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核子動力攻擊潛艦計畫(未成)

美國海軍1950年代建造的飛魚級(Skipjack class)核子動力攻擊潛艦,是全世界第一種採用淚滴型船殼的核能潛艦。

1959年,加拿大海軍提出取得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可行性報告,目標就是爭取引進美製飛魚級;不過由於成本因素,

最後加拿大內閣批准的是從英國引進妖王級(Oberon calss)柴電攻擊潛艦,成為為奧吉瓦級(Ojibwa class)。

法國紅寶石級(Rubis class)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加拿大1987年國防白皮書中提出,打算建造10至12艘核能攻擊潛艦,

法國紅寶石級就是考慮的對象之一。紅寶石級雖然靜音能力、航速等性能較差,但法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原則上輸出加拿大並無問題。

英國皇家海軍特拉法加級(Trafalgar calss)核能攻擊潛艦。1980年代後期加拿大考慮核子動力攻擊潛艦,

英國特拉法加級是兩個選項之一。然而,英國核能潛艦的推進系統技術來自於美國,而當時美國拒絕

由英國將核能潛艦技術輸出到第三國。

──by captain Picard

 


 


1950年代末期的嘗試

1954年9月底,全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潛艦──美國海軍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N-571)成軍之後,加拿大也開始關注這種擁有嶄新能力的武器。

在1957年,加拿大武裝部隊開始尋求建造新潛艦,取代當時用於訓練任務的第六潛艦隊(6th Submarine Division)。在1958年3月,在加拿大海軍參謀長哈利.迪沃夫中將(Vice Admiral Harry DeWolf)領導下,皇家加拿大海軍開始評估取得核子動力潛艦的可能性,隨後就建立了核子潛艦研究團隊(Nuclear Submarine Survey Team,NSST)。在1959年,NSST向參謀本部提交核子動力潛艦可行性的最終報告,報告提議向美國爭取飛魚級(Skipjack class)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目標數量是五艘。稍早在1958年,英國與美國達成英美共同防禦協議( US–UK Mutual Defence Agreement),共享核子武器以及核子推進系統技術,並且將英國的核子武力納入美、英共同指揮體系裡;在此一協議下,美國輸出飛魚級潛艦核子動力推進系統的技術(包括當時最新的S5W壓水反應器)給英國,成為英國第一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技術基礎;英國首艘核子動力潛艦無畏號(HMS Dreadnought S-101)在1959年安放龍骨,1963年4月服役。

接著,繼任哈利.迪沃夫的加拿大海軍參謀長的霍巴特.萊尼爾中將(Vice Admiral Herbert Rayner)把NSST取得核子動力潛艦的提案提交給加拿大內閣,這個報告提到的數量是12艘。然而,由於核子動力潛艦成本不斐,加拿大海軍也提出購買柴電攻擊潛艦的提案,在1959年11月送交加拿大參謀部;這兩個提案隨後都送交加拿大政府內閣。在1960年1月,加拿大政府原則批准購買新潛艦的提案,但要選擇購買核子或柴電潛艦的決定,則推遲到1960年3月。到了1960年8月,加拿大政府正式決定購買柴電潛艦,當時考慮美國海軍最新設計、擁有淚滴型船殼的白魚級( Barbel lass )柴電攻擊潛艦以及構型較為傳統的英國妖王級(Oberon class),最後加拿大選擇了英國妖王級,引進三艘,稱為奧吉瓦級(Ojibwa class),1965到1968年服役。

1980年代:核子動力潛艦選項研究(NSOS)

在1980年代初,加拿大海上武力指揮部(Canadian Forces Maritime Command,原皇家加拿大海軍) 規劃替換日漸老舊的奧吉瓦級潛艦,稱為加拿大潛艦採購計畫(Canadian Submarine Acquisition Program,CASAP),當時打算建造4至12艘潛艦,具備在北極冰洋下作業的能力。在1985年,CASAP項目被提交給加拿大國防部長(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ce)艾瑞克.尼爾森(Erik Nielsen),當時的提案只有柴電攻擊潛艦;然而,艾瑞克.尼爾森部長隨即要求加拿大海上武力指揮部提供更多關於核子動力潛艦的資訊。根據艾瑞克.尼爾森的命令,加拿大海上武力指揮部展開了核子動力潛艦選項研究(Nuclear Submarine Option Study,NSOS),研究結果反映在1987年加拿大國防白皮書中。在NSOS的研究報告中,核子動力潛艦的可能來源是英國與法國,並且技術轉移在加拿大建造,總預算粗估50億加幣。

