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產航空母艦計畫(IAC)

(上與下)印度官方在2009年3月公布的印度國產航空母艦(IAC)首艦想像圖,其設計明顯有義大利加富爾號航空母艦

的影子。此圖的艦載機居然是F-15,算是一個嚴重的瑕疵。

(上與下)兩張IAC的模型照片,艦載機是俄製Mig-29K,符合事實。 注意此模型的艦島頂部配備類似

以色列MF-STAR的相位陣列雷達天線。

(上與下)維克蘭特 號航空母艦的船體,在2009年2月為了騰出船塢給其他工程而先行下水,至2012年下半再度回塢建造。

 

在2013年中旬的維克蘭特號,正在安裝艦首滑跳甲板。

攝於2013年8月11日下水典禮前一天的維克蘭特號,船塢已經注水。此時艦體大致已經成形,艦島尚未安裝。

(上與下二張)維克蘭特號在2013年8月12日下水的畫面,由注水的乾塢被拖入碼頭泊位。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印度

(INS Vikrant)

第二艘國產航母
承造國/承造廠 印度/Larsen & Tubro,CSL建造 印度/
尺寸(公尺) 估計值:

長260 全寬(含飛行甲板)60 吃水8.4

 
排水量(ton) 滿載約40000 滿載約64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LM-2500+燃氣渦輪*4/120000

 
航速(節) 28  
續航力(海浬) 8000  
偵測/反制系統

相位陣列雷達*4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其餘不詳

 
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乘員 約1560(含船員與航空人員)
艦載武裝 推測:

Barak-1防空飛彈系統

或CADS-N-1 Kashtan型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

艦載機 推測:

20~30架Mig-29K或LCA戰機

10架Ka-28/32或HAL直昇機

備註 2009年2月28日安放龍骨,2013年8月12日下水。預計2018年以後交艦 2012年7月16日安放龍骨

 


 

起源

早在1989年,印度海軍便計畫自行建造新一代航空母艦來取代日益老舊的印度海軍首艘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 R-11);該年印度與法國DCN簽約,合作設計一種排水量25000~28000ton、航速30節的輕型航空母艦,由印度 位於克勒拉省(Kerala)的科欽造船廠(Cochin Shipyard,CSL)承造。原本此艦預計在1993年開工,然而由於預算問題,印度不得不在1991年放棄這個計畫,將人力與資金挪用於解決當時進行中且發生問題的戈達瓦里級巡防艦計畫。雖然印度海軍高層人士在1993年9月重申建造新一代航艦的決心,並於2000年下水試航,不過這也僅止於口頭宣示,而無具體的資金與計畫。

在1997年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 R-11)除役之際,印度又擬定了名為防空型航艦(Air Defense Ship,ADS)的17000ton航空母艦計畫,但仍未能實際建案。直到1999年6月14日,印度政府終於批准了新航空母艦的建造計畫,排水量並增加至32000ton左右,建造工 作仍由CSL廠執行,首艦繼承維克蘭特號的艦名。為了能夠勝任承造航艦的工作,印度政府還一併斥資擴充CSL廠的設施。在2002年2月,印度海軍高層表示連同CSL廠進行現代化擴充的時程,ADS的建造將耗費8至10年。在2006年八月,印度海軍宣布ADS計畫改名為印度國產航空母艦(Indigenous Aircraft Carrier,IAC)。

依照印度在2005年左右提出的15年海洋能力方針計畫(15 years Maritime Capability Perspective Plan,MCPP),印度打算到2022年左右建立一支擁有162艘各型船艦的海軍,包含90艘主要作戰艦艇。依照MCPP計畫,印度海軍力量將包括三艘國產航空母艦,30艘以上新型驅逐艦(主要為Project 15A/B)與巡防艦(含Project 17A或更多俄製Project 11356系列)、8至12艘巡邏艦(Project 28A/B),5艘以上核能攻擊潛艦(包含從俄羅斯租借的鯊魚級以及後續的印度國產核能潛艦),20艘傳統動力攻擊潛艦(Project 75/75I等)、9艘大型海洋巡邏艦(OPV),16艘淺水域小型反潛艦艇,四艘能操作直昇機與兩棲登陸載具的大型兩棲多功能突擊艦,數艘戰車登陸艦,8艘長62.8m、排水量850噸的大型登陸載具,二十幾艘大型快速登陸艇,八艘以上艦隊補給艦以及兩艘潛艦救援艦,至少八艘水雷反制艦艇(由韓國建造)等。

