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3/26天安號沈沒事件

浦項級的天安號(PCC-772)的檔案照片,該艦於2010年3月26日晚間於白翎島西南處海域爆炸沈沒。

在2010年4月15日,天安號的艦尾被從水裡打撈起來,置放於拖駁船上

在2010年4月24日撈起的天安號的艦首段,注意中部斷裂處 有強大外力向上衝擊造成的缺口。

比照天安號艦首、艦尾殘骸,可發現中間一段艦體完全消失,煙囪與主桅杆都不見蹤影,而且右舷損失的長度較大。

天安號的殘骸放置在平澤市的韓國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附近,此為2010年5月29日韓國軍方公開展示天安艦殘骸的照片。

天安號的煙囪部位(前)與艦體完全分家,顯然是被強大噴流「撕」下來。後方是放置的艦首段。

日後韓國將天安號永久保存在京畿道平澤市的韓國海軍第2艦隊司令部附近,

並興建天安艦紀念館,在2017年1月2日開放參觀。

──by captain Picard

 


回上頁

事發經過

在2010年3月26日晚間9時45分,隸屬韓國海軍第二艦隊的浦項級艦天安號(PCC-772)在黃海海域白翎島西南處巡邏時發生爆炸沈沒,艦上104名人員中只有58人獲救,有46人下落不明 ;這是韓國海軍成立以來,第一次在值勤時有巡邏艦以上的艦艇折損,是韓國海軍史上最嚴重的沈艦事件。根據韓國方面表示,當時天安號靠近艦尾處突然發生大爆炸,船殼洞穿,該艦立刻失去動力 、電力並開始下沈,通信與照明陷入中斷,艦長只能用私人手機回報狀況。事發之後,在附近海域值勤的浦項級艦束草號(PCC-778)立刻以雷達掃瞄周邊海域,並以76mm快砲對雷達發現的不明物體實施射擊,但事後查明雷達偵測到的可能是海鳥。 根據熱影像儀的掃瞄,沈沒的天安號斷成了兩截。

韓國海洋警察廳巡邏艦搜救天安艦的生還者,天安艦殘骸(左)仍隱約露出水面。

由於事故地點接南朝鮮海域交界處的北方限界線線(Northern Limit Line,NLL),歷年來南朝鮮海軍經常在此一界線處交火並造成傷亡;而在天安號沈沒前一天,朝鮮才揚言警告不惜對美國與韓國發動核武攻擊,因此天安號沈沒立刻引發 韓國乃至鄰國高度緊張,外界初步猜測該艦遭到朝鮮魚雷艇或潛艇的魚雷攻擊,或者是誤觸漂流的水雷;然而,事發後朝鮮軍隊並沒有任何不尋常的舉動。 依照艦上生還者說詞,事發之前沒有任何外在攻擊的警訊,也不像是發生內部爆炸或觸礁。

依照天安號艦長崔元日事後說法,事件發生時自己在住艙中;當時聽到一聲巨響,船體很快就傾斜,電力和通訊全部中斷;他從艙中走出時,發現船尾已經不見。照崔元日的說法,天安艦爆炸、斷電和船體分裂,全部發生在不到兩分鐘時間內。

打撈與調查

吊掛中的天安號艦尾殘骸。

事發後,美韓兩國多艘艦艇先後抵達出事海域,總共有24艘艦艇在進行營救工作,是韓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上救援行動;韓國參謀本部表示,已經請求美國海難專家、爆破專家與武器專家前來協助韓方進行調查 。在3月29日,韓國海軍動用16艘艦艇和3艘警艇展開搜救,共計15名美軍潛水員和部分民間潛水員在內的上百名潛水員試圖進入天安艦殘骸內部。由於艦尾艙門已經變形,部分結構已經扎入海床泥沙中,潛水員無法進入船艙。潛水人員用鋼錘敲打船身,但艦內始終沒有任何反應。從3月29日晚起,搜救人員一直在向艦內注入氧氣,幫助可能的幸存者延續生命。潛水人員進入艦尾出入口,打開艦尾士兵食堂的出入口後進入內部,但裡面已經充滿了水。當時附近海域水溫寒冷、氣候條件惡劣,艦尾周圍的洋流非常強勁,且海水渾濁能見度低,潛水人員即使打開提燈也只能看清30公分左右的距離,連前進1公尺都很困難,即便進入艦尾食堂也無法搜索整個艙區。由於水溫低,潛水人員可以進行搜救工作的時間只有7、8分鐘,根本無法作業,過程中還有一名潛水人員發生事故不幸喪生。

