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級巡邏艦

(上與下)錦江級巡邏艦首艦錦江號(PG-603),此為該艦服役初期的面貌,艦尾配備四枚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上與下)錦江號(PG-603)在2005年9月底在旗津開放參觀,此時為原始構型

,艦尾設置四座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發射器。

錦江號(PG-603)的艦首Bofors 40mm快砲,攝於2005年9月底。

錦江號(PG-603)的駕駛台,攝於2005年9月底。

(上與下)錦江號經過2013年改裝之後的面貌,拆除原本的雄風一型反艦飛除,改裝四枚雄風二型;

此外,艦體後部加裝一座電子機房。錦江號是唯一一艘升級後仍保留艦首40mm快砲的同型艦,

因此後部電子機房頂沒有像其他姊妹艦一樣加裝桅杆以及配合76mm快砲的射控雷達,成為外觀上的最大特點。

正離開基隆港的金江號(PG-610),為服役初期的構型,艦首裝備一座Bofors 40mm快砲。 

相較於原型艦錦江號,後續艦許多設計以及上層結構有許多不同。後續量產型錦江級服役初期只配備一座40mm快砲

以及一座T75 20mm機砲,從200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換裝MK-75 76mm快 砲、雄風二/三型反艦飛彈以及射控雷達等。

錦江級的湘江號(PG-611)在船塢中作業的照片

高江號(PG-609),此為服役初期的畫面;注意艦首安裝的是ASO 600PX 40mm 70倍徑快砲,而非海軍以往慣用的

Bofors 350PX 40mm快砲。曾有三艘錦江級(PG-607~609)安裝過AOS的40mm快砲,但日後又換回Bofors 40mm快砲

改裝之前的高江號(PG-609),艦首原本的AOS 40mm快砲已經換回Bofors 40mm快砲。

 升級後的鳳江艦(PG-607),此時已經加裝了從「武進三型」陽字號驅逐艦移植的裝備,

包括MK-75 76mm快砲、四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W160射控雷達等。

z在海上操演中的新江艦(PG-606),該艦接受從「武進三型」陽字號移植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等裝備。

接受從「武進三型」裝備移植的淡江號(PG-605)試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照片。

(上與下二張)錦江級的升級改裝有兩種版本的改裝;停靠在內檔的淡江號(PG-605)是較早期的雄風二型版本,

裝備從武進三型驅逐艦移植過來的W160追蹤雷達與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停靠外檔的昌江號(PG-615)

則加裝中科院自行研製的CS/SPG-6N搜索/射控雷達以及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攝於2016年11月12日左營基地。

 

由後方看昌江號(PG-615),攝於2023年3月19日基隆港。

湘江號(PG-611) 與金江號(PG-610,後),兩艦都已經完成改裝。

已經完成升級的資江艦(PG-612),換裝了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以及中科院的CS/SPG-6N整合搜索/射控雷達

珠江號(PG-617)在2019年7月底的操演中發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一艘錦江級巡邏艦發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三艘停靠在基隆港威海營區的錦江級,這三艘涵蓋了錦江級的三種構型:

左前是原型艦錦江號(PG-603),升級後沒有裝置後桅杆:左後是淡江艦(PG-602)

,接受的升級是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版本;右後是一艘接受雄風三型升級的版本。

(上與下三張)2019年9月28日停泊在基隆港開放參觀的新江艦(PG-606),該艦裝備

四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W66射控雷達、76mm快砲等。

 

新江艦(PG-606)艦首,攝於2019年9月28日基隆港。

新江艦(PG-606)後甲板的兩組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與深水炸彈發射器。

攝於2019年9月28基隆港。

從後方看新江艦(PG-606)。攝於2019年9月28基隆港。

從後方看三艘錦江級,注意中間這艘的後桅杆射控雷達與兩側的姊妹艦不同。

攝於2023年3月19日基隆港 

(上與下)除役後的錦江艦(PG-603),作為靶船,攝於2021年10月30日高雄旗津

(上與下)2022年10月21日,錦江級的淡江號(PG-605)與鳳江號(PG-607)抵達高雄港新濱碼頭,

準備除役。鳳江號在11月1日舉行除役儀式,淡江艦隨後在12月30日除役。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錦江級巡邏艦/中華民國
承造國/承造廠 中華民國/

原型艦(PG-603)──聯合造船公司

後續艦──中國造船公司高雄廠

尺寸(公尺) 長61.4 寬9.5 吃水5
排水量(噸) 初始:標準500 滿載580

雄風二型改裝方案:滿載約610噸

雄風三型改裝方案:滿載約73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TU 20V 1163 TB93柴油機*2/6505  雙軸 
航速(節) 原始:25~27

改裝後:25

續航力(海浬) 3600(20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PG-603:

CS/UPS-60X平面搜索雷達*1

WD-2A電子支援系統

 

PG-605~617:

Scanter平面搜索雷達*1

Decca 251/6導航雷達*1

WD-2A電子支援系統

T-MASS干擾火箭發射器(2010年代陸續加裝)

射控/作戰系統 H-930 Mod2作戰系統(PG-603)

AN/SPG-21A射控雷達*1(PG-603)

海眼FLIR紅外線夜視系統*1(PG-603,目前已拆除)

LSEOS MK-2A 光電偵測系統*1(PG-605~617)

 

PG-605~617改裝後:

CS/SPG-6N整合搜索/射控雷達*1(PG-604、609~617改良時加裝)

W-160追蹤雷達*1(PG-605、606、607、608改良時加裝)

聲納 SIMRAD SS-247艦首聲納*1
乘員 50(未來可能減至32)
艦載武裝

PG-603:

Bofos 350PX 40mm 70倍徑快砲*1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發射器*4(2013年拆除)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4(2013年加裝)

T-75 20mm機砲*1

12.7mm機槍*2

Mk-6水雷佈雷軌*2

深水炸彈軌*2

 

PG-605~617原始設計:

ASO 600PX 40mm 70倍徑快砲*1(PG-607~609)

Bofos 350PX 40mm 70倍徑快砲*1(PG605,PG-610~617)

T-75 20mm機砲*1

12.7mm機槍*4

Mk-6水雷佈雷軌*2

深水炸彈軌*2

 

