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水雷反制艦艇(1)──
八島級/阿多田級/烏代級掃海艇
──by captain Picard
日本四面環海,海上的運輸航線是日本經濟的命脈;一旦航線遭到敵方水雷封鎖,就等於扼住了日本的咽喉。在二次大戰末期,美國便以潛艦敷設、B-29轟炸機空投等方式在日本周遭海域施放大量水雷,使日本就連本土對離島的交通線都被截斷,遑論主要的大洋航線。在日本國土漫長的海岸線上,分佈著無數島嶼、海灣等崎嶇複雜地形,而想在這樣的海岸線上確保航運暢通,需要強大的水雷反制兵力。基於二次大戰的慘痛教訓,加上冷戰時代蘇聯龐大潛艦部隊的潛在佈雷威脅,日本海自一直非常重視水雷反制作業,並建立了一支傲視東亞的水雷反制艦隊。 戰後日本掃海部隊事蹟 在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之後,日本海軍僅剩下掃雷艦艇部隊被盟軍允許暫時保留,以清除太平洋戰爭末期由日軍本身以及美軍B-29轟炸機分別在日本沿海以及重要航道上布置的水雷。戰爭末期日本為阻止盟軍在本土登陸,在主要港口與重要水域佈放約55000枚水雷;而美國也因為封鎖日本本土與離島間的海運,由海軍潛艦、陸軍轟炸機等在日本外海佈放11000水雷;雖然日本海軍在戰爭結束前就在進行掃雷,但戰後仍有6546枚美軍水雷與55000枚日本水雷在沿海與航道上,嚴重阻礙日本的重建與復甦。依照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負責佔領與管理日本的盟軍最高司令部(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SCAP)下的第一號與第二號命令,日本海軍的掃雷兵力將在盟軍指揮下於日本和朝鮮周邊水域進行水雷排除作業;在1945年9月,日本海軍省軍務局成立掃海部,統轄日本海軍現存的掃雷兵力,並徵召許多民間漁船,從10月開始與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第52特遣艦隊(TF-52)在日本近海展開掃雷作業,這也是舊日本海軍結束前的最後一項大規模組織性任務。當時日本掃海部隊約有一萬人,擁有軍用掃海艇與海防艇20艘,此外還徵召300餘艘小型漁船。 在當時還沒清除的水雷中,最難處理的是美軍施放的6000多枚感應式水雷,原本由B-29轟炸機投放,落水後沉入海底,依靠感測船隻通過的產生磁場、聲音與水壓來引爆;因此,日本徵召大量小型木製漁船來掃雷,因為這些木質小船產生的磁場、聲音與水壓都比較低,不易引爆這些水雷。改拖網狀電纜,利用船上發電機產生的電流改變磁場以誘爆磁性水雷。對付傳統的沉底水雷時,掃海部隊的掃海艇以兩艘為單位,拖著帶有鋼刀的鋼纜,割斷繫留水雷的繫留索使水雷浮上水面,再以小口徑機槍射擊水雷來引爆。而美國敷設的感應水雷沒有繫留索(完全沉入海底),所以掃雷艇會拖帶網狀電纜,利用船上發電機產生的電流改變磁場來誘爆磁性感應水雷。整個清除日本的掃海行動被盟軍與日本政府聯手掩蓋,因為美軍在戰爭末期的佈雷作戰有違反國際條約的疑慮,連帶也不能為作業時引爆水雷殉職的掃海隊員舉行喪禮。總計在1945至1952年間,共有30艘掃海艇在作業時觸雷沉沒,78名掃海隊員殉職,並有超過200人受傷。 由於日本掃海部隊清除水雷的豐富經驗,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與聯合國部隊登陸仁川、計畫進一步登陸朝鮮東岸的元山時,美國透過盟軍最高司令部向日本請求派遣掃海兵力來協助清除先前朝鮮人民軍在蘇聯協助下設置的3000枚水雷,因為美軍已沒有多餘的掃雷艦可用。