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級/宿怨級驅逐艦

勇敢級驅逐艦是英國在二次大戰後建造的第一批驅逐艦,此為首艦勇敢號(HMS Daring D-05),攝於1950年代前半。

四艘並排的皇家海軍驅逐艦,由前而後是勇敢級女爵號(HMS Duchess D154)、武器級(Weapon class)驅逐艦

十字弓號(HMS Crossbow D96)、勇敢級驅逐艦鑽石號(HMS Diamond D35)、武器級戰斧號(Battleaxe D118)。

澳洲海軍在1964年租借皇家海軍的同型艦女爵號(HMS Duchess D154),遞補遭墨爾本號航空母艦撞沉的航海家號

(HMAS Voyager D-04),並在1972年賣斷,並使用到1977年除役。澳洲皇家海軍仍維持原艦名。

秘魯海軍驅逐艦Ferré (DM-74),原為勇敢級驅逐艦的誘餌號(Decoy I-40)。兩艘轉手秘魯的勇敢級都經過改裝,

注意其主桅杆為全新建造以安裝新的雷達,後甲板則換裝八枚法製MM-38飛魚反艦飛彈,艦尾設置直昇機起降平台。

皇家澳洲海軍訂購的勇敢級驅逐艦,稱為宿怨級(Vendetta class)。此為 首艦宿怨號(HMS Vendetta D08)。

(上與下)皇家澳洲海軍宿怨級的航海家號(HMAS Voyager D-04),照片攝於1963年。

該艦在1964年2月10日在操演中意外遭到澳洲海軍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航空母艦撞沉。

皇家澳洲海軍宿怨級(Vendetta class)三號艦吸血鬼號(HMS Vampire D-11)在

1980年監視中國海軍在南半球水域觀測、打撈東風-5型彈道飛彈時的畫面。

破浪航行的澳洲海軍吸血鬼號(HMS Vampire D-11)

澳洲海軍吸血鬼號進行火砲齊射。

吸血鬼號(HMS Vampire D-11)除役後停放於雪梨達令港的 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作為展品,

一旁為皇家澳洲海軍退役的妖王級潛艦昂斯洛號(HMAS Onslow SSG-60 ex-SS-60)。

(上與下) 停放在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的吸血鬼號,攝於2013年2月12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勇敢級驅逐艦/英國(Daring clas)

宿怨級驅逐艦/澳大利亞(Vendetta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勇敢級/

D-119:Fairfield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D-106、126:Yarrow and Co Ltd, Scotstoun, Glasgow

D-108:JS White and Co Ltd, Cowes, Isle of White

D-05:Swan, Hunter & Wigham Richardson Ltd

D-35:John Brown & Company, Clydebank

D-114:Alex Stephen and Co Ltd, Glasgow

D-154:John I. Thornycroft  and Co Ltd, Woolston, Southampton

 

澳洲:宿怨級/

D-04、11:由澳洲Cockatoo Island Dockyard, Sydney承造

D-08:由澳洲Williamstown Navy Yard, Melbourne承造

尺寸(公尺) 長120  寬16 吃水4.1
排水量(ton) 標準2830

滿載3820

動力系統/軸馬力

Foster Wheeler 650psi蒸汽鍋爐*2

Parsons蒸汽蒸汽渦輪*2(澳洲 宿怨級使用English Electric產品)/54000

雙軸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44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Type-293Q目標指示雷達*1

Type-291對空預警雷達*1

Type-274導航雷達*1

 

宿怨級

Signnal LW-0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1970~1971加裝)

8gr-301A平面搜索/導航雷達*1(1970~1971加裝)

聲納

Type-174搜索聲納*1

Type-185潛艦偵測聲納*1

Type-170攻擊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Mk.VI艦砲射控指揮儀(含Type-275射控雷達)

CRBF火砲射控指揮儀(含Type-262射控雷達)

Type-903射控雷達(1960年代中期加裝)

 

澳洲:宿怨級:

Flyplane-3火砲射控儀(1970~1971拆除)

MRS-8火砲射控指揮儀(1970~1971拆除)

M-22射控指揮儀*2(1970~1971加裝)

乘員 英國:300

澳洲:320

艦載武裝 勇敢級:

MK N6雙聯裝4.5吋(114mm)45倍徑艦砲*3(砲身型號為MK-V)