雄風二型改良版(PG-605、606、607、608)

MK-75 76mm 62倍徑快砲*1

T-74 7.62mm機槍*4

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2

Mk-6水雷佈雷軌*2

深水炸彈軌*2

 

雄風三型改良版(PFG-604、PG-609~617,2010年起陸續完成改裝)

MK-75 76mm 62倍徑快砲*1

T-74 7.62mm機槍*4

雙聯裝雄風三型反艦飛彈發射器*2

Mk-6水雷佈雷軌*2

深水炸彈軌*2

 

姊妹艦 原型艦一艘,量產型十一艘
艦名 開工日期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交艦時間 成軍時間 除役時間
PG-603 錦江 1993/12/1 1994/6/27 1994/12/1 2021/2/
PG-605 淡江 1997/8/31 1998/4/21 1998/6/18 1999/9/7 1999/9/23 2022/12/30
PG-606 新江 1997/8/31 1998/8/14 1998/6/18 1999/9/7 1999/9/23  
PG-607 鳳江 1997/12/2 1998/10/16 1998/8/14 1999/9/7 1999/10/29 2022/11/1
PG-608 曾江 1997/12/2 1998/12/15 1998/10/16 1999/10/14 1999/10/29  
PG-609 高江 1998/5/4 1999/3/25 1998/12/15 1999/10/14 1999/10/29  
PG-610金江 1998/10/1 1999/5/13 1999/3/25 1999/11/17 1999/12/30  
PG-611湘江 1998/5/4 1999/7/16 1999/7/16 2000/1/5 2000/2/15  
PG-612 資江 1999/9/23 1999/5/14 2000/1/5 2000/2/15 2023/10/16
PG-614 鄱江 1999/3/1 1999/12/22 1999/9/23 2000/2/18 2000/3/10  
PG-615 昌江 1999/3/1 2000/1/21 1999/12/22 2000/6/29 2000/7/21  
PG-617 珠江 2000/2/25 2000/1/21 2000/6/29 2000/7/21  

 

 


 

 

前言

早在1970年代末期台灣海軍規劃第二代主戰艦艇時,曾構想一種體型較小、能建造較多數量的PCEG二級艦,以取代老朽的關字號、山字號等美製二級艦艇,與PFG一級主戰艦艇(後來的忠義計畫與光華一號)形成高、低搭配。早期台灣海軍對PCEG二級艦的構想體型較小, 排水量在600到800噸級,具備水面作戰的快砲以及反潛的聲納、魚雷,還曾打算參考南非海軍購自以色列的SAAR 4大型飛彈快艇。後來在演進過程中,PCEG逐漸放大到一千噸以上,成為光華二號計畫(最後仍選擇了等級相當於一級艦的法製3000噸級拉法葉巡防艦);而原始的PCEG構想則逐漸演變成三級艦(相當於先前的江字號巡邏砲艇),最後落實在1990年代執行的光華三號計畫之中。相較於由國外引進設計的光華一、二號,檔次更低的光華三號,從構想、研發、建造都由台灣自行完成,產物即為錦江級近岸巡邏艦。錦江級的艦名沿用江字號巡邏艦的規則,編號則接在龍江級巡邏艦的後面。

原型艦錦江號

光華三號計畫由台灣海軍單位(海軍造船發展中心等)經過可行性評估、初步設計之後,委託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簡稱聯設)主導進行合約設計階段(此為台灣本國造艦的先例),結合國內學術單位如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海洋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完成合約研究工作,日後台灣本國設計軍艦大致都採用此一模式。台灣海軍規劃首先建造一艘原型艦,經過海軍實際操作評估後,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對原設計進行修改精進,接著招標進行後續艦的建造工作。原型艦錦江號經由聯勤總部公開招標,由位於高雄、由公營轉民營的聯合船舶 設計發展中心與聯合造船公司得標,創下台灣首次將作戰艦艇發包給民營造船廠建造的紀錄。錦江號由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負責艦體設計(海軍與聯設在初期設計階段曾參考海關購自荷蘭的緝私艦如謀星艦、福星艦等),1993年在高雄旗津地區的聯合造船公司開工建造,次年完工成軍 。 

錦江級的基本設計參考了先前海關購自荷蘭的800噸級緝私艦謀星、福星,採用鋼製船體,滿載排水量580ton,動力為兩具MTU 20V 1163 TB93柴油機(無渦輪增壓)驅動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5節,即便兩個相鄰艙室破裂進水也不至於立即沈沒;而艦上的電力由三具MTU柴油發電機組提供。錦江號最初配備以色列Rafale公司的海眼FLIR(僅能觀測,不具備射控能力) ,成為當時唯一具有紅外線夜視系統的海軍艦艇。整個海眼系統包括三個部分:一具裝有FLIR以及穩定系統的蛋型旋轉塔、一具電子處理裝置以及座顯控台。海眼FLIR具有窄視野(1.7度X1.25度)以及寬視野(4.5度X3.5度)兩種操作模式,水平旋轉角度達180度,俯仰範圍為56度,追蹤速度為20度/秒, 有效偵測距離超過3000m。在1993年,海眼FLIR曾於基隆外海進行連續三天三夜的測試評估,台灣海軍、當時的保七總隊及海巡部均對其夜視性能深感滿意,這就是此系統獲得錦江號採用的原因;唯後續本級艦並未配備此一系統,而錦江號的海眼FLIR在往後也被拆除。

