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護者級 (現維多利亞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皇家海軍四艘擁護者級柴電攻擊潛艦並排航行的畫面。擁護者級是皇家海軍1980年代規劃建造的

大型艦隊柴電潛艦,由於預算刪減而在1994年停役,之後出售給加拿大。

護者級的內部結構,採用單殼設計,內部耐壓殼直徑一致。

已移交皇家加拿大海軍的前英國擁護者級潛艦溫莎號(HMCS Windsor SSK-877),

在皇家海軍服役時命名為獨角獸號(HMS Unicorn S-43)。加拿大稱擁護者級為維多利亞級(Victoria class)。

此照片攝於溫莎號剛移交加拿大、駛離蘇格蘭法斯蘭基地的照片。

\

俯瞰溫莎號,攝於2006年。

在哈利法克斯船廠維修的溫莎號,攝於2010年6月。

(上與下)離港的維多利亞級 潛艦魯克角號(HMCS Corner Brook SSK-878),攝於2008年3月20日。

一架加拿大的海王直昇機正在一艘維多利亞級上方懸翔。

 

  

在2004年10月5日,剛交付加拿大海軍的維多利亞級奇卡特米號(HMCS Chicoutimi SSK-879)在從蘇格蘭航向加拿大

途中發生火災意外,艦上系統嚴重受損,失去動力。此照片為10月6日率先趕到現場的皇家海軍Type 23巡防艦

蒙特羅斯號(HMS Montrose F236),以該艦的直昇機將奇卡特米號上三名傷勢嚴重的傷患轉送至愛爾蘭就醫。

2004年10月5日發生電氣火災奇卡特米號 在海上漂流了兩天。10月7日風浪之後,英國海岸防衛隊安利恩王子號

( HM Anglian Prince)拖船(畫面上方)將奇卡特米號拖回蘇格蘭法蘭斯潛艦基地。

在2004年10月10日,火災受損的奇卡特米號被拖船拖入蘇格蘭法蘭斯潛艦基地。注意桅杆頂的加拿大國旗下半旗,

為這次意外喪生的潛艦乘員Chris Saunders致哀。

在2005年2月,半潛舉升船Eide Transporter將火災受損的奇卡特米號從蘇格蘭運回加拿大哈里法克斯。

裝載於半潛舉升船Eide Transporter號上的奇卡特米號。

奇卡特米號2005年2月進入哈里法克斯的乾塢後,直到2009年才被送到埃艾斯奎莫爾特進行整修。此照片攝於2007年。

在2009年4月,奇卡特米號由半潛舉升船Tern in Bedford Basin號運至加拿大維多利亞的

埃艾斯奎莫爾特海軍基地船塢進行整修。在2004年10月5日, 剛從蘇格蘭啟航返回加拿大哈理法克斯的奇卡特米號

因浮航時大浪湧入艦內電線走火,發生嚴重火災;隨後奇卡特米號在2005年2月進入哈里法克斯的乾塢

停放了四年之久,直到2009年4月被運往艾斯奎莫爾特船廠修復。

裝載於半潛舉升船Tern in Bedford Basin號上的奇卡特米號。

(上與下)一艘維多利亞級架在船台上。

維多利亞級的溫莎號(HMCS Windsor SSK-877)蹲坐在哈立法克斯船塢(Halifax Dockyard),攝於2014年。

在2014年7月初,維多利亞號(HMCS Victoria SSK-876)駛入珍珠港,準備參與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4)。

注意艦體側面三個多角形平面就是Type-2041側面被動測距聲納的三個子陣列。

在2016年12月13日,一艘維多利亞級潛艦近距離伴航一艘中國海軍的054A導彈驅逐艦鹽城號(546,背景)

在2017年12月,奇卡特米號首度抵達日本橫須賀,這是50年來第一次抵達日本的加拿大潛艦。背景是日本海上自衛隊

出雲號(DDH-183)直昇機驅逐艦。

( 上與下二張)在橫須賀港內的奇卡特米號

維多利亞號(HMCS Victoria SSK-876)的航行操控席

維多利亞號(HMCS Victoria SSK-876)的控制室以及潛望鏡。

一艘維多利亞級潛艦的控制室。

布魯克角號布魯克角號(HMCS Corner Brook SSK-878)正進行進階軍官訓練。此為控制室,前方是潛望鏡。

布魯克角號正進行進階軍官訓練。此為戰鬥系統顯控台。

(上與下)布魯克角號正進行進階軍官訓練。此為輪機控制區域。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擁護者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英國,後轉售加拿大,改稱維多利亞級

(Upholder class/Victoria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

S-40:Vicker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Ltd , Barrow-in-Furness

S-41~43:Cammell Laird, Birkenhead

尺寸(m)

長70.3 寬7.2 高7.6

排水量(ton)

浮航2168~2200

潛航2400~2455

動力系統/軸馬力

Paxman-Valenta 16 RPA SZ柴油 機*2/4070

GEC Alsthom推進電動機*1/5364

單軸

航速(節)

浮航12

潛航20

續航力

8000/8節

潛深(m) 230
乘員 46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Kelvin Hughes TCTD/KH-1007 I頻導航雷達*1(售予加拿大時 換裝)

Decca Porpoise電子支援系統

Sea Search II電子支援系統

AR 900 ESM 電子支援系統 (售予加拿大時 換裝)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Thompson Sintra Type-2040艦首主/被動陣列聲納系統(包含主/被動陣列聲納、聲納訊號截收器)

Type-2019被動測距/攔截聲納(PARIS)

Type-2041 MicroPUFFS被動射控聲納

BAE Type-2007側面被動陣列聲納

Type-2046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1

加拿大拖曳陣列聲納系統(CANTASS)(售予加拿大時加裝)

CK-35搜索潛望鏡*1

CH-85攻擊潛望鏡*1

SSE水下投射系統*2(能投射Type-2066或Type-2071誘餌)

AN/BQQ-10 (V)7聲納套件(2010年代後期陸續換裝,含艦首聲納、被動測距聲納、高頻主動聲納等)

射控/作戰系統

KAFS潛艦作戰情報與射控系統

TFCS MK-1 Mod.C潛艦射控系統(售予加拿大時加裝)

艦載武裝

533mm魚雷發射管*6(發射管內6枚,艦上另儲存12枚,使用Marconi劍魚/虎魚魚雷、UGM-84魚叉反艦飛彈。皇家加拿大海軍使用MK-48 Mod4魚雷)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S-40 Upholder 1983/11/2 1986/12/2 1990/6/2 1994/4/29 2004/10/2移交加拿大,更名為SSK-879 Chicoutimi。2004年10月5日發生火災後整修,2015/9/3服役。
S-41 Unseen  1987/8/12 1989/11/14 1991/6/7 1994/4/6 2000/10/6移交加拿大,更名為SSK-876 Victoria,2000/12/2成軍
S-42 Ursula 1987/2 1991/2/22 1992/5/8 1994/10/16 2003/2/21移交加拿大,更名為SSK-878 Corner Brook,2003/6/26成軍
S-43 Unicorn 1990/3/13 1992/4/6 1993/6/25 1994/12/16 2001/7/5移交加拿大,更名SSK-877 Windsor,2003/10/4成軍

 


 

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以擄自納粹德國的過氧化氫封閉循環主機技術為基礎,繼續研究能在水下航行更久的潛艦。不過在1950年代美國鸚鵡螺號核能攻擊潛艦下水後,核子動力已經在延長水下航行時間方面展現無比的能力,英國只好承認自己走上歧路,並要求美國轉移核能動力系統的技術。在1960年代英國第一批核能攻擊與彈道飛彈潛艦推出後, 皇家海軍便將水下兵力的焦點集中在核能潛艦上。

