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軍12項造艦計畫(2016年)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未來二十幾年的造艦規劃,共提出12項。此為預定用來取代紀德級飛彈驅逐艦

「新一代主戰艦」的草圖,概念可能延續先前取消的ACS小神盾艦,裝備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防空飛彈

、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反艦飛彈等系統。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海軍專案代號為「鴻運計畫」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示意圖,打算取代成功級、康定級等

現役巡防艦。裝備相位陣列雷達、垂直發射防空飛彈、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反艦飛彈等系統。

海軍專案代號為「震海計畫」。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多功能人員運輸艦」示意圖,具有小口徑機砲、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

可根據任務需要攜帶反艦、防空飛彈來分擔一部分作戰任務。海軍對此計畫專案代號為「迅能計畫」,採用與

「震海計畫」飛彈巡防艦相同的艦體設計;不過「迅能計畫」優先度低於「震海計畫」。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潛艦國造」示意圖。海軍專案代號為「海昌計畫」。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

,就是陀江號大型雙體飛彈攻擊艦的量產計畫。海軍專案代號為「承海」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快速佈雷艇」示意圖,能由海軍現有的旭海號(LSD-193)

以及規劃中的船塢運輸艦來搭載與部署。海軍專案代號為「永捷計畫」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新型救難艦」示意圖。海軍代號為「安海計畫」。

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公布的未來造艦計畫中的「海洋測量艦」示意圖。

 

在2017年8月16日世貿航太國防展中首度展出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計畫)模型,艦上裝備

76mm快砲、32管垂直發射器、兩組四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兩門30mm機砲、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一架反潛直昇機、固定式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等裝備。由於台灣海軍堅持要求排水量在4500噸級,

中科院研製的迅聯戰系與四面固定式被動相位陣列雷達體積重量無法適配,導致2019年起此項目就

裹足不前,遲遲無法順利執行;即便中科院的相列雷達、迅聯戰系、海弓三防空飛彈於2020年在

高雄號測試艦(LCC-1)完成各項實彈評估測試,台灣海軍還是在2023年度將「震海計畫」取消,

以「新一代輕巡防艦」取代。

「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原本考慮使用與「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相同的平台設計,不過最後從美國Vard Marine Inc

引進Vard 7 125船型;而美國海岸防衛隊中型海事安全艦(Maritime Security Cutter, Medium)傳統級(Heritage class)

巡防艦就使用同一家公司的Vard 7 110船型,這是台灣海巡署首次同步引進美國海岸防衛隊最新船型。

在台船高雄總廠試航階段的第二艘海巡4000噸級救難巡防艦新竹艦
(CG5002),攝於2021年10月30日。


(上與下三張)海巡4000噸級救難巡防艦首艦嘉義艦(CG-5001),攝於2022年10月22日高雄港第三船池






 

──by captain Picard

 


 

 

2014年:「未來15年兵力整建願景」 首度曝光

在2013年8月,台灣海軍陳永康上將接任海軍司令,隨後積極規劃台灣海軍未來15到20年之內的艦隊汰換工作。在2014年1月,台灣海軍 總部首度公布「未來15年兵力整建願景」 ,內容包括2艘兩棲船塢運輸、11艘沱江級雙體飛彈快艇、10到15艘級中型巡防艦(推測2000噸級)、四艘配備先近防空系統的驅逐艦等。同年9月17 日漢光演習期間,台灣海總對外公布更具體的未來20年造艦計畫,內容包括4艘配備先進防空系統的萬噸級驅逐艦(咸信將取代基隆級)、10到15艘3000 噸級巡防艦、兩棲船塢運輸艦,以及4至8艘1200噸至3000噸的柴電潛艦等。 這是台灣海軍首次提出全面性的計畫來汰換1990年代構建的「二代艦」,因此堪稱台灣海軍的「三代艦」。

2016年6月:12項造艦計畫

在2016年4月初,當選台灣總統(5月20日就任)的民進黨籍蔡英文宣示,上任後全力支持「潛艦國造」,粗估在接下來20年內投入8000億新台幣的經 費來支持包含「潛艦國造」在內的海軍各項造艦案。在2016年4月下旬,消息人士指出,即將執政的民進黨為了兼顧資源分配的平衡性,對2014年台灣海軍 提出的「15年兵力整建計畫」的清單不可能全部執行,有限的國防資源不可能一半投入船艦項目。即將執政的總統蔡英文聽取國防部簡報時表示,「國防自主」項 目聚焦於潛艦國造與自主研發新一代空軍教練機,未提及水面艦部分。

在2016年6月20日,台灣海軍司令部公佈未來12項造艦計畫,包括「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鴻運計畫)、「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迅能計畫)、「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承海案,陀江艦後續量產計畫)、「潛艦國造案」(海昌計畫)、「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計畫)、「新型救難艦」(安海計畫)、「快速布雷艇」(永捷計畫)、「新型海洋測量艦」、 「新一代主戰艦」、「新式港勤拖船」和「陸戰隊特戰裝備」,從民國107年執行到民國129年(2018至2040年),粗估總共將耗資4700億新台 幣。這12個項目中,新型船塢運輸艦優先在2017年執行(2016年完成合約設計),緊接著執行「快速布雷艇」、「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這幾個案子 概估投資到民國114年約(2025年),總金額約600億新台幣。其中,「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是用來替代現役成功級、康定級的新巡防艦 ;而「新一代主戰艦」就是先前規劃用來紀德級的防空驅逐艦,設計概念延續1995年取消的ACS先進戰鬥系統(小神盾),排水量可能介於 6000~8000噸,數量可能建造4至6艘,預估在2018~2019年左右開始執行。

此項報告中,台灣海軍司令部簡述了這些造艦計畫的概略要求,分別如下:

新一代主戰艦

1.提供承載人員、裝備與相關支援可靠與安全之結構負載能力。

2.具備安全與可靠航行所需之動力與電力系統。

3.具備安全與可靠之目標、電子、聲訊、通訊與偵蒐能力。

4.具備氣、水、油及其他支援系統之輔機安全與可靠能力。

依照2017年3月年度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布的資料,新一代主戰艦艇模擬數據為尺寸180 x 25 x 8m,排水量8000噸,航速32節,續航力6500海里。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計畫)(2023年度取消)

1.七級風力下可執行任務

2.十級風力下安全航行,在100節橫風、三艙破損情況下仍維持一定穩度

3.具裝載與執行多功能任務模組能力

4.自動化船用科技

5.降低操作人力需求

6.具低雷達截面積、低紅外線、低噪音。

海軍將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專案稱為「震海計畫」,使用與「迅能計畫」快速人員運輸艦(見下文)相同的艦體設計。

