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族級驅逐艦

部族級首艦伊洛廓伊號(HMCS Iroquois DDH-280),此時該艦早期的面貌,艦首設置一座OTO 127mm艦砲

,艦橋頂部設有兩座M-22追蹤/射控雷達的蛋型CAS天線,主桅杆中部裝置一座SPS-501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艦橋前方的方形結構物收容著伸縮式的MK-3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而煙囪則為V字形。

此照片攝於1987年。

攝於1978年8月的伊洛廓伊號。

伊洛廓伊級三號艦的阿山巴斯肯號(HMCS AthabaskanDDH-282)在1970年11月下水前夕的畫面

伊洛廓伊號的MK-3伸縮式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正在發射。

(上與下)由後方俯瞰一艘部族級,此為服役初期的狀態。

(上與下)部族級最初裝備的MK-3伸縮式海麻雀防空飛彈的四聯裝發射架,平時收容在彈艙內,

接戰時才伸出。此一發射架能調整水平與俯仰角度。不過,MK-3發射器從彈艙中伸出、部署需要

一段時間,還需要暖機,實際效能並不如預期。

伊洛廓伊號(HMCS Iroquois DDH-280)的MK-3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系統的彈艙側面,

艙門打開,已經掛載海麻雀飛彈的四聯裝發射架即將伸出。

伊洛廓伊號(HMCS Iroquois DDH-280)的MK-3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從彈艙裡往外看發射架;

此時架上四枚飛彈已經射完,準備縮回彈艙進行下一輪裝填。 

(上與下)部族級的MK-3伸縮式海麻雀防空飛彈的彈艙內部照片,可以看到伸縮式的四聯裝飛彈

發射架設置在彈艙頂部。再裝填作業是自動化進行。

(上與下)部族級艦上電子設備的印刷電路板,可快速抽換,在當時是新穎的技術。

此為服役前期的畫面。

在1990年8月下旬,加拿大派遣一支由三艘艦艇組成的編隊,投入多國聯軍封鎖伊拉克的沙漠之盾(Operation Desert Shield)

作戰行動。由左而右是編隊旗艦部族級驅逐艦阿山巴斯肯號(HMCS Athabaskan DDH-282)、補給艦保護者號

(HMCS Protecteur AOR 509)、雷斯蒂古什級護航驅逐艦特倫諾瓦號(Terra Nova DDE 259)。此照片攝於1990年9月,

這支編隊正在前往波斯灣的路上。

部族級驅逐艦休倫號(HMCS Huron DDH-281)在1981到1983年間用來測試垂直發射的海麻雀

防空飛彈系統,在兩舷甲板上加裝MK-48輕型垂直發射器;這是為當時進行中的加拿大

巡邏巡防艦(CPF)項目預定的武器系統進行測試,之後成為哈利法克斯級(Halifax class)巡防艦。


攝於1991年2月下旬對伊拉克的沙漠風暴作戰期的阿山巴斯肯號(HMCS AthabaskanDDH-282);

此時,阿山巴斯肯號剛結束救援中雷的美國海軍神盾巡洋艦普林斯頓號(USS Princeton CG-59,2月18日在波斯灣

北部中雷)的任務。為了投入對伊拉克作戰,阿山巴斯肯號啟程前夕進行若干改裝,包括加裝水雷迴避聲納、

更新導航雷達、在艦尾加裝一座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等等,是四艘部族級之中率先加裝方陣系統的一艘。

攝於1990年代初期的休倫號(HMCS Huron DDH-281),還沒有進行TRUMP改裝,

但艦尾已經加裝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加拿大部落級驅逐艦四號艦阿岡魁號(HMCS Algonquin DDH-283),此為TRUMP改良後的面貌,

火砲、飛彈、雷達以及煙囪都經過變更。

與美國海軍一同編隊的阿岡魁號。

由空中俯瞰阿岡魁號。經過TRUMP改良之後,艦首加裝了MK-41垂直發射系統,原本艦橋前方的

MK-3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結構被移除,原位置改裝一座OTO 76mm快砲。

伊洛廓伊級三號艦阿山巴斯肯號(HMCS AthabaskanDDH-282),此為經TRUMP升級後的構型,艦首改裝四組八聯裝

MK-41垂直發射器來裝填標準SM-2防空飛彈,B砲位拆除海麻雀防空飛彈彈艙與發射架、改裝一座OTO 76mm快砲。

艦橋頂裝備一座SPQ 502 長程對空搜索雷達,桅杆頂裝備一座SPQ-501對空/平面搜索雷達。

參與2006年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06)的阿岡魁號,此時正從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啟航。

由艦尾看阿岡魁號。

部族級的休倫號(HMCS Huron  DDH-281),攝於TRUMP改良之後。該艦是部族級之中最早除役的一艘。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部族級驅逐艦(Iroquois class/Tribal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加拿大/

DDH-280:Marine Industries Ltd., Sorel

DDH-281~283:Davie Shipbuilding, Lauzon

尺寸(公尺)