錦江號的武裝包括艦艏一門Bofos 350PX 40mm 70倍徑快砲(無射控系統指揮,完全仰賴人工帶砲)、四枚雄風一型反艦飛彈、一門國造T-75 20mm機砲、兩挺0.5吋機槍以及位於艦尾的 兩具深水炸彈施放軌,必要時還能在艦尾加裝兩具MK-6水雷佈放軌,此外主甲板還裝有兩座高壓水槍。錦江級的戰鬥中樞為與武進一號相同的H-930 Mod2戰鬥系統(主要用於導引雄風一型飛彈與40mm快砲),飛彈導控工作由主桅杆頂部一具AN/SPG-21A射控雷達負責(拆自海鷗飛彈快艇PG-32號);此外,艦體中央兩側各有一個小艇掛架,分別搭載交通艇與工作艇 ,每艘艇全長4.8m,寬1.9m,最大航速25節以上(實際上可達27節左右),巡航速度6節,可搭載6人。反潛偵測方面,錦江號艦首下方裝有一具挪威SIMRAD SS-247高頻聲納,工作波段為12~25kHz,偵測距離500~12000m;對於一艘500噸級的小型船艦,艦底自然只裝得下小型的高頻聲納,工作距離基本只夠探測水雷或障礙物(在立法院曾遭質疑,錦江級聲納偵測距離不及中共魚雷)。考慮到錦江級的任務性質,很有可能必須以艦首衝撞對方船隻,因此聲納並未設於艦首下端,而位於艦舯,撞船時可避免傷害聲納音鼓。

由於錦江艦堪稱台灣第一艘從頭自行設計、建造的作戰艦艇(先前無論先鋒計畫、海鷗快艇或光華一號,都是從國外獲得既有的設計進行生產) ,並交由一家先前未曾建造作戰艦艇的中小型民營廠商來承造,因此艦體設計、基本佈局、結構強度等 難免有許多不成熟之處,甚至存在許多立即性的技術問題。因此,錦江號花費了較長的時間進行測試改進,為此後續艦的細部設計進行了不小的更動。

一艘錦江級在反潛操演中投擲深水炸彈

 

後續艦的風波

除了首艘錦江艦暴露出許多必需修改的工程問題之外,後續十一艘艦艇的採購招標吸引各方人馬較勁, 橫生枝節,光華三號的進度因而慢了下來。1996年6月,有數位立委指稱錦江艦在建造時,海軍指定其主機(只繪製 原本錦江號使用的MTU廠柴油機的艦體藍圖交給聯合船舶中心,卻不包括法國Pielstick廠的柴油機)與聲納,有綁標嫌疑, 要求暫緩後續艦價格標作業,查明真相,並請海軍澄清。這導致參與競爭的民營造船廠(包含原承造廠聯合公司)的不滿, 共同抵制而四次流標,後續11艘艦的建造工程嚴重耽誤。 最後這個爛攤子以由中船議價發包來解決(每艘報價五億台幣),原本海軍寄望培養民間造船廠建造軍艦能力、 並藉由同時發包給多家民營造船廠以加快建軍時程的目標就此落空。此外,日後監察院特調小組調查拉法葉等弊案時,又指控 海總武獲室軍官雷學明、王琴生(兩人都因拉法葉案遭到起訴)在規劃設計建造首艦錦江號時,指定向某前海軍將領開設的代理公司購買主機 ,且聯合船舶設計中心在繪製錦江艦藍圖時,疑涉偽造文書圖利八千餘萬元,而採購的主機按圖施工時竟一度無法裝入,後來才由海發中心 解決並驗收過關。

事實上,這次的「主機風波」根本是中華民國政府僵化的採購招標制度所衍生的麻煩。主機的選擇對船艦的設計影響重大,一旦更換,則相關傳動、冷卻、潤滑、軸承、電機布置、 排氣都必須重新設計,工程十分浩大。錦江級後續艦原本就不打算變換主機,以避免不必要的設計更動導致資金與時程的浪費,因此在技術上,量產型艦繼續沿用 既有主機本是天經地義。況且在此案中競標的MTU柴油機與Pielstick柴油機功率相若,但MTU柴油機的體積重量明顯低於Pielstick機,技術優劣立判。

然而,依照錦江級的計畫規範,並沒有在原型艦階段就「確定」量產型的主機選擇,因此後續艦直接使用原有的機型,在條文字面上自然構成外界可以攻擊的漏洞。就實務上,在原型艦階段沒有明文確定主機選擇,對設計者而言只是徒增困擾。國軍的相關招標採購法令制度,因為技術與實務需求而必須明確指定某一些(或某一種)裝備的決策,都很容易被指為 「技術綁標」或「圖利特定廠商」,徒增不必要的困擾,甚至阻礙整個案子的發展或讓軍方最後無法獲得最適切的裝備,類似的案例在海軍與陸軍已經屢 見不鮮,如此讓事情窒礙難行的僵化制度自然會導致相關承辦人員「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官僚心態以求自保,但整個組織的進步也因此受到阻礙。

錦江級安放龍骨的畫面。

建錦江級後續艦在中船建造的畫面,正在安裝大軸。

錦江級後續艦船段在中船建造的畫面。

塵埃落定

1997年6月30日,台灣海軍與中船正式簽約,承造11艘錦江級巡邏艦(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負責設計階段的藍圖審查,並派員駐中船全程監督建造),當時預計於2000年5月完成全部建造工作。與首艦錦江號相比,後續艦的設計有許多更改之處;艦體外觀方面,包括艦橋艙間加寬 、上層船艛向內傾斜10度以減少雷達截面積、主桅杆結構強化、修改小艇吊架、主錨位置前移、取消原本搭載的工作艇而只保留交通艇等 。鑑於錦江號在測試中發現主機廢氣落塵大量掉落於後方的甲板結構,後續艦遂重做了排煙風洞測試,修改煙囪外型、排煙管角度以及導流板等,此外將煙囪由原本的兩座縮減為一座,以便於主機的吊裝作業 。原本艦底測深導流儀的外罩被發現會破壞水下流場,因此透過電腦計算來修正其安裝位置。此外,錦江號在測試時也發現螺旋講槳會產生異常共鳴噪音,後續艦的螺旋槳設計遂稍做更改 。此外,起先艦上通信系統的發射機與接收機工作頻率相近,容易造成干擾,故隨後通信天線布置經過改善,並且加裝預選濾波器。

