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驅潛艇
海鳥級驅潛艇的白鳥號(PC-319)。海鳥級是日本海自建造的最後一種驅潛艇。
──by captain Picard
雁級驅潛艇
日本在二戰後第一批國產驅潛艇──雁級的鷹號(PC-303),採用分離式上層結構。
艦名/使用國 |
雁級驅潛艇/日本 (かり型/Kari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PC-301、303:藤永田造船所 PC-302、304:飯野重工舞鶴廠 | ||||||
尺寸(公尺) | 長56 寬6.5 吃水2 | ||||||
排水量(ton) |
標準310 滿載34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川崎MAN V8V22/30型柴油機*2/4000 雙軸 | ||||||
航速(節) | 20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7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SPS-5B搜索雷達*1 | ||||||
作戰/射控系統 |
MK-63火砲射控系統(含MK-34射控雷達)*1*1 | ||||||
聲納 |
SQS-11A聲納*1 | ||||||
艦載武裝 |
Bofors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MK-10反潛刺蝟砲*1 Type-55反潛深彈發射器(Y砲)*2 Type-54深水炸彈施放軌*2 | ||||||
姊妹艦 |
共4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除役日期 | 備註 | |
PC-301 雁 (かり/Kari) |
昭和29(1954) | 1956/ 1/18 | 1956/ 9/26 | 1957/ 2/ 8 | 1977/ 3/15 | ||
PC-302 雉 (きじ/Kiji) |
昭和29(1954) | 1955/12/14 | 1956/ 9/11 | 1957/ 1/29 | 1977/ 3/15 | ||
PC-303 鷹 (たか/Taka) |
昭和29(1954) | 1956/ 1/18 | 1956/11/17 | 1957/ 3/11 | 1977/ 3/15 | ||
PC-304 鷲 (わし/Washi) |
昭和29(1954) | 1955/12/14 | 1956/11/12 | 1957/ 3/20 | 1977/ 3/15 |
在日本海上自衛隊成立的昭和29年(1954年),日本防衛廳編列首批八艘國產驅潛艇(PC),計畫代號為K10A;八艘驅潛艇中,七艘屬於甲型驅潛艇,一艘屬於乙型驅潛艇,全部以鳥類的名稱來命名。其中,甲型驅潛艇又分為兩級,分別是四艘雁級以及三艘鷗級,乙型驅潛艇則命名為隼號。這些驅潛艇都部署於海自各地方隊,負責近岸巡邏防衛與反潛工作。 雁級與鷗級的設計十分相似,都明顯參考舊日本帝國海軍四號型驅潛艇、第28號型驅潛艇的設計。雁級設計代號為K10A,滿載排水量340噸,採用簡單的平甲板構型,設計上十分重視減少上層結構重量,上層結構採用前後分離式設計來減少受風面積,以增加航行穩定性。然而日後操作經驗卻顯示,在惡劣天候與海象下,人員很難在前後分離的上層結構之間往返穿梭,因此海自日後推出的驅潛艇就修改了這項設計。過於小型化的設計導致雁級的人員起居空間被大幅壓縮,也沒有日後升級的空間。 雁級的設計追求輕量化,艦體採用SM41W薄鋼板製造,水線以下厚度4.5mm,艦首厚度2.9~3.2mm,若干重點部位使用高張力鋼。 雁級使用兩具德國MAN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MAN V8V22/30柴油發動機,屬於高速輕量化的柴油主機,單機功率2000馬力,最大航速20節。艦上武裝包括一座Bofors MK-1 雙聯裝40mm機砲(由MK-63火砲射控系統指揮,結合砲座上的MK-34射控雷達)、一座MK-10反潛刺蝟砲、兩座Type-55反潛深彈發射器(Y砲)以及兩座Type-54深水炸彈施放 軌,都屬於二次大戰水平的武器。與驅逐艦採用的MK-15構型次蝟砲相較,MK -10結構較為輕巧簡化,適合小型艦艇,射擊時能以0.2秒一枚的速度將24枚砲彈射出。 四艘雁級服役後,都編屬於佐世保地方隊下轄的第一驅潛艇隊。隨著科技演進,屬於二戰水平的舊式驅潛艇已經難以適應時代需求,過低的艦體空間限制了續航力與持續戰鬥能力,也沒有空間安裝新一代的反潛裝備。 因此,隨著海自的驅潛艇老化除役,驅潛艇編隊也逐步解編,這個艦種遂成為歷史。第一驅潛艇隊在1977年3月15日解編,四艘雁級也在同一天除役。 |
鷗級驅潛艇
鷗級驅潛艇的鶚號(PC-307)
艦名/使用國 | 鷗級驅潛艇/日本 (かもめ型/Kamome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PC-305、307:浦賀船渠 PC-306:吳造船所 | ||||||
尺寸(公尺) | 長54 寬6.6 吃水2.1 | ||||||
排水量(ton) |
標準330 滿載36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井B&W635VBU-45柴油機*2/4000 雙軸 | ||||||
