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12M李安達級巡防艦

李安達級是皇家海軍在二次大戰以後建造數量最多的水面艦艇,圖為首艦李安達號(HMS Leander F-109)

,此時為早期構型,艦首有一門MK-6 4.5吋主砲。

(上與下) 經過改裝的李安達號,艦首的MK-6主砲拆除,換成澳洲製造的Ikara反潛飛彈發射器。

由半空中俯瞰李安達號。注意艦體後部設置Limbo A/S MK-10反潛臼砲。

紐西蘭海軍的HMNZS Southland(F104),原本是皇家海軍第一批李安達級巡防艦的狄多號(HMS Dido F104);

該艦在1981年英國國防審查時除役,隨後轉賣給紐西蘭。此時艦首裝備投仗(Ikara)反潛飛彈系統。

屬於第一批李安達級的HMS Naiad(F39),艦首的主砲換被換成投仗(Ikara)反潛飛彈系統。

屬於第二批李安達級的阿崗納號(HMS Argonaut F56),此為較早期的照片,艦首設置MK6 4.5吋艦砲。

 攝於1985年的的阿崗納號(HMS Argonaut F56),經過現代化改裝,艦首配備四枚魚叉反艦飛彈。

艦尾的Type 2031低頻拖曳陣列聲納設施是在1982到1983年現代化改裝工程時加裝的。 

正在南大西洋上破浪航行的第二批李安達級的密涅瓦號(HMS Miverva F45),一架大山貓反潛直昇機飛過。

攝於1987年。

屬於第二批李安達級的達那厄號(HMS Danae F-47 ),攝於現代化改良後,艦首加裝四具MM-38飛魚反艦飛彈。

第二批李安達級的天狼星號(HMS Sirius F40)正返回朴次茅茲港。艦首配備四枚飛魚反艦飛彈。

艦尾加裝Type 2031低頻拖曳陣列聲納,為此增設了一個突出的平台來容納絞車。

屬於第一批李安達級的芬尼洛普號(HMS Penelope F127)正離開樸次茅茲。此時艦首以經加裝飛魚反艦飛彈。

芬尼洛普號在1970年代曾用來測試新開發的GWS.25海狼(Sea Wolf)短程防空飛彈系統。

照片中,艦尾直昇機起降甲板臨時性地設置六聯裝海狼飛彈發射器,以及一座Type 910射控雷達。

船艦後桅杆頂設置一座Type-967搜索雷達,負責為海狼飛彈系統提供初期目標指引。

 

屬於第三批李安達級的迪奧梅德號(HMS Diomede F-16)正停泊於朴次茅茲,攝於1984年8月25日。

此時該艦的艦首仍配備MK-6 4.5吋艦砲。

1976年英國、冰島第三次鱈魚戰爭期間,一艘皇家海軍 Type 12M李安達級巡防艦正與一艘冰島砲艇對峙。

 

1976年鱈魚戰爭期間,李安達級迪奧梅德號(HMS Diomede F-16)遭到冰島海岸防衛隊砲艇Baldur衝撞,

左舷撕開了12英尺長的裂口。

(上與下)屬於第三批李安達級的仙女座號(HMS Andromeda F-57),注意艦首撤除4.5吋艦砲,

改裝一座六聯裝海狼防空飛彈發射器。

仙女座號以及郵輪坎陪拉號(SS Canberra)停泊在福克蘭的史坦利港水域,攝於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投降之後。

坎陪拉號在福克蘭戰爭期間被英國徵用來運輸登陸部隊,戰爭結束後負責運輸投降的阿根廷部隊士兵

回到馬德林港 (Puerto Madryn)。

英國授權荷蘭建造的李安達級巡防艦,稱為泛.斯佩克級(Van Speijk class)。此為首艦泛.斯佩克號(Van Speijk F-802),

照片中仍為最初的構型,武器與英國原版李安達級相同,不過電子系統都換成荷蘭國產品。

  經過現代化改裝的泛.斯佩克號,艦艏原本的4.5吋艦砲已經被OTO 76mm快砲取代;此外,拆除了Limbo反潛臼砲,

艦尾騰出的空間就用來擴大直昇機甲板面積。

泛.斯佩克除役後都出售給印尼,成為艾哈邁德·雅尼級(Ahmad Yani class);圖中的Slamet Riyadi (F-352)

原本就是泛.斯佩克號。印尼在2000年代陸續將艾哈邁德·雅尼級的蒸汽渦輪推進系統換成柴油機。

印尼艾哈邁德·雅尼級的Karel Satsuitubun (F-356),原為荷蘭Isaac Sweers(F-815)。

印尼在部分艾哈邁德·雅尼級的直昇機庫旁裝置垂直發射的俄羅斯P-800(SS-N-26)重型反艦飛彈。

此為Oswald Siahaan (F-354)發射P-800的畫面。

智利在1970年代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李安達級,稱為海軍上將康德爾級(Almirante Condell class)。

此為二號艦海軍上將林奇號(Almirante Lynch,PFG-07),除役後轉賣給厄瓜多成為Morán Valverde (FM-02)。

注意直昇機庫兩側各裝兩枚MM-40飛魚Block 3反艦飛彈發射器。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Type-12M李安達級巡防艦/英國、澳洲、智利

(Leander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

第一批:

F-109:Harland & Wolff, Belfast

F-114:Cammell Laird & Company, Birkenhead

F-104、39:Yarrow & Company, Scotstoun, Glasgow

F-127:Vickers Armstrongs, Walker

F-10:John Brown & Company, Clydebank

F-15:Scotts Shipbuilding & Engineering Company, Greenock

F-18:Swan Hunter & Wigham Richardson, Wallsend

F-38:J. Samuel White & Company, Cowes

F-28:HM Dockyard, Devonport

第二批:

F-42:Vickers Armstrongs, Walker

F-45:Alexander Stephen & Sons, Linthouse

F-40:HM Dockyard, Portsmouth

F-52:John I. Thornycroft & Company, Woolston

F-56:Hawthorn Leslie, Hebburn

F-47:HM Dockyard, Dockyard

第三批:

F-58:Alexander Stephen & Sons, Linthouse

F-57:HM Dockyard, Portsmouth

F-60、12、16、70、72:Yarrow ,Scotstoun

F-69:Vickers Armstrongs, Walker

F-75:Harland & Wolff,  Belfast

F-71:HM Dockyard, Devonport

 

澳洲訂單:

DE-50:澳洲Williamstown Navy Yard, Melbourne

DE-53:澳洲Cockatoo Island Dockyard, Sydney

 

荷蘭版:

F-802、804、814:荷蘭Amsterdam dockyard

F-803、805、815:荷蘭Royal Schelde

 

紐西蘭版:

F55:英國Harland and Wolff

F421:英國Yarrow

 

智利版:

PFG-06、07:英國Yarrow & Company, Scotstoun, Glasgow

尺寸(公尺) 長113  寬12.5(第一批)/13(第二批) 吃水5.5
排水量(ton) 第一/二批:標準2450,滿載2860

第三批:滿載3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第一批:Y-100蒸汽推進系統

第二批:Y-136蒸汽推進系統

第三批:Y-160蒸汽推進系統

 

包含:

Babcock and Wilcox鍋爐*2

English Electric steam蒸汽渦輪*2/30000

雙軸

航速(節) 28
續航力(海浬) 4500(12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Type-293Q目標指示雷達*1(日後被Type-965 AKE-1雷達取代)

Type-277Q對空搜索雷達*1(日後拆除)

Type-974導航雷達*1(日後被Type-978取代)

Type 1010 Cossor MK-10敵我識別器(IFF)

Knebworth/Corvus八聯裝誘餌發射器*2(改良時加裝)

聲納 Type-174搜索聲納*1(日後被Type-177/184取代)

Type-162艦底目標識別聲納*1

Type-170攻擊聲納*1

Type-199可變深度聲納*1(改良時加裝)

Type-2016艦首主/被動聲納*1(F-57、58、60、71、75改良時換裝)

Type-2031拖曳陣列聲納*1(F-42、56、28、40、10改良時加裝)

射控/作戰系統 MK-6M艦砲射控系統(含一具Type-275射控雷達)*1(改良時拆除)

MRS-3射控系統(含一具Type-903射控雷達)*1~2

ADAWS 5作戰指揮系統(配合Ikara反潛飛彈系統而加裝)

乘員 251~257
艦載武裝 第一批:

MK-6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1(改良時拆除)

GWS-22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2

Bofors MK-7 單管40mm防空機砲*2(改良時 被海貓飛彈取代)

Oerlikon 20mm機砲*2

Limbo A/S MK-10反潛臼砲*1(F-10在1980年代拆除)

Ikara反潛飛彈發射器(改良時加裝)(F-10在1980年代將之拆除,換裝四枚飛魚反艦飛彈)

三聯裝STWS-1 324mm反潛魚雷發射器*2(改良時加裝)

 

第二批:

MK-6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1(改良時拆除)

GWS-22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2

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4(改良時加裝)

Bofors MK-9 40mm機砲*2(改良時 被海貓飛彈取代)

Oerlikon 20mm機砲*2

三聯裝STWS-1 324mm反潛魚雷發射器*2(改良時加裝)

Limbo A/S MK-10反潛臼砲*1( 改良時拆除)

 

第三批:

MK-6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2(改良時拆除)

GWS-22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2(F-57、58、60、71、75改良時拆除,換成一座GWS.25六聯裝海狼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

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4(改良時加裝)

Bofors MK-9 40mm機砲*2(改良時 被海貓飛彈取代)

Oerlikon 20mm機砲*2

Limbo A/S MK-10反潛臼砲*1(改良時拆除)

三聯裝STWS-1 324mm反潛魚雷發射器*2(改良時加裝)

艦載機

Westland HAS-1黃蜂反潛直昇機*1(第二/三批日後換成一架Westland Lynx大山貓反潛直昇機)

數量

第一批:十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109 Leander 1959/4/10 1961/6/6 1963/3/26 1986/9/1 1989/9作為靶艦擊沈
F-114 Ajax 1959/10/19 1962/8/16 1963/12/10 1985/5/31 1988/2拆解
F-104 Dido 1959/12/2 1961/12/22 1963/9/18 1981 1983/7/18售予紐西蘭,更名為HMNZS Southland(F104),1995年除役
F-127 Penelope 1961/3/14 1962/8/17 1963/10/31 1988 1991售予厄瓜多,更名為Presidente Eloy Alfaro
F-10 Aurora 1961/6/1 1962/11/28 1964/4/19 1987/5/1 1990/9拆解
F-15 Euryalus 1961/11/2 1963/6/6 1964/9/16 1989/5 1990/9拆解
F-18 Galatea 1961/12/29 1963/5/23 1964/4/25 1986/8 1988/6作為靶艦擊沈
F-38 Arethusa 1972/9/7 1963/11/5 1965/11/24 1989/4/4 1991/6/1作為靶艦擊沈
F-39 Naiad 1962/10/30 1963/11/4 1965/3/15 1987/5/1 1990/9/28作為爆破實驗艦擊沈
F-28 Cleopatra 1963/6/19 1964/3/25 1966/1/4 1992/6/1 1994拆解

第二批:六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42 Phoebe 1963/6/3 1964/12/19 1966/5/15 1990/12/31 1992/10拆解
F-45 Minerva 1963/7/26 1964/7/8 1966/4/15 1992/4/30 1993拆解
F-40 Sirius 1963/8/9 1964/9/22 1966/6/15 1993/2/27 1998/9/30作為靶艦擊沈
F-52 Juno 1964/7/16 1965/11/24 1966/7/18 1992/11/4 1995拆解
F-56 Argonaut 1964/11/27 1966/2/8 1967/8/17 1993/3/31 1995/1拆解
F-47 Danae 1964/12/16 1965/10/31 1967/9/7 1990 1990售予厄瓜多,更名為Morano Valverde