武裝方面,後續11艘錦江級都未配備雄風一型反艦飛彈以及連帶的射控雷達 ,原本的H-930 Mod2戰鬥系統也一併省略,想必是雄風一型反艦飛彈在護漁與近海巡邏任務中派不上用場,乾脆完全移除以節省維護與人事訓練成本。而由於明確地以護漁與近海巡邏任務為主,後續這些錦江級的12.7mm機槍都增為四挺,分別位於船艛前方兩側與煙囪兩側 ,並取消了高壓水槍的配置。此外,後續艦與錦江號在偵蒐 與射控的另一主要區別,就是以美國Brashear系统公司的LSEOS MK-2A全天候光電射控系統(包含FLIR)取代原本僅能觀測的海眼FLIR,用於導控艦首40mm快砲 接戰,如此便以最精簡的方式取代了原本海眼FLIR、SPG-21A射控雷達與H-930 Mod2戰鬥系統的組合,大幅降低整體複雜度;此外,後續艦預留了安裝電子戰裝備的空間,平面搜索、導航雷達也和錦江號不盡相同。第二、第三艘淡江號(PG-605)與新江號(PG-606)的下水已經是1998年的事,可見時程拖延相當嚴重。 依照錦江級的測試結果,其迴轉半徑為艦體長度的2.6倍,且其雙軸、雙舵系統在低速情況下的操作靈敏度不錯。艦上被要求相鄰兩艙破裂進水之後仍不至沈沒,增加戰場存活性。

但是光華三號並非就此步入坦途,1999年淡江、新江兩艦的光電射控系統測試屢屢失敗,接在後面的鳳江(PG-607)、曾江(PG-608)、高江(PG-609)、湘江(PG-611)也發生相同問題,因此上述六艦全部延遲交艦 ,海軍因此對中船施予8600萬的罰款。這 個問題是因為艦上只有普通的平面搜索雷達,缺乏高精確度或高目標更新速率的專業追蹤雷達,只能依靠平面搜索雷達提供大略的早期探測,再依靠光電偵蒐系 統進行標定,追蹤能力與精確度自然略遜一籌;此外,由於艦上各感測系統來自於不同的承包商,但是整合工作必須由中船自行負責,在這部分遇到了相當大的挑戰。在1998年8月5日,新江號在防空射擊測試中一共發射57枚40mm砲彈,其中28發命中;緊接著鳳江號在9月8日進行對海試射,發射的10枚40mm砲彈命中9枚。11艘 量產版錦江級從1999至2000年7月如數成軍,全部編入131艦隊。

中船在承造後續11艘錦江級的案子中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全部11艘在1999到2000年間交艦,對中船壓力很大),此外還由於射控系統的問題導致延遲交艦,遭到海軍罰款8600萬元,成為中船史上金額最高的一次賠償。之後,為了舒緩由於景氣衰退導致的造船界財務危機, 台灣海軍曾在2001年十月底曾表示將增購第二批12艘錦江級巡邏艦以舒緩此一困境,不過後來也沒有下文。值得一提的是,水警局在1999年向中信造船廠訂造的500ton級巡邏艦台北號(PP-116) 以及在2004年4月1日發包的南投號(PP-122),就是以錦江級的設計修改而成。當時海軍曾將價值上億新台幣的錦江級設計藍圖免費提供給洋巡總局,供該局船舶設計組由錦江級衍生修改出海巡構型 ;而之後海巡署陸續籌建的幾種巡邏艦,也是以這種源於錦江級的基本構型進一步衍生而成。

錦江級的40mm火砲(350PX與600PX)

淡江、鳳江、曾江、高江的艦首安裝新型的600P 40mm 70倍徑快砲,其餘各艦目前仍沿用台灣海軍常見的Bofors 原廠40mm 70倍徑快砲(350系列)。

相較於二次大戰以來Bofors的40mm 60倍徑火砲,40mm 70倍徑系列改用針對噴射機的新砲彈,砲口初速超過1000m/s。從1977年起,台灣海軍透過新家坡AOS公司轉口,從瑞典陸續購買70套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直到1988年止,而AOS廠也因而獲Bofors授權生產40mm 70倍徑砲座;這些40mm 70倍徑快砲先後安裝在「先鋒計畫」龍江級飛彈巡邏艦、陽字號驅逐艦武進計畫,以及成功級、康定級、錦江級等二代艦上。台灣引進的Bofors 40mm 70倍徑砲座型號有350、350P、350PX與600PX四種,最早的350與350P是Bofors原廠研製,採用電動液壓伺服機構加上手動操砲備援,當時已經獲得多國採用,性能十分可靠。而350PX是AOS公司以350P為基礎自行研製的改進版本,改用MOOG公司提供的全電力伺服系統(採用無刷電動馬達伺服)。最初350PX伺服機構的程序箱(Interface Box)不甚穩定,AOS公司藉由台灣光華一號專案(成功級巡防艦)與中科院合作,在系統整合階段協助ASO修改伺服迴路參數,遙控模式才趨於穩定;以350PX的經驗為基礎,ASO再推出600PX自動化40mm砲座,除了沿用350PX發展出的全電力伺服機構之外,再增加自動裝填上彈機構,並提高備彈量,台灣海軍共引進四門600PX砲座,裝備於淡江、鳳江、曾江、高江四艦。

原本Bofors 350/350P/350PX等雖可由戰情中心遙控操砲瞄準,但砲塔內必須編制人員來裝填彈藥(砲塔內需編制四人),砲塔內儲有12個四發彈匣共48發備射彈,全砲無下甲板結構;砲塔內有一個弓形裝彈臂,一次可裝上四個四發砲彈彈匣共16發,若要更換彈種就需由人力更換彈匣。而600PX則擁有更高的自動化程度,從裝填上彈、射控指揮到擊發,過程可完全自動化,一般操作時砲塔內無須部署人員(砲塔內仍設有備用的人工操砲裝置)。600PX仍無下甲板結構,但砲塔內採用新的自動儲彈/裝填機構,包括兩個獨立給彈系統,接戰時能自動切換而選擇兩種不同彈種,且備射彈總數提高到101發,持續戰力更強。600PX砲塔內設有電池,於載台供電中斷之後仍能繼續作戰一小時。另外,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之後,聯勤有意引進ASO新式40mm 70倍徑快砲來取代35mm快砲;ASO新型砲在1997年於屏東九鵬試射成功,1998年參加新家坡航太展,中東與東南亞有國家有意採購,不過由於過於敏感而沒有出口。在1998年,台灣與ASO簽署新型40mm砲的合作合約,台灣陸軍稱為「天鏢案」,再結合中科院「天勇案」的MPQ-78近程防禦雷達系統。在2001年,「天鏢案」40mm火砲系統依台灣陸軍需求精進研改,在2004年8月完成野戰測試,2006年與MPQ-78近程防禦雷達完成作戰測評驗證。

