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者計畫

皇家紐西蘭海軍「保護者計畫」中最大型的艦艇──坎特伯雷號(HMNZS Canterbury)多任務艦艇(MRV)。

試航中的坎特伯雷號,艦首遙控武器站尚未安裝。

由後方看坎特伯雷號,注意艦尾的塢艙門。

「保護者計畫」中奧塔哥級近海巡邏艦(OPV)的 首艦奧塔哥號(HMAZS Otago  P-148)。

由艦尾看奧塔哥號

「保護者計畫」中湖級(Lake class)近岸巡邏艇(IPV)的哈維號(HMAZS Hawea P-3571)。

(上與下)在2023年4月7日,轉賣給愛爾蘭的兩艘湖級IPV巡邏艇奧爾拉號(LE Orla P-71

ex-HMNZS Pukaki P-3568)以及席亞拉號(LE Ciara P-72 ex-HMNZS Rotoiti P-3569)裝上載重船,

準備從紐西蘭運往愛爾蘭。這兩艘湖級是在2019年10月17日被紐西蘭海軍停役封存。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坎特伯雷號多任務艦(Canterbury L-421,MRV) 奧塔哥級近海巡邏艦(Otago class,OPV) 羅托提級近岸巡邏艇(Rotoiti class,IPV)
承造國/承造廠 荷蘭/Merwede Shipyard P-148:Tenix澳大利亞 墨爾本威廉斯頓造船廠

P-155:Tenix紐西蘭璜加雷港造船廠

紐西蘭/Tenix璜加雷港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131 寬23.4

吃水4.76(一般任務)/5.6(運輸任務)

長85 寬14 吃水3.6 長55 寬9 吃水2.9
排水量(ton)

巡邏任務:7600

運輸任務:8870

1900 340
動力系統/軸馬力 Wartsila柴油發電機組*2/6034

輔助柴油機*3

雙軸 雙舵

艦艏推進器*2

MAN B&W 12RK280柴油機*2/7241

雙軸 雙舵

艦首推進器*1/600

MAN B&W 12VP185柴油機*2/3352

雙軸 雙舵

航速(節) 最大19.8

一般19.3

巡航16

22~24  25
續航力(海浬) 最大8000,標準6000(15節) 6000/15節 3000/12節

2000/16節 

偵測/反制系統

乘員

本艦編制:

艦上人員63(含10名航空人員)

政府人員4

陸軍參謀人員7

 

額外搭載:

受訓學員35

士兵250

艦上人員45(含10名航空人員)

政府人員4

另可搭載30名士兵

艦上人員20~22

政府人員4

另可搭載12人

艦載武裝

DS-25M 25mm遙控機砲*1

12.7mm機槍*2

Rafael Typhoon 25 mm遙控武器站

12.7mm機槍*2

艦載機 NH-90或SH-2G直昇機*1 SH-2G反潛直昇機*1
數目 共 一艘 共二艘 共四艘
備註 2005年9月6日安放龍骨,2006年2月11日下水,2007年6月12日成軍。 P-148 Otago於2005年12月安放龍骨,2006年11月18日下水,2010年2月18日成軍。

P-155 Wellington於2007年10月27日下水,2010年5月16日成軍。

P-3569 Rotoiti於2007年9月交艦 ,2009年4月17日成軍。2019年10月17日除役,2022/3/13轉售愛爾蘭,更名為LÉ Ciara(P-72)

P-3571 Hawea於2007年10月交艦,2009年5月1日成軍

P-3568 Pukaki於2008年56日下水,2009年5月14日成軍。2019年10月17日除役,2022/3/13轉售愛爾蘭,更名為LÉ Orla(P-71)

P-3570 Taupo於2008年6月交艦,2009年5月29日成軍

 


位處南太平洋、幾乎沒有任何潛在軍事威脅的紐西蘭,其軍事政策不同於積極參與西方軍事同盟並力求成為南太平洋霸主的澳洲 。以1980年代紐西蘭參與澳洲海軍造艦、成立紐澳軍團(ANZAC)巡防艦計畫為例,紐西蘭內部對此大力反對,迫使紐西蘭政府將原訂四艘的採購數量減為二艘。 雖然紐西蘭國防預算額度在1997年增加,但同年10月由紐西蘭第一黨(New Zealand First Party)領導的紐西蘭政府,正式否決增購後續二艘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的計畫。