第三批:10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57 Andromeda 1966/5/25 1967/5/24 1968/12/2 1993/6 1995/8/22在印度服役作為訓練艦,命名為Krishna
F-58 Hermione 1965/12/6 1967/4/26 1969/7/11 1992/6/30 1998/5拆解
F-60 Jupiter 1966/10/3 1967/9/4 1969/8/9 199?/4/22 1997/9拆解
F-69 Bacchante 1966/10/27 1968/2/29 1969/10/17 1982 1982售予紐西蘭,命名為Wellington(F69),1999年除役,2005年做為人工魚礁沈放於庫克海峽。
F-75 Charybdis 1967/1/27 1968/2/28 1969/6/6 1991/9/30 1993/6/11作為靶艦擊沈
F-71 Scylla 1967/5/17 1968/8/8 1970/2/12 1994 2004/3/27作為人工魚礁沈放於衛斯坦灣
F-12 Achilles 1967/12/1 1968/11/21 1970/7/9 1990/3/27 1990/9售予智利,命名為Ministro Zenteno(PF-08),2006年除役出售。
F-16 Diomede 1968/1/30 1969/4/15 1971/4/2 1988/5/31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Shamsher(F-263)
F-70 Apollo 1969/5/1 1970/10/15 1971/4/2 1988/8/31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Zulfiguar(F-262)
F-72 Ariadne 1969/11/1 1971/9/10 1973/2/10 1992/12/30 除役後售予智利,命名為General Banquedano (PF-90),1998除役,2004

荷蘭版(范.斯佩克級):共六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802 Van Speijk  1963/10/1 1965/3/5 1967/2/14 1986 1986售予印尼,成為Slamet Riyadi (F-352)
F-803 Van Galen 1963/7/25 1965/6/19 1967/3/1 1987 1987售予印尼,成為Yos Sudarso (F-353)
F-804 Tjerk Hiddes 1964/6/1 1965/12/17 1967/8/16 1986 1986售予印尼,成為Ahmad Yani (F-351)
F-805 Van Nes 1965/7/25 1966/3/26 1967/8/9 1986 1986售予印尼,成為Oswald Siahaan (F-354)
F-814 Isaac Sweers 1965/5/5 1967/3/10 1968/5/15 1990 1990售予印尼,成為Karel Satsuitubun (F-356)
F-815 Evertsen 1965/7/6 1966/6/18 1967/12/21 1989 1989售予印尼,成為Abdul Halim Perdanakusuma (F-355)

澳洲(河流級):共二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DE-50 Swan 1965/2/16 1967/12/16 1970/1/20 1996/9/13 1997/12/14沈放為人工漁礁
DE-53 Torrens 1965/8/18 1968/9/28 1971/1/19 1998 1999/6/14作為靶艦擊沈
紐西蘭(河流級):共二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55 Waikato 1964/1 1965/2/18 1966/9 1998  
F421 Canterbury 1969/6/12 1970/5/6 1971/10/22 2005/3/21 2007/11/3沈放為人工漁礁

智利(海軍上將康德爾級):共二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PFG-06 Almirante Condell 1971/6/5 1972/6/12 1973/12/21 2008/4/18 除役後售予厄瓜多,更名為Eloy Alfaro(FM-01),2008/4移交
PFG-07 Almirante Lynch 1971/12 1972/12/6 1974/5/25 2007/7/4 除役後售予厄瓜多,更名為Morán Valverde (FM-02),2008/3移交

 


 

概述

在1951年的英國巡防艦計畫中,包括Type-61薩利斯布里級(Salisbury Class)防空指揮艦、Type-41獵豹級(Leopard class)防空巡防艦、Type-11反潛巡防艦(稍後變更設計成為Type-12),以及低檔便宜的Type-16通用巡防艦。其中,原本Type-41、61、11都規劃使用相同的艦體設計,搭配不同裝備滿足各樣任務,這種概念除了可降低成本並增快裝備的速度之外,對於部署操作也有很多好處。Type-12巡防艦良好的艦體設計與耐海能力很快就變成當時 皇家海軍最青睞的設計,第一代Type-12是六艘1950年代完成的懷特白級(Whitby class);緊接著又在1960年代初期完成9艘Type-12I羅賽級(Rothesay class)巡防艦。同時期皇家海軍曾建造較為低檔的特魯波級(Tribal class)通用巡防艦,主要部署於遠東地區,但由於裝備與速度都不足以滿足護衛需求,所以進一步的生產計畫遭到取消,改以當時皇家海軍最青睞的Type-12進一步改良為 皇家海軍標準型巡防艦,稱為Type-12M。

Type-12M的設計在1958年展開,相較於先前的懷特白級與羅賽級,設計又有所改進,包括取消所有的舷窗來增加艦體封閉性,船艛改為單一結構,在艦尾增設直昇機庫與直昇機甲板,搭載一架Westland HAS-1黃蜂反潛直昇機(皇家海軍稱為有人魚雷搭載直昇機,MATCH,MAnned Torpedo Carrying Helicopter,搭載美製MK-44/46輕型反潛魚雷),配備長程對空搜索雷達(後來加裝的Type-965 AKE-1雷達),並納入當時研發中的GWS-22海貓(Sea Cat)防空飛彈系統(服役初期仍暫時使用Bofors 40mm防空機砲,安裝於機庫頂端兩側),改善艦內適居環境以及核生化防護能力,提升甲板作業的自動化程度,改良艦橋設計以增加視野,標準排水量增至2450ton,滿載排水量增至2860ton。Type-12M被稱為李安達級(Leander calss),全部以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命名,與懷特白級、羅賽級一樣交由多家英國船廠同時建造,以縮短交艦時程,預置船段分頭建造的好處展現無疑。

