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龍級潛艦升級延壽作業

(上與下)在左營軍港中的兩艘劍龍級潛艦。

 

 

在潛修工程處「劍龍乾塢」進行乾塢維修作業的劍龍級潛艦。  

 

──by captain Picard

 


(P1)   (P2)   (圖片)

 

 

1.早期規劃

在2015年2月下旬,消息傳出台灣海軍正評估為海龍、海虎兩艘潛艦進行規模較大的升級, 首先可能更新潛艦作戰系統(例如以分離式多功能平面顯示器汰換現有系統中老舊的CRT顯控台等)、電子戰系統等,汰換艦上一些商源消失的老舊系統, 並評估是否翻修潛艦結構以及輪機設備。據說台灣海軍在此時期進行相關潛艦國造規劃時, 曾前往歐洲各國潛艦生產廠商訪問,並特別觀摩荷蘭的海象級柴電潛艦的升級延壽工程(以戰鬥系統、聲納系統為主); 台灣海軍也透過這些廠商,尋求一些資深或退休技術人員,並邀請這些廠商和技術人員評估海龍、 海虎兩艦的現況,進而規劃出性能提升計畫。 海龍級使用的以色列Elbit製Timnex 4CH(V2)電子截收系統 使用超過了20年,已經產生零組件商源消失、組件老舊而使測向精度誤差過大等問題。 依照日後「上報」的消息,台灣海軍為劍龍級升級延壽的相關子項目包括「電戰系統提升案」、「MK-48 ADCAP長程魚雷案」、「儎台及機電系統整合更新案」及「戰鬥系統提升案」等。

在民國105年度(2016年度)國防預算中,包括劍龍級潛艦的電戰系統性能提升案的費用, 在民國105年度編列9039萬新台幣,計畫總額達到2億9015萬多新台幣 ,執行到2019年,由中科院負責。 在2016年3月31日,台灣海軍司令部公告「劍龍級潛艦合約設計案」(限制性招標), 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預算4億新台幣,預計履約日期從2016年4月1日到2018年3月30日。

依照台灣海軍司令部在2016年3月31日的決標公告,一項名為「 劍龍級潛艦合約設計案 」的限制性標案在2月23日決標,由中山科學研究院得標(只有中科院一家投標),決標金額4億新台幣(原預算金額8.1億新台幣),執行時間民國105年(2016年)4月1日至民國107年(2018年)3月30日 ;依照決標公告記載,乙方(即得標的中科院)進行國際邀商作業,對外尋求具有潛艦戰系整合經驗廠商之技術協助,並簽定合約執行。 另外,台灣海軍司令部在民國105年(2016年)6月3日公告「潛艦戰鬥管理系統」的公開徵求資料 (即資訊徵詢,RFI),徵求時間從6月3日至13日,預定於民國107年度(2018年)執行,內容是「以恢復系統處理及運作功能為原則,強化系統穩定度及可靠度,以有效執行目標之偵測、識別及追縱,並進行威脅評估、武器選擇、接敵攻擊與迴避等戰術作為,以發揮潛艦作戰效能」 ,並將尋求國外廠商合作,尋找現有成熟的潛艦作戰系統技術轉移至中科院;這可能是以中科院得標的「 劍龍級潛艦合約設計案 」為基礎,進一步針對同時期台灣海軍進行的「潛艦國造」案來發展作戰系統。另外,台灣國防部在2016年7月11日公布「潛艦設計服務顧問」限制性招標公告,預定價值3.4億新台幣,在2016年8月投標 ,不過此案經過多次廢標、無法決標之後,在2017年8月25日撤銷。

在2022年5月17日,海軍司令部公布了已經在2016年9月26日決標的「捷星專案委製協議書」(限制性招標),此案為兩艘劍龍級潛艦升級電戰系統,由中科院承包,預算2億9000萬元新台幣;海軍司令部公布此公告,顯示此案執行已經告一段落。國防部表示,「捷星專案」購買兩套兩套電子偵蒐系統裝備於劍龍級潛艦上,使潛艦能充分掌握水面電磁環境及發揮威脅預警功能,可蒐集探測到的水面艦艇雷達信號並進行偵蒐、分析、比對及識別等程序,以遂行各項戰術作為。先前國防部曾在立法院報告,「捷星專案」關鍵技術計「耐高壓全向天線罩、耐高壓螺旋型天線罩、耐高壓喇叭型天線罩及耐高壓水密纜線」等4項製造及整合技術,中科院技術水準可達要求。