印度IAC國產航空母艦的早期想像圖,滑跳甲板設計類似維拉特號。

基本設計

根據2002年3月20日印度海軍高層公布的資訊, 此種新航艦的滿載排水量達37500ton,全長252m,寬58m,吃水8.4m,航速28節;而根據隨後的最新資料,首艘IAC的排水量為40000噸 ,全長為260m,寬度60m,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達8000海里。CSL廠將以模組化技術來建造新航空母艦,使每艘的建造工期由原本預計的9年降至6~8年。

在2004年7至8月,印度方面與義大利Fincantieri造船廠(即義大利新一代的加富爾號(Cavour C-552)航空母艦的建造商)的海軍船艦部門簽訂三千萬美元的合約,協助IAC的設計、工程規劃、動力系統與整合平台管理的設計工作,在建造與系統安裝時提供技術支援,並協助完工後的試航與驗收作業。最初由法國DCN協助設計的印度航艦,到最後生意卻給義大利人搶去。義大利國防廠商在印度新航艦的合約中佔有重要份量,顯示印度似乎企圖擺脫以往自主國防科技對俄羅斯的高度依賴,但未來恐怕又要面臨科技來源過多的整合困擾 (這是許多印度自製武器計畫陷入泥沼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為注入了義大利血統,IAC最新版本的構型草案 顯然受到義大利在2000年代新造的加富爾號(MM Conte de Cavour C-550)航空母艦的影響,尤其是艦島造型、甲板佈局與推進系統。IAC的動力系統與加富爾號類似,以四具美國GE授權HAL製造的LM-2500燃氣渦輪驅動雙軸螺旋槳推進,分成兩個機組,各由兩具LM-2500與一套減速齒輪、大軸與可變距螺旋槳組成,輸出功率為120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 以18節巡航速率航行時續航力達800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45天,艦上編制160名軍官與1400名士官兵,這個數字包含船員與航空人員。

IAC首艦使用短場起飛/攔截索回收(STOBAR)起降模式,擁有一個斜角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上 總共有兩條長200m的起降動線,其中一個用於起飛,另一個用於降落,艦載機將依靠一個仰角12至14度的艦首滑跳甲板起飛 。右舷設有兩具飛機升降機,分別位於艦島前方與後方。IAC的艦載機組合將包括至少12架高性能定翼戰鬥機與10架直昇機,飛行甲板最多能停放30架 (標準編制應該只有20架左右),下甲板機庫則容納17架。艦載機的 選擇可能為俄製Mig-29K、印度國產的LCA以及英製海獵鷹STOVL戰機,目前考慮的編組是12架Mig-29K加上8架LCA,並配備8~10架現役的海王或印度自製的ALH Dhruv直昇機,搭配兩架俄製Ka-31預警直昇機。俄羅斯將協助設計IAC的航空操作設施,包括降落攔截索、飛行甲板動線、機庫設施以及升降機等,以配合Mig-29K的規格。 在2010年1月18日,消息傳出印度即將與俄羅斯簽約,購買29架Mig-29K來裝備IAC首艦(印度在2004年12月22日簽約購買首批16架Mig-29K裝備維克拉馬地亞號航空母艦時,另保留在2015年左右續購30架的優先選擇權);此外,印度海軍也簽約購買六艘海軍型HAL直昇機。有消息指出 印度將尋求蒸汽彈射器來裝備後續的國產航母,讓預警機之類的大型固定翼機起飛,而美國在2009年9月批准出售印度E-2D空中預警機更引人遐想;不過由於目前只有美國有能力開發現代化的蒸汽彈射器,印度如何取得將是一大問題。

裝備方面,由於印度當局認為過早定案的話,等新航艦建造完成時便已跟不上時代潮流(先前印度幾個進行不順、大幅落後的國防武器研發案便嚐到這種慘痛的滋味),所以 在建造作業初期暫不定案。目前IAC考量的武器配置如下:在左側飛行甲板後段與右舷前段分別安裝以色列閃電(Barak)之類的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側舷安裝四門義大利OTO Breda的76mm超級快速型(Super Rapid)快砲(射速120發/分),其中兩門位於艦體前部左右兩舷,另外兩門位於艦尾。此外,俄製CADS-N-1 Kashtan型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應該也在考慮之列。電子系統方面,根據2000年代後期出現的模型,印度打算在艦上配置相位陣列雷達,IAC打算裝置四面固定陣列天線的相位陣列雷達(應為以色列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並安裝一具旋轉式的三維對空 掃瞄雷達(可能是歐洲或印度本國產品),並配備現代化的電子戰系統、誘餌發射器以及衛星通訊系統(SACTOM)等 。

