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 巡防艦 兩棲 作戰艦艇 水雷作戰/支援艦艇 小型作戰艦艇 潛艦 其他文章 韓國海洋警察廳
大韓民國海軍艦首國籍旗。艦尾的軍艦旗則為大韓民國國旗。
|
由世宗大王號神盾驅逐艦領軍的海上編隊。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獲得獨立的 大韓民國,在美國的支援下從頭開始建立海上武力。韓國海軍跟台灣一樣,一開始也以美國汰換下來的二戰船構成艦隊主力 ,主要戰略目標是防止朝鮮海上力量對韓國海域與海岸的侵擾與滲透。隨著韓國立國日穩、工業實力漸豐,韓國從1970年代後期起開始發展本國造艦工業,將艦隊裝備陸續國產化。由於 韓國內部對於重工造艦的重視,加上充裕的西方技術來源,韓國的「國艦國造」產業發展遂日漸蓬勃;到1990年代,韓國從中小型作戰艦艇到一線主戰艦艇都能自力生產,而且質量日益精進,艦隊陣容大致已經全面國產化。 1997年,韓國總統金泳三提出大洋海軍政策,這是因為當時韓國與北朝鮮關係和緩,預測將來兩韓實現統一的可能性很高;而當兩韓統一之後,自然需要一支與韓國蒸蒸日上的國力和形象相符的大洋海軍,與日本等鄰國別苗頭。進入2000年代, 韓國海軍由原先以中小型水面作戰艦艇為主軸以剋制朝鮮「快艇派」海軍的格局,朝著大洋化海軍的方向發展, 引進神盾艦以及兩棲多功能突擊艦則是這種趨勢的高峰,發展的氣勢直追日本海上自衛隊。 然而,2000年代後期南朝鮮之間一連串形勢不穩 ,2006年北朝鮮試射核子武器使雙方關係明顯惡化,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使得韓國高層對於「大洋海軍」興趣日減; 在2010年上旬韓國天安艦疑似遭朝鮮潛艇擊沈之後,韓國再度將北朝鮮視為建軍備戰的最大敵手,而韓國海軍 也反思一頭熱的「大洋化」的戰略,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對抗這個進在呎尺的老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