在1960年,皇家海軍決定將原本建造中的最後三艘Type-12I羅賽級(分別是Weymouth、Hastings、Fowey)改成首批李安達級。在1960年代初期, 皇家海軍陸續訂購了十艘李安達級;在1962至1963年,皇家海軍決定建造六艘小幅改良的李安達級,稱為李安達級第二批 ;第二批李安達級的首艦芬洛普號(Penelope)在開工之初原本是作為第五艘Type-61薩利斯布里級防空指揮艦的科芬特里號(Coventry),不過在1961年改為李安達級。第一批十艘李安達級仍沿用與先前懷特白級、羅賽級相同的Y-100蒸汽推進系統 。第二批李安達級開始就換裝改良後的Y-136蒸汽推進系統。在1965至1968年, 皇家海軍又訂購10艘進一步改良的李安達級,稱為李安達級第三批,動力系統換成Y-160蒸汽渦輪,船舷寬度增為13m以擴大艦內空間、改善穩定性,而第三批裡安達級也稱為「寬舷版李安達級」(Broad Beam Leanders);由於寬度增加,第三批李安達級在日後也有更多餘裕來接受改良。Y-160推進系統的主要改進包括在燃油供應系統增加霧化器(steam atomisation),使得燃油由三個燃燒器進入鍋爐時呈現均勻的噴霧狀,能提高燃燒效率;日後部分採用Y100蒸氣推進系統的第一批李安達級也 在燃油供應系統中增加霧化器,包括HMS Cleopatra(F28)。李安達級採用Babcock & Wilcox設計的傳統雙鼓式鍋爐(由一個水鍋爐與一個蒸氣鍋爐組成,水鼓設置在一邊,位置比蒸氣鼓和爐體低;同時期Yarrow鍋爐採用一個蒸氣鼓與兩個水鼓的設計),工作蒸氣壓約550psi,工作溫度攝氏399~454度;整套蒸氣推進系統有六個燃燒室(此設計稱為Five and a Half Boilers),能在長時間工作中輪流使用。

在1963至1973年,皇家海軍總共有三批共26艘李安達級加入服役,建造工作持續了13年,是二次大戰以後 皇家海軍建造數量最多的艦艇,堪稱當時皇家海軍的代表性象徵之一,也是當年萬一共產與西方陣營爆發大戰時,北約在大西洋上重要的船團反潛護航兵力。此外,幾個英國的同盟也購買了多艘李安達級,智利在1969年購買2艘,稱為海軍上將康德爾級(Almirante Condell  class);此外,李安達級也曾授權盟國建造,印度建造了六艘,稱為納札里級(Nilgiri class),澳大利亞建造六艘,稱為河流級(River calss),而荷蘭也建造了六艘。

紐西蘭在稍早引進兩艘Type 12I羅賽斯型巡防艦(Otago級,1960年到1961年服役)之後,接著在1960年代購買購買初一艘Type 12M李安達級,命名為懷卡托號(HMNZS Waikato F55,1966年服役)。在1960年代後期,英國工黨政府決定在1970年代初從蘇伊士以東(East of Suez)撤軍;因此,當時紐西蘭政府就開始有聲音建議維持一支三到四艘巡防艦的編隊,填補皇家海軍離開之後的真空。當時,紐西蘭還考慮美國海岸防衛隊的漢米爾頓級(Hamilton class)巡邏艦,不過最後在1968年決定增購第二艘Type 12M坎特伯里號(HMNZS Canterbury F421),成為紐西蘭海軍的第四艘河流級系列;這是基於當時英國與紐西蘭的共同協議,使紐西蘭在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之後仍能繼續單獨進入英國市場;同時,這項協議也包括價格優惠,當時英國Yarrow船廠正為皇家海軍、智利建造Type 12M,紐西蘭一併訂購可以降低單價,而這些訂單也能避免Yarrow船廠倒閉。

在1978年,一架油料即將耗盡的美國海軍SH-3海王反潛直昇機降落在
紐西蘭李安達級巡防艦HMNZS Waikato(F55)的艦尾。李安達級艦尾
起降甲板面積並不足以讓SH-3這樣的大型直昇機操作,因此這次降落難度相當高。

李安達級在服役初期的裝備與改良後的羅賽級差不多,包括一座MK-6雙聯裝4.5吋(114mm)艦砲、兩座Bofors單管40mm防空機砲以及艦尾一座A/S MK-10林波(Limbo)反潛臼砲等,不過40mm機砲很快就被GWS-22海貓防空飛彈取代

聲納方面,早期李安達級配備與先前英國反潛巡防艦相同的聲納組合,包括Type-162艦底目標識別聲納、Type-170攻擊聲納與Type-174搜索聲納;在日後改良時,Type-174被1956年實用化的Type-177聲納取代。

Type-177以一個重4噸、直徑4英尺的新型固定式平板陣列式聲納換能器取代過去的機械式音鼓,由計算機控制陣列上各磁性換能器發射的時間,進而干涉形成特定指向的聲納波束;這種「相位陣列」(Phase Array) 聲納免除了機械動作,無論是靈敏度或同時間多目標追蹤能力都遠高於過去的機械轉動式音鼓,有效使用距離約10海里。Type 177的聲納換能器陣列是垂直向固定於船體中線上,最多能同時發射5道10度寬的預置聲納波束,並有4個各10度的接收波束(意味同時最多能搜索40度扇區),工作頻段為6KHz、7.5KHz或9KHz。Type  177正常運作模式是在每個接收波束扇區以主動模式拍發4次,每次發射間隔24秒等待聲波回傳,每完成一次360度圓周掃描約需12分鐘。Type 177型聲納在1至2級海象、無表面層(surface layer)的情況下,能探測18000碼之外的潛艦;而在4至5級海象且有表面層時,探測距離約3000碼。相較於同時其美國海軍發展的AN/SQS-10聲納的OHB聲納陣列(使用多個環型換能器組成圓柱形結構,一部分換能器用於發射波束,剩餘的用於接收反射的訊號,整組陣列同時高速旋轉,能在較短時間內在全方位發射波束,並透過其餘沒有用來發射的換能器皆收回波,進而實現全向高速掃描,比較有希望偵測高速的核能潛艦;然而如果反射的聲波返回陣列時,該方位的換能器卻是在主動發射狀態,就會無法接收;此外,曲面陣列誤差較大,測向與測速的精確度較差),Type 177型的預置波束成形技術能夠生成比OHB更複雜的聲束波型,並更容易同時實現同時進行主動與被動探測,但全週界掃描速率明顯不如OHB。因此,使用Type 177型聲納時,最好有多艘船艦同時運作,分別負責不同方位,分別彌補各艦的盲區並加快搜索。而面對高速的核能潛艦,Type 177型聲納的掃描速率明顯跟不上;即便是面對傳統動力潛艦,也很難在近距離追蹤15節以上航速的目標。

