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文章

 

 

 直昇機驅逐艦(DDH)
 

 

 反潛驅逐艦(DDK)

 

 

 驅逐艦(DD)

 

 

 飛彈驅逐艦(DDG)

 

 

    護航驅逐艦(DE)/巡防艦/巡邏艦

 

 

    輸送艦艇/小型艦艇

 

 

 水雷作戰艦艇

 

 

 支援艦艇

 

 

 潛 水艦

 

 

 航空機

 

 

 武器裝備/無人載具

 

 

   海上保安廳

 

  

 

海上自衛隊的自衛艦旗(懸掛於艦尾),

沿用先前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十六條旭日旗。

軍艦行進曲

由日向號直昇機驅逐艦(前)率領的海自編隊

1867年大政奉還之後,先前長年鎖國的日本以舉國上下的姿態,向最先進的西洋工業文明學習,並迎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與史上許多著名海權強國相同,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興衰,也成為 大日本帝國國勢發展的縮影。1894至1895年日清戰爭中全殲清國北洋水師,以及1904、05年日俄戰爭中大破俄羅斯第一、第二太平洋艦隊,十年內接連打敗兩大國的「東方不列顛」贏得了舉世驚嘆, 大日本帝國就此成為第一個邁入世界列強的亞洲黃種人國家 ;而儕身世界前五名的「聯合艦隊」,也成為日本國力的象徵與國民的驕傲。然而,攻無不克的自信導致日本軍方的膨脹與失控,帶領日本走上對外武力擴張的道路 ,無視自身先天實力的限制,意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終於在1941年 底與世界頭號強權美國與英國宣戰,最後換來的自然是聯合艦隊的毀滅以及大日本帝國走入歷史。

二次大戰結束後,在美國的佔領之下,日本重建了一個以和平為訴求的民主國家;在「和平憲法」的規定中,日本不能維持所謂的「軍隊」,只能保有一支所謂「自衛隊」的武力。從事日本海軍記者數十年的伊藤正德在其著作「聯合艦隊的覆滅」中提及:「與昔日的聯合艦隊相比,日本海上自衛隊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玩具」(此時約1950、60年代)。然而曾幾何時,曾經被美軍摧殘殆盡的日本,在美國的庇蔭下,很快地從廢瓦礫堆中站了起來,再度成為亞洲經濟、科技巨人。由於日本對掌控海洋向來的重視,受益於日本深厚的造艦根基與海軍傳統,加上實際戰略需要,依附在美國西太平洋戰略之下的海上自衛隊在冷戰期間逐漸茁壯,成為西太平洋上僅次於美國海軍的一股 強大力量 。海上自衛隊的主要任務,是配合美國海軍防堵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水面艦艇與潛艦 ,此外也負責捍衛日本南方的海運生命線。為此,海上自衛隊構築了質量俱佳的海、空反潛兵力,與美國第七艦隊緊密合作,並隨時保持先進技術的發展,無論質量都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冷戰結束後,隨著周邊局勢的變化,日本對外希望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在維持國際穩定方面展現影響力,這使得海上自衛隊從單純狹義的本國防務,逐漸走向世界;而2001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日本海自也進入印度洋,為參與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盟國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然而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實力逐漸茁壯的中國海軍取代了蘇聯,成為日本最大的潛在假想威脅;而北朝鮮開始發展彈道飛彈與核武,也刺激日本建構海上的飛彈防禦網。日本與中國的海上摩擦不僅止於東海經濟海域劃分以及釣魚台爭議,萬一台灣與中國統一,則日本南面的航運生命線都將籠罩在中國海上勢力之內 。由於2000年代以來日本防衛預算開始緊縮,而蒸蒸日上的中國海軍不斷加強穿透第一島鏈與進入日本周邊海域的動作,刺激日本對戰略形勢與未來發展的檢討 ,以努力鞏固長期以來美、日在西太平洋上的海權優勢不被中國挑戰 ;而美國也希望日本能鬆綁長久以來關於非戰憲法的諸多自我設限,在西太平洋更積極地扮演其戰略角色。

此外,歷史比海上自衛隊更久遠的海上保安廳,負有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內的治安維護、領海警戒等任務;在日本重視海洋政策的傳統下,海上保安廳也發展成一支傲視亞洲的海上警備力量。近年由於日本與鄰國的主權與經濟海域爭議方興未艾,因此堪稱日本「第二海軍」的海上保安廳,地位與曝光率也水漲船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