1980年代末期推出的3M-87 Kashtan型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結合兩座六管30mm機砲、
八具9M-311K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Hot Flash追蹤射控雷達(有兩部天線)與光電追蹤系統等,
而可畏級是最早裝備Kashtan的艦艇之一。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可畏級巡防艦/前蘇聯(現俄羅斯)
(Neustrashimy class,Project 11540/Korsar,Project 1154.1) | ||||||
建造國/建造廠 |
前蘇聯/
Yantar Zavod 820(Pribaltiysky Shipyard), Kaliningrad(SY 820) | ||||||
尺寸(公尺) | 長129.8 寬15.6 吃水4.8 | ||||||
排水量(ton) |
標準3950 滿載435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OGAG
M-70巡航用燃氣渦輪*2/20000 M-90高速用燃氣渦輪*2/58000 雙軸 | ||||||
航速(節) | 30 | ||||||
續航力(海浬) |
2600/18節 | ||||||
乘員 | 21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MR-750 Fregat-M2頂板(Top Plate) 3D對空搜索雷達*1
Pozitiv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 MR-212 Vaygach(Palm Frond)平面搜索雷達*2 Beysur導航系統 Fregate-MAE-E搜索雷達(Project 1154.1) MP-405-1(F-712)/TK-25(F-727)電子截收系統 PK-10誘餌系統(KT-216 120mm 10聯裝發射器*8)(使用彈種包括AZ-SO-50、AZ-SR-50、AZ-SOM-50,1991年起增加AZ-SK-50,1993年起增加AZ-SMZ-50) PK-16誘餌系統(KL-101 82mm 16聯裝誘餌發射器*2(使用彈種包括AZ-TST-60,1991年起增加AZ-TSP-60UM,1994年起增加AZ-TSTM-60U) | ||||||
聲納 |
Zvezda-1聲納系統(Project
11540),包括:
MGK-345 Bronza/Ox Yoke低頻(LF)艦首聲納*1 Ox Tail低頻(LF)變深聲納(VDS)*1
Zarya-ME聲納系統(Project 1154.1) | ||||||
射控/作戰系統 |
Tron-11540戰鬥管理系統
(Project 11540) Sigma-E戰鬥系統(Project 1154.1) MR-352 Pozitiv/Cross Dome追蹤雷達 MR-360 Podkat十字劍(Cross Sword)S射控雷達 3P37 追蹤雷達 *1(負責指引Kashtan型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 MR-145 Lev艦砲射控雷達*1 K-12防空飛彈射控系統 Onega-11540反潛飛彈射控系統 | ||||||
艦載武裝 |
