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R 5艾拉特級巡防艦

 (上與下)以色列新型SAAR 5艾拉特級巡防艦乃由美國設計建造,火力十分強大,

匿蹤水準直追法國的拉法葉級巡防艦。

一艘SAAR 5發射閃電一型防空飛彈的鏡頭。

SAAR 5首艦艾拉特號(Eilat F-501

破浪而行的SAAR 5首艦艾拉特號

(上與下)從艦尾看SAAR 5。

由前方看SAAR 5。

SAAR 5的哈尼特號的上層船樓近照。

(上與下)三艘SAAR 5編隊航行

SAAR 5的二號艦Lahav號進行現代化工程的照片,艦橋與機庫頂部安裝了EL/M-2248 MF-STAR

固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統 , 相位陣列雷達的結構就緊湊地整合在原本的前、後桅杆上。

(上與下三張)完成換裝EL/M-2248 MF-STAR相位陣列雷達的SAAR 5巡防艦Lahav號,攝於2014年左右。

。Lahav號是唯一一艘換裝四面陣的SAAR5,另外兩艘則使用單面旋轉陣面的ELM-2258 ALPHA雷達。

完成改良的SAAR 5巡防艦Lahav號艦首,攝於2014年。

完成改良的SAAR 5巡防艦Lahav號船艛,攝於2014年;升級後前桅杆頂部整合了三座MF-STAR相位陣列雷達陣面。

換裝 MF-STAR之後,前部桅杆頂則仍保留一座Elta EL/M-2221 GM STGR射控雷達。

完成改良的SAAR 5巡防艦Lahav號的後桅杆,攝於2014年。改裝後,後桅杆整合了一座 朝後的MF-STAR

相位陣列雷達天線;原本後桅杆的Elta EL/M-2218S對空搜索雷達以及一具Elta EL/M-2221 GM STGR射控雷達都被拆除。

2019年8月以色列與西方舉行的巨浪演習中的海上編隊;畫面最右側是SAAR 5的Lahav號,裝備四面固定式陣面的

E/LM-2248 MF-STAR相位陣列雷達;居中的是另一艘SAAR5,裝備單面旋轉陣列的E/LM-2245 ALPHA雷達,

畫面左側則是一艘法國FREMM巡防艦。

2021年5月15日,以色列國防軍公佈SAAR5巡邏艦INS Lahav在艦尾甲板部署鐵穹防禦系統發射器的照片

,保護以色列在東地中海的鑽油平台免於遭受哈瑪斯的火箭攻擊。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艾拉特級巡防艦/以色列

(Eilat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美國/Ingalls
尺寸(公尺) 長85.64 寬11.88 吃水3.17
排水量(ton) 標準1062

滿載1227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DOG

LM-2500燃氣渦輪*1/30000

MTU 12V 1163 TB82柴油機*2/6600

雙軸CRP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4000/20節
偵測/反制系統 Elta EL/M-2218S S頻3D對空搜索雷達*1(2010年代被MF-STAR取代)

EL/M-2248或EL/M-2258 MF-STAR固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統(2010年代起換裝)

Elta EL/M-2228S飛彈預警雷達(AMDR)*1

EL/M-2228X 對空/平面監視暨火砲射控雷達(SGRS)*1

SPS-55 I頻導航雷達*1

Elop MSIS整合光電偵搜系統*2

Elisra NS-9003A/9005電子支援系統

Tadiran NATACS通信截收/測向系統

Rafale 1010電子反制系統

Elbit Deseaver 72聯裝干擾彈發射器*3

Elbit Deseaver 12聯裝干擾彈發射器*2

AN/SLQ-25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1

聲納 EDO Type-796-1中頻艦首主/被動聲納*1

Rafael拖曳陣列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UCS聯合戰鬥系統(Unified Combat System)

Elbit NTCCS海軍戰術指揮系統

Elta EL/M-2221 GM STGR射控雷達*2(2010年代 換裝MF-STAR相位陣列雷達以後拆除其中一座)

乘員 71
艦載武裝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或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1

8聯裝閃電一型(Barak I)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8(2010年代被 閃電八型取代)

8聯裝閃電八型(Barak 8) 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2010年代前期換裝)

四聯裝魚叉艦飛彈發射器*2

加百列二型反艦飛彈*8(必要時加裝)

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2(使用MK-46魚雷)

艦載機 H-665A海豚反潛直昇機*1
數量 共三艘
艦名 艦名英譯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F-501 Eilat

1993/2/9 1994/5/24
F-502 Lahav Blade 1993/8/20 1994/9/23

F-503 Hanit

Spear 1994/3/4 1995/2/7

 


 

起源

自從1967年以色列艾拉特號(INS Eilat)驅逐艦被埃及飛彈快艇以SS-N-2冥河反艦飛彈擊沈後,以色列海軍便將注意力由大型作戰艦艇轉移至小巧靈活但火力可畏的飛彈快艇上,陸續裝備了SAAR2~4.5等一系列飛彈快艇。不過在1980年代早期,以色列還是決定向美國訂造新一代的中小型巡防艦 。在1983年底,以色列正式向美國提出獲得四艘新型巡防艦與三艘新型潛艦的需求,前者成為本文介紹的SAAR 5巡防艦,後者則成為德國HDW設計的海豚級(Dophin class)潛艦。

在1988年3月,美國正式同意為以色列建造 四艘新型巡防艦,並算在美國對以色列的有償軍援貸款額度中。此案在1988年4月獲得以色列國會批准,不過由於造價高漲,以色列方面被迫將巡防艦與潛艦的數量各刪減一艘(在1994年,原本砍除的第三艘潛艦又被追加回來)。在1988年年底,以色列與美國Ingalls造船廠完成了合約談判 ,並於1989年2月與Ingalls廠簽約建造三艘SAAR 5,接著完成細部設計的定型。在1980年代簽約時,每艘SAAR 5造價約2.6億美元 ,不過很快就大幅上漲到3.6億美元以上。

