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二E/雄昇陸攻巡航飛彈
2021年9月,聯合報披露「戟隼專案」(2008年),雄風二E陸攻飛彈首批換裝單位的整備
照片。此時,發射拖車的偽裝網收起,兩個發射箱露出。
──by captain Picard
雄風2E陸攻巡航飛彈起源 在2000年代,中科院以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為基礎,開發雄風二型E巡航飛彈 ,代號「戟隼」。 依照2007年12月9日「中國時報」以及2021年9月23日「上報」報導,雄風2E巡航飛彈研發階段一直不穩定,前五次試射均告失敗。第五次試射失敗後,國防部在2004年6月下令,半年內再試射一次,如果還是失敗就立即「現況結案」。 當時中科院負責的「新三彈」(雄2E巡航飛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與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之中,雄風2E、雄風3兩案面臨「現況結案」的壓力,全院士氣低迷。在2004年,當時剛上任的中科院院長龔家政中將特別拜會已退休的「雄風飛彈之父」韓光渭請求協助;韓光渭評估狀況後,建議找回已經退休的前飛彈所所長王德勝(在以色列取得數學博士學位)擔任總顧問。王德勝接下總顧問職後,帶領研發團隊從2004年8月起,花兩個月時間仔細檢視已製好的試射用飛彈,發現關鍵的零件焊接點「位置不對」,沒有按照標準程序安裝,於是重新再製造一枚新彈;這枚新彈是中科院在雄二E巡航飛彈專案製造的第七枚飛彈。在2004年10月底,雄風2E在台灣南部飛彈進行第六次試射,終於獲得第一次成功。試射當天,包括龔家政在內,不少人跪地祈禱。隔年(2005年)春天,雄風2E第二次試射成功(八號彈),終於擺脫「現況結案」危機,爭取到雄2E的量產預算,使中科院士氣大振。 除了雄風2E之外,另一個面臨「現況結案」的雄風3型超音速反艦飛彈,也在王德勝的領導下克服難關;最後雄風三型不僅擺脫「現況結案」,且是「新三彈」中,構型最早確定並進入量產的飛彈。 依照2022年11月1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龔家政先生訪問紀錄」,陳水扁總統任內非常重視雄二E巡航飛彈計畫,他任內在國防部長李傑陪同下,前後到屏東九鵬基地視導測試不下四次。有次龔家政向陳水扁簡報,飛彈試飛預定途徑如有商船經過,演習計畫就不能執行;萬一飛彈在飛行途中意外墜毀打到商船,可能會釀成國際事件。由於當時無法保證絕對安全,龔家政建議那次的演習按照規定取消;陳水扁總統則表示:「龔院長,我難得來一趟,可不可以儘量去做。」這時李傑部長說,演習不要停止,發生問題我負責。當時龔家政也立即向陳總統與李傑部長報告,會遵照指示演習,如果有任何意外願意負全責。龔家政提到有一次雄二E「B型彈的演習中,「鯤鵬引擎」失效,飛彈在中途落海;在場的陳總統很嚴肅地說:「礱院長,我們一定要把引擎做成功,這個任務要全力加速完成」。還有一次陳總統來看演習,中科院準備飛彈的電腦飛行模擬圖,只見飛彈沿著不同的地形飛行,之後飛越臺灣海峽,直撲中國內陸,並且做了各種高低組合、迴避等動作,直到擊中遠方目標;那次的試射成功,是一場圓滿的演習,陳總統十分滿意,隨行的國安會祕書長邱義仁也喜形於色。
雄風2E初期量產(戟隼專案) 從2008年起,國防部以代號「戟隼專案」,編列340億新台幣生產240多枚雄風二E反艦飛彈量產案,從2008年執行到2019年,並於2020年初結案(日後資料指當時生產數量為245枚)。雄風二E裝備於防空暨飛彈指揮部飛彈791旅所轄2個營(共6個連)的「雄二E」連隊。在2012年5月,台灣軍方高層透露雄風2E已經部署,彈體長度在介於雄風三型與美國戰斧飛彈(約6.25m)之間,首先部署於岸基陣地,未來可能發展出艦射型等其他版本。2017年3月1日,防空飛彈指揮部自國防部參謀本部移編空軍司令部,改名為「空軍防空飛彈指揮部」,因此「戟隼專案」名稱改為「飛戢一號」專案(一說是受到共諜案影響);在民國107年度(2018年)的國防預算書中出現「飛戢二號」預算、民國108年度(2019年)出現「飛戢三號」預算,應該都是雄風2E量產的後續。