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早期潛水艦

──by captain Picard


  

二次大戰時代,日本帝國海軍擁有一批非常優秀的潛艦,例如日本的伊級大型潛艦比起德國U型潛艇噸位更大 ,擁有較佳的持續戰力與航行能力;此外,當年日本潛艦部隊還擁有一項秘密武器──無論是威力、射程或速度都遙遙領先敵方的95式氧動力「長矛」魚雷。然而,日本卻始終惦記著華勝頓裁軍條約造成的日本主力艦總噸數劣勢, 一心只想著運用潛艦消耗美國海軍作戰艦艇以彌補主力艦數量的不足,對於潛艦真正擅長的通商破壞卻不聞不問。

於是 當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潛艦部隊一開始就 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運用上更拘泥於配合艦隊作戰,等待美國主力艦隊出擊(事實上,珍珠港被偷襲以後,主力艦被癱瘓的美國海軍改用航母機動部隊的作法,讓日本潛艦失去了先前想定的目標),不像德國、美國採用「無限制潛艦」作戰為主,讓潛艦部隊自主而集體地行動,有系統部署在廣大的海域中,自由獵殺遇到的敵方軍艦或民船,使敵方海運生命線窒息;甚至在太平洋戰局開始惡化、中太平洋各島陸續失守時,日本潛艦還經常被拿來充當水下運輸艦與運補艦。

結果,日本白白浪費了其潛艦部隊的長處,沒有用來阻撓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繁忙的海上運補活動;而日本潛艦雖然在體型與續航力方面出色,其他許多相關科技 卻相對落後(例如潛航深度遜於德國潛艦,也不像英、美潛艦開始配置雷達),加上日本潛艦通信很早就遭到美軍譯破,美國海軍在反潛作戰也有出色表現,日本潛艦部隊在戰爭中對日本的貢獻微乎其微,可是卻蒙受慘重損失,幾乎全軍覆沒,鋒頭完全被在太平洋上耀武揚威的美國潛艦部隊搶去。

二次大戰結束後,被美國佔領、改造的日本默默地重建海上武力與潛艦兵力。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除了保護本國不受外力侵入之外,基本上是美國西太平洋戰略架構下的一環,作為防堵蘇聯海軍艦隊與潛艦進入太平洋的先鋒。日本海自成立以來的第一艘潛艦,是在昭和30年度(1955年)從美國租借的一艘加托級(Gato class)二戰艦隊型潛艦USS Mingo(SS-261),被命名為黑潮號(SS-501)。隨後,日本也開始進行國產潛艦的研發與建造。

親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日本戰後第一艘國產潛艦親潮號(SS-511)

艦名/使用國 親潮號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おやしお/Oyasi S-511)

承造國/承造廠 日本/ 川崎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78.8 寬7 浮航吃水4.66
排水量(ton) 浮航1150

潛航1424

動力系統/軸馬力

川崎MAN V8V22/30mMAL柴油機*2/2700

東芝 SM-1推進電動機/5960

雙軸

航速(節) 水面13

水下19

續航力(海浬)

浮航10000(10節)

最大潛深 約15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US-SS-2平面搜索雷達*1

Type-56-1 10m潜望鏡

Type-56-2 10m潜望鏡

AN/BLR-1電子支援系統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試製56式B探信儀1型

試製56式B聴音機1型

作戰系統

乘員 65
艦載武裝

Type-55 533mm魚雷發射器*4(管內裝填4枚,艦內可攜帶6枚)

數量

共1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SS-511 親潮

(おやしお/Oyasi S-511)

昭和31(1956) 1957/12/25 1959/5/25 1960/6/30 1976/9/30

 

在昭和31年度(1956年),日本編列建造二戰後日本首艘國產潛艦的預算,稱為「潛水艦8001號」,計畫編號S112,命名為親潮號(SS-511),在1960年服役。由於此時日本國產潛艦仍處於摸索階段,因此親潮號沒有其他姊妹艦。