在1987年6月6日,加拿大國防部將該年度國防白皮書送交加拿大下議院。白皮書提到,由於核子動力潛艦優越的速度、潛航時間以及在北極冰洋的操作能力,是加拿大引進潛艦的首選。依照白皮書,加拿大希望獲得10至12艘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分別部署在北太平洋、北冰洋、北大西洋三個方面(各3到4艘),在這三個海域進行常態巡邏部署;如此,能強化加拿大在北極水域的制海能力,並能為北約組織作戰部提供更強的軍事能力。當時,預估首艘加拿大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可在1996年服役。

加拿大意圖在北極冰洋執行常態巡邏,是因為1980年代開發北極航線逐漸成為現實(北極航線是溝通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的捷徑);在1985年,美國海岸防衛隊破冰船北極海號(USCGC Polar Sea,WAGB-11)首度通過北極冰洋,包含通過加拿大鄰近水域。而蘇聯有漫長的海岸線瀕臨北極冰洋,自然會花許多力氣經營北極冰洋水上、水下交通。由於北極海周邊國家陸續注意到開發北極的重要性,競爭北極冰洋制海權,對於加拿大國家利益以及安全,自然十分重要。

隨後,加拿大海上武力指揮部合併CASAP以及NSOS項目的團隊,對於選擇潛艦進行更具體的研究。該團隊提出潛艦選項的需求概述(Statement of Requirement,SOR),其中提到新潛艦必須安全可靠,具備現代化作戰能力,並且能在北極冰洋以下作業,能突破至多3公尺厚(9.8英尺)的冰層。SOR要求的其他重點包括低噪音與低信號輻射、最先進被動聲納技術與指揮/管制/通信系統,並要求潛艦具備六門533mm魚雷發射器,能發射美製MK-48魚雷;而水下流體表現(如最大航速)、沿岸操作能力、反艦能力等則優先度較低。

命名方面,加拿大官方從未正式給予這些規劃中的核能潛艦命名與舷號;依照內部資料記載,加拿大海上武力指揮部命名委員會(Ships' Names Committee)曾提議,以加拿大的省分(或者領土地名)來命名這些核子動力潛艦,而命名委員會內部也曾私下稱加拿大核子動力潛艦稱為加拿大級(Canada class);此外,有時加拿大海上武力內部也稱之為「省級」(Province class)。

選項評估

到1988年,加拿大海上武力指揮部確定了兩種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的可能選項,分別是法國紅寶石級(Rubis class)以及英國特拉法加級(Trafalgar class)核子動力攻擊潛艦;然而,這兩個選項都沒有完全滿足SOR。法國紅寶石級的水下噪音較大,速度太慢,冰下操作能力較差,艦上雖有六個魚雷發射管但是長度比較短,並不相容美製MK-48魚雷。英國特拉法加級的靜音、聲納、航速機動以及北極冰下操作等能力都比紅寶石級優秀得多,但是指配備五門魚雷管;更重要的是,英國核子潛艦的推進系統技術來自於美國,需要美國許可能才能轉移給其他國家,因此可獲得性是個大問題。

當時,法國向加拿大表示,可以依照加拿大的需求更改紅寶石級潛艦的設計,包括強化潛艦破冰能力等;此外,法國也願意發展相容於美製MK-48魚雷的魚雷管。法國擁有核子動力潛艦的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只要法國政府本身有意願,原則上輸出給加拿大並無問題。同時,法國在1980年代也在研究改進紅寶石級的靜音能力以及聲納系統,這些成果反映在後來最後兩艘紅寶石級上,從紫水晶號(FNS Amethyste S-605)開始。然而,法國要求前四至五艘潛艦必須在法國本土建造,而不是全部轉移技術在加拿大建造。

而英國方面對加拿大潛艦項目根本沒有認真看待,例如針對加拿大的需求修改設計等;顯然,英國方面一開始就不看好美國會同意將英美之間核子動力潛艦合作的相關技術輸出給第三國。