雄風2E量產至2020年結案。「上報」稱,雄風二E量產執行期間,性能升級計畫也同時進行,包括將多項組件微型化以及改從歐洲獲得所需要的組件。量產型雄二E巡航飛彈帳面射程為600公里,實際真正射程可達近800公里。 依照2019年11月25日「上報」報導,2008年中科院進行雄風2E巡航飛彈作戰測評,測試的飛行路線是從屏東九鵬基地發射升空,飛行到蘭嶼外海轉折到綠島後再飛回九鵬,這樣飛一圈至少200公里;只要相同航道飛三圈,飛行距離就達到600公里,然後命中海上靶船,因此驗證雄風二E有600公里級的射程。依照2018年4月23日「上報」報導,中科院專案小組針對引擎等關鍵組件進行性能提升,以純手工精心製作之下,打造了將近10枚增程型雄二E巡航飛彈;在2008年2月29日總統大選前一個月,雄風2E增程型進行首次作戰測評,同時也進行代號「W-99」的雲峰高空高速中程飛彈推進器;當天雄風2E飛了九鵬到蘭嶼、綠島的路線共五圈,飛行時間換算的飛行距離為1200公里左右,因此驗證了具有1000公里級的有效射程;而雲峰高空高速中程飛彈推進器則是用火箭將飛彈推升到250公里高空後,火箭推進器脫離並點燃飛彈本身發動機,飛彈加速到3馬赫之後在導引系統控制之下,完成測試評估作業。飛行測試結束後,在空中的雄風2E飛彈在空中遙控引爆自毀。 2018年漢光34號演習中,曾於屏東九鵬基地發射雄二E型飛彈,成功命中目標。 依照2021年09月23日「上報」報導,在民國107年(2018年)國防部預算書中,空軍後勤與通資業務的「其他」:第112項為「雄昇系統飛彈武器裝備後續維護經費」委製案(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總計4452萬元新台幣;第113項為「雄昇武器系統指管通情裝備後續維持案」委製案(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計需1322萬元新台幣;這是「雄昇」武器系統相關項目首次出現在公開預算文件中,當時引起外界注意。在民國108年(2019年)國防部預算書中,第385頁空軍後勤與通資業務其他項目中,第98項為「雄昇飛彈18年延壽驗證案」委製案(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需3839萬元新台幣;第99項「雄昇飛彈系統裝備維護」委製案(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計需7345萬元新台幣。「雄昇飛彈18年延壽驗證案」項目顯示「雄昇」武器系統已經服役18年(約2001年起)。 2021年9月20日,「聯合報」透過管道取得空軍「戟隼專案」部署雄風二E陸攻飛彈發射車的照片,此輛發射車屬於北部某連執行首批「戟隼專案」(約2008年)換裝時的整備畫面,畫面中還包括飛彈發射車、射控車、微波通信車等。飛彈車本身隨車附掛有偽裝網,機動時即緊密包覆,因此後側彈箱曝光影像十分罕見。
雄風二E的研發量產過程與美國的阻撓 在2019年11月中旬,曾任立法委員助理、國家政策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揭仲披露的消息,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之後,軍方就對中科院下達發展雄風2E巡航飛彈的研發任務。台海飛彈危機後,美國柯林頓政府針對台灣的防務需求展開研究評估;台灣與美國都感受到中國彈道飛彈的巨大威脅,遂同研討因應措施。在評估過程中,美國同意協助台灣建構以愛國者三型為核心的飛彈防禦系統,隨後愛國者三型落實到2001年4月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批准的對台軍售包裹之中;但當時台灣也打算研發可以主動攻擊中國大陸軍是目標的巡航飛彈與彈道飛彈,美國則始終不表贊同,多年來總是私下勸阻台灣不要發展這類攻擊性武器。 