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41獵豹級巡防艦

(上與下)獵豹級的美洲豹號(HMS Jaguar F-37),攝於現代化改良之後,換裝新的桅杆與

新的Type 965 AKE-1三維對空搜索雷達(後桅杆頂)。

美洲豹級的美洲山獅號(HMS Puma F-34)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Type-41獵豹級巡防艦/英國、印度(Leopard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

F-37:W. Denny

F-14:HM Dockyard,  Portsmouth

F-27:John Brown and Co Ltd, Clydebank

F-34:Scotts Shipbuilding & Engineering Company, Greenock

 

印度訂單:

F-34:John Brown and Co Ltd, Clydebank

F-37、38:Vickers Armstrongs (Shipbuilders) Ltd, Newcastle-on-Tyne

尺寸(公尺) 長103.6  寬12.2 吃水4.9
排水量(ton) 標準2300  滿載2530
動力系統/軸馬力

Admiralty Standard Range ASR-1柴油機*8/12400

雙軸

航速(節) 24
續航力(海浬) 7000(16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Type-992Q目標指示雷達*1(日後被Type-993Q雷達取代)

Type-277Q高度雷達*1(改良時拆除)

Type-974導航雷達*1(改良時被Type-978取代)

Type-960短程對空搜索雷達*1(改良時被Type 965 AKE-1 對空搜索雷達取代)

Type 1010 Cossor MK-10敵我識別器(IFF)

聲納 Type-174搜索聲納*1

Type-162艦底目標識別聲納*1

Type-170攻擊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MK-6M艦砲射控系統(含一具Type-275射控雷達)*1

Type-262 STAAG機砲射控雷達*1(日後拆除)

乘員 235
艦載武裝 MK-6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2

Bofors MK-2 STAAG雙聯裝40mm自動防空機砲*2(日後被 一門Bofors MK-9 單管40mm防空機砲取代)

MK-4 Squid反潛臼砲*1

艦載機

數量

英國:共六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14 Leopard 1951/8/21 1953/3/25 1955/5/23 1958/9/30 1975/12 1977拆解
F-34 Puma 1951/6/28 1953/11/16 1954/6/30 1957/4/27 1972/6 1976/9拆解
F-27 Lynx 1951/6/28 1953/8/13 1955/1/12 1957/3/14 1974/6 1982年售予孟加拉,更名為Abu Bakr(F15),1982/3/12移交

2014/1/22除役

F-37 Jaguar 1951/6/28 1953/11/2 1957/7/20 1959/12/12 1978/7/6售予孟加拉,更名為Ali Hyper(F17),2010/7/27轉為靜態訓練艦 。

2014/1/22除役

印度:共三艘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34  Brahmaputra (ex-HMS Panther) 1954 1955/10/20 1957/3/13 1958/3/31 1986拆解
F-37 Beas 1954 1956/11/29 1958/10/9 1960/5/24 1988拆解
F-38 Betwa 1954 1957/5/29 1959/9/15 1960/12/8 1992拆解

 


 

在二次大戰結束之際,皇家海軍就開始考量更新一代巡防艦需求,而這項研究在戰後數年內便在進行,於1951年提出名為基本巡防艦的設計,以相同的艦體基本設計與動力系統,視需求來搭配不同的裝備與機電設備 ,成為不同功能的巡防艦,並力求降低建造施工難度與成本。新的巡防艦設計中,以反潛護航艦的需求量最大,這是基於二次大戰期間大西洋之戰的教訓;此外,還有防空巡防艦與 防空指揮艦這兩種衍生型。新巡防艦的艦體預先分為許多船段來製造,因此能分別由全國各地不同的造船廠同時製造,最後迅速地在同一處組合,在短期內完成大批艦艇,以便在戰時因應前蘇聯數量龐大的潛艦。 此系列巡防艦使用柴油機為動力;相較於蒸汽渦輪,柴油機更能迅速地獨立製造完成並裝入機艙段,利於加快建造速度。雖然柴油機能提供的航速較低,然而考量到船隻再快也比不過飛機,因此航速在防空作戰中被視為次要因素。由於採用共通的艦體設計,因此能根據戰時的實際需求分配反潛型、防空型、防空指揮型的建造比例,人員的訓練也可以盡量統一。在時程緊迫的戰爭期間,上述作法將非常迅速、具彈性而有效率。