2016年以後的演變:與IDS自製防禦潛艦結合

依照2018年11月15日「上報」的消息,早在2014年劍龍級潛艦完成潛射型魚叉飛彈射擊驗證後,海軍就著手進行規劃後續的劍龍級性能升級案;由於當時潛艦國造政策還不明確,因此軍方只規劃單純為劍龍級進行延壽升級。然而,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正式啟動「潛艦國造」IDS自製防禦潛艦案,因此海軍配合國防自主政策,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升級案遂演變成配套IDS潛艦案的發展,以中科院為主合約商,在先前設計龍級潛艦戰系荷蘭RH Marine公司協助下,由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船舶中心)配合擔任協助角色,並以招商方式邀請美國大廠(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與雷松公司),提出各自的戰系性能提升方案後,再由荷蘭RH Marine公司對各種性能提升案進行工程技術分析確認。

在新的計畫之下,IDS自製防禦潛艦就會採用劍龍級升級案的戰系,例如「劍龍級升級案」將產製三套戰系,前兩套裝備於兩艘劍龍級上,第三套如有必要就會安裝在首艘IDS潛艦上。劍龍級升級案與IDS使用共通戰鬥系統,可提前先在劍龍級上驗證性能,累積的人員操作與維修經驗也都能節省IDS潛艦的人員訓練期程;而劍龍級與IDS戰系取得共通,未來後勤支持以及升級作業也能更單純、更經濟。

在2016年7月中旬,消息傳出台灣軍方高層在6月中旬與美方在華盛頓舉行的台美年度「國防檢討會談」(Defense Review Talk, DRT)(此次台灣方面由軍政副部長李喜明擔任團長,率領包括國安會副祕書長陳文政、海軍司令黃曙光等台灣軍政高層人員)中,美方允諾全力支持台灣劍龍級潛艦升級案,包括提供戰鬥系統、L-3 KEO(原Kollmorge)的Model 86非穿透性光電潛望鏡、MK-48 Mod 6魚雷、艦用電子海圖顯示系統(WECDIS)、整合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GPS全球定位系統、超高頻衛星通信設備(SHF)等項目。

此外,依照後續消息,據說美國方面在2014年左右與台灣方面對提供潛艦技術達成共識,美國方面原則同意針對潛艦作戰射控系統、武器裝備等方面協助台灣(包括劍龍級潛艦升級以及之後台灣自製新潛艦等),但關於艦體平台方面(包含船型、結構、推進、靜音等)仍維持美國海軍向來拒絕輸出技術的立場;而台灣則可從其他來源獲得潛艦載台設計。

依照媒體「上報」的消息,在2016年,國防部透過負責劍龍級潛艦升級案與IDS自製防禦潛艦案系統整合的中山科學研究院,邀請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與雷松(Raytheon)、義大利與比利時廠商各一,針對劍龍級潛艦戰系更新案子提出技術協助計畫;而在此同時,台灣國防部也私下邀請這四家廠商針對同時間台灣進行的IDS自製防禦潛艦案的作戰系統提出概念設計與可提供裝備分析,因此兩個提案算是平行作業。其中,美國洛馬集團的提案是源於1996年購併的Loral Corporation防衛電子系統部門的產品,已經擁有裝艦服役的實績;最初美國Librascope公司在1980年代為澳洲海軍提供SFCS MK1潛艦射控系統來改良該國的英製奧克斯利級(Oxley class,妖王型)柴電潛艦,隨後Librascope公司也是澳洲研製柯林斯級(Collins class)潛艦的射控系統承包商。在1990年代初,Loral推出整合潛艦戰鬥系統900(Submarine Integrated Combat System,SUBICS-900),日後也獲得多個國家的柴電潛艦採用。Librascope公司在1992年被Loral Space & Communications購併,1996年再併入洛馬集團;而在2000年代加拿大維多利亞級(Victory class,購自英國的擁護者級潛艦)的改裝作業中,洛馬加拿大分公司負責提供TFCS MK-1魚雷射控系統來配合MK-48魚雷,而TFCS MK-1就是以SFCS MK1為基礎發展而成。因此,洛馬集團給台灣的提案,顯然是以SFCS MK1或SUBICS-900等系統為基礎提案。而雷松/Thales的提案則是一種全新的先進數位化潛艦作戰系統(雷松為美國海軍提供CCS MK.2、AN/BGY-1等潛艦作戰系統),並強調所有的裝備都會在台灣組裝,可在台灣創造300個工作機會。經過國防部專案小組評選,初步認為美國洛馬集團的戰鬥系統提案是有實績的成熟系統,概念上最可行,也最符合台灣方面的需求。  

