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陪拉級兩棲突擊艦(JP 2048)

 西班牙IZAR廠提出的SPS戰略武力在2007年6月擊敗法國西北風級,獲得澳洲兩棲突擊艦案的青睞。

此為「澳洲版SPS」的想像圖。

坎培拉號(HMAS Canberra L 02)在2011年2月17日下水的畫面,艦島結構則會在澳洲的威廉斯頓造船廠進行安裝。

坎陪拉號的艦體在2012年8月裝上藍色瑪林號(Blue Marlin)半潛舉升船,從西班牙運至位於澳洲墨爾本的威廉斯頓造船廠。

坎陪拉級的二號艦阿德萊德號(HMAS Adelaide L 01)在2013年12月中旬裝上

藍色瑪林號(Blue Marlin)半潛舉升船,從西班牙運往澳洲墨爾本的威廉斯頓船廠。

(上與下)在2014年3月,坎陪拉號展開試航。

坎陪拉號開啟艦尾塢艙注水。

(上與下)2015年9月中旬,坎陪拉號在昆士蘭東北部進行訓練的畫面,陸軍MRH-90直昇機在艦上起降操作。

(上與下 三張)坎陪拉號進行跨軍種訓練的畫面。甲板上停放了澳洲陸軍的MRH-90中型運輸直昇機、Stryker八輪裝甲車等

\

坎陪拉號與其LCM-1E登陸艇的編隊。

(上與下)澳洲陸軍MRH-90通用直昇機降落在坎陪拉號的畫面。

由前而後是坎陪拉號、成功號補給艦(HMAS Success AOR-304)、紐澳軍團級巡防艦巴拉拉號(HMAS Ballarat F155),

正準備進行橫向補給作業。

(上與下)正進入雪梨港的阿德萊德號(HMAS Adelaide L 01

坎陪拉號(右)與阿德萊德號(左)

阿德萊德號在2015年12月4日成軍之後,與坎培拉號一同停泊在雪梨花園島海軍基地的照片。

阿德萊德號正面

操演中的阿德萊德號,攝於2016年4月下旬日本、澳洲的Exercise Nichi Gou Trident年度聯合操演期間。

2016年4月下旬,澳洲與日本海自編隊在雪梨外海進行聯合操演。由前而後分別是日本初雪級驅逐艦朝雪(DD-132)

、澳洲紐澳軍團級巡防艦紐澳軍團號(HMAS Anzac F 150)、澳洲坎陪拉級兩棲攻擊艦阿德萊德號

(HMAS Adelaide L 01)、日本朝霧級驅逐艦海霧(DD-158)、澳洲成功號補給艦(HMAS Success AOR-304)。
 

(上與下)2016年7月,堪陪拉號首次參與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PAC 2016)。此為美國海軍陸戰隊

CH-53運輸直昇機著艦。

2016年環太平洋軍事演習期間,坎陪拉號艦尾塢艙打開,讓AAV-7兩棲登陸載具進入塢艙。

參與2016年9月中旬KAKADU 2016演習的阿德萊德號,甲板上有CH-47運輸直昇機。

在2017年3月OCEAN EXPLORER 17演習中的阿德萊德號。

停泊在新加坡樟宜軍港的堪陪拉號,攝於2019年5月15日。

正離開新加坡樟宜軍港的堪陪拉號,攝於2019年5月16日。

(上與下)堪陪拉號上層船艛近照,攝於2019年5月15日新加坡樟宜軍港。

堪陪拉號的主桅杆。頂部是SAAB Giraffe AMB雷達。攝於2019年5月15日新加坡樟宜軍港

(上與下)堪陪拉號艦體後部。攝於2019年5月15日新加坡樟宜軍港。

澳洲皇家海軍配合坎陪拉級向西班牙納凡提亞訂購的LCM-1E登陸艇。

澳洲訂購的首批四艘LCM-1E登陸艇於2014年3月10日交付,正在裝載上船準備運往澳洲墨爾本。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坎陪拉級兩棲突擊艦/澳大利亞

(Canberra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西班牙/Navantia, Ferrol

澳大利亞/Williamstown shipyard, BAE Systems Australia, Victoria, Australia(前Tenix)

尺寸(公尺) 長230.8 舷寬32 水線寬29.5 吃水7.08

飛行甲板長202.3 寬32

排水量(tonne)

滿載27851( 相當於27411長噸或30700短噸)