在1970年代,皇家海軍打算讓潛艦部隊實現全核子動力化,使1960年代建成服役的妖王級(Oberon class)成為皇家海軍最後一代柴電潛艦。然而由於英國國力日漸衰微,不可能照原本柴電攻擊潛艦的數量來建造足夠的核能攻擊潛艦滿足勤務。此外,柴電潛艦由於安靜且體型較小,更適合在極靠近敵國沿岸的淺水域執行某些特種任務。皇家海軍計畫以柴電潛艦防守格陵蘭-冰島-英國防線(Greenland-Iceland-United Kingdom,GIUK),防堵蘇聯潛艦進入大西洋,而核能攻擊潛艦部隊則全力投入在蘇聯附近水域的情報蒐集與攻勢性任務。

在1970年代末,皇家海軍開始規劃新一代的柴電攻擊潛艦,基於Barrow-in-Furness的維克斯造船工程公司(Vicker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Ltd,VSEL)的Type 2400型設計(原本打算投入外銷市場),潛航排水量約2400噸。在1979年9月,皇家海軍宣布開始進行新一代柴電潛艦的社技工作。在1981年的英國國防審查中,皇家海軍表示將盡快推動新一代柴電潛艦計畫,以取代日漸老舊的妖王級。在1983年11月2日,皇家海軍與維克斯造船廠簽署首艘新柴電潛艦擁護者號(HMS Upholder S40)的建造合約,隨即安放龍骨。由於國營維克斯造船廠是英國境內唯一建造核能潛艦的廠商,而當時該廠正集中在先鋒級彈道飛彈潛艦的工程,因此後續艦都轉移到Cammell Laird船廠建造。在1986年1月,皇家海軍與Cammell Laird船廠簽署第二到第四艘擁護者級(S41~43)的建造合約。 包含先期採購成本,擁護者級的項目成本約6.2億英鎊。

依照皇家海軍最初的規劃,打算建造分批建造最多19艘擁護者級系列來全面替換現有的妖王級和小鯨級(Porpoise class)柴電攻擊潛艦,第二、第三批擁護者級將進行改良。當時皇家海軍考慮後續訂購的擁護者級(第5艘起)將潛航排水量放大到3000噸級,維克斯還以這種3000噸的放大版擁護者型(稱為Type 2400A)參與澳洲海軍的潛艦競標案;雖然最後澳洲並未選擇2400A,但後來 澳洲建造的柯林斯級的許多技術規格仍是比照2400A。

由於1980年代美蘇冷戰緩和、蘇聯在1990年代初期解體,皇家海軍再也沒有必要維持冷戰時代在北冰洋以及格陵蘭-冰島-英國(GIUK)防線的戰備強度,遂不再繼續訂購擁護者級,使其總數停留在四艘。在1990年,英國政府宣布取消建造第二批四艘擁護者級的計畫。四艘擁護者級使用以U開頭的名字,所以此型潛艦又可稱為U級。

擁護者級下水時的畫面。

擁護者級首艦擁護者號(HMS Upholder S40)

擁護者級的獨角獸號(HMS Unicorn S43)停泊在馬爾他的照片,

這是擁護者級唯一一次抵達馬爾他的紀錄。

概述

擁護者級 是英國第一種擺脫二戰末納粹德國Type XXI構型的現代化柴電潛艦,採用單軸、十字舵面、淚滴構型,基本上堪稱英國核能攻擊潛艦的柴電動力版本;除了沒有核子動力系統之外, 主要作戰裝備相較於英國當時最新核能潛艦可說是毫不遜色。由於裝備精良,擁護者級的造價也十分昂貴,四艦總價共耗資9億英鎊。

擁護者級採用單殼、淚滴艦型、單軸、十字尾翼等構型配置,前水平翼位於艦首 ,全艦劃分為三個水密艙區,總共有上下兩層甲板,艦體以NQ-1(相當於HY-80)高張力鋼板製造,最大操作潛深在230m以上。本級艦的動力系統由馬可尼(Marconi)電子公司設計,採用兩具 最大功率4070軸馬力(3035KW,持續功率2700KW)的Paxman-Valenta 16 RPA SZ柴油發電機組,每個柴油機組各搭配一具功率1.4MW(1900馬力)的GEC Alsthom交流發電機,水下航行依靠一具 最大功率5364軸馬力(5000KW,持續功率4000KW)的GEC Alsthom推進電動機,驅動一具七葉片螺旋槳,此外搭配兩組9000安陪/小時的120單元高容量電瓶,浮航速度12節,最大潛航速度達20節 (電池能支持最大速率衝刺約90分鐘),能 持續在海上作業56天 ,電池容量能支持潛艦以3節速率潛航90小時。在慢速巡航狀態下,擁護者級平均每天只需花費30到60分鐘使用通氣管開啟柴油發電機組進行換氣與充電(一說設計要求是每24小時約需上浮充電98分鐘);而以8節速率渡航(使用柴油發電機組航行)時,約30%的時間使用通氣管,此時續航力約8000海里,而最高的浮航/通氣管續航距離約10000海里。

為了降低噪音與震動,擁護者級大量使用先前用於英國核能潛艦上的隔音減震技術,輪機裝備都安裝於彈性基座上,艦體表面也鋪設了22000片 消聲瓦來降低敵方主動聲納效率; 推進器為高曲度七葉片精密螺旋槳,能大幅降低空蝕的情況。在實際操作時,皇家海軍發現被動聲納幾乎無法發現以電瓶驅動低速航行的擁護者級。由於 優異的靜音能力, 擁護者級的聲納受潛艦自噪的干擾因而減少,性能遂能充分發揮。由於艦上裝備高度自動化,2400ton級的擁護者級僅需編制46名乘員,艦上另能搭載5名額外的訓練學員或特戰人員 。擁護者級配備平台管理系統,透過光纖區域網路連結艦上各個裝備與次系統,並有連線的各個攝影機監視艦上各處狀況,自動化滅火系統能在損管中心遙控啟動;必要時,全艦僅需12名船員就能運轉,其中四人坐鎮聲納室,八人負責航行操控與輪機監控。

Type-2040的圓柱狀被動聽音陣列,設置在艦首 ,可以看到音鼓由一圈32列(staves)

的換能器組以及一圈64列的換能器組(下方較短者)構成。

Type-2040的主動聲納部位。

聲納方面,擁護者級擁有Thompson Sintra的Type-2040艦首主/被動陣列聲納系統、Thompson Sintra 的Type-2019主/被動測距攔截聲納(Passive/Active Range and Intercept Sonar,PARIS)、Type-2041 MicroPUFFS被動射控測距聲納、BAE的Type-2007側面適型被動陣列聲納 、GEC Avionics Type-2046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早期型號為Type 2026 )、Type 2004可擴展水文測量儀(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Type 2008水下聲力電話等,功能極為完善,被動聲納涵蓋面頗佳 。Type-2040主/被動聲納包含圓柱狀的艦首主/被動陣列以及聲納訊號截收器等,研製作業始於1982年,由法國Thomson Eledone system的DSUV 22(在1971至1976年開發)發展而來,其被動聲納陣列的圓柱型換能器 陣列位於艦首一,陣列上有64列(staves)的換能器組,能提供目標攔截與距離等資訊,能 以被動聽音方式同時追蹤12個目標。Type-2041被動射控聲納結合三個位於艦體兩側上部的子陣列, 每個子陣列由五個水聽器構成,後端以數位技術同時形成五個接收波束;三個子陣列之間的距離相等,透過聲學信號抵達子陣列的時間差來計算目標方位,進行目標動態解算與射控計算 ;在12000碼(10972.8m)的距離上,測距誤差約5%。

