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札里級巡防艦

納札里級(Nilgiri class)巡防艦是英國授權印度建造的Type-12李安達型。圖中的INS Udaygiri(F-35)是

早期型的納札里級,注意艦尾的西屋可變深度聲納系統。

最後一艘納札里級艦INS Vindhyagiri(F-42),艦尾換裝法國Thomson可變深度聲納,完全隱藏在艦尾下甲板,

直昇機甲板可向後延伸。艦尾伸縮直昇機庫的容積經過放大,可容納海王式反潛直昇機。 Vindhyagiri號

於2011年1月31日在孟買港與商船相撞失火並沈沒在港裡。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納札里級巡防艦/印度(Nilgiri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印度/Mazagaon Dock Ltd
尺寸(公尺) 長113.38  寬13.1  吃水4.27
排水量(ton) 標準2682

滿載2962(F-33~36)/3039(F-41、42)

動力系統/軸馬力

550psi蒸汽鍋爐*2

蒸汽渦輪*2/30000

航速(節) 27(F-33~36)

28(F-41、42)

續航力(海浬) 4000(12節)
偵測/反制系統 Signnal DA-05/BEL PFN-513 2D E/F頻對空搜索雷達*1

Signnal LW-08/Bharat RAWL-02 D頻2D對空搜索雷達*1

Signaal ZW-06 / BEL Rashmi I頻平面搜索雷達*1

Signaal M-45 I/J頻導航雷達*1

Decca 1226 I頻導航雷達*1

Type-944/954敵我識別器

Racal Cutlass電子反制系統

Bharat Ajanta電子支援系統

FH5 Telegon D/F頻電子截收裝置(部分艦隻)

Graseby G-738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

聲納 Westinghouse SQS-505或Graesby 750中頻主/被動艦首聲納

Type-162M高頻識別用主動聲納*1

Type-170高頻主動測距/標定聲納*1

Westinghouse可變深度聲納*1(F-33~36)

Thomson Sintra可變深度聲納*1(F-41、42)

乘員 F-33~36、41:267

F-42:300

艦載武裝 雙聯裝Vikers MK-6 114mm艦砲*1

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2

AK-230 30mm機砲*2

Oerlikon 20mm機砲*2

雙聯裝Limbo MK-10反潛火箭發射器*1(F-33~36)

雙聯裝Bofors 375mm反潛迫擊砲*1(F-41、42)

三聯裝324mm ILAS-3魚雷發射器*2( 裝備於F-41、42,使用A-224S魚雷或SNTS-58魚雷)

艦載機 HAL直昇機*1 (F-33~36)

MK.42海王反潛直昇機*1(F-41、42)

數量

共6艘

艦名 簽約訂購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F-33 Nilgiri 1964 1966/10 1968/10/23 1972/6/23 1996/3
F-34 Himgiri 1970/5/6 1974/11/23 2005/5/6
F-35 Udaygiri 1976/2/18 2007/8/24
F-36 Dunagiri 1974/3/9 1977/5/5 2010/10/20
F-41 Taragiri 1975/4 1976/10/25 1980/5/16
F-42 Vindhyagiri 1976/7/5 1977/11/12 1981/6/8 2011/1/31發生撞船沈底,6月浮揚

 


在1960至1973年,英國建造了26艘Type-12李安達級巡防艦(Leander class)裝備於皇家海軍,以反潛、水面護航為主要任務;萬一數量龐大的蘇聯潛艦如同二次大戰的納粹德國般在大西洋發動通商破壞戰,李安達級就是作為北約船團的反潛護航艦。為了建造足夠的數量,李安達級盡可能地設法壓低成本,其設計相當簡約而有效率,並使用許多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例如艦內空調系統等。除了英國海軍自用之外,許多與英國關係密切的盟邦也在1960至1970年代陸續購買李安達級,包括澳洲、紐西蘭、荷蘭、智利以及印度等。早在1961年,印度便向英國洽商引進李安達級巡防艦,當時洽商的構型是英國海軍使用的FSA-29構型。經過幾年的協商,印度決定引進最新的FSA-34設計(用於稍後英國建造的改良型李安達級);與FSA-29相較,FSA-34的舷寬略增0.61m,並使用更多改良後的最新設計,在1964年10月,印度與英國正式簽約,引進李安達級巡防艦的技術,由位於印度孟買的馬札崗造船廠(Mazagaon Dock)承造。由於當時馬札崗尚無建造大型軍艦的經驗,因此在展開建造工作前先花費了很大的力氣進行擴廠與員工訓練,以勝任李安達級的建造工作。