動力系統/軸馬力

LM-2500燃氣渦輪1/26820

MAN 16V 32/40 16V柴油機*2/20650

Siemens電動囊莢推進器*2/29500

航速(節) 20.5
續航力(海浬) 9000/15節
偵測/反制系統 SAAB Sea Giraffe AMB三維雷達*1

Vampir NG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

ITT Exelis ES-3701電子支援(ESM)系統

Nulka主動反制誘餌系統

AN/SLQ-25拖曳魚雷反制系統

其餘不明

射控/作戰系統

SAAB  9LV Mk.4戰鬥系統

其餘不詳

乘員 編制人員325

航空人員203

登陸部隊1043(超載狀態能容納1600人)

艦載武裝

Typhoon 25mm遙控武器站*4(配備M-242 25mm機砲)

其餘不詳

艦載機 S-70或NH-90直昇機12~18架(至多24架),未來可望配備F-35B STOVL戰機
艦載小艇

LCM-8/LCM-1E登陸艇*4

搭載車輛數 主力戰車*24

全部輕/重型車輛約110輛

數量 二艘:
艦名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L 02 Canberra 2009/9/23 2011/2/17 2014/11/28
L 01 Adelaide 2011/2/18 2012/7/4 2015/12/4

(以上資料以西班牙SPS戰略武力投射艦為準)

(感謝網友rockitten網友提供資料)


 

起源

在由澳洲軍力領銜的東帝汶(East Timor)維和勤務中,澳洲深深感受到更新兩棲投射能力的迫切需求,而當時皇家澳洲海軍既有的綜合兩棲投射、海運能量對這類任務顯得力有未逮。在澳洲政府2000年 出版的「防衛2000:我們的防衛武力」(Defence 2000: Our Future Defence Force)國防白皮書中,皇家澳洲海軍提出了購買新型兩棲艦艇來替換現役兩艘卡尼貝拉級(Kanimbla class)兩棲直昇機運輸艦以及托布魯克號(HMS Tobruk L-50)運輸艦 的計畫。在2003年11月澳洲國防部公布的防衛能力審查(Defence Capability Review)中,正式宣布澳洲將購買兩艘至少20000噸級的多功能兩棲艦艇,能同時操作五至六架直昇機。隨後,澳洲就在2004年提出稱為2048號聯合計畫(Joint Project 2048,簡稱JP 2048)來構建這樣的艦艇,總共將斥資近30億澳幣。JP 2048計畫分為幾個部分,Phase 1是尋求一種能代替卡尼貝拉級的新艦,Phase 3則是購置配套的新登陸載具(早期曾打算與美國聯合發展LCU(R),後來在2011年9月購置9艘西班牙製LCM-1E登陸艇,見下文)。

在2006年1月20日,澳洲國防部宣布將這兩艘LHD分別命名為坎培拉號(Canberra)與阿德萊德號(Adelaide)。

JP 2048計畫簡述

JP 2048專案定義的兩棲突擊艦全長215~230m,滿載排水量約25000~27000ton,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甲板上要有六個可供NH-90或UH-60M等級的中型直昇機操作的起降點,直昇機庫則需容納至少12架NH-90直昇機 。其他方面,此型艦的艦尾塢穴必須收容四艘中型排水登陸艇,艦上需設有能直接駛進/駛出的車庫甲板, 艦上車輛甲板可攜帶包括23輛美製M-1A1主力戰車在內的150輛裝甲車輛。此競標案吸引了 若干歐美廠商前來角逐。

在2004年2月,澳洲對法國造艦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以及西班牙納凡提亞(Navantia)發出需求徵詢(Request For Information)。這項邀標不包括美國船廠,因為美國現有的胡蜂級(Wasp class)體型過大而且人力需求太高,皇家澳洲海軍無法負擔。法國Thale集團旗下專門負責對外銷售的阿馬里斯公司(Armaris)以法國造艦局(DCN)先前為法國設計的西北風級(Mistral class)參與競標(DCN與Thales在2005年12月合組法國造艦聯盟, 故Armaris為此聯盟中的專責對外單位),而西班牙納凡提亞(Navantia)造船 集團(前身為IZAR) 的提案則是IZAR為西班牙海軍新設計的戰略武力投射艦(Strategic Projection Ship,SPS)。在這項競標案中,法國與西班牙的廠商必須分別與澳洲本土國防廠商結成團隊參與競標;因此,澳洲兩家國防廠商Tenix(後來成為BAE Systems 澳洲分公司)與ADI參與了此案, Tenix集團與納凡提亞組成團隊,而ADI則與阿馬里斯合作。由於另有專文介紹西北風級與戰略武力投射艦,故在此不予贅述。 在2005年8月,澳洲正式宣佈法國與西班牙兩團隊進入競標決選。