爾後Type 177被Type 184M型聲納取代。Type 184M是在Type 177型基礎上,把聲納換能器換成與美國OHB相似的圓柱形換能器;如此,Type 184M的掃描速度大幅提昇,能更有效地追蹤高速高速潛艦。Type-184輸出功率比Type 177更大,據說其 拍發聲響恐怖得讓許多海軍船員難以忘懷,許多軍官甚至在Type-184聲納拍發時離開艙房。擁有主動與被動模式,工作頻段同為6、7.5和9KHz,能同時追蹤和識別多個,並號稱能夠探測到距離6000碼外45節航行的蒸氣魚雷,並且在本艦航速達18節航速下仍能正常工作。然而,Type 184M聲納服役時,在淺水域環境會遇到嚴重混響問題,實際可用距離遠不如Type 177型;雖然這一問題在1970年代已經大致解決,但可靠性還是比較差;這些問題在1982年福克蘭戰爭時都暴露出來。

日後李安達級也陸續加裝Type-199主動式可變深度聲納(Variable Depth Sonar,VDS), 其設計專門為了大西洋上的操作,可部署在較深的深度,以解決不同水溫層造成的聲波折涉問題。Type-199的部署深度由釋放出去的纜繩重量來控制,並配備機械陀螺儀來穩 定聲納陣列;其聲納發射器為探照燈式,採用機械旋轉,可360度水平搜索。

李安達級巡防艦的作戰室(Operation Room)的描跡桌,此時正進行反潛追蹤作業。

李安達級巡防艦的聲納操作席

Type12M首艦李安達號(HMS Leander F109)艦尾的MK-10 Limbo反潛臼砲正在發射。

第一批李安達級改裝:投仗反潛飛彈型

 在李安達級的服役生涯中,改良工作不斷在進行。在1968年,英國決定在李安達級上加裝澳洲研發的投仗(Ikara)反潛飛彈 ;原本皇家海軍打算將投仗反潛飛彈裝備於規劃中的CVA-01航空母艦與配套的Type-82飛彈驅逐艦上,但這兩個計畫雙雙遭到取消(只剩已經開工的Type-82首艦得以繼續建造),隨後英國決定將已經訂購的Ikara系統安裝到李安達級上。

(上與下)Type12M首艦李安達號(HMS Leander F109)艦首的投仗(Ikara)反潛飛彈

第一批李安達級中,總共有八艘加裝了投仗反潛飛彈,分為兩個批次:第一批三艘(F-109、114、18)率先安裝,稱為1A,1972至1974年完成,而這三艘的改裝操作經驗就作為之後五艘(F-39、15、10、38、104)的依據,後五艘被稱為1B,在1975至1978年完成改裝 ;為了加裝投仗反潛飛彈,李安達級艦首MK-6 4.5吋艦砲遭到拆除以騰出空間,MK-6艦砲射控系統也一併拆除,此外也加裝ADAWS 5作戰指揮系統,以配合聲納系統、反潛射控計算機到投仗發射系統之間的資料整合與傳輸。 當時海軍界在飛彈日漸普及的情況下,瀰漫著「艦砲無用論」的情緒,因此不裝中口徑火砲被視為可接受的,而第一批李安達級以反潛為主要任務,艦砲的裝設也比較可有可無。此外,當時李安達級也更新了電子系統。

第一批李安達級中,有兩艘(F-28、127)沒有安裝投仗反潛飛彈,而是比照第二批李安達級加裝飛魚反艦飛彈(見下文)。

第二批李安達級改裝:飛魚飛彈型

  相較於第一批李安達級在改良時加裝投仗反潛飛彈,第二批六艘李安達級則接受不同的改良,主要是強化水面作戰能力,這是因應1960年代皇家海軍二戰型航空母艦以及配備大口徑火砲的巡洋艦陸續除役,水面作戰能力大幅削弱的措施之一。為此, 皇家海軍決定在第二批李安達級上裝備四管當時法國正在發展的MM-38飛魚(Excoet)反艦飛彈(當時規劃中的Type-21巡防艦也在此時決定加裝飛魚飛彈),而為了騰出空間,同樣拆除了艦首的MK-6 4.5吋艦砲,部分本級艦還在飛魚飛彈發射器前方增設第三組海貓飛彈。此外,艦尾的MK-10林波反潛臼砲也予以拆除,以擴大直昇機甲板面積,準備以當時新推出的山貓(Lynx)反潛直昇機取代黃蜂輕型直昇機,為此直昇機庫也經過改建來擴大容積。山貓反潛直昇機比黃蜂型更大一些,更是當時全球飛行速度最快的直昇機,擁有非常優異的機動性,除了掛載反潛魚雷之外,還可攜帶英國新推出的海賊鷗(Sea Skua)輕型反艦飛彈,延伸了艦艇的打擊火力。除此之外,第二批李安達級在改良時還加裝 兩組三聯裝324mm STWS-1魚雷發射器,分別安裝於機庫結構兩側,可發射美國MK-46或英製黃鯛魚(Stingray)魚雷。

第二批李安達級分成兩批來換裝飛魚飛彈,首批2A共有四艘(F-28、42、40、45,F-28是第一批李安達級),1975~1979年完成改裝,接下來的四艘2B(F-56、47、127 ,F-127是第一批李安達級)則在1980至1981年完成改裝。

訓練艦

唯一一艘沒有安裝飛魚飛彈的第二批李安達級是朱諾號(HMS Juno F-52),該艦在1982年1月展開改裝工程,拆除了所有武裝與偵測系統,加裝教室與修護裝備,在1982年5月完工並正式轉成訓練艦,用來取代當時作為航海訓練艦的懷特白級巡防艦HMS Torquay(F-43)。

 

第三批李安達級改裝:飛魚反艦飛彈/海狼防空飛彈

第三批李安達級的阿波羅號(HMS Apollo F-70),此時仍維持完工之初的構型,

艦首設置一門MK-6 4.5吋艦砲。 

屬於第三批李安達級的仙女座號(HMS Andromeda F-57),注意艦首加裝了六聯裝海狼防空飛彈。

第三批李安達級的改良與第二批類似,包括拆除了艦首MK-6艦砲,換裝四枚法製MM-38飛魚反艦飛彈,並加裝兩組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艦尾的MK-1林波反潛臼砲也予以拆除,擴大直昇機甲板來容納山貓反潛直昇機。

