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托莫級巡防艦(原納哈達.羅根級)

 

汶萊在1990年代向英國採購的納哈達.羅根級巡房艦首艦納哈達.羅根號(KDB Nakhoda Ragam F28),

正停在BAE位於格拉斯哥的斯高頓(Scotstoun)船廠。

納哈達.羅根級巡房艦的哈拉.沙肯號(KDB Bendahara Sakam F-29)試航的畫面。

停泊在BAE位於斯高頓廠區(Scotstoun)的納哈達.羅根級巡防艦哈拉.沙肯號(KDB Bendahara Sakam F-29)

與Jerambak(F30),左側是正在艤裝的第二艘Type 45飛彈驅逐艦不屈號(HMS Dauntless D33)。此照片攝於

2007年2月16日,當時英國與汶萊已經為這些巡防艦的交付爭議進行國際仲裁。

(上與下)被閒置的三艘納哈達羅根級。由於汶萊拒絕接收,三艦在停放在英格蘭西北部Cumbria郡

的Barrow-in-Furness船廠多年,並由廠方維持例行保養。在2012年11月,印尼與英國簽約購買這三艘巡防艦,

經過整修後於2014年內交付。

哈達羅根級在2013年開始進塢檢修,準備交付印尼海軍。 印尼將之命名為邦托莫級(Bung Tomo class)。

在斯高頓船廠整備中的邦托莫級,已經換上了印尼的舷號。此為KRI Bung Tomo(F357)。

\三艘邦托莫級在2014年7月起陸續交付印尼海軍。

(上與下)邦托莫級的KRI John Lie(F358)與KRI Usman-Harun(F359)

三艘邦托莫級編隊航行的畫面。

(上與下二張)邦托莫級的KRI John Lie(F358) ,攝於2015年5月中旬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

(IMDEX 2015)。

從艦尾看KRI John Lie(F358) ,攝於2015年5月中旬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上與下)KRI John Lie(F358)艦體中部的兩組四聯裝MM40 Block II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 。

攝於2015年5月中旬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上與下)KRI John Lie(F358)艦首的16管海狼GWS.26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

攝於2015年5月中旬新家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邦托莫級的Usman-Harun(F359)

 

艦名/使用國 原本:納哈達.羅根級巡防艦/汶萊(Nakhoda Ragam class)

轉手後:邦托莫級巡防艦/印尼(Bung Tomo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英國/Scotstoun shipyard, BAE System Marine
尺寸(公尺) 全長長95 垂線間長89.9 寬12.8 吃水3.6
排水量(ton) 滿載1940
動力系統/軸馬力 MAN 20 RK270柴油機*4

雙軸

航速(節) 30
續航力(海浬) 5000/12節
偵測/反制系統 原始裝備:

AWS-9 S(E/F)頻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Kelvin Hughes Type 1007導航雷達

Thales Nederland Scout平面搜索雷達

Thales Sensors Cutlass 242/Falcon DS300電子支援系統

Scorpion電子反制系統

Wallop Defence Super Barricade誘餌發射器*2

 

2020年代升級:

Thales SMART-S MK2 S頻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Vigile Mk2電子截收系統

聲納 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 TMS 4130C1艦首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原始裝備:

Alenia Marconi Systems Nautis II武器控制系統
(2020年代被TACTICOS戰鬥管理系統取代)

AMS 1802SW I/J頻射控雷達*2

Radamec 2500光電射控系統*1(包含紅外線熱影像儀、護眼雷射測距儀、電視攝影機)

 

2020年代升級:

TACTICOS戰鬥管理系統

STIR 1.2 EO Mk2頻雷達/光電射控系統*2

乘員 乘員79,可額外搭載24名人員 
艦載武裝 OTO-Breda 76mm62倍徑快砲超級快速型*1

MBDA 海狼GWS.26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16(2020年代被VL MICA取代)