在此案中,澳洲政府要求投標廠商的設計必須符合澳洲的環境、安全原則與技術需求,並要求廠商提出具體價碼以及降低報價、改善工程進度的創新措施,以及兩艘艦艇在整個壽命週期成本內的必要投資。澳洲政府希望由上述國外廠商授權澳洲本土造船廠建造這兩艘LHD,澳洲廠商參與的工作額度能達到合約總值的25%,不過前提是澳洲業界必須證明自己能在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下履行合約。

西北風級

由於澳大利亞海軍的需求與法國海軍對西北風級的要求有許多不同,因此西北風型必須經過諸多修改才符合角逐澳洲訂單的資格。首先,澳洲要求此種新兩棲突擊艦能搭載1000名部隊(在2005年中期,JP 2048專案辦公室向澳洲國會建議將新艦的兵員搭載能力定為700人,不過最後澳洲政府決定以1000人作為標準),而原版西北風級只能容納450名士兵;而西北風級所擁有的45天海上持續作戰能力 與11000海里級續航力,卻遠遠高於JP 2048的要求(僅二至三個星期)。此外,澳洲正規劃引進美製F-35B型STOVL聯合戰術打擊機,但西北風級的原始設計卻不具備操作STOVL戰機的能力,其飛行甲板無法承受F-35B戰機的重量以及高溫尾焰 ;雖然澳洲國防部並未將此項能力列為JP 2048的硬性規定,但這對於西北風級而言不輒是一項利空。

因此,法國最初 提出的方案是西北風級的放大版,這個設計稱為BIP-250,滿載排水量增至22000tonne(約2400ton)左右(比原始設計增加約2000tonne),艦體 加長以滿足澳洲更高的籌載需求,重新檢討住艙設計與適居性標準,削減健身房等娛樂區域的面積,指揮控制區域也將縮小,此外也 配合澳洲不那麼高的持續作戰需求,刪減不必要的淡水、食品、乾貨與冷凍貨物等物資儲存空間,盡可能騰出空間來容納多達1000名的搭乘部隊,相關的起居設施、廚房、餐廳、浴廁與污水處理系統也必須修改以應付激增的艦上人數。然而,由於法國本身西北風級的原始技術限制,阿馬里斯公司在2007年初宣布放棄西北風級的加長放大計畫,仍以原尺寸的西北風級設計(滿載排水量21500ton)來競標,而原始設計對 皇家澳洲海軍的需求 而言,堪稱是捉襟見肘。例如,原本西北風級的士兵住艙為四人一間,由於搭載部隊倍增但起居空間無法擴大,只好讓八個人擠一間住艙,使得擁擠度大幅增加(不過法國認為 皇家澳洲海軍要求的海上持續航行時間較低,因此這個缺憾是可接受的);而由於西北風級原始設計是配合法國海軍超級美洲豹(Super Puma)、NH-90等中型直昇機,而CH-47與CH-53等美製大型運輸直昇機就無法進入其艦內機庫,只能在甲板上短期停放一至二架,使其機種運用彈性大受影響。由於 西北風的空間與排水量無太多餘裕,加上艦體前半採用民間規格製造,難以增加配合操作STOVL戰機的設施(尤其是滑跳甲板),所以後來法國放棄了這方面的研改計畫。 再者,法國與美國在軍事技術輸出上向來保持距離,美國勢必不情願在法國設計的兩棲突擊艦上結合F-35B的操作能力,在整合過程中F-35B的相關技術規格難免必須交給法國廠商,而法國是西方國家中最可能將軍事技術擴散到美國敵對陣營(俄羅斯、中國等)的軍事出口國。

不僅航空器,西北風刑就連結合澳洲所需的登陸載具都可能出問題,因為澳洲現有的LCM-8登陸艇無法承載澳洲陸軍新購的美製M-1主力戰車,因此正 規劃新的登陸載具,但其寬度過高,很可能無法進入西北風級的艦尾塢穴。

競標澳洲版西北風級的內部主要操作空間的面積如下:維修/儲存艙室有1800平方公尺,塢穴約1000平方公尺,醫務區750平方公尺,指揮艙區則為850平方公尺。

戰略武力投射艦

 西班牙戰略武力投射艦(SPS)參與澳洲兩棲突擊艦案的 早期模型。此模型將原本的艦首

滑跳甲板省略,但實際參與競標的型號仍將保留這項配備以操作STOVL戰機。

反觀西班牙SPS由於噸位夠大(滿載27500ton),因此能輕易滿足 皇家澳洲海軍所有需求,例如艦上最多能容納1200名登陸部隊。運送兵員時,模組化的隔間可快速改裝;在較低密度模式之下,士兵住艙為四人一間,此時全艦約可搭載600名部隊,能在海上持續航行六個月;在高密度模式下,兵員以六人為一間,使全艦容納一千名以上的部隊,自持力則減為三個月 。SPS的9000海里級續航力雖然遜於西北風的11000海里級,但已經足以滿足皇家澳洲海軍的需要。此外,SPS的原始設計本來就能操作CH-45、CH-53等大型直昇機以及AV-8B、F-35B等STOVL戰鬥機,反觀西北風級的飛行甲板寬度雖與SPS相當(32m),但由於艦島比SPS寬使得可用甲板寬幅減少,加上飛行甲板強度不夠,對於STOVL戰機的運用將構成限制。 在澳洲海軍的評估中,SPS的航空操作能力不僅遠勝過西北風級,甚至還優於義大利的加富爾號輕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27100噸)。