親潮號的設計參考了二戰時代日本的伊-201型與呂-35型,浮航排水量1150噸,屬於中型的艦隊型潛艦 ;在規劃國產潛艇初期,日本曾考慮250噸、500噸與1000噸級等三種不同的噸位,最後選擇研製標準排水量1000噸級的潛艦。親潮號的船型仍延續二戰的類船型風格,不過 引進美國GUPPY潛艦改良計畫的種種新技術,包括在流體特性上進行改進,採用小型而流線化的帆罩,並且捨棄了過去潛艦的上甲板火砲來減低航行阻力,潛航的航速提高到19節,推進系統則為雙軸。親潮號 採用半雙殼艦體結構(艦底部位是單殼),耐壓殼體採用 日本國產SM-52W高張力鋼板(屈服強度294MPa,約30kgf/mm2)焊接而成,最大潛航深度約150m;此外,親潮號是日本戰後唯一一艘使用傳統木質上甲板的潛艦。親潮號的動力系統包括兩具德國MAN與川崎重工合作生產的V8V22/30mMAL柴油機 (轉速850 rpm、浮航功率1350馬力,呼吸管運轉輸出1250馬力),搭配一具富士電機 SG-1發電機,水下航行時依靠東芝SM-1推進電動機,並配備480單元的湯浅 SCA-45蓄電池。此外,親潮號也使用了日本從美國引進的呼吸管技術(最初被二戰末期納粹德國Type-XXI潛艦採用,戰後美國研究投降的Type-XXI潛艦而取得此項技術,能讓潛艦在水底下以呼吸管伸出水面進行柴油機進排氣,增加潛艦充電與柴油機航行時的隱蔽性),以及能保持中懸(潛艦在水下完全靜止,懸浮在水中)的自動控制裝置 。艦上配備US-SS-2平面搜索雷達、AN/BLR-1電子支援系統、試製56式B探信儀1型 (主動聲納)、試製56式B聴音機1型(被動聲納),以及56式1、2型搜索與攻擊潛望鏡組(鏡體長10m)。武裝方面,親潮號艦艏配備四具Type-55 533mm魚雷發射器,艦上總共能攜帶10枚魚雷;此外,親潮號也捨棄過去二戰型潛艦慣用的艦尾魚雷管設計。

在1975年3月31日,親潮號在安藝灘於濃霧中與一艘日本民間1573噸貨輪吳周丸發生擦撞意外。親潮號最後在1976年9月底除役。

早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早潮級潛艇若潮號(SS-522)。早潮級是一種體型較小的近岸潛艦。

艦名/使用國 早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はやしお型/Hayasio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日本/

SS-521:川崎重工神戶廠

SS-522:三菱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59 寬6.5 浮航吃水4.1
排水量(ton) 浮航750

潛航930

動力系統/軸馬力

三菱神戸6LDA 25B柴油機*2/900

三菱電機SM-2推進電機*2/2300

雙軸

航速(節) 水面11

水下14

續航力(海浬)

浮航4000/10節

最大潛深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ZPS-2平面搜索雷達*1

JQO-3聽音機*1

JQO-4聽音機*1

JQS-2探信儀*1

ZLR-1電波探知機一式

Type-56-3型潛望鏡*1

作戰系統

試製56式魚雷指揮裝置

乘員 40
艦載武裝

Type 58(HU-301) 533mm魚雷發射器*3(搭載54式魚雷9枚)

數量

共2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SS-521早潮

(はやしお/Hayashio)

昭和34(1959) 1960/ 6/ 6 1961/ 7/31 1962/ 6/30 1977/ 7/28
SS-522 若潮

(わかしお/Wakasio)

昭和34(1959) 1960/ 6/ 7 1961/ 8/28 1962/ 6/30 1979/ 3/23  

 