雖然600PX比350系列先進不少,但射擊的準確度卻不如波佛斯原廠砲,可能是與射控系統整合不良;此外, 600PX的無刷電動馬達與裝彈機構與其他大多數350/350P不同,而台灣海軍只有四座600PX,後勤維護相當困擾。 這恐怕就是除了淡江、新江、曾江、高江使用新型600PX砲之外,其餘7艘量產艦都繼續使用舊型350PX砲的原因。淡江號(2005年)與新江號等日後都在進塢維修時(淡江號在2005年),都換回350PX舊型砲 。在2006與2007年,被拆除的600PX 40mm快砲曾被安裝在兩艘中和級戰車登陸艦上,取代原本的舊型MK-1 40mm 60倍徑快砲,不過日後兩艘中和級還是換回350PX型40mm砲。

服役情況

12艘錦江級之中,約有一半艦名取自台灣本土的溪流,例如PG-605淡江(淡水河)、PG-606新江(新店溪)、PG-607鳳江(鳳山溪)、PG-608曾江(曾文溪)、PG-609高江(高屏溪)、等;另一半則取自一些中國大陸的河川名如首艦錦江(PG-603)、金江(PG-610,金沙江)、 湘江(PG-611)、資江(PG-612)、鄱江(PG-614)、昌江(PG-615)、珠江(PG-617 )。

錦江級的原始設計為近岸巡邏艦 ,其噸位接近過去的江字號(約300噸),但台灣海軍卻仍讓她們接替原先大得多的關字號、山字號所執行的工作,在海象相對較好的夏季得分攤一級艦的海峽中線等任務 ;結果區區500ton的錦江級經常離開沿岸跑到海象惡劣的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不僅讓艦上官兵吃足苦頭,還導致艦體快速老化, 服役數年已發生船殼變形、管路鏽蝕等現象,壽命大幅縮短 。服役以來,錦江號一直傳出風浪中搖晃過大、大軸不正、噪音過大以及加速時會產生震動等消息。錦江級車葉位置設計的不良,導致多艘同型艦碰撞不明漂流物後造成車葉的變形甚至斷裂損毀,進而影響軸承。所以海軍 等於把錦江級放在不適合的位置上,不僅無法有效執行任務,還加速艦艇損耗 。

在2008年11月16日,錦江級艦珠江號(PG-617)結束勤務返港並進行水下檢查時,發現聲納音鼓外罩完全脫落;隨後在17日,錦江號(PG-603)亦發現聲納外罩脫落2/3。兩艦聲納外罩雖然脫落,但聲納本體功能並未受損;由於海軍檢查後並未在兩艦艦體發現任何刮痕或摩擦痕跡,研判聲納外罩純粹因為海象惡劣,加上FRP材質的聲納外罩接近60個月的使用壽限等因素而在航行期間脫落。

 

錦江級的改良

從2005年起,台灣海軍陸續將若干錦江級加裝OTO 76mm快砲、長程反艦飛彈等重武裝,使錦江級逐漸轉型成一種大型飛彈巡邏艇;最初台灣將除役的武進三型陽字號驅逐艦的快砲與雄二飛彈等裝備移植到若干錦江級上,而從2010年起又出現裝備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與國產新型射控雷達的版本。除了武器之外,台灣海軍也在錦江級上測試新的電戰自衛裝置。以下便分別簡介:

1.「雄風二型」版本

完成改裝的新江號,把76mm快砲、雄風二型飛彈、W-160射控雷達等原屬武進三

陽字號驅逐艦的東西都搬了上來。

在2005年年底,錦江級艦新江號(PG-606)完成了規模頗大的改裝,以MK-75 76mm快砲(OTO -Breda 76mm快砲授權美國生產的版本)取代原本的40mm快砲,原先位於位於煙囪後方平台的國造T-75 20mm機砲以及小艇均被移除,代之以一座更大更高的結構物,其上裝有一具額外的格子桅,桅杆頂上裝有一具W-160追蹤雷達;此外,艦尾加裝兩座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使用艦上的大成資料鏈獲得友軍提供的目標情資,以發揮雄二飛彈超過100km的長射程。MK-75 76mm快砲、W-160追蹤雷達與雄風二型飛彈等均移植自除役的武進三型陽字號飛彈驅逐艦 ,而武進三號其他的裝備如標準SM-1防空飛彈、STIR-180照明雷達、DA-08/2雷達、LIDO光電射控儀則移植到濟陽級巡防艦上,可謂物盡其用 。

W-160雷達 由西屋公司生產,衍生自AN/APG-66機載雷達(用於F-16戰機),採用X波段操作,主要用於近距離目標追蹤以及艦砲射控,具有每分鐘25、20、15轉等三種轉速,能鎖定45km外雷達截面積僅1平方公尺的目標,並自動計算火砲射程、前置量與誤差等射控資訊;除了追蹤之外,W-160雷達亦能以 最低的每分鐘15轉進行低角度目標搜索。

經過「武進三」、加裝雄風二型飛彈的錦江級,滿載排水量達到約610噸。武進三型陽字號最初共有七艘,因此理論上可有七艘錦江級將進行裝備移植;不過此一改裝案是在海軍司令陳邦治上將任內所規劃,據說在2006年2月中旬海軍司令走馬換將後,海軍政策又有了轉變,所以 當時外界對於海軍是否會持續改裝錦江級始終不明朗。直到2007年4月,第二艘武進化的錦江級(鳳江號,PG-607)才正式現身。 錦江級「武進化」工程進度較遲的原因,除了海軍預算有限、優先進行濟陽級的武進化改良工程,錦江級改良工程也以輕量化為修改目標。隨後,淡江號(PG-605)完成了武進三化的改裝。