STAAG Mk.II雙聯裝Bofors 40mm 60倍徑防空機砲*3(最初)/2(稍後改裝)

MK-V雙聯裝Bofors 40mm 60倍徑防空機砲*1(取代其中一座STAAG Mk.II)

MK.IX 533mm五聯裝魚雷發射器*2(1950年代末期移除一座,1960年代後期移除第二座)

Squid三聯裝反潛臼砲*1

 

宿怨級:

UDMK-IV雙聯裝4.5吋(114mm)45倍徑艦砲*3(砲身型號為MK-V)

Bofrofs 40mm 60倍徑機砲*6(兩座雙聯裝,兩座單管 ;兩座雙聯裝在1970至1971年拆除)

Browning 12.7mm機槍*4

MK.IX 533mm五聯裝魚雷發射器*1

Limbo反潛臼砲*1

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1(1970~1971加裝)

同型艦 英國:原訂建造16艘,其中8艘取消,最後完成8艘,1952~1953服役,1980年代除役完畢;D-106、126在1969年售予秘魯海軍,D-154在1964年租借給 皇家澳洲海軍。

澳洲:原訂建造4艘,最後完成3艘,1957~1959年服役,1986年除役完畢。

勇敢級/宿怨級驅逐艦清單

 


 

起源

在1945年1月二次大戰末期,皇家海軍簽約建造首批兩艘新型勇敢級(Daring class)艦隊型驅逐艦,排水量比前一型戰鬥級(Battle class)驅逐艦更大、火力更強,是英國在二次大戰期間規劃的最大型驅逐艦。

到1945年3月,皇家海軍總共新訂購了14艘勇敢級,此外兩艘在1943年6月訂購、尚未開工的戰鬥級驅逐艦亞皮爾號(HMS Ypres I-05)與維米拉號(HMS Vimiera I-06)也被更改為勇敢級的規格,其中雅爾皮號經後來更名為鄙視號(Disdain),隨後再度更改為愉悅號(HMS Delight),而維米拉號則更名為戴納漪號(HMS Danae)。因此,最初勇敢級的訂單累積有16艘,然而沒有一艘趕得及在日本投降、二次大戰結束之前開工。首艦勇敢號(HMS Daring I-15)率先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9月29日安放龍骨;到了1945年12月中旬,皇家海軍取消了其中8艘的訂單。被取消的八艘之中,誘餌號(Decoy I-40)、戴安娜號(Diana I-77)以及愉悅號(Delight I-45)的艦名轉移到其中三艘未被取消的同型艦上並取代其原本的命名,分別是龍號(Dragon)、德魯特伊號(Druid I-26)以及前述的鄙視號(Disdain ex-Ypres I-05)。

全部八艘勇敢級都在1952到1953年進入皇家海軍服役,而皇家澳洲海軍也在1940年代末期訂購四艘同型的驅逐艦(最後完成三艘),並授權本地建造,稱為宿怨級(Vendetta class)。

英國勇敢級

勇敢級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二戰型火砲驅逐艦,滿載排水量約3800噸;除了首艦勇敢號、誘餌號(HMS Decoy D-106)與戴安娜號( HMS Diana D-126)採用較傳統的混合焊接、鉚丁建造方式,其餘五艘則都使用重量較輕的全焊接建造

最初皇家海軍部造艦總監(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DNC)在規劃勇敢級艦隊驅逐艦時,主要核心規劃是裝備三座新型輕量化雙聯裝4.5吋主砲,先前的戰鬥級(Battle Class)驅逐艦只有兩座,此外兩部推進機組要設置在完全分離的隔艙已增加存活性。最初設計的標準排水量高達3500噸左右,皇家海軍部完全無法接受(原本預估2750噸),經過討價還價之後訂在2800噸級。因應反潛作戰需求,DNC打算在新驅逐艦上使用新開發的烏賊(Squid)反潛迫擊砲,但初期階段有人認為這種裝備對驅逐艦而言太過昂貴;經過爭論後,由於判定傳統深水炸彈無法有效阻止敵方潛艦對己方主力軍艦進行攻擊,因此還是必須裝備一座三聯裝烏賊反潛迫擊砲。另外,鑑於空中威脅越來越嚴重,因此又有將驅逐艦作為雷達戒哨艦(radio picket)的需求,部署在艦隊前沿探測空中情況並引導己方戰鬥機攔截來襲機群;然而,新驅逐艦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大型防空雷達以及導引戰鬥機所需的無線電指揮設備等(這些只能裝在上層艦橋一帶,但艦橋後方必須布置40mm防空砲,實在沒有空間),最後決定這項需求先予以保留;當時預估這種新驅逐艦最快也必須要等到1948到1950年之間才能服役,屆時太平洋戰區的經驗就會指出到底需不需要。新驅逐艦的討論還包括是否要具備魚雷再裝填能力,1943年德國海軍主力突破英吉利海峽回到本國的經驗顯示,皇家海軍驅逐艦只有六枚備射魚雷實在不夠用,而皇家海軍已經從情報得知日本日本海軍島風級驅逐艦裝備大量魚雷;不過,DNC堅持表示在艦體中部裝置兩座五聯裝魚雷發射器已經是極限,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再裝填魚雷。

