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級巡邏艦

孔雀級(Peacock class)巡邏艦是英國在1980年代專為香港中隊建造的巡邏艦艇。圖為千鳥號(HMS Plover P240)。

(上與下)孔雀級的歐椋鳥(HMS Starling P241)。注意煙囪上白底紅龍的香港分隊隊徽。

孔雀級的燕子號(HMS Swallow P242)

 

在1997年下旬香港歸還中國之後,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HMY Britania)在當年皇家海軍派往遠東的Ocean Wave 97

特遣編隊伴護下返回英國。畫面居中的 不列顛尼亞號載著參加香港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以及香港

末代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其後的編隊中,最前面就是香港分隊最後剩下的三艘孔雀級巡邏艇,

而護送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是香港分隊的最後一個任務。 完成任務後,三艘孔雀級就轉賣給菲律賓。

孔雀級巡邏艦的燕號(HMS Swallow P242)在1988被轉賣給愛爾蘭海軍,成為西亞拉號(LÉ Ciara P42)。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皇家海軍香港中隊剩餘的三艘孔雀級都賣給菲律賓。照片中為BRP Artemio Ricarte (PS37),

原本是歐椋鳥(HMS Starling P241)。

轉賣給菲律賓的孔雀級巡邏艦BRP Apolinario Mabini (PS-36) ,原為千鳥號(HMS Plover P240)。菲律賓在2000年代中期開始

為孔雀級進行升級改裝,注意艦尾加裝一座MSI Defence的Seahawk遙控武器站(裝置一門M242 Bushmaster單管25mm鍊砲)。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孔雀級巡邏艦/英國

(Peacock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Hall, Russell & Company, Aberdeen
尺寸(公尺) 長62.6  寬10 吃水2.72
排水量(ton) 標準652

滿載763

動力系統/軸馬力

APE-Crossley SEMT-Pielstick 18 PA6 V 280 柴油機*2/14818

Schottel S103 LSVEST伸縮式輔助推進器*1/181

雙軸

航速(節) 25
續航力(海浬) 2500/17節
偵測/導航/通訊/射控系統 Kelvin Hughes Type 1006 I頻平面搜索雷達*1

誘餌發射器*2

GSA7 Sea Archer Mk 1光學射控儀*1(1987年加裝GEC V3800熱影像儀)

MS45 Mk II回聲探測儀

 

菲律賓改裝後:

Sperry Marine Naval BridgeMaster E Series平面搜索雷達

Kelvin Hughes Type 1006 I頻平面搜索雷達*1

Ultra電子指揮管制系統

Radamec 1500 Series 2500光電追蹤/射控系統

乘員 皇家海軍香港中隊:44(含登船逮捕組)

菲律賓:31

愛爾蘭:40

武器系統 OTO Merela 76mm 62倍徑緊致型快砲*1

7.62mm機槍*4

 

愛爾蘭改裝後:

OTO Merela 76mm 62倍徑緊致型快砲*1

Rheinmetall Rh202 20mm機砲*2

7.62mm機槍*4

 

菲律賓改裝後:

OTO Merela 76mm 62倍徑緊致型快砲*1

MSI Defence Seahawk遙控武器站(配合一門M242 Bushmaster鏈砲)*1

Mk. 16 20mm機砲(配合Mk.68砲座)*2

M2 12.7mm機槍*2

艦載小艇 Avon Searider SR5M 硬殼膨脹突擊快艇(RHIB)*2
姊妹艦 共2艘
艦名 簽約訂購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P239 Peacock   1982 1982/12/1 1983/6 1997/8/1 1997/8/1轉移至菲律賓,1997/8/4服役,更名為BRP Emilio Jacinto (PS-35)
P240 Plover 1982 1983/4/12 1984 1997/8/1 1997/8/1轉移至菲律賓,1997/8/4服役,更名為BRP Apolinario Mabini (PS-36)
P241 Starling   1982 1983/9/7 1984 1997/8/1 1997/8/1轉移至菲律賓,1997/8/4服役,更名為BRP Artemio Ricarte (PS37)
P242 Swallow 1983     1985 1988 1988轉移至愛爾蘭,更名為LÉ Ciara (P42)
P243 Swift 1983     1985/5/3 1988 1988轉移至愛爾蘭,更名為LÉ Orla (P41),1989/1/16服役