 在1999年,紐西蘭新上台的工黨政府主張紐西蘭沒有直接外來威脅,因此國防方向朝著裁減海空軍正規戰力著手;根據2000年6月紐西蘭政府公布的國防白皮書, 紐國主要國防力量以陸地防衛能力為主,海空軍力的主要任務只是保障陸軍的後勤與運輸。在2001年5月,紐西蘭政府進一步提出大規模整編軍隊的計畫, 包括鞏固陸軍作戰能力,削減海軍並完全取消空軍。然而,如此消極的海上防禦政策與紐西蘭的國情非常不符,因為紐西蘭 紐西蘭領土由許多島嶼構成,經濟海域面積達120萬平方公里(是紐西蘭陸地面積的五倍),海域內充滿豐富的 自然資源,因此皇家紐西蘭海軍需要相當的海上實力來保護國土周遭的海岸線、航道以及濟海域,否則只會助長 海上不法活動,甚至使漁業與自然資源任他人掠奪。

為了扭轉紐西蘭工黨政府削減海上軍力的政策,紐西蘭國防部在2001年1月展開海事巡邏研究(Maritime Patrol Review) ,研究結果於同年5月8日出爐,隨後又在2002年1月偕同外交部、漁業部、海關、財 政部及海上安全署、警察署等部門共同進行「海上力量評估報告」,這些報告明確指出皇家紐西蘭海軍現有能力不足, 尤其是海上補給艦船和巡邏艦艇特別缺乏,無法有效管理維護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在國防部等單位努力爭取下, 紐西蘭政府終於在2002年同意斥資5億扭幣(合2.11億美元)來強化海軍建設,這就是保護者項目(Project Protector)的起源。 爭取到新艦計畫後,紐西蘭國防部在隨後的新聞公報中宣布,政府撥款的一半將用來建造一艘多任務艦艇(Multi Role Vessel,MRV) 來取代皇家紐西蘭海軍陣中於2005年屆齡退役的英製李安達型巡防艦坎特伯雷號(HMNZS Canterbury),另一半則用來 取得六至七艘巡邏艦艇。由於資金有限,紐西蘭國防部曾評估如果資金不足以建造新艦,就改成為現役艦艇升級,不過改裝舊艦並不符合長遠的需求。 幾經評估後,紐西蘭決定仿效英國與澳洲的作法,向商業船舶廠商訂購商規建造的巡邏艦艇,盡可能壓低成本。

保護者項目在2002年便開始向國際各大船廠發出需求徵詢書,其中規定中定義了艦艇功能、預算限額,而競標廠商必需先 提出可滿足保護者項目需求的艦艇方案,才能參與競標。保護者項目總共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21家廠商前來進爭, 紐西蘭國防部先對21家廠商提交的資料與初步方案進行評估審查,隨後挑選若干廠商入圍第二階段 ;在第二階段中,入圍廠商向紐西蘭國防部提出完整的設計與開發計畫,經過嚴格的評審之後,再選定獲勝的主承包商。 在2002年11月11日,紐西蘭國防部公布第一階段決選結果,包括英國BAE System、德國布隆·沃姆斯(B&V)、 荷蘭DSA澳洲分公司、新加坡海洋技術有限公司(Singapore Technologies Marine Ltd,STM)、澳洲Tenix Defence公司 、英國Vosper Thornycroft等廠商。紐西蘭國防部隨後向這6家廠商發出第二階段的邀標書, 同時與皇家紐西蘭海軍、海事協調中心、海關、漁業部等相關機構進行廣泛協商,完成了艦艇性能和綜合後勤規格書。 在2004年4月,紐西蘭國防部宣布澳大利亞Tenix Defence公司獲勝,成為保護者計畫的主合約商,負責建造這些艦艇以及日後壽命週期的升級維護作業。

