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海軍水雷反制艦

 

──by captain Picard 


江景級獵雷艦

(上與下)江景級獵雷艦首艦江景號(MSC-561)

(上與下)兩艘江景級獵雷艦並排航行,由前而後分別為金甫號(MHC-565)與康津號(MHC-562)。

 

艦名/使用國 江景級獵雷艦/大韓民國(Swallow)
承造國/承造廠 大韓民國/Kangnam Shipbuilding
排水量(ton)

標準470

滿載520

尺寸(公尺)

長50 寬8.3 吃水2.6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柴油機*2/2040

雙軸

航速(節)

15

續航力(海浬)

2000/10節

偵測/水雷反制裝備

Raytheon I頻導航雷達*1

Gaymarine Pluto遙控獵雷載具*2

機械掃雷具

聲納 GEC Marconi Type-193M Mod 1獵雷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Racal Mains 500水雷反制作戰系統
乘員

44

武裝 Oerlikon 20mm機砲*1
姊妹艦 共六艘──
艦名 服役時間
MHC-561 江景(Kang Keong/Ganggyeong) 1986
MHC-562 康津(Kang Jin/Gangjin) 1991 
MHC-563 高靈(Ko Reong/Goryeong) 1991 
MHC-565 金甫(Kim Po/Gimpo) 1993
MHC-566 高敞(Ko Chang/Gochang) 1993
MHC-567 錦和(Kum Wha/Gimhwa)    1994

 

由於水雷封鎖是小規模的朝鮮海軍能用來重創韓國經濟的手段之一,所以韓國海軍十分注重水雷反制能力。

為了取代老舊的八艘美援Kun Aan級掃雷艇(原美國MSC-268/269型), 韓國海軍在1980年代初期啟動獵雷艦(Mine Sweeping Hunter,MSH)於國際市場上尋找合適的設計,最後決定引進義大利Rodriquez Cantieri Navali集團旗下Intermartine廠設計的拉瑞奇級(Lerici class)獵雷艦的設計,由韓國江南(Kangnam)造船廠建造, 成為燕級(Swallow)獵雷艦。韓國海軍首先訂購一艘燕級的原型艦──江景號(MHC-561),於1986年年底移交韓國海軍進行測試。經過若干改良後, 韓國海軍於1988年增購兩艘,1990年再追加三艘,使江景級的總數達到六艘,全部於1994年服役;而韓國海軍原本還打算繼續追加12至18艘,不過後來就沒有下文,想必是將經費優先用於KDX系列驅逐艦、209型潛艦等主戰艦艇的建造。有趣的是,Intermatine廠矢口否認與 韓國海軍有任何合作關係,因為義大利禁止將軍火銷售往衝突地區,這點與我國向德國採購永豐級獵雷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該義大利廠商也得付一筆由韓國間接承擔的罰金。

為了避免引爆磁感應水雷,江景級的艦體採用強化玻璃纖維(GRP)、特殊木材等無磁性材料製造,艦上的機械裝備也盡量採用低磁性鋼材;而為了確保GRP材質的品質, 韓國還特別引進新的生產技術。江景級的主機為兩具MTU柴油機,透過減速齒輪帶動雙軸螺旋槳,航速達15節,以10節航行時有2000海里的續航力。本級艦配備高度整合的Racal Mains 500水雷反制作戰系統以及GEC Marconi的Type-193M Mod 1獵雷聲納,艦上擁有兩具Gaymarine Pluto遙控獵雷載具,可執行水雷識別、鑑定與爆破作業;除了獵雷任務外,江景級也能攜帶傳統機械掃雷具以及蛙人進行掃雷作業。自衛武裝方面,江景級的艦艏配備一門Oerlikon 20mm機砲。通常水雷反制艦艇都只會安裝少量小口徑火砲作為自衛武裝,並以之擊毀繫留鐵鍊被破壞而浮出水面的繫留雷;而過多的武裝會增加艦體磁性反應。