繼戰後第一艘國產潛艦親潮號(SS-511)之後,海自下一步的潛艦發展是嘗試小型的早潮級,計畫編號S113,潛航排水量只有800噸。兩艘早潮級的預算在昭和34年(1959年度)編列,在1962年服役。

早潮級的設計思維多少參考了美國在1950年代初期建造的梭魚級(Barracuda)獵殺潛艇(SSK)的影響。獵殺潛艦是二戰以後美國針對蘇聯潛艦威脅而進行的嘗試:在以往,潛艦的設計與武裝都是用來獵殺水面船隻。在二次大戰期間逐漸問世的聲納以及導向魚雷等技術,讓潛艦獵殺潛航中的敵方潛艦成為可能。由於當時研判蘇聯將利用從納粹德國獲得的潛艦技術大量建造潛艦,因此美國海軍其中一個重要的反潛發展,就是建造大量獵殺潛艦,在大西洋上部署一條防線,獵殺任何企圖通過的蘇聯潛艦。為了延長偵測蘇聯潛艦的距離,梭魚級在艇首配置大型低頻聲納;由於聲納佔據整個艦艏,因此梭魚級的魚雷管被移到兩側。為了降低成本以利於大量建造,梭魚級的體型被刻意壓縮,潛航排水量只有1100噸,航速也大幅降低。

而海自兩艘早潮級的排水量比梭魚級更低,潛航排水量只有930噸 ,壓力殼以NS30鋼材製造,這是SM52W鋼材的制式化型號,性能相同(屈服強度294MPa,約30kgf/mm2)。比起用來防禦大西洋的梭魚級SSK,早潮級主要是針對日本近海的水下防禦,例如在戰時封鎖日本各島之間的重要海峽,不讓蘇聯潛艦穿出,因此對於續航力的要求較低 。早潮級採用完全的雙殼結構,而不是親潮號的半雙殼結構。與梭魚級類似,早潮級也由於主機功率縮減,使得航速受到影響。早潮級的使用兩具三菱神戶廠的6LDA 25B柴油主機(單機功率450馬力),結合兩具富士電機 SG-2發電機組,帶動兩部三菱電機SM-2電動機(單機功率1150馬力),水下航行時靠湯浅SCA-36W蓄電池(240單元)提供電力,雙軸推進,最大浮航速度11節,最大潛航速度14節(梭魚級只有8.5節)。

早潮級的探測裝備包括設置在艦首上部的JQO3-4搜索用聽音機(被動聲納)、設置在帆罩在帆罩基部的JQO-3精確測定用聽音機,以及位於艦首底部的攻擊用JQS-2探信儀(主動聲納),此外還有ZLR-1電波探知機一式(電子支援系統)。由於空間有限,早潮級只配備一座56式三型潛望鏡(鏡體長10m),而不像先前春潮級配備56式一型二型搜索、攻擊潛望鏡組,運用上多少受到限制。武裝方面,早潮級的艇首設置三門試製58型(HU-301) 533mm魚雷發射器,此型魚雷管使用搖桿操作的水壓彈射系統(而非游出式),能在大深度情況安靜地發射魚雷,能同時讓兩個發射管發射;日後海自潛艦也都採用彈射式魚雷管。艇上裝置試製56型魚雷發射指揮裝置(Target Data Computer,TDC)。早潮級可以容納9枚魚雷,使用日本第一代國產試製54型(開發階段稱為G-1 - 4B)導向魚雷,採用聲納導引、鉛酸電池與直流電機推進(44馬力),全長760cm,重1600kg,配備100kg高爆戰鬥部,射程6000km。

在早潮級之後,日本又進一步建造兩艘修改後的夏潮級小型獵殺潛艇。兩艘早潮級分別在1977與1979年除役。

 

夏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夏潮級潛艇冬潮號(SS-524)。夏潮級是早潮級的改良型。

艦名/使用國 夏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なつしお型/Natusio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日本/