Type-41獵豹級巡防艦首艦獵豹號(HMS Leopard F-14),此為該艦較早的構型。

 

基於前述理念,英國在1950年代 規劃了柴油機推進的Type-11反潛巡防艦、Type-41防空巡防艦以及Type-61防空指揮艦;不過隨後皇家海軍認為反潛艦需要更高的航速來追擊蘇聯可能的新型潛艦威脅(當時西方認為蘇聯已經從納粹德國取得相關技術),因此修改Type 11反潛巡防艦的設計,改回蒸氣渦輪推進,成為Type 12反潛巡防艦系列。而Type 41與Type 61仍使用柴油機推進,Type 41稱為獵豹級(Leopard class),Type 61稱為薩利斯布里級(Salisbury Class)。

獵豹級主要是為了取代老舊的灣級(Bay class)護航艦。最初皇家海軍總共建造五艘獵豹級,分別是獵豹號(HMS Leopard F-14)、美洲獅號(HMS PumaF-34)、山貓號(HMS Lynx F-27)、美洲虎號(HMS Jaguar F-37)與美洲豹號(Panther),但是美洲豹號在建造過中隨後被印度買去,命名為布拉哈布查號(INS Brahmaputra);隨後印度又像英國Vickers Armstrongs廠增購兩艘Type-41型艦,分別命名為Beas與Betwa。在1956年, 皇家海軍本來又訂購一艘Type-14並重新命名為美洲豹號,不過在1957年取消。

二次大戰末期首度推出的STAAG MK-1雙聯裝40mm自動防空機砲,由雷達與計算機導控,

結合兩座Bofors 40mm砲身。此種砲塔重17.5噸,十分笨重,可靠度也不佳。

獵豹級的動力系統為八具Admiralty Standard Range ASR-1 16汽缸柴油機,總出力124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4節,艦上儲存有220ton的燃油,航速16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這樣的動力系統實在是效率不佳,主機多達八具,佔據艦內許多空間,增加了排水量與機械複雜度。為了增加耐海能力,艦體兩側設有穩定鰭。最初本級艦編制205名人員,後來依照實際需求擴充至235名。由於以防空為主要任務,獵豹級艦上配備較強的高射火砲,包括兩門由MK-6M艦砲射控系統指揮的MK-6 雙聯裝4.5吋(114mm),以及一座在當時算是相當精密複雜的STAAG MK-2雙聯裝40mm自動化防空機砲。英國在二次大戰末期推出STAAG,結合雙聯裝Bofors 40mm防空火砲以及雷達導引的自動化射控系統,砲座上配備一個262型射控雷達追蹤目標,並輸入計算機計算射擊參數(俯仰、前置量等)來自動帶砲;整個STAAG砲塔重達17.5噸,不僅十分笨重龐大,可靠度也不佳。由於STAAG的發展並 不成功,所以稍後獵豹級以一座較簡單的Bofors MK-9單管40mm機砲取而代之。此外,艦上還有兩座MK-4烏賊(Squid)六聯裝反潛臼砲,這是二次大戰時代開發的前向反潛武器,基本上是一種火箭推進的反潛彈藥。因此獵豹級不僅擁有較強的防空能力,還具備相當的水面砲擊能力。 水下聲納方面,獵豹級巡防艦配備了Type-162艦底目標識別聲納、Graseby Type-170攻擊聲納與Type-174搜索聲納。Type-162式稱為Cockshafer,1950年開始服役,工作頻率14k~22kHz,是一種用於掃描海床的聲納 ,最初是發展用來偵測沈底水雷,在反潛艦上則可在淺海環境偵測是否有坐底埋伏的潛艦 。Type-174是一種中頻搜索聲納,是後來發展成熟的Type-177的前身,透過機械轉向的音鼓來進行大範圍搜索;發現目標後,便交由Type-170攻擊聲納進行精確標定,為艦上的烏賊反潛臼砲提供射控資料。 Type-170是一種攻擊用的射控聲納組,工作頻率15~30kHz,其聲納音鼓基座具有穩定儀,並配備Type-502反潛控制台;Type-170能同時發射四道高頻聲納波數,交疊出三道0.5度高精確度筆狀波束,有效偵測距離達2000碼(約1800m)。 Type-170/174從1947年起開始發展,1954年服役,是二次大戰期間的Type-144Q/Type-147聲納組合的後繼者。