依照2017年3月年度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布的資料,新一代巡防艦模擬數據為尺寸135 x 15 x 5m,排水量40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4500海里。而在2017年5月16日台灣海軍在高雄舉辦「新一代巡防艦」第一次邀商說明會中透露的資料,「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全長約138m、寬約16.5m,排水量約4500噸, 船速約27.5節以上。

在2017年5月5日,國防部首度公告「高效能艦艇後續艦(承海案)合約設計等四項專業服務案」的開放投標(此為限制性招標 包,包括承海案相關的「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合約設計」、「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監造專業服務案」,以及「快速布雷艇(永捷案)合約設計」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案)合約設計」等四項 ,總預算3億1602萬餘新台幣,因為只有船舶中心參標、投標廠商不足三家而在7月5日公告廢標。第二次招標在7月6日釋出,預算金額不變,7月18日開標,只有船舶中心投標,最後宣告廢標;隨後海軍立刻再度招標,船舶中心仍是唯一的投標者。在2017年8月29日,國防部正式公告「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合約設計等四項專業服務案」決標,由船舶中心得標,決標金額3億22萬元新台幣,履約時間約7年,從2017年8月18日至2024年12月31日。

然而,由於台灣海軍對於中科院研製的艦載相位陣列雷達與戰系是否達標,有許多意見紛歧,從民國108年度(2019年)起就年年延宕,編列的年度預算大多數無法執行,最後只好繳庫。台灣海軍堅持「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排水量是4500噸級,還要擁有工作距離300公里以上的四面固定式相位陣列雷達,並堅持要用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這樣的世界第一流規格,與中科院實際的技術儲備差距太大。中科院在「震海計畫」啟動之前,就依照海軍需求開始發展新一代艦載防空戰系,以中科院現有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和配套被動式機動相位陣列雷達為基礎,系統規模必需要六千噸以上的船艦平台才適當,根本無法裝備於4500噸的艦體。即便在2020年內包括整套「迅聯」作戰系統、相位陣列雷達、海弓三防空飛彈系統在改裝的高雄號(LCC-1)實驗艦上陸續完成全功能實彈測試,中科院表示完全達成原訂目標,但台灣海軍仍認為中科院的裝備不符合「震海計畫」要求。雖然中科院也展開了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研發工作,但由於起步較晚,開發進度跟系統成熟度趕不上「震海計畫」的期程。在民國112年度(2023年)國防預算中,「震海計畫」確定取消,由「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替代。 

 

兩棲船塢運輸艦(鴻運計畫)

1.可裝載AAV7兩棲突擊車、通用機械登陸艇(LCM)。

2.基本之自衛防空、核生化防護能力。

3.具備執行兩棲登陸作戰所需電腦兵棋圖臺,以利指揮官掌握戰場(任務)全景。

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迅能計畫)

1.採多功能模組化設計,可搭配不同模組整合(如艦載式偵蒐系統、無人載具、醫療貨櫃、防空飛彈及反艦飛彈等),依任務需求裝艦運用。

2.可搭載步兵連,並具備醫療作業室及病床,執行快速人員、物資運送或醫療援助等任務。

3.可於7級風力(含)以下執行任務,10級風力(含)以下安全航行。

4.駕駛臺、戰情室、機艙等部位操控臺,採統一、標準化設計,並具雙迴路備援功能,確保故障時由其他部位操控臺替代,以提升艦艇安全係數,確保艦艇航行安全及具氣密防護設計,增強核生化防護能力。

5.具備直升機飛行甲板及機庫,可提供海軍反潛直升機及空軍海鷗直升機起降與駐艦功能。

6.具備指管監偵能力,配置搜索及導航雷達、中口徑火砲及近迫武器系統。

7.具備海上整補、醫療能量及艦載式偵蒐系統。

在2015年12月15日,國防部公佈名為「迅能計畫合約設計」的商業服務標案的公告預告;外界曾推測這是以「迅海」為基礎的放大型雙體作戰船艦的方案 ,不過實際上這就是多功能人員運輸艦的海軍專案代號。

「迅能計畫」設計合約標案在2015年12月15首度公告,預算金額4905萬元新台幣,第一次投標只有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究發展中心(船舶中心) 投標,因而流標;2016年4月13日第二次開標,到4月22日再次流標。依照海軍官員解釋,受限於國內的採購法令,「合約設計標案」的得標廠商就不能進一步承包造艦工程,因此台灣各大船廠不會參與投標;而台灣唯一有資格設計軍艦的單位,只有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究發展中心(船舶中心)。依照過去幾次合約設計標案的慣例,屬於公營財團法人的船舶中心為避免「與民爭利」,都不會參與第一次投標,第一次標案投標者未達三家,自然會流標。第二次投標不受首次標案「至少三家投標者」的規定,此時船舶中心才參與,並與海軍議價; 然而由於此次海軍的預算過低,開出的底價與船舶中心的報價落差超過20%,超過議價範圍,因而在2016年4月22日第二度流標。「迅能計畫合約設計」的第三次標案在2016年5月10日公告,在5月23日完成決標,由 唯一參與投標的船舶中心得標 ;第三次投標中,海軍的預算仍為4905萬元新台幣,而此次船舶中心的決標金額為4765萬元新台幣(底價為4769萬3468元新台幣),合約執行期間從2016年5月26日到2017年6月15日。

依照民國104年內(2015年)海軍司令部關於迅能計畫的檔案文件記載,「本案迅能計畫自本軍開始規劃迄今,歷經改變船型、調整噸位等設計變更未決,惟依建軍規劃期程應於105年度開始執行合約設計工作,本案已順利與得標商船舶中心完成簽約,105至106年依擇定載臺構型執行迅能計畫合約設計工作,106至107年運用其載臺設計成果接續執行震海計畫合約設計工作」。這顯示迅能計畫合約設計工作開始之前,曾經過船型變更以及噸位調整(外界推測一開始可能打算使用「迅海」的雙體構型,後來改成傳統單船體)。 例如,2015年11月30日「風傳媒」報導,時任國防部副部長陳永康擔任海軍司令期間,研擬「15年兵力整建願景」時,有一種構想是以500噸級沱江型為藍本並放大到2000噸級,稱為「迅海二階段」計畫(簡稱迅二),裝備相列雷達、垂直發射系統以及具備多目標接戰能力的戰鬥系統;但海軍內部評估此構想風險過大,加上預算考量,此計畫更名為「二級戰鬥艦」,除了雷達匿蹤穿浪型雙船體之外,又加入比較傳統的單船體2500噸級艦選項(類似韓國蔚山艦);然而,此舉引發海軍內部質疑是否在走回頭路。在2016年2月,「風傳媒」有報導進一步披露,台灣海軍於2015年底啟動迅海二階段「迅能計畫」,沿襲沱江型艦使用的雙體穿浪構型,建造三艘2500噸級雙船體防空巡防艦,搭載「迅聯戰系」,並配備48管垂直發射器。

