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12懷特白級巡防艦
皇家海軍建造的第一批Type-12巡防艦──懷特白級,此為首艦懷特白號(HMS Whitby F36)正離開樸次茅茲港的畫面。
懷特白級的坦比號(HMS Tenby F-65)。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Type-12懷特白級巡防艦/英國、印度、澳洲(Whitby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英國/
F-36、65:由Cammell Laird, Birkenhead承造 F-43、77:由Harland & Wolff, Belfast承造 F-63、73:由Vickers Armstrongs, Barrow-in-Furness承造
印度訂單: F-40:由Cammell Laird, Birkenhead承造 F-43:由由Harland & Wolff, Belfast承造 |
||||||
尺寸(公尺) | 長112.8 寬12.5 吃水5.2 | ||||||
排水量(ton) | 標準2150 滿載256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Y-100蒸汽推進系統,包含: Babcock and Wilcox鍋爐*2 English Electric 蒸汽渦輪*2/30000 雙軸 |
||||||
航速(節) | 30 | ||||||
續航力(海浬) | 4200(12節)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Type-293Q目標指示雷達*1(日後被Type-993雷達取代) Type-277Q高度雷達*1(日後拆除) Type-974導航雷達*1(日後被Type-978取代) Type 1010 Cossor MK-10敵我識別器(IFF) |
||||||
聲納 |
Type-174搜索聲納*1 Type-162艦底目標識別聲納*1 Type-170攻擊聲納*1 |
||||||
射控/作戰系統 |
MK-6M艦砲射控系統(含一具Type-275射控雷達)*1 Type-262 STAAG機砲射控雷達*1(日後拆除) |
||||||
乘員 | 255 | ||||||
艦載武裝 |
MK-6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1 Bofors MK-2 STAAG雙聯裝40mm自動防空機砲*1(日後被 一門Bofors MK-7 單管40mm防空機砲取代) Limbo A/S MK-10反潛臼砲*2 單管533mm魚雷管*8,雙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2(F-36、43、63、65裝備,1960年代拆除) |
||||||
艦載機 |
無 |
||||||
數量 |
英國:共六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F-36 Whitby | 1951/2/2 | 1952/9/30 | 1954/7/2 | 1956/7/10 | 1974/12 | 1979年拆解 | |
F-43 Torquay | 1951/3/6 | 1951/3/11 | 1954/7/1 | 1956/5/10 | 1985/3/31 | 1987年拆解 | |
F-65 Tenby | 1951/3/6 | 1953/6/23 | 1955/10/4 | 1957/12/18 | 1972/12/8 | 1977年拆解 | |
F-63 Scarborough | 1951/3/6 | 1953/9/11 | 1955/4/4 | 1957/5/10 | 1972 | 1977年拆解 | |
F-73 Eastbourne | 1951/3/6 | 1953/1/13 | 1955/12/29 | 1958/1/9 | 1984/3 | 1985年拆解 | |