襄陽級獵雷艦

襄陽級獵雷艦 三號艦南海號(MSH-573)。相較於前一代的江景級,襄陽級滿載排水量增至880ton。

 

作業中的襄陽級獵雷艦南海號(MSH-573)

艦名/使用國 襄陽級獵雷艦/大韓民國(Yangyang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大韓民國/Kangnam Shipbuilding
排水量(ton)

730~880

尺寸(公尺)

長59.4 寬10.5 吃水3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柴油機*2/2000

雙軸

艦艏輔助推進器*1/134

航速(節)

15

續航力(海浬)

 

偵測/水雷反制裝備

Raytheon I頻導航雷達*1

Gaymarine的Pluto Gigas遙控獵雷載具*2

BAE System MK-9機械掃雷具

水雷反制裝備 Thomson Marconi SAS TSM 2061 Mk.3水雷作戰系統

Thomson Marconi 2093可變深度獵雷聲納 (另一說為AN/SQQ-32獵雷聲納)

Gaymarine Pluto plus Gigas遙控獵雷載具(ROV)

BAE Systems MK-9機械掃雷具

乘員

50

武裝 20mm機砲*1

7.62mm機槍*2

姊妹艦

原訂11艘

艦名 服役時間
MSH-571 襄陽(Yangyang) 1999
MSH-572 甕津(Ongjin) 2003
MSH-573 海南(Haenam ) 2004
MSH-575 南海(Namhae ) 2021/11/23

 

在1990年,韓國海軍制訂一系列頗具野心的造艦計畫,打算在21世紀邁入大洋海軍之列;這些計畫中,除了KDX驅逐艦、LPX兩棲突擊艦(後來的獨島級)等之外,還包括新一代MSH-I掃雷艦(Mine Sweeping Hunter-I) ,仍由江南造船廠建造。首艘新MSH命名為襄陽號(MHC-571),在1999年成軍。至2005年,韓國打算建造11艘(另一說為7艘)MSH,不過到了2006年以後, 韓國海軍似乎將資源用於購買掃雷直昇機,首批襄陽級似完成三艘之後便告一段落。直到2021年11月19日,韓國防衛事業廳才宣布第二批次襄陽級首艦南海號(MSH-575)交付,該艦在11月23日舉行成軍儀式。

襄陽級是以先前江景級為藍本放大改良而來,排水量提高到730至880噸,更適合大洋操作。其艦殼由G.R.P.強化樹脂材料與高級鋼合成材料製造,採用兩具MTU柴油機推進 ,輸出供率約2000馬力,最大航速15節 ,巡航速率12節,此外還有一個134馬力的艦艏輔助推進器;艦上的導航、航行控制、機電、損管、推進系統由加拿大CAE提供的整合平台管理系統(Integrated Platform Management System,IPMS)統一集中控制,艦上人員在駕駛台的整合顯控台就能監視、控制全艦的運作,而輪機室也設有相同的集中顯控台。艦上設有一套由電腦微處理器為核心的自動迴旋控制系統,與導航系統和推進器結合,根據艦上人員的操作指令以及導航定位所得的船位資訊來自動計算航向與推力。 襄陽級的獵雷作戰系統以法國Thomson MarconiSAS (後來成為Thales)的TSM 2061 Mk.3水雷作戰系統為核心,整合Thomson Marconi 2093可變深度獵雷聲納(VDS)(另一種說法則為美製AN/SQQ-32可變深度獵雷聲納),可變深度聲納的纜線絞車位於艦橋前方的大型艙室內;而艦上掃/獵雷裝備包括兩具義大利Gaymarine的Pluto Gigas遙控獵雷載具(Remote Operated Vehicle,ROV),以及英國BAE Systems的MK-9機械掃雷具(Wire Sweep Mk 9)。艦上武裝包括一門廣受韓國巡邏砲艇與海洋警察局巡邏艦採用的20mm機砲 (以M-61六管火神機砲與玻璃纖維製單人砲塔組成)與兩挺7.62mm機槍,能用於近距離作戰或射擊水面漂雷。