迅能計畫合約設計完成之後,海軍將迅能計畫的艦體載台設計成果繼續用於「震海計畫」(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兩者使用共同的艦體來節省成本,而「震海計畫」建造的優先程度高於「迅能計畫」。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承海計畫)

1.五級海象下可正常執行任務,七級海象下結構與穩度無航行安全顧慮。

2.艦體採斜板式、包覆式設計,並針對艦體熱源採抑制設計。

3.採高強度與質輕之艦體結構。

4.核生化防護方面,採氣密設計,重要艙間設置防護區,防護區採內循環通風增長滯留能力;另設置人員沖洗站及噴灑系統。

新型救難艦(安海計畫)

1.雙俥、雙舵及可變螺距螺槳推進器,具艏、艉輔助推進系統,可原地360度旋轉與側向移動。

2.具動態穩定系統。可於海象4級下執行救難及水下打撈任務,並於海象5級(含)、海流2.5節以下具定位能力執行救難作業。

3.可拖帶3萬噸(含)以上之船隻,最大負荷可滿足至10萬噸。

4.具備海上消防噴灑作業能力及海洋污染基本處理能力。

5.可視任務搭載水下遙控載具系統(ROV,作業深度200公尺以上)及水下救援裝備等救難系統(潛水鐘)。

6.具備救援直升機起降平台及人員救難艇。

依照2017年3月年度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布的資料,新型救難艦模擬數據為尺寸80 x 15 x 8m,排水量3000噸,航速18節,續航力1000海里。

2018年11月27日,民進黨立委蔡適應今表示,國防部已經採納他的建議,將新型救難艦換裝「安海計畫」時程大幅提前10年,首艘新艦將於2023年完工。安海計畫」新型救難艦在2018年完成概念設計,2019年度起編列首艘原型艦的設計建造預算(預計36億5800萬餘元新台幣)並展開合約設計。新型救難艦首艦的預算中,建造艦體平台部分約31億餘新台幣,採公開招標方式由國內造船廠執行;而艦上作戰、武器裝備經費約5億餘元新台幣,由中科院負責。新型救難艦首艦預定在2020年上半年決標選定承包船廠,隨後開始建造,首艦建造週期為32個月,預定2023年建成。配合潛艦國造以及更新海軍海上救難能量,目前海軍打算建造六艘新型救難艦。

新型海洋測量艦

1.具備新型海洋測量裝備。

2.具備遙控無人載具。

3.後甲板具備裝載與執行多功能模組能力。

快速佈雷艇(永捷計畫)

1.可進出旭海、鴻運等船塢登陸艦

2.載臺需具備可裝載本軍現行水雷武器之能力;另需配置反水面作戰之武器裝備。

3.具備導航及定位能力,定位信號涵蓋範圍廣、信源穩定、接收便捷,以符布雷作業定位要求。

4.新式港勤拖船

5.可360度迴旋,另配置發電機、由主機驅動之消防泵等,兼負消防任務。

6.馬力需3200匹(含)以上。

7.建造時應符合中國驗船中心(簡稱C.R.)規範要求。

8.拖船布置、結構、機器設備、艤裝配備等須符合我國相關法令之規定。

在2016年8月上半,台灣海軍司令部公開招標四項關於前述造艦計畫的技術服務案,包括「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的合約設計與監造技術服務(各為一案)、「快速布雷艇」合約設計的技術服務、「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合約設計的技術服務 。

在2018年10月11日,台灣海軍公布快速佈雷艇招標建造案(首批四艘),預算7億3831萬1000元,採用最有利標,由13名評選委員負責評分,10月19日決標(原訂16日),並在11月27日公告決標,由宜蘭龍德造船廠以7億3820萬元得標,履約時間是民國107年(2018年)11月27日至民國110年(2021年)11月27日,共計三年 。

 

2016年7月:國內造艦能量評估

在2016年7月7日國防部向立法院報告的「從海軍15年兵力整建願景及國艦國造執行現況談國防產業自主之展望」指出,海軍從民國65年(1976年) 起,分別委由台船(原中船)、中信、慶富及龍德等公司,建造港勤拖船、港巡艇、海鷗級飛彈快艇、光六飛彈快艇、綏江飛彈巡邏艦、錦江級近岸巡邏艦、人員運 輸艦、武夷號快速戰鬥支援艦、成功級飛彈巡防艦、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及沱江號大型飛彈巡邏艦等12型船艇共138艘,總花費金額1960億新台幣。從民 國106年起將委由國內船廠承造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原型艦、快速布雷艇、沱江級後續艦及107年新型獵雷艦等計4型艦,金額600億元。
 

在此報告中,海軍規畫的未來15年新建兵力包括潛艦、新一代主戰艦、飛彈巡防艦、新型獵雷艦、高效能艦艇(陀江級)後續量產、救難艦、海洋測量艦、新型兩 棲船塢運輸艦、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等型艦艇,採用批量、循環及長期方式規畫。此報告中盤點了國內現階段對於水面艦、潛艦的產製能量,以及相關計畫的執行 狀況。

在水面艦方面,目前國內船舶中心及國內船廠具有設計水面艦的能力,產製能量方面艦體建造為80%、輪機系統為60%、電機系統為60%、艤裝系統為 70%、武器系統為83%。在關鍵系統方面,國內投入經費研發包括船體塗料、主電力推進馬達、舵機、相位陣列雷達、電戰系統等相關項目,而國內無法自行研 發的部分則透過外購來獲得。總體而言,國內船廠具備載臺設計能量,並已有多型船艦的建造實績;此外,中山科學研究院具有研製戰鬥系統裝備的能量,可充分支 援,因此國艦國造風險較低。