SAAR 5的設計被美國廠商稱為Super Dvora Mark III,由美國約翰.麥克瑪林 協會(John J. McMullen Associates,日後併入Al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設計局設計,初步設計工作在1985年左右就已展開,而電子系統與武裝的整合由美國洛克威爾(Rockwell)公司負責,建造工作由Ingalls造船廠負責。雖然SAAR 5由美國設計規劃,不過艦上配備了許多以色列自製的先進裝備。首艘SAAR 5繼承1967年被擊沈的艾拉特號之名,編號501,在1992年2月開工,1993年2月下水,次年進入服役;而後續兩 艦刀鋒號(INS Lahav F-502)以及矛號(INS Hanit F-503)則分別在1993年8月以及1994年3月下水,1994以及1995年服役 ,在當時每艘造價約2.6億美元。艾拉特級滿載排水量僅1227ton,算是中小型的巡邏艦,不過它的武備勝過世界上大多數噸位類似的艦艇。在以小型作戰艦艇為主力的以色列海軍中,艾拉特級算是大艦,可擔任防空、反潛以及反艦作戰,或者當作艦隊旗艦。

據說SAAR 5案牽扯到美國軍援與造船廠利益等相關問題,Ingalls船廠曾透過關係,要求以色列海軍透過美國軍援額度,再增購兩艘SAAR 5,不過遭到以色列海軍拒絕。事實上,1991年4月新上任的以色列海軍部長阿雅龍少將(Amichai Ayalon)便公開大力反對昂貴的SAAR 5案,他的觀點與前任以色列海軍總司令截然不同,他認為提升以軍現有的飛彈快艇就能充分滿足以軍需求,而且價格便宜得多;不過當時此案已經是箭在弦上(從1980年代就已經是既定政策),所以阿雅龍並未能翻案成功。

此外,美國新港紐斯(Newport News)造船廠、約翰.麥克瑪林協會與休斯公司(Hughes)合作,在1990年左右以SAAR 5的設計為基礎予以放大 ,在1990年代初期提出FF-21輕型巡防艦設計案;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不予贅述。台灣海軍在1980年代末期的光華二號造艦計畫中,也曾將SAAR 5的衍生型納為備案 ,不過由於報價太高,始終未獲得台灣海軍的青睞。

基本設計

由艦首方向看SAAR 5,艦橋上方兩座干擾火箭發射器十分醒目。

 

俯瞰一艘SAAR5

SAAR 5首艦艾拉特號(Eilat F-501)前部船艛近照。

艾拉特級的設計工作引進了3D電腦輔助工具(CAD),能大幅簡化設計工作,並利於後續的維護與升級。 艾拉特級與同時間設計的法國拉法葉級(La Fayette class)巡防艦是世界上最早引進艦體整體匿蹤設計的水面作戰艦,艦體、上層結構、桅杆、煙囪徹底地採用低雷達截面積(RCS)造型,表面有大量傾斜,避免銳利稜角、複雜的輪廓,甲板上可能破壞匿蹤的裝備如欄杆、天線等盡量省略,整體外觀簡潔而前衛。艾拉特級的艦體採用深V字船型,能改善適航性。艾拉特級艦體表面廣泛應用雷達波吸收材料、低輻射係數材料,水線以下艦體則使用隔音材料,盡可能降低雷達、紅外線以及聲噪訊號。此外,艦上還有灑水系統,可用來降低艦體表面溫度,或在核生化(NBC)環境下沖洗艦體表面的污染塵埃。動力方面,艾拉特級採用時下相當流行的複合燃氣渦輪(CODOG),包括一具輸出30000軸馬力的GE LM-2500燃氣渦輪以及兩具推力6600馬力的MTU 12V 1163 TB82柴油機, 帶動雙軸CRP可變距螺旋槳,設計上的最大航速33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4000海浬;不過,實際上艾拉特級的航速並未達到此一標準,最多只能加速到30節左右。本級艦的輪機安裝於彈性基座上以減輕噪音與震動,煙囪並有先進的噴射冷卻系統,將冷空氣與灼熱廢氣充分混合降溫,以降低紅外線訊號。本級艦裝備高度自動化,含10名直昇機人員僅需編制71人;艦上所有的推進、輪機電力系統均由加拿大CAE公司的IPMS平台管理系統控制,艦上人員透過集中顯控台內就能監控艦上的航行駕駛、推進系統、主/輔機、發電機與損害管制等機能,輪機艙無需人員值班。艾拉特級相當注重損害管制能力,全艦劃分為六個消防區域。由於以1200ton級的艦體規模觀之,本級艦的裝備堪稱重量級 ,不過也導致本級艦面臨頭重腳輕、適航性不佳的問題。為了避免艦隻上部過重、影響適航性,艾拉特級不得不以質輕但易燃易融的鋁合金作為上部構造的材料;基於彌補這點,艦上的損管設計與消防設施便顯得更加重要。

艾拉特級的中樞指管通情部位是以色列國防工業界合力開發的聯合戰鬥系統(Unified Combat System,UCS),其中的NTCCS海軍戰術指揮系統由愛爾畢特(Elbit)提供,泰迪倫(Tadiran)負責通訊系統,而主承包商以色列飛機公司(Israel Aircraft Industries,之後改為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IAI)MBT分部則負責整個戰鬥系統的整合;此外,這套戰鬥系統還整合有美國Norden System公司開發的整合雷達偵測與識別系統(Integrated Rada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IRDIS),這是Norden System以美國海軍在1980年代NTU升級工程時普遍安裝於各艦艇的SYS-1/2整合自動偵測暨追蹤系統(IADT)為基礎發展的改良版本,美國的軍方編號為AN/SYS-3,使用開放式架構並大量引進民間商規組件(COTS),例如以Motorola 68202處理器取代原有的軍規電腦,除了處理艦上所有雷達的資料外,還能輸入電子支援系統的信號。艦上的武器、感測器都以資料匯流排與UCS連結,UCS根據偵測系統傳來的資料自動評估威脅情況,並控制艦上武器接戰 。NTCCS是艦上戰鬥管理機能的核心,採用分散式架構,以兩具互為備援的EltaEL/S-9000電腦(核心為Motorola 68040處理器)來提供運算能力,透過VME資料匯流排連接各個顯控台,並以Ethernet區域網路連接各次系統,所有的軟體則以美軍制訂的ADA語言撰寫。NTCCS整合有17個顯示器,分別負責顯示超水平線目標、水面戰術圖像、飛機空中戰術導航、編隊指揮、電子戰管理、程式數據資料庫與訓練模擬等功能,這些顯示器和HMI處理器使用MTOS-UX即時作業系統(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RTOS)。整套UCS作戰系統高度自動化,如果部分失效也能進行重組並維持運作,不至於因為局部受損而癱瘓。為了避免中彈後指揮中樞癱瘓,艾拉特級的戰情中心艙壁擁有良好的裝甲強固措施,減低彈片的破壞 ;萬一主戰情中心喪失機能,艦尾還有一個第二戰情中心作為備用。