在2004年7月29日。紐西蘭國防部長與Tenix總裁簽署合約,進行保護者計畫三種艦艇的設計建造工作。保護者計畫總共分為三個部分: 項目L01是採購一艘8000噸級多任務艦艇(Multi Role Vessel,MRV),項目P01為建造兩艘1600噸級近海巡邏艦(Offshore Patrol Vessels,OPV),項目P101則是建造四艘340噸級沿岸巡邏艇(Inshore Patrol Vessels,IPV),總預算需控制在5億紐幣以內,其中1億紐幣花費於MRV上; 為了節省全壽期成本,全數七艘艦艇的設計、建造與服役後的後勤保障都依照商規標準進行,功能則包括近海與海岸巡邏、海上訓練、海上運輸等等。 首艦計劃在2005年早些時候切割第一塊鋼板,所有7艘艦艇將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間交付新海軍。

建造工作方面,雖然澳大利亞的造船廠能勝任建造8000噸級的MRV多任務艦,但屬於Tenix、位於荷蘭鹿特丹的Merwede造船廠 (屬於IHC Caland N.V集團)提出以最好的設施建造,並盡可能滿足新西蘭海軍需求,因此MRV的艦體便在Merwede造船廠完成 建造,完工後駛回澳大利亞,在Tenix位於澳洲墨爾本的威廉斯頓造船廠進行最後的系統安裝。至於兩艘OPV則由Tenix集團位於墨爾本威廉斯頓的總廠以及 位於紐西蘭的璜加雷船廠共同建造,其中璜加雷廠建造部分模組船段,再運至墨爾本進行總裝;而四艘IPV則完全在璜加雷廠建造。 在整個保護者項目中,紐西蘭工業界可獲得1.1億紐幣的工業互惠額度。

保護者項目不僅可有效提高皇家紐西蘭海軍維護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因應南太平洋及其它海域自然災害的運輸救援能力, 同時也有助於強化紐西蘭維護南太平洋周邊地區安全,甚至使紐西蘭國防軍首次具備自行部署人員和裝備的能力。 MRV艦可運輸紐西蘭陸軍的裝甲車輛與相當於一個連的兵力,並以2艘60噸級LCM機械登陸艇和2架中型運輸直升機 進行裝備、物資的海空轉運投送。OPV與IPV平時用於經濟海域與領海的維護,以及洋面監視、情報蒐集等戰術任務,並支援紐西蘭 海軍主力的兩艘ANZAC型巡防艦作戰。

Tenix集團先前便以建造民間船舶見長,並在與澳洲合作的紐澳軍團級(ANZAC class)巡防艦計畫中獲得軍艦的建造經驗 。保護者計畫的三種艦艇雖然設計、噸位與任務不盡相同,但都有若干共通特性,包括盡可能增加耐海能力與適居性,以應付紐西蘭周邊海域惡劣的海象 ,此外艦體結構也進行強化,能在冬天結冰的海面上破冰前進;採用類似美國LCS近岸戰鬥船艦或丹麥標準彈性(Stanflex)系列的模組化設計,可視任務不同選用Tenix設計的數種任務套件; 艦上任務系統配置以簡單、經濟為原則,並盡可能沿用或整合入皇家紐西蘭海軍現有的體系,以最大幅度地降低壽命週期的操作與維護成本 。保護者計畫中的三種船艦都不算是複雜昂貴的高檔艦艇,不過整個計畫的最大難題在於同一時間於荷蘭、澳洲、紐西蘭三處建造三種不同的艦艇 ,而且牽涉到許多家分散全球各處的廠商或政府機構(光是紐西蘭境內就有15家民間廠商參與),對整個計畫的管理與執行構成很大的挑戰;雖然如此 ,此計畫仍大致順利地照預定進度執行,預算也沒有超支。以下便分別介紹保護者計畫中的三種艦艇。

L01多功能艦艇(MRV)(坎特伯雷號

排水量將近9000ton的MRV是保護者計畫中體型最大的艦艇,合約價值約1.4億紐幣。紐西蘭當局一度提出名為兩棲海運艦(Amphibious Sealift Ship),主要定位系基於紐西蘭的直接戰略利益,可進行兩棲部隊運輸投射以及直接遂行支援兩棲作戰,性質偏向正規作戰艦艇,預算也相當充裕;然而在2001年紐西蘭政府出爐的「海上兵力檢討」(Maritime Forces Review)報告卻指出,專門用於正規軍事的運輸投射艦艇不符合紐西蘭未來的需求,而應該建造多功能艦艇,可執行有限度的戰術性運輸投射與正規兩棲登陸作業、低強度的人道支援/維和作業以及支援一般海洋巡邏勤務等等。在這個結論之下,最後MRV成為一種用途廣泛、正規軍事色彩較低的多用途艦艇,並以商規設計為藍本,盡可能壓低造價。