F-77 Blackpool | 1951/3/6 | 1954/12/20 | 1957/2/14 | 1958/8/14 | 1971 | 1980年拆解 | |
印度:共二艘 |
|||||||
艦名 | 簽約時間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F-40 Talwar | 1957/6/7 | 1958/7/18 | 1959/4/26 | 1992出售拆解 | |||
F-43 Trishul | 1957/2/19 | 1958/6/18 | 1960/1/13 | 1996出售拆解 |
在二次大戰結束之際,皇家海軍就開始考量更新一代巡防艦需求,而這項研究在戰後數年內便在進行,於1951年提出名為基本巡防艦的設計,以相同的艦體基本設計與動力系統,視需求來搭配不同的裝備與機電設備。新的巡防艦設計中,以反潛護航艦的需求量最大,這是基於二次大戰期間大西洋之戰的教訓;此外,還有防空巡防艦與航空指揮艦等構想。新巡防艦的艦體預先分為許多船段來製造,因此能分別由全國各地不同的造船廠同時製造,最後迅速地在同一處組合,在短期內完成大批艦艇。而新巡防艦的設計與建造規劃也著重易於建造與降低成本,以便生產足夠的數量來因應前蘇聯數量日益龐大的潛艦。 基於前述理念,英國在1950年代規劃了Tpye 11反潛巡防艦、Type 61防空指揮艦以及Type 41防空巡防艦 ,一開始全都打算使用柴油主機。然而考慮到蘇聯很可能已經從德國獲得 新型Type-XXI型潛艦以及能持續在水下高速(17節左右)航行至少30分鐘的華爾特(Walter)過氧化氫推進系統,西方國家勢必需要航速更高的反潛艦艇,航速至少必須在30節以上,才可能持續追擊可能出現的蘇聯新型高速潛艦;然而,柴油推進系統只能獲得24節的航速,因此 皇家海軍修改Type 11的設計,改用速率較高的蒸汽渦輪推進系統,成為Type-12反潛巡防艦。而Type 41獵豹級(Leopard class)與Type 61薩利斯布里級(Salisbury Class)防空巡防艦仍繼續使用柴油推進。由於蒸汽渦輪系統較重較大,導致Type-12的尺寸與排水量比原本的Type-11增加,成本更為昂貴,二次大戰後財政拮据的英國無法建造太多數量。 第一批Type-12被稱為懷特白級(Whitby class),在1956至1958年共完成六艘進入服役。而由於懷特白級的數量預期無法建造太多,所以同時期皇家海軍又建造了12艘價格較為低廉的Type-14布來克.伍德級( Blackwood Class)通用巡防艦來補充護航艦的數量。在1951年2月,英國政府簽約訂購Type-12的首艦懷特白號(HMS Whitby F-36),原本希望能儘早完工服役,但由於韓戰的爆發以及商船的建造導致該艦的開工延誤,因此懷特白號直到1952年9月30日才安放龍骨,1956年7月服役。 隨後皇家海軍又繼續建造後續的改良型Type-12巡防艦系列,包括Type-12I羅賽級(Rothesay class)與Type-12M李安達級(Leander calss)。
由後方看Type12首艦懷特白號(HMS Whitby F36) Type-12懷特白級的滿載排水量2560ton,主要任務是在大洋上執行艦隊、船團的反潛護航,類似二戰時代大西洋上的反潛護航艦。懷特白級的艦體設計考量到長時間在風浪惡劣的大西洋以及嚴寒的北極海等環境作業,因此採用與Type-41/61不同的全新艦體設計,強調更加堅固,著重耐海能力,能承受大西洋上的巨浪以及北極海的浮冰撞擊,並盡量增加艦體乾舷的高度,船錨也完全隱藏於錨艙內以避免大浪與浮冰造成的擊打。較高的艦首到艦砲砲座處以傾斜角度下降,連帶降低了主砲後方的船艛高度,此設計在兼顧耐波性(較高的艦首)之餘還可降低艦體重心,增加穩定性,較低的主砲位置也有利於增加艦橋視野。艦首乾舷的高度高出一截以加強耐波力,並且盡量避免讓砲塔與艦橋受到海浪沖擊,而艦體與上層結構的轉角採取圓滑過渡的造型,有助於分散海浪以及浮冰的衝擊力,同時也易於在核生化作戰環境下清洗飄落在艦上的污染塵埃。懷特貝級採用抗浪性較佳的封閉式艦橋(二戰型驅逐艦的原始設計多為開放式艦橋),艦橋窗戶的安窗角度能降低在低光度情況下的室內反光;此外,封閉式艦橋頂部仍設有一個開放式的航行艦橋。