偵測系統

偵測方面,艾拉特級的主要搜索裝備包括Elta的EL/M-2218S型E/F頻3D對空搜索雷達 (安裝於後桅杆)、一具EL/M-2228S飛彈預警雷達(AMDR,安裝於艦橋上方的主桅杆)、一具EL/M-2228X對空/平面搜索 暨火砲射控雷達以及一具美國Raytheon的SPS-55 I頻導航雷達。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以色列建造了從SAAR4.5飛彈快艇改良而來的箭簇級(Hetz class)飛彈快艇,其主桅杆結構與SAAR 5的前桅杆十分類似,兩者應為共通組件。

EL/M-2228S飛彈預警雷達(AMDR)採用背接天線組,分別是I頻搜索天線(喇叭狀,左)

以及S頻四波束平板陣列天線(右),S頻陣列下方還有一個D頻敵我識別器天線。

EL/MF-2218有 二維與三維兩種形式,二維型只有一個喇叭狀天線;艾拉特級使用的是三維型,由二維天線「背靠背」加上一個綜合多波束平板陣列而成,波束能在垂直方位改變指(水平方位靠機械旋轉)。EL/MF-2228S是一種飛彈自動預警雷達(Automatic Missile Detection Radar,AMDR),整合式天線包括背靠被安裝的S(E/F)頻四波束平板天線陣列、I頻喇叭狀搜索天線以及一具D頻敵我識別 器(IFF)天線(安裝在S頻平板天線下方)組成,轉速為每分鐘12至24轉;其中,S頻天線負責對空搜索,波束俯仰範圍從水平至+70度;I頻天線負責平面搜索。EL/MF-2228S對戰機大小 (雷達截面積2平方公尺)目標的偵測距離約70km(最大距離據說170km),能在20km外發現反艦飛彈等級的目標(虛警率低於每天一次),並對100個空中與水面目標實施同時搜索/追蹤 ,主要的用途是為艦上閃電-I型防空飛彈提供先期目標指示。EL/M-2228X則是一種X/I波段多模式都卜勒對空/平面監視暨火砲射控雷達(Surveillance & Gunnery Radar System,SGRS),天線轉速亦為每分鐘12至24圈,對戰機等級目標搜索距離為50km,能同時對100個空中與水面目標實施TWS追蹤 ,並進行精確的瞄砲射控作業。

此外,SAAR 5配備兩具Elta的EL/M-2221 GM STGR型X(I/J/K)頻射控雷達,是一種單脈衝相干雷達,分別安裝於主桅杆兩側;此雷達是艦上閃電一型(Barak I)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的射控部分,此外亦可指揮艦上火砲接戰,對戰機捕獲距離為30km,對飛彈等級目標捕獲距離為15km,可導引閃電一型防空飛彈接戰10km外的目標;對水面目標最大捕獲距離為20km,並指揮火砲接戰4km外的目標。另外 ,主桅杆前方還裝有一具El-Op製造的MSIS光電偵搜/射控系統,整合紅外線熱影像儀(操作波段8~12微米)、電視攝影機與雷射測距儀,可指揮武器系統全天候進行接戰,在雷達遭受電子反制時能作為備用的感測/射控系統。以色列海軍並在2003年1月責成El-Op改良MSIS,主要提升為換裝一具使用第三代技術的高解析度紅外線熱影像儀。日後又有消息指出艾拉特級 可換裝更先進的EL/MF-2238 3D-STAR對空/平面搜索雷達,不過尚得不到證實,因為最新的圖片顯示艾拉特級仍在使用EL/MF-2218S對空搜索雷達。EL/MF-2238 3D-STAR是一種小巧但性能優異的三維S頻都卜勒雷達,不僅用於監視空中及海面狀況,還可支援防空飛彈、艦砲接戰空中、海面目標時的追蹤作業,並擁有抗電子干擾與沿岸地形雜波的能力,虛警率低。EL/MF-2238採用單面旋轉天線,波束可在垂直方向進行掃瞄(俯仰角涵蓋水平至垂直),能在150km外捕捉戰機大小的空中目標,於25km外發現反艦飛彈,能對多個空中、水面目標進行同時搜索/追蹤(Track-While-Scan,TWS)。

反潛偵測方面,艾拉特級配備一具EDO紐約分公司的Type-796-1中頻主/被動艦首聲納,拖曳陣列聲納則由Rafale提供。反制方面,本級艦沿用SAAR-4/4.5的Elisra NS-9003/9005電子支援系統,並配備Tadiran的NATACS通信截收/測向系統與Rafale的1010型電子反制系統。誘餌方面,艦上裝有三組擁有穩定基座的Elbit Deseaver 72聯裝干擾彈發射器(艦橋上方並列兩座,直昇機庫上方安裝一座)每組發射器裝有12個單元,每單元有六個發射管;發射時,穩定基座能自動調整來彌補艦體的搖晃,使得誘餌構成的彈幕不會因為艦體搖晃過大而變形。除此之外,艦橋前方與閃電飛彈垂直發射器之間還裝有兩組12聯裝 構型的Deseaver誘餌發射器,故艦上誘餌的總備射量十分可觀。水下反制方面,艾拉特級配備一具美製AN/SLQ-25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