在2003年底,陳水扁總統不顧在野反對以及美國勸阻,執意推動「公投綁大選」,美方開始升高對台壓力;不僅導致喬治.布希總統在白宮當著中國總理溫家寶的面,公開表示「反對台灣領導人片面改變現狀」。當時中科院力經至少8年努力,雄風2E巡航飛彈項目在2005年完成連續第二次成功試飛、獲得重大突破之後,美國也開始升高對台灣的壓力,從原本的私下勸阻變成公開喊話,光是2005年到2007年6月就超過十次,包括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當時剛卸任副助理國務卿的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現擔任川普政府國防部助理部長)、甫卸任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廉.佛倫(William Fallon)等人外,也包括當時在職的美國國安官員,如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亭(Timothy Keating),以及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John Negroponte)等。在陳水扁第二任期,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因諸多原因而逐漸惡化,包括陳水扁政府過激的台獨言論舉動如將「台灣加入聯合國」納入公投,為兩岸與中美關係帶來不必要的緊張。 除了透過卸任官員、智庫專家以及現任官員向台灣喊話表態外,美國也對台灣取得巡航飛彈關鍵組件與技術進行限制。從2007年1月起,美國國務院延長了審核出口台灣的軍用精密零組件審查期,從原本的4個月延長到10個月甚至1年,避免陳水扁政府在2008年任期結束前獲得巡航飛彈,為台海情勢帶來變數。同時美國也透過管道,向當時可能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獲勝的國民黨表達反對台灣發展巡航飛彈的立場。除了雄風二E之外,同時期中科院研製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的部分關鍵組件同樣遭到美國封鎖,需要另覓來源。 在2007年10月17日立法院國防/預算聯席會審查民國九十七年度(2008年)國防機密預算時,代號為「戟隼案」的雄二E巡航飛彈量產案的38億新台幣預算成為攻防焦點,國民黨立委蘇起認為這會造成兩岸局勢緊張而要求全數刪除,不但民進黨立委反對,國民黨立委也不贊成,在場備詢的國防部副部長柯承亨更罕見的兩度上台發言為「戟隼案」預算護航;軍方官員答詢時表示,現在連南韓都在研發巡航飛彈,但進度落後台灣;因美方管制極嚴,不少核心技術都是中科院自行研發掌握,不量產太可惜。最後,立法院院會決議,刪除「戟隼案」三分之一預算,另外三分之一凍結。 當時擔任立委助理的揭仲表示,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國安團隊討論前一年遭立法院凍結的「戟隼專案」預算如何處理(當時美國依舊表態反對)。主張執行量產的參謀本部成功爭取到包括國安會、新任國防部長陳肇敏與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主要成員的支持。在2008年6月,包括國安會在內的整個國安體系達「應執行量產雄風二E、2008年預算解凍」的共識,此一共識後來雖一度出現鬆動,但六月下旬又再度達成共識。當時的外交國防委員會召委林郁方罕見召開委員會處理;過程中民進黨立委雖以程序問題提出質疑,但在林郁方的強勢主導下,仍順利通過解凍。 雖然「戟隼案」量產預算獲得解凍,但美國仍維持相關的技術管制,中科院只好尋求其他替代來源,使得第一個雄風二E作戰單位的成軍時間延後。但最後中科院依舊攻克所有美國封鎖的關鍵技術與零組件,完成了雄風二E的研發與生產。 