而在潛艦國造方面,此報告指出國內現階段無潛艦設計與製造經驗,經國外技術協會執行「潛艦國造」產能評估後,在現有船廠基礎能力下,提升部分關鍵設備,透 過與國外技術協助,並整合國內外商源,可達國造潛艦的目標。報告中指出,「潛艦國造」計畫概略分為「設計」及「建造」兩個階段,設計階段重點在於獲得潛艦 藍圖與設計方案並規劃使用的裝備構型,建造階段則依設計成果來執行。此時,潛艦設計階段作業已經獲得立法院通過,預算30億新台幣,先後執行構想、初步、 合約、細部等設計程序。「設計階段」正依照程序進行採購招標作業,目前規劃由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簡稱船舶中心)擔任設計主合約商,中山科學 研究院任戰系整合合約商;待設計作業完成後,就開始建造首艘國產潛艦。

2017年度國防預算:開始執行

依照2016年9月送至立法院審理的民國106年度(2017年)國防預算書,海軍從民國106年度開始執行的新裝備建置案包括:「鴻運計畫」新型兩棲船 塢運輸艦、沱江艦量產、快速布雷艇、人攜式短程防空飛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第一階段合約設計、向美國購買MK-15 Block 1B方陣近迫武器系統(2015年底美國公布出售台灣13套,另外台灣現有八套升級為Block 1B)、新建浮動船塢塢、反艦飛彈機動發射車等8項,這些項目總經費達新台幣520億餘新台幣,民國106年度編列的預算合計約32億餘新台幣。

根據民國106年度預算書,海軍快速布雷艇總經費9億餘新台幣,分5年執行,民國106年度編列3382萬元。人攜式短程防空飛彈計畫總經費60.9億餘 新台幣,分4年執行,民國106年度編列13億元。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沱江艦量產) 代號為「承海」,第一期建造數量三艘,編列經費144.3億新台幣,分9年編列,民國106年度編列5100萬元。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第一階段合約設計計畫 總經費4905萬新台幣,民國106年度編列2452萬元。向美國新購方陣Block 1B快砲計畫總經費101.6億新台幣,分9年編列(民國106至114年度),民國106年度編列3億餘元。雄風反艦飛彈機動發射車總經費136.8億 新台幣,分7年編,106年度編列1.9億元。「鴻運計畫」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計畫總經費62.9億新台幣,分5年 編,106年度編列13億元。快速佈雷艇9.2億新台幣,分五年編列。新建浮動船塢(3800噸級)計畫總經費7億餘新台幣,分四年編,106年度編列 386萬元。

在國防部民國106年度各軍種一般裝備的編列預算中,陸軍獲得133.8億新台幣,海軍獲得127.4億新台幣,空軍獲得162.1億新台幣,此外防空飛 彈指揮獲得269億新台幣(含愛國者PAC2飛彈性能提升、採購愛國者PAC3計畫、天弓防空飛彈系統項目等)。

台船在2017年營收慘陪,任列虧損58億新台幣,原因包括因為海運市場不景氣、新台幣升值不利出口,加上諸多原因導致許多造船工程延誤而遭受鉅額罰款(例如2016年9月台船建造中的「風明輪」因颱風漂移撞毀橋式起重機,影響整個造船業務的進度期程;此外多家船東技術性延遲交船甚至撤單等,這些因素都影響台船後續船舶工期、人力與資源調配,進而連帶影響後續各案交船時間),例如希臘EAST-MID等船東撤單解約,德翔公司委製1800 TEU貨櫃輪、長榮公司委製2800 TEU貨櫃輪、新加坡GPO公司委製的半潛式海上工作船等業務都因工期嚴重延誤遭受鉅額罰款,而中鋼運通公司委製的散裝貨輪因船價低迷亦而提列5億元虧損,科技部委製的海研船進度也嚴重落後。因此,之後台船獲利目標就放在海軍的「國艦國造」政策。依照2017年底的消息,台船決定 將施作商船比例從95%下修為50%,將未來業務重點放在國艦國造以及離岸風力發電機等。

由於2017年內負責承包「康平專案」獵雷艦案的慶富集團陸續爆發詐貸洗錢到中國大陸、嚴重財務危機並遭聯貸銀行團假扣押等,引發諸多政治風暴,在2017年12月13日正式遭國防部解約。基於獵雷艦案的慘痛教訓,台海軍遂全盤檢討正在執行的各項「國艦國造」採購案,以避免再次發生行政院調查獵雷艦案所提出的五大缺失;因此,現階段多項「國艦國造」採購案都往後延遲半年,待國防部完成審視與制訂新的規範,再進行公開招標作業。受影響的標案包括:先前已經由於預算過低而多次流標的「鴻運」兩棲船塢運輸艦案,原訂在2017年底重新招標,延後到2018年1月19日才公告下一輪招標;代號「承海」的沱江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以及快速佈雷艇案原訂在2018年上半年進行公開招標,延後在2018年下半年才展開招標程序。此外,原本同樣發生爭議並在2017年流標的海軍18艘特戰作戰突擊艇與8艘硬殼充氣艇等相關採購案(當時同樣有慶富投標),也被凍結在2018年才會重新招標。

在2018年8月31日,國防部編列的民國108年度(2019年)國防預算公開部分送交立法院。其中在海軍裝備方面,在民國108至118年度(2019至2029年)編列總計316億3844萬3000元新台幣預算來建造「微型飛彈突擊艇」。其他項目方面,啟動「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編列493億6170萬9000元新台幣預算,從民國108年執行到民國114年(2019至2025年)),進行細部設計並建成首艘潛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獲得編列245億4916萬2000元新台幣,研發與建造一艘原型艦,從民國108年執行到民國115年(2019至2026年)。此外,也計畫編列36億5800萬2000元新台幣籌獲1艘新型救難艦。

在2019年2月25日,台船舉行「國艦國造本土供應商大會」,蔡英文總統也蒞臨現場。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在大會中指出,潛艦國造目前合約(合約設計階段)已到收尾階段,潛艦合約設計報告於3月21日出爐並向立法院報告後,就會進入下一階段的細部設計,然後進入預算493億元的原型艦建造以及廠房建造階段;首艘潛艦國造原型艦將在2024年1月下水、2025年成軍。鄭文隆表示,估計國艦國造自今年(2019年)起進入高峰,並延續到2025年,建造工作每年創造約180億到340億元新台幣產值,每年度提供5100到9400人的工作機會;而每年艦艇維修業務創造的產值約45億到71億元,每年維修創造就業
人數約1253到1950人。鄭指出,依相關建軍計畫,未來20年新建艦艇預算將超過5000億元。蔡英文總統在大會上則表示,這段時間海軍、海巡署釋出很多商機,堅持「國防自主」方向,此波產值將近405億元,後續還有更多建案,能帶給產業許多商機;而國防產業屬策略產業,可為台灣帶來正向經濟效益,保守估計可創造八千個以上高品質工作機會。

