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一艘浮航中的汐朝級潛艦。
屬於後期型汐潮級的濱潮號(TSS-3604 ex-SS-578 ) ,服役末期轉任訓練艦。
屬於汐潮級後期型的秋潮號(SS-579)下水時的畫面。
(上與下)秋潮號(SS-579)除役後,被放置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作為展示艦。
此為完成保存工程後、在2006年9月24日至26日由起重船運往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的畫面。
(上與下四張)汐潮級的 秋潮號(SS-579)除役後,在2006年被放置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攝於2018年4月5日
秋潮號的前部。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的艦體前部特寫。可以看到側面六個533mm魚雷管。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的帆罩,兩個潛望鏡都處於伸出狀態。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上與下)秋潮號的艦尾特寫,可以清楚觀察十字型尾舵、單軸五葉片螺旋槳等。下垂直舵後方的支架是
拖曳陣列聲納施放口。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由下方看秋潮號的前部,可以看到前部六個魚雷發射管以及下方的流水開口。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控制室,左側是各種水櫃、筏門的操縱台,前方有兩個操舵席,右側是潛望鏡。
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上與下)秋潮號控制室兩部潛望鏡,後方是體積較小的攻擊潛望鏡(一號),前方是鏡頭較大、功能較完善的搜索潛望鏡
(二號)。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上與下)秋潮號控制室前部兩個操舵席,分別負責操作水平與垂直方向的舵面。
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控制室內一景,可以看到許多筏門開關。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控制室內一景,此區域是雷達顯控台等。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控制室內一景,左側是導航/海圖作業區域,右側可以看到雷達顯控台。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控制室內一景,此為電子支援裝置(ESM)的顯控台。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上與下)秋潮號的魚雷儲存架以及上面儲放的魚雷。此照片攝於秋潮號的控制室;秋潮號改裝為展品時,
控制室地板被切開一部份並改用透明玻璃,使遊客能夠觀察下方魚雷室的情況。
(上與下)秋潮號的軍官官廳。攝於2018年4月5日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秋潮號的士官臥鋪。
──by captain Picard
艦名/使用國 | 汐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ゆうしお 型/Yushio class) | ||||||
承造國/承造廠 | 日本/ SS-573、575、577、579、581:三菱重工神戶廠 SS-574、576、578、580、582:川崎重工神戶廠 | ||||||
尺寸(公尺) | 長76 寬9.9 浮航吃水7.4 | ||||||
排水量(ton) |
基準2200(SS-573~577)/2250(SS-578~582)
潛航29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Kawasaki MAN V8V24 / 30MATL柴油機*2/3447 SG-4主發電機*2 富士SM-4推進電動機*1/水下7200 單軸五葉片螺旋槳 | ||||||