4月4日起,韓國海軍正式結束已經無望的搜救工作,開始打撈天安號的殘骸。在4月12日,韓國民間打撈公司開始將天安號艦尾段緩緩朝白翎島移動。在4月15日下午1時,天安號艦尾終於被起重機完全撈起並放上拖駁船 ,運到位於平澤市的韓國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

天安號艦尾殘骸斷面,左部位向上隆起扭曲。

從斜向看天安號艦尾殘骸斷面。注意右舷的破洞比較嚴重。

初步調查發現,天安艦是在靠近輪機室部位被斜著截斷,水中爆炸中心不是發生在艦體正中間,而是中間偏左一點的地方;艦尾殘骸左側比右側長出6m左右,左舷甲板以「倒V」字型向上凸起;斷裂處的艦底鋼板有一部分向內彎,其它部分向外凹陷。艦尾殘骸找不出魚雷、水雷直接命中的跡象(如果遭直接命中,船體會出現一個大洞), 左舷受到外力衝擊並向上彎曲,不過右舷的破口比較嚴重,其斷面呈現由外向內進入式的「C」字形。韓國專家研判這是外部武器引爆產生的氣泡噴流(bubble jet)所造成:這枚武器在天水中爆炸,爆震引發的衝擊波擊中天安號,噴流使衝擊處的鋼板向上(向內)凹陷;接著,由於爆炸瞬間在艦底部位造成一個低壓區域, 使得艦體被吸向下,該處鋼板遂向下(向外)凹陷;然後,爆炸區周邊的大量海水朝低壓區急遽收縮,又引發第二次膨脹,釋放出氣泡噴流(bubble jet)並再度衝擊天安艦,使鋼板再度向上(向內)凹陷,並在此時將艦體折成兩斷 。天安號受外力擊中處是左舷艦底,但右舷破損的比較厲害,韓國專家認為是氣泡噴流力量的現象,命中左舷後,將力量傳遞到右舷並將此處撕裂。天安號艦尾殘骸上的76mm砲與40mm砲都十分完好,截斷位置與這些砲位都有相當距離,彈藥庫爆炸已經可以排除;此外,初步調查艦尾殘骸也排除了內部發生火災的可能,電纜線 除了被都沒有受損。

天安號艦首殘骸的斷面。

天安號艦首殘骸左側,注意底部受衝擊內凹的情況。

天安號艦首右側。由於沈沒時傾倒在海床,艦橋右側與40mm砲塔都遭受損壞。

在4月24日,天安號的艦首部位也被撈起。比對天安號艦首、艦尾殘骸, 可以發現兩殘骸之間,從主桅杆到煙囪的一小段艦體完全消失,主桅杆與煙囪也不見蹤影;其中,右舷短少的長度約9.9m,左舷短少約3.2m,如果從上方俯瞰,艦體像是出現一個C字形大開口,開口朝向右舷。在艦底縱向,艦首、艦尾殘骸接合處出現一個由下往上凹陷的大V字形缺口。 煙囪部位與附近的甲板隨後被發現,已經完全與艦體分家,似乎是被爆炸噴流直接撕下來。 艦體撈起後,從4月25日開始,韓國軍民聯合調查單位轉而蒐集天安號沈沒地點附近的碎片,希望能找到攻擊天安號武器留下來的蛛絲馬跡;這項工作由拖網漁船負責,這種含有鉤子的漁網能穿透海床表面泥沙3公分,故能鉤住任何掉落在海床的碎片。 韓國調查團總計撈到了330個左右的碎片。

根據天安號倖存者的公開表示,事發時的確聽到兩次劇烈爆炸聲,隨後艦體便嚴重傾斜,這種說法似乎佐證了前述遭外力攻擊的現象;而受訪者也否認任何內爆跡象,包括沒有聞到任何可疑的燃燒味道,艦體也沒有漏水或任何結構弱化跡象,艦內電纜等也沒有燃燒的跡象。天安號的生還者並沒有親眼目擊強大氣泡噴流從艦體中段直衝而上,當時處於夜晚,又實施燈火管制,視線不良,艦上人員都集中在船艙內,艙外只部署兩名觀察哨(位於艦橋兩側),而且主要工作是監視航行安全,只會監視艦體前半球,因此不太可能看到艦體中段發生的氣泡噴流。