 

「震平計畫」萬噸級兩棲突擊艦(LHD)(鴻運第二階段)

2017年3月台灣海軍年度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首度展出的兩萬噸級兩棲船塢登陸艦模擬圖。

在2017年3月台灣海軍年度敦睦艦隊進行環島開放行程時,艦內展出的告示板出現一種全通甲板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Amphibiou Landing Helicopter Dock Ship);依照海軍公布的模擬諸元,其艦體尺寸220 x 35 x 8m,航速約30節,排水量約22000噸,艦上武裝包括76mm快砲、自衛用的防空飛彈等,偵蒐系統則有相位陣列雷達、聲納。台灣媒體宣稱,因為國防預 算有限,因此先前海軍公布的造艦計畫就無法納入這種兩棲直昇機突擊艦;而此次兩棲直昇機突擊艦正式對外公開,海軍方面只對外低調表示,建造兩棲直昇機突擊 艦是海軍的願景,未來能否付諸實現則取決於政府。

依照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資料,在2016年3月8日,台灣海軍司令部計畫處函送一份名為「震平計畫」的文件,內容是關於「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合約設計國內產業承製能量評估說明資料。另外,2016年4月9日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一份的兵力整建規劃文件,提到「震平計畫」,是「鴻運二型」的專案代號,相關兵力整建規劃文件(作業、會議、簽呈、會稿及連繫等)都使用「震平計畫」稱之。由以上信息可以推測,「震平計畫」(或「鴻運二型」)就是海軍用來稱呼這種全通甲板兩棲船塢運輸艦的代號。

依照2022年6月3日「上報」報導,海軍曾向國防部建議,提前進行代號「鴻運第二階段」的2萬噸多功能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建造案;現階段台灣建軍備戰方向是依照美國主導,先建構各項不對稱戰力;因此,海軍造艦計畫會優先以2000噸級輕型巡防艦為主,原規劃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以及「鴻運二階段」全通甲板多功能兩棲艦等案,都被先暫時擱置。根據「上報」報導,代號「鴻運第二階段」的兩萬噸級多功能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是台灣海軍未來兵力整建計劃(首見於2013年)時納入的,是一種具備全通式起降甲板、泛水塢艙與車輛運輸甲板的多功能兩棲登陸艦,兼具運用直昇機與登陸載具進行兩棲作戰的能力,並可擔任兩棲運輸以及人道救援的功能。在先前海軍提出的建軍次序上,等到「鴻運計畫」新型船塢運輸艦完成建造後,再依需求檢討是否要執行「鴻運第二階段」多功能兩棲艦;當時,台海軍提出因兩岸情勢嚴峻、須提前建造可提供國軍各式直升機海上起降的作戰平台,並可進行多功能任務的登陸艦;然而到2020年代,依照美國方面主導,台灣建軍備戰重點改為建構不對稱戰力,因此「鴻運第二階段」多功能兩棲艦就被擱置。

 

海巡署「10年海巡艦艇前瞻發展計劃」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海巡署提出「10年海巡艦艇前瞻發展計劃」,隨後進而推出「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並在2017年9月9日由行政院通過,分10個年度斥資426億513.3萬新台幣,建造141艘各型大小艦艇來汰換現有130多艘船艦,其中包括引進由海軍艦艇設計修改的12艘「600噸雙體巡防艦」(海巡版陀江,詳見「陀江型雙船體飛彈攻擊艦」一文)以及4艘「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打算以海軍同時期發展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等案的設計為基礎,預算為117億4788萬5千元新台幣。「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在2018年度總共編列25億6270萬5000元新台幣,包含「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與「600噸級雙體巡防艦」的設計工作,兩案都打算在2018年完成設計並展開招標,其中「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優先執行。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具有野戰醫院等級的醫療設施及醫護人員編制,將成為「海上的大型醫療船」,是配合蔡英文政府鞏固南海局勢、推動人道外交的具體措施;不過海巡署本身目前並無醫療體系人員編制,新艦完成後必須設法再編制相關的醫療人力

「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與「600噸級雙體巡防艦」兩案不排除採「設計與建造」兩標合一,並引進「全壽期」合約制度,意即得標船廠全權負責新艦設計、建造、未來服役生涯的後勤維修業務,目的是讓船廠願投資完善維修所需備料體系、縮短艦艇維修待料時間,提升艦艇後勤維修品質,增加海巡艦艇在航使用率;新制度希望為海巡署艦隊建立一套可持續的長期維修模式,改善過去海巡艦艇長年以來後勤維修不順、停航待料時間過長(例如2000噸級的台南艦(CG-126)曾進入乾塢超過一年半),以及每次艦艇維修案個別招標(例如同一艘海巡艦艇歷次維修都分開招標,導致每次維修由不同廠商負責)使得廠商削價競爭、不願意長期投資培養人才與投資機具而使工程品質低落等狀況;然而,「全壽期合約」意味得標廠商可壟斷從設計、建造到服役後所有後勤支援維修的龐大商機,尤其是服役生涯的後勤維修作業若由單一廠商壟斷,使用單位將失去議價空間。

除了引進與海軍共通的艦艇設計之外,海軍出身的李仲威署長也配合蔡英文政府政策,推動改革海巡署的艦艇維修業務;原本海巡造艦規劃與維修業務,是由隸屬在警職體系下的海洋巡防總局(洋巡總局)船務組負責,意即由「用船單位」主控。而行政院在2018年4月成立「海洋委員會」,海岸巡防署也會配合啟動組織改造,原本海洋巡防總局、海岸巡防總局編制取消,原屬洋巡總局的「船務組」則改為海巡署部直轄單位,意味造艦規劃業務由署部主導。