四聯裝MBDA MM-40 BlockII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2

三聯裝BAE 324mm魚雷發射器*2(使用英國魔鬼魚式魚雷)

MSI Defence DS 30B REMSIG 30mm機砲*2

艦載機
數量

共三艘

艦名 下水時間 完工時間 備註
F-28 Nakhoda Ragam 2001/1/13 2003/9 2012/11轉售印尼,更名為KRI John Lie(F358),2014/7/18交付
F-29 Bendahara Sakam 2001/6/23 2004/6 2012/11轉售印尼,更名為KRI Usman-Harun(F359),2014/7/18交付
F-30 Jerambak 2002/6/22 2005/3 2012/11轉售印尼,更名為KRI Bung Tomo(F357),2014/9交付

 

──by captain Picard


 

起源:汶萊購買巡防艦案

19世紀中葉起成為英國保護國、1984年才正式獨立的東南亞小國汶來 ,是一個經濟富庶的產油小國,面積只有五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僅三十多萬。身處經濟海域處處重疊、領海領土紛爭不斷的南海地區(包含中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汶來與中國、馬來西亞同時宣布擁有路易斯環礁(Louisa Reef,中國稱為南通礁)的所有權(馬來西亞在1993年正式派兵進佔該島礁;在2010年12月13日,馬來西亞與汶來正式簽署效期達40年的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兩國經濟海域重疊範圍裡的CA1與CA2深海產油區);為此,汶來自然需要擴充巡邏艦艇的兵力,強化守護經濟海域與海上交通的能力。

早在1987年,汶來海軍便有購置近岸巡邏艦(OPV)的打算,在1992年11月開始與英國BAE集團交涉。在1994年,汶萊與英國簽署一項關於汶萊防衛事務的備忘錄,兩國將進行相關的合作。在1995年,汶萊政府正式提出了近岸巡邏艦的需求,交由各廠商投標,英國BAE集團在同年正式得標,成為此一巡邏艦案的主承包商 ,合約總值7.5億英鎊。

此種新巡邏艦的建造工作由BAE海事系統(BAE System Marine)位於蘇格蘭的斯高頓造船廠(Scotstoun shipyard)負責,系統整合工作由GEC-Marconi承包,基本設計則以BAE在1990年代初期推出的F-2000巡防艦系列為基礎。汶來將這批艦艇冠上該國史上著名酋長或戰士的名字,首艦納哈達.羅根號(KDB Nakhoda Ragam F-28)是該國在15世紀的一位酋長(汶來史上第五位酋長──Sultan Bolkhia),有著歌唱艦長(Singing Captain)的綽號,從1485 至1524年統治著汶來;二號艦班達哈拉.沙肯號(KDB Bendahara Sakam F-29)則是命名自一位1578年率軍擊敗並驅逐入侵法軍的的汶來偉大戰士──Pengiran Bendahara Sakam,兩艦在2001年6月於蘇格蘭的斯高頓(Scotstoun)造船廠下水;而第三艘本級艦吉藍貝號(KDB Jerambak F-30)的艦名則是汶來史上第一個酋長的一位表親──Awang Jerambak,曾率軍擊退海盜的侵襲,該艦於2002年6月下水。

基本設計

納哈達.羅根級首艦納哈達.羅根號(Nakhoda Ragam F28)在2011年1月13日於

蘇格蘭的斯高頓(Scotstoun)船廠下水的畫面。

納哈達.羅根級二號艦Bendahara Sakam(F29)在2001年6月23日於斯高頓船廠下水的瞬間。

在2002年6月下水的納哈達.羅根級三號艦Jerambak(F30)

F-2000是BAE設計的兩千噸級的輕型巡防艦,第一個客戶是馬來西亞,該國在1992年採購兩艘F-2000型巡防艦,於1999年服役,就是萊吉爾級(Lekiu class)巡防艦,服役時是東協國家最精銳的作戰艦艇 。

