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產航空母艦計畫(IAC)

(上與下)印度官方在2009年3月公布的印度國產航空母艦(IAC)首艦想像圖,其設計明顯有義大利加富爾號

航空母艦的影子。此圖的艦載機居然是F-15,算是一個嚴重的瑕疵。

(上與下)兩張IAC的模型照片,艦載機是俄製Mig-29K,符合事實。 注意此模型的艦島頂部配備類似

以色列MF-STAR的相位陣列雷達天線。

維克蘭特 號航空母艦的船體,在2009年2月為了騰出船塢給其他工程而先行下水,至2012年下半再度回塢建造。

 

在2013年中旬的維克蘭特號,正在安裝艦首滑跳甲板。

攝於2013年8月11日下水典禮前一天的維克蘭特號,船塢已經注水。此時艦體大致已經成形,艦島尚未安裝。

(上與下)維克蘭特號在2013年8月12日下水的畫面,由注水的乾塢被拖入碼頭泊位。

 

(上與下)2015年6月10日,維克蘭特號移出船塢的畫面,此時艦島結構已經安裝。

(上與下)艤裝中的維克蘭特號

在碼頭旁艤裝的維克蘭特號 

2020年5月22日,維克蘭特號展開靜態測試作業。

維克蘭特號艦島近照。攝於2021年上半。

在2021年6月下旬,印度國防部長視察維克蘭特號;此時該艦預定一個月後展開動力試航。

(上與下三張)2021年8月4日,維克蘭特號首次出海展開動力試航。

維克蘭特號首次出海試航期間,進行直昇機懸翔測試。

維克蘭特號的艦島。此時艦島前、後頂部的MF-STAR相位陣列雷達尚未裝艦。

維克蘭特號的航空艦橋內部。

 

維克蘭特號正在試航中。

進行航空操作驗證的維克蘭特號,攝於2022年7月上旬。此為印度國產HAL直昇機正進行起降

,甲板上還有Ka-27直昇機以及Mig-29M戰鬥機。注意該艦艦島漆上舷號R11,與第一代維克蘭特號相同。

(上與下)試航中的維克蘭特號,攝於2022年7月上旬。甲板上有Ka-27直昇機以及Mig-29M戰鬥機

維克蘭特號正接受一艘底帕克級艦隊油船的補給。

維克蘭特號與Project 15A驅逐艦加爾各達號(INS Kolkata D63)並排航行。

從後方看維克蘭特號的艦島。直到交付印度海軍,MF-STAR相位陣列雷達尚未安裝。

維克蘭特號的艦橋

維克蘭特號的作戰中心

維克蘭特號的飛機升降機

(上與下)克蘭特號的機庫

2022年7月20日,美國海軍F/A-18E超級大黃蜂成功在印度位於果阿的漢薩海軍航空基地進行性能展示,

包括在模擬印度航母的地面設施進行滑躍起飛。

2023年2月6日,Mig-29K戰鬥機首度在維克蘭特號降落。

2023年2月6日,印度國產LCA戰鬥機艦載版首次在維克蘭特號進行起降操作;此照片是一次低空飛越。

2023年2月3日,印度國產LCA戰鬥機艦載版首次在維克蘭特號上降落。

(上與下)印度兩艘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與維克拉馬地亞號(INS Vikramaditya R33)一同編隊航行

,攝於2023年6月上旬。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印度

(INS Vikrant R11)

第二艘國產航母(INS Vishal)
承造國/承造廠 印度/Larsen & Tubro, Cochin Shipyard(CSL) 印度/
尺寸(公尺) 估計值:

長260 全寬(含飛行甲板)60~62 吃水8.4 型深25.6

 
排水量(ton) 滿載約40000(39000長噸、44000短噸) 滿載約64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LM-2500+燃氣渦輪*4/120000

四軸

 
航速(節) 28  
續航力(海浬) 7500~8000/18節  
偵測/反制系統

Elta EL/M-2248 MF-STAR相位陣列雷達*4

Selex RAN-40L 三維對空搜索雷達*1

DRDO電子戰系統

其餘不詳

 
聲納

 
射控/作戰系統

 
乘員 約1645(含船員與航空人員)
艦載武裝 推測:

Barak-1防空飛彈系統

或CADS-N-1 Kashtan型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


艦載機 推測:

20~30架Mig-29K戰機

10架Ka-28/32或HAL直昇機


備註 2009年2月28日安放龍骨,2013年8月12日下水,2022年7月28日交艦,2022年9月2日成軍 2012年7月16日安放龍骨

 


 

起源

早在1985到2000年的15年計畫中,印度海軍就打算獲得三艘航空母艦,其中印度東岸、西岸各部有一艘值勤,第三艘則可能在整修;而擁有三艘航空母艦的政策始終出系在接下來印度海軍的建軍計畫中。在1961年11月,印度獲得第一艘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 R-11),在1987年5月獲得第二艘航空母艦維拉特號(INS Virrat R-22),這兩艘都是英製航空母艦,操作英製海獵鷹(Harrier)STOVL戰鬥機。

在1985年9月,印度海軍提交一份參謀需求報告(Staff Requirements),打算獲得一艘35000噸級的國產航空母艦。在1988年12月,印度海軍與法國 造艦局(DCN)簽約,合作設計一種排水量25000~28000(另一說35000ton)、航速30節的航空母艦,由印度 位於克勒拉省(Kerala)的科欽造船廠(Cochin Shipyard,CSL)承造 ,此一設計概念在1990年3月完成並交付印度海軍,設計報告結論是新航空母艦排水量至少需要37500噸。原本此艦預計在1993年開工,然而由於預算問題,印度不得不在1991年放棄這個計畫,將人力與資金挪用於解決當時進行中且發生問題的戈達瓦里級巡防艦計畫 。雖然印度海軍高層人士在1993年9月重申建造新一代 航母的決心,並於2000年下水試航,不過這也僅止於口頭宣示,而無具體的資金與計畫。 在1992到1993年印度海軍的參謀需求報告中,將國產航空母艦排水量縮減到19500噸;而在1995年版的參謀文件中,排水量則為24000噸,飛行甲板比先前延長15公尺。