台灣海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型以稍早完成的「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即「迅能計畫」,在2017年6月由船舶中心完成設計)為基礎,原本外界認為海巡署版的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應該直接會衍生自「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不過實際上,台灣4000噸級巡防艦的設計是從Vard Marine Inc北美分部(母公司是挪威VARD Group AS,該集團在在2013年被義大利Fincantieri併購)引進的Vard 7 125船型為基礎發展;美國海岸防衛隊中型海事安全艦(Maritime Security Cutter, Medium)項目也選擇了同系列的Vard 7 110船型來發展,成為3500~3750噸級的傳統級(Heritage class)巡防艦(首艘在2018年開始建造),這是台灣海巡署首次使用與美國海岸防衛隊新艦使用同系列船型。「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能承受10級強風、續航力超過10000浬;艦上設置醫療手術室、診療室、處理傳染病的負壓隔離病房(是台灣首種擁有此種設備的船艦)、逆滲透供水系統、不斷電穩壓供電系統,一般病房配備負壓隔離罩以及復溫室(回復受難者體溫)等緊急醫療救護裝備,緊急醫療救護及後送設備,兼具海上執法及人道救援所需能量;全艦醫療區域具備獨立空調系統,可有效區隔操船執勤及醫療人員作業空間;艦上設置機庫與起降甲板,其空間、尺寸、強度等都可配合操作S-70C反潛直昇機。「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全長125m,寬16.5m,最大吃水4.7m,最大速率24節以上,續航力10000浬以上。武裝方面,「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擔負戰備時,可配備中科院研製的2.75吋「鎮海」多管火箭彈、20mm機砲、機槍等;而因應一般執法任務,艦上還配備高壓水砲、無人飛行載具等裝備。在2018年7月,台船獲得建造四艘「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的統包合約,總金額新台幣104.37億元;首艦2019年2月11日在台船高雄廠舉行開工儀式,2020年6月3日下水,命名為嘉義艦(CG5001),2020年12月交付;最後一艘在民國114年(2025年)交付。

依照2021年1月22日「上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台灣海軍、海巡船艦主要使用德國MTU船艦用柴油主機,以往都由國內代理商決定價格,導致台灣地區的採購價比其他地區高太多。但德國MTU公司改組(母公司是英國Rolls Royce)、取消台灣區代理商的獨家權利後,海軍與海巡署直接與MTU亞洲地區分公司重新議價後,才知道之前台灣本地代理商的「暴利」;經取得合理價格後,近年海巡署在「10年海巡艦艇前瞻發展計劃」期間打算新造的141艘艦艇,柴油主機幾乎都是德國MTU產品。

 

國艦國造執行能量的疑慮

在2018年11月13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開始審查民國108年度(2019年)國防預算前夕,立法院預算中心在11月13日指出,海軍司令部在民國108年度新增多個造艦計畫,加上其前已編列預算且刻正執行中的造艦計畫(均由台灣本土船廠辦理),海軍近年所提各型船艦建造總數已達97艘,若再考量海巡署所提「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計畫需求,未來數年委由國內船廠建造的海軍/海巡艦艇數將達238艘;但在過去20年間,海軍司令部提出的國內造艦計畫數量相當有限,近期內突然提出多項造艦需求,國內船廠造艦能量及相關產業人才是否足以配合,恐有疑慮。

依照立院預算中心資料,海軍司令部與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近年所提造艦計畫共計10案, 且多密集於民國106至108年度(2017~2019年間)展開;海軍司令部於民國108年度國防部所屬單位預算案中,辦理中或新提出的國艦國造計畫共9案,其中民國108年度新增四案,包括「微型飛彈突擊艇」(總經費316.38億元新台幣)、「潛艦國造-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總經費493.62億元)、「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總經費245.49億元新台幣)、新型救難艦(總經費36.58億元);總計海軍這9個造艦案規劃造艦總數達97艘,總經費1376億7900萬元新台幣,在民國108年度編列128億9421萬元,占該年度海軍司令部「一般裝備」科目預算總額(201億8945萬8000元)比率達63.87%。而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亦於民國106年6月19日經行政院核定執行「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預計於民國107~116年(2018~2027年)間籌獲「4000噸巡防艦」等6型大小艦艇共計141艘,建造經費亦達426億5100萬元新台幣。上述海軍、海巡署造艦案均依「國艦國造」政策,委由國內船廠辦理。

立法院預算中心表示,部分正在執行的造艦計畫,已有部分因招標不順而需提高計畫總經費,或需要延後辦理期程;例如,「籌獲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第二階段」、「特種作戰突擊艇暨硬殼充氣艇籌建案」、「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第一批)」計畫等數案均多次流標,有的大幅增加預算(如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案),有的完工遙遙無期。

預算中心認為,國內船廠近20年承接海軍造艦計畫有限,實際交船者僅光華三號錦江級近岸巡防艦12艘(500噸級,民國83至89年間交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31艘(186噸級,民國95至100年間交艦)、沱江級雙體巡邏艦一艘(500噸級,民國103年交艦)及磐石號油彈補給艦一艘(約2萬噸,民國104年交船)。預算中心質疑,在缺乏足夠建造案支撐下,國內船舶產業人才恐已嚴重流失,而人才養成並非一蹴可及;此外,軍艦建造要求規格及品質又遠高於一般商船或公務船,海軍司令部於短期間內密集提出多項艦艇國造計畫,國內船廠設備及產業人才是否足堪配合,恐有疑慮。

 

民國108年度(2019年)造艦預算爭議

在2018年11月中旬,消息傳出國防部向立法院提的民國108年度(2019年)預算書,海軍各造艦案被質疑太過倉促,且有許多程序爭議。立法院預算中心表示,海軍 在2018年才提出的微型飛彈突擊艇案,預算高達3百多億新台幣,但國防部卻只用會議紀錄的函號當作預算編列的依據,還沒經過行政院核定,就印預算書。其他造艦計畫如潛艦國造、「鴻運計畫」船塢運輸艦、「永捷計畫」快速佈雷艇、「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量產等四個案子預算超過10億新台幣,國防部也只留大約半個月的時間給行政院審核;不過國防部長嚴德發仍強調,一切都有按照程序。

潛艦國造方面,此時台船正在執行的「第一階段合約設計」是到2020年12月才完成並產出細部設計與施工方案,但海軍卻搶在2019年就提前編列「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預算約75億新台幣(原計畫是等產出細部設計後才進入原型艦建造階段)。

「鴻運計畫」兩棲運輸艦方面,原本民國107年度(2018年)預算編列62億9700萬元新台幣,其中艦體載台預算為36億204萬新台幣,由於被民間船廠認為過低,經過四次流標,台灣海軍自行增加10億3476萬元新台幣才在2018年3月由台船得標,但此一追加預算並未獲得立法院同意,被批評「先斬後奏」。