長129.8,寬15.24,吃水4.7

排水量(tonne) 最初:標準3551,滿載4200

TRUMP改良後:滿載51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COGOG

Pratt & Whitney FT4-A2燃氣渦輪*2/50000

Pratt & Whitney FT-12燃氣渦輪*2/6800~7400(TRUMP改良時拆除)

Allison 570-KF燃氣渦輪*2/12788(TRUMP改良時換裝)

雙軸

航速(節)

29

續航力(海浬)

4500/18節

乘員

280

偵測/電子戰系統

初始裝備:

AN/SPS-501 (Signaal LW-02)對空/搜索雷達*1

MM/SPQ-2平面搜索雷達平面搜索雷達*1

Plessy六聯裝Shield干擾彈發射器*4

 

TRUMP改良後

AN/SPQ-501 (Signaal DA-08)對空/平面搜索雷達*1

AN/SPQ 502 (Signaal LW-08)長程對空搜索雷達*1

I頻平面搜索雷達*2

SLQ-501電子截收裝置

SLQ-503電子反制系統

Plessy六聯裝Shield干擾彈發射器*4

Nulka主動式反制誘餌(2000年代加裝)

SLQ-25 Nixie拖曳式魚雷反制系統

聲納

SQS-501艦首主/被動聲納*1

SQS-510可變深度聲納(VDS)*1

射控/作戰系統 Litton CCS 280戰鬥管理系統(初始裝備)

M-22海麻雀防空飛彈射控系統*2
(TRUMP改良後拆除)

STIR-240照明雷達*2(TRUMP改良後加裝)

LIROD輕型光電射控系統

其餘不詳

艦載武裝

原始設計:

OTO-Breda 127mm 54倍徑艦砲*1

四聯裝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2

MK-32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使用美製MK-44/46魚雷)

MK-10 Limbo反潛臼砲

 

TRUMP改裝後:

OTO-Breda 76mm 62倍徑快砲*1

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4(裝備29枚SM-2MR Block 3A區域防空飛彈與RIM-7M/P短程防空飛彈)

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DDH-282在1990年加裝,其餘三艘在TRUMP工程時加裝)

12.7mm機槍*2

艦載機

CH-124海王反潛直昇機*2

姊妹艦

共四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DDH-280 Iroquois 1969/1/15 1970/11/28 1972/7/29 2015/5/1
DDH-281 Huron 1969/6/1 1971/4/9 1972/12/16 2005/3/31除役,2007作為靶艦擊沈
DDH-282 Athabaskan 1969/6/1 1970/11/27 1972/11/30 2017/3/10
DDH-283 Algonquin 1969/9/1 1971/4/23 1972/11/3 2015/6/11

 


 

在1964年12月22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展開新一代的直昇機驅逐艦(DDH),以長距離反潛為主要任務,可搭載反潛直昇機等現代化反潛作戰系統,並配備 新開發的防空飛彈。此種新驅逐艦共建造四艘,在1969年陸續開工,1972年成軍;由於全部以加拿大的部落名稱命名,因此稱為部族級驅逐艦 (Tribal class),或依照首艦艦名稱為伊洛廓伊級(Iroquois class)。除了首艦(DDH-280)由Marine Industries船廠製造之外,後續三艘(DDH-281~283)都由Davie Shipbuilding承造。

原始設計

在部族級之前,皇家加拿大海軍在二次大戰後裝備的國產反潛驅逐艦(DDE),基本上都是1940年代末期規劃的聖勞倫特級(St. Laurent class)的延續,原始設計參考英國Type12懷特白級(Whitby class)巡防艦,採用蒸汽渦輪推進,滿載排水量在3000噸上下。這些艦艇包括1950年代服役的七艘聖勞倫特級、七艘雷斯蒂古什級(Restigouche class) ,以及在1960年代建成的四艘馬肯奇級(Mackenzie class)和二艘安那波里斯級(Annapolis class);其中,七艘聖勞倫特級在1960年代改裝為可搭載一架海王直昇機的直昇機驅逐艦(DDH),而二艘安那波里斯級原為馬肯奇級 的第五、六號艦,在建造期間變更設計、套用類似聖勞倫特級的DDH改裝方案,成為皇家加拿大海軍首批以DDH身份問世的水面艦艇。然而,從部族級開始,才是加拿大第一種原始設計就考量搭載直昇機的驅逐艦,也堪稱第一種跳脫聖勞倫特級以來數級驅逐艦模版的新設計。

(上與下)部族級的船模水槽測試畫面

 

部 族級擁有許多當時嶄新的技術,她是西方國家第一種採用全燃氣渦輪推進的水面作戰艦艇,配備自動化的改良型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數位化的指管通情系統等 。作為皇家加拿大海軍第一種設計之初就打算操作海王直昇機的艦艇,部族級擁有龐大的機庫設施,可容納兩架美國授權加拿大生產的CH-124海王(Sea King)反潛直昇機,並配備加拿大在1960年代精心開發的補獸夾(Beartrap)輔助降落系統(詳見聖勞倫特級驅逐艦一文)。這些技術對於之後西 方國家建造的新艦艇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例如美國在1970年代設計的史普魯恩斯級大型驅逐艦,便使用全燃氣渦輪推進;而各北約國家也隨即引進加拿大開發的 直昇機輔助降落系統。