航速(節) | 20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7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SPS-5B搜索雷達*1 | ||||||
作戰/射控系統 |
MK-63機砲射控系統(含MK-34射控雷達)*1 | ||||||
聲納 |
SQS-11A聲納*1 | ||||||
艦載武裝 |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MK-10反潛刺蝟砲*1 Type-55反潛深彈發射器(Y砲)*2 Type-54深水炸彈施放軌*2 | ||||||
姊妹艦 |
共3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除役日期 | 備註 | |
PC-305 鷗 (かもめ/Kamome) |
昭和29(1954) | 1956/1/27 | 1956/ 9/ 3 | 1957/ 1/14 | 1977/12/ 1 | ||
PC-306 燕 (つばめ/Tsubame) |
昭和29(1954) | 1956/3/15 | 1956/10/10 | 1957/ 1/31 | 1977/ 5/14 | ||
PC-307 鶚 (みさご/Misago) |
昭和29(1954) | 1956/1/27 | 1956/11/ 1 | 1957/ 2/11 | 1977/12/ 1 |
在昭和29年度(1954年),日本海自編列建造七艘甲型驅潛艇與一艘乙型驅潛艇的預算,其中七艘甲型分成四艘雁級與三艘鷗級 ,鷗級的設計方案稱為K101B。 相較於雁級,鷗級滿載排水量略增20噸,達到360噸,而各項規格(如艦體構型、主機出力、武器裝備等)也與雁級大致相同,同樣以薄鋼板艦體結構來減輕重量,也同樣使用前後分離的上層結構。與雁級相較,鷗級的主機向艦尾移動,使大軸距離可以縮短,此外後部甲板艙室的構造也與雁級有所差異。雁級採用三菱廠的輕量化高速柴油機,鷗級則採用丹麥Burmeister & Wain(B&W)授權三井重工生產的B&W 635VBU-45中速柴油機,其結構較為堅實,重達21噸(雁級的三菱柴油機重量只有10噸)。 三艘鷗級部署於大湊地方隊下轄的第二驅潛艇隊。在1977年5月1日,第二驅潛艇隊解編,而三艘鷗級也在同年除役。 |
隼號驅潛艇
隼號(PC-309)驅潛艇是海自第一艘採用燃氣渦輪的艦艇。
艦名/使用國 |
隼號驅潛艇/日本 (はやぶさ/Hayabusa PC-308)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三菱重工長崎廠 | ||||||
尺寸(公尺) | 長58 寬7.8 吃水2 | ||||||
排水量(ton) |
標準380 滿載42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ODAG 三菱MUK-501燃氣渦輪*1/5000 三井B&W 1222VBU-34V型柴油機*2/4000 三軸 | ||||||
航速(節) | 26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75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SPS-5B搜索雷達*1 | ||||||
作戰/射控系統 |
MK-63機砲射控系統(含MK-34射控雷達)*1 | ||||||
聲納 |
SQS-11A聲納*1 | ||||||
艦載武裝 |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MK-10反潛刺蝟砲*1 Type-55反潛深彈發射器(Y砲)*2 Type-54深水炸彈施放軌*2 | ||||||
姊妹艦 |
共1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除役日期 | 備註 | |
ASY-91 ex-PC-308 隼 (はやぶさ/Hayabusa) |
昭和29(1954) | 1956/ 5/23 | 1956/11/20 | 1957/ 6/10 | 1987/2/28 | 1977/10/1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Y-91(迎賓任務) |
與七艘雁級、鷗級甲型驅潛艇一同在昭和29年(1954年)編列預算的隼號(PC-308),是唯一的一艘乙型驅潛艇,帶有濃厚的實驗性質。 與甲型驅潛艇相較,隼號滿載排水量增為420噸,是海自第一艘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柴油機(CODAG)動力系統的艦艇,包括一座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主導研發、三菱重工生產的三菱MUK-501燃氣渦輪(5000馬力)與兩具 三井B&W 1222VBU-34V型柴油機柴油機,三軸推進(燃氣渦輪專門驅動中央軸,柴油機專門驅動兩側軸);在加速時,燃氣渦輪與柴油機並用,能達到26節的最大航速(甲型驅潛艇僅20節),巡航時則單純使用柴油機。隼號配置CODAG以實驗性質居多,日後海自建造的驅潛艇仍舊使用柴油機。 隼號的艦體構型仍與雁級、鷗級相近,艦體長度與寬度都有所增加,艦首乾舷加高以增強抗浪性。