陀江型後續的「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承海案)首批三艘原在民國106年度(2017年)獲得編列144.3億餘新台幣,然而隨後由於發現設計需要大幅修改(包括加長艦體、變更推進系統與主機排氣方式等);2018年3月30日,國防部正式頒佈基於慶富案教訓的「重大國防軍備籌建精進作法指導綱要計畫」,「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以及「永捷案」快速佈雷艇都依照此一辦法來調整籌獲方式;原本這些造艦計畫打算採用「儎台商購、戰系委製」,都依照新頒佈的指導綱要計畫整為全案委中科院全權委製,包括選擇民間船廠建造載台、中科院負責作戰設備安裝、整合與測試。然而,在2018年7月25日台灣海軍與中科院簽署「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第一批」委製協議書時,總經費就提高到161億元,比先前增加約17億中科院隨後舉行內部的船廠招標,在2018年11月14日宣布由龍德造船廠得標,艦體建造預算為43億新台幣,平均每艘14.3億元。「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追加的預算同樣未經立法院批准,被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批評「立院還在審預算,海軍就擅自加價而且標給船廠」。

由於前述各項爭議,立法院在2018年11月底到12月上旬審查前述各海軍造艦預算時強烈抨擊。潛艦國造部分,朝野不少立委主張大幅刪減或凍結「潛艦國造」的原型艦籌建預算,經海軍強力溝通爭取後,仍保留至全院會討論 ,最後在海軍全力遊說以及民進黨全力護航的情況下,民進黨立委撤回刪減/凍結案,並否決了國民黨的半數凍結提案,全額通過。「鴻運計畫」兩棲運輸艦預算被凍結2億,「永捷專案」快速佈雷艇預算減列100萬、凍結2000萬元。「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預算被減列1億、凍結3億(海軍對立院做專案報告後始得動支),變更設計的量產型首艦通過作戰測評才能進行量產。此外,海軍「微型飛彈快艇」案在2019年會先編列4.6億元新台幣,被立法委員決議減列2億元預算,並要求原型艇將先將進行設計、經戰術測試通過、向立法院報告後,再執行後續造艦。

 

台船增資(2020)

2010年代台灣海軍大力推動各項造艦計畫,而其中最主要的造艦執行者──台灣最大的台灣國際造船(CSBC Corporation Taiwan,前身是國營的中國造船廠)是否足夠能力支持這些龐大的造艦計畫,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台灣國際造船的前身是1970年代蔣經國總統執政時期「十大建設」創立的中國造船廠(China Ship Building Corporation, CSBC),1973年正式成立,1977年改為國營,1978年1月與位於基隆的臺灣造船公司(日據時代就創立)合併為「中國造船公司」。在1990年時,中國造船的資本額為169億元新台幣。

做為台灣第一大造船廠,中船歷年來擁有最多為台灣海軍造艦的實績。然而,長年以來中船就是國營事業中虧損最多的一家,在1990年代後期為海軍建造成功級巡防艦(PFG-2)的「光華一號」結束之際,由於適逢國際造船景氣急轉直下,開啟另一波大規模虧損,尤其在2000年虧損高達60億,幾乎虧損半個資本額,創下歷史之最。2000年剛上台的民進黨陳水扁政府決意大刀闊斧整頓虧損連連的中船;在2001年,行政院介入中船營運並執行「再生計畫」,推進國營事業民營化,進行組織再造及重新塑造經營模式;「再生計畫」自行政院提撥90億新台幣作為退撫預算,最初將中船雇用人力裁減47%,最終裁減一半(原5490人裁減2769人,成為2721人),將公司人事營運成本從原本42%降至15%,續留人力也減薪35%。在2007年,配合陳水扁政府的「正名」以及「去中國化」政策,中國造船公司股東會通過將公司改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簡稱台船),英文更為「CSBC Corporation, Taiwan」。在2008年,台船股票上市,完成民營化(此時資本67億新台幣)。不過即便民營化,台船仍有四成以上股份由政府以及民營化轉型的前國營企業持有;例如在2017年時,台船第一大股東是經濟部(持股比率33.57%),第二到第四大股東分別是台船員工信託帳戶、中油與中鋼,泛公股持股比率高達42.5%。從2002年開始,中船才再度轉虧為盈,到2008年改為台灣國際造船並完成民營化時,已經全部恢復「再生計畫」前的原本薪資。

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國際造船業環境不景氣,加上持續面臨削價競爭、台幣升值減損出口優勢,以及若干造船案船東砍價或因經驗不足、工程失誤(同時期台船為了經營,接下很多不同船型的訂單,有些並不熟悉)遭受鉅額罰款,2014年台船造船用大吊車意外毀損而嚴重影響造船業務長達三;眾多因素之下,台船從2016年第二季之後又開始了連年虧損。此外,台船在過去國營事業時代曾有一段時間長達15年沒有進用任何新員工,造成台船員工出現斷層;即使後來招募,也需要時間培訓,技術員要培訓至少兩年以上,工程師更需要至少四年;在資深員工陸續退休、新招募人員技術尚未熟練的過渡期,難免出現技術未能達到過去水平,導致專案發生失誤或落後,進而造成虧損。 在2015年左右,台船40歲以下員工只占29%,2020年時達到42%。

因應日益艱困的造船業大環境,2016年上任的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先前2008年台船剛完成民營化轉型時的首任董事長,2016年回鍋)決定以瞄準國艦國造業務以及多角化經營為主,例如關於離岸風電產業的業務(包括船舶製造與維運、水下基座業務)等。

在2017年11月,台船總計年度前三季稅後淨損達47.95億元,累計待彌補虧損43.06億元,創下2001年執行「再生計畫」以來最大虧損;因此,台船董事會決定減資57.91%(相當於43.6億)彌補虧損,同時將以私募普通股方式辦理現增。在2017年3月時,台船實收資本額為74.36億元,到2018年底僅有37.3億新台幣;在2019年1月完成增資10億元後,資本額從37.3億提高為47.3億元。然而,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隨著公司積極轉型發展多元業務含「國艦國造」、「離岸風電」等,這樣的資本額仍非常不足。

例如,造艦計畫中金額最龐大的IDS「潛艦國造」中,「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總預算為493億6170萬9000元新台幣;排名第二的「震海專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籌建原型艦的總預算額度也高達245億4916萬元。而海軍「鴻運計畫」兩棲船塢運輸艦首艦總預算追加後為73億3212萬4000元新台幣(原為62億9736萬4000元新台幣),台船最終在2018年3月8日得標時價格為46億3576萬元。而2019年台船增資後資本額也還不到50億新台幣,相較於前述幾個重大造艦項目,顯得不成比例。海軍船艦的建造工作,無論技術工藝水平、建造設備的要求,都遠高於一般民間商業船隻。一位台船高層人士舉例,「潛艦國造」每艘合約金額動輒2、3百億新台幣,目前台船資本額根本無法以現金流來購買製造潛艦所需的昂貴加工設備,「到目前都是燒錢」。