部族級的艦橋

部族級艦橋的航行操縱台,近處是控制燃氣渦輪的節流閥,

左側緊鄰著舵手席。

部族級艦橋的航行操縱台,此為舵手席。 

部族級標準排水量3551ton,滿載排水量達4700ton,幾乎比先前的聖勞倫特級系列大了一倍,整體外觀十分簡潔俐落,略有英國遠洋護航艦艇的風 格;部族級採用平甲板構型,擁有造型單純而堅固的封閉式上層結構,以抵禦北大西洋惡劣的海象與氣候;主機煙囪採用特殊的V字形設計,又稱為 「Playboy Bunny」,兩具並列的煙囪一左一右,分別朝舷外方向傾斜,主要目的是希望將廢氣導向飛行甲板上空兩側,避免干擾直昇機起降作業。部落級採用複合燃氣渦 輪或燃氣渦輪(COGOG)動力系統,雙軸可變距螺旋槳推進;此系統包含兩種機組,平時巡航時以兩具較小型的普懷(Pratt & Whitney)FT-12,單機功率3400~3700馬力(雙機總共6800~7400馬力),能讓船艦達到18節巡航速率,此時續航力達4500海里;加速時,使用兩具普懷FT4-A2燃氣渦輪,單機功率25000軸馬力(雙機總共50000馬力),最大航速達29節。由於燃氣渦輪啟動快,部族級從開啟主機到啟航,只需要5分鐘不到的時間;透過可變距螺旋槳,部族級只需要不到90秒就能從全速前進轉為全速倒車。艦上的輪機控制室(MCR)集中了所有推進、輔機、航行控制(艦橋的備份)以及消防損管功能。

部族級主機艙的燃氣渦輪

部族級主機艙的一部主減速齒輪。

部族級主機艙的其中一根大軸。

部族級的輪機控制室(MCR),此為操作與監控推進主機運作狀態的顯控台。

部族級的輪機控制室(MCR)的備用操舵席,必要時可接替艦橋的舵手席

來控制舵面。

部族級的輪機控制室(MCR)的一個燃氣渦輪主機控制台,左側為控制

燃氣渦輪的節流閥手柄,右邊是打印燃氣渦輪運作狀況的紙帶終端。 

部族級的人員起居空間。

武器系統 

服 役之初,部族級的武器系統包括艦首一門義大利OTO的127mm 54倍徑高/平兩用艦砲,最大射速高達40發/分以上,船樓前方的大型艙室內設有兩組四聯裝伸縮式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每艘部族級裝備兩組M-22射控 系統,負責海麻雀飛彈的目標追蹤、照明射控以及OTO 127mm艦砲的射擊指揮,兩個蛋型的CAS天線組分置於船樓兩側頂部。部族級的艦尾直昇機甲板平台高出艦尾甲板一層,直昇機平台下方的甲板兩側各裝有一 組324mm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器,使用美製MK-44或MK-46輕型魚雷;而艦尾內部則設置了可變深度聲納的纜繩絞車。除了魚雷與反潛直昇機之 外,艦上仍保留較為傳統的英製MK-10凌波(Limbo)反潛臼砲,做為近距離反潛武器,由艦上聲納系統自動射控 。

部族級的英製MK-10凌波反潛臼砲,由艦上反潛射控系統根據聲納獲得

的資料自動控制。

部族級主桅杆的SPS-501長程二維對空搜索雷達,兩側可以看到各一座

WM-22射控雷達的CAS蛋型天線。

偵測方面,部族級主桅杆基部平台裝有一具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一座SPS-501長程二維對空搜索雷達,此雷達結合荷蘭信號(HSA)LW-02/LW-03的天線以及AN/SPS-12雷達的發射機。此外,主桅杆上部裝有一具SPQ-2平面搜索雷達,並配備若干電子截收、通信與衛星通信天線,船樓 頂部兩側裝有四具Plessy六聯裝Shield干擾彈發射器。MM/SPQ-2平面搜索雷達由意大利SMA研製,採用X波段操作,天線直徑3m,尖峰功率20KW,脈衝回覆率1500–3000 pps以及450–550 pps,波束水平寬度0.6度,脈衝寬度(Pulsewidth)有0.15微秒(microsec)及1.5微秒,工作距離74km。

水下偵測方面,部族級艦首裝備一具SQS-510主/被動聲納,艦尾則設有一組SQS- 510可變深度聲納(VDS)。部族級的指管通情中樞是加拿大利頓(Litton,1996年Litton Industries、Decca Radars以及C. Plath合併成Sperry Marine)整合開發的 指揮管制系統280型(Command Control System,CCS 280,280是部族級首艦的舷號)資料處理與顯示系統,各顯控台位的功能可以交換。

 