Type 2401的前身是美國一項名為被動水下射控研究( Passive Underwater Fire Control Feasibility Study, PUFFS)的計畫,在1950年代後期展開,1960年代推出實用化的BQG-4系統,安裝於Guppy III、刺尾魚級(Tang class)等柴電潛艦上,由美國Sperry Gyroscope生產;早期PUFFS仍使用真空管水平的電子組件,在1970年以積體電路(IC)等新固態電子器件升級,稱為MicroPUFFS(型號為BQG-501),聽音陣面由3組平面陣列(每組兩個)構成,都嵌入艦殼之中。MicroPUFFS最先被澳洲用來改良該國的奧克斯利級(Oxley class,即從英國購買的妖王級),之後也被英國引進用於擁護者級上。

在1980年代,皇家海軍曾打算以Type 2040聲納系統為基礎繼續發展Type 2075來裝備擁護者級,由Ferranti-Thomson負責,包含艦艏圓柱形陣列、被動測距陣列聲納、舷側被動陣列、拖曳陣列聲納、被動攔截聲納、高頻主動掃描聲納、和形陣列等聲納組成;Type 2075項目在1991年取消,不過許多技術仍繼續發展。

擁護者級的控制室內部以及潛望鏡。

擁護者級採用CK-35搜索潛望鏡/CH-85攻擊潛望鏡組,CK-35光學潛望鏡為雙 通道式,配備攝影機與光學瞄準儀,具有光學測距功能;而CH-85光學攻擊潛望鏡則為單眼式,並且整合有紅外線偵測器 ,潛望鏡組的電視機/紅外線影像還可轉換成電子訊號直接傳輸到螢幕上。擁護者級的電子支援裝置為禿鷹系統公司(Condor Systems)提供的Sea Search II,安裝於CK-35潛望鏡桅杆上,使此級潛艦如同皇家海軍核能攻擊潛艦一樣具有良好的電子情報收集能力。

擁護者級的作戰中樞為KAFS潛艦作戰情報與射控系統 ,是特拉法加級核能攻擊潛艦的潛艦指揮系統(Submarine Command System,SMCS)的衍生型號(又稱為SMCS-U) ,透過光纖區域網路與通信、感測、武器裝備連結;其核心是DCC行動資料組織與射控系統(Action Information Organisation and Fire Control System,AIS/FC),衍生自英國核子潛艦使用的DCA/DCB,以兩具Ferranti的FM 1600E計算機 為核心,以資料匯流排連結三座數位顯控台,能同時追蹤35個目標,並自動導控四枚魚雷同時攻擊其中4個目標。艦上的通信能力包括UHF、VHF海事無線電(用於港勤通信)、HF以及UHF DAMA (Demand Assigned Multiple Access)衛星通信(SATCOM)等。

擁護者級艦首四座魚雷管。

武裝方面,擁護者級艦首配備六具533mm水壓彈射式魚雷管(比特拉法加級還多一具),能發射馬可尼的劍魚(熱力發動機)/MK-24虎魚(電池推進)等魚雷、美製魚叉反艦飛彈以及各型水雷等,艦內魚雷庫能儲存12枚魚雷或飛彈 ,外加預先儲存在魚雷管內的六枚。 擁護者的魚雷管採用渦輪氣壓幫浦(Air Turbine Pump,ATP),由一組高壓氣體驅動的渦輪泵浦,抽取艇外海水注入發射管,發射時則將魚雷管內海水加壓,將武器打出去。 這套ATP系統的泵為美製MK-17,整體控制系統由英國Strachan & Henshaw(S&W)負責;從1972年開始,S&W公司長期都為皇家海軍潛艦提供武器控制與發射系統(Weapan Handeling and Discharge System,WHDS)以及信號發射系統(SSE) ,擁護者級也使用同系列的設備。同時期美國海軍潛艦的ATP使用固定排水量的供氣筏,而英國S&H提供 的魚雷發射控制系統則具備程式化、可控制排水量的供氣系統,稱為可程式化開啟筏(PFV),能根據各種參數(包括潛艦速率、潛航深度、武器類型、現有壓縮空氣壓力等等) ,自動調節每次發射時的供氣量,製造最恰當的脈衝射流來發射武器,故可大幅能量使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與噪音; 例如,當高壓供氣系統壓力降低時,PFV就會增加ATP筏門的排水量,以保證發射武器的初速不受影響。爾後鑑於MK-17泵的維修太過麻煩耗時, 英國國防部又與Weir公司簽約,設計一種新的泵,作為擁護者級翻新改良的項目。比起MK-17,Weri的新泵體積重量更小、價格更低, 維護也更為經濟便利,平均每兩次大修之間可進行5000次使用循環。此外,擁護者級還裝有兩組潛航信號投射器(submerged signal ejectors,SSE),這是一種能在水下發射誘餌/信標的小型發射管(垂直向上),能發射噪音誘標或氣泡誘標(Type 2066與Type 2071)等。

雖然表面上裝備精良,但擁護者級仍隱藏了許多設計問題,並在擁護者號試航時逐漸浮上台面。首先,前述先進的PFV魚雷管筏門控制系統被發現有瑕疵,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允許在發射管內門開啟時打開外門,導致海水大量湧入,如果四具魚雷管都發生同樣情況,潛艦就沒救了;這個問題存在於前三艘本級艦上 ,在修正之前,皇家海軍禁止以服役的擁護者級進行魚雷管操作。在1992至1993年,英國耗資900萬英鎊為前三艘擁護者級的魚雷管進行修正工程 ,解決了這個問題,而第四艘獨角獸號(HMS Unicorn S43)在當時仍在建造,遂直接納入了改進的設計。此外,首艦擁護者號在測試動力系統緊急逆轉(emergency reversal,皇家海軍稱之為crash back)時,發生控制電路回火進而跳機,全艦喪失動力與電力;事後調查發現,緊急逆轉時發生先斷後合(make-before-break,MBB)錯誤(類似短路),對接地迴路產生 60000安陪的瞬間強大電流 。擁護者級的柴油主機是由火車頭引擎發展而來,設計上本來就很難適應運轉急停或從靜止突然急速運轉,此外電動推進系統的持續運轉時間也超出原始設計的預估,導致電刷等組件磨損消耗過快,不過這似乎是英國艦艇類似設備的通病。由於這些問題,導致擁護者級的服役時間有所延後。

提前除役與出售加拿大

四艘擁護者級分別在1990至1993年進入皇家海軍服役。雖然擁護者級是集英國潛艦工業最尖端工藝於一身的科技結晶,但卻生不逢時。19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東西冷戰的局面不再,導致歐美各國國防壓力銳減,競相大規模刪減軍隊規模與國防預算 。在1992年的英國國防部的防衛審查(Defense Review)中提出,要裁撤柴電潛艦部隊,只維持核能潛艦部隊。在1993年,英國實施軍備裁減,皇家海軍必須在兩種方案之中擇一:裁撤四艘擁護者級或保留擁護者級但裁減兩艘核能攻擊潛艦,而皇家海軍選擇將擁護者級除役而保全核能潛艦, 而皇家海軍也結束了操作柴電潛艦的歷史。因此,服役未久的擁護者級於1994年 內全數除役,前三艘在1994年6月進入 維克斯造船工程公司(VSEL,當時屬於Marconi Marine集團,後併入BAE System)位於Barrow-in-Furness的乾塢封存,四號艦獨角獸號(HMS Unicorn S43)也在同年10月16日除役後一併封存。英國隨即為擁護者級尋找其他買主;在這些年間, 葡萄牙、希臘、智利、南非、印度等國先後表示對這四艘潛艦表示興趣。在1990年代,英國Yarrow廠正參與南非四艘新巡防艦案的競標,同時南非也在評估購買柴電潛艦,英國政府遂有意出售擁護者級給南非,希望一舉拿下南非水面艦與潛艦的需求;不過最後南非選擇購買德國的MKEO A200 SAN巡防艦和TR 1400MOD潛艦。在1997年,消息傳出工黨政府打算處置擁護者級,可能重新啟用(換言之將裁減皇家海軍的核能攻擊潛艦),或者乾脆拆解。