SS-523:川崎重工神戶廠

SS-524:三菱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61 寬6.5 浮航吃水4.1
排水量(ton) 浮航790

潛航10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三菱神戸6LDA 25B柴油機*2/1800

三菱電機SM-2推進電機*2/2300

雙軸

航速(節) 水面11

水下15

續航力(海浬)

最大潛深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ZPS-2平面搜索雷達*1

JQO-3聽音機*1

JQO-4聽音機*1

JQS-3探信儀*1

ZLR-1電波探知機一式

Type-56-3型潛望鏡*1

作戰系統 56式魚雷指揮裝置
乘員 40
艦載武裝

Type 58(HU-301)533mm魚雷發射器*3(搭載54式魚雷9枚)

數量

共2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SS-523夏潮

(なつしお/Natsushio)

昭和35(1960) 1961/12/ 5 1962/ 9/18 1963/ 6/29 1978/ 3/20
SS-524 冬潮

(ふゆしお/Fuyushio)

昭和35(1960) 1961/12/ 6 1962/12/14 1963/ 9/17 1980/ 6/10  

 

繼兩艘小型的早潮級之後,海自隨後在昭和35年度(1960年)再編列預算建造兩艘改良自早潮級的潛艇,稱為夏潮級,計畫編號S116,兩艦共耗資35億9400萬日圓。

與早潮級相較,夏潮級的艦體長度延長2m,並增寬指揮室附近的艇體,增加艦內可用容積;因此,夏潮級的潛航排水量略增為1000噸 。夏潮級沿用與早潮級相同的推進系統,唯一的變更是改用新的鉛酸蓄電池組,此外燃油攜帶量也有所增加。 夏潮級外殼以NS30高張力鋼板製造,內殼則以更新的NS46耐壓鋼板製造(屈服強度451MPa,約46kgf/mm2,最大厚度42mm)。

夏潮級的聲納系統大致與早潮級相同,不過以JQS-3探信儀(主動聲納)取代原本的JQS-2,設置在艦體底部(帆罩部位正下方) ,採用伸縮式設計,平時收縮至一個桶型結構;在艦底裝置聲納使得夏潮級不便進行沈底操作,不過不妨礙中懸的穩定性。夏潮級的武裝仍是三具533mm魚雷管,不過彈射系統由早潮級的壓縮空氣式改成水壓式,不僅發射時噪音降低,而且能容許在更深的深度發射魚雷。 原本早潮級受限于帆罩尺寸,只裝備一個56式三型潛望鏡,使用上不甚便利;原本日本海自打算為夏潮級 發展電子式潛望鏡來克服這個問題,但最後沒有實現,仍沿用一部56式三型潛望鏡。

根據服役的操作經驗,海自認為早潮級、夏潮級這樣的小型近岸潛艦的續航力不足,不僅作戰距離和武器籌載受限,每次出航的任務天數減少,減低了值勤與訓練的效率 ,而且在冬季惡劣海象下的浮航耐航力不佳。因此,日後海自的潛艦仍回到大型化的道路。兩艘夏潮級分別在1978與1980年除役。

大潮號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大潮號(SS-561)是日本海自第一種2000噸以上的大型獵殺潛艦。

艦名/使用國 大潮號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おおしお/Oosio  SS-561)

承造國/承造廠 日本/ 三菱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88 寬8.3 浮航吃水4.74
排水量(ton) 基準1628

潛航2208

動力系統/軸馬力

川崎/MAN V8V 24/30mMAL柴油機*2/2900

SG-3發電機*2

富士電機 SM-3電動機*2/6300

雙軸

航速(節) 水面14

水下18

續航力(海浬)

浮航6000(14節)

最大潛深

約2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ZPS-2平面搜索雷達*1

13m1型潜望鏡

ZLR-1B電波探知機一式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JQS-3 探信儀

JQO-3 聽音機

JQO-4 聽音機

作戰系統 56式魚雷指揮裝置
乘員 80
艦載武裝

HU-601 533mm魚雷 發射管* 6(艦首,搭載12枚54式/Mk.37 mod.0-N魚雷

HU-201 短魚雷發射管*2(艦尾,搭載6枚Mk.37 mod.0-N)