首艦懷特白號最初採用一個直立的圓柱狀煙囪,強調核生化作業環境下的適應性,不過日後被證明排氣效率不佳,因此後續艦都改採更高、向後傾斜且更流線的煙囪設計,煙囪頂部並加裝一個導流遮罩,懷特白號在日後也改裝這種煙囪。本級艦的動力 系統為Y-100蒸汽推進系統,包括兩具Babcock and Wilcox廠的高溫壓鍋爐與兩套English Electric steam的蒸汽渦輪 ,可輸出30000軸馬力,雙軸推進,使用降低空蝕效應的五葉片螺旋槳,最大航速30節,航速12節時續航力4200海里,艦內儲存370ton的燃油。懷特白級的艦體設計被證實擁有極佳的耐海性,能在風浪惡劣的北大西洋高速航行,並在廣泛的氣候條件下作業。 偵測方面,懷特白級擁有一具Type-293Q目標指示雷達 以及一具Type-277Q高度雷達,這些都是二戰時代設計的雷達的改良品,日後Type-277Q遭到拆除,Type-293Q則被一具Type-993雷達取代。艦上還有一具Type-974導航雷達 (日後被Type-278導航雷達取代),以及Type 1010 Cossor MK-10敵我識別器(IFF) 。水下偵測方面,擁有一具Type-174搜索聲納、一具Type-162艦底目標識別聲納以及一具能發射筆直精確波束的Type-170主動式攻擊標定聲納。武裝方面,艦首裝有一門MK-6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用來攻擊敵方水面船艦、浮航的潛艦,並具備有限度的防空能力,由一套安裝於艦橋後方的MK-6M艦砲射控系統 負責導控,此射控系統包含一具Type-275射控雷達,外觀十分顯著。艦上的主要反潛武器是2組安裝於後甲板的MK-10凌波(Limbo)反潛臼砲 ,在二次大戰後期服役,是英國發展的最後一種臼砲型無導引反潛武器。凌波是MK-4烏賊(Squid)反潛臼砲的後繼型,主要是針對德國高速的XXI型潛艦的威脅而設計。綾波沿用烏賊的彈藥(全重390磅、內裝207磅高爆炸藥),最大射程提高到1000碼(約910m),最小射程約400碼,並可透過調整排氣筏的方式控制射程;綾波的發射器可360度旋轉,射擊後發射器只要轉向側面就能對準裝填口,裝填作業高度自動化;一般而言,搭載凌波的船艦總共攜帶21發備用彈藥,能進行七次齊射。凌波每波齊射是發射三發,其中前兩發落在敵潛艦前方,一發落在後方,以全面性的震波造成對敵潛艦的殺傷;但也由於射程延長,相較於以往發射三枚烏賊砲彈能涵蓋的8-10度,綾波反潛臼砲三連發的涵蓋角度大幅減少為三度, 因此綾波需要精確度更高的射控定位;為此,英國以新的Type-174/170搜索與攻擊聲納組合(詳見Type-41獵豹級巡防艦一文)來配合綾波,取代二戰時期搭配烏賊的Type-144Q/Type-147聲納組合,整套Type-170/174聲納與綾波反潛臼砲的組合僅需三名人員控制。與同時其美國類似的刺蝟砲相比,綾波每波發射的彈藥比較少,但是單枚彈頭重量更重,入水後下沉速度達每秒44英尺(刺蝟砲的兩倍),最大下沉深度為1200英尺。每次凌波三發齊射能構成一個三角形殺傷區(邊長約120英尺),理論上單枚彈藥可重創50碼內的潛艦。凌波在二次大戰登場較晚,所以實戰發射次數比烏賊反潛臼砲少,但效率相當高;英國湖級反潛護衛艦基林湖(HMS Loch Killin)在1944年7月31日與8月6日兩天,分別以凌波反潛臼砲各消滅一艘納粹德國U艇,這兩次交戰僅用了三次齊射。 雖然美國已經在1950年代中期推出MK-44型導向反潛魚雷,但這種電力推進的美國第一代輕型艦載魚雷有效射程太短,航速太慢,攻擊深度不夠,而且只能對付潛航的潛艦,無法在必要時攻擊近距離的敵方水面艦(烏賊/綾波反潛臼砲乃至於英國與澳洲合作開發的IKARA反潛火箭都有這種能力),整體性能並不成熟,故同時期英國還是選擇使用二戰形式的反潛臼砲系統。懷特白級將綾波臼砲設置於艦尾是基於二次大戰的實戰經驗,因為艦尾在水面交火中是比較不容易受攻擊的位置,反潛武器比較不容易受到敵火破壞。