依照2004至2007年擔任中科院院長的龔家政中將的口述回憶錄,飛彈導引系統裡的陀螺儀(關係到飛彈準確度與穩定性)有分為五級,精確度由低到高分別是:低精度陀螺儀(大於10°/h)、戰術級陀螺儀(1~10度/h)、中精度陀螺儀(0.1~1度/h)、導航級陀螺儀(0.001~0.1度/h)以及戰略級陀螺儀(小於等於0.001度/h);而先前美國只出售精度約1度/h的戰術級陀螺儀給台灣,相當於民航機導航或軍事近程戰術武器系統的等級,用於射程200公里以內的飛彈影響不大,但射程超過200公里以上就會有很大的偏差。長程戰略性武器的陀螺儀,精確度需要到0.1~0.001度/h的精確度;而飛彈和潛艦上指引方為的陀螺儀,精確度要求都比商用更高,更精準而穩定。後來,美國突然連精確度1度的陀螺儀都不賣給台灣(應該就是美國約在2006年開始的政策,發聲在龔家政擔任中科院院長任內),如此中科院雄風系列反艦飛彈就會無用武之地了。龔家政提議,是否能在台美高階軍售會議(華美會議)中,將精度0.1度的陀螺儀列入採購清單;然而,有經驗的人告訴他,台灣列了也不會被接受(龔家政的說法是這些禁令與軍售利益有關,如果台灣不能自行產製反艦飛彈或巡航飛彈,就只能向美國購買)。 此時,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裡,有位美國退休歸國的博士,他在美國某國防產業會曾有參與製作核子潛艦導航系統用光纖陀螺儀(FOG)的經驗;核子潛艦的陀螺儀精度要求更高,因為核子潛艦長期海中潛航,潛航時間長、距離遠,不會經常上浮更新導航資料,對導航精確度要求極高。光纖陀螺儀可以敏銳感應潛艦方向變化,提供十分精確的轉動資訊,而且比較不受軸間振動、加速度與衝擊等因素干擾,適合用於高效能遠距離戰略導航級系統。龔家政親自去拜託這位專家,請他協助研製光纖陀螺儀,最後就做出來了,能用於中科院的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雄風2E巡航飛彈以及天弓系列防空飛彈上(不過這也應該是用來促使美國鬆綁相關技術限制的籌碼,2018年美國政府鬆綁對台灣各項軍事技術輸出限制之後,台灣仍大量向美國申購高精確度雷射陀螺儀組件,尤其是2023年台美簽署的MTCR生效後,美國更廣泛地提供軍規等級機敏性飛彈組件供台灣自製飛彈使用)。 「鯤鵬引擎」的研製過程 在2014年12月9日,中科院在位於台中的航空所展示雄風二型E使用的「鯤鵬」渦輪扇續航發動機以及微渦輪發電系統;依照當天於航空展出的公開資料, 「鯤鵬」引擎自民國87年(1998年)5月開始研發,分三階段發展(分別是火、燃燒,核心引擎,全引擎等三個階段),民國88年(1999年)11月進 行全引擎研發測試。此種小型渦輪扇引擎可用於長程次音速飛彈、靶機,日後衍生還能運用在無人航空載具(UAV)甚至UCAV無人作戰飛機上。中科院宣稱相 叫於雄風二型的渦輪發動機,「鯤鵬」體型更小、更省油。 依照2022年11月1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龔家政先生訪問紀錄」,雄二E型飛彈研製過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A型彈」射程僅500公里,第二階段「B型彈」達到1000公里。「B型彈」發動機與A型不同,B型彈使用渦輪扇引擎(turbofan engine)推進系統(A型彈應該是使用渦輪噴射),油耗更經濟,飛行距離更遠;而中科院發展渦輪扇發動機的代號為「鯤鵬」。龔家政當院長(2004年上任)時,這個鯤鵬計畫已經進行十來年了,主要由中科院臺中院區的航空所負責。龔家政透露,渦輪扇非常精細,製作難度高,當時他們把這個工作大部分外包出去,請美國製造戰鬥機的退休資深技師來臺指導,但還是做不成,一直沒辦法測試成功。 龔家政權衡整個狀況,決定更換「鯤鵬計畫」主持人(主要是斬斷此計畫與外包商的不當關係),同時把「雄風計畫」副主持人葛平亞(史丹佛大學博士)調去當材料所所長。葛所長與中科院五所冶金組組長薄慧雲博士,兩人對鯤鵬引擎成功發射居功厥偉。龔家政當時用了一個「工件不落地」的政策,也就是台中工作平臺上的小渦輪扇引擎,若是有任何疑問,立即直接運送到桃園龍潭中科院本部,進到所裡的相關實驗室去研究改進。