根據海軍方面表示,錦江級的原始設計尚有30ton的升級餘裕,足以容納MK-75 76mm快砲與雄二飛彈;然而,以錦江級原始設計的電力供應容量,要增加耗電大得多的MK-75 76mm自動快砲、W160射控雷達與射控系統,供電品質難免下降,對精密系統可能造成不良影響。而且錦江級改裝後重量大幅攀升,重心也勢必上揚(考慮到甲板新增的裝備以及為了安裝射控雷達而新增的機房和桅杆),導致船體橫搖幅度與週期變大,無論對船艦在適航性、操控性 以及航速等,都會有顯著影響,對於錦江級平時擔負的海面巡邏任務較為不利。而錦江級艦首高度不高,增加重量(包括在艦首換裝更大的76mm快砲)後,高海象下的艦首上浪情況將更為嚴重,海水更容易沖刷艦首的MK-75 76mm快砲(此砲完全自動化操作,內部設備較為精密,例如裝填上膛、退殼、開關砲閂都仰賴近接感應開關)而增加故障的可能。 此外,移植到錦江級的W160射控雷達(主要負責導控76mm快砲)表現欠佳,據說76mm砲的射擊表現比先前在武進三驅逐艦上還差;這可能是因為錦江級艦體小、顛簸更為劇烈。W160射控雷達是1980年代西屋 自行研製的產品,並非美軍制式裝備(當時雷達成品都還沒做出來),PFG-1取消之後用於陽字號驅逐艦的武進三號升級,也只有台灣這個用戶;W160衍生自機載AN/APG-66雷達,機載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MTBF)要求先天就比艦載系統差一截,裝在武進三型陽字號驅逐艦時就故障頻繁。

在2010年上旬,又有 兩錦江級艦曾江號(608)與資江號(612)進行了改良工程 ,其中曾江號的改裝與新江、鳳江相同,但資江號則使用國產的新射控雷達與雄風三型,詳述於下文。 總計最後有四艘錦江級(PG-605~608)進行了包含雄風二型飛彈、76mm快砲與武進三型射控雷達的改裝方案。

錦江級以76mm砲取代40mm砲之後,因應2000年代後期開始釣魚台情勢升溫的趨勢,台灣海軍遂配合政府政策將多餘的Bofors 40mm砲釋出給台灣海巡署,從2010年代初期裝備於台灣海巡一些新造的大型巡防艦上(射控系統由中科院整合)。

2.雄風三型版本

在2010年起,七艘先前未加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錦江級開始套用另一種改裝方案,

包括加裝四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76mm快砲以及國產追蹤/射控雷達。

昌江號後桅杆的CS/SPG-6N搜索/射控雷達,由中科院研製。 此雷達由下方的X/Ku頻射控雷達

以及上方的搜索雷達組成,射控雷達旁邊還結合光電追蹤儀。

2010年完成改裝現身的資江號 (PG\-612)除了同樣在艦首換裝MK-75 76mm快砲以外,其餘裝備則與先前的「武三化」版本頗有不同;首先,艦尾設置中科院新開發的兩組雙聯裝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此發射架是雄風二型/三型共通),後桅杆上裝置的射控雷達也改成中科院自行開發的整合搜索/射控雷達系統,型號為CS/SPG-6N。CS/SPG-6N的雷達 天線基本沿用自中科院在2005年於台北世貿航太展首度公開的CS/MPQ-561「天勇」射控雷達(即中科院CS/MPQ-78射控雷達的後續精進型號),當時是搭配國造T-92 40mm機砲組成「天鏢」低空防砲系統;此雷達組頂部是一個旋轉搜索雷達天線(含敵我識別天線),前部是一個X/Ku頻追蹤照射雷達,追蹤雷達右側裝一組光電偵測單元(包含紅外線熱影像儀、電視攝影機等)。依照先前CS/MPQ-561的公開資料,其系統搜索雷達能同時追蹤30個目標,並選擇以射控雷達或光電追蹤目標,具有自動或人工操作模式,後端顯控台則採用Windows作業系統 。

由於雄風三型飛彈比雄風二型更大更重,經過此種改裝的錦江級排水量達到730噸,海上的航行機動性能與耐波力也 跟著降低;改裝前錦江級能輕鬆達到27節航速,加裝雄風三型飛彈等改裝改良之後,連加速到25節都十分吃力。依照2011年5月初台灣國防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的紀錄,台灣海軍 打算在七艘錦江級上部署雄風三型,由此可見12艘錦江級之中,扣除原型艦以及四艘已經完成「武三化」加裝雄風二型飛彈的錦江級,其餘七艘都陸續比照資江號的標準進行改裝。

此外,接受重武裝改良之餘,錦江級也陸續將原本的12.7mm機槍換成較為輕型的T-74 7.62mm輕機槍。

在2019年7月底的實彈演習中,錦江級的珠江號(PG-617)發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3.衛江計畫

除了前述的武裝改進工程之外,台灣海軍在2010年3月首度公開名為「衛江計畫」的電子戰系統,由中科院擔綱研發,第一套系統安裝在錦江級的鄱江號(PG-614)上。依照台灣軍方公開資料,「衛江」系統由一組天線、兩具干擾彈發射器與系統機櫃組成,其中天線與機櫃由中科院研製,而誘餌發射器則是由西方國家引進,其外型與德國Rheinmentall Defence的多重彈藥彈藥軟殺系統(Multi Ammunition Softkill System,MASS,詳見德國海軍K130巡防艦一文)完全相同。不過,實際上中科院僅從德國德國Rheinmentall Defence引進一套MASS系統作為參考,之後的干擾絲發射系統以及誘餌彈都是自行研製。 爾後公開資料得知,此種中科院發展的新型誘餌系統稱為T-MASS。

在2016年初,中科院公布為T-MASS系統產製的干擾彈,籌載的干擾材料可選用紫外線、光電、近紅外線、短波長紅外線、中波紅外線、長波紅外線、射頻(8~18GHz)、豪米波等(可選擇單一或混合籌載),並搭配編程設定的引信,發射前依照目標特性輸入引爆參數,以達成特定的干擾效果。