 


 

起源

在1980年代初期,鑑於五艘1971年起配屬皇家海軍駐紮香港第6巡邏艇中隊(6th Patrol Craft Squadron,通稱香港中隊,Hong Kong Squadron)的頓級(Ton class)巡邏艇(原始設計為掃雷艇)日漸老舊,英國政府開始規劃建造一批新的沿岸巡邏艦(OPV)來取代。在1981年,皇家海軍正式展開招標作業,具體規格要求包括:排水量約800噸級,最大航速25節,以經濟航速航行時續航力2500海里,海上搜救作業半徑約400海里,每次出海作業(包括颱風來襲的海象)能持續10天 ,能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具備極低速狀態(0至5節)的操縱作業能力(用於停船臨檢、搜救等,並適應香港周遭狹窄擁擠的水域),能與其他海上船舶執行近接作業(close quarter operations,例如登船臨驗),具備良好損管能力,即便相鄰二艙進水也不會沈沒,艇上最多能容納100名人員。經過競標後,先前為皇家海軍建造島級(Island class)、城堡級(Castle class)巡邏艦的海爾羅素(Hall, Russell & Company, Aberdeen)造船廠獲勝。這批艦艇全部以鳥類名稱命名,稱為孔雀級(Peacock class),總共有5艘,1983至1985年進入香港中隊服役。

由於距離1997年香港租約期滿已近,而中國也明確表態不會繼續租借香港給英國(中英雙方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認香港在1997年7月1日歸還中國),因此英國政府在籌建這批新艦時,就與香港政府當局達成協議,由香港負擔3/4的造價和日常作業費用。由於孔雀級是專為皇家海軍香港中隊需求而設計建造,從建造期間的監工、出海測試驗收乃至於接收後將艦艇駛回香港,都是由香港中隊 的人員(一半以上為香港當地華人)負責。

基本設計

孔雀級滿載排水量763噸,船型設計以海爾羅素廠先前建造的島級巡邏艦進一步發展而來,取消直昇機甲板,並進一步強化了武裝 。航行測試期間顯示孔雀級原始設計的穩定性不符合要求,在高海象下的左右滾動劇烈,因此交付前又修改設計增加吃水。孔雀級的主機為兩具APE-Crossley SEMT-Pielstick 18 PA6 V 280 柴油機,總出力14818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5節,航速17節時續航力2500海里。而為了在極低速情況下有效迴旋操船,艦上還設置一個出力181馬力的Schottel S103 LSVEST伸縮式輔助推進器,平時收縮於艦體內,使用時降下到水中,可自由轉變方向 ;此外,在低速航行時,也可關閉大軸,只使用輔助推進器來節省燃料。孔雀級的空調與通風系統係針對香港附近的熱帶氣候所設計。艦上編制6名軍官與38名士兵,包含負責登船臨檢的組員。

孔雀級的電子裝備包括一具Kelvin Hughes Type 1006 I頻平面搜索雷達、兩具誘餌發射器以及用於探測航道上海底地形資料的MS45 Mk II回聲探測儀 ,武裝包括艦首一門射速80發/分的OTO Merela 76mm 62倍徑緊致型快砲(這是皇家海軍艦艇首度裝備此型西方暢銷火砲),此外還有四挺7.62mm機槍。負責指揮火砲的是一套 GSA7 Sea Archer Mk 1光電射控儀,在1987年又新整合一套GEC V3800紅外線熱影像儀來強化夜戰能力;OTO 76mm快砲接戰時,先由Type 1006平面搜索雷達取得大致目標方位,再以GSA7 Sea Archer Mk 1射控系統連動附帶的光電系統對特定目標實施追蹤與射擊解算,然後提供76mm快砲所需的射擊參數 。為了執行登船臨檢、海上緝捕攔截等作業,孔雀級的後部甲板搭載了兩艘Avon Searaider 的5.4m長10人座硬殼膨脹快艇(RHIB),最高航速達30節。此外,孔雀級還配備供潛水人員使用的相關設備,可支援深海救難或海底打撈等作業。