勇敢級沿用典型的英式二戰型驅逐艦構型,艦體前部乾舷高出一截,以增強抗浪性,應付北大西洋上惡劣的海象。勇敢級使用蒸汽渦輪推進系統,包括兩具Foster Wheeler的650psi蒸汽鍋爐以及兩具Parsons蒸汽蒸汽渦輪,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4400海里 ,艦上電力由三具6RPHZ Paxman發電機供應。其中,650psi鍋爐是首度進入皇家海軍使用,其蒸汽壓與工作溫度(華氏850度,相當於攝氏454度)都高於先前的推進系統,在相同的體積下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由於新型鍋爐的引進,勇敢級的煙囪構型也配合更新,以處理更大的排氣量;其中,前排煙道設置在前方格子桅杆之間,排氣口由桅杆後方伸出,而二號煙囪則設置在艦體中部。然而,這種煙囪設計降低了整體艦型的美感,並且受到批評;為了改善外觀,前部煙囪一度設置一個流線型的外罩,不過隨後又遭到移除。蒸汽渦輪機組分置於兩個交錯的獨立機艙中,能降低單艙受損時另一艙被波及的機率。此外,勇敢級也採用新設計的艦橋外觀,而不是原本從1936年H型驅逐艦開始就一直被英國驅逐艦沿用的構型;而艦橋、砲塔、射控系統管線等也由3/8吋裝甲板予以保護。八艘勇敢級分為兩種電力規格,其中四艘(D-05、D-108、D-114、D-119)採用傳統的直流電(DC),都配置於第二驅逐艦隊(2th Destroyer Squadrons),另外四艘則採用現代化的交流電(AC),配屬於第五驅逐艦隊(5th Destroyer Squadrons)。

勇敢級使用的UD Mk.VI 雙聯裝4.5吋砲塔,圖為澳洲的同型艦吸血鬼號。攝於2013年2月12日。

勇敢級的主要武裝為三座戰爭期間新開發的雙聯裝UD Mk.VI 砲塔(後來改稱為MK N6),每個砲塔配備兩門MK-V 4.5吋(114mm)45倍徑火砲,三座砲塔中的兩門砲塔縱列於艦首,第三座位於艦尾Z砲位。UD Mk.VI砲塔為遙控動力控制(Remote Power Control,RPC)形式,由艦橋頂部後方的Mk.VI艦砲射控指揮儀 指揮聯動,而Mk.VI指揮儀則整合有Type-275射控雷達,能射擊空中與水面目標。此外,最初艦上設有三座STAAG Mark II雙聯裝40mm防空機砲塔,砲身為Bofors 40mm 60倍徑快砲;STAAG Mark II是英國在二次大戰以後開發出來的新型自動化防空砲塔,由設置在後部X砲位的近距離火砲射控指揮儀 (Close Range Blind Fire Director,CRBF,整合有Type-262射控雷達)指揮(CRBF亦可指揮4.5吋艦砲,不過有效距離較短),三組STAAG Mark II火砲能同時接戰三個距離較遠的不同目標;不過隨後其中一具STAAG Mark II被換成一座比較輕巧簡單的MK-V砲塔取代(砲身不變),其接戰距離也有所縮短。除了火砲之外,艦上還設置兩組MK.IX 533mm五聯裝魚雷發射器,而反潛武器則為一組二戰後期推出的烏賊(Squid)三聯裝反潛臼砲,設置在艦尾。前桅杆頂部裝置一座Type-293Q目標指示雷達,此外還有Type-291對空預警雷達與Type-274導航雷達。