AK-100 100mm 70倍徑艦砲*1 (Project 11540) A-190E 100mm艦砲*1 (Project 1154.1) 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1(Project 11540,備彈48發) 八聯裝KBSM 3S14E飛彈垂直發射系統*1(Project 1154.1,裝填八枚SS-N-27反艦飛彈) KT-184四聯裝3M-24(SS-N-25)反艦飛彈發射器*4(F-727) URPK-6 Vodopad-NK固定式533mm魚雷管*6(可發射魚雷、83R/84R反潛飛彈) DP-65 (RG-55M) 10聯裝55mm榴彈發射器*2(F-727) 3M-87 (CADS-N-1) Kashtan型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2(每座擁有兩具30mm機砲與8具SA-N-11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每套系統備有32枚SA-N-11飛彈) Yakhont或3M-80MBE反艦飛彈*4(Project 1154.1選用) 八聯裝3K-95(Kinzhal)轉輪式垂直發射系統*4(共裝填32枚SA-N-9短程防空飛彈) | ||||||
艦載機 |
Ka-27或Ka-32反潛直昇機*1 | ||||||
姊妹艦 | Project 11540:原先預計建造三艘,僅二艘繼續施工 | ||||||
艦名 | 舷號 | 廠方編號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
Neustrashimy | 712(1990) | No.401 | 1987/3/25 | 1988/5/25 | 1990/12/28 | ||
Yaroslavl Mudry (ex-Nepristupny) |
727(2009) 777 |
No.402 | 1988/5/27 | 1990/6 | 2009/7/19 | ||
Let Rossiykomy Flotu(ex-Tuman) | No.403 | 1993 | 1998 | 2009/10宣佈放棄 | |||
1980年代末期亮相的Project 1154.1可畏級(Neustrashimy class)巡防艦原本該成為蘇聯海軍的精銳骨幹,卻悲劇性地見證了赤色帝國的解體;經過俄羅斯的國力衰退,最後僅區區三艘付諸建造,而且最後僅有兩艘能夠完工服役、海上巡航。 起源 可畏級的計畫編號為Project 11540,源於1970年代初期前蘇聯海軍的Project 1154的一部份,由Zelenodolsk Design and Development Bureau負責研製。在1972年蘇聯海軍提出的原始需求中,Project 1154是一種小型的反潛護衛艦艇, 基本設計由Project 1124格里莎級輕巡防艦發展而來,標準排水量只有800ton,航速則高達35節。隨後由於需求不斷擴充, 陸續加入新裝備(新型聲納、反艦/反潛飛彈系統與反潛直昇機等),Project 11540遂逐漸大型化 。在1975年時,Project 1154的標準排水量達到1500ton,此時它被列為反潛護衛艦。在1976年,其排水量已經達到1700ton ;到了1979年出爐的細部設計中,其標準排水量達到2000ton,加入直昇機起降設施等之後達到2500ton,航速27至28節。 由於此時Project 1154的排水量已經與Project 1135克里瓦克級(Krivak Class)巡防艦相當,因此蘇聯海軍開始重新檢討 Project 1154的設計。 在1982年,蘇聯海軍與通過新的方案,Project 1154的載台與推進系統由Project 1135為基礎進行發展, 並配備最先進的偵測裝備與武器系統。至此,Project 11540成為一種標準排水量超過3500ton、滿載排水量接近4500ton的 全能型艦隊巡防艦,不僅擁有強大的反潛能力,也有足夠的對空監視與防空自衛作戰能力。 設計 可畏級採用長甲板構型,體型比克里瓦克級大得多,以提高適航性以及燃油、武器裝載量。本級艦的艦體設計十分重視適航性,艦首艏柱傾斜角度、外傾角度與舷弧均大, 以降低海浪對甲板的沖刷,同時避免艦首聲納音鼓被船錨擊損;艦型設計擁有較高的乾舷、適當的長寬比、可降低阻力的球鼻與可靠的推進系統,耐波能力與續航力都十分優秀。 艦首尖端有一個下削的弧度,以增加艦首主砲的下方射界。可畏級的上層結構採傾斜式表面,可減低RCS。 