在1966年10月15日,首艘印度版李安達級納札里號(INS Milgiri F-33)在馬札崗廠安放龍骨,並在1968年10月23日由印度總理親自主持下水儀式。第一批納札里級的數量有四艘,而印度政府在1968年初又增購兩艘,使納札里級的總數達到6艘。由於這是馬札崗廠首度承造大型艦艇,在經驗不成熟的情況下,首艦納札里號的工期便相對地拖長,直到1972年6月2日才首度離開船塢;而納札里號進度延遲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印度認為當時此級艦採用的英製雷達、射控系統在當時已經逐漸落伍,遂在首艦完工之前立刻進行一次壽期前的大規模改良,首先以新的數位化系統取代原有的類比式系統,以荷蘭Signnal廠的新型雷達與射控系統取代原本的英國裝備,加裝蘇聯體系的裝備(如AK-230自動機砲),此外也讓許多印度本土國防廠商參與研發(例如Bharat Electronics負責機電系統)。透過這次契機,印度海軍與多家印度廠商都獲得了提升的契機以及寶貴的系統開發、整合經驗,並培育了整合西方以及俄國科技於同一平台的工程經驗;整體而言,納札里級的研發改進工程雖然延後了服役期程,但也為印度本土造艦與系統整合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二號艦Himgiri(F-34)的工程中,馬札崗廠將安放龍骨至下水的工期由首艦的25個月縮短至18個月,然而之後由於艦上所需的國產與進口裝備都發生延遲交貨的情況,導致該艦的成軍受到延誤。與首艦相較,Hirngiri號配備了較好的雷達、通訊系統、聲納與射控系統,住艙佈局經過修改以增加適居性,此外也追加兩具海貓(Sea Cat)防空飛彈發射器。三號艦Udagiri(F-35)原本預計在1970年1月開工,由於Hindustan鋼鐵廠的船材供應發生延遲,延遲到1970年4月開工,從安放龍骨到下水的期程又恢復到25個月,艦內主要輪機裝備的供應也發生延誤,原本預定在1972年10月交付船廠,結果實際上拖到1974年5月,導致本艦的建造與服役期程落後。隨後馬札崗廠在四號艦Dunagiri(F-36)的建造上扳回一城,安放龍骨到下水只花了14個月,下水後的裝備安裝過程又因為國產關鍵裝備供應的延誤而略有落後,不過從下水、測試到交艦 總共花了38個月,締造六艘同級艦中的最快紀錄;然而Dunagiri號從開工到交艦總共耗費了58個月,以世界標準衡量仍嫌太長 在1973年初,印度海軍高層決定修改第五與第六艘納札里級的設計來強化反潛能力,包括容納大型的海王反潛直昇機、新的反潛武器並換裝法製新型可變深度聲納,為此又花了一些時間進行修改,因而趕不及在1974年3月四號艦下水、空出船台之後立刻著手建造,故增加了整體建造成本。四號艦下水的半年後,納札里級五號艦Taragiri (F-41)在1975年4月開工,同年10月安放龍骨,1976年10月25日下水;雖然從安放龍骨到下水只花12個月,然而下水後才發現所需的輪機裝備延後一年交付,對整體進度又造成一連串的嚴重影響。Taragiri 號在完工試航時又發現異常震動,費了一番功夫調整解決,進一步延誤了進度。結果Taragiri號從下水到交艦花了43個月,高於之前的四艘本級艦。最後一艘本級艦Vindhyagiri號(F-42)在1976年7月5日開工,同年11月5日安放龍骨,1977年12月12日下水,雖然維持了五號艦在同一階段的「高水準」,但隨後的設備安裝整合又再度「破功」,從下水到交艦又花了創新高的44個月。由整個納札里級的建造過程能得知印度造船工業的管理整合是多麼差勁混亂,雖然造船廠本身加快了建造進度,但下水之後卻赫然發現輪機裝備的交付趕不上;一個環節加快了,其他環節卻扣不起來;當船艦還在建造的時候,上級卻突然要更動設計。因此,六艘納札里級建造下來,整體進度並不穩定,經常發生下一艘比前一艘還退步的情況。而類似的狀況日後繼續在印度幾個造艦案中不斷重演,導致許多離譜的延誤狀況發生。