襄陽級的Pluto pGigas遙控獵雷載具。

外銷印度(已取消)

在2004年5月,印度國防部長宣布啟動「水雷反制船艦」(Mine Counter-Measures Vessel,MCMV)計畫,後來又稱「未來水雷對抗艦」(FMCS) ,打算訂購24艘新型獵雷艦,汰換日益老舊的現役六艘俄式Pondicherry級(1978到1980年服役)與六艘Karwar級(1986至1988年服役)掃雷艦。在2004年6月,印度國防部向國際間有相關經驗的船廠下達競標徵詢書(Request for Tender,RFT),邀請對象包括義大利Intermarine、西班牙IZAR、法國DCN以及韓國江南 造船廠(Kangnam Corp)。在2004年8月,印度國防部也針對獵雷艦所需的獵雷裝備對國內外知名的廠商發出需求徵詢書(RFP),對象包括Thales集團荷蘭分公司、德國Atlas Elektronik、西班牙巴贊(Fábrica de Artillería Bazán FABA)、法國ECA SA等,粗估總價值14億美元。

在2008年,印度國防部啟動MCMV的招標,包括美國諾格集團(Northrop Grumma)、義大利Intermarine、西班牙IZAR、法國DCN以及韓國江南等廠商都獲得邀請 ,粗估總價值14億美元。印度政府確認,新獵雷艦的雷達將由印度國營的巴拉特電子公司(Bharat Electronics Ltd,BEL)提供;而國外廠商提供的獵雷裝備咸信也會在技術轉移下由BEL產製以及系統整合。此外,艦上也會裝備義大利OTO Melara轉移技術給BEL生產的30mm機砲。

在2010年9月下旬,美國參議院授權向印度出售二艘二手的鶚級(Osprey class)獵雷艦魚狗號(USS Kingfisher MHC-56)與鸕鷲號(USS Cormorant MHC-57)(兩艦先前曾在2008年4月底被授權出售給立陶宛,但立陶宛最後並未接受),但由於數量太少,無法滿足印度海軍需求,所以印度並沒有接受。

在2012年6月10日, 韓國江南公司(Kangnam)透過商業談判方式,正式取得印度海軍的獵雷艦訂單,數量八艘,合約總值約600億盧比(約10.72億美元);其中,前2艘由 韓國江南公司,後6艘轉移技術至印度國營的果阿造船廠(Goa Shipyard Limited,GSL)建造。 競標結果揭曉後,義大利Intermarine隨即向印度的防弊組織中央監察機構(Central Vigilance Commission,CVC)申訴,質疑競標程序不透明,這使得印度獵雷艦案的程序遭到延遲;在2013年10月,消息傳出印度國防部即將正式與韓國江南廠簽署價值12億美元的獵雷艦採購合約,除了此次購買的八艘之外,還可能繼續增購,使總數達到24艘以上 。在2014年,果阿造船廠獲得印度海軍50億美元的合約來建造總數24艘獵雷艦;果阿船廠是直接由印度國防部指定承接此案,而非經過競爭程序,這在印度也引發一些爭議。 經過調查之後,印度國防部在2014年初取消原本與韓國江南造船廠簽署的合約(不過不影響與果阿造船廠簽署的建造合約),因為江南廠在先前競標過程中透過國際代理商,這違反印度國防競標規則。

隨後印度重新展開國際競標,由獲勝廠商提供設計並轉移技術在果阿船廠建造,總共建造24艘,每艘排水量預估800至1000噸;粗估從國外引進獵雷艦設計與相關建造技術的費用約10億美元,相當於果阿船廠獲得的合約的1/5。在2015年9月左右,果阿造船廠對國際間有經驗的廠商發出意向表達書(Expression of Interest,EOI),包括送給先前得標的韓國江南造船廠、義大利Intermarine、西班牙納凡提亞(Navantia,前身就是IZAR)、美國洛克西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德國TKMS、兩家俄羅斯廠商等。江南造船廠先前已經投資時間與金錢在印度獵雷艦造艦案,自然不希望煮熟的鴨子飛了,所以仍設法重新進入印度市場;因此相較於其他競爭者,江南造船廠的相關經驗與準備是領先的。