動力系統方面,可畏級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 由兩具出力較高的加速用高速燃氣渦輪和兩具出力較低的巡航用燃氣渦輪組成,烏克蘭機器設計與科研聯合體提供,包括兩具單機功率15000KW級的M90加速用燃氣渦輪(UGT-15000系列的DA-90-1),以及兩具出力較小的M70(UGT-6000系列的DA-71)巡航用渦輪;艦上的動力由 兩具燃氣渦輪發電機(1250KW)、一具600KW級燃氣發電機組與兩具600KW級柴油發電機組提供, 分置於兩個獨立的發電機室內;艦上的輪機、推進與發電系統都由整合的平台管理系統控制,能在集中式的控制站內進行監控。本級艦擁有灑水系統,不僅能用來冷卻艦體、降低紅外線跡訊,在核生化環境下還能沖洗艦體。 可畏級的電子系統都是當時蘇聯海軍的最新式裝備,其中有不少是基洛夫級(Kirov class)、勇壯級(Udaloy class)等大型艦艇採用的系統,例如主桅頂端的MR-750 Fregat-M2頂板(Top Plate) 3D對空搜索雷達。聲納方面,本級艦擁有一套Zvezda-1聲納系統,包括MGK-345 Bronza/Ox Yoke低頻艦首聲納以及Ox Tail低頻變深聲納(VDS)各一,其中VDS安裝於艦尾直昇機甲板後方的一個大型艙室內。可畏級首艦可畏號使用MP-405-1電子截收系統,二號艦智者雅羅斯拉夫號則換成TK-25。 可畏級的防空射控系統將艦上所有的偵測、預警系統及防空武裝整合在一起運作;接戰時,射控系統首先以射程最長的SA-N-9近程防空飛彈接戰;如果一擊不中,射控系統修正參數後,便會分派第二層的SA-N-11短程防空飛彈(來自Kashtan 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接戰;如果目標依舊闖過攔截,則指揮Kashtan的30mm機砲進行最後一層防禦。SA-N-9與SA-N-11都算是短程防空飛彈,因此在第二層近距離攔截時,射控系統能命令兩種飛彈同時接戰,以免閒置了其中任何一種飛彈的射控頻道,增加可接戰的目標數量。因此,可畏級能以不同的防空武器同時接戰四個目標。軟殺方面,可畏級配備大量消耗性誘餌發射器,包括八具120mm 10聯裝PK-10誘餌發射器與兩具82mm 16聯裝PK-16誘餌發射器(射程200~1800m),能發射金屬干擾絲與熱焰彈等。 由上方看可畏級的首艦可畏號(Neustrashimy F-712)。 由後方看可畏號。直昇機庫上的白色半球型天線罩是用來指揮3M87 Kashtan型 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的3P37搜索/追蹤雷達。 反水面方面,本級艦艦首設有一座單管100mm AK-100自動快砲,射速達50/分,射程20km,彈藥庫內備彈350發砲彈,由艦橋上方的MR-145 Lev射控雷達指揮接戰;此外,艦體中段最多能安裝四組KT-184四聯裝新型3M-24Uran反艦飛彈發射器,北約代號為SS-N-25彈簧刀(Switchblade)。Uran是俄羅斯OKB Zevda在1980年代推出的中小型反艦飛彈,這是俄國第一種等級類似西方魚叉、飛魚飛彈的渦輪推進次音速反艦飛彈,彈長4.4m,彈重480kg(空射)/630kg(艦射),戰鬥部重90kg,採用渦輪發動機推進,飛行速度0.9馬赫,終端掠海高度10至15m,採用慣性導引+終端主動雷達歸向,射程130km(空射)/110km(艦射)。Uran飛彈第一種推出的是空射型的Kh-35(北約代號AS-20 Kayak),直到1990年代才推出加裝助升火箭的艦射版(即3M24)。Uran的尺寸、性能、推進方式與西方第二代反艦飛彈相似,故在1990年代出現時被西方 稱為「魚叉斯基」;當然實際上Uran並未抄襲魚叉飛彈,俄羅斯對渦輪推進飛彈的技術本來就不陌生。雖然Uran的射程、速度、威力與以往蘇聯一系列較大的型反艦飛彈不可相提並論,但正由於體積輕巧,各型飛機、艦艇甚至直昇機都能輕易搭載。諷刺的是,至今可畏 號始終沒有正式安裝Uran反艦飛彈,而第一種大量採用此型飛彈的卻是印度海軍(配備於德里級驅逐艦與庫里克級巡邏艦上)。 