在1987年秋季,英國與法國分別派遣各自的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前往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 Nova Scotia)供加拿大評估,英國派遣的是特拉法加級的托貝號(HMS Torbay S90),法國則派出紅寶石級的藍寶石號(Saphir S602)。隨著項目進展,加拿大國防部希望參與競標的各公司組成聯盟,以討好加拿大政客。

反對勢力

當時,加拿大政界對於取得核子動力潛艦並不熱衷,原因包括核子動力潛艦昂貴的購置以及壽命週期維護成本,以及維持核能系統的政治敏感性。

在1985年之前,加拿大總理查爾斯.克拉克 (Joe Clark)以及麥可.威爾森( Michael Wilson)都先後表達反對加拿大取得核子動力潛艦的立場。其中,查爾斯.克拉克認為這會影響北約跟華沙公約的戰略平衡,刺激蘇聯陣營對加拿大升高對抗;而麥可.威爾森的顧慮主要是高昂的成本。加拿大內閣財政委員會(The Treasury Board)也批評,加拿大國防部對核子動力潛艦的成本估算並不精確,尤其是用來維持核子動力潛艦所需的各種基礎設施成本,都沒有精確計算在內;而當時加拿大在野政黨則把矛頭指向成本,認為高達80億加幣的總成本會增加聯邦政府的赤字與負債。

而隔年(1986年)的蘇聯車諾比爾(Chernobyl)核電廠事故,更讓加拿大公眾對於核能的信心跌落谷底。1986年4月26日蘇聯加盟國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爾核電廠因為粗劣的安全設計以及人員操作疏失而導致爐心破裂,反應爐噴出的放射線物質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造成嚴重核子污染,超過33萬6000名居民被迫撤離家園,往後二十年估計許多人(不同統計數字有9萬至20萬不等)因為放射線物質引發癌症致死,並造成龐大的經濟損失。雖然當時西方的反應器設計比蘇聯完善安全得多,而且30年來西方國家操作核子動力潛艦從未發生關於核子反應器的重大意外,但當時加拿大公眾對於核能已無好感。

除了加拿大內部對於核子潛艦的反感之外,當時美國也不願意輸出技術給加拿大來建立核子潛艦部隊;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海軍擔心加拿大擁有核子潛艦之後,會對美國自身核子動力潛艦在西北方面(北太平洋、北極海等)造成衝突,例如敵我識別困擾。因此,美國引用1958年英美共同防禦協議的內容,拒絕任何第三國從英國取得擁有美國技術的核子潛艦技術;同時,美國也援引1959年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協議內容,稱美國有權阻止加拿大從雙方以外的第三國取得潛艦用核子反應器。在先前,支持核子潛艦的加拿大國防部長佩林.貝蒂(Perrin Beatty)曾接觸美國,希望能化解這些條約的限制,引進美國核能潛艦技術;雙方的初期協商一度順利,但隨後佩林.貝蒂就得到來自美國國防部以及美國海軍潛艦部隊的傳話,加拿大核能潛艦項目既不必要、也不受歡迎(unnecessary and unwelcome)。

取消

在1988年11月加拿大國會大選之後,保守黨成為執政黨;當時加拿大主流輿論已經轉向反對獲得核子潛艦,而新上任的保守黨總理布萊恩.穆爾羅尼(Brian Mulroney)考量到財政壓力,把潛艦項目的優先性降低。此外,核能潛艦的支持者──國防部長佩林.貝蒂在1989年也被調職到國民健康福利部(Minister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國防部長由比爾.麥克耐特(Bill McKnight)繼任。由於內外部反對,加上加拿大聯邦政府赤字壓力升高,加上1980年代末期美蘇冷戰緩和,軍備建設的優先性降低,因此隔年1989年4月公佈的加拿大聯邦預算中,包括核子潛艦項目、第三批哈利法克斯級(Halifax class)巡防艦都遭到取消。由於後續潛艦項目擱置,使得奧吉瓦級潛艦替換計畫也跟著延後。在1995年,加拿大正式決定從英國引近四艘提前除役封存的Type 2400支持者級(Upholder class)柴電攻擊潛艦,取代奧吉瓦級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