數量

共1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SS-561 大潮

(おおしお/Oosio)

昭和36(1961) 1963/6/ 29 1964/ 4/30 1965/ 3/31 1981/ 8/20

 

在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畫(一次防)之中,日本於昭和36年度(1961年)編列建造一艘大型柴電攻擊潛艦的預算(潛水艦8061號),計畫型號S115,成為大潮號 (SS-561)。大潮號是日本戰後第一艘潛航排水量超過2000噸的大型多用途潛艦,浮航耐波力、續航與作戰能力明顯勝過小型的早潮級與夏潮級,此後海自的潛艦發展也完全邁向大型化的道路。由於帶有嘗試的性質,大潮號並沒有姊妹艦。

大潮號的艦尾採用單殼結構,其餘都都採用雙殼構造,艦體結構以NS46高張力鋼板製造,潛航排水量達到2100噸。大潮號的主發電/推進系統由兩具川崎/MAN V8V 24/30mMAL柴油機、兩座富士電機SG-3發電機構成,水下航行則依靠富士電機 SM-3推進電動機,並配備480單元的SCB-47W蓄電池,雙軸五葉片螺旋槳推進,最大水下航速18節,潛航深度約200m。與夏潮級的設計類似,大潮號在帆罩正下方的艦底位置設置JQS-3主動聲納,而JQO-3/4被動聲納則設置在艦艏上部。 由於大潮號的艦體高度增加,因此潛望鏡長度也從先前的10m增為13m。

武裝方面,大潮號恢復了二戰時代艦隊型潛艦同時在艦艏、艦尾設置魚雷管的設計,艦艏配備六具Type-54-3(HU-601) 型533mm長魚雷管,艦尾配置兩門HU-201反潛用短魚雷發射管,都採用水壓彈射 ;其中,HU-601用來發射54型反潛魚雷或自衛用的Mk.37 mod.0-N導向魚雷(483mm),後部兩門HU-201短魚雷發射管專門使用Mk.37 mod.0-N導向魚雷,作為撤退時向後發射自衛之用;前部魚雷艙可搭載12枚54型或Mk.37 mod.0-N魚雷,後部魚雷艙可搭載六枚Mk.37 mod.0-N魚雷。然而實際上,後部魚雷發射管並不實用(能精確標定目標的聲納系統是朝向前方),實際上幾乎沒有用到。

大潮號服役後,海自的遠洋水下戰力獲得顯著強化。然而在1967年,大潮號意外發生艦內火災,導致結構受到若干永久性損壞,使得日後的運作遭到限制。最後大潮號在1981年除役。

 

朝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

日本朝潮 級潛艦是大潮號的改良型,也是海自最後一種使用傳統船型的潛艦。

三艘並排停泊的朝潮級。

朝潮級的帆罩部位。

 

艦名/使用國 朝潮級傳統動力攻擊潛艦/日本

(あさしお型/Asasio class)

承造國/承造廠 日本/

SS-562、564:川崎重工神戶廠

SS-563、565:三菱重工神戶廠

尺寸(公尺) 長88 寬8.2 浮航吃水4.7
排水量(ton) 基準1650

潛航2250

動力系統/軸馬力

川崎/MAN V8V 24/30mMAL柴油機*2/3600

SG-3B(SS-562)/SG-3C主發電機(SS-563~565)

富士電機 SM-3B(SS-562)/ SM-3C(SS-563~565)電動機*2/6300

航速(節) 水面14

水下18

續航力(海浬)

浮航6000(14節)

最大潛深

約200

水面偵測/反制系統

ZPS-3平面搜索雷達*1

13m1型潜望鏡

ZLR-1B電子戰系統

水下偵測/反制系統 AN/SQS-4主動聲納

JQO-3B 被動聲納

JQO-4B 被動聲納(SS-562)