在1990年代中期,加拿大打算購置新的柴電潛艦來取代老舊的奧吉布瓦級(Ojibwa class,英製妖王級(Oberon class))柴店電擊潛艦(1998至2000年陸續除役);當時加拿大曾考慮購買荷蘭海象級(Walrus class)的改良型,不過英國也向加拿大推銷四艘封存的擁護者級。在1993年,英國與加拿大之間關於四艘擁護者級的談判就已經展開。在1998年4月6日,加拿大國防部長Art Eggleton宣布將租借英國的擁護者級潛艦。1998年7月3日,加拿大與英國 正式達成協議,英國將四艘擁護者級提供給加拿大,雙方簽署兩項協議:首先,英國在前八年以租借方式 將四艘潛艦提供給加拿大,此外還包括人員訓練、轉移所有零附件以及資料數據包裹等,而加拿大則繼續讓英軍無償使用溫賴特(CFB Wainwright)、雪菲爾(CBF Suffield)與鵝灣(CBF Goose Bay)基地;八年租期結束後,這批潛艦就以一英鎊的象徵性價格由加拿大買斷;第二項協議則是與維克斯造船工程公司簽署合約,為這四艘潛艦進行整修與改裝,包括為潛艦更換新電池以及一些配合加拿大武裝力量的必要修改等。其中,為潛艦維修的費用為4.27億美元, 而變更換符合加拿大設備的經費則另計9800萬美元。由於這四艘擁護者級在短暫服役後便告封存,理論上仍擁有相當長的使用壽命(英方宣稱為30年)。 依照加拿大方面的資料,加拿大購買這四艘潛艦與整修的最初預算為7.5億加幣(約2.26億英鎊),其中6.1億適用於潛艦本身相關項目,1.4億用於其他相關支出。

加拿大將擁護者級重新命名為維多利亞級(Victoria class),分別是維多利亞號(HMCS Victoria SSK-876,原潛伏號(HMS Unseen,S-41))、溫莎號(HMCS Windsor,SSK-877,原獨角獸號(HMS Unicorn,S-43))、布魯克角號(HMCS Corner Brook SSK-878,原無懼號(HMS Ursula,S-42))以及奇卡特米號(HMCS Chicoutimi SSK-879,原擁護者號(HMS Upholder,S-40)),首艦維多利亞號在2000年10月6日移交皇家加拿大海軍,10月23日抵達加拿大哈利法克斯,12月2日舉行成軍典禮;溫莎號於2001年7月5日交付 加拿大,在2003年10月4日舉行成軍典禮;布魯克角號在2003年2月21日移交加拿大,2月25日從蘇格蘭法斯蘭(Faslane)啟航返回加拿大,6月26日舉行成軍典禮。 除了維多利亞號部署在太平洋之外,其餘三艦都將部署於大西洋。

依照加拿大方面海上指揮部(Maritime Command )最初的計畫,接收這四艘潛艦後,會先經過為期18個月的系統檢查,並在加拿大本國船塢進行的六個月維修工期(Canadian Work Period,CWP),在CWP期間安裝新的通信與射控系統。加拿大本身針對維多利亞級的主要 改裝工程是加裝美國洛克西德.馬丁加拿大分公司研發的魚雷射控系統(Torpedo Fire Control System,TFCS MK-1),也有人稱此系統為潛艦射控系統(SFCS)MK-1(目前構型為Mod.C),以配合 加拿大潛艦部隊使用的美製MK-48 Mod4魚雷。SFCS MK1起源於1974年,是當時美國Librascope(1992年被Loral Space & Communications購併,1996年再併入洛馬集團)為澳洲妖王級柴電潛艦潛艦武器升級計畫(SWUP) 提供的水下射控系統,當時號稱是全世界第一種全數位化的水下射控系統,使用UYK-20電腦為核心,記憶體容量409K words,能同時接戰2個目標;而擁護者級的作戰系統仍獲得保留負責整體指揮,而SFCS MK1則作為其下的魚雷射控系統。此外,艦上也增加了UHF DAMA衛星通訊系統,在2005年2月也與諾格集團( Northrop Grumman)的Sperry Marine簽約,由該公司提供MK-49慣性導航系統以及導航資料分佈系統(使用環形雷射陀螺儀)。維多利亞級也進行拖曳陣列聲納的升級計畫,稱為加拿大拖曳陣列聲納系統(Canadian Towed Array Sonar,CANTASS,仍沿用原有2046型托曳聲納的後端系統),由英國Ultra Electronics負責。在啟封工程中,艦上原本部分液壓設備被更新,並且換上新的主蓄電池。 艦上換裝浮航使用的Kelvin Hughes TCTD/KH-1007平面搜索雷達,加拿大選擇I頻操作的版本(另有F頻版本),尖峰功率25KW,顯示距離刻度最遠達300km,能自動追蹤至多50個水面目標,並且另外以人工追蹤20個目標。

此外,原本皇家海軍配合四艘擁護者級潛艦而建造的8個潛艦指揮團隊訓練儀(Submarine Command Team Trainers)等陸地訓練模擬設施也一併移交給加拿大,由加拿大CAE、通用動力加拿大分公司(General Dynamics Canada)、加拿大計算機(Computing Devices Canada)以及加拿大艾佛林船廠(Irving Shipbuilding)負責操作。此外,加拿大也配合設置了加拿大潛艦逃生訓練儀(Canadian Submarine Escape Trainer),能與維多利亞級潛艦的逃生艙蓋對接,模擬救援程序。

在2011年3月,加拿大宣布購買36套MK-48 Mod7 AT魚雷升級套件來升級現有的MK-48 Mod4/4M,不過隨後在2012年9月實際簽約時刪減至18套。在2014年9月24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份對加拿大的軍售,包括購買12枚 MK-48 Mod 7 AT先進技術魚雷(Advanced Technology)升級套件,將加拿大現有MK-48 Mod4魚雷中的12枚升級為Mod7,總價值4100萬美元。

在2010年代後期,加拿大海軍陸續為維多利亞級進行升級,包括安裝AN/BQQ-10 (V)7聲納套件,含後端處理、聲納硬體乾端與濕端聲納設備等,探測與識別能力都獲得提高;新的聲納組件包括艦首聲納、高頻主動聲納(用來探測水雷/水下障礙物/海底地貌)等,原本的Type-2041 MicroPUFFS被動射控測距聲納硬體也被替換。首艘完成聲納升級的是維多利亞號,在2018年上旬完成,第二艘換裝的則是布魯克角號。此外,溫莎號是四艘維多利亞級之中率先加裝自動化控制裝置的一艘,能自動控制潛艦維持在特定深度。