日後皇家海軍決定為第三批李安達級進行大幅度的改良,比照當時正在進行的Type-22闊劍級巡防艦,以一套新開發的GWS.25海狼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取代原本的海貓飛彈,同時以Type-2016艦首主/被動聲納取代以往的Type-170/184等聲納。原本 皇家海軍打算改良全部的第三批李安達級,首先批准了五艘(F-57、58、60、71、75),但英國國防部在1981年決定取消後續的改良,因此就只有前述五艘進行了相關改良,在1980至1984年完成改良工作的同時,適逢1982年英阿 福克蘭戰爭,導致部分艦艇(如HMS Scylla F-71)的改良作業暫時中斷,造船廠優先進行徵用民船的改裝工作。

新裝備測試

在1970年代後期,第一批李安達級的芬尼洛普號(HMS Penelope F-127)在1970年代作為一些裝備的測試艦,例如在1977年安裝新開發的海狼(Seawolf)GWS.25防空飛彈系統進行測試,在1978年安裝Type 2031拖曳陣列聲納進行測試 。

拖曳陣列聲納型

 在1980年代初期,皇家海軍部希望為艦隊引進新型反潛感測與武器系統,以因應蘇聯日益強大的水下威脅。從1981到1985年,先後有四艘第二批李安達級(F-42、56、28、40,稱為Batch 2TA)與一艘第一批李安達級(F-38)加裝新開發的Type-2031(I)拖曳陣列聲納,填補了新設計的Type-23巡防艦服役前的空檔;改裝包括在艦尾增設Type 2031聲納的大型絞車,為了容納相關設備,艦尾右側還增設一個突出的平台。由於2031Z聲納的纜繩長且沈重,曾導致接受改裝的本級艦在操作聲納時,艦尾發生損害。這幾艘加裝拖曳陣列聲納的李安達級的表現不俗,能以Type 2031(I)拖曳陣列聲納探測到100海里以外的目標;依照皇家海軍艦長的回憶,一反傳統印象中越老舊的船艦就越嘈雜、更多地干擾聲納運作,這幾艘李安達級的靜音水平其實不差,優於更新型、使用Type 2031(Z)的Type 22第二/第三批。

 

服役經歷

在鱈魚戰爭中,一艘李安達級(後)HMS Bacchante(F-69)與冰島由拖網漁船改裝的

巡邏艦Baldur號接近對峙的照片。

李安達級在服役期間相當活躍,多次參與北約演習,並在世界各處英國的屬地如直不羅陀、西印度群島、遠東地區等執行巡邏或宣慰敦睦任務。部分李安達級(F-38、28、56等)參與了1965至1975的貝拉巡邏任務(Beira Patrol),制裁片面宣佈獨立的英屬羅德西亞。在1975年,11艘本級艦曾參與英國與冰島爆發的第三次鱈魚戰爭(Cod Wars),與冰島的砲艇發生多次衝突碰撞。

福克蘭戰爭

在1982年爆發的福克蘭戰爭中,多數的李安達級擔負艦隊與船團的護航工作。4月初阿根廷攻佔福克蘭之後,李安達級的亞爾古號(HMS Argonaut F-72)在4月19日與Type 21巡防艦熱情號(HMS Ardent F-184)以及兩艘皇家勤務艦隊補給艦航向亞松森島(Ascension Island),4月29日從亞松森出發航向福克蘭,在5月16日編入由無畏號(HMS Fearless L-10)與無懼號(HMS Intrepid L-11)船塢登陸艦為首的兩棲登陸船團,5月19日與遠征艦隊的航母編隊會合,準備對福克蘭島的聖卡洛斯灣實施兩棲登陸作戰。

在5月21日,英軍正式登陸聖卡洛斯灣,亞爾古號與熱情號、Type 22巡防艦闊劍號(HMS Broadword F-88)在聖卡洛斯灣對登陸部隊提供支援;而在這一天,阿根廷空軍自然源源不絕地朝聖卡洛斯灣的登陸英軍以及海面上的應軍艦發動攻擊。在上午,一架阿根廷空軍駐紮在福克蘭島的MB-339攻擊機以機砲和火箭攻擊了亞爾古號,造成該艦輕微損傷(包括艦上Type 965雷達的天線)。在當地時間下午14時37分,阿根廷空軍兩波共6架A-4B攻擊機攻擊了亞爾古號,兩枚炸彈命中該艦,其中一枚擊中海貓防空飛彈彈艙並引爆兩枚海貓飛彈。兩枚炸彈都沒有引爆而停留在船上,亞爾古號只能暫時撤離交戰區域,並花費數天的時間移除艦上這兩枚未爆的炸彈。 如果這兩枚炸彈能正常引爆,亞爾古號恐將被擊沈。此外,戰爭期間亞爾古號也曾被阿根廷突擊隊列為攻擊的目標,不過沒有成功。 福克蘭戰爭結束後,五艘未經改良的第三批李安達級繼續在福克蘭巡邏,並加裝兩門Oerlikon 20mm機砲以增強制海能力。

在1987年兩伊戰爭進入最後階段,伊朗宣布在波灣實施無限制油輪戰時, 皇家海軍也派遣五艘加裝海狼飛彈的第三批李安達級前往波灣保護英國的商船。

(上與下)在5月21日的戰鬥中,亞爾古號(HMS Argonaut F-72)遭到兩枚炸彈擊中,

炸彈沒有引爆而停留在艦上。該艦退出戰鬥數日,直到炸彈失效。

意外事故

在1988年,李安達級的潘妮洛普號(HMS Penelope F127)在挪威外海與加拿大海軍補給艦保存者號(HMCS Preserver AOR-501)進行航行間補給時,潘妮洛普號因為左俥鐘故障,只有右俥加速,
因而偏航而落入兩船之間的低壓區,最終被保存者號攔腰撞上左舷。

 