MRV於2005年2月2日在鹿特丹開工 ,同年9月6日安放龍骨,2006年2月11日下水 ,命名為坎特伯雷號(HMNZS Canterbury L-421),同年7月3日展開為期48小時的首度航行測試,經過調整後於7月16日二度出海試驗,隨後便從鹿特丹啟航 前往澳大利亞,在2006年9月24日抵達Tenix位於墨爾本的船廠,隨即展開為期四個月的系統總裝(含指管通情、武器系統等)與測試, 2007年1月開始由皇家紐西蘭海軍測試,同年5月31日通過驗收移交皇家紐西蘭海軍,並在6月12日成軍。坎伯蘭特號返回紐西蘭後,歷年來參與多項聯合演習,並驗證了LCM-8機械登陸艇進出艦尾塢穴的能力,最後於2009年形成戰鬥力。 在2011年初,澳洲與紐西蘭宣布將成立聯合快速反應救災部隊,而坎特伯雷號是此時紐、澳雙方唯一現有且能力足夠的海面運輸投射載具。

坎特伯雷號的基本設計衍生自Tenix先前為愛爾蘭設計的Ben-My-Chree號滾裝船(Roll-in/Roll-out,又稱駛進/駛出船),耗資1.3億紐幣。坎特伯雷號結合直昇機船塢運輸艦(LPD)、滾裝船以及遠洋巡邏艦的功能,平時負責巡護紐西蘭的轉屬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EEZ),發生狀況時可載運部隊、物資、車輛、登陸艇與直昇機,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維和任務或者是人道救援。在一般情況下, 坎特伯雷號可直接靠泊港口卸下車輛與部隊;如果因故無法使用港口(例如港口遭敵方佔領或破壞),則仍能透過艦上的登陸艇與直昇機進行人員與裝備的轉運。 先前皇家紐西蘭海軍曾購入一艘丹麥商用貨櫃輪,改裝為性質類似的多功能運輸艦Charles Upham號,排水量7200噸,於1995年服役,然而由於實際操作未能達成原先期望的成效,服役四年後便草草除役;然而相較於軍規設計,商規設計價格遠遠較為低廉,相關規範也更明確完備並與時俱進,因此 坎特伯雷號仍採用商規設計。坎特伯雷號這類多用途艦艇的概念在近幾年日漸風行,丹麥在2004年推出的SF-3500多功能支援艦即是一例,此類艦艇十分適合艦隊規模有限、潛在威脅強度不高且任務需求較廣的國家,用同一具艦艇盡可能地滿足不同的需求。坎特伯雷號在船模測試時,其設計被認為可能在高海象情況下發生推進器露出水面空轉的情況,不過後來已經研擬出標準作業程序,並採取適當措施來降低影響。

坎特伯雷號許多部位採用商規標準建造,引進模組化概念以及電腦輔助設計/管理(CAD/CAM),基本設計十分強調操作與維護的便利及經濟性、在惡劣海象的持續作業能力、作業的低風險性、物資與小艇裝卸的速度等等。為了增加穩定性, 坎特伯雷號擁有較大的舷寬,並採用商船式的擴張式中段艦底。坎特伯雷號採用柴電推進系統,主機為兩具Wartsila柴油機,功率4.5MW(6034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9.8節,最大續航力8000海里,以15節速率航行的標準續航力達6000海里,艦上電力則由三具輔助柴油發電機提供。艦首配備兩具橫向推進器,在艦尾塢穴泛水時維持船身穩定。