依照印度原計畫,八艘「未來水雷對抗艦」應該在2018年全數服役,但由於預算不足(印度海軍資金優先運用於航空母艦、大型水面主戰艦艇、潛艦等計畫),導致新獵雷艦的計畫有所延後 。而在一開始選擇韓國江南造船廠時,由韓國原廠建造的首艘獵雷艦預定在2016年交付,而在印度果阿船廠建造的首艦則預定在2018年交付 ;然而在2014年重新招標之後,計畫進一步延誤,首艦預計在2018年4月開始建造,2021年4月至2026年4月建成。

江南造船廠為印度準備的提案以該公司先前為韓國海軍建造的襄陽級發展而來,艦殼由GRP強化樹脂材料與高級鋼合成材料製造,預估艦體長度50~60m,舷寬約11m,排水量約600噸,最大航速至少16節,能持續在海上操作10天。艦上水雷反制裝備尚未確定,可能沿用Thomson Marconi 2093可變深度獵雷聲納(VDS),或者使用美製AN/SLQ-48水雷癱瘓系統(MNE,詳見美國海軍鶚級獵雷艦一文) 。這批獵雷艦也裝備部分印度國產電子設備,包括一具BEL生產的射控雷達、兩具印度國產誘餌發射器等。武裝方面,艦上預定裝置一門義大利OTO-Breda授權印度BEL生產的30mm機砲,以及兩挺印度國產的12.7mm機槍。

在2016年2月,消息傳出果阿造船廠獲得印度國防部的許可,準備確認江南造船廠為獵雷艦案的合作夥伴;在2016年3月下旬,印度國防部正式批准果阿造船廠的提案,預計在接下來半個月內正式與江南造船廠簽約。依照果阿船廠的消息,該廠將支付江南造船廠約10億美元的費用(整個計畫的總預算估計約50億美元),包含技術轉移、產能建置以及相關的支援服務等。在這一次雙方簽署的合約之下,江南造船廠的角色純粹只是提供船艦設計以及相關技術與服務,所有建造工作都會在果阿造船廠完成。在此合約之下,果阿船廠首先建造12艘獵雷艦,之後視情況追加第二批12艘。

然而,後續果阿船廠與韓國江南造船廠的談判並非一帆風順。在2017年1月,消息傳出印度這項獵雷艦案的談判作業再度受挫,一方面江南造船廠無法同意印度方面要求的技術轉移程度,再者印度方面要求江南造船廠保證這些轉移在果阿造船廠建造的獵雷艦的履約與品質(包括期程與驗收),而江南造船廠無法接受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下承擔此等風險。印度方面在引進軍事技術在本國廠商製造時,同時要求國外廠商擔保履約以及成品驗收而外商無法接受,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是因為印度要求國外廠商負擔責任的同時,在合約中卻沒有賦予外商對這些印度企業的執行權或監督權;包括先前與法國談判引進飆風(Rafael)戰機(最後談成的合約是直接由法國原廠生產36架,而不是技術轉移在印度生產)以及2013年的艦砲競標案(英國BAE Systems因為印度方面要求的商業模式不切實際而退出)等。