航速(節) | 水面12
水下20 | ||||||
續航力(海浬) |
─ | ||||||
最大潛深 | 300 | ||||||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 ZPS-6平面搜索雷達*1
ZLR-3電子支援系統 | ||||||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 ZQQ-3(SS-573~577)/ZQQ-4(SS-578~582)艦首聲納系統(包含艦首主動聲納、艦首被動陣列聲納、AN/SQS-36J高頻聲納)
BQR-15拖曳陣列聲納(1987年起陸續加裝) | ||||||
作戰系統 |
ZYQ-1潛水艦指揮管制系統(SS-573〜580) ZYQ-2潛水艦指揮管制系統(SS-581、582) | ||||||
乘員 | 75 | ||||||
艦載武裝 | HU-603b 533mm魚雷發射器*6(管內裝填六枚,艦內可攜帶14枚,使用美製MK-37或日本80/89式魚雷、魚叉反艦飛彈) | ||||||
數量 |
共十艘 | ||||||
早期型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ATSS-8006 ex SS-573 汐潮 (ゆうしお/ Yushio) |
昭和50(1975) | 1976/12/21 | 1979/3/29 | 1980/2/26 | 1999/3/11 | 1996/8/1轉為特務/訓練艦,編號改為ATSS-8006 | |
ATSS-8007 ex SS-574 望潮 (もちしお/Mochishio) |
昭和52(1977) | 1978/5/9 | 1980/3/12 | 1981/3/5 | 2000/3/10 | 1997/8/1轉為特務/訓練艦,編號改為ATSS-8007 | |
TSS-3602 ex ATSS-8008 ex SS-575 瀨戶潮 (せとしお/ Setoshio) |
昭和53(1978) | 1979/4/17 | 1981/2/10 | 1982/3/17 | 2001/3/30 |
1999/3/10轉為特務/訓練艦,編號改為ATSS-8008 2000/3/9轉為訓練艦,時編號改為TSS-3602 | |
TSS-3603 ex SS-576 沖潮 (おきしお/Okishio) |
昭和54(1979) | 1980/4/17 | 1982/3/5 | 1983/3/1 | 2003/3/4 | 2001/3/29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3 | |
改良型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SS-577 灘潮 (なだしお/Nadashio) |
昭和55(1980) | 1981/4/16 | 1983/1/27 | 1984/3/6 | 2001/6/1 | ||
TSS-3604 ex SS-578 濱潮 (はましお/Hamashio) |
昭和5(1981) | 1982/4/8 | 1984/2/1 | 1985/3/5 | 2006/3/9 | 2003/3/4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4 | |
SS-579 秋潮 (あきしお/Akishio) |
昭和57(1982) | 1983/4/15 | 1985/1/22 | 1986/3/5 | 2004/3/3 | 除役後陳列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 |
SS-580 雄潮 (たけしお/Takeshio) |
昭和58(1983) | 1984/4/3 | 1986/2/19 | 1987/3/3 | 2005/3/9 | ||
TSS-3605 ex SS-581 雪潮 (ゆきしお/Yukishio) |
昭和59(1984) | 1985/4/11 | 1982/1/23 | 1988/3/11 | 2008/2/20 | 2006/3/9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5 | |
SS-582 幸潮 (さちしお/Sachishio) |
昭和60(1985) | 1986/4/11 | 1988/2/17 | 1989/3/24 | 2006/4/14 |