由於系出同門,納哈達.羅根級的艦體構型與萊吉爾級頗為相似,不過納哈達.羅根級的 裝備較為簡化,排水量與長度略小於萊吉爾級。納哈達.羅根級的主要任務是水面作戰以及洋面巡邏,但也具有相當的防空自衛能力與近距離反潛能力。納哈達.羅根級的上層結構與桅杆頗有英國風,表面向內傾斜以降低RCS,艦橋正面造型平直,與Type-23巡防艦類似。納哈達.羅根級的動力系統為四具MAN 20 RK270柴油機,驅動雙軸螺旋槳,最高航速30節,以12節經濟速度航行時續航力達5000海里。納哈達.羅根級的中樞為義大利Alenia Marconi Systems(AMS)公司的Nautis II型武器控制系統,能處理來自空中、水面與與水下的威脅。Nautis II接收來自於艦上所有感測器的資料,彙整形成完整的戰場態勢圖像,此外還能執行導航、目標武器分派以及射擊控制等作業。這套戰鬥系統內建訓練模式,使艦上人員能在近似於作戰的環境下熟悉各項操作。

納哈達.羅根級的Nautis II作戰系統的顯控台。

納哈達.羅根級的艦橋

試航中的納哈達.羅根級

相較於萊吉爾級,較偏向近海巡邏任務的納哈達.羅根級的雷達系統配置較為簡單,不過由於建造較晚,能採用更先進的系統。艦上最重要的偵測系統是主桅頂端一具AMS生產的AWS-9三維多功能雷達 (與皇家海軍自用的996型雷達相似),採S(E/F)頻操作,具有監視以及目標指示等功能。艦上的電子戰系統包括Thales Sensors生產的Cutlass 242/Falcon DS300電子支援系統、天蠍星(Scorpion)電子反制系統以及兩具由Wallop Defence生產的超級障礙型(Super Barricade)12聯裝誘餌發射器,其中超級障礙型誘餌發射器分別裝置於艦橋後方的兩側。本級艦擁有兩具AMS的1802SW I/J頻射控雷達,分別位於主桅之前與直昇機甲板前端的平台上,主要用於海狼GWS.26防空飛彈的 射控工作;此外,艦橋頂端還設有一具Ultra Electronics/Radamec 的Series 2500光電射控系統,整合有紅外線熱影像儀、護眼雷射測距儀與電視攝影機,主要工作是 水面監視以及導控76mm快砲。水下偵測方面,本級艦擁有一具Thales Underwater Systems的TMS 4130C1主/被動艦首聲納。

邦托莫級KRI John Lie(F358) 的AWS-9 S頻三維對空監視/目標指示雷達,與皇家海軍自用的996型雷達

相似。攝於2015年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邦托莫級的KRI John Lie(F358)的射控裝置,前為引導火砲的Radamec 2500光電射控系統,後為導引

海狼防空飛彈的AMS 1802SW I/J頻射控雷達。攝於2015年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KRI John Lie(F358)的後部AMS 1802SW I/J頻射控雷達。

攝於2015年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武裝方面,納哈達.羅根級艦首裝有一門OTO-Breda 76mm62倍徑快砲超級快速型,射速達120發/分,射程16km。防空方面,本級艦B砲位裝有16管MBDA(原本由BAE Systems生產)的海狼GWS.26短程防空飛彈垂直發射器。海狼GWS.26採用瞄準線指揮導引(Command to line of sight,CLOS)方式,最大射程6km,最大速度2.5馬赫。主桅後方與煙囪之間裝有兩組四聯裝MBDA (最初由法國航太(Aerospatiale)生產)MM-40 BlockII飛魚(Exocet)反艦飛彈發射器,採用火箭發動機推進,射程70km,飛行速度0.9馬赫,導引方式為中途慣性導航+終端主動雷達。此外,為滿足水面巡防臨檢之任務需求,本級艦艦身兩側各裝有一具MSI Defence的DS 30B REMSIG 30mm機砲,砲身為Oerlikon KCB 30mm 75倍機砲,射速650發/分,對水面射程10km,防空射程2.75~3km。反潛方面,艦上有兩組BAE製造的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本級艦艦尾設有一個直昇機甲板,可停放一架中型反潛直昇機(目前汶萊使用的是美製S-70B反潛直昇機),但並未設置機庫。 此外,艦尾直昇機甲板兩側各搭載一艘RHIB硬殼膨脹快艇,用於臨檢、緝捕等海上執法工作。