維多利亞號(HMCS Victoria SSK-876)的魚雷室。進入皇家加拿大海軍服役後,

艦上使用的魚雷改成美製MK-48 Mod4。

皇家加拿大海軍也曾打算在2010年代左右替維多利亞級換裝貝拉德動力系統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BPS)從1996年起開發的甲荃重整燃料電池AIP系統,以增加持續潛航能力。與德國HDW最先實用化的PEM燃料電池相較,BPS的燃料電池最大的不同在於 透過重整柴油來取得氫氣,而不像HDW的燃料電池以特殊而昂貴的固體貯氫容器來儲存氫:將柴油送入工作溫度達攝氏250到350度的轉換器中,經由催化劑分解柴油取得氫氣,再與氧氣進行燃燒反應。在水下航行時,這套燃料電池使用來自於液態氧儲存槽的氧氣,在水面浮航時則能選擇以來自大氣中的氧氣進行反應 。理論上,柴油重整獲得氫氣能使艦上燃料單純化,使柴油主機與AIP使用同一種燃料,而且可以常溫儲存;但實際上,柴油重整對燃料的純度要求極高,一般的船用柴油品質不合格,因此利用重整取得氫的研發方向還有甲醇、乙醇等。BPS的燃料電池除了本身反應產生的水外,在分解柴油取得氫氣的過程中會產生少量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需要與海水混合冷卻排出。BPS在1994年建造了XDM實驗型燃料電池,可輸出40kW功率 ,相當於實用型的1/10;而實用化的ADM燃料電池在絕氣運作模式下可輸出250kW的功率,使用空氣時則可輸出400kW,以4節低速能持續航行30天。轉換器分解甲荃的溫度區域包括攝氏150~350、350~600、600~850三個溫度範圍,其中攝氏150~350度的區間能以最低的能量消耗來產生最大量的氫,不過必須在35bar的壓力下才能工作,結果會產生一氧化碳並毒害燃料電池的觸媒(只要50ppm的濃度就足以將觸媒完全破壞)。隨後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的研究機企圖研發低溫轉換(LTS)觸媒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轉向採用鈀的金屬滲透膜重整器,此膜僅會讓氫通過,在溫度超過攝氏200度、壓力35bar的情況下便能產生足夠的氫供應燃料電池運作,通過金屬滲透膜的氫壓降至8bar,濃度將近99.999%;而一氧化碳則被金屬滲透膜擋住,並以額外添加的氧結合成安定的二氧化碳,並可在無需加壓的情況下在潛航深度350m以內排放出艦外。鈀金屬滲透膜重整器的轉換效率為75%氫、24%二氧化碳以及1%一氧化碳。 不過,由於擁護者級移交加拿大後狀況極差(見下文),皇家加拿大海軍光是維修、恢復這批潛艦就已經耗費極大心力,根本沒有餘力再考慮加裝AIP。

移交加拿大後的問題

加拿大原本期望這四艘設計精良的潛艦將大幅強化皇家加拿大海軍的水下戰力,不過這批潛艦交給加拿大時狀況實在很糟糕,陸續發現各艦艦殼與裝備都有許多瑕疵與損傷,例如溫莎號在潛航測試時發生通氣管漏水,維多利亞號排氣閥門有裂痕與鏽蝕而無法關緊,奇卡特米號則有壓力艙鏽蝕的情況 。此外,這些潛艦一啟動運作時,艦內就會變成一個大蒸籠;維多利亞號在試航時,輪機室測得攝氏65度的高溫,電子機房則為攝氏43度(此等高溫對精密脆弱的電子裝備將造成威脅),連控制室也有攝氏34度,導致艦上人員個個揮汗如雨。在2004年,四艘維多利亞級沒有一艘能正常運作,其中兩艘還躺在船塢裡整備,其他兩艘則停在碼頭中設法解決溫度過高的問題。 為了搞定這些「贈送」的擁護者,當時粗估加拿大至少要花費2.44億英鎊,然而實際的花費與時間仍不斷在攀升。加拿大反對黨要求英國政府負擔整修擁護者級的額外支出,他們質疑擁護者級自 皇家海軍除役後的封存程序不佳,導致移交加拿大後艦況惡劣。 整體而言,這批潛艦都面臨許多艦殼焊接瑕疵、魚雷管破損、舵面失效以及側面隔音瓦脫落等問題。

而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英國最初開始建造擁護者級時,維克斯造船廠是國營船廠;然而當建造工程展開後一個月,維克斯船廠成為民營化的維克斯造船工程(Vicker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Ltd,VSEL),而原本該廠所有的知識產權也隨即歸VSEL所有。雖然英國政府單位有權利自由使用與VSEL知識產權相關的技術,然而當英國將這批潛艦賣給加拿大時,並沒有一併將相關的知識產權(包括核心技術資料)出售或轉移給加拿大;這導致加拿大日後翻修、維護這批潛艦時遇到許多困難,先前家拿大海軍跟著潛艦接收的技術資料包裹只是一般性資訊,缺乏實際進行維修工程所需的裝備/子系統關鍵資料。

為了支持維多利亞級的服役操作,加拿大國防部(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ce,DND、公眾工作部門(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政府服務(Government Services)在2006年進行招標,然而進度延遲,直到2008年1月才正式啟動維多利亞級潛艦服役期間後勤支援計畫(Victoria Class In-Service Support Contract Project,VISSC),在2008年6月與加拿大潛艦管理集團(Canadian Submarine Management Group,CSMG)簽署價值15億美元的合約,為這四艘維多利亞級潛艦進行徹底的維修,為時總共15年,第一階段(5年)先在位於位於 不列顛哥倫比亞(British Columbia)的維多利亞(Victoria)的CFB Esquimalt海軍基地建設潛艦的維修設施,主要次承包商為加拿大維多利亞造船廠(Victoria Shipyards),由華盛頓海事集團(Washington Marine Group)負責營運,稱為維多利亞船塢(Victoria Shipyards Inc.)。此一合約在簽署時,遭到競標落敗的一方提起法律訴訟,而加拿大總理也面臨所屬政黨內部的龐大壓力。

作為美國最鄰近的主要盟邦,加拿大海軍的維多利亞潛艦成為美國海軍演練與柴電潛艦交戰的主要對象(因為美國本身沒有柴電潛艦)。

 

服役經歷

維多利亞號(HMCS Victoria SSK-876 ex- HMS Unseen S-41)

 在埃斯奎莫爾特海軍船塢裡整修的維多利亞號。

維多利亞號在2000年12月在哈利法克斯舉行成軍典禮後,立刻進入哈利法克斯的乾塢進行CWP檢修,原本預定工期六個月,不料發現問題之多 (包括2002年4月在水線以下發現凹痕),到2003年6月底才完成 工程,隨後在8月24日抵達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埃斯奎莫爾特(Esquimalt)海軍基地,10月4日服役,是加拿大海軍從1974年彩虹號(HMCS Rainbow)除役以來,第一艘部署在太平洋方面的潛艦。此後,恢復服勤的維多利亞號仍存在一堆問題,在2004年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港口停泊連接岸電時,岸上的現代化發電機與潛艦上較老舊的電力設備不相容,岸上直流發電機連上艦上的電力系統後,將艦上許多電源供應器與整流器燒壞,加拿大海軍被迫花費20萬加幣向英國購買較為老舊過時的庫存電力設備來整修維多利亞號。由於這些事故,維多利亞號在2004到2005年間多次進塢整修。在2005年底,維多利亞號進塢展開大規模的延伸船塢工程(Extended Docking Work Period,EDWP),原訂在兩年之內完成、2009年重回現役,結果最後演變成一項為期六年的工程,直到2011年4月23日才出塢 ,同年12月5日展開海試,2012年3月16日進行魚雷試射,2012年7月參與了該年的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2) 並進行魚雷實彈射擊,擊沈作為靶艦的前美國海軍協和號(USNS Concord T-AFS-5)彈藥補給艦。總計從2000成軍以後到2010年,維多利亞號僅僅在海上值勤了115天 ;累計至2018年,維多利亞號總共有8年在維修,6年時間低度備便(below-standard readiness),4年時間全戰備。

2012年7月17日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12),美國海軍除役的彈藥補給艦協和號

(USNS Concord T-AFS-5)被維多利亞號以MK-48 Mod.4魚雷擊沈。

 

溫莎號(HMCS Windsor SSK877 ex-HMS Unicorn S43)