武器系統

SAAR 5發射閃電 一型防空飛彈的鏡頭。

閃電一型的八聯裝垂直發射器單元。攝於印度航空母艦維拉特號(INS Viraat R-22)上

武裝方面,噸位不大的艾拉特級擁有 堪稱是「超額」的強大火力,艦首與艏樓之間高起的甲板前端可選擇安裝一具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OTO-Breda 76mm快砲,前者用於防空任務,後者則在反水面時安裝,不過大部分照片中艾拉特級的艦首都安裝方陣快砲;此外,Bofors MK-2 57mm快砲也在選擇之列。防空方面,艦上總共裝有八組以色列IAI與Rafael合作研發的閃電一型(Barak I)短程防空飛彈的八聯裝垂直發射器 ,其中四組位於艦橋前方的B砲位,另外四組設置於煙囪後方,而這種模組化八聯裝垂直發射單元具有易維修、再裝填速度快等優點。閃電一型飛彈 彈體長2.175m,彈徑17cm,翼展68.5cm,重98kg,配備22kg的高爆戰鬥部,射程介於500m∼12km,攔截高度4~5000m,飛行速率720m/s,以 自動化的雷達指揮至瞄準線(Command Line Of Sight,CLOS)方式導引,由EL/MF-2238 3D-STAR雷達提供先期目標資料,發射後由EL/M-2221 GM STGR射控雷達持續追蹤目標,使閃電一型飛彈沿著目標雷達回波前進,並以光電追蹤系統偵測飛彈尾焰來計算飛彈位置,進而將修正指令傳輸給飛彈。閃電一型採用高效率低煙量固態火箭使其在彈道終端仍維持足夠的動能,擁有彈側噴氣技術以便垂直射出後立刻轉向目標,靈活度極高,除了攻擊敵機外也號稱擁有攔截掠海反艦飛彈的能力,並具備良好的電子反反制能力 ;不過閃電一型使用的CLOS導引模式沿襲自較早期的飛彈設計,由於全程都需要射控系統關照,在多目標接戰能力上構成重大的先天限制。為了對付若干終端彈道複雜多變的先進掠海反艦飛彈,閃電飛彈能隨時調整引信的引爆方式。從發現目標、解算射擊諸元到發射接戰,閃電飛彈的操作程序完全自動化,不過其間仍容許人工操作介入。閃電飛彈也曾是 台灣PFG-2第二批防空改良型(也就是田單級小神盾艦)考慮使用的短程防空飛彈。每套閃電一型飛彈(含發射器、雷達與後端射控系統)價格2400萬美元。

閃電一型防空飛彈。

艦橋後方設有兩組四聯裝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採用半埋式安裝,此外還能使用以色列國產加百列(Gabriel)IV/V型反艦飛彈。除了 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魚叉、加百列IV/V型反艦飛彈之外, 原本以色列海軍還打算在艦體中段兩側各裝四具以色列IAI的加百列二型短程反艦飛彈,不過最後發現這會導致艦體上部過重,海象超過4級時,艦體搖晃程度就會超過飛彈發射限制,所以艾拉特級只能在必要時加裝加百列飛彈。反潛方面,本級艦裝有兩組三聯裝美製MK-32 324mm魚雷發射器,使用美製MK-46輕型反潛魚雷。除了本身的武裝外,艾拉特級艦尾還有一座機庫以及直昇機甲板,操作一架法製H-665A海豚(Dauphin)輕型反潛直昇機,此外也能操作美國凱曼(Kaman)的SH-2F或賽考斯基(Sikorsky)S-76N。

(上與下)裝備於一艘艾拉特級巡防艦上的加百列V型反艦飛彈的四聯裝發射器。

 

 

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閃電八型防空飛彈

全新設計的閃電八型防空飛彈,採用主動雷達導引,射程也大幅提高到70km以上。

閃電八型進行地面試射的照片。

2015年5月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中展出的閃電八型防空飛彈與垂直發射器。

在2003年9月,以色列Elta公開了新研發的EL/M-2248 MF-STAR S頻固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統(後來又稱為ADIR),這是目前世界上體積重量最低的艦載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系列,海上測試工作在一艘艾拉特級艦上進行。EL/M-2248採用四面固定式陣列天線,每面天線重1500kg,而此雷達的下甲板設備重量也僅有900kg重。EL/M-2248的四面天線涵蓋360度的水平方位,俯仰角則介於-20度至+85度之間。此天線採用模組化技術,能根據客戶的需求來決定天線由多少模組構成,故可安裝在不同噸位的艦艇上 。主動式的MF-STAR的功率大小便直接與天線模組數量相關,使用的模組越多,功率就越高。

經過防空升級的SAAR 5二號艦 Lahav號的前部桅杆,整合了三個固定式相位陣列天線。

MF-STAR雷達是一種全數位化的多功能固態電子掃瞄雷達,採用S(E/F)頻操作, 可同時發射多個波束,同時執行多個不同任務(包括同時追蹤大量目標、探測與識別海上目標、為艦上防空飛彈等武器系統提供指引與射控等等),在複雜的海空環境下提供高品質的態勢圖像。MF-STAR具有3D對空監視/搜索、平面搜索、多目標同時追蹤、威脅警告、目標分類、武器指揮射控等功能,此外還能偵測近岸陸地上空的目標以及偵測對地彈著點等功能, 無論解析度、抗雜波能力都有極佳的水準。MF-STAR雷達波束俯仰範圍為-20至+85度,對戰機搜索距離為250km,能自動追蹤25km以內的掠海反艦飛彈(以色列宣稱EL/M-2248能追蹤距離20到120km之間的反艦飛彈),此外也打算開發出反彈道飛彈偵測能力 ;而IAI還宣稱,MR-STAR雷達的分辨率與抑制海面雜波的能力比美國神盾系統與SPY-1D被動相位陣列雷達的組合更好。 歸功於先進的技術水平,MF-STAR全系統重量雖然僅有7噸(相位陣列天線重1.5噸 ),但整體性能卻與更大更重的法/義EMPAR被動相位陣列雷達處於同一水平;而輕巧的體積重量也使MF-STAR雷達非常適合部署在小型艦艇上,對中小型海軍頗有吸引力。