前四艘納札里級(F-33~36)的滿載排水量2962ton,最後兩艘(F-41~42)由於進行了若干修改,滿載排水量增至3039ton。本級艦採用傳統蒸汽動力,以兩具550psi蒸汽鍋爐驅動兩具蒸汽渦輪,功率30000馬力,帶動雙軸螺旋槳,最大航速27節,航速12節時續航力4000海里;而最後兩艘本級艦由於配備更強力的動力系統,最高航速略增為28節。前五艘本級艦編制267名人員,最後一艘則由於具有旗艦功能而增至300人。裝備方面,納札里級的主桅杆頂端配備一具荷蘭Signnal的DA-05 E/F頻中距離對空搜索雷達(或者是授權BEL生產的版本──PFN-513),主桅杆前方裝有一具Signaal ZW-06 I頻平面搜索雷達(或BEL仿製的版本──Rashmi),後桅杆頂端裝有 一具Signnal LW-08 D頻2D長程對空搜索雷達(或Bharat仿製的版本──RAWL-02),此外還有一具Decca 1226 I頻導航雷達以及Type-944/954敵我識別器。電子戰裝備包括Racal Cutlass電子反制系統、Bharat Ajanta電子支援系統 、Graseby G-738拖曳式魚雷反制誘餌等,部分艦隻還有FH5 Telegon D/F頻電子截收裝置。聲納方面,本級艦配備美國西屋(Westinghouse)的SQS-505或Graesby 750中頻主/被動艦首聲納 、一具Type-162M高頻識別用主動聲納、一具Type-170高頻主動測距/標定聲納,前三艘本級艦(F-33~36)的艦尾裝備一具西屋的可變深度聲納,其半裸露的絞車施放的佔據了飛行甲板末端到艦尾的空間;最後兩艘(F-41、42)則則換裝法國Thomson Sintra的可變深度聲納,此聲納系統完全隱藏於艦尾下甲板,不會佔用艦尾表面甲板的空間。此外,本級艦的Himgiri號還曾作為BEL開發的先進全週界聲納 (Advanced Panoramic Sonar Hull,APSOH) 的測試艦,此聲納日後裝備於德里級飛彈驅逐艦上。武裝方面,納札里級艦首配備一門英國維克斯(Vikers)製造的雙聯裝MK-6型114mm(4.5吋)艦砲,這是當時的英國海軍制式艦砲,射速20發/分,最大仰角80度,對水面目標射程19km,對空射程6km。本級艦也曾裝備兩具英製海貓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在1976年印巴戰爭中Himgiri號曾以此擊落一架巴基斯坦軍機,不過後來此種飛彈在日益老舊的情況下,便從印度海軍除役了。本級艦的尾艛兩側各裝有一座俄製AK-230雙聯裝30mm自動機砲,係印度自行整合加裝的武器,射速500發/分,射程5km。此外,艦上還裝有兩門Oerlikon 20mm人操機砲,射速800發/分。反潛方面,前三艘本級艦裝備一座雙聯裝Limbo MK-10反潛火箭發射器,射程1000m,彈頭重92kg;後三艘本級艦則改用一具瑞典Bofors製造的雙聯裝375mm反潛迫擊砲,並在機庫結構兩側各加裝一座義大利製三聯裝324mm ILAS-3魚雷發射器,使用義大利原裝的Whitehead A-224S魚雷或印度仿製的版本──SNTS-58魚雷,採用主/被動聲納歸向,彈頭重34kg,速率33節,射程7km。本級艦的艦尾設有一個伸縮式直昇機庫,收容時機庫向後伸出。前三艘本級艦搭載一架法國授權印度生產的雲雀三型輕型直昇機(印度稱為HAL Chetak),後兩艘則改為一架英製MK-42海王(Sea King)大型反潛直昇機,為此這兩艦的伸縮機庫與艦尾直昇機甲板都經過修改;由於這兩艦換裝法國製造的新型變深聲納,除去了前三艘本級艦尾那座西屋聲納的露天絞車,所以整個艦尾甲板都劃為直昇機甲板,此外也改用容量更大的伸縮機庫,為海王式提供更充裕的操作與收容空間 ,同時裝備加拿大研發的捕獸夾(Beartrap)輔助降落系統,使船艦能在更廣泛的海象下讓海王直昇機進行起降。