在2017年4月4日,台灣國防部偕同中科院、漢翔公司、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等單位,對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機國造、 潛艦國造執行進度暨發展國防產業之具體目標及策略」提出報告並備詢;中科院在報告中表示,劍龍級潛艦戰系更新項目之中, 目前設計階段已完成潛望鏡等次系統裝備評估及選商,並進入戰系整體設計初期審查;中科院也表示, 考量到潛艦上各式戰系裝備對於水密耐壓、抗爆震等環境耐受要求度高,為提高戰系裝備的國內自製比例及鼓勵國內廠商生產意願 ,在設計階段與外商合作的過程中,將會掌握可由國內生產的項目,並引導外商與國內已具供應條件之廠商進行議約 ,落實自製目標。在實際製造階段,中科院會要求戰系外商採購合乎認證標準的台灣自製組件 ,並輔導國內具技術潛力的供應商取得認證,增加相關產品組件的認證項數, 提高國內廠商技術水平以及產品品質;在運作維持階段時,也會在國內建構潛艦用戰系裝備的維修供應鏈, 降低後勤維護成本、縮短檢修時程,並增加國內產業效益。中科院也在報告中表示,將會運用劍龍級潛艦延壽案的技術及經驗 ,支援同時間的潛艦國造項目;此時,中科院正與台船研討戰系設計及重要裝備試研製的相關合作事宜, 以符合潛艦國造第一階段的期程要求。

在2017年5月底,消息傳出台灣國防部經過限制性招標方式,選定荷蘭RH Marine Netherlands B.V.集團 (先前劍龍級潛艦的推進系統的主承包商)承接名為「劍龍級潛艦系統裝備介面整合技協案」的技術協助顧問案,合約金額1億3150萬新台幣(底價1億3276萬419元新台幣 ), 為劍龍級艦體平台與機電系統介面設計工作提供技術協助。在這項技協案中,RH Marine會針對 台灣擬定的劍龍級潛艦升級計畫中的電子戰、作戰管理與平台機電等三大系統項目,根據台灣決定使用的次系統 來進行介面整合作業的檢視與評估,2017年底完成,產出評估報告等架構性文件;而實質工程階段作業則在2018年初展開。 此外,海軍官員也表示,軍方已經接洽知名國外廠商,針對劍龍級的作戰系統進行必要升級;而 艦體平台機電系統的使用情況仍然良好,未來是否要調整變更,則要先等荷蘭RH Marine公司進行整體評估後再決議。依照後續消息,一開始負責設計劍龍級潛艦的荷蘭Nevesbu 設計局,也以協力廠商的身份參與劍龍級延壽案,並與RH Marine公司合作,提供必要工程設計服務;不過,Nevesbu 設計局被荷蘭政府禁止參與台灣新潛艦的設計工作。

美國供售MK-48 Mod6 AT魚雷

在2016年9月上旬,立法院開始審查民國106年度(2017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國防預算案總計3217億元新台幣, 軍事裝備投資主要有七個要項,包括空軍高級教練機採購案、海軍沱江型艦量產案、海軍雄二/雄三反艦飛彈機動發射車量產案、MK-48 ADCAP先進潛射魚雷採購案、鴻運兩棲登陸艦案、海劍羚艦用防空飛彈系統採購案等。 不過根據民國106年度國防預算書內容,民國106年度開始編列預算的項目並不包括MK-48 ADCAP魚雷。

在2017年6月29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DSCA)公布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2017年上任以來對台灣的第一批軍售項目,其中包括 46枚MK-48 Mod 6AT潛射重型魚雷(含36枚戰雷、4枚操雷與6枚訓練雷),此項目價值2.5億美元,這批魚雷的來源是美國海軍戰備庫存。 MK-48 Mod6AT是MK-48 Mod6 ADCAP開放出口給盟國的版本,結合MK-48 Mod6 ADCAP的推進系統(含發動機、油箱以及燃油閥), 因此MK-48 Mod6AT擁有與MK-48 Mod6 ADCAP同級的導引性能,但航速與航程遜於美國自用(以及出口澳洲)的MK-48 ADCAP魚雷 MK-48 Mod6AT最大航速約55節,以40節速率持續航行約40~50km,最大速率比SUT魚雷大幅提高60%,最大射程也提高1/4。

