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級戰車登陸艦
中和號(LST-232)戰車登陸艦,艦首可放下登陸跳板,讓艦上的人員車輛登陸。
(上與下)中平號(LST-233)戰車登陸艦,攝於2015年10月24日左營港
(上與下三張)中平號(LST-233)的艦首艙門跳板,由前部巨大的門型吊車控制收放。
攝於2015年10月24日左營港
中平號(LST-233)的船樓近照。攝於2015年10月24日左營港
中平號艦尾艙門,可讓車輛、AAV-7兩棲載具進出。攝於2015年10月24日左營港
(上與下)中平號(LST-233)的Bofors 40mm 70倍徑火砲,這是台灣海軍先前在陽字號武進計畫時就引進的武器,
安裝在原本新港級上層兩側的舊型Bofors MK-1 40mm 60倍徑火砲砲位上。攝於2015年10月24日左營港
中平號(LST-233)的中科院CR201干擾火箭發射器,也是從除役的陽字號驅逐艦上移植的裝備。
俯瞰中平號艦首甲板,可以看到前部的大型門型吊車。攝於2015年10月24日左營港
從艦尾看中平號。
看停泊在旗津的中和號(LST-232),攝於2022年7月23日。
中和號(LST-232)的上層結構,攝於2022年8月21日。
(上與下)由後方看中和號(LST-232),攝於2022年8月20日。
(上與下)中和號(LST-232)的40mm砲,此時裝用的是600PX型砲塔。攝於2022年8月20日與21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中和級戰車登陸艦/中華民國 | ||||||
承造國/承造廠 | 美國/ Philadelphia NSY廠 | ||||||
尺寸(公尺) |
長171 寬21 吃水5 |
||||||
排水量(ton) | 輕載5190 滿載8792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Alco 16-251柴油機*6/16000
艦首推進器*1/800 雙軸 CRP |
||||||
航速(節) | 2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AN/SPS-10F平面搜索雷達*1 AN/SPS-64(V)9導航雷達*1 長風三號電戰系統 CR201 16聯裝干擾火箭發射器*4 |
||||||
人員 | 船員224 搭載部隊386~431 | ||||||
艦載武裝 |
MK-15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CIWS) 雙聯裝MK-1 40mm 60倍徑機砲*2(2006年拆除) 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2(2006年起加裝) 12.7mm機槍*4 |
||||||
戰車裝載量 | 23 | ||||||
備註 |
共二艘 |
||||||
艦名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在美服役時間 | 在美除役時間 | 移交台灣時間 | 在台服役時間 | |
LST-232中和 (ex-USS Manitowoc LST-1180) |
1967/2/1 | 1969/6/4 | 1970/1/24 | 1993/6/30 | 1995/7/14 | 1997/5/8 | |
LST-233中平 (ex-USS Sumter LST-1181) |
1967/11/14 | 1969/12/13 | 1970/6/20 | 1993/9/30 | 1995/7/14 | 1997/5/8 |