在1997年維克蘭特號除役之際,印度又擬定了名為防空型航母(Air Defense Ship,ADS)的17000~20000ton航空母艦計畫,但仍未能實際建案。 在1999年5月,印度內閣安全會議( Cabinet Committee on Security,CCS)指出,由於維克蘭特號已經在1997年除役,而維拉特號也逐漸老舊並需要大修,因而批准ADS航空母艦的建造計畫,經費估計為172.524億盧比,建造工 作仍由CSL廠執行,從開工到交艦約需8至10年,並繼承維克蘭特號的艦名。為了能夠勝任承造航母的工作,印度政府還一併斥資擴充CSL廠的設施。在2002年2月,印度海軍高層表示連同CSL廠進行現代化擴充的時程,ADS的建造將耗費8至10年 。

在2002年10月,印度內閣安全會議(CCS)對國產航空母 艦計畫進行第一次重審,修改一部分作業想定,使之能適應21世紀的作戰需求,此時粗估新航空母艦排水量約37000噸,經費需求估計為172.524億至 326.1億盧比,在2010年12月交付。在2003年1月,ADS正式獲得印度政府的批准立項。 在2004年8月,印度軍方提出了國產航空母艦的初期參謀需求(Preliminary Staff Requirements)。在2006年八月,印度海軍宣布ADS計畫改名為印度國產航空母艦(Indigenous Aircraft Carrier,IAC)。

依照印度在2005年左右提出的15年海洋能力方針計畫(15 years Maritime Capability Perspective Plan,MCPP),印度打算到2022年左右建立一支擁有162艘各型船艦的海軍,包含90艘主要作戰艦艇。依照MCPP計畫,印度海軍力量將包括三 艘國產航空母艦,30艘以上新型驅逐艦(主要為Project 15A/B)與巡防艦(含Project 17A或更多俄製Project 11356系列)、8至12艘巡邏艦(Project 28A/B),5艘以上核能攻擊潛艦(包含從俄羅斯租借的鯊魚級以及後續的印度國產核能潛艦),20艘傳統動力攻擊潛艦(Project 75/75I等)、9艘大型海洋巡邏艦(OPV),16艘淺水域小型反潛艦艇,四艘能操作直昇機與兩棲登陸載具的大型兩棲多功能突擊艦,數艘戰車登陸艦, 8艘長62.8m、排水量850噸的大型登陸載具,二十幾艘大型快速登陸艇,八艘以上艦隊補給艦以及兩艘潛艦救援艦,至少八艘水雷反制艦艇(由韓國建造) 等。

印度IAC國產航空母艦的早期想像圖,滑跳甲板設計類似維拉特號。

基本設計

根據2002年3月20日印度海軍高層公布的資訊, ADS國產航母的滿載排水量達37500ton,全長252m,寬58m,吃水8.4m,航速28節 ;而在2004年8月印度海軍的參謀需求文件中,ADS的最大航速28節,巡航速率18節,續航力750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操作45天,採用燃氣渦輪直接驅動的雙軸推進系統,電力由八具柴油交流發電機供應,輔助設備包括逆滲透淨水廠(Reverse Osmosis Plants)、空氣壓縮機(Air Compressors)等,艦上編制160名軍官與1400名士官兵。根據 日後的更新資料,首艘IAC的排水量為40000噸(39000長噸、44000短噸),全長為260m,寬度60~62m,全高59m,船型深度25.6m,最大航速28節,巡航速率18節,續航力達8000海里,編制196名軍官以及1449名士兵。CSL廠打算以模組化技術來建造新航空母艦,使每艘的建造工期由原本預計的9年降至6~8年 ,不過實際上未能達成。

在2004年7至8月,印度方面與義大利 Fincantieri造船廠(即義大利新一代的加富爾號(Cavour C-552)航空母艦的建造商)的海軍船艦部門簽訂三千萬美元的合約,協助IAC的設計、工程規劃、動力系統與整合平台管理的設計工作,在建造與系統安裝 時提供技術支援,並協助完工後的試航與驗收作業。最初由法國DCN協助設計的印度 航母,到最後生意卻給義大利人搶去。義大利國防廠商在印度新航母的合約中佔有重要份量,顯示印度似乎企圖擺脫以往自主國防科技對俄羅斯的高度依賴,但未來 恐怕又要面臨科技來源過多的整合困擾 (這是許多印度自製武器計畫陷入泥沼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為注入了義大利血統,IAC最新版本的構型草案 顯然受到義大利在2000年代新造的加富爾號(MM Conte de Cavour C-550)航空母艦的影響,尤其是艦島造型、甲板佈局與推進系統。IAC的動力系統與加富爾號類似,以四具美國GE授權HAL製造的LM-2500燃氣 渦輪驅動雙軸螺旋槳推進,分成兩個機組,各由兩具LM-2500與一套Elecon減速齒輪、大軸與可變距螺旋槳組成,輸出功率為120000馬力,最大航速28節, 以18節巡航速率航行時續航力達800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45天,艦上編制160名軍官與1400名士官兵,這個數字包含船員與航空人員。IAC首 艦使用短場起飛/攔截索回收(Short Take-Off, Barrier-Arrested Recovery,STOBAR)起降模式,擁有一個斜角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上 總共有兩條長200m的起降動線,其中一個用於起飛,另一個用於降落。艦載機將依靠一個仰角12至14度的艦首滑跳甲板起飛,畫有兩條起飛跑到;這兩條跑道尾端都深入降落區並朝向艦體左舷外(因為航母尺寸相對較小),戰機發動機噴流會朝左舷外吹出,因此起飛區後端不必設置折流板,與先前維克拉馬蒂亞號類似。右舷設有兩具飛機升降機,分別位於艦島前方與後方。

依照2002年10月印度內閣安全會議(CCS)對印度國產航母的第一次審查報告,艦上能攜帶由30架固定翼機與旋翼機組成的航空部隊,包含12架 俄製Mig-29K戰鬥機、8架印度國產先進輕型直昇機(Advanced Light Helicopter,ALH)、兩架俄製Kh-31預警直昇機、8架印度現有的英製海獵鷹攻擊機等。在2003年2月,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會( Defence Procurement Board,DPB)確認俄製Mig-29K會是印度接下來的主力航母艦載機,配備於購自俄國的維克拉馬帝亞號( INS Vikramaditya)。依照規劃,印度國產航母飛行甲板最多能停放30架 飛機(標準編制應該只有20架左右),下甲板機庫則容納17架。俄羅斯將協助設計IAC的航空操作設施,包括降落攔截索、飛行甲板動線、機庫設施以及升降機等,以配合Mig-29K的規格。