印度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對納札里級輪流進行壽命中期翻修工程,然而這卻演變成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首艦納札里號於1993年11月進入海軍船塢,然而在展開工程之前,船廠卻沒有進行完整的評估,直到工程進行到一半才赫然發現納札里號的艦體已經嚴重疲乏老化,遂在1994年9月停止改良工程,1996年3月正式除役,然而印度當局已經為了這徒勞的工程白白浪費了不少錢。隨後Dunagiri號在1990年10月進塢改裝,然而整個工程竟然耗費了40個月,該艦直到1994年2月才恢復現役;依照正常情況,這樣的工程應該在12個月內結束。回到海上4個月後,印度海軍又發現Dunagiri號由於工期拖延導致在船塢中停留過久,使得艦體結構由於缺乏均勻支撐而發生弱化、破洞變大、鋼板延展變薄等情況,不得不在1995年8月再度回廠進行「小幅度」的整修,這一修又搞到1998年3月。接著,輪到Himgiri號來接受中期翻修 的「折磨」,原本該艦預定在1990年11月至1991年10月完成這次翻修,但整個工程中各個工作的流程沒有經過良好的協調,彼此間無法精確的配合,再度導致工程進度的大幅落後。此外,Himgiri號的動力系統的冷凝器效能不佳,長年使用下來導致鹽分進入鍋爐蒸汽管道,造成動力組件的嚴重腐蝕,壽命大幅減短,因此也必須耗一番功夫整修更換。最後Himgiri號於1994年10月完成翻修工作,工期高達48個月,是原訂的四倍;而與Dunagiri號相同,Himgiri號隨後又不得不在1995年2月至1996年3月回廠進行一次小幅翻修,彌補先前長期架在船塢中造成的結構損傷。Taragiri號在1994年7月發生一場火災,因此排在下一個進行翻修工作;鑑於前三艘姊妹艦的悲慘遭遇,Taragiri號的工程遂改弦易轍,採用兩階段施工,先回「娘家」馬札崗廠進行初步的例行性檢修,包括水線以下結構的整修以及艦上線路的重新配置,之後再到海軍船塢完成其餘工程。不過在初步檢修之中,由於工作協調的問題,導致馬札崗廠無法即時獲得海軍造船廠供應的材料,使得Taragiri號的工期從原本預定的150天增加到397天,完工日期從原訂1995年12月16日延後到次年8月16日,雖然帳面上「似乎」比Himgiri號暴增三倍好了許多,但超過100%的漲幅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好看」。完成初步檢修後,Taragiri號才進入海軍船塢展開其他的翻修工程,最後於1997年12月17日完成。整體而言,Taragiri號雖然仍花去將近三年的時間,比合理的工期長了許多,但情況總比前幾艘慘遭海軍船廠「蹂躪」的姊妹艦要好上許多。

在1997年4月24日,業已除役的納札里號作為印度海軍航空隊Frs. MK-51海獵鷹STOVL攻擊機的靶艦而遭到擊沈。而第二艘本級艦Himgiri號則在2005年5月6日除役,剩餘的本級艦也在2010年之後陸續遭到汰換。 本級艦Dunagiri(F-36 )在2000年代被印度海軍作為新裝備的測試艦,整合了印度DRDO/BEL合作研製的Revati三維多功能雷達、從以色列引進的閃電一型(Barak-1)防空飛彈等裝備進行測試。 在2011年1月31日,最後一艘本級艦INS Vindhyagiri(F-42)在孟買港與商船相撞,發生大火,並沈沒在港裡 ,該艦直到同年6月才被印度海軍浮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