防空方面,本級艦B砲位設有四具八聯裝3K-95(北約代號Kinzhal)轉輪式垂直發射系統,裝填32枚SA-N-9鐵手套(Gauntlet)(俄方編號9M-330)短程防空飛彈。SA-N-9衍生自俄國陸軍的新型SA-15短程防空飛彈系統 ,彈長2.97m,直徑0.22m,擁有兩組十字彈翼,分別位於彈體前部和後部,飛彈全重165kg,高爆戰鬥部重15kg(含2000個重3g的破片,殺傷半徑15m),採用脈衝都卜勒近發引信,最大飛行速度850m/s,能攔截高度10~6000m、距離1.5~6km的反艦飛彈以及高度10~6000m、距離1.5~12km的飛機,性能與美製海麻雀飛彈同級 。為了在垂直發射後迅速轉向目標,SA-N-9的彈體中段設有10個與發動機相連的小型噴嘴以進行快速轉向,這種技術比西方慣用在彈尾加裝燃氣舵的向量推力簡單的多。SA-N-9採用雷達指揮導引 ,射控系統為K-12,最初由頂板3D雷達搜索目標,截獲後轉交給波束精度在20度以內的MR-352追蹤雷達進行追蹤鎖定,飛彈發射後再由 波束精度在5度以內的MR-360 Podkat十字劍(Cross Sword)S射控雷達,同時追蹤目標與飛彈並計算其中誤差,將修正指令傳給飛彈,當飛彈接近目標時便啟動飛彈的無線電引信,在適當的距離引爆彈頭摧毀目標。不同於西方的MK-41,Kinzhal採用典型的俄式轉輪式彈艙以及冷發射方式,發射前需旋轉艙 蓋,將發射蓋口轉至特定的飛彈管上方,最大射速約每三秒一發,比起美國MK-41的每秒一發慢了許多 。整套SA-N-9從雷達截獲目標(需截獲三次才會確定目標)、射控計算、飛彈備便及轉動發射口、點火升空,需要約30秒的反應時間,整套系統能同時導引8枚SA-N-9對付四個不同目標。 反潛方面,可畏級艦橋與Kinzhal VLS之間設有一具12管式RBU-6000(俄方編號RPK-8)反潛火箭發射器。不同於西方ASROC以火箭裝載一枚魚雷的方式,俄國RBU系列反潛火箭類似於傳統刺蝟砲的現代化版,由一具火箭(比ASROC式的火箭小得多),在目標區投下一枚反潛次彈頭(有導引或無導引彈頭都有)。以RBU-6000為例,口徑為212mm,彈藥長度1.832m,火箭推進段射程600~4300m,可攜帶一枚19kg無導引或有導引的重成形裝藥次彈頭,入水後的自動追蹤距離約130m,最大使用深度達500m;配備無導引彈藥 的火箭型號為RGB-60,配備導引彈藥的型號為RGB-90R,發射器共備有48枚。這種俄式反潛火箭的射程、威力均不如ASROC, 但由於魚雷在淺海環境下及容易受到海岸回波干擾,此時反而是無導引直射的反潛武器更能有效發揮,此外RGB系列可選用不同的次彈頭來滿足不同任務,例如對水下投射大量彈藥擊毀魚雷、水雷、敵方潛水人員,或拋射反魚雷誘餌等等。除了RBU-6000之外,可畏級兩舷各設有三支固定式的URPK-6 Vodopad-NK 533mm魚雷發射器,可發射反潛飛彈(由Onega-11540射控系統控制)與魚雷。可畏級的艦尾設有一座直昇機庫,可操作一架卡曼Ka-27或Ka-32同軸雙旋翼反潛直昇機。
喀什坦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 可畏級的近迫武器系統也是1980年代蘇聯新開發完成的裝備──3M-87喀什坦(Kashtan)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北約代號為CADS-N-1,於1988年首度亮相。可畏級共擁有兩座CADS-N-1,分別設於機庫兩側。CADS-N-1全重15.5公噸(不含彈藥空重約9.5噸),每座Kashtan的砲塔結合了兩門30mm蓋特林 (Gatling)GSh-30K六管旋轉機砲與8個9M-311K短程防空飛彈(北約代號SA-N-11夾鼬鼠,Grison)發射器,追蹤射控系統包含一具熱閃(Hot Flash)追蹤雷達與一組光電追蹤瞄準儀;其中 ,GSh-30K30mm機砲採用無彈鏈螺旋狀供彈系統,備彈量1000發,射程500~4000m,雙砲最大射速合計9000發/分,砲口初速860m/s(使用HEIF、FT彈藥)。