在2008年9月,印度國防採購議會(Defence Acquisition Council)正式確定購買Mig-29K來裝備印度國產航空母艦;在2009年11月,印度國防部決定動用先前簽約的選擇權來增購29架Mig-29K(印度在2004年12月22日簽約購買首批16架Mig-29K裝備維克拉馬地亞號航空母艦時,另保留在2015年左右續購30架的選擇權) 。 在2010年1月18日,消息傳出印度即將與俄羅斯簽約,購買29架Mig-29K來裝備IAC首艦;此外,印度海軍也簽約購買六艘海軍型HAL直昇機。有消息指出 印度將尋求蒸汽彈射器來裝備後續的國產航母,讓預警機之類的大型固定翼機起飛,而美國在2009年9月批准出售印度E-2D空中預警機更引人遐想;不過由於目前只有美國有能力開發現代化的蒸汽彈射器,印度如何取得將是一大問題。

裝備方面,一開始印度當局認為過早定案的話,等新航母建造完成時便已跟不上時代潮流(先前印度幾個進行不順、大幅落後的國防武器研發案便嚐到這種慘痛的滋味),所以 在建造作業初期並沒有定案(然而日後這項決定引來負面批評)。目前IAC考量中的武器配置如下:在左側飛行甲板後段與右舷前段分別安裝垂直發射的防空飛彈系統,側舷安裝四門義大利OTO Breda的76mm超級快速型(Super Rapid)快砲(射速120發/分),其中兩門位於艦體前部左右兩舷,另外兩門位於艦尾。此外,俄製CADS-N-1 Kashtan型砲彈合一近迫武器系統應該也在考慮之列。電子系統方面,根據2000年代後期出現的模型,印度打算在艦上配置相位陣列雷達,IAC打算裝置四面固定陣列天線的相位陣列雷達(應為以色列MF-STAR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並安裝一具旋轉式的三維對空 掃瞄雷達(最後選擇義大利的RAN-40L),並配備現代化的電子戰系統、誘餌發射器以及衛星通訊系統(SACTOM)等。

整體而言,維克蘭特號的國產化比例約76%。

艦載短程防空飛彈

近程防空方面,IAC不會沿用過去印度海軍從以色列引進的閃電一型 (Barak 1)短程防空飛彈(採用無線電指揮導引,每套射控系統一次只能導引一枚防空飛彈接戰)。在2007年,法國MBDA與印度國營的國防研究組織 (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開始洽談Maitri計畫,打算為印度海軍聯合開發新型艦載防空飛彈,雙方在2013年簽署合作備忘錄;MBDA本 來打算以垂直發射的MICA防空飛彈為基礎來為印度開發Maitri,但印度方面的DRDO對於Maitri計畫始終沒有明確的定義與目標,也沒有獲得經 費,使得此計畫一直裹足不前,僅停留於紙面上;隨後這個計畫就被DRDO主導的垂直發射短程面對空飛彈(VLSRSAM,見下文)取代。

在2017年3月上旬,消息傳出印度準備向國際間公開招標,打算耗資15億美元,購買10套新一代短程防空 艦載飛彈系統(SRSAM )與600枚防空飛彈來裝備新艦;此案首先花費兩個月時間接受國外廠商的提案徵詢,並且在六個月後正式展開公開招標,預計在接下來五年之內可以正式引進。 參與競標的外國廠商必須與印度本國國防產業合作,印度本國廠商在此案中必須分得至少30%的額度,並且必須引進印度本國技術;可能參與的印度本國廠商包括 私營的 Tata Power SED、Larsen & Toubro、Bharat Forge以及Reliance Defence and Engineering,以及國營的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BEL)、 Bharat Dynamics Limited以及Ordnance Factory Board等。依照印度海軍官方消息,預估對此案會有興趣的國外廠商包括歐洲飛彈公司(MBDA)、法國Thales、瑞典SAAB、俄羅斯KBP Tula、以色列航太(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IAI)以及拉斐爾先進防衛系統(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美國雷松(Raytheon)、韓國斗山集團(Doosan Group)與三星(Samsung)等。依照印度海軍官方表示,新的短程艦載防空飛彈系統將採用垂直發射,飛彈本身具有主動尋標能力,能提供360度的 保護並同時接戰多個目標;每套短程防空飛彈系統估計包含指揮控制系統、射控系統、射控雷達、發射系統等(包含8至16枚飛彈不等)。

印度DRDO發展的VLSRAM垂直發射短程防空飛彈試射畫面。

印度發展的VLSRAM短程防空飛彈的垂直發射器,此為2021年12月7日

的第二次試射。

隨後,印度在本國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efence Research &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領導下,開發國產的垂直發射短程面對空飛彈(Vertical Launch Short Range Surface to Air Missile,VLSRSAM),作為接替閃電一型(Barak 1)的下一代印度海軍短程防空自衛武器。 VLSRSAM以同時期DRDO主導開發的阿斯特拉(Astra)Mk 1 超視具空對空飛彈(Beyond Visual Range Air-to-Air Missile,BVRAAM)為基礎發展而來,長3.84m,直徑17.8cm,作戰距離約25~30km(另一說最大有效射程粗估40~50km)(從戰鬥機發射的BVRAAM Mk 1的最大射程則為110km),有效射高約12000~15000m, 飛行速率4.5馬赫,導引機制為中途慣性導引(使用光纖陀螺儀)以及終端主動雷達尋標器。除了DRDO之外,印度國防研究發展實驗室(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y,DRDL)、研究與發展建設(Research &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伊馬拉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Imarat,RCI)以及一些次承包商都參與了VLSRSAM的研發與生產工作,而量產工作則由巴拉特動力有限公司(Bharat Dynamics Limited,BDL)負責。