由於SPS的艦體規模較大,而且其主機組合(一具LM-2500燃氣渦輪、兩具柴油機 配合兩個11MW級的囊莢電動推進器)所佔用的空間低於西北風級(四具柴油機配合兩個囊莢電動推進器),因此SPS也有更大的艦內可用空間 。

定案

最初澳洲打算在2004年6月底正式決定採用哪一種LHD,2005年展開首艦的建造工作,但由於當時阿馬里斯與納凡提亞的提案都還不成熟,無法提出詳細的設計資訊,尤其是建造與維持成本都還沒有具體的預估,使得澳洲當局無法做出選擇。因此澳洲當局隨即展開整個計畫的定義研究計畫,把正式定案的時間延遲 至少15個月。就性能而言,能滿足澳洲所有需求的SPS自然是遠比處處窘迫的西北風級更佔優勢;而西北風級主要優勢在於自動化程度較高,船員編制遠低於SPS,這對於人力一向吃緊的 皇家澳洲海軍而言十分具有意義。此外,西北風級早在2005年便進入法國海軍服役,而西班牙的SPS當時規劃在2007年年底才 會下水(實際上於2008年3月10日下水),故前者在成熟度方面較為吃香。整體而言,技術上佔有絕對優勢的SPS幾乎可說是穩操勝券。

建造過程

在2007年6月20日,澳洲政府正式宣佈由納凡提亞/Tenix的SPS獲得勝利,澳洲另一項重大的海軍建軍案──AWD防空驅逐艦也在同一天選擇同由納凡提亞的F-100神盾巡防艦,所以西班牙一舉囊括澳洲這兩大造艦案,大獲全勝。 澳洲在2007年完成細部設計並正式簽約建造,首艦預計在2014年交艦,二號艦則在2015年交付皇家澳洲海軍,合約總值約30億澳幣。每艘坎陪拉級 總共分為104個船段模組,艦體主體由納凡提亞Ferrol船廠建造,而BAE System澳洲分公司(原Tenix)位於維多利亞省墨爾本市的威廉斯頓船廠(Williamstown shipyard)也將參與承造工作,部分系統於南澳大利亞完成;艦體在西班牙Ferrol廠建造完成後,便運送到澳洲墨爾本的BAE威廉斯頓船廠進行總裝,包括安裝上由澳洲建造的艦島結構。 為了順利完成LHD以及同時期的AWD防空驅逐艦的建造工作,維多利亞省政府斥資協助擴充威廉斯頓的造船廠設施,並協助船廠進行相關人員訓練與產能建立。 在這項造艦案中,澳洲國防工業參與的工作量約佔合約總值的25%。 由於澳洲等到西班牙自用的戰略武力投射艦胡安.卡洛斯一世號(Juan Carlos I,L61)進行海試、所有需要改進處都確定之後,才套用更新的規格開始建造坎培拉級,因此建造費用並未超支。

在2008年9月,首艦坎培拉號在西班牙納凡提亞Ferrol船廠切割第一塊鋼板開工建造,2009年9月23日展開龍骨安放作業 ,2011年2月17日下水,2012年8月20日由藍色瑪林號(Blue Marlin)半潛舉升船裝載從西班牙啟航,繞經非洲南端好望角,在10月17日運抵澳洲 位於墨爾本的威廉斯頓船廠,原訂2014年交艦(但可能會延後到2015年),2014年3月初開始試航。二號艦阿德萊德號則在隨後的2010年2月切割第一塊鋼板,2011年2月18日於Ferrol船廠舉行安放龍骨儀式 ,2012年7月4日下水,2013年2月15日舉行命名儀式,2013年12月19日由藍色瑪林號半潛舉升船裝載從西班牙啟航前往澳洲,2014年2月抵達 ,當時預定2015年交艦。在2011年7月,澳洲宣布阿德萊德號的交艦時間延後到2016年。 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坎培拉號是一號艦,但二號艦阿德萊德號會使用L 01的舷號,以紀念先前使用這個艦名、2008年除役的阿德萊德號飛彈巡防艦(HMAS Adelaide FFG 01),因此坎陪拉號就使用L 02的舷號。