溫莎號在2003年服役,在2005年6月起開始值勤,是第一艘實際投入服勤的維多利亞級。溫莎號在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間處於服勤,在2006年內的海上操作天數達146天,期間參與美加聯合軍事演習、特種作戰訓練等,包括參與加拿大首次在海上回收跳傘人員;然而,由於先前封存在英國時期導致艦體結構鏽蝕,皇家加拿大海軍只好限制溫莎號的潛航操作深度。溫莎號在2007年1月15日進入哈里法克斯的船塢進行EDWP整修工程,原本預定花費兩年,不過實際檢查後發現大量的次系統都有問題,工程量超乎預期,工期大幅延長為五年,該艦在2012年4月11日才出塢,11月30日完成所有整修工程,2013年重回現役 。以2010為例,溫莎號的施工預算約1700萬加幣,不過該年實際支出高達4500萬加幣;另外,由於溫莎號停在船塢內太久,導致許多海鳥、鴿子在艦殼上築巢,進一步腐蝕艦體結構,加拿大政府前後花費數千加幣來清理與維護。總計溫莎號此次EDWP花費高達2億900萬加幣。 2013年重回現役後,原本溫莎號應可持續值勤到2018年,然後再進行為期兩年的塢修;然而在2012年12月,溫莎號又被發現兩部柴油主機中有一部故障必須更換,只能靠其中一部柴油機工作。在2014年3月,溫莎號進塢展開更換主機工程,在10月8日完成所有工程,總修復成本1800萬加幣,其中1500萬加幣用於更換主機,另外300萬加幣則用於2014年6月增加的聲納維護工作。更換主機之後,重新服役溫莎號在2015年進行了長達105天的訓練航行,締造維多利亞級服役以來最長的一次部署。在2016年2月15日,溫莎號在美國東岸海上作業時,一部電池出現滲漏,隨後該艦進入美國維吉尼亞的諾福克基地(Norfolk)等待加拿大派人來檢修,修復後在8月9日返回哈里法克斯基地。

 

布魯克角號(HMCS Corner Brook SSK878 ex- HMS Ursula S42)

2008年6月,布魯克角號進入哈里法克斯船塢(HMC Dockyard Halifax)進行一項短期整修。

此時該艦剛從水中拉出,水線以下覆滿海底生物。

布魯克角號在2007年5月於波羅的海的Noble Mariner演習中成功模擬攻擊了

皇家海軍光輝號航空母艦,用潛望鏡拍攝該艦,本身則沒有被對方發現。

布魯克角號在2004到2005年進行CWP維修程序,在2006年10月24日進行海試。在2006年的整修工程中,曾發現艦上的鉛濃度提高,檢查後發現鉛的來源應該是先前艦上的壓艙物。從2006年10月到2008年1月, 布魯克角號僅在海上值勤了81天,不過該艦是2007年到2011年唯一一艘還能處於值勤狀態的姊妹艦 ;此外,布魯克角號也曾發生由於筏門管路控制信號異常,導致1500公升海水進入潛艇。在2007年5月,布魯克角號在波羅的海區域參與北約的榮耀海員(Noble Mariner)演習,這是15年來家拿大潛艦首次出現在歐洲水域,在演習期間曾成功接近皇家海軍光輝號(HMS Illustrious R06)航空母艦而沒有被發現。在2008年3月,布魯克角號部署在加勒比海地區參與加勒比行動(Operation Caribbe),主要包括監視與阻絕海盜、人口販賣、走私販毒等海上非法活動。在2009年8月,布魯克角號在北冰洋地區再次參與榮耀海員演習。總計從2006年10月到2011年6月的1769天裡,布魯克角號在海上航行的天數為463天,在航率約26%,期間在多項北約、美國/加拿大海聯合演習中扮演敵軍潛艦。

在2011年6月4日,布魯克角號在離開溫哥華島時,在諾克塔灣(Nootka Sound) 於水下意外撞上海底;當時該艦以5.9節速率航行,撞擊45m深的海床。此次撞擊 在艦首造成一個2m的破洞,兩門魚雷管外蓋毀損,潛艦上2人受到輕傷。依照事後調查,此次碰撞意外的肇因是人為疏失。在2012年2月,布魯克角號艦首受損的照片曝光,當時有媒體引述非官方消息,這次碰撞可能對耐壓殼造成無法修復的損壞。

布魯克角號在2011年6月4日在溫哥華附近意外撞上海底,艦首下方破裂。此照片在2012年2月曝光。

 

2011年6月的碰撞事件後,直到2014年7月,布魯克角號才排到進塢進行EDWP大規模翻修工程,計畫在2017年完成,此次翻修後預定在海上值勤六年,直到下一次EDWP工程。 但實際上,此次大規模翻修工程進度落後多年。

在2019年4月1日中午,在愛斯基摩基地(CFB Esquimalt)船塢進行維修工作的布魯克角號發生火災,基地的消防局在中午12時40分獲報並前往滅火,火勢迅速撲滅,沒有人受傷,造成的損害未公佈。

加拿大海軍原本希望布魯克角號在2020年完成塢修中重回現役;然而在2021年4月初,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稱,一份加拿大國防部內部報導透露,2020年3月,進行翻修延壽工程的布魯克角號在巴布克集團加拿大分公司(Babcock Canada)的船塢進行測試時,發現主壓載艙破損;CBC報導稱,檢查後發現某些損傷是永久性的,可能影響長期的結構安全。依照2020年8月6日的加拿大國防部調查報告,在壓載艙測試中,首先將布魯克角號的主壓載艙大部分注海水,並注入氣體使艙內氣壓合乎標準;工作完成後,最後要是排空壓載水艙,這項工作原本應透過重力自然進行,然而船廠測試團隊為了加快排水速率,額外將壓縮空氣注入壓載艙增加,結果不經意地使壓載水櫃超壓,並造成破裂。這份國防部報告指出,即便進行維修工作,這次意外造成的某些損害是永久性的,而要完全修復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布魯克號恢復現役值勤後,會面臨潛在的風險,加拿大海軍必須持續監控狀況。加拿大國防採辦高層官員表示,布魯克角號會在2021年夏季重回現役;她重回海上時將安全無虞,加拿大海軍會持續監視該艦的結構狀況,整體而言安全性並無問題。

布魯克角號在2021年6月12日重新下水,重新服役後打算再服役9年。

 

奇卡特米號(HMCS Chicoutimi SSK879,ex-HMS Upholder S40)

奇卡特米號在2004年10月5日於離開蘇格蘭法蘭斯基地一天後,就

發生電氣火災,失去動力在海面漂浮。

(上與下)皇家海軍Type 23巡防艦蒙特羅斯號(HMS Montrose F236)救援奇卡特米號

,該艦的直昇機將三名傷勢嚴重的傷患後送到愛爾蘭的醫院。

2004年10月7日,奇卡特米號被英國海岸防衛隊拖船安利恩王子號(HM Anglian Prince)