在2020年1月18日,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證實,因台船去年持續虧損,已向經濟部請辭以示負責。台船在2019年營運自下半年開始有所起色,但商船訂單船價相對偏低,以及新台幣匯率在第四季急升等因素,全年稅前虧損17.86億元新台幣,是第4年虧損。對此,身為董事長的鄭文隆決定請辭以示負責,並呈報國營會。鄭請辭的消息在台船內部傳開,引發員工們高度關切;工會指出,鄭文隆在2016年中回鍋台船董座後,規劃出國艦國造、離岸風電、打造自有海事工程船隊和體質改善等四路齊進的發展策略,準備扭轉台船營運劣勢。工會認2019年的虧損是非戰之罪,赤字主要是受航運市場不景氣等影響;在鄭文隆的帶領下,台船在2020年將全力衝刺離岸風電和國艦國造業務,力拚虧轉盈,因此工會盼經濟部能慰留。

在2020年8月20日,台船董事長鄭文隆、總經理曾國正以及另外兩位董事,前往行政院與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溝通,爭取行政院同意台船增資100億新台幣的計畫;然而,第一次協商未獲得正面回覆。來自政府部門的訊息指出,先前台船高層曾當面向總統府高層表達,為了順利推動「國艦國造」,台船有增資的需求;總統府高層回應表示未反對台船增資,但只是原則上同意台船增資而不清楚具體金額。台船以為政府同意了,便向行政院提出增資案。然而,8月20日簡報後段台船提到增資計畫時,沈榮津對於台船提出的龐大增資數字感到吃驚,也對台船經營績效有疑慮,認為沒有說明增資效益前,增資案不太可行;台船增資需求高達100億元,民間募資不太容易,大概要找政府出錢,但行政院對這麼龐大的數字感到困難。

「聯合報」引述知情人士表示,台船是「潛艦國造」主承包商,已經連兩年編列共約170億元預算給台船,而台船辦理潛艦國造還有一筆龐大的合庫聯貸案;此外,台船在2018年已經獲得海軍兩棲運輸艦合約,預算46億元新台幣,還有10%的保障利潤;而慶富遭解約留下的15艘一百噸巡防艇案也由台船接手,經費約28億元,也有保障利潤,近日還有陽明海運造船案也交船了。台船有這麼多合約,怎麼還會虧損?相關人士說,全球造船業不景氣,估計將近八成造船廠撐不下去,而中國大陸的造船廠低價搶標,更讓情勢雪上加霜;全球能造四千噸以上的造船廠,包括台船在內,大概剩不到七十家。民進黨政府透過國艦國造,看能否多支撐台船一段時間,政府政策還是會支持台船;但台船仍不斷燒錢,2020年初繼續虧損,最近又發生勞資糾紛,行政院對台船經營其實頗有意見。

隨後台船重新修改增資計畫,以現有資本額,加上之前發行的2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到期後,資本額會增加8億元;然後再現金增資4.5億股,比現有股價折價約8折,以每股不到20元發行新股,估計將增資金額逾70億新台幣(真正定價要等到2021年1月),此後台船股本也將增至超過百億。在2020年9月29日,台船向行政院提出修改後的增資計畫,隨後傳出行政院已經原則同意。行政院國營會表示,新股依約四成(實際上約47%)由官股比例認購,原始大股東(經濟部、中油等)大約要認28億元左右,其餘則在市場募資;但因為中油與經濟部的年度預算已編,來不及參與台船增資計劃,希望由國發基金、國防工業發展基金與半官方的耀華玻璃等認購,這部分需要行政院協調。經濟部官員表示,台船必須提出可靠的增資計劃來說服大眾獲得支持,要評估將來業務是否養得起這家公司?官員表示,潛艦國造雖是國家政策,但非立即可挹注獲利,如果增資能讓船廠存活才有效益。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原先台船評估至2025年時,國艦國造、離岸風電以及原有的商船建造三大業務,可各貢獻台船營收1/3;但以目前商船建造持續蕭條來看,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營收佔比將拉高。預期至2025年時,若包含台船轉投資台船環海及防蝕兩大關係企業(關於離岸風電)的營收,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將可各達台船總營收的四成,商船建造業務則約僅剩二成。

在2021年1月21日,台船董事會正式決議發行普通股4.5億股增資,其中10%(4500萬股)開放公司員工認購,另有10%公開承銷,其餘80%(總共3.6億股)由原股東按持股比例(依照認股基準日股東名簿記載的資料)認購;稍後台船公告每股發行價格為17.5元。

在2021年3月17日,台船公告全體董事放棄認購增資股;權威人士透露,台船去年(2020年)決定增資45億元時,預估每股發行價格為16元,未料之後市場交易價格超過預期,最後算出來的價格是17.5元,超過官股股東列的預算金額,因趕不及完成追加預算(經濟部、中油等編列預算要經立法院同意,來不及參與增資),遂改以特定人身分認購。3月17日台船原股東放棄認購的股份,包括經濟部7995萬9607股、中鋼589萬8852股、中油1809萬4907股、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2742萬947股、耀華玻璃公司管理委員會2742萬947股、財團法人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1902萬5252股;這些未認購股數在3月18日到25日安排特定人認股。台船內部指出,這次增資案經行政院核定,由國發會、耀華玻璃與國防工業發展基金出資27.5億參與,當時以每股16元計算;但因台船股價持續上漲,最後算出的發行價是17.5元,三大基金預算不足,所以3月18日開始以特定人身分認購,約少認購1.4萬張。包括經濟部、中油、中鋼等原始股東可認購的股數,放棄後全部由國發基金承接,因此國發基金在台船增資後,成為台船最大股東。以3月18日的台船時價為例,比增資股每股17.5元高5.1元,因此有將近三成的套利空間,據說包括民意代表等各方人馬搶著認購台船增資股,登記數量超過40萬張;外傳有民代以台船官股比例高達47.6%、明顯過高為由,向經濟部施壓,要求官股降低持股,不過台船高階堅決否認有立委施壓或透過企業登記爭取以特定人身分認股。

在2021年3月26日,台船宣告這一輪現金增資案募集完成,共募得總金額78.75億元;其中,國發基金持股比例從原本8%提高到近15%,取代經濟部成為台船最大股東。由於潛艦專用廠房完成,加上IDS潛艦案以及稍早得標的海軍救難艦案的資金挹注,使台船在2021年前三個月都獲利,第一季稅前盈餘3400萬元,朝轉虧為盈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