「衛江計畫」的電子戰系統會裝備所有的錦江級,未來也將更廣泛地裝置於台灣海軍的小型艦艇與二線勤務艦艇上。

4.原型艦錦江號改裝計畫

錦江級首艦錦江號的艦體設計與後續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無法依照後續艦的規格進行火力提升。在2013年上旬,錦江號在返廠翻修時拆卸了雄風一型反艦飛彈(雄風一型至此完全從台灣海軍除役),艦尾加裝兩組雙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與其他後續艦的改裝方案相似,錦江號也在煙囪後方與雄風二型飛彈發射器之間加裝一個甲板艙房,但是沒有在上面設置後桅杆 以及射控雷達;這是因為錦江號仍保留原有的Bofors 40mm快砲,而沒有換裝MK-75 76mm快砲,連帶不需要配套的射控雷達以及桅杆。

5.更換匿蹤砲塔

2013年中旬,湘江號艦首的76mm快砲換裝了匿蹤版砲塔殼。

2013年中旬,錦江級艦湘江號(PG-611)被發現艦首的76mm快砲改用匿蹤砲塔殼。

金江艦誤射雄三飛彈事件

在2016年7月1日上午8時15分,停泊在左營軍港內的錦江級金江號(PG-610)發生誤射一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並擊中漁船的重大意外。

金江號在7月1日上午8時15分誤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時艦上監視器畫面,上圖是

發射前夕外蓋打開,下圖是飛彈點火離開發射管瞬間。

當天金江艦預定於上午10點左右出海進行「甲級操演」驗收,為了準備與檢查系統,艦上 飛彈中士高嘉駿將飛彈發射器的火線裝妥(平時由中尉兵器長負責保管,飛彈系統接上火線才能發射) ,以進行系統迴路測試(依照程序,接上火線時應在附近懸掛告示牌,但當時該艦人員並為照規定執行);完成測試無問題後,原本應該要立刻從「作戰模式」切換回平時的「訓練模式」並等候艦測校準官來,但由於操作疏失而沒有切換。約在 上午8時5分,飛彈中士高嘉駿自行進入戰情室中,自行練習發射流程操作,包括隨意將一組預設瞄準區域 的座標輸入飛彈,卻沒注意到系統仍設定在「作戰模式」且火線已經接上,按下發射鈕後飛彈就點火升空。意外發生時,艦長林伯澤正在 艦隊指揮部開會準備當天的演習,甲板上的官兵都下船在碼頭邊集合,準備接受測驗官校閱,兵器長與飛彈士官長都不在 戰情室(原本與高嘉駿一起在戰情室的飛彈士官長陳銘修在誤射前40秒離開戰情室喝水),戰情室只有高嘉駿一人,在未經監督之下進行各項操作(照正常程序需在艦長、兵器長、射控士官長都在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操作),加上設定錯誤而發生 了誤射意外。負責金江艦泊靠水星碼頭管理的256戰隊在8時16分向上回報誤射狀況。

(上與下)遭到雄風三型飛彈誤擊的翔利升號漁船,上層駕駛室遭到貫穿,顯示此時飛彈

尋標器已經啟動並進入終端攻擊模式,以掠海彈道飛向漁船。由於漁船上層採用木質等輕材料,

飛彈撞擊後半穿甲戰鬥部引信未能觸發。 駕駛室正面的破洞外型與飛彈橫截面大致吻合,

顯示飛彈直接撞擊漁船。

 

雄風三型飛彈發射時的巨大聲響驚動整個左營港區與附近居民,飛彈發射後約2分鐘抵達輸入的目標海域並啟動雷達尋標器搜索,在澎湖東南方水域擊中一艘正在作業的翔利升號近海漁船,飛彈 從正面貫穿駕駛室並從後飛出,造成一死三傷。命中的方式顯示雄風三型飛彈已經鎖定目標並進入終端掠海攻擊模式,以淺角度命中距離水面高度3、4公尺的漁船駕駛室頂部;由於近海漁船構造輕薄(採用玻璃纖維 製造),沒有厚鋼板,因此沒有觸發飛彈使用的半穿甲戰鬥部引信。

以往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的發射開關有紅色的保護蓋,操作人員需要向上開啟才能接觸發射開關;此外,還需要將發射鑰匙(平時由艦長保管)插入飛彈顯控台上的鑰匙孔並轉到「發射」位置,加上飛彈發射器接上火線(平時由兵器長保管),飛彈才能發射;這意味著過去發射雄風二型時需要艦長、兵器長與操作人員的配合,才能讓飛彈射出。而較晚設計的雄風三型的控制系統則予以簡化,以一個電腦操作面板取代過去的實體式發射開關,並且省略鑰匙,唯一能阻止飛彈發射的實體機制就只有火線(由兵器長保管);一但裝上火線,任何人在操控台選擇作戰模式進行操作,就能將飛彈射出。此外,雄風三型操控系統的「作戰模式」與「模擬模式」畫面大致相同,僅有幾行文字區別,而且這些文字夾在二、三十行文字中,人機介面的防錯防呆機制明顯不足。

另外,當時金江艦艦長林伯澤僅到任一個多月,對艦上所有事務尚未完全孰悉,輔導長也是在6月24日才報到;肇禍的飛彈中士高嘉駿入伍三年多以來,這是第一次面對「甲類操演」(這對船艦官兵尤其是艦長,是極其關鍵的鑑測),因此十分緊張,前夜也因而失眠。中士高嘉駿服役3年多以來,平日飛彈射控系統都只設定在「訓練模式」,而操作介面的觸控螢幕上,「作戰模式」的說明在3、40行文字中;於是高嘉駿中士在緊張的情況下,沒注意到系統設置在作戰模式,就依照平常「訓練模式」的復誦程序一路按下去。雖然在按下「允許發射」時甲板上會有蜂鳴器警報,然而在戰情室內聽不到,於是中士高嘉駿繼續按下發射鍵。這顯示當時金江艦上主要軍官幹部以及飛彈操作人員資歷較淺,缺乏經驗, 這樣的組合比較容易犯錯;而進行相關測試作業時,艦上人員忽略多項流程規定,才會釀成大禍。另一方面,台灣海軍人力吃緊,一級艦都出現缺員,屬於三級艦的錦江級只會更加嚴重;在人員短缺的情況下,平均工作負擔與心理壓力都相對加重,不僅在較大的 身心壓力下更容易發生疏失,而且較重的工作負擔使人員更容易省略作業流程中的必要步驟來方便行事,導致犯錯的可能性提高。