在1971至1978年,日本海自獲得了七艘渦潮級柴電攻擊潛艦,這是當時全世界最新銳、劃時代的柴電獵殺潛艦,擁有淚滴型艦殼、艦首大型整合聲納陣列等嶄新技術。 在昭和50年度(1975年)的第四次防衛力整備計畫中,日本海自決定建造渦潮級的後續型,這就是汐潮級,總共10艘分別在1980至1989年服役。汐潮級的構型特徵與渦潮級類似,都是雙殼淚滴型艦體,單軸與十字尾翼,艦首水平翼位於帆罩上。不過汐潮級的尺寸較大 ,艦體比渦潮級延長4m,預備浮力11.4%。最出海自規劃汐潮級時,預估的基準排水量高達2400噸以上,不過後來由於強度更高的NS-80高張力鋼板開發成功,使得部分結構得以小型輕量化,使得基準排水量控制在2200噸。在汐潮級建造的十年之間,電子科技的進步相當迅速,導致汐潮級早期型與後期型在裝備上有不小的差別。10艘汐朝級大致分為兩批,早期型四艘(SS-573~576) 基準排水量達2200噸, 後續六艘(SS-577~582)則是改良型,基準排水量再增加50噸,無論裝備、艦體材料都有不少改良。 最出海自打算從昭和51年(1976年)起編列的汐潮級二號艦(SS-574)起裝備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開發的氫氧燃料電池,噸位再增加300噸,但由於預算考量而被大蔵省(2001年改為財務省)否決 (當時此種燃料電池需要儲存液態氧,安全性受到質疑),二號艦的編列也順延到昭和52年(1977年)。 汐潮級噸位較渦潮級增加,但由於自動化程度的提升,編制人員 維持在後期型渦潮級(SS-571、572)的75名。最早兩艘汐潮級的艦體仍大量使用NS-63鋼板(屈服強度617MPa,約63kgf/mm2,最大厚度65mm) ,並部分地引進耐壓強度更高的NS-80鋼材(屈服強度784MPa,約80kgf/mm2,最大厚度100mm),而三號艦則擴大NS-80鋼材的使用範圍 (整個耐壓殼都由NS-80製造),最大實用潛深增至300m,最大耐壓深度更可達400~450m。由於艦體尺寸較大,汐潮級的六支533mm HU-603魚雷管分佈於艦首十分之一長度之處,而不是像渦潮級位於艦舯。 汐潮級的推進系統以最後兩艘渦潮級(S119A設計)為基礎進行小幅改進 ,主蓄電池組容量進一步增加, 改善供電效率與水下續航力(包括加裝大容量電流遮断機),充電時間可能也有縮短。汐潮級主機仍為兩具川崎(Kawasaki)- MAN V8V24 / 30MATL柴油機,可輸出3400軸馬力 ,搭配兩具川崎SG-4B發電機,水下推進則依靠一具富士重工製造的SM-4型推進電動機(水下輸出7200軸馬力),推進器為單軸五葉片螺旋槳,最高潛航速度達20節,浮航速度12節。汐潮級 使用包括彈性減震基座來安裝主機,能大幅降低噪音與震動,靜音能力相當優秀。 汐潮級擁有先進的自動操舵系統,而後六艘改良型還換裝經過改良的航行控制系統。與渦潮級相同,本級艦的建造工作由三菱重工神戶廠與川崎重工神戶廠平均分攤,依照先後順序輪流建造。
在操演中緊急上浮的汐潮級。
從正面看濱潮號。 汐潮級的聲納系統較渦潮級 更加完善,其ZQQ-4聲納系統改良自後期型渦潮級的ZQQ-3,結合艦首中/低頻被動陣列聲納(使用大型柱狀音鼓)以及設置於帆罩前部水平舵下方的AN/SQS-36J主動聲納 (原本渦潮級的ZQQ-3與AN/SQS-36是各自獨立運作),此外還納入購自美國的BQR-15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其有效偵測距離100km以上,以附加方式布置在艦殼外。 不過,汐朝級服役之初還來不及配備拖曳聲納;從1987年起,汐潮級的沖潮號(SS-576)率先加裝BQR-15,成為首艘擁有拖曳聲納的日本潛艦,爾後其餘本級艦也陸續跟進 追加。汐潮級是海自第一種裝備潜水艦指揮管制装置(SCDS)的潛艦,將艦上各種聲納、射控計算與武器結合在一起(原本),結合聲納回傳的目標自動進行數位化綜合處理,將周邊整體水域戰術態勢與目標軌跡投射在單一CRT顯示器上,功能包括目標及時動態追蹤、威脅研判、分配攻擊與魚雷控制等工作 ,能同時接戰多個目標,在同時期柴電潛艦之中是極少數的頂級裝備。前八艘汐潮級的SCDS型號為ZYQ-1,最後兩艘(SS-81、582)使用改良的ZYQ-2,系統整合程度進一步提高,將艦載慣性導航系統(INS)也納入 。 安裝SCDS需要用掉350噸的排水量,這也是汐朝級比渦潮級更大型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汐潮級的潛望鏡採用常規配置,搜索用潛望鏡(較大、功能較完善)在前,攻擊用潛望鏡(較小、較隱密)在後。 