部族級的戰情中心(CIC)的各顯控台位。艦上的指揮管制中樞是

CCS 280資料處理與顯示系統。此為服役前期畫面。

部族級的戰情中心(CIC)的雷達顯控台位。此為服役前期畫面。

部族級的通信中心 此為服役前期畫面。

部族級艦尾甲板,可以看到中央的SQS- 510可變深度聲納(VDS)的絞車

以及拖曳體。

SQS- 510可變深度聲納(VDS)拖曳體後部

SQS- 510可變深度聲納正在部署,艦尾絞車緩緩降下,準備將拖曳體放入水中。

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

在部族級驅逐艦規劃期間,美國海軍推出了以AIM-7E麻雀空對空飛彈修改而成的基本點防禦防空飛彈系統(BPDMS),並在1967年10月進入服役, 隨後美國又與丹麥、義大利、挪威便簽署合作備忘錄,進一步發展北約海麻雀飛彈(NATO Sea Sparrow missile,NSSM)系統,作為北約艦艇通用的新一代點防禦防空系統。加拿大早在1960年代初期,便曾參與美國一個名為「撕裂者」 (Mauler)的短程陸/海基防空飛彈系統計畫,當撕裂者在1965年底因技術困難而取消後, 皇家加拿大海軍便將目光轉到美國海軍用來替代撕裂者的海麻雀系統;不過由於BPDMS屬於應急性質的系統,整合度極低,無論是目標資料傳遞、飛彈的瞄準與 射控完全仰賴人力,因此 皇家加拿大海軍遂在1970年與NSSM成員國荷蘭展開合作,研發一種「加拿大版海麻雀飛彈」。

在此案中,荷蘭電信器材(Hollands Signnalapparaten,HAS)公司發展了一種名為M-22的追蹤/射控雷達系統 ,最大的特徵,是一套結合搜索與追蹤天線的組合式天線系統(Combined Antenna System,CAS),兩種天線共用同一個雷達發射機,並一同設置於一個蛋型天線罩內。搜索雷達的轉速高達60轉/分,目標更新速率快;後端射控系統接 收搜索雷達的資訊,能同時搜索/追蹤數個目標,並辨認出最具威脅性的目標,隨即將單脈衝追蹤天線對準目標方位來鎖定該目標。此外,M-22的追蹤雷達也可 結合美國雷松(Raytheon)提供的連續波照明後端,為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提供照明。相較於美國的BPDMS,M-22從目標獲得、鎖定、發射到飛彈 飛行過程的照射導控,全部予以自動化,大幅縮短了反應時間,並顯著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命中率。

而防空飛彈部分,加拿大選擇了AIM-7E-2;相較於BPDMS最 初使用的AIM-7E-1,AIM-7E-2擁有反應速率更高的改良型導引系統,並配備更強力的控制面驅動馬達,同時縮小穩定翼尺寸,使飛彈在低空環境更 加靈活,能更快完成轉向。發射器部分, 皇家加拿大海軍認為BPDMS原本的MK-25八聯裝發射器太過笨重,而且結構不夠堅固,如裝在艦首,恐難以抵擋北大西洋強勁風浪的襲擊。 為此,皇家加拿大海軍特別為部族級驅逐艦設計一種特殊的MK-3伸縮式發射系統,整個大型彈艙結構設置在艦首前部B砲位,彈艙左、右兩側頂部各設置一個伸縮式的四聯裝發射架(採用滑軌形式),發射臂具備迴旋與俯仰的能力,射角十分廣泛;平時兩個發射臂折收在彈艙內,接戰時從彈艙頂部甲板兩側的艙門伸出,發射完畢後自動縮回船樓內;此一彈艙系統的再裝填程序是自動化的 ,比只能靠人工裝填的MK-25更加先進。部族級這套「加拿大版」海麻雀是第一種真正自動化的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也為稍後廣為北約各國採用的北約海麻 雀(NSSM)防空飛彈系統奠定了基礎。

不過在實際使用中,此種MK-3伸縮式發射器的效能並不如預期理想,例如從彈艙中伸出部署的時間過長,啟動後需要好幾分鐘暖機,這些都影響了降低了作戰的反應速率。此外,加拿大這套海麻雀系統中,M-22射控系統和海麻雀飛彈間的整合也有點問題。

伊洛廓伊號(HMCS Iroquois DDH-280)正展開艦首兩側的MK-3四聯裝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器。

這種四聯裝掛架平時折收在彈艙內,發射時揚起,發射架能調整水平方位與垂直俯仰。

阿山巴斯肯號(HMCS Athabaskan DDH-282)側舷。艦橋前方的方形構造物就是

海麻雀飛彈系統的彈艙,此時發射器折收於內。

(上與下)伊洛廓伊號(HMCS Iroquois DDH-280)的MK-3海麻雀防空飛彈

發射系統;彈艙側面艙門打開後,四聯裝發射架從彈艙內伸出

伊洛廓伊號(DDH-280)的MK-3海麻雀防空飛彈四聯裝發射架伸出後,

轉180度使飛彈朝向外部

伊洛廓伊號(DDH-280)的MK-3海麻雀防空飛彈發射架發射飛彈瞬間。

(上與下)部族級的防空武器系統顯控台位,此為服役前期的畫面。

 