從船艛下方至艦尾甲板下方是一個面積1451平方公尺的大型全通式貨艙/車庫甲板,其作業區域經過最佳規劃以提升作業效率,車輛與物資分開存放 ,最多可容納40輛食人魚-3型輪型裝甲車、33具6m長的國際標準貨櫃、20組1噸標準板架 。此外,坎特伯雷號還能裝載八個彈藥貨櫃以及兩個貨櫃的危險物品,並配備對應的灑水噴淋系統來應付突發狀況。貨艙甲板的貨櫃儲存區均位於同一層,以利於貨櫃的起重傳輸作業,而儲放在艦上的貨櫃至少有一邊可以打開。艦體右側與艦尾各設有一個大型跳板艙門,車輛能由此直接駛進/駛出艦內貨艙甲板。艦尾設有一個泛水塢穴,可 搭載澳洲海軍制式的LCM-8機械登陸艇,並保留操作氣墊登陸艇的能力,以車庫甲板尾端作為裝卸整備區。坎特伯雷號的船艛兩側各以大型起重機(起重能力60噸)吊掛一艘55tonne的LCM-8中型機械輸送艇, 同由Tenix建造,兩艇在2006年3月移交皇家紐西蘭海軍,用於海-陸運輸補給任務或海上交通任務,艇長為23m,能以9節的速率攜帶50噸重物資航行250海里。LCM-8能在平時搭載的位置上利用起重機進行裝載,或者由起重機放入水中後靠泊在 坎特伯雷號的船舷,並利用起重機進行裝卸,此外也能進入艦尾塢穴進行裝載。除了LCM外, 艦體後段直昇機甲板下方兩側的船舷各有一個停放RHIB硬殼小艇 的區域;由於這個灣區採用開放式設計,而且離水線較近,在惡劣海象時海浪湧上此處危害艦體安全,在2007年就發生惡劣風浪將RHIB小艇打落海中的事件(見下文), 皇家紐西蘭海軍打算將RHIB小艇移往他處,或強化原停放處的防浪設計。

坎特伯雷號的艦尾設有一個大型直昇機甲板,直昇機庫可容納一架直昇機,直昇機甲板則能同時操作2架直昇機 ,艦上最多可停放4架NH-90等級的中型運輸直昇機(紐西蘭軍方已經訂購8架NH-90)進行轉運工作,一般作戰部署則配置一架美製SH-2G超級海妖反潛直昇機進行反潛或洋面監視勤務;所有的直昇機起降設施與甲板強度均是沿襲自紐澳軍團級巡防艦,並以配合紐西蘭新購NHR-90直昇機的作業為準 ,直昇機甲板強度更足以支持CH-47等級的重型運輸直昇機,操作體型比NH-90更小的SH-2G直昇機自然毫無問題。坎特伯雷號的直昇機主要用於貨物運補、海上搜救以及洋面巡邏等任務。在沒有良好港口設施的海岸,坎特伯雷號仍能憑藉直昇機、LCM運輸艇、側舷起重機、車輛駛進駛出艙板或艦尾塢穴跳板,有效地將艦上的車輛、物資及人員輸送上岸。此外,坎特伯雷號還有醫療設施,以應付人道救援或傷患救助狀況,包括一個擁有兩張病床的醫務室、五張病床的療養區、一間手術室、一間實驗室等。艦上其他空間設施包括健身房、維修工廠、彈藥庫,以及載運政府人員(官員或科學研究人員)的艙室等。

坎特伯雷號十分注重船員的適居性,艦上起居設施如艙房、套裝衛浴設施、辦公室、貴賓室、儲藏間乃至於福利站一應俱全 (一般士兵住艙為12人一間),寬敞的走道、樓梯與艙門便於人員在艦內移動,目標是提供艦上操作與搭乘人員一個舒適、乾淨、空氣清新的生活空間,能獲得充足的飲食,並有充裕的彈性空間可供利用。坎特伯雷號十分重視操作的低風險性,在二至三級海象以內能進行車輛裝卸作業,三級海象以內能進行LCM登陸艇兵員海上換乘作業,五級海象以內進行直昇機起降作業,六級海象以內進行直昇機垂直運補作業。動力方面, 坎特伯雷號使用燃油消耗較為經濟的柴油主機,驅動雙軸推進器,艦艏設有兩具橫向推進器,以便在艦尾塢穴泛水時維持穩定性。如果艦上無額外搭乘人員,艦內物資足以應付持續40天的海上航行,如果額外搭載185人則能維持35天。艦上的人員編制包括操艦人員63名(含10名航空人員)、4名政府人員以及7名 陸軍參謀人員,額外搭載人員則為35名受訓學員以及250名士兵。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在高緯度的嚴寒氣候下有效作業,坎特伯雷號也有完善的設計,艦艏、大軸與螺旋槳等部位均經過特別的強化設計,以因應海上浮冰的撞擊。武裝方面,由於主要以洋面巡邏任務為主, 坎特伯雷號只配備 一門25mm遙控機砲與兩挺12.7mm機槍。紐西蘭最初曾考慮在坎特伯雷號上裝備以色列Rafael的Typhoon 25mm遙控火砲系統 ,但最後在2005年3月選擇了英國MSI Defence System的DS-25M模塊組25mm火砲。