葛所長費了很大心力要找出問題所在,查閱大量文獻,找到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文章,據此做了一些修正。後來「鯤鵬引擎」在龔家政卸任中科院院長之前完成,緊接著雄二E的「B型彈」試射成功,遠遠超過原來預定的1000公里距離。龔家政表示,他上任中科院院長之初完成雄二E的A型彈試射,卸任時完成雄二E的B型彈試射,應該算是圓滿達成這項艱鉅的任務。龔家政表示,美國透過情報,發現中科院克服困難完成巡航飛彈的研製,頗感意外;台灣憑一己之力造出渦輪扇發動機、完成「鯤鵬計畫」,令美方十分驚訝與佩服。 在2019年11月中旬,中科院長杲中興在媒體訪問時透露,當年他率領團隊研發「鯤鵬引擎」(雄風2E使用的渦輪扇發動機)項目,關鍵零件使用美方提供的金屬加工技術手冊來鑄造,卻全部失敗,早期的測試中發動機運轉極短時間就燒毀,後來發現這些是美國故意給的、有問題的數據;中科院靠蒐獲中國上海金屬工業研究中心出版的技術刊物,包括為導彈零件材料所作的實驗據數,才解決了關鍵渦輪盤等零件的鑄造技術。杲中興不證實「鯤鵬引擎」用途,但咸信就是雄二E巡航飛彈的渦輪扇發動機。 杲中興透露,中科院作十顆、百顆引擎,每顆工差尺吋都不一樣;引擎所需的超合金組件如何搭配能讓引擎壽命可最長,任何設計工具都無法事先預測,因變因太多,只能靠實驗結果量測。後來杲中興團隊在外部作一個軟金屬套件,讓零件去磨,直到引擎耗損後,再拆開檢視磨損情況,然後反推各個零件如何搭配。 杲中興表示,鑄造引擎所需超合金零件十分困難,金屬熱處理熔解容易,但冷卻速度難以控制,速度略有差異結晶就不同,產生裂痕與瑕疵。杲中興說,當時他帶領的中科院團隊使用美方提供的金屬加工技術手冊來鑄造這些超合金組件,全部失敗,怎麼作都壞,發動機運轉壽命不長、組件有裂痕,後來才發現美國故意給有問題的數據。杲中興說,從材料成分到加工程序,一開始若沒有作實驗去定義規範,後面的東西都不對;美國的技術資料只告訴趨勢,要到作引擎等級零組件,從材料成份到加工程序,到熱處理的冷卻溫度的梯度,全部都是關鍵。杲中興形容台灣與美方關係是「frenemy」(亦敵亦友)。 杲中興透露,後來中科院找到上海金屬工業研究中心導彈零件材料所出版的實驗據數,依照期中的程序,才終於成功;這本書記載的樣本分析資料,比美方提供給中科院或台灣一般業界金屬加工手冊都更為精準。當時中國軍方不懂得珍惜那些資料,當成教科書在賣,中科院方面當時取得那本書,如獲至寶,終於解決渦輪盤鑄造技術。 增程型雄二E:雄昇巡航飛彈 在2021年1月11日,台灣中央通信社引述台灣軍方人士指出,因應中國大陸近期文攻武嚇不斷,增程型雄2E巡航飛彈已小批量撥交國軍部隊服役(如同前述,增程型雄風2E在2008年2月29日進行首次作戰測評,飛行距離約1200公里)。軍方人士透露,增程型雄2E射程1200km,相較原先射程約600公里的雄2E飛彈增加一倍,具備「源頭打擊能力」,能打擊中國非沿岸的軍事設施。 依照在2021年9月16日行政院通過的2400億元「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特別預算案內容,「雄昇飛彈系統」在民國111年至114年度(2022~2025年)編列170億元新台幣。 依照2022年3月上旬國防部送交立法院「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書面文件,「雄昇飛彈」為地對地巡航飛彈,屬遠距精準武器,對敵主要威脅之戰略目標,擴大反制作戰成效;這是軍方首次透露「雄昇飛彈」信息。根據此指出,雄昇飛彈與雄二飛彈是共用生產線。相關人士透露,「雄昇飛彈系統」就是雄風2E地對地巡航飛彈的增程型,射程估計為1000至1200公里。根據國防部報出,「雄昇飛彈」與雄風二型飛彈共用生產線,兩者合計的年產能目前為81枚;中科院新造飛彈量產廠房於2022年6月完工啟用後,未來雄風二型與雄昇飛彈年產量合計可提高到131枚。
(上與下二張)聯合報在2023年8月16日公布當天凌晨在屏東九鵬試射 「雄風二E」陸攻飛彈的連續片,固態助升火箭推動飛彈升空後拋離, 然後啟動渦輪續航發動機。