依照日後資料,安裝在SAAR5、6的EL/M-2248相位陣列雷達系統,每個陣面尺寸為1x2m,探測距離大於250m,波束俯仰範圍-20~+85度,單一陣面重500kg,下甲板設備重量為1300kg。而提供給印度Project 15A/B驅逐艦的MF-STAR則是放大版本,陣面尺寸是3 x 3m,最大探測距離達450km以上,波束俯仰同樣是範圍-20~+85度,每個陣面重2000kg,下甲板設備重4000kg。

隨後Elta又開發了輕量化的EL/M-2258先進輕型相位陣列雷達(Advanced lightweight Phased Array,ALPHA),採用單面的旋轉相位陣列天線,用來升级箭簇級(SAAR 4.5改進型)飛彈快艇群 以及SAAR5巡邏艦,總共11套雷達在2017年底左右交付完畢。第一個採用MF-STAR系列雷達的,是印度在2000年代建造的Project 15A加爾各達級(Kolkata class)飛彈驅逐艦以及購自俄羅斯的維克拉馬地亞號航空母艦(INS Vikramaditya R33),搭配閃電-8防空飛彈(見下文)。

Elta公司開發的EL/M-2258先進輕型陣列雷達(ALPHA),基本上是 MF-STAR的單面旋轉陣列版,

適合小型艦艇使用。

配MF-STAR系統,以色列Elta(此時已被IAI購併)與Rafael開發新世代閃電(Barak NG)區域防空飛彈,最初稱為閃電二型(Barak 2,2009年7月30日測試時仍使用這個型號),稍後改稱為稱為 閃電八型(Barak-8)。閃電八行型採用垂直發射,使用複合主動雷達/影像式紅外線尋標器(IIR)以及中途資料更新的雙向資料鏈,具備同時接戰多目標以及射後不理的能力,使用新的雙節脈衝固態火箭推進器, 最大射程提高為70km,可對付戰機與反艦飛彈 。閃電八型彈長約為4.5m,彈體直徑22.5cm,固態火箭直徑55cm,發射重量約275kg,戰鬥部重量為60kg,射程0.5~70km,最大射高16000m,飛行速率2馬赫。接下來Elta繼續精進閃電八型的性能,進一步提高射程 (至100~150km左右),並朝著低高度反彈道飛彈的目標發展 。結合MF-STAR傑出的多目標同時追蹤能力與閃電八型的射後不理能力,能讓艦艇同時間打擊多個來自不同方位、高度的空中目標。 除了艦載版之外, 印度與以色列還開發閃電-8的陸基版機動防空系統,八聯裝的飛彈發射器設置於機動拖車上,此外全系統還有射控指揮車與機動雷達車三部分組成,印度陸軍打算以之取代原有的俄製S-125防空飛彈系統。 閃電八型飛彈重275kg,戰鬥部重60kg;艦載版的八聯裝垂直發射單元重1.7噸,平時只需要極少量的維護檢查工作;配套的射控單元重1.3噸,採用緊湊的設計使之容易安裝。

印度是閃電一型飛彈的最大國外客戶,2000年便引進閃電一型作為印度艦艇的制式近程防空系統, 隨後也對閃電八型產生高度興趣,在2004年印度海軍總司令訪問以色列時,就已經開始商討相關合作事宜;在2007年6月,印度與以色列正式簽署合作開發閃電八型的協議, 計畫初期經費約3.3億美元,由印度與以色列各分攤一半,印度方面的參與單位是印度 國防工業的龍頭──印度國防研發組織(DRDO),參與的印度廠商包括國營的布哈拉電子(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 ,BEL)、L&T、BDL以及民營的Larsen & Toubro等,印度本身稱閃電八型為中程防空飛彈(Medium Range Surface-to-Air Missile ,MRSAM)。在2009年11月,印度又與以色列簽署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的後續開發、生產合約,價值11億美元 。由於印度對閃電八型的開發工作挹注大量資金,使得閃電八型的單價大幅降低,每套系統(包含飛彈發射器、雷達及相關設施)的成本僅約2400萬美元。在2009年7月26日, 閃電八型在一艘SAAR 5巡邏艦上進行了試射,並成功命中模擬標靶。 在2010年5月,閃電八型在以色列成功進行了另一次試射,命中模擬標靶,而另一次試射則在同年下旬於印度舉行。在2012年5月,閃電八型再次試射成功。 在2014年11月11日,閃電八型首次進行全功能實彈攔截測試,順利命中靶機。

以色列本身的SAAR 5巡邏艦在2010年代前期換裝MF-STAR相位陣列雷達與Barak-8防空飛彈系統的組合(見下文),預定2015年開始投入服役;而印度海軍的Project 15A加爾各達級(Kolkata class) 飛彈驅逐艦,則是第一個採用MF-STAR相位陣列雷達與閃電-8型防空飛彈組合的新造艦艇。印度購自俄羅斯的維克拉馬地亞號航空母艦(INS Vikramaditya R33)航空母艦也配備閃電-8型防空飛彈與EL/M-2258主動輕型相位陣列雷達。

在2015年11月26日,一艘完成防空升級的SAAR-5首度進行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的艦上實彈試射,並成功命中目標。 在2017年4月9日,印度與以色列航太(IAI)簽署合約,由IAI向印度供應閃電八型衍生的中程防空飛彈(MRSAM),合約價值約18億美元,生產工作將與印度本國企業如BEL、L&T、BDL等一同合作;隨後在5月22日,IAI與印度BEL簽署價值6.3億美元的附加合約,為印度海軍合作生產LRSAM艦載防空飛彈,預定在2020年服役。

印度引進以色列閃電八型成為MRSAM之餘,雙方也合作以閃電八型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增程版,彈體進一步延長來增加火箭裝藥量與射程,最大射程從原本閃電八的70km增至150km;印度稱增程型閃電八型為長程艦載防空飛彈(Long Range Surface-to-Air Missile ,LRSAM),以色列稱之為閃電增程型(Barak ER)。在2020年4月20日,IAI宣布,增程型閃電成功完成一系列試射,項目涵蓋對付一系列高挑戰性的威脅(包含攔截彈道飛彈目標)。