建造進度

IAC的首艦──新維克蘭特號在2005年4月11日於CSL公司位於Larsen & Tubro廠切割第一塊鋼板,最初預計在2012年初完工交艦,2014至2015年間成軍戰備,與維克拉馬地亞號繼續維持印度海軍兩艘航空母艦的陣容 ;然而,以往印度造艦經常遇到的進度延誤、成本飛漲與管理不彰等狀況再度發生。這艘新航艦所需的20000公噸ABA特種鋼材原本打算自俄羅斯引進,但由於遇到困難,使造艦進度推遲,最後迫使印度不得不倚賴自身的鋼鐵廠研發出這種鋼材 (由Defence Metallurgical Research Laboratory以及SAIL合作建立產能),建造工作才得以繼續進行 ;此外,由於科欽造船廠從沒有建造如此巨大船艦的經驗,使船廠組織必須先進行改造。結果, 維克蘭特號在2006年11月才真正開始建造 ,原訂於2007年10月開始安放龍骨,不過實際上直到2009年2月28日,才在船廠內鋪設龍骨部位的第一塊部件。在龍骨鋪設作業中,船廠將完成該艦874個主要結構物中 的423個,總重量8000噸左右,所需的鋼材全部由印度鋼鐵管理局提供,包括印度新建立產能的ABA特種鋼材。由於全面使用國產鋼材,有助於降低新 維克蘭特號的建造成本。 新維克蘭特號採用船段式建造,船段內部的裝備、塗裝將跟著船段一同完成;細部設計與建造工作將同步進行,然而這也是歷來印度造艦計畫屢屢延宕的原因之一,因為印度過去常在建造工作進行到某種程度時突然修改細部設計,導致必需重新施工,甚至經常出現多次修改設計而反覆施工的情況。

在2009年8月,義大利Fincantieri集團宣布IAC的推進系統細部設計趨近完成。 印度原本希望新維克蘭特號能在2010年8月下水(下水時粗估排水量25000噸,這是建造艦體的船塢的承載極限),完成艤裝作業後約在2013年展開試航,原訂估計在2015年左右完工交艦,然而實際上工程進度仍然落後。負責提供艦上減速齒輪箱的是Elecon Engineering公司(該公司曾為Project 17敘瓦利克級飛彈巡防艦提供減速齒輪),在研製維克蘭特號所需的巨大 減速齒輪箱(每個重90噸,這是印度海軍使用過的最大齒輪箱)時遇到瓶頸 ,導致交付時間延後,這是拖延該艦建造進度的一個重要原因;隨後印度請德國著名的傳動系統廠商Renk公司來協助解決問題。依照2011年3月的消息,Elecon Engineering在研製齒輪箱所遇到的技術問題之一,包括大軸的長度較長而衍生的問題;此外,柴油發電機在測試時也曾發生問題,安裝對齊出現過問題。在2011年12月29日,為了騰出船台讓其他造船作業進行,維克蘭特號建造中的船段首度下水,到2012年下半再度回到乾塢,進行安裝機電設備、減速齒輪箱等工程;首度下水時,維克蘭特號艦體已經完工的部分大約有14000噸 ,僅是原訂進度的56%;此時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合約是在2002至2003年簽署,價值326.1億盧比(5.9億美元), 但只涵蓋建造工作到下水,而下水之後到完工建成的經費仍有待批准。 維克蘭特號艦體暫時下水後,工程進度基本上完全停頓,而且沒有在2012年內按時回到船台上繼續施工;直到2013年1月,科欽船廠才繼續展開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並在4月初讓維克蘭特號 重回船台此外,建造期間也發生過運送維克蘭特號所需發電機的卡車發生事故等情況。

依照2012年7月中旬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引述印度國防部的消息,CSL船廠在近期一場高階會議上證實,原訂在2014至2015年度交艦成軍的新維克蘭特號,將不會在2017年之前完成;這也意味原本印度希望在2015年擁有兩個航母戰鬥群(購自俄羅斯的維克拉馬地亞號與新維克蘭特號)的願望落空。

依照印度NDTV電視台在2012年11月20日的聲稱,印度國防部長在2012年11月20日主持國產航空母艦建造進程檢討會議上,透露新維克蘭特號的完工時間不會早於2018年,並在會議上要求科欽造船廠明確指出新維克蘭特號可以交付的期程;此外,印度國防部長也表示決定向印度中央政府申請200億盧比(約3.63億美元)的額外撥款給新維克蘭特號第一階段建造工作的超支部分。與2003年時的預算相較,印度國產航母第一階段的費用大幅上漲,從最初的320億盧比(7億美元)增至1400到1800億盧比(約25.4至32.7億美元)。 在2013年7月25日,印度國防部再撥下30億盧比(約4960萬美元)的建造經費給新維克蘭特號。依照印度方面估計,新維克蘭特號光是船艦(不含武器與艦載機)總共需要耗資22億美元,如果加上作戰裝備與艦載機隊,則將耗資50億美元。