誤射事件之後,台灣海軍立刻將飛彈火線改由艦長保管,改採「一級管制一級」的嚴密複式管控,並要求中科院改進飛彈操作介面的防呆防錯設計,採用複式確認操作 (可能在電腦介面中加入發射密碼),以避免類似的誤射事件再次發生。由於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週年黨慶,台灣海軍恰巧在同一天誤射飛彈;由於時機敏感,引發外界若干聯想與爭議。

在2017年10月初,消息傳出台灣海軍以經採取多項措施防止類似的誤射飛彈事件,包括採取更嚴格的的操作規範。雄三飛彈的操作介面已經修改,分成作戰模式(實彈)、作戰測試模式、訓練模式(不接上火線接頭)等三種,每種模式都有一組不同的密碼,如有操作錯誤時,系統就會發出警告提醒,避免再次發生人員分不清訓練與實彈射擊模式的問題。雄三飛彈相關設備除了加裝「防呆、防誤觸」的措施外,雄三發射箱的電箱前也以紅色膠帶張貼警告標示。

之後,高雄地檢署依廢弛職務、業務過失致死罪,起訴金江艦的中尉兵器長許博為、射控士官長陳銘修及飛彈中士高嘉駿3人;高雄地方法院一審宣判依業務過失致死等罪,判處許博為有期徒刑1年2月、陳銘修2年、高嘉駿1年6月;此案案經上訴,二審由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審理。二審判決指出,高嘉駿為求表現順利,未注意飛彈操控系統處於作戰模式,在無人督導下自行練習,導致第3號飛彈於8時14分許發射致生傷亡;二審認定,雄三飛彈裝設火線安全接頭後才能通電實際操作,即使裝設安全接頭,若飛彈接上「測試訓練器」(TTS)仍不能發射。兵器長許博為未盡督導之責,一次交付4支安全接頭給陳銘修並全數裝設在飛彈上。陳銘修明知4支火線安全接頭均接上飛彈,但第3、4號飛彈並未連接TTS,若在作戰模式下,一旦依飛彈操作流程操作,第3、4號飛彈將因未連接TTS而發射。陳銘修未在場督導高嘉駿,未取下3、4號飛彈火線安全接頭,亦未將系統切換為訓練模式,擅自離開飛彈操控台向許博為報告面板故障已排除以及去飲水,離開戰情室達5至7分鐘之久。二審認為,被告3人涉犯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導致被害人死亡及1枚飛彈毀壞,引發兩岸緊張情勢,危及國家安全,而雄三飛彈為台灣自製的威力強大武器,被告更應恪守安全守則,態度太過輕忽,不予宣告緩刑。二審各判處許博為、陳銘修、高嘉駿有期徒刑1年2月、1年9月、1年6月。此案經上訴,最高法院在2019年12月26日宣判,原審認定事實無違誤,但刑法已刪除業務過失致死條文,因此自為判決,改論以過失致死罪,許博為、陳銘修、高嘉駿分處1年、1年7月、1年4月徒刑,全案定讞。

替換

完全由國內產官學界自力自主完成的光華三號計畫雖然開啟了台灣造艦的新紀元,可惜由於過程瑕疵甚多,導致不少紛爭與延遲,最後讓民間業者承造軍艦的本意終於落空,令人遺憾。後來從1999年展開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計畫仍重蹈多災多難的情況,中間的波折與利益糾葛比起錦江級有過之而無不及。

台灣在2010年公開新一代「迅海」計畫500噸級雙體大型飛彈快艇,首艦陀江號(PG-618)I在2014年5月1日下水。隨後消息就指出陀江級就是用來汰換錦江級,此時錦江級艦齡還在15年以內,似乎間接印證先前錦江級結構過度損耗的消息。

轉為電子作戰艦(未成)

在2019年5月底,「上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海軍開始建造的「高效能作戰艦艇後續案」(沱江型雙體飛彈攻擊艦量產版)來接替錦江級的戰備任務;而考量近年敵情威脅驟增以及電子戰領域的需求,海軍正規劃之後將部分錦江級巡邏艦改裝成為電子作戰船艦,拆除飛彈、76mm快砲等主要武器裝備,擔任電子作戰以及一般水面巡邏任務。

消息人士指出,錦江級服役時間內艦載電子戰設備長期處於空白狀態,只有少部分裝設「衛江」自動威脅預警與反制系統;但近年來中國情報船頻頻出沒於台灣周邊海域,尤其是屏東九鵬基地外海只要有射擊公告,中國間諜船就會出現在這些海域;考量到若用主力艦監視這些情報船或進行電子干擾,就容易被對方蒐集電子參數,因此近幾年海軍都以錦江級艦加裝中科院自行研製的機動式電子截收與干擾設備,以監視和用電子屏障來防備間諜船。由於這些電子戰設備是機動式,能隨時根據任務調派而搬移到不同的錦江級上,設備也能不斷升級更新。目前屏東九鵬基地執行飛彈實彈射擊時,在射擊公告海域外就可以看到錦江級艦擔任警戒與電子屏障任務。

該名人士指出,未來錦江級艦移除76快砲與反艦飛彈等主要武裝,除重量減輕外,編制人員也會減少,騰出的空間則用來加裝電子戰的裝備;將來沱江後續艦每成軍一艘,錦江級艦就會有一艘轉成電子作戰艦。

不過隨後錦江級從2021年2月開始陸續除役,轉作電子作戰船艦的構想似乎沒有實行。

除役

隨著接替錦江級的「高效能艦艇後續艦」(沱江號雙體飛彈巡邏艦的後續量產版本)從2020年12月開始陸續下水,錦江級巡邏艦也開始次第除役。在2020年12月15日,首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塔江號(PGG-619)下水後,錦江級首艦錦江號(PG-603)隨後在2021年2月初除役;之後台灣海軍以「一換一」的節奏,每建成一艘塔江級,就有一艘錦江級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