閃電增程型(Barak ER)在2021年上旬進行地面試射的畫面。閃電增程型射程增加到150km。

小結

由上述可見,艾拉特級雖然不大,但是採用最尖端的科技, 而且擁有大量的偵測、電子戰與武器裝備。然而,也因為艾拉特級最大限度地在艦體上堆砌裝備,整體航行與耐海能力 難免令人質疑,也只能適用於如以色列周邊平靜的紅海、地中海等封閉水域,完全不適合需要在開闊洋面上作業的海軍。 據說以色列海軍並不十分滿意艾拉特級的艦體平台性能,包括耐波力與適航性不理想、最大航速未能達標等。美國海軍在1990年代末期進行的Street Fighter近海巡防艦計畫(爾後被LCS多功能近岸戰鬥船艦計畫取代)的評估便指出,雖然一千噸級的SAAR 5在裝備與作戰性能幾乎完全滿足此計畫的要求,但其耐海與航洋性能 完全不敷縱橫三洋七海的美國海軍。

矛號遇襲事件

 

中彈的矛號返港後的照片,機庫有焚燒後的痕跡。

在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為了報復兩名以軍士兵遭到黎巴嫩真主黨民兵挾持,遂大舉進攻黎巴嫩南部,雙方爆發全面衝突。在7月14日,真主黨民兵組織成功地以武器擊中了 當時在貝魯特海岸16km外巡邏的艾拉特級三號艦矛號(Hanit 503)。真主黨宣稱當時位於貝魯特的反艦飛彈陣地於夜間對在貝魯特外海巡邏的以軍艦艇發射兩枚 反艦飛彈 ,採用高/低(high/low)方式接敵;第一枚以大角度發射並高軌跡飛越目標(可能是高度過高但距離以艦太近,導致以艦進入尋標器下方死角而未能鎖定,或者是鎖定但來不及控制彈體俯衝),最後擊沈一艘60km以外的 貨輪,該船迅速沈沒,船上12名埃及船員被土耳其船隻救起;第二枚以低高度飛行的C-802則擊中矛號艦尾,真主黨宣稱該艦受創嚴重並劇烈焚燒,不久後便沈入海底。 實際上,矛號的情況並非如此糟糕,艦體後段(據信是左舷飛行甲板下方靠近機庫的部位)雖然被擊中受損並引發火災,火勢險些波及航空燃料槽,艦上的作戰系統與動力 (主機未受損,但失去航行能力)也一度喪失功能,但是該艦人員還是拼命將這艘軍艦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艦上的人員花了約八小時將火勢撲滅,最初以色列海軍派遣船隻拖曳著 矛號返航,但歷經十小時的搶修後,該艦便恢復了航行能力,自行返回軍港進行整修與調查。這次攻擊造成矛號的四名乘員失蹤,稍後便證實四人都已喪生。歷經一個月的整修後, 矛號又重新投入了戰鬥。

攝於2006年8月的矛號,已經修復先前遭黎巴嫩攻擊的損傷。

注意艦尾左舷靠近機庫部位有修補更換船體鋼板的痕跡。

這起事件隨即引發廣泛的關注。根據以色列方面的報導,以色列海軍最初懷疑該艦遭到裝載炸藥的UAV攻擊,不過後來則確認是遭到反艦飛彈命中 ;而外界都盛傳真主黨民兵使用的飛彈,是中國C-802反艦飛彈轉移技術給伊朗生產的版本,稱為光明飛彈(Noor)。除了C-802之外,伊朗也曾先後獲得中國轉移C-701輕型反艦飛彈(可能在1990年代末期)與C-704反艦飛彈(2000年代後期)的技術,並在伊朗本國生產。以方不僅吃驚於真主黨民兵竟然擁有岸基反艦飛彈,對於滿載最先進科技的SAAR 5巡邏艦竟然無法即時察覺並攔截這枚反艦飛彈更是感到不解。根據以色列事後的調查 報告,導致矛號遇襲的罪魁禍首是情報疏失──當時該艦獲得的情資顯示黎巴嫩民兵並未配備此類武器,加上過度自信輕敵,因此當時該艦的人員並未對這類威脅加強戒備,相關防空系統也處於待命(Standby)狀態而非備便射擊(Ready to fire);此外,當時附近有友軍戰機作業,為了避免誤擊發生,據稱矛號的艦長還刻意關閉了若干相關系統,事後他對此相當懊惱 。因此在事件發生時,矛號從防空雷達、電子反制/支援乃至於近迫武器系統,沒有一個處於開啟狀態。調查報告出爐後,美國海軍對於一向訓練有素的以色列海軍,竟然在接近敵岸時仍此輕敵大意,感到十分意外與不解。黎巴嫩岸基飛彈是從不到20km的近距離朝以艦發射, 飛彈本身體積小,最重要的是有陸地背景的掩護──隱藏在地物後方的飛彈發射器難以從海上察覺,飛彈升空後,對船艦雷達而言也是隱藏在地形背景雜訊中。當時矛號僅有20秒的時間來搜獲目標、確認威脅並採取反制措施──即便 矛號以全戰備姿態迎敵,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嚴重的陸地雜波干擾中發現體積小巧的C-802採取反制措施,已經非常不容易(艦上閃電-I型防空飛彈系統在全自動接戰模式下,從射控雷達截獲目標到完成解算約需3~4秒,從防空雷達發現目標到飛彈射出需要6~10秒,這還不包括飛彈飛抵目標的飛行時間;這些數據是在最理想的作業環境下,如果地形雜波妨礙了目標搜索,則上述反應時間還需要進一步 延長),更何況是毫無戒備的態勢。

然而,此一事件中仍有不少疑點。有人對於以色列對於黎巴嫩由伊朗千里迢迢運來這麼一大套飛彈系統,並部署在貝魯特沿岸部署竟一無所知,感到十分不解;照理說,這麼明顯的目標應該 會被以色列空軍發覺並摧毀 。或許這是因為黎巴嫩民兵採用 「打了就跑」的戰術並著重隱蔽,發射飛彈前並不仰賴射控雷達的標定,將飛彈對準大致的目標方位發射後就立刻離開,以避免遭受以軍的標定與反襲;不過 在這種戰術運用之下,給予飛彈的初始方位較為粗略,飛彈本身確實鎖定目標的機率就有所減小(因為飛彈本身尋標器的搜索範圍與距離有限),這或許是第一枚飛行高度較高的飛彈錯過了 矛號的緣故。不過即使當時岸基反艦飛彈陣地發出了清晰的雷達標定訊號,矛號 由於電子支援系統沒有開機,自然無從得知與防範。當矛號遇襲事件發生後,貝魯特外海的黎巴嫩反艦飛彈陣地旋即遭到以色列軍機摧毀。