依照2018年5月12日自由時報的消息,台灣軍方高層官員透露,美國日前已提出發價書(LoA)草案,並提醒台灣要在7月以前簽署生效,否則相關行政程序(台灣重新發LoR)將要重新走一遍,影響台灣強化潛艦戰力的時程;該官員透露,美方已表明態度,可視台灣方面需要調整交期,提早交貨。此時,採購MK-48魚雷的預算有部分遭立法院凍結,待軍方在立法院專案報告後始得動支;而海軍此時已完成預算解凍報告並送交立法院,希望儘速獲得同意並解凍預算,完成向美國採購的程序。該官員透露,美國原批准出售台灣46枚MK-48 Mod 6AT,但台灣海軍的精準彈藥都是以長期、分批方式籌獲,整體考量預算、魚雷壽期、推陳訓耗、供售性能提升的選換彈性,並結合前瞻十年戰備需求,將這批MK-48 Mod 6AT採購數量下修為28枚(24枚戰雷與4枚操雷),總價約47億新台幣,以有效節省公帑,並滿足海軍戰備任務且發揮預算的最大效益。不過,之後「海軍重型魚雷購案」隨民國108年度(2019年)國防預算在2018年下旬交付立法院審理時,總經費額度又再增加7億餘元,期程從原訂6年調整為11年。 

在2018年11月底,台灣立法院審查民國108年度(2019年)國防預算。其中,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升級案編列74億餘元新台幣,計畫期程由原訂5年延長到7年。而「海軍重型魚雷購案」(即購買MK-48 ADCAP魚雷),向美國採購28枚MK-48 Mod6 AT魚雷(24枚戰雷與4枚操雷)並整合至劍龍級潛艦,總經費為54億6058萬元,在民國107到117年度(2018至2028年)編列,經費較前一年度(2018年)首度編列時的數字,增加了7億5624萬元,交付期程延長為5年,整體辦理期程由原先6年延長為11年。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質疑,劍龍級潛艦升級的戰系,與美國將出售的重型魚雷「無法連線」,遂主張原訂明年(2019年)第一年度編列的5億元凍結3億元。在立法院院會上,軍方擔心跟潛艦相關項目(包括潛艦國造預算)機密外洩,不贊成公開審查,會議主席立委邱志偉裁定保留。在立院院會上,立委馬文君質疑海軍重型魚雷購案為何修改期程且增加預算,而海軍答覆時刻意關掉麥克風,僅表示包括採購總數量與每年交貨數量,都有詳盡規畫。最後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要求海軍提出報告說明 。在2019年4月上旬,軍方將預算說明報告提交立院,其中說明MK-48 Mod6與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的整合工作發生問題,需要增加研發等工作,增加項目包括系統整合技術文件、後續技術協助支援、美方代表駐廠(台灣)服務費用、系統工程及魚雷系統整合疑難問題處置等,使得總經費增列了7億5624萬元。國防部也表示,美方考量合約商簽約期程及生產線產能,使得辦理與交付期程延長。

在向美國採購魚雷期程延長的同時,台灣軍方也考慮重啟先前擱置十餘年的中科院「長程重型魚雷研製計畫」,以避免潛艦重要武器裝備供應生變,確保首艘IDS國造潛艦在2025年服役時「有雷可用」。軍方指出,先前中科院「長程重型魚雷研製計畫」代號為「亢龍計畫」,在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就已有具體研製成果,並且製造出數枚原型魚雷,最高速度可達到40節,也符合參謀本部提出的規格要求;但當時參謀本部認為此種魚雷整體可靠度不夠,決議向美國採購, 「亢龍計畫」 因而劃下休止符 ,編組解散,原專案研發人員都回到各自的系所,專案執行期間在左營用的測試用營區也被關閉。 

在2020年5月20日,美國防衛安全合作局(DSCA)公布一項可能軍售並通知國會,對台灣出售18枚MK-48 Mod6先進能力(Advanced Technology,AT)重型潛射魚雷,包含相關附件、技術與後勤支持服務等費用總值約1.8億美元。這批魚雷是從美國海軍現有戰備庫存中提供,因此合約沒有主承包商。 當天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台灣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表示,這批魚雷將用於潛艦國造,傳達美方落實對台安全承諾。先前美國DSCA在2017年6月底公布售台46枚MK-48 Mod 6AT潛射重型魚雷,但台灣在民國108年度(2019年)編列「海軍重型魚雷購案」時僅購買28枚,減少18枚;因此,這一波DSCA再度宣佈供售18枚,等於是將先前台灣沒有一次購足的魚雷數量補足。

依照2024年11月送交立法院的民國114年度(2025年)國防預算書內容,台灣「海軍重型魚雷購案」原訂於民國117年度(2028年)結案,此時延展2年到民國119年度(2030年)才能結案。 先前民國112年度(2023年)到民國114年度預算書中,重型魚雷的採購數量一直維持在2019年建案時的28枚(24枚戰雷+4枚操雷),交貨時間一延再延。軍方表明會 時時盯緊交付進度,確保潛艦戰力能夠發揮。