艦上有兩具煙囪,位於艦橋後方的一號煙囪體積較大,負責排放燃氣渦輪廢氣,其兩側並設有燃氣渦輪主機所需的進氣口;而後方的二號煙囪體積較小,負責排放柴油機廢氣。隼號的武器裝備與雁級、鷗級完全相同。 隼號在1957年建成服役,不過MUK-501燃氣渦輪由於開發時程趕不上,直到1962年2月才正式裝艦,而同時隼號也一併進行一號煙囪的延長工程。隼號服役後,與鷗級一同編入大湊的第二驅潛艇隊。在1960年代,隼號一度是海自唯一使用燃氣渦輪的艦艇,因此相當活躍。然而在1970年,隼號的燃氣渦輪所驅動的中央軸受損,經過考量之後,鑑於隼號的任務沒有高速航行的需求,遂直接將中央軸撤除,此後隼號便只剩下柴油機。在1975年,由於海自原有的迎賓艇夕千鳥號已經老化,海自遂決定將隼號改裝來接替迎賓任務;經過改裝後,隼號在1977年10月1日正式成為迎賓艇,並歸類為特務艇,舷號改成ASY-91。最後隼號在1987年除役。 |
海鷹級驅潛艇
海鷹級驅潛艇首艇海鷹號(PC-309),體型比雁級、鷗級放大,並改用一體化上層結構。
艦名/使用國 |
海鷹級驅潛艇/日本 (うみたか型/Umitaka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PC-309:川崎重工神戶廠 PC-310:吳造船所 | ||||||
尺寸(公尺) | 長60.5 寬7.1 吃水2.3 | ||||||
排水量(ton) |
標準440 滿載50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井B&W635VBU-45柴油機*2/4000 雙軸 | ||||||
航速(節) | 20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8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16搜索雷達*1 OLR-4B電子截收裝置 | ||||||
作戰/射控系統 |
MK-63機砲射控系統(含MK-34射控雷達)*1 | ||||||
聲納 |
SQS-11A聲納*1 | ||||||
艦載武裝 |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MK-2 短魚雷發射器*2 MK-10反潛刺蝟砲*1 Type-54深水炸彈施放軌*2 | ||||||
姊妹艦 |
共2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除役日期 | 備註 | |
ASU-86 ex-PC-309 海鷹 (うみたか/Umitaka) |
昭和32(1957) | 1959/ 3/13 | 1959/ 7/25 | 1959/11/30 | 1984/ 3/10 | 1980/3/17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86 | |
ASU-88 ex-PC-310 大鷹 (おおたか/Otaka) |
昭和32(1957) | 1959/ 3/18 | 1959/ 9/ 3 | 1960/ 1/14 | 1985/ 2/20 | 1981/3/27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88 |
在昭和32年(1957年),日本海自編列建造兩艘甲型驅潛艇,即為海鷹級(設計代號K103B),兩艘分別在1959與1960年服役。 海鷹級的設計吸取了先前雁級、鷗級的操作經驗,由於這兩型第一代甲型驅潛艇過份壓低了艦體體積,使人員適居性與自持力大受影響;因此,海鷹級擴大了艦體規模,平均每名人員的居住空間比雁級、鷗級增加10%,而作戰艙室與軍士官艙室也增加了空調。此外,海鷹級的艦體外板厚度也比雁級、鷗級增加(艦首鋼板厚度約4.5~6mm,水線以下8mm;先前雁級、鷗級艦首鋼板只有2.9~3.2mm,水線以下4.5mm),以強化承受惡劣風浪衝擊的能力;而記取雁級、鷗級採用分離式上層構造而導致惡劣天候中兩座結構之間溝通往返不易,海鷹級也改用一體式的上層結構來避免問題。雖然海鷹級增加了結構強度以及起居性能,但同時也導致上部重量增加,導致復原性降低;為此,兩艘海鷹級在艙底增加15噸壓艙物來彌補。 海鷹級的推進系統仍與鷗級相當,最大航速大約維持在20節。武裝方面,海鷹級最大的改進,是以兩具MK-2短魚雷發射器來取代過去的Type-55 Y砲,其餘裝備則相同。以324mm導向魚雷作為反潛武器,是二次大戰以後反潛技術的主要突破之一。 在昭和36年(1961)與昭和37年,海自又編列預算建造兩艘改良自海鷹級的甲型驅潛艇,稱為若鷹級。兩艘海鷹級在1980與1981年改為特務艇,並分別在1984與1985年除役。 |
水鳥級驅潛艇
水鳥級驅潛艇初雁號)PC-315),是海鷹級的進一步修改型。
水鳥級驅潛艇鴻號(PC-313)。
艦名/使用國 |
水鳥級驅潛艇/日本 (みずとり型/Mizutori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PC-311:川崎重工神戶廠 PC-312、314:藤永田造船所 PC-313:吳造船所 PC-315:佐世保重工 | ||||||
尺寸(公尺) | 長60 寬7.1 吃水2.3 | ||||||
排水量(ton) |
標準420 滿載48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川崎MAN V8V22/30柴油機*2/3800 雙軸 | ||||||