武裝方面,汐潮級總共能攜帶20枚魚雷,高於渦潮級的16枚。前四艘汐潮級最初僅配備美製MK-37C或日本自製的80式/89式魚雷,後六艘 改良型汐潮級(SS-577~582)則增加了使用美製魚叉反艦飛彈的能力,爾後前四艘陸續回廠翻修時也追加了此一能力。80式魚雷是日本在1965年開始發展的電力推進魚雷,1975年展開測試,1980年投入服役並命名為80式(編號G-11);80式以MK-37為藍本,結合早先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第五所執行的GRX-1與GRZ-2試驗魚雷計畫的成果 。GRX-1是類似MK-37的電力推進潛射魚雷,直徑是與MK-37相當的482mm,長6.1m,使用酸化銀電池推進系統,最大航速45節,續航距離8000m,攻擊深度400m;GRX-2則改用過氧化氫與酒精推進(斜盤機關),直徑533mm,長度7m,航速55節,續航力20000m,攻擊深度600m;GRX-1/2導引機制為線導加上終端主/被動納尋標。最後的80式規格接近GRX-1,口徑 為19吋(約483mm),雷體 長5m,比MK-37略短,但是整體性能優於MK-37;80式採用銀鋅電池推進,航速34節時射程16000碼(14.63km),航速22節時射程32000碼(32.918km),戰鬥部重150kg,採用線導與終端主/被動聲納尋標。89式魚雷 則堪稱MK-48的日本版,口徑為21吋(533mm),研發階段時編號為GRX-2,1989年正式服役並命名為89式。89式直徑533mm,長6.35m,全重1760kg,戰鬥部重267kg,導引方式為線導 與主/被動聲納尋標,採用過氧化氫與酒精為燃料的斜盤機關(擺盤式活塞機,半封閉循環)推進系統,同軸雙反轉螺旋槳推進,最大速率55節(一說最大可達70節),最大攻擊深度900m,最大射程約50km,航速55節則可航行約21海里(39km),航速40節(另一說50節)時射程27海里(約50km),性能大致與美國MK-48 Mod5 ADCAP魚雷相當(89式的長度與重量大於MK-48 ADCAP,但戰鬥部重量較低)。與MK-48 Mod5 ADCAP魚雷相較,日本89式魚雷的斜盤發動機應與MK-48 Mod5的推進系統類似,而氧化氫與酒精燃料的能量密度則高於MK-48 ADCAP的OTTO燃料,因此理論上89式魚雷的高速性能可能優於MK-48 Mod5 ADCAP(約60~65節),但氧化氫與酒精燃料的潛在危險性較大。日後海自還有推出改良的89B型魚雷,升級了導引系統和引信。 汐潮級的建造工作進入尾聲後,日本立刻開始建造汐潮級的後續改良型──春潮級,具有加長的艦體,在靜音能力、偵測裝備等方面又有了進步。到了1990年代後期,雖然經過近20年的生涯,汐潮級仍然是亞洲最精良的柴電潛艦之一;然而由於此時期日本海自潛艦汰換節奏快,汐潮級服役滿16年後在1990年代末期退出第一線作戰序列,其中絕大部分先轉任訓練用潛艦數年再除役,發揮服役末期的剩餘價值;例如,首艦汐潮號(SS-573)於1996年轉為 特務/訓練潛艦(ATSS),編號改為ATSS-8006,於1999年除役;第二艘(SS-574)於1997年轉為特務/訓練潛艦,編號改為ATSS-8007,於2000年除役。第三艘(SS-575)於1999年轉為 特務/訓練潛艦,編號改為ATSS-8008,2000年時ATSS艦種廢除,以訓練潛艦(TSS)取代,故編號改為TSS-3602,於2001年除役。第四艘沖朝號(SS-576)於2001年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3;檳潮號(SS-578)於2003年3月4日轉為訓練艦,編號改為TSS-3604;在2006年TSS-36053月9日,濱潮號除役,其位置則由轉入訓練艦的姊妹艦雪潮號(舷號改為TSS-3605)取代,而雪潮號則在2008年2月20日 除役,被轉為訓練艦的春潮級首艦春潮號(TSS-3606 ex SS-583)取代,至此汐潮級完全退出日本海自的序列。 第一富士丸事故 在1988年7月23日下午,汐朝級潛艦灘潮號(SS-577)在結束當天訓練作業、返回橫須賀基地的路上,在橫須賀港北防波堤燈塔東方約3公里處,與一艘154噸的民間海釣遊船第一富士丸相撞。當時在下午3時35分,灘潮號潛艦發現了右前方的第一富士丸,一分鐘後(3時36分)又在左前方發現一艘停止狀態的遊艇。緊接著一分鐘後(3時37分),灘潮號為了迴避遊艇而右轉,進而轉向第一富士丸航道。