在2021年2月22日,VLSRSAM在奧里薩邦(Odisha)Chandipur海岸的整合測試場(Integrated Test Range,ITR)進行首次飛行測試,由一部原型垂直發射器發射,此次發射了兩枚飛行載具,驗證了垂直發射系統的工作以及飛彈的最大飛行距離。在2021年12月7日,VLSRSAM在奧里薩邦的ITR進行第二次飛行測試;此次測試是實驗飛彈的各項控制與導引控制系統是否工作正常,測試彈包含完整推進系統與導引控制系統,並且成功命中模擬的電子標靶。在2022年6月24日, DRDO宣布,VLSRSAM在Chandipur海岸附近進行了一次成功試射,此次是由船艦發射,成功命中模擬高速飛行目標的電子標靶。

 

建造進度

IAC的首艦──維克蘭特號在2005年4月11日於CSL公司位於Larsen & Tubro廠切割第一塊鋼板,最初預計在2012年初完工交艦,2014至2015年間成軍戰備,與維克拉馬地亞號繼續維持印度海軍兩艘航空母艦的陣容 ;然而,以往印度造艦經常遇到的進度延誤、成本飛漲與管理不彰等狀況再度發生。這艘新航母所需的20000公噸ABA特種鋼材原本打算自俄羅斯引進,但由於遇到困難,使造艦進度推遲,最後迫使印度不得不倚賴自身的鋼鐵廠研發出這種鋼材 (由Defence Metallurgical Research Laboratory以及SAIL合作建立產能), 建造工作才得以繼續進行 ;此外,由於科欽造船廠從沒有建造如此巨大船艦的經驗,使船廠組織必須先進行改造。結果, 維克蘭特號在2006年11月才真正開始建造 ,原訂於2007年10月開始安放龍骨,不過實際上直到2009年2月28日,才在船廠內鋪設龍骨部位的第一塊部件。在龍骨鋪設作業中,船廠將完成該艦 874個主要結構物中 的423個,總重量8000噸左右,所需的鋼材全部由印度鋼鐵管理局提供,包括印度新建立產能的ABA特種鋼材。由於全面使用國產鋼材,有助於降低新 維克蘭特號的建造成本。 維克蘭特號採用船段式建造,船段內部的裝備、塗裝將跟著船段一同完成;細部設計與建造工作將同步進行,然而這也是歷來印度造艦計畫屢屢延宕的原因之一,因 為印度過去常在建造工作進行到某種程度時突然修改細部設計,導致必需重新施工,甚至經常出現多次修改設計而反覆施工的情況。

在2009年8月,義大利Fincantieri集團宣布IAC的推進系統細部設計趨近完成。 印度原本希望維克蘭特號能在2010年8月下水(下水時粗估排水量25000噸,這是建造艦體的船塢的承載極限),完成艤裝作業後約在2013年展開試航,原訂估計在2015年左右完工交艦,然而實際上工程進度仍然落後。負責提供艦上減速齒輪箱的是Elecon Engineering公司(該公司曾為Project 17敘瓦利克級飛彈巡防艦提供減速齒輪),在研製維克蘭特號所需的巨大 減速齒輪箱(每個重90噸,這是印度海軍使用過的最大齒輪箱)時遇到瓶頸 ,導致交付時間延後,這是拖延該艦建造進度的一個重要原因;隨後印度請德國著名的傳動系統廠商Renk公司來協助解決問題。依照2011年3月的消息,Elecon Engineering在研製齒輪箱所遇到的技術問題之一,包括大軸的長度較長而衍生的問題;此外,柴油發電機在測試時也曾發生問題,安裝對齊出現過問題。在2011年12月29日,為了騰出船台讓其他造船作業進行,維克蘭特號建造中的船段首度下水,到2012年下半再度回到乾塢,進行安裝機電設備、減速齒輪箱等工程;首度下水時,維克蘭特號艦體已經完工的部分大約有14000噸 ,僅是原訂進度的56%。此時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合約屬於第一階段,是在2002至2003年簽署,價值326.1億盧比(5.9億美元), 但這個階段只涵蓋建造工作到下水,而下水之後到完工建成的經費仍有待批准。 維克蘭特號艦體暫時下水後,工程進度基本上完全停頓,而且沒有在2012年內按時回到船台上繼續施工;直到2013年1月,科欽船廠才繼續展開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並在4月初讓維克蘭特號 重回船台。此外,建造期間也發生過運送維克蘭特號所需發電機的卡車發生事故等情況。

依照2012年7月中旬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引述印度國防部的消息,CSL船廠在近期一場高階會議上證實,原訂在2014至2015年度交艦成軍的維克蘭特號,將不會在2017年之前完成;這也意味原本印度希望在2015年擁有兩個航母戰鬥群(購自俄羅斯的維克拉馬地亞號與 維克蘭特號)的願望落空。

依照印度NDTV電視台在2012年11月20日的聲稱,印度國防部長在2012年11月20日主持國產航空母艦建造進程檢討會議上,透露 維克蘭特號的完工時間不會早於2018年,並在會議上要求科欽造船廠明確指出維克蘭特號可以交付的期程;此外,印度國防部長也表示決定向印度中央政府申請200億盧比(約3.63億美元)的額外撥款給 維克蘭特號第一階段建造工作的超支部分。 與2003年時的預算相較,印度國產航母第一階段的費用大幅上漲,從最初的320億盧比(7億美元)增至1400到1800億盧比(約25.4至32.7億美元)。 在2013年7月25日,印度國防部再撥下30億盧比(約4960萬美元)的建造經費給維克蘭特號。依照印度方面估計,維克蘭特號光是船艦(不含武器與艦載機)總共需要耗資22億美元,如果加上作戰裝備與艦載機隊,則將耗資50億美元 以上。

