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級飛彈驅逐艦-圖片集
基隆級飛彈驅逐艦首艦基隆號(DDG-1801),前身為紀德級驅逐艦史考特號(USS Scott DDG-995)。
停泊在旗津的基隆號(DDG-1801),攝於2022年8月20日。
2014年9月在漢光30號演習中的左營號(DDG-1803)
基隆級飛彈驅逐艦四號艦馬公號(DDG-1805),前身為美國海軍錢德勒號(ex-USS Chandler DDG-996)。
基 隆級三號艦左營號(DDG-1803)停泊於高雄旗津,前身為紀德號(USS Kidd DDG-993)。
攝於2024年2月25日。
停泊在旗津的蘇澳號(DDG-1805)與基隆號(DDG-1801),攝於2022年8月21日。
停泊在高雄旗津的三艘基隆級,由左而右分別是左營號(DDG-1803)、馬公號(DDG-1805)、蘇澳號(DDG-1802)。
台灣海軍只有高雄旗津以及東部蘇澳港的船席,水深足以讓基隆級停靠。攝於2016年11月13日。
並排停在高雄港旗津基地的基隆級飛彈驅逐艦,外檔為蘇澳號(DDG-1802),內檔為基隆號(DDG-1801)。
攝於2020年10月30日。
的左側直昇機庫,攝於2020年6月27日。
停靠在高雄港旗津營區的基隆級飛彈驅逐艦馬公號(DDG-1805 ex-USS Chandler DDG-996,左)
以及左營號(DDG-1803 ex-USS Kidd DDG-993),攝於2020年6月27日。
停泊在高雄港旗津營區的基隆級飛彈驅逐艦,攝於2018年9月30日
(上與下)停泊在高雄港旗津營區的基隆級飛彈驅逐艦馬公號(DDG-1805 ex-USS Chandler DDG-996)
,攝於2020年6月27日。
基隆號尾艛頂部近照,可以看到MK-15 Block 0方陣近迫武器系統、SLQ-32(V)3電戰系統的接收天線組。
攝於2016年11月13日高雄旗津。
馬公號(DDG-1805)的艦體中部,可以看到兩組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左)、AN/SLQ-32(V)2電子戰系統
以及MK-36 SRBOC干擾彈發射器。攝於2022年8月21日。
馬公號(DDG-1805 )
左營號(DDG-1803 ex-USS Kidd DDG-993)艦尾,可以看到MK-45 五吋54倍徑艦砲與MK-26雙臂飛彈發射器。
攝於2020年6月27日高雄旗津。
蘇澳號(DDG-1802)艦尾的MK-26飛彈發射器以及MK-45 5吋艦砲。攝於2025年1月12日高雄旗津。
左營號後桅杆,由上而下是AN/SPS-48E對空監視雷達、AN/SPG-60射控雷達以及AN/SPG-51D防空飛彈照射雷達。
攝於2020年6月27日高雄旗津。
(上與下)2018年6月初漢光34號演習中,基隆級的左營號(DDG-1803,上)與濟陽級巡防艦懷陽號
(FFG-937,前)一同編隊航行。
(上與下二張)在高雄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進行維護作業的蘇澳號(DDG-1802)。攝於2021年10月9日。
(上與下二張)在高雄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進行維護作業的基隆號(DDG-1801)。攝於2025年8月16日。
在高雄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進行維護作業的基隆號(DDG-1801),前部船樓漆上黃色底漆。
攝於2025年8月16日。
在高雄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進行維護作業的基隆號(DDG-1801),注意艦首下方AN/SQS-53D
艦首聲納陣列,金屬部位是鋼製的聲納窗(Sonar Window),這是比較老式的組件
(較新的都是橡膠窗)。攝於2025年8月16日。
(上與下二張)在高雄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進行維護作業的基隆號(DDG-1801),注意艦尾的
五葉片螺旋槳與推進軸。攝於2025年8月16日。
從後方看在高雄中信造船廠浮動乾塢進行維護作業的基隆號(DDG-1801),攝於2025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