雖然凌波這種二戰型的無導引反潛臼砲幾乎沒有機會獵殺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核能潛艦(從船艦聲納標定、發射反潛迫砲、迫砲落水抵達預定深度引爆的時間內,在水下以超過20節航行的核能潛艦很容易就輕易跑出了反潛彈藥的殺傷範圍,而且反潛臼砲射程至多1000碼上下,實在太短),逐漸被導向反潛魚雷取代,然而魚雷的聲納尋標器在淺海環境很容易受到地形回波以及海浪噪音干擾,因此反潛臼砲、深水炸彈等二戰無導引反潛武器在近海環境仍有存在的價值。等1980年代後期電子與計算機技術迅速進步,真正可在淺水環境攻擊潛艦的導向魚雷才逐漸成熟。 除了綾波反潛臼砲之外,前四艘本級艦(F-36、43、63、65)在服役初期還安裝了12具533mm魚雷管,包含8具固定式單管(兩舷各四管,朝向前方45度角)以及2組雙聯裝可旋轉式發射器(兩舷各一座),裝備MK-20E Bidder導向反潛魚雷;前兩艘懷特白級(F-36、43)在完工之初並未加裝魚雷管,事後才在1950年代末期補裝。然而MK-20E在測試中卻證明這不是個成功的設計,其速率太慢,不足以有效對付 高速的蘇聯核能潛艦,因此四艦在1960年代都將魚雷管移除,而MK-20E魚雷也從未實戰部署過。為了防備空中的攻擊,懷特白級還加裝了一座相當精密複雜的Bofors MK-2 STAAG雙聯裝40mm防空機砲,這是一種自動化防空武器,由一套Type-262射控雷達與一套射控計算機負責指揮,接戰作業高度自動化,動力操作的砲塔還擁有穩定系統。STAAG堪稱是今日的近迫武器系統的先驅之一,然而當時的科技還不足以將這樣的武器實用化,導致STAAG性能與可靠度不佳,且過於複雜龐大,對於後勤保修更是一大夢魘。最後STAAG被簡單傳統得多的Bofors MK-7單管40mm防空機砲所取代。 原本六艘懷特白級採取四艘值勤、兩艘進行訓練任務的方式運作;當這批艦艇逐漸老舊之後,開始改為四艘擔負訓練任務、其他兩艘值勤的模式,有時也擔任新裝備的測試艦。在蘇聯第一艘核能潛艦被西方發現後,懷特白級被認為已經過時,不僅航速不敷需求,反潛裝備也不足以應付蘇聯核能潛艦 ;本級艦最大的致命傷就是無法搭載直昇機,導致反潛價值大減,此外也沒有安裝海貓防空飛彈,而稍後建造的Type-12I羅賽級一般能在改良時加裝 直昇機庫與海貓防空飛彈系統。 在1970年代,由於進步神速的潛艦科技導致懷特白級日趨落伍,四艘本級艦(F-36、63、65、77)在1971至1972年退出現役,轉為預備艦,並在1977至1980年陸續出售拆解,役齡相對偏低;原本史卡波羅夫號(HMS Scarborough F-63)與坦比號(HMS Tenby F-65)打算在翻修改良後售予巴基斯坦,不過由於巴基斯坦沒有足夠經費支付翻修升級作業,導致這項交易隨後被取消。 在1966年,最後一艘本級艦黑極號(HMS Blackpool F-73)租借給紐西蘭海軍,以填補該國向英國購買的一艘李安達級巡防艦坎特貝里號(HMNZS Canterbury)服役前的空窗,最後黑極號於1971年歸還皇家海軍,不過再也沒底回到現役艦隊,而是作為皇家海軍的實彈射擊靶艦,隨後又作為水下爆破的測試艦。另外兩艘本級艦托凱號(HMS Torquay F-43)與艾斯特柏倫號(HMS Eastbourne F-73)則繼續擔任皇家海軍的訓練艦,艾斯特柏倫號作為泊港的輪機訓練艦,托凱號則在1974年改裝作為皇家海軍早期的艦載戰鬥系統──電腦輔助行動資訊系統(Computer Assisted Action Information System,CAAIS)的測試與訓練艦,這兩艦直到1984至1985年才轉為預備艦,並在數年後出售拆解。 雖然懷特白級服役時間相對偏短,但是事實證明此型艦的基本艦型設計堪稱相當成功。 印度版:塔瓦級 在1950年代,印度海軍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懷特白級的同型艦,首艦塔瓦號(INS Talwar F-40)由Cammell Laird廠建造,1957年6月7日安放龍骨,1958年7月18日下水,1959年4月26日服役,1992年出售拆解;二號艦川樹號(INS Trishul F-43)則由Harland & Wolff廠建造,1957年2月19日安放龍骨,1958年6月18日下水,1960年1月13日服役,1996年 出售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