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杰普特級飛彈驅逐艦

拉杰普特級飛彈驅逐艦INS Ranvijay(D-55) 。拉杰普特級是前蘇聯為印度建造的改良版卡辛級驅逐艦

由後方看INS Ranvijay。

拉杰普特級的INS Ranjit(D53)

(上與下)拉杰普特級驅逐艦首艦拉杰普特號(INS Rajput D51)發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畫面。

拉杰普特號將布拉莫斯反艦飛彈安裝在原本SS-N-2D冥河反艦飛彈的位置。

拉杰普特級的蘭維爾號(INS Ranvir D-54),該艦在2000年代改裝布拉莫斯飛彈

的垂直發射器,為此拆除後部防空飛彈發射器。

在2014年7月下旬在東中國海參加美、日、印Malabar-2014聯合軍事演習的拉杰普特級飛彈驅逐艦

拉維傑號(INS Ranvijay D-55)

正面看拉維傑號(INS Ranvijay D-55)

(上與下)從後方俯瞰拉維傑號(INS Ranvijay D-55),攝於2019年左右。

注意煙囪後方與伸縮式機庫之間加裝了一組八聯裝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垂直發射器。

從後方看拉維傑號(INS Ranvijay D-55)

服役末期的拉杰普特號(INS Rajput D51),艦首原本的SS-N-2D冥河反艦飛彈傾斜發射器

已經被四組雙聯裝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發射器取代。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拉杰普特級飛彈驅逐艦/印度(Rajput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俄羅斯/Nikolayev
尺寸(公尺) 長147  寬15.8  吃水5
排水量(ton) 標準3950

滿載4974

動力系統/軸馬力

燃氣渦輪*4/72000

航速(節) 35
續航力(海浬) 4000(18節)

2600(30節)

偵測/反制系統 MP-500 Kliver C頻對空搜索雷達*1

M-310U Angara E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

Bharat RAWL-02 D頻2D對空搜索雷達*1

EL/M-2238 STAR多波束搜索雷達*1(D-54、D-55於2000年代初期加裝)

Don Key I頻導航雷達*2

Bharat Ajanta電子支援系統(僅D-51,後續艦使用俄製同級系統)

四聯裝誘餌發射器

射控/作戰系統

Ow1 G頻艦砲射控雷達*1

Peel Group H/I頻防空飛彈射控雷達*2

MR-104 H/I頻火砲射控雷達*2(D-51、52)

BEL AIO火砲射控系統(D-53)

MR-123 H/I頻火砲射控雷達*2(D-54、55,2000年代初期被STGR取代)

EL/M-2221 STGR照明雷達*2(D-54、55於2000年代初期加裝,取代MR-123)

聲納 Vycheda MG-311主/被動艦首聲納

Mare Tail可變深度聲納

乘員 320
艦載武裝 雙聯裝76mm快砲*1

雙臂防空飛彈發射器*2 (每具彈艙容量22枚,共可攜帶44枚SA-N-1防空飛彈 ;D-54在2000年代拆除後方發射器,換裝Brahmos反艦飛彈)

RBU-6000 12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2(D-51在2000年代拆除兩座)

SS-N-2D反艦飛彈發射器*4

PJ-10 Brahmos反艦飛彈*8(D-51於2000年代初期開始在SS-N-2D原位置裝置Brahmos傾斜發射器;D-54使用八聯裝垂直發射器,安裝於原艦尾防空飛彈發射器位置)

Dhanush短程彈道飛彈*1(2000年代安裝於D-51)

AK-230 30mm機砲*4(D-51、52)

AK-630 30mm機砲*4(D-53~55,D-54、55在2000年代初期拆除兩座,換裝閃電-1防空飛彈發射器)

八聯裝閃電-1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D-54、55於2000年代初期安裝

五聯裝533mm PTA-533魚雷發射器*1(使用Type-53-65魚雷 或SET-65E魚雷)

艦載機 Ka-28或HAL直昇機*1
數量

共5艘

艦名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51 Rajput 1976/9/11 1977/9/17 1980/9/30 2021/5/21
D-52 Rana 1976/11/29 1978/9/30 1982/6/28
D-53 Ranjit 1977/6/29 1979/6/16 1983/11/24 2019/5/6
D-54 Ranvir 1981/10/24 1983/3/12 1986/10/28
D-55 Ranvijay 1982/3/19 1986/2/1 1988/1/15

 