航速(節) | 20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8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16搜索雷達*1 NOLR-1電子截收裝置 | ||||||
作戰/射控系統 |
MK-63機砲射控系統(含MK-34射控雷達)*1 | ||||||
聲納 |
SQS-11A聲納*1 | ||||||
艦載武裝 |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MK-2 324mm魚雷發射器*2 MK-10反潛刺蝟砲*1 Type-54深水炸彈施放軌*2 | ||||||
姊妹艦 |
共5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除役日期 | 備註 | |
ASU-89 ex-PC-311 水鳥 (みずとり/Mizutori) |
昭和33(1958) | 1959/ 3/13 | 1959/ 9/22 | 1960/ 2/27 | 1985/ 3/27 |
1981/ 3/27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89 | |
ASU-90 ex-PC-312 山鳥 (やまどり/Yamadori) |
昭和33(1958) | 1959/ 3/14 | 1959/10/22 | 1960/ 3/15 | 1985/ 3/27 |
1981/ 3/27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90
| |
ASU-61 ex-PC-313 鴻 (おおとり/Otori) |
昭和34(1959) | 1959/12/16 | 1960/ 5/27 | 1960/10/13 | 1985/10/31 |
1982/ 3/27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61 | |
ASU-87 ex-PC-314 鵲 (かささぎ/Kasasagi) |
昭和34(1959) | 1959/12/18 | 1960/ 5/13 | 1960/10/31 | 1985/ 3/27 | 1981/ 3/27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87 | |
ASU-62 ex-PC-315 初雁 (はつかり/Hatsukari) |
昭和34(1959) | 1960/ 1/25 | 1960/ 6/24 | 1960/11/15 | 1985/10/31 | 1982/ 3/27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62 |
繼昭和32年度(1957年)編列預算的兩艘海鷹級甲型驅潛艇之後,海自從昭和33年度(1958年)到昭和34年度繼續編列五艘甲型驅潛艇,此為水鳥級,計畫名稱為K103A。水鳥級堪稱海鷹級的延續,其排水量略減20噸,採用MAN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MAN V8V22/30柴油主機(重量比海鷹級的三井柴油機低),細部設計也進一步改進,以加強航行性能 ,例如增加艦體厚度來提高對抗惡劣海象的能力,艦首厚度為4.5~6mm,水線以下厚度為8mm。前兩艘水鳥級的操作經驗顯示其上部結構重量過大,影響復原性,因此後續艦都經過修改,上層結構側壁等部位改用中空結構,盡量減輕重量。水鳥級的武器裝備與海鷹級相同。 從昭和36(1961)到昭和39年度,海自繼續編列三艘改良型水鳥級,稱為海鳥級。五艘水鳥級在1981到1982年改為特務艇,並在1985年除役。 |
若鷹級驅潛艇
(上與下)若鷹級驅潛艇熊鷹號(PC-318)。若鷹級是海鷹級的改良型。
艦名/使用國 |
若鷹級驅潛艇/日本 (わかたか型/Wakataka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吳造船所 | ||||||
尺寸(公尺) | 長60 寬7.1 吃水2.4 | ||||||
排水量(ton) |
標準460 滿載52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井B&W635VBU-45柴油機*2/4000 雙軸 | ||||||
航速(節) | 20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8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16搜索雷達*1 NOLR-1電子截收裝置 | ||||||
作戰/射控系統 |
MK-63機砲射控系統(含MK-34射控雷達)*1 | ||||||
聲納 |
SQS-11A聲納*1 | ||||||
艦載武裝 |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MK-68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 MK-10反潛刺蝟砲*1 Type-54深水炸彈施放軌*2 | ||||||
姊妹艦 |
共2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除役日期 | 備註 | |
ASU-64 ex-PC-317 若鷹 (わかたか/Wakataka) |