在2017年8月中旬,消息傳出印度這項獵雷艦案又面臨一個新問題;印度國防部基於技術與戰術需求,希望為這批獵雷艦的發動機另外招標,然而果阿船廠堅持直接指定韓江南原廠提供的MTU柴油機,因為如果更改發動機種,船艦許多設計勢必得配合更改。印度國防部表示,印度海軍的作業環境與需求和韓國大不相同,例如印度的海岸線長度遠比韓國長,獵雷艦作業範圍顯然遠大於韓國海軍;此外,韓國襄陽級獵雷艦原始設計採用的MTU柴油機並非低磁柴油機,需要定期藉由外部設備進行消磁,船艦每完成一趟航行任務就需要在港內進行消磁,而印度國防部並不青睞這樣的裝備。印度國防部認為,印度獵雷艦艇跟美國海軍比較相似,在海上航行與作業的範圍廣大,比較不能頻繁回港進行消磁,因此美國海軍的水雷反制艦艇都使用先天低磁性的材料製造,不需要頻繁地從外部消磁。因此,印度國防部要求果阿船廠研究更適合印度國情的發動機來裝備這些新獵雷艦。

在2018年1月8日,印度國防部宣布取消與韓國江南造船集團的合約。印度官方表示,江南造船集團要求的知識產權費用過高(超過10億美元),而且經過漫長的談判之後仍無法對知識產權、授權生產的支援保證等議題達成共識。
 

 

MSH-II獵雷艦項目

MSH-II想像圖,將取代江景級(MSH)獵雷艦。

 

在2023年2月15日,韓國江南造船公司宣佈與韓國國防部達成價值1.78兆韓元(約14.4億美元)合約,負責執行MSH-II(Mine Sweeping Hunter II)項目,建造新一代水雷反制艦來取代逐漸屆齡的江景級獵雷艦。依照協議,江南造船公司會在2025年完成MSH-II的基本設計,首艦預定2029年交付。相較於先前江景級(MSH)與襄陽級(MSH-I),MSH-II最大的革新是引進無人自航系統來執行搜索與除雷工作,以自主搜索特定海域的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然後由遙控載具(ROV)以及水雷處分載具(Mine Disposal Vehicles,MDV)進行最終確認並消除水雷。MSH-II的關鍵部件如可變深度聲納(VDS)、滅雷系統等都會由韓國本國公司研製。依照此時公布的規格,MSH-II滿載排水量約500至700噸,與襄陽級類似,艦體採用低磁性材料製造,艦殼使用強化纖維塑膠(Fiber Reinforced Plastic,FRP)材料。艦上配備一座M61 20mm火神機砲以及兩挺7.62mm機槍作為自衛武裝,並可用20mm機砲擊毀被剪斷鐵鏈浮出水面的繫留雷。

此外,韓國也發展基於人工智能(AI)的新水雷反制技術。在2023年12月14日,韓華系統(Hanwha Systems)宣佈簽署了一個快速展示籌獲項目(Rapid Demonstration Acquisition Project,RDAP)合約,與韓國國防快速籌獲技術研究組織(Defense Rapid Acquisi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DRATRI)一同發展基於人工智能(AI)的海軍水雷偵測系統,合約價值約2100萬美元。

DRATRI是韓國防衛事業廳(Agency for Defense Development,ADD)的國防工業技術支援中心(Defense Industry Technology Support Center)特別建立的組織,主要負責關於新領域、新技術應用的「快速籌獲」(Rapid Acquisition)任務,這是依照韓國總統尹錫悅 推動的國防創新4.0(Defense Innovation 4.0)倡議的關鍵項目之一。「快速籌獲」是一種經過簡化的採辦程序,能在最短時間內 與民間國防企業合作,發展基於創新尖端技術的國防武器系統(概念原型)。

此時,韓華系統已經針對此一領域進行了2年研究發展,加上半年的軍事展示操作;在這項RDAP合約下,韓華系統會跟DRATRI 一同開發一種艦載自動化水雷探測系統以及配套的陸基訓練系統。這是一種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人工智能技術,透過獵雷艦艇部署無人水下載具(UUV) 以及拖曳陣列聲納廣泛蒐集水聲資料以及水雷的探測數據來訓練;經過學習後, 這個AI系統就能在演習與作業中判讀水下感測器的資料,並判斷出水雷等可疑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