而9M-311K(SA-N-11)防空飛彈由陸軍的9M-311(北約代號SA-19)肩射型防空飛彈衍生而來,採用半自動指揮至瞄準線(Semi-automatic command to line of sight,SACLOS)導引模式,Kashta系統會透過射控雷達與光電儀自動地持續追蹤目標,透過無線電資料鏈將修正的飛行指令傳給飛行途中的防空飛彈,直到命中目標為止,整個接戰過程自動化;SA-N-11射程1.5~8km,射高5~3500m,飛行速率,除了發射器上備便的八枚SA-N-11飛彈外,Kashtan的砲塔系統中還另存24枚備用彈,再裝填作業需時一分半鐘,故每座Kashtan備有32枚SA-N-11。每座Kashtan能同時接戰的目標數量,取決於裝備多少接戰模組(上鏈傳輸頻道的數量關係到能同時指揮多少枚在空中飛型的SA-N-11防空飛彈)。 一般而言,Kashtan系統能在1分鐘內連續對六個空中目標進行追蹤與攻擊,整個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為6.5至7秒。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陸軍也配備2K22通古斯卡(Tunguska)系列自走式砲/彈合一野戰機動防空系統,砲塔結合兩座30mm機砲與八個9M-311防空飛彈發射器,與Kashtan十分類似。
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Admiral Flota Sovetskovo Soyuza Kuznetsov)側舷的兩部 3M-87喀什坦砲彈合一近程防空系統。
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的喀什坦正發射一枚9M311防空飛彈。 Kashtan的偵搜射控系統包含一具安裝在艦上的3P37 I波段搜索/追蹤雷達(安裝在可畏級的直昇機庫頂上,白色半球天線罩),以及安裝在砲塔上的一組Hot Flash追蹤射控雷達與一套整合式光電感測器(包含紅外線攝影機、一部電視攝影機、一具雷射測距儀)。3P37搜索雷達的主要功能是自動搜索周遭空域並和發現目標 ,發現目標後由計算機進行識別和威脅判斷 ,並進行目標接戰分配與指示。I波段雷達有兩種波束用於不同工作模式(天線包含有罩式和無罩式兩種),其中寬波束模式用於中高度空域搜索,而窄波束用於低空掠海目標搜索以及跟蹤,不過同時只能使用一種模式。3P37搜索雷達的探測性能如下:對雷達截面積0.1平方公尺、高度15m 的目標約10~12km;對雷達截面積0.1平方公尺、高度3m的目標為約8~10km;對雷達截面積5平方公尺、高度1000m的目標約為45km;目標指示精度方面,角精確度約為2.09∼4.19m rad,距離精度為不大於10m,速度精度為不大於10m/s,能同時處理8至30個目標軌跡,對2至6個目標提供目標精確指示。 而Hot Flash追蹤射控雷達的主要功能是依照搜索雷達提供的方位指示,對目標進行捕捉與追蹤,並與光電系統一同進行飛彈與火砲的射控指引。Hot Flash雷達有兩部前饋拋物面天線。Hot Flash 雷達與光電系統都安裝在砲塔前方,位於兩側的火砲、飛彈發射器中間;由於雷達、光電與火砲都安裝在一起,距離很近 ,有利於減少因艦船甲板變形影響射控裝置位置、進而降低射擊精確度的情況。Hot Flash追蹤雷達的波段接近豪米波,能對抗海面雜波與鏡像干擾,利用窄波束方向圖以及毫米波輻射所固有的海面背反射擴散特性而實現高精確度,並以「自鎖技術」解決追蹤掠海目標時容易出現的「點頭」現像,能把9M-311K防空飛彈引至距離不同高度目標的2~3m的距離內。Hot Flash雷達具有三種工作模式,波束角分別為6度、4度與1度;這三種由寬到窄的波束分別用於自身火砲發射的初始彈道、中間彈道和末段彈道,並根據砲彈飛行的距離自動從較寬的波束轉為較窄的波束。Hot Flash雷達的角度精度為0.15m rad ,距離精度為正/負5m。 日後俄羅斯推出改良的Kashtan-M,主要項目包括減輕重量(全重降至12.5公噸,空重降至7.5噸,只配備光電追蹤系統的版本空重降至5.5噸);換裝新的GSh-6-30KD 30mm火砲,雙砲最大射速增至10000發/分,砲口初速增為960m/s(使用使用HEIF、FT彈藥)或1100m/s(使用APDS-T彈藥),射程範圍擴展到300~5000m;使用更新型的9M311-1E飛彈,最大射程增至10km,最大射高增至6000m;縮短系統反應時間(約需5至7秒),但是每座砲塔的飛彈總攜帶量從原本32枚降至24枚以減輕重量;改進電子系統,感測裝置模組化(可選擇雷達加上光電、純粹雷達、純粹光電等)。日後俄羅斯海軍原有的Kashtan系統都升級為Kashtan-M規格。 建造