2018年:美國放寬技術輸出

依照2018年初「上報」的消息,劍龍級潛艦延壽案經台灣海軍專案小評選後,選擇由美國洛馬集團進行技術整合,透過直接商售管道向美國政府申請輸出許可。在2018年4月5日,美國政府正式批准美國廠商對台灣潛艦相關的簡報輸出許可(先前被美國國務院擱置許久,直到2018年3月13日川普任命原CIA局長、鷹派人士麥可.龐培歐(Mike Pompeo)擔任國務卿),讓台灣潛艦案與美方廠商的接洽有了重大突破;此時,洛馬集團也被台灣選為自製防禦潛艦(IDS)的作戰系統主承包商。由於IDS的主架構仍以劍龍級潛艦為藍本,選擇洛馬公司擔任劍龍級升級以及IDS的作戰系統承包商,就能直接將劍龍級升級工程中的所有經驗用於IDS上,可提高作業效率以及增加系統共通性。在2018年4月下旬,海軍高層官員對媒體表示,委由荷蘭RH Marine Netherlands B.V.集團執行的「劍龍級潛艦系統裝備介面整合技協案」」已經完成,評估結果確認中科院的方案可執行,而整個劍龍級升級案可在2022年完成,總預算約74.1億新台幣。

在2018年5月底,「上報」消息指出,台灣海軍選擇的劍龍級戰鬥系統升級主承包商洛馬公司的潛艦部門人員,在5月中旬於中科院的專案會議上表示,因這次更新計畫所選用的設備都是現役裝備,該公司已有實作經驗,只要載台機電、通訊與戰鬥系統所需設備能獲得美國政府的輸出許可(預估在2018年底),洛馬可同步進行潛艦載台與戰鬥系統的升級工程(包括艦體平台及機電系統升級的相關系統整合、介面設計以等項目),如此不但節省工時,而且統一事權,可加快工作進度並提高最終品質;如此,整個劍龍級延壽升級案能在2021年完成,比原訂期程提前一年(後續發展並非如此)。先前RH Marine Netherlands B.V.集團已經完成「劍龍級潛艦系統裝備介面整合技協案」,產出了包括技術協助評估報告等升級方案的主架構文件;而在實際執行上,由於船艦平台的機電(包含主機、發電機);電子戰、通信等都圍繞著潛艦作戰系統,因此由負責戰鬥系統的主承包商洛馬一併執行,是最為合理且有效率的方式。依照「上報」引述消息,先前劍龍級的以色列製電子戰系統以及2012年加裝的潛射魚叉反艦飛彈系統都沒有與原本的作戰系統整合,而此次戰鬥系統升級案也將魚叉反艦飛彈射控系統以及新的電子戰系統納入。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而言MK-48魚雷都由彈射式魚雷管發射,不過實際上其實也能相容於劍龍級的游出式魚雷管;只是MK-48的OTTO II燃油發動機運轉排出的廢氣具有毒性且不融於水,若採用魚雷自身動力游出魚雷管,會在魚雷管內造成有毒的殘餘物,因此一般而言MK-48都使用彈射式發射。

依照國防部預算資料,原本海軍規劃從2018年起,以5個年度完成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含三套戰系),在2022年度完成。而台灣海軍原先規劃劍龍級潛艦戰係升級案配合IDS設計標的進度,希望美商洛馬公司能在2018年6月前,提出研製3套戰系工程進度期程,並計算出各項數據,提前給IDS設計作為戰系依據;然而,美商洛馬公司堅持性能提升案必需經過系統分析與各項系統介面整合的精算後,才能算出確切的工程進度。由於2018年4月美國政府批准美國廠商參與台灣IDS潛艦案的行銷活動,洛馬堅持必須按照正常程序進行各項流程(而不是遷就台灣方面的需要超前作業)。最後,洛馬依照標準流程,計算出完成所有工程(包含交付三套潛艦戰鬥系統)是在2024年後,因此台灣海軍在2018年6月8日修訂整體獲得規劃書,將計畫期程由先前5年調整為7年(從2018初至2024年底)。