昭和36(1961) | 1962/ 3/ 5 | 1962/11/13 | 1963/ 3/30 | 1988/ 3/17 | 1985/3/27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64 | |
ASU-65 ex-PC-318 熊鷹 (くまたか/Kumataka) |
昭和37(1962) | 1963/ 3/20 | 1963/10/21 | 1964/ 3/25 | 1989/ 3/24 | 1985/3/27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65 |
在昭和36年(1961)與昭和37年,海自又編列預算建造兩艘改良自海鷹級的甲型驅潛艇,稱為若鷹級。相較於海鷹級,若鷹級的尺寸與排水量又經過增加;雖然若鷹級沿用與海鷹級同的的動力系統,但透過改良船型設計,若鷹級仍能在艦體尺寸、排水量增加的情況下,維持與海鷹級相同的航速性能。若鷹級二號艦熊鷹號(PC-318)增設了司令部設施,為此上層結構向後擴大延伸2.5m。由於先前海鷹級已經遇到上部重量過重、復原性降低的問題,若鷹級遂將上甲板的厚度從海鷹級的6mm減少為5mm。 武器方面,若鷹級的主要改良,是用MK-68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美製MK-32授權日本生產的版本)來取代原本的MK-2短魚雷發射器,其餘方面仍與海鷹級相同。兩艘若鷹級在1985年改為特務艇,在1988與1989年除役。 |
海鳥級驅潛艇
海鳥級驅潛艇海鳥號(PC-316)。海鳥級是 水鳥級的改良型。
艦名/使用國 |
海鳥級驅潛艇/日本 (はつかり型/Hatsukari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佐世保重工 | ||||||
尺寸(公尺) | 長60 寬7.1 吃水2.3 | ||||||
排水量(ton) |
標準430(PC-316)/440(PC-319、320) 滿載485(PC-316)/490(PC-319、32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川崎MAN V8V22/30柴油機*2/3800 雙軸 | ||||||
航速(節) | 20 | ||||||
續航力(海里) | |||||||
乘員 | 80 | ||||||
偵測/電子戰系統 |
OPS-16搜索雷達*1 電子作戰裝置 | ||||||
作戰/射控系統 |
MK-63機砲射控系統 | ||||||
聲納 |
SQS-11A聲納*1 | ||||||
艦載武裝 |
MK-1 雙聯裝40mm機砲*1 MK-68 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2 反潛刺蝟砲*1 Type-54深水炸彈施放軌*2 | ||||||
姊妹艦 |
共2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除役日期 | 備註 | |
ASU-62 ex-PC-316 海鳥 (うみどり/Umidori) |
昭和36(1961) | 1962/ 2/15 | 1962/10/15 | 1963/ 3/30 | 1987/ 3/24 | 1984/ 3/30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62 | |
ASU-66 ex-PC-319 白鳥 (しらとり/Shiratori) |
昭和38(1963) | 1964/ 2/29 | 1964/10/ 8 | 1965/ 2/26 | 1989/ 3/24 | 1986/ 3/19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U-66 | |
ASY-92 ex-PC-320 鵯 (ひよどり/Hiyodori) |
昭和39(1964) | 1965/ 2/26 | 1965/ 9/25 | 1966/ 2/28 | 1999/ 7/ 6 | 1987/ 4/27 改為特務艇,舷號改為ASY-92(迎賓任務) |
在昭和36年(1961)與昭和39年,海自又編列預算建造兩艘改良自水鳥級的甲型驅潛艇,稱為海鳥級。一如若鷹級相對於海鷹級的改良,海鳥級的艦體尺寸與排水量經過小幅度放大,並改良了船型設計,在推進系統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維持與水鳥級相同的航速性能。海鳥級的白鳥號(PC-319)、鵯 號(PC-320)增設了司令部設施,為此上層結構向後擴大延伸,搭載艇的位置也跟著向後移動,而排水量也略為增加。 武器方面,海鷹級的主要改良,是用MK-68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美製MK-32授權日本生產的版本)來取代原本的MK-2短魚雷發射器,其餘方面仍與水鷹級相同。 三艘海鳥級在1980年代中期陸續改成特務艇。其中,鵯 號在1987年被改裝成迎賓用的特務艇(ASY-92),以取代同年初除役、擔負迎賓任務的隼號(ASY-91 ex-PC-308)。前兩艘海鳥級在1987與1989年除役,而鵯則一直擔負迎賓任務直到1999年才功成身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