相較於先前香港中隊操作的頓級,孔雀級排水量大了一倍,而且擁有76mm火砲,無論航速、耐航性、適居性或火力都大幅提升,面對越界的中國海上緝私船艦擁有絕對優勢。由於孔雀級設有淡水製造機,並具備在海上接受加油的能力,因此不像過去頓級巡邏艇平均每次出海三天就得返港補充淡水與油料。

香港中隊

香港中隊的五艘孔雀級並排航行。

在香港中隊服役時,孔雀級的主要任務包括沿海巡邏、海難救助等,並與香港水警(Marine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和香港海關(Customs & Excise)緊密配合,查緝來自中國廣東一帶相當猖獗的非法走私、販毒以及非法移民活動。 此外,由於中國公安邊防和武警單位的緝私艇在捉拿香港與中國之間的走私活動時,不時會一路追逐進入香港領海(因為每次緝私成功都有賞金);因此香港水警與皇家海軍香港中隊不僅查緝香港水域的走私活動,也會攔截並驅逐進入香港水域的中國緝私船。其中,1993年7月發生一次較為嚴重的衝突,一艘香港中隊的孔雀級攔截一艘進入香港新界東部水域的中國緝私艇,這艘越界的中國緝私艇不但不理會這艘孔雀級發出的退出香港領海的要求、繼續追逐走私船,艇上人員甚至將砲口對準這艘孔雀級。事後英國透過外交管道向中國抗議,中國一開始並不承認,反指皇家海軍艦艇越界,英國隨後拿出當天香港飛行服務隊由飛機的空拍存證照片當佐證,最後事件不了了之。 此外,在1990年代初一次緝私行動中,皇家香港警察隊(RHKP)與中國緝私單位又發生衝突,一艘RHKP巡邏艇被數艘中國緝私艇挾持,隨後香港政府立刻出動包括皇家海軍香港中隊在內的海上兵力前去解圍,包括動用一艘孔雀級巡邏艇壓陣,期間還以76mm快砲瞄準中國緝私艇施壓,最後才救回了RHKP巡邏艇。

過去每次香港政府一但要動用駐港英軍(含皇家海軍香港中隊)時,每次任務的總經費含人事費用都要由香港政府負擔,因此過去香港政府不在緊要關頭就不會動用香港中隊 。然而,接收孔雀級之後,香港政府負擔香港中隊的3/4的日常維持經費,因此這批孔雀級基本上可以視為香港政府全權支配的財產;而香港中隊的任務頻繁度也大幅增加;從1984年服役至1997年香港回歸為止,每艘孔雀級平均每年對可疑船隻的臨檢通常超過500次。 此外,香港政府也自行處置了這批孔雀級艦艇,日後將之轉賣給愛爾蘭與菲律賓政府。

轉手愛爾蘭

在1988年,香港政府決定將兩艘孔雀級燕子號(HMS Swallow P242)與褐雨燕號(HMS Swift P243)轉賣給愛爾蘭,兩艦分別重新命名為西亞拉號(LÉ Ciara P42)與奧拉號(LÉ Orla P41);其中,西亞拉是10世紀愛爾蘭國王Brian Boru的孫姪女,而奧拉則是7世紀一位創辦Kilkeary女修道院的修女。不過,雖然香港政府負擔建造孔雀級的大部分費用,但這兩艦轉賣給愛爾蘭後的收入最後卻歸於英國政府,並未回到香港政府。

有趣的是,愛爾蘭海軍也是拿這兩艘孔雀級來替換先前購自英國的二手頓級巡邏艇。進入愛爾蘭服役之後,這兩艦又追加兩座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Rh202  20mm機砲來增強火力。在2007年7月,奧拉號參與了愛爾蘭軍方的海灣行動(Operation Seabight),查獲愛爾蘭海上警備史上最大量的古柯鹼走私。