依照皇家紐西蘭海軍的規劃,坎特伯雷號部署在紐西蘭南島東岸的克列斯特與坎特伯雷,主要任務包括海上運輸、緊急狀況反應(含國內、周邊地區甚至國際行動) 、海上訓練以及支援經濟海域巡邏等多種任務,活動範圍不限於部署區域,可能包括南太平洋範圍內,並且是紐西蘭軍力參與國際人道/維和行動的對外運輸投射 主力。然而,坎特伯雷號從交付以後,就發生許多意外事故,並且暴露出許多設計的問題。

在2007年6月坎特伯雷號在荷蘭交艦、從荷蘭航行至澳洲的途中, 於2007年7月10日於紐西蘭北部豐盛灣(Bay of Plenty)外海遭遇風暴,遭受平均高度6m、部分8~9m的巨浪以及平均60節、瞬間73節強風的襲擊,大浪曾將坎特伯雷號的艦艏拋離水面,而艦尾推進器也曾出水。這場風暴對坎特伯雷號造成若干損害,艦體 後方兩側停放RHIB快艇的露天區域受到嚴重衝擊,其中一艘落海(一週後在大屏障島附近尋獲),另一艘也嚴重受損 ;此外,貨艙甲板後艙門被巨浪沖開,導致海水進入貨艙;而這兩項災情,都是已知的設計缺陷所造成。根據事後調查,坎伯蘭特號在這場風暴中已經採取壓艙措施來穩定艦體,不過橫搖角度仍高達28度 ,艦橫搖週期則約為11.5秒(依照艦上穩定鰭設計,在橫搖週期低於11.9秒時就會啟動)。

在2007年10月,坎特伯雷號在施放小艇時,小艇突然墜落海面並翻覆,造成一名人員喪生;經過調查之後,判定肇事原因是收放小艇的起重機的快速施放扣環失效。依照2007年11月的消息, 皇家紐西蘭海軍已經針對坎特伯雷號的若干問題與荷蘭原廠討論,包括RHIB小艇的儲存位置、LCM登陸艇的潛在設計問題,以及艦上推進器容易在惡劣海象中離開水面等問題(推進器離開水面不僅降低推進效率,而且此時的空轉可能會造成機械問題)。根據2008年9月,一項關於坎特伯雷號性能與操作安全性的獨立調查報告出爐,指出坎特伯雷號若干設計問題,包括在高海象之下的穩定能力不佳,而此時已經不可能修正這些問題。此報告也建議為了避免再度發生RHIB小艇被捲入海中的情況, 皇家紐西蘭海軍應該將小艇移到其他更安全的位置;如果不可行,則應該在停放小艇的灣區增設擋板,降低海水直接沖刷此區域的機率。在2008年內,紐西蘭又花費約2000萬紐幣來修正坎特伯雷號的部分問題。

在2016年11月12日,紐西蘭國防部展開招標並發佈需求徵詢書(RFP),為坎特伯雷號以及兩艘奧塔哥級(Otago class)近岸巡邏艦升級通信系統。紐西蘭國防部表示,這些船艦原有的通信系統(以四核心光纖網路為基礎,滿足大部分終端的需求)已經很難滿足UHF與VHF頻段無線電通信的相關需求。

 P01近岸巡邏艦(OPV) (奧塔哥級

這是一種長85m、標準排水量約1600ton的中/小型近岸巡邏艦,是英國卡瓦尼.馬沙海洋公司(Kvaerner Masa Marine,KMM)的第三代設計,其第一代前身為KMM為摩里西斯設計的警戒級(Vigilant class)巡邏艦(1996年服役),第二代則為愛爾蘭在1997年向KMM訂購的兩艘羅辛級(Roisin class)巡邏艦(1999年起服役)。Tenix與KMM一同合作,以警戒級與羅辛級的設計為基礎, 針對皇家紐西蘭海軍的特殊需求進行改良,包括 強化艦體結構來適應紐西蘭冬季的嚴寒惡劣海象,強化在惡劣海象下操作直昇機與小艇的 能力,以及人員適居性、物資輸送和處理能力等等。