一般認為,與西方第二代反艦飛彈同級的C-802(戰鬥部重165kg),一枚應該就有能力重創SAAR 5這種一千噸級小艦(甚至擊沈);但對照矛號的損壞與傷亡情況,未免太 過輕微。有人認為這枚飛彈可能未成功引爆,也有一說指出 真主黨擁有的這批伊朗製飛彈的裝藥量經過降級,以減輕重量便於機動;另外,艦尾也不是一艘軍艦最致命的部位,因此中彈後的矛號雖然暫時喪失航行能力,但並未全面癱瘓。1982年擊中雪菲爾號的那枚飛魚飛彈雖然沒有引爆,但由於 命中後飛彈進入燃料槽而且一路上破壞了發電機、損管等要害設施,導致油槽被點燃時船艦卻沒有了消防損管所需的電力(需要打消防水)以及中央控制能力,只能坐視火災擴大。咸信這次區區一千多噸的矛號也因為命中部位並非要害,使艦上官兵仍有機會控制災情,而沒有像雪菲爾號一樣無力回天。

 

多次更迭的以色列後續造艦案:SAAR 6

以色列在2004年展開了更新一代巡防艦的計畫,有兩組以美國廠商領導的團隊加以競逐,其中以雷松為首的團隊便以前述MF-STAR雷達作為艦上主要裝備, 艦體則衍生自雷松用來競標美國海岸防衛隊整合深水計畫的設計;而另一組團隊則是由洛馬、通用BIW造船廠、西班牙IZAR組成的 先進巡防艦銷售聯盟(AFCON),該集團推出的設計是兩千噸級的「迷你神盾」艦艇,配備雷松集團的AN/SPY-1K(V)相位陣列雷達 ;不過,這個計畫隨後便遭到以色列海軍擱置;同時期,以色列海軍也曾提出萬噸級哥吉拉(Gonzilla)大型艦 計畫,預計配備神盾作戰系統、大量垂直發射系統、UAV以及有人直昇機等。不過在2004年,以色列政府以花費過高為由, 放棄了雄心勃勃的哥吉拉計畫,隨後轉而與美國LCS計畫合作,以LCS的艦體平台搭配以色列國產的先進作戰、偵測、武器系統 ,計畫名稱為SAAR 5+(美方稱為LCS-I,詳見LCS一文)。在SAAR 5 +之中,MF-STAR依舊為雷達選項之一,此外還有美國的SPY-1F相位陣列雷達與迷你神盾系統。然而 由於LCS-I造價不斷攀高,平均每艘粗估6億美元的成本遠超出以色列容忍的每艘4.5億上限,最後還是在2009年7月遭到放棄;而美國諾格集團另一個以 現有SAAR 5設計發展而來的提案,也由於價格因素而被否決。

接下來以色列的後續計畫,是打算引進國外現成性能成熟且成本適中的中小型巡防艦設計, 並轉移技術在以色列境內建造,以造福以色列的國防工業;以色列初步打算新購兩艘新巡防艦,預計以10年的時間由以色列國內廠商建造完成並交付成軍。德國的MEKO A-100一度是呼聲頗高的選項,不僅因為MEKO系列 外銷實績眾多、口碑良好, 更重要的是過去以色列海軍曾利用二次大戰時代納粹屠殺猶太人以及1980年代西德協助伊拉克發展化武之後的補償心理,向德國先後購買五艘 海豚系列潛艦,並獲得德國方面的極大價格優惠,因此如果以色列有辦法在新的MEKO採購案中說服德國比照辦理,便有希望在以色列容許的預算內, 完成以MEKO為載台、裝備以色列製先進作戰裝備的新一代巡防艦。 然而,爾後以色列將此案改為公開招標。

依照2012年7月下旬的外電消息,以色列國防部批准斥資8億美元購買四艘1200至1300噸級的新一代水面艦艇,以強化以色列海軍能力、防禦以色列在地中海東部的海上油田。以色列考量的招標對象包括以色列本國、德國、美國與南韓等。以色列要求新艦配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區域防空飛彈、反艦飛彈以及美製S-70反潛直昇機等裝備,特別是要求能對抗鄰國新購的新型反艦飛彈(敘利亞向俄羅斯購買了P-800超音速反艦飛彈)。 依照2012年11月初南韓媒體的消息,以色列將選擇價格最低廉的南韓作為新艦的承包商,並在2012年結束前向南韓正式遞交採購意向書(LOI),準備採購四艘,合約規模約4億美元;此種南韓設計的排水量約1400噸,平均每艘價格(不含作戰裝備)約1億美元。

依照2013年12月以色列媒體Ha’aretz的報導,以色列國防部正申請30億舍客勒(約8.5億美元或6.24億歐元)的預算來購買四艘新艦艇,並且表示以色列正在跟德國、美國與韓國的廠商洽談。同時期德國媒體則宣稱以色列準備向德國訂購兩艘MEKO系列巡防艦,價值13億美元,艦上將配備以色列國產作戰 與武器系統。 依照以色列方面的消息,如果花費6.24億歐元購買四艘艦艇,這樣的價碼就連買德國較初階的K130型輕巡防艦都很勉強,而且K130這樣等級的艦艇沒有反潛能力以及區域防空能力,似乎只有成本最低廉的韓國可能在這樣的價格之下,提供以色列四艘戰力至少與SAAR5同級的高性能巡防艦;當然,如果依照德國消息,13億美元就足以購買兩艘擁有頂級裝備的防空巡防艦。綜合兩者消息,以色列方面的消息應比較正確,此時以色列無論是選項或總預算都還沒有定論。