整體而言,勇敢級的防空火力比先前的戰鬥級改進不少。 在1950年代末期的改裝之中,皇家海軍將勇敢級上其中一組五聯裝533mm魚雷發射器移除;在1960年代中期,勇敢級再度接受改裝,移除剩下的一座五聯裝533mm魚雷管,加裝一座Type-093射控雷達。

在1956年埃及片面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運河戰爭爆發後,本級艦首艦勇敢號前往埃及執行作戰任務。在1964年,皇家澳洲海軍吸血鬼號驅逐艦航海家號(HMAS Voyager D-04)與友軍墨爾本號(HMAS Melburne R-22)航空母艦相撞沈沒(見下文)之後,皇家澳洲海軍向英國租借英國的勇敢級艦女公爵號(HMS Duchess D-154)來替補;同時間美國也表示願意提供兩艘佛萊契級驅逐艦蘇利文五兄弟號(USS The Sullivans DD-537)以及圖寧號(USS Twining DD-540),不過澳洲選擇了艦齡較新而且與航海家號同型的英國姊妹艦來遞補。女公爵號在1964年5月8日進入皇家澳洲海軍服役;最初皇家澳洲海軍與英國簽署四年的租約,不過當租約屆滿後仍獲得澳洲續租,該艦最後在1972年由澳洲政府買斷。在1973年初,澳洲開始將女公爵號改裝成訓練艦,拆除若干武器,並加裝用來當作教室的新艙間,並在1974年8月以訓練艦的身份回到 皇家澳洲海軍服役,最後在1977年10月22日從皇家澳洲海軍除役。

作為二戰全火砲驅逐艦理念下的產物,勇敢級在冷戰時代迅速落伍,無法適應現代化反潛以及飛彈化的趨勢,也沒有太多改裝的餘裕。 在1960年代末期,部分勇敢級首先遭到皇家海軍裁撤,其中誘餌號(D-106)與戴安娜號(D-126)在1969年售予秘魯海軍,分別命名為Ferré (DM-74)與Palacios (DM-73)。在售予秘魯之前,兩艦在1970到1973年先由英國Cammell Laird, Birkenhead船廠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與改良:首先,換裝新設計的主桅杆,以容納Plessey AWS-1對空搜索雷達;此外,移除後方X砲位的CRBF射控指揮儀,原位置改裝四組雙聯裝法製MM-38飛魚(Exocet)反艦飛彈發射器。進入秘魯海軍後,兩艦在1970年代下半又接受改裝,由秘魯本土的SIMA dockyards , Callao負責;在19705到1976年,Ferré移除艦尾的烏賊反潛臼砲,在艦尾規劃一個直昇機起降平台,隨後在1977至1978年加裝兩組義大利OTO Melara的DARDO雙聯裝40mm 70倍徑自動快砲,取代了原本的Bofors 40mm 60倍徑快砲,此外並加裝配套的義大利AESN NA-10火砲射控系統與一具AESN RTN-10X射控雷達。Palacios在1993年除役,而Ferré直到2007年7月才功成身退。

澳洲:宿怨級

澳洲在1940年代末期向英國訂購四艘勇敢級驅逐艦,並授權澳洲
墨爾本的威廉斯頓海軍船廠(Williamstown Navy Yard, Melbourne)以及位於雪梨的柯塔克島船廠(Cockatoo Island Dockyard, Sydney)建造 ,稱為宿怨級,所有同型艦的艦名都來自於二次大戰時代皇家澳洲海軍鋼塊艦隊(Scrap Iron Flotilla)的五艘艦艇。