 

規格與裝備

坎陪拉級設計時編制358名船員(包含293名海軍人員、62名陸軍人員、4名負責管制周邊空域的空軍人員),實際編制325名,航空人員203名, 並提供1403個床位給登陸部隊 (超載狀態下能容納1600名部隊)。由於澳洲三軍都有人員常駐艦上,所以坎培拉級被定義為澳洲三軍共用設施,因此艦上並未設置皇家澳洲海軍軍艦的紅袋鼠紋章,而是代表三軍聯合的紋章。 艦上艦尾塢穴在四級海象以內,仍能進行汎水與登陸艇收放操作。 為了有效遂行兩棲登陸作戰,坎陪拉級配備完善的指管通情設備,包括指揮兩棲戰役的聯合作戰指揮設施。

 坎陪拉級飛行甲板長202.3m,寬32m,離水線高27.5m,面積4750平方公尺,飛行甲板左側有六個直昇機起降點,艦島後方有兩個直昇機整備區,因此起降甲板最多可讓8架直昇機同時操作,下甲板機庫面積達990平方公尺;艦尾塢艙登陸艇 長69.3m,寬16.8m,停放區面積為1165平方公尺,能容納四艘長24公尺的登陸載具;停放重型戰甲車輛(M-1A1戰車、自走炮、M-113裝甲運兵車等)的車庫 甲板位於主甲板下方第四層,設於艦尾塢艙前方(位於同一層),面積為1410平方公尺 ,最大籌載重量1524噸,用來載貨時可停放196個標準貨櫃;停放輕型輪車的車庫面積則有1880平方公尺,輕、重車輛甲板可搭載包括M-1A1戰車在內的110輛裝甲車輛,輕型車輛甲板必要時可用來停放10架額外的直昇機。艦內不同層車輛甲板由位於左側的坡道連通,輕型車輛能直接使用垂直的車輛升降機轉送。此外,還有容積達616立方公尺的彈藥庫供登陸部隊使用。艦內的起居空間也甚為寬敞完善,在容納所有船員、航空組員與1160名登陸部隊後,還規劃有18個康樂室、2個圖書館以及2個健身房(每種休閒用艙分成兩個,是因為區分為官/兵用)。艦上的醫療設施相當於地區性醫院,總共有56張床位,並包含兩間手術室、X光室、牙醫室等。艦上發電量相當於供應一個人口16萬的城市,每天製造150噸淡水。

裝備方面,坎陪拉級配備瑞典SAAB的9LV Mk.4戰鬥系統與海長頸鹿(Sea Giraffe)敏捷多波束(Agile Multi-Beam,AMB)多功能雷達,由SAAB澳洲分公司負責戰鬥系統的整合工作,而澳洲自製的CEA系列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也可能 被採用;此外,艦上的通信系統由美國L3公司負責,結合Link 11/16等資料鏈,敵我識別系統(IFF)具有模式5與模式S。海長頸鹿AMB雷達能同時對海面與空中進行監視,能同時追蹤來自於不同方位、高度的目標(包含掠海反艦飛彈),探測距離約180km,最大監視高度約20000m,最大波束仰角70度,其設計特別強調對小型快速移動目標的探測。在2008年底,澳洲政府正式決定選擇法國Sagem公司的新世代吸血鬼(Vampir NG)前視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IRST)來裝備新購的 荷伯特級飛彈驅逐艦與坎陪拉級兩棲突擊艦。Vampir NG是吸血鬼系列的最新產品,採用第三代熱成像技術,具備即時解算目標方位、距離的功能,並擁有 自動穩定基座,最大搜索距離可達20km,具備全天候操作能力。Vampir NG主要功能包括海面或沿岸環境監視、近距離移動目標(如不明船舶快艇)乃至協助 艦載直昇機起降作業等,是進行海面監視、查緝非法與反恐、近距離交戰等工作的利器 。武裝方面,皇家澳洲海軍在艦上裝備四座Typhoon遙控武器站,使用美製M-242蝮蛇(Bushmaster)25mm鏈砲,不過艦上應該不打算裝備其他近迫武器系統或防空飛彈, 將防空任務完全交給艦隊中的荷伯特級神盾驅逐艦。在2016年左右,皇家澳洲海軍曾進行研究,強化澳洲現役主要艦艇(含堪陪拉級LHD)的主要防空能力,例如加裝ESSM發展型海麻雀防空飛彈等。

坎陪拉號的作戰中心(Operation Room)

坎陪拉號的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畫面中是SAAB 9LV Mk.4戰鬥管理系統的各種顯控台。