在1988年,皇家海軍李安達級巡防艦潘妮洛普號(HMS Penelope F127)在挪威外海與加拿大海軍補給艦保存者號(HMCS Preserver AOR-501)進行航行間橫向補給時,潘妮洛普號因機械故障而被保存者號攔腰撞上左舷,保存者號右舷的船錨切開了潘妮洛普號左舷船殼。事後調查顯示,當時潘妮洛普號艦橋上的左俥鐘故障,但沒有被即時發現;潘妮洛普號完成補給後,準備進行快速脫離而增加主機轉速,只有右俥葉轉速增加而左俥轉速不變。於是,潘妮洛普號既沒能獲得足夠的速度來突破保存者號艦首的興波,又因為右俥轉速較快而向左偏航(靠向保存者號),進入了兩船之間的低壓區後就被吸向保存者號;潘妮洛普號最後下令全速倒車(full astern)希望掙脫低壓區,但已經太遲了。此次碰撞導致兩船都受損,潘妮洛普號花費上百萬美元修復,而保存者號花費了26萬美元。

結局

在1980年代,日漸老舊的李安達級開始遇到一些輪機上的問題,加上當時皇家海軍人力短缺,而建造中的Type-23巡防艦也需要吸收皇家海軍的人力,因此李安達級就開始陸續除役。從1980年代,第一批李安達級開始退出現役,而第二批、第三批李安達級則在1990年代初期悉數除役,其中數艘艦艇轉手給他國:在1981至1982年,第一批李安達級的狄多號(HMS Dido F-104)以及第三批李安達級的貝克臣號(HMS Bacchante F-69)除役,並分別在1983與1982年轉售給紐西蘭,分別更名為蘇特蘭號(HMNZS Southland)與惠靈頓號(HMNZS Wellington),取代該國兩艘原有的Type-12I型巡防艦Otago與Taranaki;芬尼洛普號(HMS Penelope F-127)、丹納號(HMS Danae F-47)在1990至1991年陸續轉手給南美洲的厄瓜多,戴歐曼德號(HMS Diomede F-16)與阿波羅號(HMS  Apollo F-70)在1988年除役時賣給巴基斯坦, 阿奇里斯號(HMS Achilles F-12)、阿里亞尼號(HMS Ariadne F-72)分別在1990與1992年除役並轉手智利。

第一批李安達級的阿亞克斯號(HMS Ajax F-114)在1985年6月停泊於達文港,擔任皇家海軍的靜態訓練艦,而先前執行此一任務的是Type-61防空指揮艦首艦薩利斯布里號(HMS Salisbury F-32)。其餘本級艦最後都以出售拆解、當作靶艦擊沈或沈放做為人工魚礁做收。本級艦的史考拉號(HMS Scylla F-71)在1994年轉入備役,爾後成為皇家海軍最後一艘存留的李安達級,2004年3月被沈放於衛斯坦灣當作人工魚礁。

荷蘭版:范·斯佩克級

在1960年代,荷蘭向英國購買李安達級,以技術轉移方式在荷蘭的船廠生產,稱為范.斯佩克級(Speijk class),共建造六艘,建造工作由Amsterdam dockyard與Royal Schelde兩家船廠均分。荷蘭海軍對於二次大戰之後新造的首批國產反潛護航艦艇並不滿意,所以才向英國訂購性能成熟可靠的李安達級。范.斯佩克級在荷蘭海軍中主要擔負北約賦予的反潛作戰任務,彌補二戰時代建造的道爾曼號(Karel Doorman)反潛航空母艦退役後留下來的空缺。

范.斯佩克級的艦體載台、推進系統與武器裝備與第一/二批李安達級相同,包括一座雙聯裝4.5吋艦砲、MK10 Limbo反潛臼砲、兩座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等,搭載一架偉斯特蘭(Westland)黃蜂(Wasp)輕型反潛直昇機;范.斯佩克級與李安達級的主要差異在於修改航海艦橋的設計,並全面改用荷蘭電信(Hollandse Signaalapparaten,HAS,簡稱Signnal)研發的電子裝備,包括位於後桅杆的LW-0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位於主桅杆頂的DA-02中程對空/對海搜索雷達、一具用來導控艦砲的M-45雷達/光學火砲射控系統、兩具用來導控海貓防空飛彈的HSA M-44雷達/光學射控儀(位於後桅杆兩側)等等;其中,M-44射控儀與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整合,搜獲目標時能自動將發射器轉向目標並調整仰角。此外,范.斯佩克級的反潛聲納系統與反潛武器也與李安達級相同 ,包含Type 170B與Type 162的聲納組合。范.斯佩克級標準排水量2200噸,滿載排水量2850噸,長度與寬度都與第一/二批李安達級相同。依照范.斯佩克級服役前期的操作經驗,艦上的英製4.5吋火砲以及海貓防空飛彈的性能表現無法滿足要求。

在1976年12月開始,荷蘭的范.斯佩克級陸續進行大規模改良,耗時約2年。在此次改良中,原本艦艏的MK-6雙聯裝4.5吋艦砲被一門OTO-Merela 76mm 62倍徑自動快砲取代,煙囪後方設置兩組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此外,過時的MK-10 Limbo反潛臼砲遭到拆除,在機庫兩側各加裝一組美製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與英國本身的李安達級改良工程相似,由於拆除了艦尾的反潛臼砲,范.斯佩克級的直昇機甲板得以擴大,改用偉斯特蘭的大山貓(Lynx)反潛直昇機;為此,直昇機庫也經過改建。電子裝備方面,最重要的改裝項目是增設SEWACO V戰鬥系統,能大幅改善防空作戰的效率並協助艦長進行戰術決策,原本的LW-02/DA-02雷達被更新型的LW-03/DA-05雷達組合取代取代。范.斯佩克級的機電設施也經過改良更新,自動化程度大幅提高,編制人數遂從原本254人減少至175人,有效改善了艦上的適居性。

