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魯克號運輸艦

(上與下)皇家澳洲海軍第一艘國產艦艇──托布魯克號運輸艦(HMAS Tobruk L-50)

一艘登陸載具正從後方進入托布魯克號運輸艦的塢艙

俯瞰托布魯克號,一架皇家澳洲海軍S-70反潛直昇機正停在起降甲板上。

坐灘的托布魯克號

(上與下)正從雪梨港花園島海軍基地出海的托布魯克號,攝於2013年2月13日。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托布魯克號運輸艦/澳大利亞(HMAS Tobruk L-50)
承造國/承造廠 澳大利亞/Carrington Slipways Pty Ltd
尺寸(公尺) 長127   寬18  吃水4.9
排水量(ton)

58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irrlees Blackstone KDMR8柴油機*2/9600

雙軸

航速(節) 16
續航力(海里) 8000(15節)
偵測/反制系統

乘員 船員150

搭載部隊 :長期315,短期520

武器系統

Bofors 40mm 60倍徑快砲*11990年代中期拆除

12.7mm機槍*2~6

mini Typhoon 12.7mm遙控機槍*2(改良時加裝)

搭載車輛 豹一戰車*18或

裝甲運兵車*40

艦載小艇 LCVP人員運輸艇*2

LCM登陸艇*2

航空設施 艦首直昇機甲板*1(起降點*2)

艦尾直昇機甲板*1(起降點*1)

可停放三架CH-47或AB-212的直昇機

備註 1978/2/7安放龍骨,1980/3/1下水,1981/4/23服役。

 


在1960年代,皇家澳洲海軍曾將雪梨號(HMS Sydney R17)航空母艦改為快速運輸船,並在1965至1972年間為澳洲投入越戰的地面部隊實施人員與裝備的運補換防;等雪梨號在1973年除役後, 皇家澳洲海軍就喪失了這類能力。在1970年代末期,澳洲決定 重建長程的海運投射能力;一開始,澳洲打算徵用民間的貨輪來滿足需求,不過由於澳洲國營航線(Australian National Line )無法提供支援,這個構想很快就遭到否決。隨後,澳洲軍方打算建造本身的運輸艦艇,並由皇家澳洲海軍操作。最初澳洲陸軍並未要求新艦具備搶灘的能力,然而 皇家澳洲海軍隨後便將之列入要求,以增加運用的彈性。在1975年,皇家澳洲海軍成功說服澳洲武裝結構委員會(Australian Military's Force Structure Committee),同意軍方建造建造重型登陸艦(Landing Ship Heavy,LSH)。在1975年3月19日,澳洲武裝結構委員會正式批准建造一艘LSH。在1976年,澳洲決定將新艦命名為托布魯克號(HMAS Tobruk L-50),以紀念二次大戰中的托布魯克戰役。

設計方面,皇家澳洲海軍曾參考服役於英國皇家海軍後勤艦隊(RFA)的圓桌級 (Round Table class )後勤登陸艦,最後皇家澳洲海軍決定以爵士級的貝迪維爾爵士號(RFA Sir Bedivere L-3004)作為基礎,該艦是爵士級的二號艦,其設計參考首艦藍斯洛特爵士號(RFA Sir Lancelot L-3029)的操作經驗而加以改良。而皇家澳洲海軍又進一步修改其設計,納入操作大型直昇機的能力,並強化醫療設施(增設手術室)、加裝一個舉升能力70噸重的起重機,以及改良起居設施以適應澳洲的環境。為了節省成本,托布魯克號以民規建造,當然也犧牲了部分抵抗戰損的能力。

經過評選之後,皇家澳洲海軍在在1977年5月決定由位於新南威爾斯的Carrington Slipways Pty Ltd來建造托布魯克號。在1977年11月3日,澳洲政府與Carrington Slipways簽署建造合約,首艦於1978年2月7日安放龍骨,1980年3月1日下水,1980年12月首度離開船塢,建造進度曾因技術問題而落後四個月。最後托布魯克號在1981年4月7日完成所有測試工作,4月11日交付 皇家澳洲海軍,4月23日成軍,總花費5900萬澳元。