(上與下二張)邦托莫級的KRI John Lie(F358) 的DS30B REMSIG 30mm機砲,可由控制室

遙控,或由砲身右側的砲手戰位操作。攝於2015年新加坡國際海事防務展(IMDEX 2015)

變調:汶萊拒絕接收

三艘納哈達.羅根級分別於2001年1月、2001年6月與2002年6月下水,隨後也都經過了測試;然而,汶萊政府卻以未達標準為理由(包含艦體結構、電磁兼容等問題),拒絕接收這三艘新型艦艇 ,並拒絕支付合約尾款。而BAE System堅持這些船艦完全符合合約的標準,雙方政府經過幾次無效的調停之後,在2006年6月提告至倫敦法院進行仲裁,不過稍後仍告談判破裂 。於是這三艘納哈達.羅根級就長年停放在英格蘭西北Cumbria郡Barrow-in-Furness造船廠(靠近利物浦與曼徹斯特)。

汶萊反悔拒絕接收這三艦的主因,是汶萊只擁有小規模的近海海軍,沒有能力與資源,去操作、維護、部署這些屬於「藍水」的2000噸級巡防艦(汶萊海軍總員額只有1000名左右,三艘納哈達羅根級艦上就需要編制約240人),顯示最初的決策並未經過深思熟慮;還有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汶萊皇室內訌,導致先前的決策後來被推翻。國際仲裁法庭最後判定,汶萊必須履行合約,支付全部款項; 在2007年6月,英國與汶萊達成協議,汶萊同意接收三艘 納哈達.羅根級巡防艦,由汶萊國營企業──汶萊皇家技術服務(Royal Brunei Technical Services,RBTS)接收,並不進入汶萊海軍服役,而這些船也仍然停放在Barrow-in-Furness廠,並且由汶來設法脫手 (見下文) ;而Barrow-in-Furness廠負責「保管」這三艘艦艇,繼續實施定期維護。

汶萊另購德製巡邏艦、轉賣納哈達羅根級

在2007年,汶萊轉向德國呂森造船廠(Lürssen)購買較小型的巡邏艦來代替納哈達.羅根級巡防艦,這項交易包括委託呂森廠旗下的全球海軍系統(Global Naval Systems,GNS,位於新加坡)代理三艘納哈達.羅根級巡防艦尋找新客戶的事宜 。汶萊向呂森造船廠訂購的巡邏艦艇包括三艘OPV-80型近海巡邏艦達魯薩蘭級(Darussalam class),以及四艘埃特吉哈級(Itjihad Class)巡邏艇,在2010至2014年間陸續服役。

BAE表示三艘納哈達.羅根級巡防艦始終維持良好的保存狀態,如果最終無法交付汶萊,則隨時可以轉手給第三國,至於買主仍以大英國協會員國為優先。對於國外買主而言,他們需同時向GNS與BAE System簽署合約;雖然採購事宜都由GNS辦理,但船艦本身的整備與改裝仍須由BAE 原廠進行。 納哈達.羅根級是由於此型艦係針對汶萊的需求量身打造,未必適合其他國家的情況,例如艦上艙門、舖位與艙室高度都是參照汶萊人的身高為基礎制訂(5英尺6英吋),不適合平均身高更高的西方國家;而由於汶萊地處熱帶,艦上空調以冷氣為主,自然不適合寒帶國家。對於負擔得起納哈達.羅根級原造價的國家而言,寧可另外依照本身需求訂造新艦,而不是接手這三艘完工已久、艦上許多設備開始面臨過時、規格未必符合需求且價格又不便宜的艦艇;而亞洲多數需要中型艦艇的海軍如巴基斯坦等,則無法負擔納哈達.羅根級的成本。