坎陪拉號的直昇機管制室

坎陪拉號主桅杆頂部的Sea Giraffe ABM三維多波束雷達。攝於2019年5月15日新加坡樟宜軍港。

坎陪拉號二號桅杆,設置旋轉敵我識別天線以及兩個大型衛星通信天線。

攝於2019年5月15日新加坡樟宜軍港。

坎陪拉號艦體後部兩側的Typhoon 25mm遙控武器站。

攝於2019年5月15日新加坡樟宜軍港。

艦載機方面,坎培拉級下甲板機庫能容納8架NH-90或S-70C等級的中型直昇機,必要時艦上的輕型車輛甲板還可在容納10架,海象五級以內都能進行完整的直昇機起降操作 ,最多能在一次直昇機突擊行動裡載運220名部隊至戰區;由於機庫內空間有限,一部份維修空間(例如需要將旋翼展開的維修工作)需在飛行甲板上進行。服役後,坎培拉級通常只常駐一架MRH-90直昇機作為交通聯絡以及垂直補給。最初JP 2048並未將操作STOVL戰機列為必要需求,因此當時IZAR廠參與投標的方案省去滑跳甲板;然而實際上, 皇家澳洲海軍仍在盡力爭取採購F-35B配備於坎培拉級上 。在2008年3月,有報導指出提出購買F-35B的請求(一同提出的還包括第四艘荷伯特級神盾驅逐艦與戰斧巡航飛彈),然而並未獲得澳洲政府批准。澳洲空軍擔心海軍購買F-35B會排擠空軍的預算規模與任務範圍,始終採取反對意見,然而 皇家澳洲海軍仍以「節省不必要的設計修改費用」以及「必要時供盟邦STOVL機種進行 轉場訓練」等名目,保留了SPS原始設計中的13度滑跳甲板 。坎陪拉級的機庫與起降甲板設計都與原版SPS相同,其機庫空間、甲板強度與升降機完全可配合操作F-35B,坎陪拉級甚至還刻意保留配合操作F-35B的GILS(glide slope kit)導航天線。依照坎陪拉級現有設計,如果要操作F-35B,只需再進行幅度不大的改裝(包括起降甲板塗上耐熱塗裝來承受F-35B發動機噴流、在主桅杆上加裝配合F-35B降落操作的燈號指示系統並配合移動一些天線)即可。而操作6至8架F-35B所需的人員在120人以內,坎陪拉級要容納也完全不是問題。 據估計,改裝坎培拉級使之能操作F-35B,每艘約需3億澳元(約2億美元)。不過實際上,以坎陪拉級的航空物資攜帶量,即便操作若干架F-35B,能持續維持多大的戰力仍頗有疑問,因為F-35B的燃油消耗量頗大(F-35B體積比F-15戰鬥機還大)。

坎陪拉號甲板上的直昇機群,包括澳洲陸軍虎式ARH攻擊直昇機、NH-90直昇機(畫面右上角)

以及S-70反潛直昇機(後方,正在降落)。

皇家澳洲海軍希望能在澳洲空軍訂購100架F-35時,能包含一些可在艦上操作的F-35B(例如購買72架F-35A與28架F-35B);皇家澳洲海軍表示,雖然F-35B的籌載量與航程都不如F-35A,但卻能隨艦在世界任何海域值勤,這是陸基戰機所辦不到的。如果未來 皇家澳洲海軍能順利購入F-35B並裝備於坎培拉級之上,將使皇家澳洲海軍從1984年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航空母艦除役以後,再度擁有操作固定翼艦載機隊的能力。在2014年4月30日,澳洲總理托尼·亞培(Tony Abbott)正式宣佈澳洲將購買72架F-35A,總成本為124億澳元(或約116億美元),前14架預定於2018年交付並於2020年時投入戰備 ;而其餘28架未來進一步購買的F-35是A型或B型則仍在研究;皇家澳洲空軍高層基於本位主義,普遍不希望皇家澳洲海軍重建固定翼機作戰能力。 如果把原訂購買的24架F-35A的額度改為購買F-35B,成本會增加2億美元,包含兩艘坎培拉級約6億美元,總共約需增加投資8億美元;但如果購入F-35B仍歸澳洲空軍操作,意味這8億美元升級成本必須空軍支付,皇家澳洲空軍可能沒有經費與意願支應(2014年4月澳洲空軍增購兩架C-17運輸機就耗費7億美元)。