為了取代艦隊中大批二次大戰時期建造的美製郡級(County class)戰車登陸艦(即老一代的中字號),台灣海軍於1995年向美國租借四艘仍在服役的新港級(New Port class)戰車登陸艦。原本應該是以「熱艦」方式由台灣海軍接收,但由於美國本身的任務需要導致此案延緩。在1995年7月14日, 台灣與美國海軍簽訂兩艘新港級的租借合約,並在1996年3月與新港紐斯(New Port News)船廠簽署啟封整備合約,1996年7月展開啟封工程,並在1997年3月底完成整備作業。兩艘新港級於1997年4月26日抵達 台灣,5月8日服役,其命名延續台灣海軍「中字號」的戰車登陸艦命名規則,分別為中和(LST-232,前身為USS Manitowoc LST-1180)與中平(LST-233,前身為USS Sumter LST-1181),編號則接續前一代中字號的最後一艘中業(LST-231),中間的間隔長達36年。原本美國海軍還要將Schenectady號(LST-1185)租借給 台灣,不過考量到美國本身的兩棲運輸能量,遂取消該艦的租借。在2000年9月29日,中和與中平兩艦依照美國安全協助計畫(Security Assistance Program)而將所有權正式移交台灣。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台灣海軍的兩棲艦艇並無固定編制的陸戰隊駐艦人員,而從中和、中平服役開始,艦上就編制一定數量的陸戰隊官兵;而在赴美接艦時,台灣海軍便派遣編制於兩艦上的陸戰隊官兵一同前往美國參與接艦作業與訓練。 依照後續消息,台灣海軍接收新港級時,也夾帶一批從美軍購買的MP-5衝鋒槍(原產國德國當時拒絕出售台灣)。 這兩艘新港級移交台灣之後,台灣海軍將原本兩座位於船艛後段的雙聯裝MK-33 5吋主砲塔拆除,自行換裝兩座MK-1型40mm 60倍徑快砲 。隨後,兩艘中和級陸續裝上從除役的陽字號驅逐艦卸下的長風三號電戰系統(中平號在2002年加裝綏陽號的電戰系統,而中和號則在2006年加裝)以及四座CR201 16聯裝干擾火箭發射器(由中科院研製,衍生自陸軍工蜂四型126mm多管火箭發射器)。在2006年,中和號移除原有MK-1 40mm快砲,改裝兩座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600PX型砲塔),而這兩門砲先前是從錦江級巡邏艦淡江、新江號所拆除。在2007年8月,中平號亦拆除兩座MK-1 40mm快砲,改為兩座Bofors 40mm 70倍徑快砲(600PX砲塔)。日後,兩艘中和級曾陸續使用600PX或350PX型砲塔。 雖然可能沒有搶灘登陸的場合,但新港級遠優於老式平底LST的籌載量、適航性與航速還是能在 台灣海軍的外島運補/換防作業中發揮長才;相較於平底的老中字號,新港級不僅更快更平穩、籌載量更大,艦內載運兵員的空間也設有與艦艇人員相同的床位與內務櫃 (以往老中字號上的載運兵員只能擠大通舖兵員艙裡打地鋪,且沒有空調,生活品質甚差),槍架與作業室也一應俱全 ,艦上還有空調系統,故在南沙運補任務中深獲海軍陸戰隊的歡迎,以往部隊擠在老中字號大貨艙中嘔吐暈船的艱苦狀況遂成為歷史。根據海軍的操作經驗,一艘新港級的能力可抵過三艘老中字號。除了兩棲任務與運補之外,由於台灣海軍長年只有一艘油彈補給艦武夷號,因此當新港級有時也被台灣海軍在日常訓練中充當油水補給艦,或者以新港級在武夷號排定大修時擔任敦睦遠航的旗艦(例如2000年度遠航任務);然而相較於專業的油彈補給艦武夷號,新港級搭載的燃料數量只有一半,只能透過艦尾輸油管進行縱向補給,而且不能補給燃料與水以外的其他項目。 原本台灣海軍預計還要接收第二批兩艘(一說為四艘)新港級,但是第三艘是最早期的新港級且未經過性能提升,因此 台灣海軍拒絕接收 。此外,日後傳出美方在整修台灣租借的兩艘新港級的過程中要求加價800萬美元(原價約5000多萬美元),因為啟封過程中發現主機狀況比預期還差,必須額外進行翻修,而台灣海軍自然不服突如其來的漲價,最後台灣與美國談判之後各退一步斟酌加價幅度,才解決問題。之後,台灣建軍方向以經由攻守兼備轉變成防衛固守,導致屬於攻擊性質的海軍陸戰隊遭到裁減,加上海軍經費優先使用於取得主戰艦艇,因此 在往後多年,台灣海軍在再也沒有接收後續的新港級。 在2010年6月,傳出台灣經濟部辦理國造登陸艦的評估;隨後在同年8月底立法院審理2011年度國防預算時,也傳出台灣海軍準備編列經費,打算向美國採購1至2艘新港級 ;此時,美國海軍只剩兩艘新港級保留在備役艦隊(LST-1187、1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