印度海軍1980年代的主要水面艦艇──拉杰普特級(Rajput class)是前蘇聯設計建造的卡辛II級(Kashin II class,Type-61M)。卡辛級從1956年開始設計,1962年起開始建造,是前蘇聯為了對抗美國潛艦而設計的第一種大型反潛艦艇,也是全球第一種使用燃氣渦輪主機的水面作戰艦艇以及全球第一種設計之初便配備直昇機庫與飛行甲板的水面艦艇。蘇聯從1962年開始建造Type-61卡辛級,總共完成了二十六艘;在一開始,卡辛級並未配備反艦飛彈。在1973年底,蘇聯最後一艘卡辛級服役,該艦擁有改良型的對空搜索雷達,並加裝AK-230 30mm近迫機砲以及四枚P-15M(北約代號SS-N-2C)反艦飛彈來強化對空與對海自衛能力;這艘改良型的卡辛級稱為Type-61M,隨後蘇聯又將另外五艘卡辛級進行相同的改良,稱為Type-61MP。

在1974年,印度向蘇聯採購Type-61M飛彈驅逐艦,並獲得蘇聯同意。蘇聯Nikolayev廠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為印度建造五艘此種改良版卡辛級,並依照印度的需求進行若干修改,印度稱之為拉杰普特級,這也是卡辛級系列最後建造的五艘。五艘拉杰普特級完全以「R」開頭的字詞命名,在1980至1988年陸續服役。拉杰普特級滿載排水量4970ton,配備四具燃氣渦輪,總功率72000馬力,最大航速可達34節,以18節速度巡航時續航力達4000海里。四具燃氣渦輪分置於前、後兩個機艙中,故本級艦擁有兩對煙囪,第一對煙囪位於兩座桅杆之間,第二座煙囪位於尾艛之後,每對煙囪分別朝左、右兩側傾斜。相較於蒸汽渦輪推進系統,燃氣渦輪不僅加速快、不需熱待機、節省人力且噪音降低,而且排水量比使用蒸汽渦輪的同等級艦艇減少15%,在當年不輒是艦艇史上的一大創舉,顯示蘇聯的獨到眼光。

電子裝備方面,拉杰普特級主桅杆頂端配備一具MP-500 Kliver C頻對空搜索雷達,北約代號Big-Net A,最大偵測距離183km。第一對煙囪後方的二號桅杆裝有一具Bharat RAWL-02 2D對空搜索雷達,是荷蘭Signnal LW-08的印度國產版,採用D頻操作。此外,桅杆上還有一具M-310U Angara E頻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北約代號Head Net C,有效使用距離128km;而艦上還有兩具Don Key I頻導航雷達。聲納方面,拉杰普特級配備Vycheda MG-311主/被動艦首聲納與Mare Tail可變深度聲納各一。 電子戰方面,首艦拉杰普特號(D-51)擁有印度Bharat的Ajanta電子支援系統,而後續四艦則以類似的俄製系統取代,此外各艦還配備四聯裝誘餌發射器。射控方面,本級艦的艦橋前方安裝一具Ow1 G頻射控雷達用來導控76mm艦砲,上層結構前、後方各有一具Peel Group H/I頻防空飛彈射控雷達(有效使用距離約73km)。近迫機砲射控方面,前兩艘本級艦(D-51、52)配備兩具俄製MR-104 H/I頻火砲射控雷達(北約代號Drum Tilt)來指揮兩座AK-230 30mm機砲,第三艘(D-53)則換裝四座AK-630機砲,並以型號不詳的射控系統指揮,可能是印度BEL公司的行動資訊組織系統(Action Information Organisation,AIO),不過細節不詳,而且可能並不十分成功;至於最後兩艘則以兩具俄製MR-123射控雷達(北約代號Bass Tilt)來指揮四座AK-630快砲。在1993至1994年,本級艦換裝了新的電子戰系統,此外可能加裝了義大利Selenia的IPN-10作戰系統。在2000年代初期,最後兩艘本級艦(D-54、55)中的一艘或者兩艘進行了改良工程,安裝幾種以色列製造的雷達、射控與飛彈系統,包括Elta公司的EL/M-2238 STAR多波束搜索雷達以及閃電(Barak-1)防空飛彈系統,為此又以兩具EL/M-2221 STGR照明雷達來取代原本的MR-123。此外,據說至少三艘本級艦在改良時換裝了印度DORO開發、BEL製造的HUMSA Mk1艦首主/被動聲納。