可畏級的二號艦智者雅羅斯拉夫號在1991年下水後曾長期陷入荒廢。此圖攝於2005年5月18日, 該艦直到2008年底才完工,2009年7月19日成軍。
攝於2008年5月的Let Rossiykomy Flotu號(右),注意先前停工長達10年以上的艦體, 新裝了前部船樓結構,顯示該艦曾一度恢復施工。 原本前蘇聯打算大量建造可畏級,取代克里瓦克級巡防艦甚至卡辛級(Kashin class)驅逐艦,但是未料赤色帝國竟然在此時土崩瓦解,結果可畏級落得僅三艘諸動工的光景。 可畏級的首艦可畏號在1987年3月25日於加里寧格勒的 揚塔爾船廠(Yantar Zavod SY820)造船廠安放龍骨,1988年下水,於1990年展開海試,同年12月28日成軍;隨後蘇聯土崩虎解,可畏號在1993年加入俄羅斯艦隊服役。 可畏級的二號艦最初命名為Nepristupny,在1988年5月27日於 揚塔爾廠安放龍骨,1990年6月下水,但是自此便長期閒置於船廠的碼頭;在1995年8月30日,俄羅斯海軍將Nepristupny號重新命名為智者雅羅斯拉夫號(Yaroslavl Mudry)。而被命名為霧(Tuman)的三號艦在1993年揚塔爾廠開工,1996年宣告停工,荒廢於SY 820廠的船台上,此時工程進度約30%,艦體外殼完成但無上層結構。在1998年11月6日,揚塔爾廠將Tuman號的艦體下水,以空出船台來保修一艘挪威的商船。 進入2000年代後俄羅斯經濟較為復甦,二號艦智者雅羅斯拉夫號遂恢復施工,被賦予F-727的舷號,在2008年底完工,2009年2月24日展開海試 ,同年7月19日成軍; 不同於首艦無畏號,智者雅羅斯拉夫號完工之際便裝備了SS-N-25反艦飛彈,此外艦上還裝備兩座DP-65 (RG-55M) 10聯裝55mm榴彈發射器用於近距離交戰。至於原本被西方認為放棄建造的三號艦 霧號則改名為Let Rossiykomy Flotu, 在2008年5月被發現艦體仍漂浮在船廠碼頭,並且裝上了部分上層構造;在2009年10月初,消息傳出俄羅斯放棄了Let Rossiykomy Flotu號的建造工作,她的命運可能是被出售 解體。 外銷版:Korsar型巡防艦(Project 1154.1) 外銷方面,根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3月號的消息,俄羅斯在1990年代就試圖向中共推銷Project 1154型巡防艦,當時資金匱乏的俄羅斯甚至一度考慮將可畏號轉賣給中共;當然,這個願景並沒有實現。Yantar廠也推出了可畏級的外銷改良版──Project 11541,又稱為Korsar級。與可畏級相較,Korsar級在裝備與戰鬥系統方面又做了不少改進:首先,艦首艦砲換成俄國最新型的A-190E 100mm單管快砲,砲塔殼經過匿蹤設計,與之搭配的射控系統為5P-10型;原先位於艦橋前方的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被取消,代之以一組八聯裝KBSM 3S14E垂直發射系統,裝填SS-N-27俱樂部N型(Klub-N)反艦飛彈;此外,也能選擇安裝四枚俄羅斯新開發的Yakhont反艦飛彈,或者是四枚射程長達240km的3M-80MBE超音速反艦飛彈。Korsar級採用Signa-E型戰鬥系統,聲納為Zarya-ME,並配備Fregate-MAE-3搜索雷達。艦上其餘武裝如SA-N-9防空飛彈系統、至多16枚SS-N-25反艦飛彈、兩組Kashtan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六具魚雷發射器等均維持不變。