紐西蘭政府在2004年7月29日與Tenix簽約 建造兩艘OPV,由Tenix位於澳洲墨爾本以及位於紐西蘭璜加雷 (HMNZS Whangarei)的造船廠 合力完成,部分船段模組在璜加雷製造,再運至墨爾本組裝完成。在簽約時,每艘奧塔哥級約價值9000萬紐幣(約7050萬美元),不過日後實際上有所超支(據說達1.1億紐幣)。首艘OPV於2005年2月22日於 墨爾本切割第一塊鋼板,同年12月安放龍骨,2006年11月18日下水 ,2006年3月21日命名為奧塔哥號(HMNZS Otago P-148),2006年11月18日下水;二號艦同樣在2006年3月21日命名為 威靈頓號(HMNZS Wellington P-55),2007年10月7日下水 。原訂奧塔哥號要在2007年4月交艦,而威靈頓號則排定在2008年5、6月間交艦。然而在2008年9月,紐西蘭國防部宣布兩艘奧塔哥級的交付期程都會延誤,因為在驗收測試中無法達到所有需求,其中最嚴重的是排水量超重300噸(主要是因為強化結構、能通過薄冰),從原始設計的1600噸增加到1900噸,這可能會縮減奧塔哥級在嚴寒海域中上層結構承受積冰的容量,進而影響航行安全。在2010年2月18日, 皇家紐西蘭海軍接收奧哥格號,而紐西蘭國防部則表示超重造成的影響不若預期中嚴重,然而仍表示在服役生涯中,必須嚴格監控兩艦是否因超重而產生若干問題。在2010年5月16日,威靈頓號交付 皇家紐西蘭海軍。奧塔哥級艦的主要工作,是與皇家紐西蘭海軍航空機隊(如P-3C巡邏機) 一同巡護紐西蘭的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包括海上治安維護、護漁、海難救助等;其中,奧塔哥號部署於南島東岸的達尼丁、奧塔哥及索 斯蘭德,威靈頓號則部署在靠近紐西蘭首都威靈頓附近的海域。

奧塔哥級全長85m,水線長77.6m,舷寬14m,排水量1900噸;採用柴油機推進,雙軸雙舵,艦體兩側設有穩定鰭。艦體結構經過強化來適應紐西蘭冬季嚴寒海面,符合勞氏(Lloyds)驗船協會的1C防冰標準(能通過厚度至多0.4m厚的冰層)。主推進系統為兩具12RK280柴油機, 在轉速1000rpm時可輸出5400kW(7241馬力),帶動雙軸推進,最大航速22~24節;此外,還有一部功率450kW(600馬力)的艦首推進器,用於港灣狹窄水域機動 。艦上電力由三部MAN柴油發電機組提供。奧塔哥級的艦首甲板較為窄小, ,船艛結構位於艦體中段,主桅桿位於船艛前部,船艛後部設有2個煙囪,兩舷放置救生艇;上層建築後段設有一座 直昇機庫,其後為飛行甲板,能搭載一架SH-2G海妖式反潛直昇機進行洋面監視/反潛工作,並可攜帶 AGM-65小牛飛彈攻擊水面、地面目標。除了SH-2G之外,也可改操作一架A109輕型通用直昇機。直昇機甲板係由支架支撐在艦尾甲板 上方,兩者間的空間放置了救生艇。艦尾收容了一艘大型充氣快艇, 由一具起重機進行收放,而兩舷也各搭載一艘小型充氣艇。小艇除了用於海上臨檢或特種部隊 收放之外,也能針對紐西蘭離島據點進行物資/人員輸送,而艦上的直昇機亦可擔負此項任務。 在四級海象以內,本艦能進行艦載小艇的收放作業;在五級海象以內,能進行直昇機起降作業; 在六級海象以內,本級艦能有效進行洋面巡邏任務;九級海象以內,能正常安全航行並執行基本洋面監視任務。 奧塔哥級操作上特別強調經濟性,並擁有良好的 耐海與適居性,能持續在海上運作21天。必要時,艦上能攜帶更多燃油儲存容器,以增加續航力。與坎特伯雷號類似, 奧塔哥級的艦艏、穩定鰭、大軸與螺旋槳同樣經過特別強化,利於在充滿浮冰的洋面作業 。武裝方面,艦首配備一座Rafael Typhoon 25 mm遙控武器站,此外還有兩挺人力操作的12.7mm機槍。艦上編制乘員約45名(含10名直昇機組員),另可搭載4名政府人員以及30名士兵。