「魚雷攻擊」推測

從2010年4月中,韓國軍方就比較傾向於魚雷攻擊的說法。水雷方面,其炸藥當量比魚雷更大,天安號不會只被截斷成兩半而已,而是會炸得支離破碎。此外,白翎島周圍是漁船經常通過的繁忙海域,但其他船隻卻沒有觸雷;雖然感應水雷可以辨別目標聲噪形式,專門鎖定特定船隻加以攻擊,但 朝鮮擁有這類精密武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如果以感應水雷專門對付天安號,就必須佈放在天安號經常通過的水域,但天安號從服役以來到沈沒為止,只有15次航行在出事海域。因此, 韓國海軍比較傾向是朝鮮小型潛艇跟蹤並以魚雷偷襲天安號。關於魚雷的形式,韓國軍海軍認為比較可能是配備感應式近發引信的導引魚雷,因為傳統無導引直航魚雷會直到碰撞目標才爆炸,不符合天安號殘骸跡象;而如果是靠被動聽音導向的魚雷,則會追蹤螺旋槳聲源直到命中,但天安號的推進器是完好的,因此有可能是因為魚雷設定了感應引信,透過感測磁場變化等方式,在天安號附近引爆。 在2010年4月底,美國軍方也有官員表示,贊同韓國的調查結果,認為天安號受到水中武器在一定距離外爆炸而產生的噴射流擊沈,並同意朝鮮的嫌疑最大。

如果是遭到朝鮮潛艇以魚雷攻擊,考慮事發當地水深只有25至30公尺,海面浪高2.5公尺,又有湍急海流,朝鮮將近2000噸的R級潛艦很難在此種淺水作戰,而必須與波浪搏鬥的半潛艇也不太可能 在這種浪高之下有效作業,因此韓國海軍認為朝鮮玉桂級(排水量85,長20m、寬3.1m、高4.6m,續航力140~150km噸,配備兩門406mm魚雷管)或鯊魚級(排水量300噸,長34m,寬3.8m,高3.2m,配備四門533mm魚雷管,可持續在海上作業20天)等小型潛艇 比較有嫌疑,其中又以續航力較長的鯊魚級可能性較高。 武裝方面,外界推測朝鮮海軍擁有的音響追蹤魚雷包括前蘇聯製ET-80A 533mm魚雷(射程7.3km)與中國製魚-3G(射程12km)533mm魚雷,此外還擁有前蘇聯生產的53-56、53-59等無導引直航水雷。

然而,「導向魚雷攻擊」的理論還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如果朝鮮使用導向魚雷,由於當地極淺水域的雜波干擾嚴重,一般音響追蹤魚雷通常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干擾,許多 反潛魚雷甚至會直接將某深度以內的目標直接忽略。另一方面,朝鮮小型潛艇的航速與續航能力相當薄弱,對於天安艦這樣的小型快速艦艇,其主動追擊/佔位的能力並不高;如果 朝鮮方面是預謀攻擊,必定是透過情報蒐集分析,估測韓國巡邏艦航線與行經白翎島的時間,隨即在特定時機派出潛艇在 韓國艦艇 必經的航線上埋伏,在恰巧的時間與位置發動攻擊,完全會是個精心策劃的攻擊;果真如此,則事發後朝鮮方面沒有任何宣傳或其他舉動,似乎有違常理。 另一種可能則是這場攻擊行動並非朝鮮政府直接授意,而是下級逕自幹出來的(無論任何意圖),導致得朝鮮官方至今都不願承認。

調查結果與政治反應

在2010年5月7日,有美國、澳洲等國外專家參與的韓國軍民聯合調查團,對於殘骸調查工作做出結論:由於艦體截斷部位化驗出通常用於魚雷的RDX炸藥(環三亞甲基三硝胺)痕跡,加上在折斷面發現三、四塊不屬於原艦體的輕合金碎片也化驗出類似魚雷外殼的鋁、鎂等材料,因此判斷天安號遭到魚雷擊沈。