部族級的雷達顯控台,此為服役前期的畫面。

反潛直昇機

海王反潛直昇機即將降落在部族級上,注意補獸夾輔助降落滑車已經就位,

而機腹也已經聯上輔降鋼纜。

除了自動化的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之外,部族級另一大特色,就是配備廣大的直昇機庫設施與艦尾起降甲板 ,可收容並操作兩架大型的CH-124海王(Sea King)反潛直昇機(之前聖勞倫特級、安納波里斯級只配備一架),為此也配備兩套包含絞車、快速鎖定裝置與滑軌的補獸夾(Bear Trap)輔助降落系統,寬廣的機庫空間可 為海王直昇機進行維修與油彈整補作業。當時美國海軍老舊的改良型二戰驅逐艦或者正在批量建造的諾克斯級護航驅逐艦,其設計都是為了搭配小型的DASH無人 遙控反潛直昇機,而英國廣為建造的Type-12M李安達級巡防艦則只搭載一架輕型反潛直昇機;而部落級的原始設計就以滿載4200ton的中型艦體,搭 配兩架大型反潛直昇機,還必須在海象惡劣的北大西洋起降操作,這樣的設計在當時並不多見,同時期能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義大利海軍在1964年服役的五千噸 級安多利亞.多利亞將軍號(Admirl Andrea Doria),以及稍晚出現、滿載排水量6800ton的日本榛名級直昇機驅逐艦,後二者都可容納三架海王直昇機。

在1980年代,加拿大推動加拿大巡邏巡防艦(Canadian Patrol Frigate,CPF)項目,採用的防空武器是新開發的垂直發射海麻雀防空飛彈,裝填於當時新推出的MK-48輕型。在1981到1983年期間,部族級驅逐艦休倫號(HMCS Huron DDH-281)被用來測試CPF使用的垂直發射的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MK-48垂直發射器安裝在兩舷甲板上。完成測試之後,這套MK-48垂直發射系統就從休倫號拆除。

參與1991年波灣戰爭

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波灣情勢緊張。加拿大政府決定投入多國聯軍的沙漠之盾(Operation Desert Shield)作戰,派遣一支艦隊協助波灣海域的封鎖 以及護航勤務,行動名稱為摩擦作戰(Operation FRICTION),這是韓戰之後加拿大皇家海軍第一次派遣艦隊到海外參戰。皇家加拿大海軍派遣三艘艦艇,以部族級驅逐艦阿山巴斯肯號(HMCS Athabaskan DDH-282)為旗艦,加上雷斯蒂古什級(Restigouche class)護航驅逐艦特倫諾瓦號(Terra Nova DDE 259)以及補給艦保護者號(HMCS Protecteur AOR 509),整個編隊攜帶五架海王反潛直昇機。為了因應波灣戰事,阿山巴斯肯號進行了若干臨時改裝,包括加裝避雷聲納、換裝新的導航雷達、在原本凌波反潛臼 砲的砲位上加裝一座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來抵禦伊拉克購自中國的海鷹反艦飛彈;此外,艦上的部隊還攜帶英製吹管(Blowpipe)與標槍 (Javelin)肩射防空飛彈,因應伊拉克空軍可能的襲擊。

加拿大這支特遣艦隊在1990年8月24日從哈里法克斯軍港啟航前往波灣,10月1日抵達波斯灣,投入對伊拉克的海上封鎖勤務,這支編隊被聯軍賦予第302.2特遣群(Task Group 302.2)的代號;在接下來約兩個月期間,佔聯軍海上封鎖總兵力約10%的TG 302.2編隊執行了聯軍超過25%的海上攔檢勤務。1991年1月沙漠風暴(Operation Desert Storm)作戰正式展開後,TG 302.2編隊負責為波斯灣上的聯軍後勤兵力(Coalition Logistics Force,CLF) 的醫療船隻以及其他後勤支援船隻提供護航,而加拿大編隊指揮官米勒上校(Miller)也成為聯軍海上作戰編隊之中唯一的非美國海軍指揮官。

在1991年2月18 日,美國海軍神盾巡洋艦普林斯頓號(USS Princeton CG-59)在波斯灣北部海域中雷受創,失去航行能力;此時阿山巴斯肯號並未配置在此一海域,但由於阿山巴斯肯號裝備兩架大型的海王直昇機以及反水雷聲 納,能搜索附近海域的水雷,因此普林斯頓號的艦長向阿山巴斯肯號請求援助。在艦載CH-124海王直昇機的偵測引導之下,阿山巴斯肯號小心通過了可能有水雷的海 域抵達普林斯頓號附近,並為該艦提供損管等若干支援。稍後美國海軍機敏號(USS Adroit MSO-509)掃雷艦前來,引導阿山巴斯肯號與普林斯頓號離開危險海域。由於普林斯頓號成功損管堵漏,免於進水,阿山巴斯肯號傳送了幾箱啤酒給普林斯頓號以示祝賀。

阿山巴斯肯號率領加拿大特遣艦隊持續值勤到沙漠風暴戰役結束,之後姊妹艦休倫號(HMCS Huron DDH 281)接替前來阿山巴斯肯號的旗艦勤務繼續值勤(從1991年4月23日至6月27日),而阿山巴斯肯號則返回加拿大,8月2日抵達母港愛斯基摩(Esquimalt)。在波灣戰爭期間,加拿大編隊的特倫諾瓦號是盟軍海上武力中,執行最多趟穿過高危險的霍姆斯海峽(Strait of Hormuz)的護航任務的艦艇,而保護者號補給艦則是盟軍中最忙碌的補給艦,總共為十個國家的艦艇執行了70次海上加油。