攝於2013年8月初下水前夕的維克蘭特號,艦體的建造與塗裝已經大致完成。

攝於下水當天的維克蘭特號正面。

2015年6月10日,維克蘭特號移出船塢的畫面

(上與下)施工中的維克蘭特號艦島

在2013年7月,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A K Antony)表示,維克蘭特號將在2013年8月12日在科欽船廠舉行下水儀式,然後完成剩餘工程,包括飛行甲板。根據印度海軍副司令羅賓.達文(Vice Chief of Navy Admiral Robin Dhowan)的說法,維克蘭特號艦體入水時,艦體建造進度是75%(艦島尚未安裝),整體施工程度是83%。同時,羅賓.達文也表示, 維克蘭特號90%的艦體建造工作由印度本國自行設計與執行,推進系統的國產率為50%,艦上作戰系統約30%為印度國產。依照印度海軍計畫,維克蘭特號將在2016年展開海試,2018年12月成軍。 在2013年8月12日,維克蘭特號舉行正式的下水儀式,不過下水之後維克蘭特號仍回到乾塢繼續進行建造工程。

在2014年6月初,消息傳出印度海軍向剛上台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政府申請1600億盧比(約26.6億美元)的預算,以便在今後2到3年內繼續進行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在2014年初印度大選 前,原本國大黨 (Congress Party)為首的聯合政府已經獲得印度國防部和聯邦財政部許可,為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提供資金,但隨後並未在預算中實現並撥付海軍,導致維克蘭特號的 建造工作幾乎完全停滯數個月,舉凡艦體建造以及裝備、武器系統的安裝工作都無法繼續進行。印度高級官員宣稱,新政府的新一屆內閣安全委員會 ( Cabinet Committee on Security,CCS)仍需要得到印度國防部和聯邦財政部同意,才能批准這項預算。印度海軍官員強調,如果撥款繼續延誤,維克蘭特號的建造成本將再次 上升,並且 无法照計畫在2017到2018年間完工交付。此時,粗估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已經花費350-400億盧比,建成(含組建機隊)的總成本需要 2400~2500億盧比。

在2014年7月9日,印度新政府終於同意為維克蘭特號的建造工作撥付第二階段施工的1900億盧比(約31億美元);此時,維克 蘭特號艦體建造進度為75%,艦體基本完成,尚未完成的包括艦島、上甲板、纜線布置、安裝感測射控與武器系統等等。此時,印度希望維克蘭特號能在2016 年展開試航,2018年12月交付印度海軍服役。 印度總理莫迪曾表示, 將投資31.8億美元建成維克蘭特號,最終預算可能達40億美元。

在2014年3月,印度內閣安全會議(CCS)對IAC國產航空母艦計畫進行第二次重新審視,隨後在7月公布;在這份審查中,依照2010年10月到2018年12月的建造期程,估計維克蘭特號的總經費需求為1934.1億盧比。這份報告隨後成為2015年3月印度聯合政府審計委員會(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 ,GAG)公布的IAC計畫報告基礎,此報告中指出維克蘭特號建造工作至此已經花費503.513億盧比,然而在建造工作中船廠高估了平均每噸建造人/時來獲取高得不合理的利潤(約47.615億盧比),而且由於建造合約中沒有包含至關重要的建造進度報告規範,管理當局與船廠都無法掌握建造工作的實際狀態。

在2015年5月29日,完成所有艦體建造工作(屬於第二階段合約,主要工程耗資約284億盧比,合4.45億美元) 的維克蘭特號出塢,這是該艦艦體第三次的下水;此次下水由於高潮水位帶來的淤泥,導致塢門堵塞故障無法開啟,使得出塢程序延遲 到6月10日才完成。隨後維克蘭特號會進行約一年半艤裝來完成上層結構以及安裝各項設備,預計在2017年完成全艦水密測試,接著艦上設備逐步進行測試並 開始運轉,預計2018年底交付印度海軍。在第二階段建造工作完成時,科欽造船廠還在等待印度海軍設計總局批准安裝暖氣、通風以及空調等支援設備,但實際 上許多設備已經交付並堆放在艦上,一位印度官員抱怨這些已經運交但還不能安裝的設備就堆放在艦上,影響到正進行的第二階段工程的收尾,而且諸如燃氣渦輪主 機等設備通常會需要比標準更長的安裝時間。

在2016年7月,印度國家審計機構公布了一份對維克蘭特號的審查報告,指出此時維克蘭特號嚴重超支(此時已經花費超過30億美元)、進度落後高達5年,無論 設計或建造都出現大量問題,有瑕疵的部位從傳動系統、航空操作以及空調冷卻等等。 在2016年12月初的消息,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引用美國專家的觀點,認為印度在先前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從無到有進行許多複雜的大型軍備計畫如核子潛艦、航空母艦、戰鬥機等,但由於各方面 能力的不協調,導致這些計畫陷入嚴重的落後之中,反而嚴重影響軍隊現代化的進程。若干專家表示,維克蘭特號是在沒有決定艦上武器系統的情況下就完成設計並 進行建造,這恐怕會對這艘航母日後的作戰能力造成嚴重危害;由於設計時缺乏良好的船艦自衛武器系統,恐怕導致航空母艦無法在高威脅環境有效作戰與生存。而 維克蘭特號服役初期將裝備的俄製Mig-29K戰鬥機,交付後在維克拉馬地亞號航空母艦上的操作測試情況也很不理想;知情人士表示,Mig-29K無論是 起飛時的籌載量或降落時允許的籌載量都不合格。

在2016年12月初,印度海軍部長(Chief of the Naval Staff)Sunil Lanba上將表示,印度國產LCA戰機由於重量過大(起飛籌載不足),已經從航空母艦艦載機選項中排除;LCA由印度航空發展協會(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Agency,ADA)以及Hindustan Aeronautics Limited (HAL)研發製造。在2018年11月中旬,印度海軍部長Sunil Lanba透露,此時印度海軍正與國防部研究發展組織( 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以及航空發展協會(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Agency,ADA)合作研擬艦載機方案,首先打算向國外購買57架,此時已對國外廠商發出信息徵詢書(Request for Information,RFI),並得到四家廠商回覆,分別是美國波音F/A-18E/F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瑞典SAAB的JAS-39鷹獅(Gripen)、俄羅斯米高揚的Mig-29K、法國達梭(Dassault)的飆風(Rafale);Sunil Lanba表示,印度海軍可望在2019年底進一步發出競標徵詢書(Request for Bid,RfB)。