BAE System曾向已經擁有兩艘F-2000型巡防艦的馬來西亞推銷,但馬來西亞認為這幾艘巡邏艦 停放船廠已久,不僅已經沒有太出色的先進性,而且還需要額外花錢將這些船艦整備到運作狀態(包含除鏽、消磁、機械上油等),且報價相當高昂;又,此時馬來西亞本身也在進行NGVP巡邏艦計畫,因此不考慮接手這三艘艦艇。

在2008年,傳出阿爾及利亞有意購買這三艘巡防艦,不過最後並沒有付諸實行 ,最後阿爾吉利亞在2012年3月底選擇購買兩艘德國MEKO A200巡防艦以及三艘中國製遠洋巡邏艦(OPV)。

轉手印尼

在2012年11月,印尼與英國簽約購買這三艘巡防艦,並在2014年交付(首艦在2014年4月交付,其餘兩艘於同年9月交付),購買的 總經費為1.5億英鎊(約1.9億美元),是三艦原價的1/5。在合約中,印尼也獲得技術轉移,使印尼能在本國建造類似的艦艇。 印尼將這三艘巡防艦命名為邦托莫級( Bung Tomo class) 。這三艦從2014年7月到9月起陸續交付印尼海軍。

然而,印尼為本級艦使用的命名引發了爭議;Usman-Harun(F359,原Bendahara Sakam,F29)的命名是1965年3月16日印馬衝突(Konfrontasi)期間,兩名潛入新家坡並在麥唐納大廈(MacDonald House)引爆炸彈的印尼特別行動指揮部人員奧斯曼(Osman Haji Mohammed Ali)和哈侖(Harun Said),當時造成三名人喪生、33人受傷。奧斯曼和哈侖遭到逮捕,在1968年10月17日在新加坡被送上絞刑台,在當時在印尼引起憤怒;新家坡與印尼的關係因此事件陷入僵局,直到新家坡總理李光耀在1973年訪問雅加達、在奧斯曼和哈侖的墳上撒花,才使雙方關係逐漸改善。而當印尼宣布以奧斯曼和哈侖來命名艦艇時,新家坡國防部長黃永宏隨即表示,將不會允許Usman-Harun號進入新家坡的港口,新家坡海軍也不會與該艦一同出海或進行聯合演習作業。

在2018年,海狼飛彈系統因為飛彈壽期屆滿以及零組件停產而正式除役;此前,印尼已經開始評估替代海狼防空飛彈的選項,最可能的就是MBDA的垂直發射版MICA防空飛彈。

升級

在2020年3月10日,在荷蘭國王Willem Alexander以及貿易部長Agus Suparmanto見證下,印尼國營企業Len Industri與Thales集團荷蘭分公司簽署合約,為第二艘邦托莫級巡防艦KRI Usman-Harun(F359)進行大規模升級與延壽工程,在2023年年底完成。這項升級將全面汰換艦上的老舊系統,包括以Thales集團的TACTICOS戰鬥管理系統取代原本的Nautis II,以Thales的SMART-S Mk2三維雷達取代原本AWS-9三維雷達,以Thales STIR 1.2 EO Mk2射控雷達取代原本的AMS 1802SW,更換新的Vigile Mk2電子截收系統(ESM),換裝新的資料鏈系統(含Link Y Mk2)等。武器系統也全面升級,最重要的是用MBDA的垂直發射MICA短程防空飛彈,取代在2018年完全停產除役的海狼防空飛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