2023年8月16日凌晨4時,屏東九鵬基地試射一枚雄昇(雄風2E)反艦巡航飛彈;公布的畫面中,地面目視火箭加力器脫落後,啟動「鯤鵬」渦輪扇續航發動機,隨後飛行了1小時。 「雄昇飛彈」(雄2E增程型)數據 依照2022年11月28日「菱傳媒」報導,知情人士透露,雄昇巡航飛彈(最早稱雄二E)從2008年進入小批量生產,但先前外型與數據從未曝光,只能推測相當於美國戰斧巡航飛彈。依照此時曝光的雄昇巡航飛彈外觀,尾翼採卍字型設計,而非美製戰斧飛彈的X字型尾翼。此外,雄昇彈體下方的渦輪發動機進氣口已經從雄風二型的凸出形式,改成與美製戰斧、魚叉飛彈類似的內凹式,在降低空氣阻力、提高彈體緊致度的前提下仍維持足夠的進氣量,不影響發動機運轉。根據2023年8月16日屏東九鵬基地試射的雄昇飛彈的影像,其彈體長度似乎比原本雄風二型加長。 在2023年8月17日,「自由時報」引述軍方人士消息,「雄昇飛彈」最初就是以美國戰斧巡航飛彈的性能與射程作為目標,軍方內部也將之稱為「台版戰斧飛彈」。「雄二E」初期研發成果的「A型彈」(使用渦輪噴射罰動機),射程只有500公里,與美國戰斧飛彈相距甚遠;而使用「鯤鵬」渦輪扇發動機的「B型彈」於2007年成功試射後,射程達到1000公里級,比較接近美國戰斧飛彈的水平。軍方人士稱,中科院在雄二E巡航飛彈「B型彈」的基礎上,持續改進性能與射程;此時通過作戰測評並且進入量產的「增程型雄二E」(即雄昇)陸攻巡航飛彈,射程已達1200公里,可以有效打擊中國內陸的重要軍事據點。相關人士也表示,早期美國戰斧飛彈設置在彈體後下方的進氣口,採用外凸型設計(類似台灣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到後來戰斧飛彈進入研發改良時,進氣口就改為內凹設計,以符合軍艦或是潛艦垂直發射使用。而台灣「雄昇飛彈」進氣口就採用與現在美國戰斧飛彈類似的內凹形式。
雄昇飛彈發射車
照2022年11月28日「菱傳媒」報導,雄昇飛彈原本採固定式部署,而此時量產時已經改成機動發射車部署來提高戰時存活率。「菱傳媒」稱,由於「雄昇巡航飛彈」體積重量都比較大,國防部規劃其發射車是車頭、車體一體的12x12輪「全輪驅動」特種車輛,以便在任何道路與陸外、平地與山區部署發射;原本國防部計劃在2024年之前完成12x12特種全輪驅動車輛的採購作業,以配合雄昇飛彈的量產;然而知情人士透露,有部分黨政高層與國內代理國外知名的拖車頭業者合作,計畫搶食雄昇巡航飛彈發射車的大餅;中科院在強大政治壓力下,已暫停向國外探詢並採購12×12特種輪型車輛的作業。 依照2023年8月17日「自由時報」報導,「增程型雄二E」的體型比美國戰斧飛彈更大,戰斧飛彈長度約為6.25公尺,「增程型雄二E」長度超過8公尺,比起台灣海軍現役雄三飛彈(6.1公尺)足足多出2公尺。由於體形較大,「增程型雄二E」必須使用特殊的發射車,而且每輛只能搭載一枚。 2023年台美簽署飛彈科技管制建制協議(MTCR) 在2023年8月18日「上報」報導,前一年(2022年)台灣政府高層同意後,台美雙方單獨簽署「飛彈科技管制建制協議」(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MTCR),代表台灣遵守該規範。從今年(2023年)起,美方對台開放輸出飛彈關鍵技術、組件與生產設備,涵蓋導航、控制以及火箭推進燃劑等。此外,美國也可以協助台灣進行飛彈測作業(例如飛彈在美國本土測市場域進行),相當於「準盟邦」待遇。 上報稱,台美雙方簽訂MTCR,軍方內部反對的意見相當強烈,因為美方就此可以清楚的了解中科院各式飛彈的資料與能力;而既然關鍵組件都使用美方提供組件,自然也能被美方掌握主導權。但支持者簽署MTCR的意見則認為,過去中科院研製各型戰術飛彈所需的許多精密導航、控制系統、推進劑製程等機敏技術因為被美方管制,經常被迫尋找替代方案造,成研發期程延長;而中科院最後只能用商規產品或自行籌獲的替代品,導致生產的飛彈精準度與效能都有不確定性,性能自然大打折扣。簽署MTCR協議後,美方解除對台灣的管制,並可獲得美方的飛彈技術支援,現階段就能大幅提升中科院各式飛彈的精準度與性能,最後是在政府高層拍版定案後與美方簽署MTCR協議。 「上報」稱,台美簽署的MTCR協議,模式會比照韓國先前研發「玄武」系列地對地巡航飛彈。