如同前述,皇家澳洲海軍也配合坎培拉級購置新的登陸載具,稱為兩棲部署與維持(Amphibious Deployment and Sustainment,ADAS),取代澳洲現有的LCM-8機械登陸艇。在2011年9月27日,澳洲正式確定JP 2048選擇西班牙納凡提亞的LCM-1E機械登陸艇,採購數量為12艘 ,每艘坎培拉級各配置六艘,其中四艘部署在艦上,另外兩艘留在母港供輪調人員的整訓以及裝載測試。LCM-1E具備載運澳洲陸軍M-1A1戰車的能力──這是澳洲原本LCM-8所不具備的。 在2012年10月25日,澳洲採購的首艘LCM-1E在納凡提亞廠舉行切割鋼板開工儀式。 首批四艘LCM-1E在2014年3月10日由納凡提亞公司交付澳洲海軍,並於4月中旬運抵澳洲墨爾本。

 

經歷

在2014年3月,坎陪拉號進行第一次交付前的「成軍巡航」(shakedown cruise),從墨爾本到雪梨。依照6月的消息,這次航行期間坎陪拉號因操作失誤而導致受損;首先是在去程路上,當時負責操作航行的提克航運公司('Teekay Shipping Corporation)的人員在巡航速度下讓兩個莢式推進器以獨立模式運作,然而獨立運作只能在8節以下的航速使用,8節以上就必須使用串聯(tandem)模式;由於以獨立模式進行高功率輸出,產生了過大的空蝕現象,導致推進器嚴重震動,操作人員發現後改回正確的操作模式,震動就消除了;這個操作錯誤造成了輕微的損壞,囊莢推進器上方轉軸附近的局部船體因為過大的震動而掉漆。而在從雪梨返回墨爾本的路上,坎陪拉號的人員再次發生操作失誤,從緊急電力切換回主電源時忘記將緊急電源切掉,導致斷路器負載過大而融毀,這使得坎陪拉號失去操舵能力並在海上停航四小時。 除此之外,根據澳洲國防部的報告,坎陪拉號在這趟成軍巡航出現的故障還包括推進器軸封洩漏、起錨機和電啟動箱出現問題等等。 在2014年11月28日,坎陪拉號在雪梨舉行成軍典禮,而二號艦阿德萊德號則在2015年12月4日成軍。

坎培拉號進駐母港雪梨花園島(Gardan Island)海軍基地之後,由於其艦身比附近的高級住宅還高,因此之後立刻收到附近富豪住戶們大量投訴,要求改變泊位;這些抗議包括坎培拉號艦體完全擋住住宅視野的海景、機械噪音太大,而且坎培拉號的排氣囗剛好對著那些高級住宅,將廢氣吹近豪宅裡。澳洲海軍表示會儘可能將船停遠些,但由於坎培拉級吃水深,花園島基地內適合的船席不多,何況總共有兩艘要進駐。

在2017年4月下旬,消息傳出澳洲海軍兩艘坎陪拉級的推進系統都發生問題,已經停航一個月。依照媒體報導,坎陪拉號早先在昆士蘭外海進行海上操作測試時發現問題,檢查時發現推進系統的維護以及油品使用並沒有依照規定進行,隨後澳洲海軍也確認阿德萊德號存在相同問題。澳洲海軍副司令在3月28日透露,坎陪拉號在3月初進行直昇機操作測試期間發現推進系統問題,並回到雪梨花園島基地進行整修;隨後阿德萊德號也確認發生問題。依照媒體報導,西班牙納凡提亞原廠人員從西班牙前來協助尋找問題,而納凡提亞擔心艦上的發動機是由西門子(Siemens)的工程人員安裝,而他們在BAE System澳洲分公司進行維護之前就安裝了發動機。澳洲國防部在4月25日回應了關於坎陪拉級推進系統故障停航的事情,表示已經聯繫納凡提亞、BAE System與西門子等相關廠商進行調查,此時還在確認根本的原因,並制訂最適當的後勤維修策略。

隨後在2017年5月中旬,消息傳出澳洲海軍與承包商仍在試圖找出坎陪拉級的囊莢推進器發生問題的原因,不排除是原始設計瑕疵。在檢查阿德萊德號的囊莢推進器時,發現潤滑油路中出現金屬碎屑,而坎陪拉號在先前的檢查中發現發動機軸封滲漏,這導致多種不同油種滲入發動機各區域中。在2017年5月19日,阿德萊德號進入花園島海軍基地的乾塢,準備拆下可轉式囊莢電動推進器進行進一步檢查,也意味該艦無法參與接下來在6月與美國聯合進行的Talisman Sabre 演習。