當時灘潮號潛艦發出一聲短氣笛通知第一富士丸迴避,但第一富士丸船員並沒有理解,仍維持原航道航速,沒有轉向也沒有減速。直到發現灘潮號快速逼近,第一富士丸才猛然左轉,但已經來不及了。在下午3時38分,灘潮號與第一富士丸相撞。 第一富士丸左側被撞破,快速進水,在3時40分就翻覆沉沒。撞船後灘潮號反轉推進器倒退數百公尺,十幾分鐘後才返回第一富士丸沈船現場,用橡皮艇和救生索救起三人。此外,灘潮號一開始迴避的那艘遊艇前來救起了3人,隨後附近另一艘遊艇也趕來救起13人,而趕來救援的海上自衛隊護航驅逐艦千歲號(DE-220)則救起一人。在事發後12分鐘(下午3時50分),橫須賀的自衛艦司令部以及防衛省海上幕僚監部首次獲得事故通報。在下午3時59分,海自的潜水艦隊司令部向海上保安廳的横須賀海上保安部請求救助海難,而海上保安警備廳救難部在下午4時21分首次獲得通報。在晚間6時40分防衛廳召開事故後第一次記者會時,當時救起了17名第一富士丸的生還者。海上保安廳的搜救行動持續到次日(7月24日)中午12時50分停止,總計第一富士丸上9名船員以及39名乘客中,只有19人被救起,且其中一人在醫院不治身亡;因此船上最終有30人死亡,其中28人的遺體在船中發現,一人的遺體在現場附近海域發現。 第一富士丸事故發生後,一名生還的第一富士丸女性船員在記者會上指控灘潮號潛艦人員「站在潛艦後甲板上袖手旁觀」,沒有盡船員法的救助義務,曾引發輿論軒然大波;不過事後調查這是情緒化的誇大形容,當時如果潛艦人員沒有停船就立刻入海救援,反而可能反而被潛艦仍在運轉的螺旋槳所傷。在1988年10月11日参議院内閣委員會上,海上保安廳長官山田隆英確認,當時海上自衛隊人員並沒有違反船員救助義務。 在1988年7月28日,防衛廳海上幕僚長東山収一郎、灘潮號艦長等15名海上自衛隊幹部遭到行政處分,灘潮號艦長遭到免職。在7月25日,橫賓地方海難審判理事長針對第一富士丸海難展開調查,經過調查潛艦的回轉半徑、停航制動距離等之後,判斷灘潮號以及第一富士丸都存在過失。在9月29日,橫須賀海上保安部以業務過失致死等罪嫌,將原灘潮號艦長以及第一富士丸船長移送橫濱地檢署偵辦。在1989年7月25日,橫濱地方法院海難審判廳做出一審判決,判定灘潮號方面擔負主要責任。而原灘潮號艦長方面對此不服,同年8月1日提起二審上訴;灘潮號艦長方面主張,當時由於另一艘遊艇的存在,導致灘潮號不適用關於兩船橫斷的航行規則,沒有迴避義務。在1990年8月10日,高等海難審判廳做出二審判決,灘潮號以及第一富士丸方面擔負同等過失。
在1989年11月15日,又爆出灘潮號艦長在航海日誌上,紀錄海難的時間是下午3時40分,比實際撞船時間晚2分鐘,有「竄改」之嫌;之後檢方在1989年12月27日以消滅證據、偽造公文等罪嫌起訴原灘潮號艦長和航海科員;不過實際調查顯示,時間紀錄有出入只是因為艦上的時鐘(屬於舊式類比式)計時出入造成,而非人為刻意竄改,最後因罪證不足而做出不起訴宣判。
第一富士丸事故之後,日本大幅健全了海釣遊船的相關法令(事發時第一富士丸的營運公司面臨赤字,船員都沒有發薪水,因此情緒低落)。此外,原本位於橫須賀外浦賀水道第三海堡遺跡附近的水域向來是漁場,但因海上交通日益繁忙而導致不少船舶交通事故。第一富士丸事故之後,就有聲音檢討是否廢除該處漁場;在2000年,日本終於做出決定,取消這個漁場。 除役 未曾轉為訓練艦的四艘汐潮級(SS-577、579、580、582)則是直接除役,秋潮號(SS-579)則在除役後被陳列於吳市的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並且被稱為「鐵鯨博物館」 。秋潮號在2006年9月24至26日被吊放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前方,該館於2007年4月5日正式開放。
(上與下) 秋潮號(SS-579)除役後,被放置在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作為展示艦。 此為完成保存工程後、在2006年9月24日至26日由起重船吊往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的畫面。
秋潮號艦首下部,展出了潛艦用的船錨。
秋潮號的艦內走道 秋潮號的艦長室 秋潮號的士官廁所與浴室。 秋潮號控制室下方甲板,圓柱物體是伸縮式桅杆的收容井。 秋潮號控制室內的二號潛望鏡(搜索潛望鏡)
秋潮號鄰近控制室上方的魚雷再裝填艙蓋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