美方解禁並對台灣支援飛彈相關技術後,中科院首先提出向美國申請取得軍規等級的導航與控制系統,這些組件已經在測試,並陸續安裝在先前依照「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而增購的增程型雄二E飛彈(雄昇飛彈)。除了導航控制組件之外,美國也會出售先前管制、用來生產飛彈推進劑燃料的技術與生產設備,可靠度與能量密度可望比中科院現有飛彈燃料推進劑進一步提高,增加飛彈的射程與性能。 又,雖美國對台灣全面解除戰術飛彈的技術管制,但用來追蹤飛彈軌跡的雷達目前仍在管制中;此時台灣軍方與中科院使用超過30年的RIR-778型追蹤雷達,擔任每次飛彈測試的軌跡追蹤任務。 「上報」稱,台灣加入MTCR協議,受益最多的會中科院「擎天」衝壓發動機超音速巡航飛彈(原本的雲峰高空高速巡航飛彈),此飛彈射程據稱長達2000公里以上;不僅擎天飛彈的導航控制系統全面更新為美製軍規產品,而且美國可以協助台灣的測試作業,解決台灣本身缺乏適合場域試射的問題。據了解,蔡英文總統執政後(2016年),積極規劃量產雲峰飛彈計劃,一開始仍採當年雄二E巡航飛彈一邊研發、一邊生產模式進行,2019年首度以代號「飛戢二號」編列10年共136億餘元新台幣的量產預算,準備啟動量產,而配套的子計劃先後包括衝壓發動機的「擎揚」、推進系統的「麒麟」、控制系統的「奇萊」等各項專案。 這個時期,雲峰飛彈不斷改進,最早「雲峰一型」使用4個綁綑式固態助升火箭(衍生自天弓飛彈),隨後精進的「雲峰二型」改成彈尾單節式固態助升火箭(包含衝壓續航發動機的飛彈本體則不變),從構型上像是拉長並放大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經各個專案分別進行系統測試,在2021年完成整合研發,因應日趨嚴峻的台海情勢而啟動量產計畫;經中科院重新估算量產計劃,量產預算比原先可減少1億元新台幣,成為135億餘元新台幣,量產完成時間表從原訂2029年提前到2027年完成,整個計劃代號正式改名為「擎天超音速巡航飛彈」。 雲峰飛彈在測試階段,多次測試時,助升火箭都將飛彈推動到預定的高度並成功脫離,隨後飛彈本體的衝壓續航發動機順利點火飛行到預定的速度。然而,由於全實彈最終作戰測試需要有長距離的測試場欲,台灣周邊沒有能夠有效測是的場域;台灣的飛彈測試多半都由屏東九鵬基地發射。先前雄風二E巡航飛彈測試時,以設置導航點多次環繞全台的方式來達到測試項目所需的總航程;而許多飛彈測試估算是否能達到預期射程,都在屏東上空進行「無限高」試飛,利用最後能達到的高度推算性能是否滿足需求,但這畢竟與實戰射擊有所差距。更何況,每到中科院試射飛彈時,中國解放軍軍機與船艦經常在附近海域與空域出沒蒐集情報,所以最終雲峰飛彈沒有進行全實彈最終作戰測試,這讓台灣國防部一度對量產計劃有疑慮。 而在美方簽簽署MTCR協議後,美方也表達未來可在飛彈測試上進行合作,例如可能提供美國本土的測試場域(美國新墨西哥州白沙測試場或加州外海穆古角測試場等);因此擎天巡航飛彈順利月底(2023年8月)啟動量產計劃。
擎天巡航飛彈長度超過10公尺,推進火箭直徑1.2公尺,是至此中科院研製過最大最長的飛彈。擎天巡航飛彈採機動發射車部署,發射車規劃是一輛載運一枚擎天飛彈;中科院評估的選項包括捷克12輪驅動的12X12特種輪型車,以及愛國者飛彈使用的美製M977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Heavy
Expanded Mobility Tactical
Truck,HEMTT)當作拖車,最後選項會送國防部核定後。2020捷克參議院議長與與布拉格市長訪台開始,捷克跟台灣就開始強化軍備交流商談可能合作;2023年3月25日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率團訪問台灣後,消息傳出捷克向蔡英文總統表達,有意參與台灣的「陸軍輕型戰術輪車」、雷霆2000多管火箭8X8輪型發射車以及雲峰超音速巡航飛彈使用的12X12載重車,技術合作在台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