JQQ-5被動聲納(SS-563~565)

作戰系統

GC-5魚雷發射指揮裝置

乘員 80
艦載武裝

HU-601型533mm魚雷 發射管* 6(艦首;使用54型533mm反潛魚雷)

HU-201短魚雷發射管*2(艦尾)

數量

共4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SS-562 朝潮

(あさしお/Asashio)

昭和38(1963) 1964/10/ 5  1965/11/27 1966/10/13 1983/ 3/30
SS-563 春潮

(はるしお/Harushio)

昭和39(1964) 1965/10/12 1967/ 2/25 1967/12/ 1 1984/ 3/30  
SS-564 滿潮

(みちしお/Michishio)

昭和40(1965) 1966/ 7/26 1967/12/ 5 1968/ 8/29 1985/ 3/27  
SS-565 荒潮

(あらしお/Arashio)

昭和41(1966) 1966/ 7/26 1967/12/ 5 1968/ 8/29 1986/ 3/27  

 

繼大潮號之後,日本又在昭和38年度(1963年)至昭和41年度建造四艘改良自大潮號的朝潮級大型潛艦(計畫型號S117),這是海自從建造親潮號以來,首度批量建造的潛艦。

朝潮級的基本設計與大潮號相似,仍採用雙殼構造,以NS46高張力鋼板建造。實際上,當時海自已經在研究美國在1950年代末新推出的淚滴型艦型,不過基於保險起見,同時期日本建造的大潮號、朝潮級仍使用傳統艦型,直到朝潮級之後的渦潮級才正式引進淚滴型設計。 因此,朝潮級也是海自最後一種使用傳統類船型構造的潛艦。

推進方面,朝潮級大致與大潮號相同,配備兩座川崎/MAN V8V 24/30mMAL柴油主機,浮航時單機最大輸出功率1800馬力,使用呼吸管時單機最大輸出1650馬力,搭配兩部SG-3B/C主發電機(SS-562使用SG-3B,後續三艘使用SG-3C),推動兩部SM-3B/C推進電動機 (SS-562使用SM-3B,後續三艘使用SM-3C),浮航時單機最大輸出功率1450馬力,潛航時單機最大輸出功率3150馬力。為了降低噪音,朝潮級的輪機多種隔音制震措施,並且降低電動機組的轉速

朝潮級引進了許多先前大潮號受限於預算而沒有使用的設備,無論是輪機、操舵與注排水裝置的自動化程度都獲得提高 ,引進遠隔操作監控設備(包含監視電池的比重、溫度等),而艦艏的可折收式水平舵設計也經過修改;從二號艦春潮號(SS-563)開始,引自動航行控制系統,能自動進行迴旋操作。朝潮級 的聲納系統經過升級,安裝位置也有所調整,AN/SQS-4主動聲納往前移到艦艏下方,使潛艦能進行沈底操作,而艦艏上方JQO-3B被動聲納 的位置也往前移,為此艦艏設計經過若干修改。朝潮級的武裝仍與大潮號相同,艦艏配備六具Type-54-3(HU-601)型533mm魚雷管,艦尾配置兩門HU-201 自衛用反潛用短魚雷發射管。朝潮級 仍使用電池推進的54式533mm導向反潛魚雷以及MK-37型483mm導向反潛魚雷,第二至四號艦(SS-563~565)進一步修改了魚雷管,能使用1972年服役的72式53mm熱力推進無導引反艦魚雷(也用於海自的魚雷艇);72式使用酒精/過氧化氫推進系統,全長6.25m,航速45節時射程11海里,航速65節時射程5.4海里,搭載300kg的高爆戰鬥部。 在服役期間,海自逐次為親潮級的魚雷管進行改良升級工程,提高抗海水腐蝕能力。

四艘朝潮級在1983至1986年陸續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