拖回蘇格蘭法蘭斯潛艦基地。

奇卡特米號在2004年10月2日移交皇家加拿大海軍,10月4日從蘇格蘭的法斯蘭潛艦基地(Faslane Naval Base)啟航前往加拿大哈理法克斯;在第一段航程中,奇卡特米號必須維持浮航,因為法斯蘭潛艦基地是皇家海軍重要的核能彈道飛彈潛艦基地,附近水域任何不明的水下目標都可能被當作敵方潛艦。在10月5日於愛爾蘭史萊戈外海110處的海域,奇卡特米號在惡劣海象下在水面顛簸航行,當時浪高約6公尺。約在上午10時以後,艦上人員在做下潛之前的檢查時,發現瞭望塔(conning tower,帆罩內部的垂直通道,頂部是瞭望哨)的上部閥門的螺絲母鬆了,艦長下令在稍後潛艦首次下潛之前必須修好,於是維修人員在10時52分左右進入瞭望塔。為了便於維修人員 進出,當時瞭望塔內上、下兩個艙蓋都維持開啟(上層艙蓋通往瞭望塔頂部瞭望哨,下層艙蓋是從瞭望塔進入艦內的艙口),等於讓潛艦對外敞開;由於當時海象惡劣,大浪 足以越過帆罩頂部從艙蓋進入瞭望塔內(在凌晨3時瞭望人員換班而打開艙蓋時,大浪就從進入瞭望塔內)。維修工作進行25分鐘時,一個巨浪襲擊奇卡特米號艦體,約2000 公升(530加侖)海水從敞開的下艙門灌入奇卡特米號艦內(下方就塞滿電子設備的控制室);這次進水導致控制室積水約2英吋,艦長室進水達4英吋。又過了2小時,艦內的海水進入電子設備造成短路,引發火災, 雖然火勢迅速被撲滅,但刺鼻的濃煙迅速擴散至船艦各處。火災發生後,艦上人員關閉所有設備以免火勢蔓,失去動力的奇卡特米號在風浪中飄盪。隨後,艦上人員企圖啟動輔助動力,結果又引發另一起火災。在晚間7時12分,艦上人員為了消除艦內濃煙而起動氧氣產生器,然而隨即又起火。總計奇卡特米號上有9名人員遭濃煙嗆傷或燒傷,其中3人傷勢嚴重。

奇卡特米號失火癱瘓之後,皇家海上救生協會(RNLI)在阿基爾島(Achill Island)待命的救難艇 Sam與Ada Moody隨即出動,然而由於當時風浪過高而無法出航。愛爾蘭巡邏艦羅辛號( LÉ Róisín P51)收到奇卡特米號的求援信號後也立刻出海,然而隨後就因惡劣風浪的損害而被迫退回港口。直到次日(10月6日)早晨,皇家海軍Type 23巡防艦蒙特羅斯號(HMS Montrose F236)與皇家勤務艦隊海浪騎士號( RFA Wave Knight  A389)終於抵達失去動力漂流的奇卡特米號;蒙特羅斯號派出醫官登上奇卡特米號評估受傷人員傷勢,隨即調派直昇機將艦上傷勢嚴重的3人轉送至愛爾蘭史萊戈將軍醫院(Sligo General Hospital),然而其中一名人員Chris Saunders仍不治死亡。另有幾艘英國船艦也陸續趕到,包括Type 23巡防艦馬爾博羅號(HMS Marlborough F233)、百眼巨人號(RFA Argus A135)航空訓練艦以及其他救援船隻等;愛爾蘭巡邏艦LÉ Aoife(P22)稍後抵達現場並負責協調救援活動,然而北大西洋上的惡劣海象持續阻撓救援活動。在10月7日,當地海象終於好轉,英國海岸防衛隊拖船安利恩王子號(HM Anglian Prince)開始拖帶奇卡特米號,在10月10日拖回法斯蘭港。在奇卡特米號啟航之前, 該艦經過英國與加拿大方面的檢查,並簽署文件確認該艦處於適航狀態,故此件意外並非英國的責任。

2004年10月5日火災意外後的奇卡特米號,內部都是焚燒後的痕跡。

(上與下)在2005年上旬,半潛舉升船Eide Transporter號將奇卡特米號從蘇格蘭運往

加拿大哈里法克斯。

由於四艘維多利亞級問題百出,光火的加拿大方面早就想對英國提出控告,不料還沒付諸行動,奇卡特米號就桶出了更大的漏子。依照事後調查,奇卡特米號的電氣纜線只使用一層防水膠,而不是建造規範中要求的三層,使得進入艦內的海水清易導致電線短路,進而引發火災。在 蘇格蘭法斯蘭基地簡單整修後,奇卡特米號 在2005年1月13日由重型舉升船Eide Transporter運往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基地,於2月1日抵達,隨即停放於乾塢HMC Dockyard之中。 原先估計修復該艦 要花費兩年時間,然而在2006年4月底,皇家加拿大海軍卻決議在2010年之前將不會展開奇卡特米號的整修計畫。在2008年6月簽約的VISSC計畫中,包括將奇卡特米號運至 埃斯奎莫爾特(Esquimalt)海軍船塢進行整修,於2008年11月26日編列經費。在2009年4月5日,奇卡特米號由Tern in Bedford Basin號半潛舉升船從哈理法克斯運往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埃斯奎莫爾特(Esquimalt),4月29日抵達,隨後就進入 加拿大潛艦管理集團(CSMG)位於該處的潛艦維修設施展開EDWP維修工程,2014年1月完成所有整修工程,同年9月28日起展開海試,完成測試後在2014年12月3日交付加拿大海軍,2015年9月3日在 埃斯奎莫爾特基地正式服役。然而,修復的奇卡特米號被限制潛航操作深度,只能在淺深度操作。原本在2005年時,預估修復奇卡特米號只需要1500萬美元,經過10年之後實際花費上漲到1.25億美元。

在2009年4月,經由半潛舉升船Tern in Bedford Basin號運至Esquimalt整修的奇卡特米號

,此前奇卡特米號已經在哈理法克斯的乾塢停放了四年之久。

(上與下)2009年4月29日,由半潛舉升船Tern in Bedford Basin載運的奇卡特米號抵達Esquimalt。

在2013年11月下旬,完成維修的奇卡特米號被浮動船塢Seaspan Careen運抵Ogden Point

,準備展開海試。

在2015年,加拿大又發現奇卡特米號以及維多利亞號的結構焊接處有問題,兩艦在2016年停役進塢整修;奇卡特米號直到2016年12月才展開訓練工作。在2017年5月,奇卡特米號因為主電池的問題而提前結束海上作業返回港口維修,而解決辦法則是將此時正停役維修的姊妹艦維多利亞號的電池轉移過來;而當奇卡特米號停泊在埃斯奎莫爾特海軍基地進行維修期間,在2017年6月15日被正離開乾塢的虎鯨級(Orca class)巡邏艇獵豹號(HMCS Cougar PCT 61)擦撞,幸而只造成艦殼表面輕微損傷。在2017年10月,加拿大廣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CBC)的新聞報導奇卡特米號展開首次橫越太平洋的部署;該艦在2017年10月初抵達日本橫須賀,這是50年來第一艘訪問日本的加拿大潛艦。奇卡特米號這次太平洋部署持續到2018年3月,期間以橫須賀為基地,主要在朝鮮外海作業,包括監視海上交通與蒐集情報、執行聯合國對朝鮮試射彈道飛彈與核武的禁運制裁等工作。

經三艘維多利亞級停在哈利法克斯軍港,此照片攝於2005年;,左為遭受火災的其卡特米號

,右為正在整修的溫莎號,畫面右側背景則是布魯克角號,當時也在進行維修工程。照片中

這三艘維多利亞級都處於停用維修或等待維修的狀態。

 

 經過初步統計,從2003到2013年,四艘維多利亞級累積在海上的值勤天數僅1131天,平均每艘每年只在海上值勤不到30天 ;而這四艘潛艦先前在皇家海軍服役的四年期間,總值勤天數就達1077天。 在2015年2月,家拿大海軍才宣布維多利亞級艦隊首次達成全作戰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 ,FOC),此時除了布魯克角號仍在埃斯奎莫爾特海軍船塢整修之外,其餘三艘都投入值勤,維多利亞號與奇卡特米號部署在加拿大西岸埃斯奎莫爾特,維多利亞號部署在東岸哈里法克斯。