雖然Korsar在系統上做了若干改進,並維持可畏級全面而火力強大的特長,但 艦體基本設計畢竟是1980年代的水準,尤其是缺乏時下流行的匿蹤設計,將影響此型艦艇的外銷競爭力。 Project 1244.1諾維克級巡防艦 在1980年代,除了Project 11540之外,蘇聯稍後也規劃另一種Project 1244.0/1244.1輕型巡防艦,裝備與任務上堪稱Project 11540的縮小簡化版本,主要任務亦為反潛與水面作戰。其中,Project 1244.0是最初的構型,爾後又強化武裝成為Project 1244.1。由於Project 1244.1的成本相對壓低,故能建造較多的數量。Project 1244.1由阿瑪斯中央海事設計局(Almaz Central Marine Design bureau)負責設計,並由位於加里寧格勒的Yantar Zavod 820(SY 802)造船廠負責建造。 Project 1244.1是俄羅斯海軍第一種引進匿蹤技術的艦艇,關於Project 1244.1的數據並不多,艦體長度估計介於100至122m,寬度約9m,估計滿載排水量約2900~3600ton;動力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GAG),包括 二具輸出37000馬力的大型燃氣渦輪以及二具輸出12000馬力的小型燃氣渦輪,以12節速度可持續航行4800海里。最初Project 1244.0預定配備的武裝包括一門AK-176 76mm 50倍徑快砲、八枚3M-24Uran(SS-N-25)反艦飛彈、一架反潛直昇機,而Project 1244.1則強化不少,反艦武器包括一門AK-190 100mm艦砲、 八枚3M-24Uran(SS-N-25)反艦飛彈等,直昇機庫兩側總共設有六組三聯裝轉輪式垂直發射系統,裝填18枚SA-N-9短程防空飛彈 ,艦橋前方還有一門AK-630-2雙聯裝30mm自動機砲;其他武裝還包括以及533mm魚雷管、兩組四聯裝K--77P反潛飛彈的垂直發射器等,艦上並可搭載一架Ka-27反潛直昇機。雷達系統包括一套頂板三維對空搜索雷達等。
原為諾維克號、後改名為博羅季諾號的Project 1244.1艦體(後),為了空出船台而下水,目前 已經廢棄。其前方是同樣未能完工、也遭到放棄的可畏級三號艦Let Rossiykomy Flotu號。 蘇聯解體後,由於資金嚴重匱乏,Project 1244.1計畫跟其他前蘇聯遺留的所有造艦計畫相同,陷入了牛步,其細部設計在1994年才完。Project 1244.1首艦諾維克號(Novik)由位於加里寧格勒的Yantar Zavod 820(SY 802)造船廠建造,於1997年7月26日安放龍骨;不過由於俄羅斯財政狀況太差,諾維克號工程才完成4.5%,便於1998年被迫停工,直到2002年才勉強恢復建造。 諾維克號復工時,俄羅斯一度打算進行改良,包括改用SS-N-26反艦飛彈,SA-N-9的垂直發射器增至8套等,並在主桅加裝一套擁有四面固定式天線的小型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然而,俄羅斯很快便發現,他們的財力根本無法負擔這樣一艘採用各種先進技術、風險龐大的艦艇, 故在2003年將諾維克號重新定義為裝備較簡單的訓練艦,艦名也改成博羅季諾號(Бородино́) ,原本預計在2011年服役。博羅季諾號於2009年7月下水,但主要是為了空出船台,此時該艦上層結構與武器都完全沒有安裝。隨後約在2009年10月, 就有消息傳出俄羅斯方面打算放棄博羅季諾號,以及同樣在SY 802廠建造、工程停滯多年的可畏級三號艦Let Rossiykomy Flotu號, 她們的命運可能是出售解體。 由於俄羅斯在2000年代陸續建造了新設計的Project 20380/20381以及22350等巡防艦,冷戰時代遺留的博羅季諾號、Let Rossiykomy Flotu號 就沒有繼續建造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