在2017年5月,印度媒體報導,維克蘭特號的艤裝工作完成了62%,輔助系統測試工作預計在2017年年底展開。在2018年7月下旬,印度國防部發言人表示,航母接收與海試團隊(Carrier Acceptance & Trials Team)已經開始維克蘭特號艦內各系統測試工作,在2020年初展開海試。在2019年11月1日,科欽造船廠獲得維克蘭特號第三階段建造合約,價值超300億盧比(約4.23億美元)。在2019年12月初,維克蘭特號的主機首次運轉。依照2020年1月底的信息,維克蘭特號排定2020年2月12日完成艦橋整備測試(Bridge Readiness),2020年3月12日進行繫泊試俥(Basin Trials),2020年4月10日首次試航。

在2020年2月10日,印度國防大臣(Minister of State for Defence)Sripad Naik透露,因為俄羅斯方面交付航空相關裝備的延持,維克蘭特號原訂的交艦日期受到影響,此時預定在2022年交付。在目前,維克蘭特號的主要建造與艤裝工作都已完畢,主要里程碑如燃氣渦輪啟動測試、發電機測試都已經完成,而其他艦載裝備、系統的測試工作也都照進度進行。

2020年5月22日,維克蘭特號展開靜態測試作業。

在2020年5月22日左右,維克蘭特號首度展開靜態測試。2020年5月25日,消息傳出維克蘭特號試航試航的期程再度延後至少六個月。原本科欽船廠預定在2020年3月21日展開試航,隨後由於各種因素延誤,首先推遲到四月;接著,因為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在印度惡化,廠商工作期程大受影響,進度進一步推延,在2020年9月、10月似乎都很難展開動力試航。原本維克蘭特號預定在2022年底成軍,而COVID19疫情等影響將使成軍期程再度推延到2023年以後。

2021年8月4日,維克蘭特號首次出海展開動力試航。

2021年8月4日,維克蘭特號首次出海展開動力試航。兩條戰機起飛跑道都

深入降落區,跑到尾端朝向左舷外,起飛戰機的發動機噴流會直接通往舷外

,所以不需要在起飛區後方設置折流板(實際上也沒有空間)。

維克蘭特號的飛機升降機。

在2020年月10月下旬,消息傳出微克蘭特號會在11月初展開靜態繫泊測試,包括推進、電力系統等,並預計在12月展開動力試航。在2020年11月30日,印度國防部透露,維克蘭特號在科欽造船廠完成了繫泊試驗(basin trials),在2021年初進行海試,預計在2022年初服役。實際上,維克蘭特號在2021年8月4日才首次出海,展開第一次動力試航。在2021年10月24日,維克蘭特號進行第二次動力試航。在2022年1月9日,維克蘭特號第三次出海試航。

在2022年7月28日,維克蘭特號交付印度海軍;不過交艦時艦上主要偵測與自衛武裝如MF-STAR相位陣列雷達、飛彈與火砲等都尚未安裝。雖然維克蘭特號交付印度海軍,但艦上配套的航空操作設施卻還沒有到位。該艦大多數航空作業設施都由俄羅斯涅夫斯科耶設計局提供,由於一系列延遲,在2023年年底之前不可能完成安裝整合並投入使用。印度海軍消息人士透露,艦上航空操作設施大部分已經由俄羅斯交付給科欽造船廠,這些設備涉及300多個領域項目,包括指揮中心、柴油發電機、電力供應和供暖、通風和空調系統,以及如避雷器線、飛機引導燈等器具配件;另一方面,一部份航空相關設施已經訂貨,尚未交付。受到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遭遇全球性制裁等影響,導致這些航空相關設施的安裝整合工作(需要俄羅斯技術人員協助)受到影響,這會影響維克蘭特號何時行程作戰能力。因此,在服役初期,維克蘭特號只能操作直昇機,因為操作直昇機較為單純,幾乎不需要艦上的航空綜合設施。原本維克蘭特號的艦載編制包括約25架俄製Mig-29K/KUB戰鬥機、多架俄製Ka-31預警直昇機以及美製MH-60R直昇機等。不過,印度正在規劃採購26架多用途艦載戰鬥機(含8架雙座機型),並評估一些西方機型如美國波音F/A-18E/F超級大黃蜂或法國飆風(Rafael)戰鬥機;如果改用西方的戰鬥機,則配套的航空作業設施就會轉向西方國家,不受到俄羅斯的影響。

維克蘭特號在2022年7月28日交付印度海軍,9月2日舉行成軍儀式。服役後,該艦沿用與第一代維克蘭特號相的舷號(R11)。

從2022年12月13日起,維克蘭特號展開旋翼機與固定翼機隊聯合操作驗證;在2023年2月6日,一架MiG-29K以及一架印度國產LCA艦載版戰鬥機完成在維克蘭特號的首次降落與起飛,這也是印度國產艦載機LCA第一次完成航空母艦起降。

2023年2月6日,印度Mig-29K戰鬥機首次在維克蘭特號上降落。 

2023年2月6日,印度國產LCA戰鬥機艦載版在維克蘭特號首次降落後,

又完成了首次起飛。

 

在2023年2月13日,通用電機印度分部(GE India Industrial Pvt Ltd,GEIIPL)與印度科欽造船廠簽署合約,由GE向印度提供LM2500燃氣渦輪的智慧信號(SmartSignal)數位方案,讓維克蘭特號的LM2500燃氣渦輪的運行更有效率。此方案主要是LM2500的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透過模擬維克蘭特號上的LM2500燃氣渦輪推進系統的運轉,預測主機健康狀況以及即將需要更換的部件,能提前進行預防措施、準備料件以及進行維修準備,提高維克蘭特號服役壽期的運轉效率。

 

後續艦

印度海軍希望至能建造二至三艘 國產航母,第二艘國產航母(IAC-2)原定繼承維拉特號(Viraat)的艦名,但根據2015年初的消息又改成INS  Vishal;據說從IAC-2,滿載排水量將增為65000ton,並考慮以彈射器取代滑跳甲板,使其能起降滿載的重型固定翼戰鬥攻擊機與空中預警機 ;印度海軍最初希望IAC-2能在2017年交付,但實際上不可能。加上維克拉馬地亞號,使印度航母總數達到三至四艘 ,有效滿足印度海軍「至少擁有三艘航空母艦、維持同時在阿拉伯海與孟買方面各有一艘航空母艦值勤」的建軍目標。