2022年阿德萊德號支援東加救災發生故障

在2022年1月14日,東加王國(Tonga)附近海底大規模火山爆發,遭到地震與海嘯重創。包括澳洲等各國立刻派遣海軍船艦前往進行人道救援。澳洲海軍派遣阿德萊德號(HMAS Adelaide L01)載運人道救援物資前往,該艦在1月23日抵達東加。1月31日澳洲國防部宣佈,阿德萊德號抵達東加當天就卸下88噸救援物資在Vanu Wharf,隨後該艦等待東加政府是否有進一步需求。然而在1月30日,澳洲廣播公司(ABC)披露,阿德萊德號抵達東加之後,隨即發生全船動力失效(包含備用動力)而困在港裡。由於喪失所有電力,艦上人員只能露天睡在甲板上(此時東加氣候炎熱,船艦空調無法運作)。ABC報導稱,此時澳洲海事技術部門(Marine Technical Department)已經花費數天處理機械故障,阿德萊德號艦長表示此時對外通信仍有困難,但船艦與人員都安全。依照2021年1月31日澳洲國防部的聲明,表示阿德萊德號的電力故障不影響人道救援任務,沒有影響艦上食物供應,空調在艦上大部分區域都正常工作,衛浴設施與冷藏系統都正常,而且船艦并不是被拖帶著抵达東加。不過,澳洲國防部的聲明並沒有說明先前阿德萊德號的全電力失效持續了多久。澳洲國防部也表示,已有民間承包商人員來處理並評估問題。隨後有消息披露,堪培拉級船塢運輸艦長期都面臨機電故障的困擾。

在2月2日,ABC後續報導稱,艦上的海軍工程人員頂著機艙內攝氏50度的高溫,每天工作12至14小時進行修復,部分人員面臨熱衰竭。ABC獲得的一封email透露,阿德萊德號艦長形容艦上的情況「很不舒服」(uncomfortable),船艦並沒有修好,不能移動,更多東西需要維修;這與前一天澳洲國防部聲明強調表示艦上依靠常規動力運轉,主要機能如製冷、衛生設施正常等說法似乎相悖。另外,在阿德萊德號抵達東加之前,艦上就有人確診COVID19;前一週澳洲國防部長Peter Dutton證實有23人確診(約在該艦剛抵達東加時),確診者都被妥善隔離;但ABC獲得的消息指出,此時艦上已有70人確診。ABC報導也表示,據信皇家澳洲空軍的運輸機已經派遣運輸機飛抵東加,機上載著「從澳大利亞與西澳大利亞四處張羅的零件」,協助修復阿德萊德號的故障。獨立參議員、前澳洲海軍潛艦人員Rex Patrick表示,他對阿德萊德號的情況感到憂心,因為該艦動力完全喪失且包含備用動力,意味船艦同時間發生多個故障,這是不可接受的。

從2月2日到14日,澳洲國防部都不願回答阿德萊德號的狀態以及位置,以及準備前來替換任務的姊妹艦堪陪拉號是否執行必要的預防性檢查。 在2月15日,澳洲國防部新聞網站透露,阿德萊德號在東加水域由補給號( HMAS Supply A195)補給艦進行補給。在2月17日,澳洲海軍司令Mike Noonan中將在一個聽證會上承認,阿德萊德號在1月29日遇到柴油發電機故障,當時曾面臨電力完全失效,發生故障的原因此時仍在調查;另外,備用柴油發電機在數小時後啟動。在次日(1月30日),阿德萊德號第二次發生電力失效,這次是燃氣渦輪主機失效;這一次,緊急用柴油發電機在2分鐘內啟動,當天稍後該艦恢復電力供應。在1月31日,阿德萊德號全面恢復正常運作。Mike Noonan中將推測,阿德萊德號的裝備在複雜環境下運作,包括熱帶地區的高溫,發動機進氣包含火山爆發而噴入的火山灰,這些可能導致艦上某些系統工作溫度上升,進而造成動力失效,不過實際情況仍待調查。 此外,澳洲海軍能力採辦與維護團(Capability Acquisition and Sustainment Group (CASG))海事系統(Maritime Systems)部門主管Wendy Malcolm少將也透露,阿德萊德號動力失效時,艦上人員啟動第二部柴油發電機,但隨即因為溫度過高而停擺;事後發現問題原因是有瑕疵的感測器以為發電機超轉而發出警報,將柴油機關閉。Wendy Malcolm少將透露,艦上人員自行恢復了供電,而承包商人員隨後也抵達東加登艦,並從艦上整合平台管理系統(IPS)獲得更多信息來診斷故障原因。

在2022年3月1日,堪陪拉號抵達東加,接替了阿德萊德號;阿德萊德號在3月11日返抵雪梨。

在2022年5月20日,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根據阿德萊德號上匿名人員稱,阿德萊德號在3月返回澳洲之後又發生機械故障,目前只能以12節航速航行。對此,澳洲國防部拒絕評論,只表示目前阿德萊德號有能力安全地執行排定的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