\首艦宿怨號(HMAS Vendetta D-08)在1949年7月4日於威廉斯頓海軍船廠安放龍骨,然而該廠無法確保進度, 皇家澳洲海軍早在1950年就預測該艦無法準時完工服役。當時澳洲一度想從英國直接購買兩艘建造中的勇敢級來即時填補戰力空檔,不過最後沒有實行;此外,澳洲還曾考慮從美國接收艦艇,不過如果引進美式艦艇,後勤與彈藥方面將完全不相容於澳洲既有的英式艦隊,最後也打消念頭。結果,1949年10月10日在柯塔克島船廠安放龍骨的二號艦航海家號(HMAS Voyager D-04)反而率先在1957年2月12日服役,比宿怨號早了一年。宿怨號在1954年5月3日下水,在1958年7月18日在啟動鍋爐準備展開海試時,由於艦橋傳給機房的俥令發生錯誤,將半速倒俥(half astern)誤傳為半速前進(half ahead),導致艦體意外撞上阿法德浮塢(Alfred Dock),此時浮塢裡裝載了HMAS Quickmatch號;發生碰撞後,浮塢即時採取緊急措施,避免讓HMAS Quickmatch號損壞,而宿怨號的艦首仍花費三個月去整修,使成軍延遲到同年11月。第四艘 宿怨級在1952年12月開工,不過在1954年因澳洲預算刪減而遭到取消,將海軍經費集中在同時維持航空母艦雪梨號(HMAS Sydney)與墨爾本號(HMAS Melburne R-22)的運作,已經完工的艦體結構在船台上就地解體。由於工程延誤,三艘宿怨級的平均成本由最初的每艘260萬澳幣暴漲為最終的700萬澳幣。

宿怨級是澳洲第一種採用全焊接近造的艦艇;在本地船廠吸收技術進行建造時,也針對其原始設計進行改良,包括加裝空調系統來適應澳洲北部炎熱的氣候。此外,宿怨級的電子裝備與武器也與原版勇敢級稍有不同,例如其六門Bofors 40mm 60倍徑火砲採用兩座雙聯裝砲塔(位於後方船艛)與兩座單裝(鄰近前方船艛)的方式安排,而不是原本勇敢級的三個雙聯裝砲塔;此外,艦上一開始就只有裝備一組MK.IX 533mm五聯裝魚雷發射器(設置於前、後船艛結構之間),反潛武器更換為更新型的凌波(Limbo)反潛臼砲,艦上並加裝四挺白朗寧(Browning)12.7mm機槍。艦上的聲納組合包括一具Type-174搜索聲納、一具Type-185潛艦偵測聲納與一具Type-170攻擊聲納。

宿怨級吸血鬼號後部的Bofors 40mm 60倍徑快砲。攝於2013年2月12日。

在1970年代初期,剩下的兩艘宿怨級驅逐艦宿怨號與吸血鬼號(航海家號在1964年因意外事故沈沒,見下文)進行大規模改裝,原本的Flyplane 3與MRS 8射控儀遭到移除,加裝兩具荷蘭Signnal M-22射控雷達(前後各一,其天線外部有一個球型護罩)、一具8gr-301A平面搜索/導航雷達以及一具Signnal LW-0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位於艦體中段的魚雷發射器、兩座位於艦體後部的雙聯裝Bofors 40mm快砲都以及凌波反潛臼砲都被移除,艦體後部加裝英製海貓(Sea Cat)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而剩下的兩座單管40mm快砲也更換了位置,4.5吋主砲塔也經過升級。除了武裝與電子之外,上層結構也經過重建改良,改為封閉構造,此外也更新了廚房,並強化空調系統。吸血鬼號在1970年6月在威廉斯頓海軍船塢展開前述改裝,1972年3月4日重回現役,改裝花費1000萬澳幣;而宿怨號則在結束參與越戰的行動之後於1971年9月抵達威廉斯頓船廠進行改裝,在1973年5月2日重回現役,耗資2000萬美元。 澳洲也曾評估在宿怨級上加裝美製韃靼(Tartar)或標準SM-1防空飛彈系統,但由於原始設計太老舊而無法實現。

在1965年底到1966年初,宿怨號部署在新加坡海峽一帶,參與大英國協介入印馬衝突(Indonesia-Malaysia Confrontation,印尼共黨滲透與顛覆馬來西亞而引發的一連串衝突)的武力之一。在1960年代後期,澳洲派遣美製的柏斯級(Perth class)飛彈驅逐艦輪流參與越戰,支援美國第七艦隊的岸轟、防空等水面作戰勤務;然而當1969年下旬柏斯級的布里斯班號(HMAS Brisbane D-41)完成一輪越戰勤務撤下火線時,皇家澳洲海軍無法即時再派出一艘柏斯級前去接替;於是,澳洲轉而研究派遣宿怨級前往的可能。雖然考量到宿怨級使用英式4.5吋艦砲,將不相容於美國海軍的後勤體系(美國海軍使用5吋艦砲),但美軍向澳洲表示後勤支援不成問題之後,澳洲隨即決定派遣宿怨號前往。在1969年9月15日,宿怨號前往南越與美國第七艦隊會合,隨即擔負支援岸轟的任務;在1970年3月30日,宿怨號完成這趟越南勤務,期間總共朝751個目標發射13295發4.5吋砲彈。 在1970年10月,宿怨號護送雪梨號航空母艦運兵到越南的任務。宿怨號在1979年10月9日除役;在2010年3月,澳洲當局追贈「Malaysia 1964-66」以及「Vietnam 1969-70」的榮譽給宿怨號,以表彰該艦在印馬衝突與越戰中的任務功勞,以後 皇家澳洲海軍如果有軍艦被命名為宿怨號,艦上也可註明這兩個榮譽。