武裝方面,拉杰普特級的艦首擁有一門俄製雙聯裝76mm快砲,射速90發/分,射程15km。艦砲後方的平台以及第二對煙囪後方各有一座單臂旋轉式防空飛彈發射器,每座能裝填22枚SA-N-1 Volna防空飛彈。SA-N-1採用雷達指揮導引,射程31.5km,最大射高22860m,飛行速度超過2馬赫,彈頭重60kg。艦橋前方艦砲射控雷達的兩側各有一座12聯裝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射程6000m,最大攻擊深度500m左右,彈頭重31kg。艦艏艛基部兩側各裝有兩枚縱列的P-20M(北約代號SS-N-2D)反艦飛彈發射器,採用主動雷達或紅外線尋標器(Mod2型),射程83km,速度9.0馬赫,彈頭重513kg。尾艛兩側各裝有兩座30mm近迫防空機砲,其中前兩艘本級艦(D-51、52)使用AK-230型雙聯裝30mm機砲,射速500發/分,射程5km,最大仰角85度;後三艘本級艦(D-53~55)換用AK-630 30mm機砲,使用六管旋轉砲身,射速3000發/分,最大仰角85度。此外,艦上裝有一具五聯裝PTA-533魚雷發射器,口徑533mm,使用SET-65反潛魚雷(採用主/被動聲納歸向,射程15km,航速40節,彈頭重205kg)以及Type-53-63尾流歸向魚雷(採用被動尾流歸向導引,射程19km,航速45節,彈頭重305kg)。

拉杰普特級艦尾(後部SA-N-1飛彈發射器之後)裝有一座升降式機庫以及起降甲板。艦上能搭載一架俄製Ka-28同軸反轉雙主旋翼反潛直昇機,或者一架 法國授權印度生產的雲雀三型輕型直昇機,印度稱之為HAL Chetak。升降式機庫平時收縮在甲板下,要讓直昇機進出前才揚升到甲板上;機庫降下甲板之後,直昇機在起降甲板上就有足夠的空間讓主旋翼運轉,這種設計可節省機庫以及起降甲板佔據的總長度,但是增加了機械複雜度以及故障的風險。蘇聯多種水面艦艇都採用類似的升降式機庫設計。

(上與下)拉杰普特號在2000年代作為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測試平台,撤除靠前方的兩座

SS-N-2D反艦飛彈發射器,改裝兩組雙聯裝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傾斜發射器。日後該艦

將剩下的兩座SS-N-2D也拆除換裝,裝置四組傾斜式的雙聯裝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發射器。

拉普結特級艦蘭維爾號(INS Ranvir D-54)以及蘭維亞號(INS Ranvija D55)拆除後部防空飛彈

發射器,改裝一座八聯裝3S14E垂直發射器來裝填布拉莫斯反艦飛彈。

蘭維爾號(INS Ranvir D-54)發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鏡頭。

在2000年代初期,本級艦首艦拉杰普特號被作為印度與俄羅斯合作開發的PJ-10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反艦飛彈( 詳見塔瓦級巡防艦一文)的測試平台,將艦上其中兩座SS-N-2D反艦飛彈拆除,加裝兩組雙聯裝布拉莫斯飛彈發射器,並分別在2003年2月12日與11月23日、2004年11月3日以及2005年4月15日舉行總計四次的試射,其中第四次試射的標靶是一艘移動中的印度除役艦艇,結果布拉莫斯飛彈高速以及高威力彈頭帶來的強大破壞力,當場使這艘靶艦四分五裂 。之後,拉杰普特號將剩下的兩座SS-N-2D都換成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發射器,使攜帶總數增為八枚。隨後拉普結特號則進行另一項改裝,拆除艦尾防空飛彈發射器,原空間裝置一枚Dhanush短程對地彈道飛彈,在2005年試射成功。在2007年3月,拉普結特號又試射了一枚大地三型(Prithvi-III)短程彈道飛彈。

爾後,拉普結特級艦蘭維爾號(INS Ranvir D-54)以及蘭維亞號(INS Ranvija D55)加裝布拉莫斯飛彈;不同於拉杰普特號,蘭維爾號與蘭維亞號是拆除艦尾防空飛彈發射器,原位置加裝一座八聯裝3S14E垂直發射器艦尾來裝填布拉莫斯飛彈。 

在2000年代初期,後兩艘拉普結特級艦(D-54、55)中的一至二艘拆除兩座AK-630機砲以及所屬的MR-123射控雷達,換裝以色列生產的八聯裝閃電-1型(Barak-1)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統以及配套的兩具EL/M-2221 STGR射控雷達。

由於拉杰普特級年事日高,其設計逐漸無法滿足印度海軍未來的需求,距離汰換的日子也不遠了。拉普結特級艦預計由改良自德里級的Project 15A加爾各達級飛彈驅逐艦(Kolkata class)來取代。在2019年5月6日,拉杰普特級INS Ranjit(D53)除役,是第一艘除役的本級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