依照「上報」在2018年6月9日的報導,當時負責整合IDS潛艦戰鬥系統的中科院專案小組與洛馬集團正進行最終的合作技術意向書討論,當時預估若順利可在七月底簽署合約,由洛馬集團把潛艦戰鬥系統的設計資料提交美政府申請輸出許可(透過DCS商售管道),如一切順利可望在11月中旬獲得國務院批准輸出許可;然而該報導指出,關於作戰系統等相關談判,中科院與美商洛馬曾有不少歧見。例如,洛馬提出的潛艦作戰系統主體是該公司已經被多國潛艦採用的現成設計,但周邊的次系統如通訊、電戰等則是由台灣海軍與中科院提出規格。台灣海軍與中科院都在國際市場上尋求最好的現役裝備,挑選許多選項,再由台灣國防部的專案小組投票選出;然而,要將台灣軍方挑選的設備整合入洛馬規劃的潛艦系統主架構,洛馬戰系設計團隊需要重新計算許多相關數據,例如這些設備採用直流或交流電、供電需求大小乃至冷卻、尺寸重量等。如此,潛艦設計的工作量以及所需的時間就會增加,將無法在原訂期程(2020年底)完成IDS的細部設計工作。洛馬方面希望首艘IDS的戰係應該採用該集團原先指定的成熟裝備為主,如此可將風險降至最低,也能符合原訂計畫期程(2020年完成合約設計、首艦2024年下水);首艦經過測試驗證後,從二號艦開始才引進新裝備來提升性能。  

依照2018年10月底的消息,台灣軍方先前打算先執行劍龍級的延壽案,藉此累積經驗,甚至意圖趁機進行部分IDS潛艦初期研製設計工作;但近一年來(約從2017年起),這項策略已經重新調整,IDS潛艦國造的設計工作優先度已經高過劍龍延壽案。外界推測,這可能是因為IDS潛艦設計參考劍龍級,但沒有經過荷蘭原廠的授權;如果讓劍龍級延壽案與IDS設計工作產生較大關連,負責劍龍級延壽案技術顧問的荷蘭RH Marine就能詳細檢視IDS潛艦的設計方案,如果確定有侵權行為,就可能對台灣採取法律行動。 

劍龍級潛艦戰系性能提升案

在2018年11月14日,台灣國防部公布「劍龍級潛艦戰系性能提升」的決標公告,主承包商是中科院,決標金額為以74億771萬1000元新台幣,從民國107年執行到民國113年(2018年執行到2024年)。此案完成後可強化系統處理及運作功能,提高系統穩定度及可靠度,提供早期預警訊息,先期掌握敵我動態,有效執行戰術作為,發揮潛艦作戰效能。

在「劍龍級潛艦戰系性能提升」中,主承包商中科院委由技協廠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為劍龍級進行性能提升,在2024年屢約完畢,包括製造三套作戰系統(其中兩套裝備於劍龍級上,一套用於岸站)。劍龍級戰系升級案的系統也會用於IDS潛艦,而中科院同樣負責IDS潛艦系統潛艦,因此洛馬集團也就成為IDS潛艦戰鬥系統的設計者,例如劍龍級升級案所產製的第三套系統必要時可用在IDS首艦。此時,中科院與洛馬集團已初步完劍龍級新戰鬥系統各項設備的介面控制系統的整合以及各項精算參數,2019年3月IDS進入細部設計工作之後,就以這套戰鬥系統為核心來落實IDS的實際建造方案。

總計劍龍級潛艦性能提升案,涵蓋項目包括艦體平台、主機、機電、管路與部分結構的維修與部分更新,換裝洛馬研製的新型戰鬥系統,換裝新型聲納與通信裝備,以具備雷射測距儀、紅外線熱影像儀、電視攝影機的光電偵蒐桅杆取代原本的傳統潛望鏡,整合魚叉反艦飛彈以及由以色列負責的電戰系統提升案,並換裝MK-48 ADCAP反潛魚雷。上述主要升級裝備也會是IDS潛艦案的項目。

依照2024年7月5日「上報」報導,劍龍級潛艦戰系升級案進行時,主承包商中科院邀請美國洛馬集團與雷松集團,加上法國廠商,就劍龍級升級項目如「電戰系統提升案」、「MK-48 ADCAP長程魚雷案」、「儎台及機電系統整合更新案」及「戰鬥系統提升案」等進行提案。而法國廠商知道此戰系提升案會包括之後台灣自行研製的IDS潛艦之後,隨即向台灣表明,他們只獲得法國政府核准提供升級劍龍級潛艦的項目,不包括後續的IDS潛艦,因此退出競爭行列,所以只剩美國的洛馬與雷松進行競標,最後由洛馬集團獲得劍龍級升級以及IDS原型艦的戰鬥系統合約。