韓國調查團在5月20日公布調查結果,前方是天安號沈沒地點發現的魚雷殘骸(前為馬達,

後為魚雷末端推進器),後方則展出朝鮮製CHT-02D魚雷的推進段藍圖。

魚雷殘骸的螺旋槳,材質與先前韓國獲得的朝鮮魚雷相同。

韓國軍民聯合調查團在5月20日公布調查內容細節,並公開展出天安號沈沒地點附近蒐集到魚雷推進段(從傳動軸到螺旋槳)、馬達與導引頭等部位的碎片 ,這些魚雷殘骸受海水腐蝕程度與天安號殘骸相當,證明是同一個時期留下的物體。韓國當局表示,天安號遭到朝鮮製CHT-02D魚雷擊沈,這是一種直徑533mm、重1700kg、戰鬥部重達250kg的重型導向魚雷, 韓國軍方並在記者會上公開展示此型魚雷的 完整藍圖。撈獲的魚雷推進器段內側刻有韓文中「1號」的字樣,與七年前韓國蒐集到的朝鮮演習用魚雷上的序號形式相同;而化驗結果也顯示,殘骸上螺旋槳材質,與先前獲得的 朝鮮魚雷相同。韓國表示,這枚魚雷在天安艦下方6至9m深度、距離天安號引擎室左側3m的水平位置爆炸,爆壓產生的「泡沫噴射」摧毀了天安艦。此外,調查團在5月20日記者會中首度證實先前甚囂塵上的傳言:在天安號沈沒前兩、三天,鄰近海域的 朝鮮琵琶港基地中,有小型潛艇離開,並在天安號沈沒後兩、三天返回 ;韓國調查小組推測,這些朝鮮潛艇離港後向南進入公海,接著迂迴侵入韓國領海,最後襲擊了經過的天安號。韓國方面宣稱,這些都是朝鮮策劃這起攻擊的決定性證據。

在2010年4月29日天安號罹難官兵葬禮之中,韓國參謀總長表示韓國「不會原諒、不該原諒」此事,並將「追查罪魁禍首,使他付出更大代價」 ;而在5月20日韓國公布調查結果時,李明博總統也公開宣佈將對朝鮮採取嚴厲報復。 朝鮮方面,到目前都對矢口否認涉及這起事件;在4月17日,朝鮮官方首度打破沈默,公開否認與天安號事件有關連,並斥責韓國意圖栽贓給朝鮮;稍後朝鮮更悍然宣稱,如果 韓國或美國意圖藉此入侵朝鮮,朝鮮將不惜動用核子武器。在5月20日韓國宣布調查結果之後,朝鮮當局也立刻公開回應,指責韓國憑空捏造,並聲稱 如果韓國或國際對朝鮮施予任何形式的制裁,朝鮮將不惜發動全面戰爭。

在5月21日,韓國宣布以海軍對濟州海峽實施封鎖,不准朝鮮船隻通過(從2005年8月南朝鮮簽署海運協議之後,朝鮮船舶始得以通過濟州海峽);如此,朝鮮船舶需要繞一大圈。 稍後韓國官方也宣布,除了開城工業區和金剛山之外,停止與朝鮮一切貿易和人員往來,並勸告在朝鮮的韓國國民撤離;雖然韓國在朝鮮設立的開城工業區仍繼續維持,不過禁止在工業區內追加投資。此外,韓國也擱置對朝鮮援助計畫。上述制裁方案稱為「五二四對北韓制裁」。在5月23日,韓國正式將此案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以聯合國名義對朝鮮實施制裁。美國也隨即對韓國表達支持,將派遣第七艦隊到西海展現實力,全力協助韓國對朝鮮進行威懾 與監控,而美國駐紮在關島、琉球的空軍也提高待命。朝鮮方面,在5月24日,韓國外交消息渠道稱,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已下令軍隊進入戰備狀態。在5月25日,朝鮮宣布中斷與韓國的所有官方及民間往來,並主動驅逐開城工業區的韓國人員,一切與韓國的交往都以戰時法律處理,以報復韓國的制裁措施。

在2010年6月15日,韓國和朝鮮於就天安艦事件到聯合國安理會做報告。韓國民軍聯合調查團團長尹德龍在說明會上說明了韓國的調查結果(認定是朝鮮的魚雷所為),並播放了打撈魚雷推進器的視頻。尹德龍表示:「我們主要介紹聯合調查團對天安艦沉沒原因進行科學調查的結果,並呼籲安理會對朝鮮的挑釁行為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在韓國方面發表完調查結果後,朝鮮駐聯合國大使申善虎」同一個地點舉行開說明會,反駁韓國的指控。申善虎主張:「朝鮮與天安艦事件無關,韓方的調查缺乏科學依據和有力證據,讓人無法接受」。隨後到7月,聯合國安理會曾對此發表聲明,要求兩韓克制。於缺乏直接證據,天安艦的遭遇至今仍然成謎。

在韓國總統李明博總統執政後期,對朝鮮的制裁稍有放寬,隨後朴槿惠政府也將韓國、朝鮮、俄羅斯三邊合作的「羅津-哈桑物流計畫」從制裁中豁免。

被打撈起來的天安艦艦體殘骸,在調查工作結束後被永久保存在京畿道平澤市的韓國海軍第2艦隊安全公園,韓國隨後也在此興建天安艦紀念館,在2017年1月2日開放參觀。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