湖級沿岸巡邏艇(IPV)(羅托提級)

這種長55m、排水量約350ton的巡邏艇主要用於巡邏紐西蘭沿岸24海里以內的領海地區,並支援海關、 漁業部等政府機構的海上警察勤務,包括查緝走私不法、維護本國漁業、救難援助等等。 IPV的基本設計衍生自Tenix公司 在1990年代為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設計的聖胡安級海上救難艇(長56m),體積雖不大,但仍擁有足夠的空間與艦體強度來應付外海航 行的需求,而不需要頻頻尋找沿海島礁的隱蔽地點來休息整補。

IPV採用平甲板構型,上層結構位於艇體中部。IPV以 兩具MAN B&W 12VP185柴油機,1907rpm時可輸出2500kW(3352馬力)的功率,配合ZF 7640 NR傳動系統,帶動雙軸可變距螺旋講推進,最大航速25節,能在海上持續操作7天以上,艇上配備主動航行控制系 統。艇尾攜帶兩艘小型橡皮艇,由兩具起重機進行收放作業,可用於海上臨檢或交通。依照原始設計,在四級海象以內, IPV能進行橡皮小艇的收放作業;在五級海象以內,能有效執行巡邏任務;八級海象以內,執行海面監控任務。 艇上編制20~22名乘員、四名政府人員,必要時可再搭載12名人員。

四艘IPV由Tenix位於紐西蘭璜加雷港的造船廠建造,都以湖泊命名,因此稱為湖級(Lake class) 。在2006年3月31日,紐西蘭決定將四艘IPV分別命名為羅托提號(HMNZS Rotoiti P-3569)、哈維亞號(HMNZS Hawea P-3571)、普卡奇號(HMNZS Pukaki P-3568)與塔普號(HMNZS Taupo P-3570),羅托提號於2007年9月交艦,2009年4月17日成軍;哈維亞號於2007年10月交艦,2009年5月1日成軍;普卡奇號於2008年5月6日下水 ,2009年5月14日成軍;塔普號於2008年6月交艦,2009年5月29日成軍,四艦的總合約價值約1億紐幣。

四艘湖級IPV服役後,實際經驗顯示先前對這型巡邏艇耐海能力的估計過於樂觀,無法有效應付紐西蘭周圍的典型高海象情況,這類任務必須由1600噸級的奧塔哥級巡邏艦執行。在2012年,紐西蘭對四艘湖級巡邏艇實施操作限制,包括航速以及海象狀況。

羅托提號與普卡奇號除役/轉售愛爾蘭

在2014年8月,消息傳出紐西蘭有意在五年內將四艘IPV中的兩艘轉手,換用一艘較大的巡邏艦艇。這主要是因為皇家紐西蘭海軍人手短缺,在2014年時只有2059人(2010年時有2162人),尤其是缺乏足夠的技術人員。在2019年10月17日,羅托提號與普卡奇號停役封存。

在2021年8月,愛爾蘭報紙Irish Examiner報導,愛爾蘭有意購入兩艘湖級巡邏艇來強化漁業保護、經濟海域巡邏的能力,這是因應英國正式脫離歐盟之後的情勢。在2022年3月13日,愛爾蘭政府正式決定向紐西蘭購入羅托提號與普卡奇號,價格2600萬歐元,其中普卡奇號被命名為奧爾拉號(LE Orla P-71),羅托提號命名為席亞拉號(LE Ciara P-72),兩艇會部署在愛爾蘭南岸。愛爾蘭會強化兩艇武裝,包括三挺12.7mm機槍或1座30mm或40mm機砲。經過船廠整修之後,兩艇在2023年4月7日被裝上運輸船,從紐西蘭運往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