潛艦戰鬥系統開發整合的波折

在2019年8月11日,媒體「上報」報導,經過近二年談判,歷經關於美方輸出許可管制、武器系統整合期限、系統價格等歧異與困難,洛馬集團與台灣海軍終於達成共識,在2019年6月由主合約商中科院與洛馬集團完成簽約。「上報」表示,依照原規畫,中科院將參與部分戰鬥系統的軟體設計工作,但由於洛馬公司審視內容後提出疑義,並表示如果中科院負責的部分以及選擇的裝備產生系統間的干擾問題,洛馬將不保證能依約在2024年如期如質完成三套用於劍龍級升級案的潛艦戰鬥系統。最後,台灣海軍司令黃曙光上將決定,中科院軟體與裝備不進入IDS戰鬥系統內,由美商洛馬集團全權負責,使得雙方的歧見終於落幕。
台灣海軍原希望兩艘劍龍級潛艦「海龍、海虎」可從2019年6月配合排定大修,一併進行戰鬥系統升級;但由於和洛馬談判期程延後,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會往後順延一年後展開。

「上報」表示,台灣 由中科院神龍小組與海軍人員組成的專案小組,與洛馬集團水下系統分部人員展開實質談判後,洛馬方面人員檢視了台灣海軍選用的各項裝備(含聲納、水下通信系統等);其中,對於中科院列出的一些特殊規格次系統以及配套軟體並不認同,因為許多是洛馬公司沒有整合過的陌生裝備,也沒有足夠的資料。洛馬表示,若納入這些次系統後,造成了系統間的匹配性或干擾問題,視必會影響性能提升案的進度。因此,洛馬向台灣海軍提出,若一定要用中科院的次系統軟硬體,洛馬就無法保證這些系統與裝備在戰系中能夠正常工作。

在先前台灣空軍IDF戰機性能提升案(翔展案)中,當時洛馬集團旗下子公司負責機上GD53雷達升級作業;升級項目包括組合雷達模式(CRM)、追蹤目標盲區指示器(NOTCH Zone Indicator)、掃瞄同時追蹤模式(TWS)「自動掃瞄調整搜索目標絕對高度」以及「速度向量顯示增設飛行軌跡記錄器」、故障診斷系統、強化電子反反制功能(ECCM)等5個項目,其中前四項由洛馬方面執行,而台灣方面主承包商漢翔自認為有能力執行第5項改進ECCM升級;洛馬方面當時表示GD53雷達是一個成套更新,全部由洛馬一起進行會比較省時且省錢。然而,漢翔堅持要自己執行ECCM升級。結果,在空軍規畫的時程內,洛馬方面如期如質完成了所負責的四項更新,但漢翔無法履約交付;結果,空軍不得已再找洛馬進行ECCM升級,因是單獨更新,所以報價比先前多出5倍以上。這個經驗也讓漢翔學習到,許多系統方案不是有規畫就能執行的。「上報」表示,基於翔展案GD53雷達升級的前例,洛馬集團在承包台灣國防部各軍種的案子時,都要求採取統包制,使該公司能依約負完全責任。由於劍龍級潛艦戰系性能提升案屬於商售案,台灣方面直接對口美國廠商而不是由美國官方負責;因此美商洛馬提出此要求後,經海軍評估,為能讓IDS原型潛艦順利在2024年第3季下水,海軍司令黃曙光上將決定中科院軟體與裝備不進入IDS戰鬥系統內,由洛馬公司全權負責。

在民國109年度(2020年)預算中,海軍在裝備款名目中為「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編列3億3892萬5000元新台幣,在海軍戰鬥系統工廠建立岸置測試站,2020年上半年要完成支付合約商裝備款項,下半年則是將技術文件提交海軍;然而,因受美方審核程序延誤,「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裹足不前,到2020年還沒開工。依照2020年10月25日聯合報報導,「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雖從民國107年度(2018年)開始執行,但期間紛擾不斷(中科院與洛馬集團在開發期間有不少歧見),到2020年都還沒開工。立法院在審查民國109年度(2020年)預算時,認為此案民國113年度(2024年)全部完成、次年(2025年)配合潛艦修期執行相關維修保養任務而需要用到岸置測試站時,各項裝備都將逾保固期,且2020年尚未取得美國方面輸出許可,不符投資效益,因此將「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年度預算凍結1億元,要求海軍提出報告並經同意後始得動支。

在2020年9月底,國防部向立法院提出關於「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預算解凍報告;報告中指出,中科院自2018年開始與各廠商針對裝備產製、反安裝工程進行議約,2019年12月18日完成各主、次項裝備簽約,而美國方面於2020年5月30日通過並知會國會(此項目是透過商售管道而非軍售,因此沒有出現在DSCA的軍售公告中),隨後中科院於2020年8月4日把美方提供的輸出核准文件交付海軍,因此此案後續可依規劃進度推展。為避免全案因受美方審核程序延誤的影響,造成裝備逾保固期,海軍已經管制此案購買的各項裝備,必須等海軍接收驗測且完全合格後,才能列計保固。依照海軍規劃,在民國110至111年(2021至2022年)進行人員訓練、裝備產製、交運及交付部分文件,「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在民國111年(2022年)完成岸置測試站建置及啟用,提供裝備接收裝艦前單機及系統整合測試,並可實施人員操作訓練,以利人員熟悉裝備操作保養及後續維修測試。