Type-144的波束寬度大約16度,工作頻率14k~22kHz, 其機械式音鼓可在左-右方向來回搜索(由聲納手控制),垂直方向則固定在向下16度;發現目標後,操作人員將聲納波束固定以對準目標,由於波束的俯仰角是 固定的,因此接近目標到某一距離時,目標會脫離波束範圍,這個與目標失去接觸距離(Range at loss of contact)乘以三角正弦(sin)函數16度之後就可獲得目標大致深度, 並作為深水炸彈引信設定的依據;爾後於1943年實用化的Type-144Q則是在Type-144為基礎加上一個「Q裝置」(Q transducer),這是一個工作頻率38.5Hz的獨立聲納裝置(使用不同頻率主要是避免與原本的聲納互相干擾), 波束縱向寬度為65度,水平寬度只有3~5度,同樣可以在人工操縱下左右掃瞄;「Q裝置」可以增加Type-144Q的整體搜索範圍,減少垂直向的聲納死角,可對付深度更大的潛艦。與Type-144Q搭配的是同樣在1943年實用化的Type-147主動測深聲納,後者同樣是種垂直向聲納,工作頻率50kHz, 其水平波束寬60度,垂直波束則只有3-5度,故能精確測出目標深度。Type-144Q/Type-147兩個聲納聯合運用,就能精準測出目標的3D位置,進而提供烏賊反潛臼砲所需的方位、仰角與引信定時等資訊,射出落入水中後快速下沉,在指定的深度引爆。 一般而言,烏賊反潛臼砲以三連發模式來接戰一個目標,三發總共涵蓋8至10度角,其中前兩發落在敵潛艦前方,一發落在後方,以全面性的震波造成對敵潛艦的殺傷。搭配Type-144Q/Type-147聲納組合的烏賊反潛臼砲是二次大戰中成功率最高的反潛武器,配備兩組烏賊臼砲的英製Loch級護航驅逐艦,平均每次六管齊發時可以達到40%的命中率,在二戰中堪稱驚人。 雖然美國已經在1950年代中期推出MK-44型導向反潛魚雷,但這種電力推進的美國第一代輕型艦載魚雷有效射程太短,航速太慢,攻擊深度不夠,而且只能對付潛航的潛艦,無法在必要時攻擊近距離的敵方水面艦(烏賊/綾波反潛臼砲乃至於英國與澳洲合作開發的IKARA反潛火箭都有這種能力),整體性能並不成熟,故同時期英國還是選擇使用二戰形式的反潛臼砲系統。 在服役生涯中,獵豹級曾接受現代化改裝,包括將原本的格子桅換裝為封閉式桅杆,並更新了電子系統,包括在後方桅杆頂端裝設Type 965 AKE-1三維對空雷達。

四艘獵豹級服役後,編入南大西洋與南非 方面的艦隊。1964年6月11日,美洲獅號機艙發生火災意外。 獵豹級與薩利斯布里級服役後便迅速落伍,這是因為此系列艦艇基本上就是便於大量生產的廉價消耗品,功能過於單純,武器系統落後,欠缺現代化改良的空間。由於軍艦飛彈化等技術革新突飛猛進,獵豹級的設計很快就顯得老舊,她的防空裝備仍然停留在防空砲的層次,明顯跟不上時代 ,其發展自二戰概念的反潛武器到1960年代也開始落伍;此外,24節的航速明顯過慢。雖然皇家海軍曾考慮在獵豹級上加裝新開發的海貓防空飛彈(Sea Cat),但由於不合成本效益而作罷。由於這些因素,獵豹級與薩利斯布里級服役不到十年便退居第二線;往後在對付片面獨立的殖民地、馬來半島清繳共黨游擊隊或者與冰島的漁業衝突中, 皇家海軍便派出獵豹級與薩利斯布里級上陣,這些舊型艦艇價值已低,即便承受損傷也不會有太大損失,故非常適合用來對付科技火力層次不高的對手,或者拿來跟其他船隻碰撞。在1967年南非獨立後,獵豹級被重新部署在北大西洋,隨後參與了1970年代英國與冰島的漁業衝突,稱為鱈魚戰爭(Cod Wars),其間與冰島的砲艇多次發生碰撞。在1972年6月,美洲豹號率先除役,其餘各艦也在1975年之前陸續除役。美洲豹號與山貓號分別在1978年與1982年售予孟加拉 ,服役到2014年1月,其餘兩艦則出售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