依照德國「明鏡」週刊在2014年12月14日的報導,以色列打算從德國購買四艘輕型巡防艦,價值10億歐元,而德國國防部已經為此申請1.15億歐元的專案資金 。2015年12月25日,以色列總理納塔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宣布,以色列將從德國購買四艘新型艦艇,並感謝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對以色列防務的承諾。2015年一月下旬,消息傳出德國已經同意出售四艘新巡防艦給以色列,每艘價值約1.46億美元,當時外界推測可能是基於TKMS集團的1600噸級MEKO A100巡邏艦,或者稍微縮小規模的MEKO A80。 在2015年5月上旬,在長達5年談判之後,以色列與德國敲定四艘SAAR 6防空巡防艦的交易,價值4.3億歐元(應只包含德國提供的艦體平台,不包括艦上的以色列國產作戰裝備),其中1.15億歐元由德國政府補助。SAAR 6的艦體由德國泰森.克魯伯集團(ThyssenKrupp Marine Systems,TKMS)設計建造(將在基爾的船廠建造),平台設計以德國自用的K130巡防艦為基礎;在2015年5月新加坡國際防務展(IMDEX 2915)中,TKMS展出以K130為基礎衍生而來的MEKO A90型輕巡防艦,可能也與SAAR 6有關。SAAR 6會裝備以色列國產作戰系統、電子戰與通信、四面固定天線的EL/M-2248 MF-STAR相位陣列雷達雷達、Barak-8防空飛彈系統等。

 

防空升級

 經過防空升級的SAAR 5二號艦 Lahav號的上部構造,MF-STAR相位陣列雷達被緊湊地整合

前、後兩個桅杆結構上,前桅杆裝置三個固定陣面,後桅杆裝置一座。

 經過防空升級的SAAR 5二號艦 Lahav號的正面

如同前述,以色列發展MF-STAR相位陣列雷達系統與Barak-8防空飛彈系統都在SAAR 5巡邏艦上進行測試,而這套系統也成為SAAR 5防空升級的重點。

依照2013年8月初的消息,以色列正在為三艘SAAR 5進行升級,安裝MF-STAR相位陣列雷達與Barak-8防空飛彈系統的組合 ,2015年起投入服役;由於伊朗從俄羅斯購買寶石(Yakhont)超音速反艦飛彈(在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履約交付),使以色列海軍倍感威脅,因此SAAR 5換裝Barak-8防空飛彈系統的時程比原訂加快一年。改裝完成後的SAAR 5將是全世界體積最小、但擁有相位陣列雷達與垂直發射區域防空飛彈的先進區域防空艦艇。

首艘接受改良的是SAAR 5的二號艦Lahav號,前、後桅杆組各增加一組容納MF-STAR(EL/M-2248)相位陣列雷達四面固定式陣列天線的結構,設計十分緊湊 ;其中,前桅杆整合三個MF-STAR的固定式陣面(朝前與兩側),後桅杆則整合一座(朝後)。加裝MF-STAR之後,原本位於後桅杆的Elta EL/M-2218S對空搜索雷達遭到拆除;由於Barak-8防空飛彈是主動雷達導引,不再需要照射雷達,因此原本的兩具Elta EL/M-2221 GM STGR射控雷達只保留一座(安裝在前桅杆頂部)。依照2015年6月底美國防務新聞報導,當時以色列尚未決定其餘兩艘SAAR 5的升級構型,可能繼續使用四面固定天線的EL/M-2248,或者採用單EL/M-2258 ALPHA單面旋轉相位陣列雷達,取決於預算是否充足。 在2017年時,以色列海軍透露, SAAR 5的Hanit和Eilat將裝備單面旋轉陣列的EL/M-2258 ALPHA雷達;因此,就只有Lahav號裝備四個陣面的EL/M-2248雷達,而之後建造的SAAR6巡防艦也使用四個陣面的EL/M-2248。除了新雷達之外,三艘SAAR5升時後都整合了Barak-8防空飛彈系統。

除了MF-STAR或ALPHA相位陣列雷達與Barak-8防空飛彈系統之外,SAAR5的升級計畫還包括以色列新開發的電子戰系統、通信系統以及一套全方位紅外線凝視(staring)感測系統。其中,紅外線感測系統由以色列Rafael Advanced System與國防部研究發展理事會(Defense Ministry'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orate)合作發展,沿用以色列陸軍已經部署來對抗真主黨地面火箭的快速反應攔截系統的技術,並先研製一套用於船艦海上環境的原型系統來進行測試。

在2016年8月初,以色列正式宣布向美國購買一批由OTO Melera授權美國生產的OTO 76mm快砲(美國編號為MK-75)超級快速型,用於升級現有的SAAR 4.5箭簇級(Hetz class)、SAAR 5巡防艦以及之後的SAAR6巡防艦上,強化與眾多小型砲艇交戰(如伊朗海軍)的能力。以色列研議向美國購買OTO 76mm快砲超級快速型,已經有約10年的時間。換裝76mm快砲超級快速型,意味著SAAR 5艦首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將被移除。

在2015年11月26日,升級後的SAAR-5巡防艦Lahav號首度進行閃電八型防空飛彈的實彈試射。

在2021年4月齋戒月期間,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並持續升高,巴勒斯坦的哈瑪斯(Hamas)恐怖組織在5月10日起,每日對以色列境內實施火箭攻擊,每次攻擊往往都發射超過一百枚火箭,是1987年哈瑪斯成立以來對以色列實施的最大規模攻擊;以色列國防軍從5月14日起用空軍轟炸、地面砲兵等對加薩走廊(Gaza Strip)境內哈瑪斯實施報復性攻擊。雙方交火期間,部署在以色列四處的鐵穹(Iron Dome)防禦系統攔截了大量朝著住民地而去的哈瑪斯火箭,以色列還將鐵穹系統放置在SAAR5巡邏艦艦尾甲板上,用來以色列位於東地中海的鑽油平台免於遭受哈瑪斯的火箭攻擊。此外,以色列國防軍也公佈了海軍船艦發射Rafael的長釘(SPIKE)非視線(Non-Line-Of-Sight,NLOS) 精準武器系統,打擊加薩走廊境內哈瑪斯據點設施的顯示器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