在2020年12月7日,國防部副部長針對「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等議題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部委員會列席報告。海軍從民國107年度到民國113年度(2018至2024年度)編列74億1254萬餘元新台幣,透過中科院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集團簽約執行「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劍揚案);但此案紛擾不斷,遲至2020年都尚未開工。國防部在書面報告中指出,「劍揚案畫」執行期程為民國107至113年度,中科院自民國107年開始與各廠商針對裝備產製及安裝工程進行議約,已於民國108年(2019年)完成與外商簽署合約、申請裝備輸出許可及交付技術文件,在2020年8月4日獲得美國國會核准裝備出口許可,於民國110至111年(2021至2022年)執行人員國外教育訓練、裝備產製及交運,並配合劍龍級潛艦修期,執行改裝升級工程及系統測試驗證等。

針對先前進度落後原因,國防部解釋,民國108年度(2019年)獲得預算為4億5093萬元新台幣,因技術文件「專案管理計畫書等13項」受戰鬥系統裝備輸出許可尚未獲得影響,導致文件審查無法達到付款標準,已完成採購作業費93萬元新台幣的支用;現在技術文件已依輸出許可獲得期程,並完成修訂後送交海軍完成審查,依委製協議書於2020年11月26日完成驗收,此刻正辦理2億5000萬元結報作業中,另2億元凍結款待立法院同意解凍後支付。國防部書面報告表示,中科院與外商戰鬥系統合約生效後,依各項裝備獲得期程,海軍會與中科院研討「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的專案工期,並詳細律定戰鬥系統軟體設計、系統介面整合等工項管制節點,透過定期專案管制會議及履約督導時機,嚴密管制中科院全案執行進度,以利全案如期如質完成。

在2021年3月25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機密專案報告中,先前「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預算先前因出口許可尚未獲得美國核准等因素,在前一年(2020年)10月下旬院會中被凍結1億元;由於已經處理完畢,預算因而解凍。

依照2021年11月29日路透社報導, 在2021年10月,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公布一項在2021年1月5日送交國會的文件,其中提到一項對台灣、義大利以及英國的技術轉移案,價值約在5000萬美元以上,用於協助台灣潛艦項目;此文件記載,這項技術轉移關於「系統整合、安裝、操作、訓練、測試、維護、維修」,不過沒有具體細節。而依照台灣方面的報導,洛克希德.馬丁集團(Lockheed Martin )負責為台灣潛艦項目提供戰鬥管理系統,雷松科技(Raytheon Technologies)提供聲納系統。 路透社報導稱,在2018年,洛馬集團在JobSearcher.com人力資源網站貼出廣告,徵求台灣現役海龍級潛艦升級案以及IDS潛艦的項目副主管(deputy program manager);在2021年初,洛馬集團又在人力資源網站徵求戰鬥系統工程師,參與台灣海龍級潛艦升級案以及IDS潛艦。洛馬集團對此不予置評。

 在2021年12月22日,海軍參謀長蔣正國中將在立法院專案報告中透露,由於取得國外出口許可延遲,中科院因故直至去年(2020年)才取得,較海軍原先評估的2018年延後;考量裝備製作與潛艦大修期程,「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得晚3年才能完成。

依照2024年10月10日自由時報的新聞,軍方人士透露,「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案」首艦工程已經全數完工,大多數項目都已經通過驗收,此時只有少數項目還在收尾,預計10月底可順利結案。軍方人士透露,依照最初規劃,應該在2024年就完成全部兩艘劍龍級性能提升及1套預備系統的驗收測試,但由於部分紅區裝備的輸出許可文件拖了很久才獲得,進而使相關設備運抵台灣的時間延後,進而導致執行時程比預期延誤;經海軍呈報國防部調整期程後,核定調整為在2024年進行第一艘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提升的驗收測試,第二艘在2025年進行,在2026年為則第3套備用系統進行驗收測試,在2027年完成全系統驗證。此外,劍龍級戰系升級案還包括建置一處「海軍戰鬥系統工廠岸置測試站」,用於升級後的劍龍級潛艦的各項裝備測試工作,此案的硬體設備安裝與人員訓練在2024年完成。

(P1)   (P2)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