告別香港/轉手菲律賓

在1997年7月1日,孔雀級首艇孔雀號(HMS Peacock P239)最後一次從香港啟航,

就此告別英國治理香港的150年歲月。

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皇家海軍香港中隊也走入歷史,也意味著皇家海軍在亞洲的最後一座海軍基地添馬艦(HMS Tamar)正式關閉。香港歸還中國 時,三艘香港中隊剩下的孔雀級在皇家海軍Type 22 Batch3巡防艦查特漢號(HMS Chatham F87)的率領下,護送搭載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克利斯托弗.巴頓男爵(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 CH, PC,中文名為彭定康)以及查爾斯親王的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HMY Britannia)離開香港;當天,三艘末代香港中隊的孔雀級巡邏艦魚貫駛出昂船洲基地,在維多利亞灣進行最後的告別巡航,隨後出海與皇家海軍 Ocean Wave 97遠航的TF-327.01艦隊會合。

完成最後任務後,這三艘孔雀級並未返回英國本土;告別香港之前,英國已經將 三艦連同藍圖、設計專利權與剩餘的零附件 (包含一座用於地面訓練的OTO 76mm快砲),以2000萬美元的優惠價格就近出售給菲律賓; Ocean Wave 97編隊中的珀西瓦爾爵士號(RFA Sir Percivale L3036)登陸艦護送三艘孔雀級抵達新東家菲律賓手中, 並且載運著移交菲律賓的相關零件與物資。移交菲律賓後,孔雀號(HMS Peacock P239)被菲律賓重新命名為 Emilio Jacinto(PS-35),是19世紀末推動菲律賓反抗西班牙統治的"Brains of the Katipunan"的革命家之一;千鳥號(HMS Plover P240)重新命名為Apolinario Mabini(PS-36),即1896至1898年為時僅兩年的菲律賓共和國(Philippine Republic)的第一任總理;歐椋鳥(HMS Starling P241)則重新命名為Artemio Ricarte (PS-37),即19世紀末菲律賓共和國軍武裝力量的指揮官。

三艘孔雀級進入菲律賓海軍服役後,菲律賓在2000年代中期為三艦進行名為JCPV一系列升級:第一階段(JCPV Phase 1)主要是更新艦上的作戰射控裝備以及武裝,包括在艦尾加裝一套MSI Defence的Seahawk遙控武器站,配備一門M242 Bushmaster單管25mm鍊砲,並配合加裝一座Radamec 1500 Series 2500光電追蹤/射控系統 (Electro-Optical Tracking/Fire Control System),取代了原本的GSA7 Sea Archer Mk 1射控儀,這些於2006年12月執行完畢。此外,艦上的導航與航行控制系統也獲得更新,包括換裝 美國雷松(Raytheon)的新型羅經(Gyro Compass)、Sperry Marine公司的Naval BridgeMaster E平面搜索雷達與整合航行控制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PS)、風速計和電磁紀錄器(EM logs),這些於2005年底執行完成。JCPV Phase 1在2006年底左右執行完成。第二階段(JCPV Phase 2)又名為海事輪機升級計畫(Marine Engineering Upgrade Program),主要是維護翻新艦體結構與推進系統,並更新輪機裝置或提升效能,這包括換裝新的推進系統監視/控制單元、新發電站、輔助動力系統等等。而第三階段(JCPV Phase 3)則為延壽工程(Service Life Extension Program,SLEP),預定在2010年代執行。除了前述的系統化升級之外,菲律賓也強化了孔雀級的次級武裝,以兩座配合配合Mk.68砲座的Mk. 16 20mm機砲 (位於艦體中部兩側)與兩挺M2 12.7mm機槍(位於艦橋兩側)取代原有的四挺7.62mm機槍。原本菲律賓還打算在艦上加裝反艦飛彈,但礙於孔雀級原始設計的上部負重與空間利用已經接近飽和,沒有餘裕再加裝類似美製魚叉反艦飛彈之類的裝備,最多只能選擇如英國海賊鷗(Sea Skua)之類的輕型反艦飛彈,因此這項構想目前沒有付諸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