在2019年,四艘維多利亞級全部都處於不同的維修、維護階段,並且陸續進入船塢執行一項長期升級翻修計畫,使這些潛艦能服役到2020年代結束;因此,2019年內沒有一艘維多利亞級潛艦出海值勤。照估計,有三艘維多利亞級可望在2020年內回到現役。四艘維多利亞級歷經了2017到2018年的高強度使用後,在2019年陸續進入維修狀態;其中奇卡特米號(HMCS Chicoutimi SSK879)維修之前在海上值勤了197天,期間曾遠航至西太平洋協助監視北朝鮮,並造訪日本橫須賀基地;溫莎號(HMCS Windsor SSK877)維修之前在海上值勤了115天,主要在大西洋上參與北約活動。依照加拿大國防部2020年初的資料,在過去兩年(2018到2019年),加拿大海軍每年約花費3.25億加幣來維護這些潛艦。

依照2023年上旬加拿大國防部公布的資料,從2017年到2023年4月,加拿大總共花費19億加幣維持三艘維多利亞級的運作(布魯克角號在這五年期間從未出海),這段期間維多利亞級艦隊總共累積529天在海上值勤;從2019到2020年,沒有任何一艘維多利亞級出海值勤。

在2023年9月10日,溫莎號(HMCS Windsor SSK-877)在海上進行訓練時發生海水櫃進水意外(當時潛艦在安全深度內),提前返回哈里法克斯基地。加拿大海軍稱,這起意外造成艦上三名人員受到輕傷。加拿大太平洋海軍武力(Maritime Forces Pacific)的Pedram Mohyeddin上校透過email向加拿大電視新聞(CTV News)表示,發生意外後艦上人員採取合宜的程序應對,以標準作業流程確認漏水來源,並將潛艦安全浮上海面,並靠著自身動力返航;需要的維修工作已經確認完畢,將花費數星期。

 

維多利亞級的未來

至2011年,為四艘維多利亞級整修的經費已經累積到10億美元左右;等到2010年到中期全部四艘潛艦完成翻修,總花費恐怕會來到30億美元(足夠買四艘新的柴電潛艦),而此時這四艘潛艦的壽命將只剩10年左右。 因此,加拿大政府已經開始考慮放棄整修維多利亞級。在2012年上旬,消息傳出加拿大政府已經準備就這批潛艦的惡劣狀況向英國索賠。

由於加拿大日益重視北極圈的利益,而唯有核能潛艦才能長期在北極冰下作業而不需要上浮,因此 在2011年10月下旬,消息傳出加拿大政府正在考慮放棄柴電潛艦,而設法獲得核能攻擊 潛艦。在1980年代後期,加拿大第一次考慮獲得核能攻擊潛艦,但因過於昂貴,在當時加拿大總理的反對下取消。

在2015年4月,消息傳出皇家加拿大海軍正規劃為維多利亞級進行延壽升級(Submarine Life Extension,SELEX)工程,在6月完成相關報告。依照可能採取的不同方案 (包括對艦體結構、推進系統、聲納、電子、武器系統),維多利亞級的役期可能延長6至18年,所需的經費15到30億加幣(12到25億美元)。依照原本維多利亞級的艦體壽命,預估服役到2020年代中期;而如果照計畫在2020年代展開升級延壽工作,則至少能服役到2033年以後甚或更久。 然而在2016年底,加拿大又宣布,將不會為四艘維多利亞級進行SELEX工程,這四艘潛艦在2025年左右就陸續除役;因為依照前述的SELEX估計,為這四艘潛艦大規模翻修延壽最多可能會花費30億加幣,還不如購置全新的潛艦。

依照加拿大2017年度的國防政策,在2040年前都沒有提出替換這些潛艦的計畫,而這四艘維多利亞級還是會進行延壽工程,花費約20億加幣;而加拿大海軍在2020年初提交下議院的文件中指出,打算繼續操作這四艘潛艦直到2030年代中期。

在2020年,沒有任何一艘維多利亞級出海值勤;而從2021到2023年10月為止,只有溫莎號一艘每年有出海值勤,在海上值勤天數分別是2021年72天、2022年43天、2023年14天。 除了後勤維修之外,人手嚴重短缺也是加拿大海軍潛艦部隊出勤率不佳的原因。維持四艘維多利亞級潛艦部隊運作大約需要503名潛艦人員,然而從2019至2022年,加拿大潛艦部隊僅募得140名人員,其中只有一半的人到2023年10月完成基本訓練認證。

加拿大新潛艦項目(CPSP)

從2021年7月開始,加拿大海軍就要求推動新一代潛艦計畫。在2023年3月,加拿大國防軍參謀長偉恩.艾爾上將(Gen. Wayne Eyre)透露,加拿大國防部正在規劃下一代潛艦計畫來取代維多利亞級潛艦。依照加拿大渥太華市民報(Ottawa Citizen)在2023年4月4日的報導,加拿大海軍已經啟動了加拿大巡邏潛艦(Canadian Patrol Submarine Project,CPSP)項目,可能會在2023年加拿大公布國防政策更新(Defence Policy Update,DPU)時一併公開。CPSP初期初期考慮各種可能的選項,並蒐集資訊,初步分析滿足加拿大戰略需求的各種方案與選項。在2021年1月6日,加拿大國防部與軍方高層告知當時加拿大國防部長Harjit Sajjan,依照軍方參謀部評估,新潛艦項目從正式啟動到第一艘潛艦簽署建造合約,可能要花費起碼15年時間,建造工作又要花費至少10年,因此估計從項目啟動到首艦交付很可能需要超過25年。加拿大國防業界估計,新一代潛艦項目可能至少要花費600億加幣,然而以加拿大每次執行大型國防裝備計畫的趨勢,最後總成本可能會上漲到1000億加幣;以加拿大水面作戰船艦(CSC)項目為例,最原始估計總成本為250億加幣,但此時已經上漲到超過800億加幣。

2023年3月,曾為加拿大海軍軍官的加拿大全球事務(Global Affairs Canada)智庫專家Adam MacDonald表示,加拿大政府新潛艦項目已經沒有時間餘裕,必須在今年或明年(2024年)就下決定,否則新潛艦肯定沒有機會在最後一艘維多利亞級除役之前接替,使加拿大潛艦兵力出現空窗。

在2023年5月18日,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報導,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在訪問韓國行程中,17日(韓國與加拿大建交60週年)與韓國總統尹錫悅在首爾會面時討論到雙方未來在防務等議題上的可能合作,其中就包括加拿大的潛艦替換案。近期多個加拿大媒體報導,加拿大海軍正規劃建造12艘新一代柴電潛艦來取代現役維多利亞級潛艦,外界推測包括韓國KSS-3潛艦、日本大鯨級潛艦、西班牙S80+潛艦等都是可能的選項。加拿大全球事物機構(Canadian Global Affairs Institute)專家Timothy Choi以及英國美國人安全資訊會議(British American Security Information Council)專家Chris Spedding在Starshell撰文分析了這三種潛艦的特長,指出韓國KSS-3是極少數原始設計就納入垂直發射器的柴電潛艦,日本大鯨級整合了鋰電池系統取代傳統鉛酸電池,而S80+則是歐洲最大型的柴電潛艦設計。

在2023年6月上旬於斧山舉行的國際海事防務展(International Maritime and Defence Exhibition,MADEX)上,韓華海洋(Hanwha Ocean,前DSME)與巴布克集團加拿大分公司(Babcock Canada)簽署技術合作協議(Technical Cooperation Agreement),準備在CPSP加拿大潛艦項目上合作。在2023年11月3日在渥太華舉辦的深藍2023論壇(Deep Blue Forum 2023)上,韓國韓華海洋(Hanwha Ocean,原DSME)與四家加拿大科技公司(CAE、J-Squared Technologies、Modest Tree、Des Nedhe)簽署合作備忘錄,項目涵蓋潛艦模擬器技術、電子裝備、虛擬實境(VR)訓練系統以及關於潛艦建造和後勤方案等,進一步為競爭CPSP項目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