攝於2013年8月初下水前夕的新維克蘭特號,艦體的建造與塗裝已經大致完成。

攝於下水當天的維克蘭特號正面。

建造中的新維克蘭特號的艦島。

在2013年7月,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A K Antony)表示,新維克蘭特號將在2013年8月12日在科欽船廠舉行下水儀式,然後完成剩餘工程,包括飛行甲板。根據印度海軍副司令羅賓.達文(Vice Chief of Navy Admiral Robin Dhowan)的說法,新維克蘭特號艦體入水時,艦體建造進度是75%(艦島尚未安裝),整體施工程度是83%。同時,羅賓.達文也表示,新維克蘭特號90%的艦體建造工作由印度本國自行設計與執行,推進系統的國產率為50%,艦上作戰系統約30%為印度國產。依照印度海軍計畫,新維克蘭特號將在2016年展開海試,2018年12月成軍。

在2014年6月初,消息傳出印度海軍向剛上台的印度人民黨政府申請1600億盧比(約26.6億美元)的預算,以便在今後2到3年內繼續進行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在2014年初印度大選前,原本國大黨為首的聯合政府已經獲得印度國防部和聯邦財政部許可,為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提供資金,但隨後並未在預算中實現並撥付海軍,導致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幾乎完全停滯數個月,舉凡艦體建造以及裝備、武器系統的安裝工作都無法繼續進行。印度高級官員宣稱,新政府的新一屆內閣安全委員會仍需要得到印度國防部和聯邦財政部同意,才能批准這項預算。印度海軍官員強調,如果撥款繼續延誤,維克蘭特號的建造成本將再次上升,並且難以照計畫在2017到2018年間完工交付。此時,粗估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已經花費350-400億盧比,建成(含組建機隊)的總成本需要2400~2500億盧比。

 

後續艦

印度海軍希望至能建造二至三艘 新航艦,第二艘預定繼承維拉特號(Viraat)的艦名,第三艘打算命名為INS Vishaal;而據說從二號艦開始,滿載排水量將增為64000ton,並以蒸汽彈射器取代滑跳甲板,使其能起降滿載的重型固定翼戰鬥攻擊機與空中預警機 ;依照印度海軍的希望,二號艦能在2017年交付。加上維克拉馬地亞號,未來印度航艦總數達到三至四艘 ,有效滿足印度海軍「至少擁有三艘航空母艦、維持同時在阿拉伯海與孟買方面各有一艘航空母艦值勤」的建軍目標。此外,根據2009年初的消息,印度還有意 考慮在後續兩艘新航艦上使用核子動力系統。在2013年5月23日,美國通用動機(General Automics)向印度簡報了該公司為美國福特級(Ford class)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開發的電磁彈射系統,據說印度考慮在後續國產航空母艦上使用電磁彈射器。

在2012年7月16日,印度第二艘國產航空母艦安放龍骨。

結語

由於之前印度都是尋求國外的二手航艦,不僅不一定有適當的現成貨,而且一買來就面臨艦齡老化、裝備老舊的問題,維修與翻修成本也偏高;如果能自製全新航艦,不僅效益會大幅增加,而且不會受制於人,這是印度對於自製航空母艦始終不遺餘力的主因之一。

外購與自製航艦代價並不便宜,雖然航艦兵力是印度國防投資中的重點項目,但是不計代價的後果肯定是讓印度嚴重的財政負擔雪上加霜。航空母艦並非近年來印度唯一花大錢投資的國防建設,印度還耗費鉅資研發核能潛艦、購買新一代傳統動力潛艦以及擴充水面艦,此外也外購或自製新型戰機以及主力戰車,甚至在戰略核子武器上也頗有著墨;除了研發、建造之外,維持這些武器的運作(包括機械與人事費用)也是一筆極大的開支。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國防建軍計畫也是屢出狀況,除了空軍LCA戰鬥機與陸軍阿瓊式戰車這兩個知名的錢坑爛攤,印度海軍幾乎沒有一個造艦計畫可以如期如質地進行,成本飛漲、進度嚴重落後可說是司空見慣,就連向俄羅斯購買的軍備也是狀況叢生,進度延後、成本失控、質量不合格等情況日益嚴重。這些延誤與不順,再再增加了印度國防資源的浪費與額外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