根據2009年初的消息,印度有意 考慮在後續兩艘新航母上使用核子動力系統。早先有消息指出,IAC-2(INS Visha)會在2012年7月16日安放龍骨,約需要花費10到12年的時間建成,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在2011年4月,印度海軍上將Nirmal Kumar Verma表示,第二艘國產航母(IAC-2)還要等待若干年,此時印度海軍有許多優先程度更高的項目。在2012年,印度海軍設計局(Naval Design Bureau)展開IAC-2的初步概念設計工作,當時印度決定自主設計與執行,不與國外合作。在2015年5月,印度海軍參謀長Robin K. Dhowan上將表示,第二艘國產航空母艦將考慮各種選項,包括核子推進系統。

在2013年5月23日,美 國通用原子(General Automics)向印度簡報了該公司為美國福特級(Ford class)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開發的電磁彈射系統(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 ,EMALS),據說印度考慮在後續國產航空母艦上使用電磁彈射系統。 在2015年1月下旬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印度期間,美國與印度簽署協議,美國將分享研製航空母艦的關鍵技術與設計,雙方將建立一個大規模合作關係並建立聯 合工作團隊,稱為美印航空母艦聯合工作組(Joint Working Group on Aircraft Carrier Cooperation);美國國防部長海爾格(Chuck Hagel )表示,將與印度建立軍方層級的合作關係,包括實際的海上聯合行動,並增進技術流通與交易 。印度與美國建立的航空母艦聯合工作小組是美國與印度間的大型國防技術貿易計劃(DTTI)的一部分,而成立DTTI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美印戰略合作的 程序障礙,促使雙方國防生產方面進行更廣泛的合作。在2015年4月,美國國防部主管防衛採辦維持項目的助理部長(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and Sustainment)法蘭克.肯納德(Frank Kendall)表示,歐巴馬政府支持向印度提供EMALS、AARS等相關技術。在2015年8月12至14日,印度派遣的海軍高層軍官代表團至美國海軍訪問,會晤了美國海軍航母計畫 管理層以及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並參觀美國海軍航母相關重要設施;聯合工作組的美國和印度海軍官員對航母發展進行諸多討論,包括設計、整合、測試、評估、 管理和建造監管等等,這是美印航空母艦聯合工作組第一次會議。 在2016年4月上旬,美國國防部長阿許.卡特(Ashton Carter )訪問印度期間表示,美國願意與印度分享福特級的先進起降技術,包括電磁彈射系統以及先進阻攔索(Advanced Arresting Gear,AAG)等。繼任歐巴馬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也繼續支持對印度的航空母艦技術合作;在2017年10月美國國務卿Rex Tillerson訪問印度前夕,川普政府表達願意提供EMALS等技術給印度IAC-2項目。

 在2015年5月13日,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會的會議上批准撥款3億盧比(470萬美元)進行IAC二號艦的先期準備工作。在2015年7月15日,印度海軍對四家外國防務公司提出關於IAC-2的需求意向書(LOR),徵詢技術方案與成本預估等,四家廠商分別是法國DCNS(後來成為Naval Group)、英國BAE System、美國洛克西德.馬丁(Lockheed Martin)以及俄羅斯的Rosoboronexport。

原本印度海軍打算在IAC-2使用核子動力,然而在2017年10月下旬有消息傳出,IAC-2仍會使用傳統動力(例如以燃氣渦輪驅動的整合電力推進系統),因為航空母艦需要功率500~550MW的反應器,然而此時印度只有供核能潛艦使用的150MW級反應器,此時也還沒有推動任何500MW級艦載反應器的發展計畫,發展航母所需的大功率核子反應器需要15至20年。在2018年3月初,消息傳出負責印度艦載核子推進系統的巴巴核能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BARC)需要15至20年才能發展出供65000~70000噸航母使用的500~500MW級核子反應器,此時BARC已經完成的是供印度國產核能潛艦使用的190MW級反應器;此外,BARC希望印度海軍能與該所簽署500MW級核子反應器的發展合約,但印度海軍並不願意。

在2018年12月3日,印度海軍參謀長Sunil Lanba上將對媒體透露,IAC-2項目的工作正在推展,建造工作可望在三年內展開。早先印度預計IAC-2在2020年代服役,此時則推遲到2030年代。

在2019年3月下旬馬來西亞蘭卡威海事航太展(Langkawi International Maritime and Aerospace,LIMA 2019)中,BAE Systems的代表證實,該公司已經與印度表達意向,願意提供伊麗莎白女王級(HMS Queen Elizabeth)航空母艦的設計給印度第二艘國產航空母艦(Indigenous Aircraft Carrier,IAC-2),並表示可根據印度需求選擇滑躍起飛或裝備彈射器。BAE Systems表示,65000噸級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航空母艦已經通過海上驗證,與印度IAC-2航母項目的需求接近,而且配備先進的整合電力推進系統(Full Electric Propulsion,IFEP)。而印渡海軍官員近期也已經訪問了BAE Systems在蘇格蘭羅賽斯(Rosyth)的船塢,也就是建造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的船廠。

在2020年12月初,印度海軍表示,將會向政府正式提出獲得第三艘航空母艦(即IAC-2)的需求(前提是印度經濟總體產值達到5兆美元);此時,英國正積極向印度推銷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的設計,作為印度規劃中的第三艘航空母艦(INS Vishal)的選項。英國首相波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會在2021年1月26日訪問印度,商討關於商業合作、COVID19疫苗以及國防戰略合作等項目。

艦載機

在2017年8月上旬,消息傳出印度準備向國際間發佈資訊徵詢書(Request for Information,RFI),標 購買57架多用途艦載戰鬥機(Multi-Role Carrier Borne Fighters,MRCBF)),用來裝備印度未來的國產新航母,預算為7500億盧比;此時,印度海軍以經確定放棄以本國LCA輕型戰鬥機發展的艦載版本,打算 採購雙引擎、更重更大的戰鬥機。包括美國波音F/A-18E/F、法國達梭的飆風(Rafael)、瑞典SAAB的JAS-39以及俄羅斯米高揚的Mig -29K都納入考量。印度要求這些艦載機要能從包括維克拉馬帝亞號以及首艘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的滑躍甲板起飛,當然也必須相容之後採用彈射起飛的後續 國產航母。此案要求廠商技術轉移,並在印度本國的國營廠商製造。然而,隨後印度又推動國產雙引擎甲板起降戰鬥機(Twin Engine Deck Based Fighter,TEDBF)項目,因此外購的MRCBF數量降至26架。