托布魯克號(HMAS Tobruk)重型運輸艦(Landing Ship Heavy,LSH)是皇家澳洲海軍第一艘由本土自行建造的兩棲作戰艦艇,其設計 以英國海軍後勤艦隊的圓桌級 (Round Table class 運輸艦,具有多種兩棲輸送機能,包括兵員輸送、起降直昇機、搭載車輛搶灘以及搭載小艇由海面輸送的能力 ,在1981年4月成軍,造價約5900萬澳幣。

托布魯克號艦內的車輛甲板面積660平方公尺,可搭載18輛當時澳洲陸軍制式的豹一戰車,或者40輛M-113裝甲運兵車 ,此外也能容納澳洲日後購入的M-1A1戰車;艦首設有跳板式艙門(艦首門為兩側對開式),直通艦內車輛甲板,使艦內裝載的車輛能直接搶灘登陸。托布魯克號的 車輛甲板亦可停放兩艘LCM-8機械登陸艇,由特殊的吊籃起重機吊放至海中或從海裡回收,此外上層結構兩側各以吊車吊掛一艘LCVP人員運輸艇,這些提供了托布魯克號以小艇輸送人員物資的能力 。LCM-8最多能搭載54噸的物資,或擠入200名部隊,能在四級以下海象作業,不過不能載運澳洲陸軍於2003年新購的美製M-1A1主力戰車。艦首兩側各設有一具起重能力8.5噸級的起重機,船樓前方則有一具起重能力70噸級的大型吊車,用於軍品裝卸。艦島前方設有一個比較寬廣的直昇機甲板,有兩個起降點,而艦島後方的尾部直昇機甲板則有一個起降點,故全艦能操作三架直昇機 ,前後兩直昇機甲板可同時進行起降操作,最大可容納CH-47等級的重型直昇機,但沒有機庫。艦上的自衛武裝包括艦首一門Bofors 40mm 60倍徑機砲,以及2至6挺12.7mm機槍;在現代化改良時,又加裝兩座迷你颱風(mini-Typhoon)型12.7mm遙控武器站 ,而40mm快砲則在1990年代中期拆除。艦上的主機為兩具Mirrlees Blackstone KDMR8柴油機,最大航速16節,航速15節時續航力8000海里,艦上編制150名船員, 短期航行時最多可搭載450名士兵,長期航行時則可搭載315名。

搶灘登陸的托布魯克號,艦艏的戰車登陸艙門打開。

托布魯克號服役初期飽受機械問題困擾,主要是艦上的英製柴油主機並不可靠,此外艦上的污水處理系統也有瑕疵,後者曾在1981年造成人員死亡。托布魯克號與4艘從1994年加入 皇家澳洲海軍服役的二手美製新港級戰車登陸艦(澳洲稱為卡林貝拉級)一同構成了當時皇家澳洲海軍的兩棲輸送主力,從1990年代開始陸續參與了東帝汶、斐濟、印尼、巴布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之間的人道救援與維和等工作,成功地為澳洲軍方投射了影響力。

最初澳洲打算在1990年代初期讓機械問題不少的托布魯克號退役,不過最後沒有實現,該艦繼續服役到2010年以後,目前計畫在2012年除役。皇家澳洲海軍從2004年展開新一代的JP 2048計畫,採購兩艘25000~27000ton的多功能兩棲突擊艦來取代卡林貝拉級,並在2007年7月選定了西班牙提案的SPS設計,兩艦分別在2013與2015年交付 ;同時,又進一步執行「兩棲部署與維持」(Amphibious Deployment and Sustainment ADAS)計畫,在2016至2018年獲得一艘新型戰略運輸艦艇來取代托布魯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