TRUMP改良計畫

 早在1970年代中期,加拿大海軍就開始規劃一種國產的區域防空艦載系統,在當時是加拿大海軍最具野心的計畫,初期概念設計從1977年展 開。隨後,加拿大海軍打算將這套系統用在族部級驅逐艦上。在1983年6月,加拿大政府宣布準備展開族部級驅逐艦現代化改良計畫(Tribal Update Modernization program,TRUMP);此計畫打算將族部級的電子裝備與武器完全翻新,轉型成一種防空驅逐艦。 在1985年7月到8月左右,加拿大與利頓加拿大分公司(Litton Systems Canada Limited, Toronto)簽約,由利頓作為TRUMP計畫的主承包商,負責全系統規劃與專案管理,整個改裝作業在Davie船廠進行。據說在當時為了加快計畫進度 (據說是為了滿足加拿大造艦產業的急迫需求),加拿大放棄各子系統分別招標,將整個合約搬給利頓,再由利頓分包各子系統。TRUMP計畫中,利頓(Litton)團隊的次 承包商包括負責繪製設計圖的MSEI、負責提供雷達與射控系統的荷蘭信號(Signaal,HSA)、負責提供武器指揮系統的Vitro(位於華盛頓)、 提供MK-41垂直發射器的美國馬丁.馬里塔(Martin Marietta, Baltimore)、提供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的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提供76mm快砲的義大利奧圖.美勒拉(OTO Melara)等。

在TRUMP計畫中,部族級打算換裝利頓公司(1996年成為Sperry,日後又經過整併拆分,成為洛馬集團加拿大分部)開發的艦載整合處理與顯示系統(Shipboard Integrated Integrated Processing and Display System,SHINPADS)系統。一開始加拿大希望SHINPADS採用全分散架構,同時期執行的加拿大巡邏巡 防艦(CPF,後來的哈立法克斯級巡防艦)戰系採用的SHINPADS版本(項目代號為CMS330)就是採用全分散架構;然而,這對當時的技術水平是很大的挑戰,CPF計畫使用的SHINPADS版本在開發時遇到很 多困難。因此在TRUMP計畫中,利頓為TRUMP項目開發的SHINPADS系統設計了一個聯合(federated)架構的系統,結合部族級既有的CCS 280戰系架構,但在軟體發展上仍然遇到困難, 運作所需的記憶體容量高於加拿大海軍的要求;最後,能同時處理多於射控頻道個數的目標的威脅評估/武器分派(Threat Evaluation Weapons Assignment,TEWA)軟體由Gord Forbes完成,能同時處理許多目標的資訊,判定威脅並分派艦上各種射控頻道接戰。

武裝方面,TRUMP拆除原本族部級的OTO 127mm艦砲與海麻雀防空飛彈,在原艦首OTO 127mm砲位加裝一座美製MK-41垂直發射系統,擁有四組八聯裝發射單元(其中三管用於容納海上再裝填裝置,實際載彈量只有29枚),可裝填美國新型 標準SM-2 MR Block2防空飛彈以及垂直發射版的RIM-7M/P海麻雀防空飛彈;原本艦橋前方的MK-3伸縮式海麻雀飛彈發射系統與彈艙也整個拆除改建, 成為一個B砲位平台,其上安裝一門OTO 76mm快砲的超級快速型(射速120發/分);而直昇機庫上則加裝一座美製MK-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取代原本海麻雀飛彈的飛彈近迫防禦角色。艦尾的 MK-32魚雷發射器獲得保留,魚雷則升級為MK-46 Mod5,至於凌波反潛臼砲則遭到拆除。 部族級在整修中汰換的OTO 127mm艦砲全數轉賣給荷蘭,配備於荷蘭在2000年代建成的七省級(De Zeven Provicien class)飛彈巡防艦上。