在2017年,美國批准對印度出售57架F/A-18E/F戰鬥機的可能軍售項目,包括57架F/A-18E/F超級大黃蜂Block III戰鬥機以及改良的強化環境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SA)作艙套件、新的計算機與先進資料鏈、適型油箱、衛星資料鏈傳輸能力、第二代前視紅外線(IRST)、延長機體壽命工程,總值至少66億美元。

2020年8月13日,一架F/A-18E戰鬥機在帕塔克森特河海軍航空站的滑躍甲板

起飛。這是美國對印度的展示項目。

在2021年12月,法國國防部長佛倫.帕爾麗(Florence Parly)對媒體表示,印度可望向法國購買飆風M(Rafale)艦載戰鬥機,數量在26至57架之間;這意味著印度考慮完全汰換現役43架Mig-29K戰鬥機。

在2020年8月,美國海軍F/A-18與EA-18G項目國際業務管理辦公室(Program Office International Business)以及測試評估(Test and Evaluation,T&E)團隊、第23航空測試評估中隊(Air Test and Evaluation Squadron,VX 23)以及F/A-18E/F的承包商波音一同合作,進行F/A-18E戰鬥機使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展示,在8月13日首次在馬里蘭州帕塔克森特河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Patuxent River, Maryland)的地面滑躍甲板起飛。印度大使以及印度海軍主管國際合作項目的副部長Frank Morley少將也參加了這項展示。

在2022年7月21日,波音印度分公司宣布,兩架美國海軍F/A-18E超級大黃蜂成功在印度位於果阿的漢薩海軍航空基地(Indian Naval Station Hansa in Goa)完成了性能展示,包括在模擬印度航母的地面設施進行滑躍起飛、攔阻降落、地面滑行調度等展示,證明此機能在印度現役航空母艦上安全地起降操作。

依照2022年8月底到9月初印度國防研究(Indian Defense Research Wing)的文章, 考慮到維克蘭特號升降機的尺寸,只有可能操作F/A-18E戰鬥機,而飆風M則不可能。 維克蘭特號擁有兩部舷外升降機寬10m、長14m,尺寸是配合俄羅斯Mig-29K戰鬥機 (機翼折疊後翼展7.92m)以及印度規劃中的雙發動機艦載戰鬥機(Twin Engine Deck Based Fighter, TEDBF,翼展11.2m,機翼折疊後僅7.6m) 。F/A-18E戰鬥機長18.38m,翼展13.62m,機翼折疊後翼展9.93m,勉強能擠進寬度10m的升降機,但幾乎沒有犯錯空間,很容易刮到。而法國飆風M長15.9m、翼展 10.9m(機翼不能折疊),比升降機寬度還大90cm,根本無法停入。至於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裝備兩個中央升降機,尺寸是長18.38m 、寬9.9m,F/A-18E只能在移除翼尖飛彈派龍架之後勉強擠入(只能在飛行甲板上才加裝派龍以及掛彈) ,而飆風M因為機翼過寬而無法進入。另一種說法是維克拉馬蒂亞號的升降機寬度只有8m,F/A-18E折疊機翼之後還是只能斜著用對角線進入, 幾乎沒有容錯空間,而法方則提出現場拆解翼尖進入升降機、之後再裝上的方案,現實上根本不可行。

然而在2022年11月27日,印度時報(Hindustan Times)報導,印度已經選擇飆風M作為未來印度海軍艦載機,並在隔年(2023年)3月法國總理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訪問印度時正式宣佈。印度海軍會在2022年12月向印度國防部提交了關於F/A-18E/F以及飆風M在印度航空母艦以及漢薩海軍航空基地(INS Hansa)操作測試評估的詳細報告。測試顯示法國飆風M以及美國F/A-18E/F都能適應印度航母的滑躍起飛/攔阻降落模式,但先前認為飆風M翼展寬度大於印度現有兩艘航母升降機寬度是個致命傷;而飆風M最後仍然獲得青睞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印度空軍先前已經採用了飆風M。由於維克蘭特號使用舷外升降機,比較有可能進行修改來配合飆風M;而使用中央升降機的維克拉馬蒂亞號,可能在整個服役壽期都只能繼續使用Mig-29K。

在2023年1月4日,法國論壇報(La Tribune)報導推測,印度將在2023年3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來訪時(印度與法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25週年)正式簽署合約,購買26架飆風M來裝備印度海軍;不過這並未發生。隨後在2023年7月13日,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Shri Rajnath Singh)領導的國防採辦議會(The Defence Acquisition Council)正式批准,向法國訂購26架Rafale M戰鬥機(含22架單座機以及四架雙座機以及附屬裝備、武器、訓練模擬器、零件、訓練、後勤服務等) 以及三艘鲉魚型柴電潛艦;此時為巴士底日 (Bastille Day,法蘭西共和國國慶)前夕,印度總理穆迪(Narendra Modi)正在法國巴黎訪問並與法國總統馬克宏會面。 其中,購買Rafale M戰鬥機的合約總值約5000億盧比,預計在簽約後三年後開始交付。


結語

由於之前印度都是尋求國外的二手航母,不僅不一定有適當的現成貨,而且一買來就面臨艦齡老化、裝備老舊的問題,維修與翻修成本也偏高;如果能自製全新航母,不僅效益會大幅增加,而且不會受制於人,這是印度對於自製航空母艦始終不遺餘力的主因之一。而隨著2010年代中國軍事力量的大幅擴張,印度對於建設強大遠洋海海軍與之抗衡、鞏固印度洋制海權的需求更加殷切。然而,由於工業配套水平落後、政府體制與主要軍工國營機構長期效率低落等根深蒂固的問題,航空母艦這樣複雜且印度先前沒有經驗的大型工程,跟印度多數主要國防建軍計畫一樣,面臨成本飛漲、進度嚴重落後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