1964到1966年,本級艦吸血鬼號(HMS Vampire D-11)參與了介入印馬衝突 的行動。吸血鬼號在1986年6月25日停役,8月13日舉行除役典禮,隨後被保存於雪梨達令港(Daring Harbour)的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作為紀念艦,1990至1997年採用向皇家澳洲海軍租借的方式,1997年以後完全賣斷;不過在1997年4月9日,皇家澳洲海軍還是准許吸血鬼號繼續懸掛 皇家澳洲海軍旗。在2009年3月,澳洲當局追贈「Malaysia 1964-66」的榮銜給吸血鬼號,已表彰該艦在印馬衝突期間執行任務的功勞;以後皇家澳洲海軍如果有軍艦被命名為吸血鬼號,艦上也會註明這個榮譽。

航海家號事故

在1964年2月10日,宿怨級的航海家號(HMAS Voyager D-04)與皇家澳洲海軍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航空母艦在傑維斯灣(Jervis Bay)進行操演,航海家號扮演墨爾本號的護航艦艇,雙方在操演期間將進行航道交錯的機動。在白天至傍晚,航海家號都能毫無困難地保持與墨爾本號的相對位置。在晚間20:40之後,兩艦展開一系列迴轉機動;從20時52分開始,航海家號開始進行轉向以及回復掩護陣位的機動,首先由航海家號率先右轉,通過墨爾本號右側後方,接著墨爾本號跟著右轉。在這個機動中,航海家號採用較大的轉彎半徑,兩艦完成180度轉向之後,航海家號來到墨爾本號左舷前方;隨後墨爾本號追趕航海家號並向左轉,來到航海家號的左舷,使航海家號能抵達墨爾本號右方的陣位。當兩艦完成轉向、墨爾本號通過航海家號後方完成交錯之後,航海家號一開始在墨爾本號右側逐漸遠離,然後突然無預警地向左轉彎。原本墨爾本號的人員以為航海家號打算利用迴旋機動來降低速度,使墨爾本號能夠跟上,進而讓航海家號回到墨爾本號的右舷陣位;然而,左轉的航海家號卻沒有再更改航道,反而 一路從墨爾本號的右前方接近,筆直地橫越墨爾本號前方航道。在雙方都反應不及的情況下,墨爾本號的艦首撞上航海家號艦橋部位附近的艦身,當場將航海家號碾成兩半 。碰撞後,航海家號的前部鍋爐發生爆炸,不過很快就被大量灌入的海水熄滅。航海家號斷成兩半之後,搭載兩門4.5吋艦砲的前部艦體迅速下沈,後部艦體漂浮了半個小時之後也沈入海中。墨爾本號在發生撞船之後就立刻通知搜救單位,於是 皇家澳洲海軍的搜救直昇機、小艇與五艘Ton級掃雷艦立刻趕來救援,大部分倖存的生還者在15分鐘之內獲救。在這場意外中,航海家號上314名人員中 ,有14名軍官、67名水手與1名船廠人員罹難,艦橋上的人員僅有一人生還。

皇家澳洲海軍在1964年展開第一次事件調查,認為責任歸屬在於航海家號的操艦人員,既沒有確保自身船位,對墨爾本號的位置也缺乏足夠的監視調查相當草率;然而由於若干關於在事故中身亡的航海家號艦長Duncan Stevens的內情曝光,在政壇、媒體以及皇家澳洲海軍內部壓力下,皇家澳洲海軍被迫在1967年展開第二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Duncan Stevens在能力上與個人健康方面都不適任。直到今天,這都是皇家澳洲海軍唯一一次對同一事故先後進行兩次調查的事件。如同前述,為了遞補航海家號的空缺, 皇家澳洲海軍在1964年隨即向英國租借了同型的女公爵號驅逐艦來填補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