完成TRUMP升級的伊洛廓伊號(HMCS Iroquois DDH-280)的艦首,加裝四組八聯裝MK-41

垂直發射單元,其中三個發射管的空間用來容納再裝填機構,實際可用發射管數量為29管。

在TRUMP改裝中,部族級成為美國海軍以外,第一種可運用標準SM-2防空飛彈的艦艇,加拿大也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出口SM-2防空飛彈的國家。SM-2 有配合神盾艦艇以及配合原本採用韃靼(Tartar)系統的舊艦等兩種版本,考慮到美國海軍當時正打算快速淘汰非神盾的舊型防空艦艇,加拿大希望獲得配合 神盾系統的版本,使其裝備能與美國海軍共通。配合神盾 系統的SM-2具有上鏈接收/下鏈回報(採用S波段),由SPY-1相位陣列雷達負責上鏈傳輸指令以及接收SM-2飛彈的下鏈回報;而 配合非神盾系統的SM-2則透過原本韃靼/小獵犬飛彈以來的X波段上鏈接收器來接收發射艦的修正指令(由艦上X波段射控雷達提供),但通常沒有下鏈回報 (除非像是美國NTU升級的船艦,在艦上設置S波段的SYR-1接收終端來接收SM-2的S波段下鏈傳輸)。一開始美國提議為加拿大發展另一種版本的SM -2來配合其射控系統,但加拿大仍堅持使用神盾版SM-2;為了確保神盾版SM-2能配合TRUMP計畫的射控系統,美國海軍在開發期間協助加拿大,從擁 有SM-2關鍵技術的美國海軍系統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NAVSEA)、應用物理實驗室(APL)、Dahlgren、VITRO、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等取得協助,完成相關的開發工作 ;不過由於仍使用X波段射控雷達來當作SM-2的上鏈傳輸,因此TRUMP系統的SM-2工作機制仍然與神盾系統的SM-2不同。除了SM-2飛彈的問題 之外,部族級換裝MK-41垂直發射器時,受限於艦體規模,MK-41垂直發射器的軸向不得不旋轉90度,為此發發射器相關控制軟體也必須稍做修改;然 而,美國海軍認為將MK-41無法在部族級這樣的舊型艦體上安全操作,為此美國海軍專案管理單位還設計一套認證來確認操作上的安全,避免一些可能的意外事 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TRUMP計畫第一任專案經理Robbie Preston(1983年至1988年左右)曾任加拿大駐華盛頓軍事聯絡官(Canadian Defence Liaison Staff in Washington,CDLS(W) ),與美國海軍高層建立交情,美國海軍司令願意在此專案中與加拿大簽署直接管道合約,例如與Vitro公司接觸關於SM-2的武器指揮系統 (Weapons Directions System),由加拿大海軍派駐華盛頓軍事聯絡官直接對口美國海軍系統司令部(NAVSEA)的指揮官;而同時期的加拿大巡邏巡防艦(Canadian Patrol Frigate,CPF,後來成為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全部只能走一般的美國軍售管道(FMS),相關作業只能在美國與加拿大軍事聯絡官的層級進行。

電子裝備方面,部族級也翻新了雷達、射控與電子戰裝備,主要雷達系統組合包括主桅杆低處平台的一具AN/SPQ 502長程對空搜索雷達 (荷蘭Signaal的LW-08的加拿大版)以及主桅杆頂的AN/SPQ-501對空/平面搜索雷達 (Signaal的DA-08),取代了原本SPS-501長程搜索雷達以及SPQ-2平面搜索雷達的組合;此外,還加裝兩具新的I頻平面搜索雷達,一具位於主桅杆頂部,另一具位於直昇機庫上方當作航空管制之用。由於防空飛彈以經由海 麻雀改成了標準系統,原本的兩具M-22射控系統與CAS組合天線也被移除,以標準SM-2的WDS MK-14射控系統所取代,原CAS天線位置用來安裝兩具用來導控標準SM-2MR的STIR-240照明雷達,負責SM-2中途飛行階段的上鏈傳輸以及 終端照射。最初TRUMP計畫採用Signnal生產的ATMS自動偵測/追蹤系統來結合艦上的對空雷達與射控,但此系統虛警率太高,到後來甚至需要專門 派人監看過濾;爾後 皇家加拿大海軍以美國SYS-2整合資料系統(IADT)的PowerPC處理器改良型來取代ATMS,問題才獲得解決。

指揮與控制方面,TRUMP計畫對於艦上系統的升級包括由DRS負責的整合式船艦通訊系統(Ship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SHINCOM),由CAE負責的SHINMACS輪機控制系統,前述由李頓開發的SHINPADS整合處理與顯示系統(這三個項目合稱「SHIN三劍客」)以及Thorn(後來被Thales購併)的加拿大電戰系統(CANEWS);這些系統也都被加拿大巡邏巡防艦(CPF,後來的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採用。CANEWS包括 SLQ-501電子截收裝置與SLQ-503電子反制系統, 因而在煙囪兩側新增了兩個球型天線。SHINCOM則強化船艦的指管通情能力,可指揮艦隊作戰。升級後,艦尾增設了若干球型通信天線,主桅杆頂部也由於諸多電子天線的改裝而改 變了面貌。

TRUMP計畫的升級項目也涵蓋推進系統,拆除原本的兩具普懷FT-12巡航,換裝兩具艾力森(Allison)570-KF巡航燃氣渦輪,兩者合計功率 為12788馬力;因此,雖然經TRUMP計畫之後,族部級滿載排水量增為5150ton,但航速依舊維持不變。原本部族級採用V型煙囪,以將廢氣排放至 兩側,避免干擾艦尾直昇機甲板的操作;然而實際操作經驗則顯示這項顧慮根本不必要,因此在TRUMP改良計畫中,也撤除了原本極具特色的V字煙囪,改成附 有紅外線氣冷裝置的單一直立式煙囪。TRUMP其他項目包括艦體的翻修強化、改善生活起居設施、強化損管滅火系統等等。