在1980年代後期,六艘范.斯佩克級陸續從荷蘭海軍除役並轉售印尼,重新命名為Ahmad Yani級。隨後,印尼對這六艘Ahmad Yani級多次進行改良,例如在2003至2008年陸續將本級艦原有的蒸汽渦輪推進系統換成兩具柴油主機,其中F-351、352、353、355艘使用Caterpillar的CAT DITA 3616柴油機(單機最大功率6597馬力),F-356使用Caterpillar CAT DITA 3612柴油機(單機最大功率4962馬力),而F-354則使用SEMT Pielstick 12PA6B柴油機(單機最大功率6517馬力);推測改裝方式是拆除機艙內原本的蒸氣渦輪,改裝柴油機,並與原本的傳動系統和傳動軸匹配(原鍋爐雖然停用但應該沒有拆除,避免大幅影響船艦配重)。Ahmad Yani級換裝柴油主機之後不僅續航力大增,操作維護也更為容易,不過出力相較於原本蒸氣推進系統大幅降低(原為三萬匹軸馬力,改裝兩部柴油機後總出力降低一半以上),因此最大航速降至24節。依照印尼海軍的經驗,KRI Karel Satsuit Tubun(F-356)原本蒸氣推進系統前每日消耗90噸燃油,艦上儲存的540噸燃油最多只能支持6天;而改裝兩部Caterpillar CAT DITA 3612柴油機之後每日燃油消耗量大幅降至12噸,每次加油可航行30天。武裝方面,印尼將原本過時的海貓飛彈拆除,改裝兩座法製Sinbad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使用西北風(Mistra)l防空飛彈);反艦方面,印尼陸續從中國和俄羅斯引進反艦飛彈來取代原本的魚叉飛彈,根據網路照片,部分本級艦(至少F-354)裝置四具俄製P-800寶石(Yakhont,北約代號SS-N-26)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垂直發射器,部分艦艇則裝置中國的C-802反艦飛彈發射器。

印尼艾哈邁德·雅尼級的Oswald Siahaan (F-354),該艦正發射一枚俄製SS-N-26反艦飛彈。

Oswald Siahaan (F-354)正在裝填P800反艦飛彈,艦上裝備四枚。

Oswald Siahaan (F-354)上的P800反艦飛彈垂直發射器

經過改良後,Ahmad Yani級使用的電子裝備包括LW -03對空搜索雷達;DA-05對空/平面搜索雷達、Decca 1229導航雷達、一具M-45射控雷達、2具M-44射控雷達系統、SEWACO V戰鬥系統;UA8/9/13電子戰系統、2座Corvus干擾彈發射器、PHS-32艦艏聲納、衛星通訊系統等。艦上武裝包括一門OTO-Melara 76mm 62倍徑快砲、2座雙聯Sinbad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兩座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至4挺12.7mm機槍等,部分艦艇裝備4枚SS-N-26反艦飛彈垂直發射器 (至少有Oswald Siahaan (F-354)), 而部分艦艇裝置中國C-802或原本美製魚叉反艦飛彈。艦載直昇機則為一架NBO-105C輕型直升機。

澳洲版:河流級(後期型)

澳洲採購的第二批河流級巡防艦的托倫斯號(HMAS Torrens DE-53),

設計上屬於李安達級。

在1950年代,皇家澳洲海軍向英國訂購四艘採用Type-12I羅賽級設計的巡防艦(DE-45、46、48、49,詳見羅賽級巡防艦一文),授權澳洲的威廉斯頓海軍船廠(Williamstown Navy Yard, Melbourne)與柯塔克島船廠(Cockatoo Island Dockyard, Sydney)建造。在1964年,澳洲又增購兩艘同型艦,分別是史旺號(HMAS Swan DE-50)與托倫斯號(HMAS Torrens DE-53),以取代1964年2月10日與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航空母艦相撞沈沒的航海家號(HMAS Voyager D-04)驅逐艦。原本皇家澳洲海軍打算讓兩艘新艦採用與前四艘相同的設計,但在1965年兩艦已經開工建造之後,皇家澳洲海軍改變主意,將兩艦更改為李安達級的設計;由於變更之後沒有即時修改合約的規格,導致管理上的混亂,使得這兩艦的施工的期程延長,並造成成本上升。

這兩艘改良型河流級在建造期間就納入英製海貓(Sea Cat)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以及澳洲、英國合作開發的伊卡拉(Ikara)反潛飛彈(前四艘姊妹艦是服役以後才在1960年代初期回廠加裝)。 在接受改良時,艦體中部加裝一具Signnal LW-0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在1972年2月底到3月初,托倫斯號護送雪梨號(HMAS Sydney)輕型航空母艦運兵前往越南,這是雪梨號的第24趟(也是最後一趟)參與越戰的運兵任務。在1981年,史旺號成為第一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澳洲艦艇,隨後又成為第一艘與日本海上自衛隊進行聯合操演的澳洲艦艇。在197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前期,河流級陸續進行大規模改裝,加裝兩組美製MK-32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器,使用MK-46魚雷,此外也升級了艦上的電子裝備,包括加裝美製SPS-55對空搜索雷達、MK-22射控系統、Muloka聲納系統等。在1990年代初期,此時剩餘的同級艦將海貓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移除,並換成瑞典RBS-70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史旺號與托倫斯號服役到1996至1998年才除役。

 

智利版:海軍上將康德爾級

在1970年代,智利海軍向英國訂購兩艘修改版的李安達級巡防艦,由位於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的亞爾羅造船廠(Yarrow  Ltd., Scotstoun, Glasgow)建造,兩艦分別命名為海軍上將康德爾號(Almirante Condell PFG-06)與海軍上將林奇號(Almirante Lynch,PFG-07),分別在1973與1974年服役。

海軍上將康德爾級的基本設計以李安達級第三批為基礎,艦體全長113.4m,水線長109.7m,寬13.1m,吃水5.5m,艦上編制263人。康德爾級的作戰中樞為SISDEF Imagen SP 100戰鬥資料系統(Combat Data System),偵測裝備包括一具Type 965長程對空搜索雷達、Type 992Q平面搜索雷達、Type 1006 I頻導航雷達等,射控裝備包括導控海貓飛彈Type 904射控雷達、導控火砲的Type 903射控雷達,水下偵測與射控包括Type 184M/P中頻艦體搜索/攻擊聲納、Type 170B高頻攻擊聲納、Tyoe 162 M高頻識別聲納。艦上武裝包括一座MK-6雙聯裝4.5吋艦砲、四枚法飛魚反艦飛彈、一座四聯裝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備彈16枚)、四座Oerlikon 20 mm機砲以及兩座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搭載的直昇機為一架法國AS532美洲山獅(Cougar)。

從智利海軍經過三十年服役後,兩艘海軍上將康德爾級在2007年下旬至2008年除役,隨即出售給厄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