TRUMP計畫的野心與規模頗大。一開始基於節約成本,加拿大也曾考慮縮減計畫規模,例如使用射程較短、一次只能接戰一個目標的標準SM-1防空飛彈系統 (配合MK-13單臂發射器),而不是較昂貴的標準SM-2(配合MK-41垂直發射系統),不過最後並沒有在防空系統上進行妥協。不過出於控制成本, TRUMP計畫並未對部族級的反潛系統進行重大更動,例如只對現有的魚雷處理裝備進行小幅改進,而非全盤更新,而原有的反潛射控系統也沒有更動。

TRUMP實際改裝驅逐艦的工程於1980年代末改裝,最後完成改裝的休倫號(HMCS Huron  DDH-281)在1995年交付,整個計畫在2000年結案(最後一筆支出在2005到2006財年支付),這項改裝使部族級能繼續服役至2010年以後。完成TRUMP改裝後,族部級的身份也從原本的反潛驅逐艦,搖身一變成為 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驅逐艦;而皇家加拿大海軍的反潛任務則交給1980年代規劃、1990年代陸續服役的12艘哈里法克斯級(Halifax class) 巡防艦。 在1983年設計階段,加拿大海軍預估TRUMP計畫將耗資6.5億加幣(依照1983、1984年幣值),而在2005年加拿大審計單位估計預算時,TRUMP最終實際支出是14億加幣。
 

在Trident Fury 2007演習中作為靶艦被擊沈的休倫號(DDH-281),此時艦上所有裝備與

有害物質都已經被移除。

在2000 年,由於軍費縮減的關係,皇家加拿大海軍遂將部族級的休倫號(HMCS Huron  DDH-281)轉為預備役,停泊於港內封存,艦上人員全數撤除;此時,該艦距離完成TRUMP改裝還不到五年,為該艦進行改裝的投資是3.5億加幣。 在2003年11月,皇家家拿大海軍確定放棄休倫號,當時打算出售拆解。在2005年3月31日,休倫號從皇家加拿大海軍除役 。在2006年,加拿大海上指揮部(Maritime Command,MARCOM)決定將休倫號在2007年度的泰登之怒(Trident Fury 2007)海空聯合實彈演習中擊沈,這是加拿大海上指揮部第一次實際以水面艦艇作為射擊目標,參演單位包括皇家加拿大海軍、皇家加拿大空軍和美國海軍參。 從2006到2007年,休倫號艦上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有害物質都被移除。在2007年5月14日泰登之怒2007演習中,休倫號順西利被皇家加拿大海軍 艦艇擊沈。在此演習之中,首艘對休倫號開火的是皇家加拿大海軍哈利法克級(Halifax class)巡防艦雷吉那號(HMCS Regina FFH-334),使用的武器包括艦首的Bofors MK-2 57mm艦砲以及垂直發射的海麻雀防空飛彈,這也是加拿大皇家海軍首次使用海麻雀防空飛彈攻擊水面目標並成功命中;而最後給予休倫號致命一擊的,是同屬部 族級的姊妹艦阿岡魁號(HMCS Algonquin DDH-283)的OTO 76mm快砲,該艦這門76mm快砲曾經安裝在休倫號上服役過。

2013年8月30日,阿岡魁號在演練保護者號油彈補給艦時發生碰撞意外,

阿岡魁號的機庫左壁嚴重受損。

在2013 年8月30日上午,部族級的阿岡魁號(HMCS Algonquin DDH-283)與同行的保護者號(HMCS Protecteur AOR-509 )油彈補給艦在航行到夏威夷途中發生碰撞意外;在上午11時左右,阿岡魁號正在演練拖帶保護者號,在進行轉彎時發生意外,保護者號的艦首撞上了阿岡魁號左 舷的機庫。碰撞導致阿岡魁號機庫左側破裂並嚴重變形,而保護者號的艦首受損情況則較為輕微,此意外事故並未導致人員受傷。

部族級的替換

為了取代屆齡的部族級,加拿大在1990年代末期便開始進行部族級替代方案的先期研究。這個計畫稱為省級(Province class)飛彈驅逐艦,以哈利法克斯級的船型為基礎予以放大。加拿大已經參與德國、荷蘭合作開發的AP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計畫,而省級便打算採用與德 國F-124、荷蘭LCF巡防艦相同的AP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SMART-L長程三維監視雷達等主要裝備,並配備MK-41垂直發射器和SM-2系列 防空飛彈,配備一座直昇機庫。然而,由於國防經費緊縮,加拿大遲遲沒有展開省級驅逐艦的設計建造工作,因此無法在部族級預定退役的時間即時替換。

依照2011年10月19日加拿大政府公布的國家造艦採購戰略(National Shipbuilding Procurement Strategy),加拿大將在2010年代斥資250億加幣購置23艘新型水面作戰艦艇,包括12至15艘用來取代哈里法克斯級與部族級的 加拿大水面戰鬥船艦(Canadian Surface Combatants,CSC)。第一艘CSC可能在2020年開始建造,進入服役的時間應不會早於2025年,首批CSC用於汰換部族級驅逐艦。

除了2003年率先除役的休倫號之外,剩餘的三艘部族級從2015至2017年陸續退役,而此時CSC才在進行公開招標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