由於日本戰後憲法明令禁止參與戰爭,日本海上保安廳一開始拒絕支援,但最後還是拒絕不了美國方面的要求,同意派遣20艘掃海艇、一艘作業後測試航道是否安全的白老鼠船以及4艘負責掩護的海防艇共1200名人員,編成「日本特別掃海隊」,支援聯合國部隊的掃海任務。隨後「日本特別掃海隊」派赴朝鮮半島南端各港口,協助聯合國軍掃除朝鮮軍佈設的水雷。總計在10月到12月, 海上保安廳派遣10艘巡視艇與44艘掃海艇參與這項「特別掃海」任務。 「特別掃海任務」是以最高機密方式進行,大部分船員出海時都不知道任務內容;這些日本掃海船隻也不懸掛日本國旗,而是懸掛代表商船的E字旗,由美國第七艦隊的第55特遣隊(TF-55)指揮。元山的掃雷作戰任務從1950年10月10日開始(預計登陸前10天),由美軍TF-90特遣編隊數十艘船艦一起展開;整個掃雷行動並不順利,美國海軍在10月12日有2艘掃雷艦觸雷沉沒(12人喪生、數十人受傷),此外,也有其他掃雷船隻被岸上北朝鮮守軍的砲兵擊中。10月20日原訂的元山登陸日時,掃雷作業還沒完成(估計還需要五天),原本要登陸的美國陸軍第10軍(原本在西部戰線)和海軍陸戰隊第1師被迫留在船上。而在登陸日時,原本的朝鮮守軍已經撤退(韓國陸軍與英軍拿下該處),登陸作業已經沒有意義,盟軍統帥麥克阿瑟也因為抽出原本在西部戰線的第10師調去東線進行元山登陸(而不是在西線直接追擊朝鮮軍)而飽受批評。 日本派遣的「特別掃海任務」從1950年10月至12月在朝鮮半島沿海執行任務。在1950年12月17日,一艘日本掃雷艇MS14在元山附近海面觸雷沉沒,附近作業的美軍艦艇共救起24人,其中有3人重傷,5人輕傷、1人失蹤的慘劇。失蹤人員是炊事員中谷坂太郎,在掃雷艇觸雷沉沒時正在船艙後部執勤。由於MS14的傷亡,日本以過於危險為由停止了特別掃海任務,撤回了掃海部隊。由於日本憲法第九條禁止日本參與聯合軍事行動等因素,日本無法公開為中谷舉行葬禮,只能在當時保安廳的營區內秘密舉行葬禮,與會成員也被告知必須保密。日後經過海上保安廳長官大久保武雄的不斷奔走,終於在29年(1979年)後幫中谷坂太郎爭取到「戦没者叙勲.勲八等白色桐葉章」。坂太郎的哥哥中谷藤市趁機要求將其弟入祀靖國神社,然而考慮到日本憲法以及國際問題,把參與韓戰排除在入祀標準之外,所以無法實現。 戰後日本第一個成立的海上防衛單位──1948年成立的海上保安廳,第一個任務就是接續先前由盟軍最高指揮部與舊日本海軍掃雷部隊的除雷任務。這些戰後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掃雷行動,奠定了戰後日本海上武力(海上警備隊於1952年成立,1953年改為海上自衛隊)的水雷反制傳統。在冷戰時代西太平洋上,無論是掃海或反潛,日本海自的兵力都是美國海軍西太平洋整體戰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日本海自成軍後最早的掃海艇,是1954至1957年由美國依照軍援法案( Military Defense Assistance Pac,MDAP)提供給日本的四艘藍鳥級(Blue Bird clas)掃雷艇(MSC),日本海自稱之為八島級(MCS-651~654)。日本海自在1956年推出第一批自製的 掃海艇──阿多田號(MSC-601)、齋島號(MSC-602)與屋代號(MSC-603),緊接著第一批量產化的26艘笠戶級掃海艇在1958至1968年服役,這29艘掃海艇取代了原先的美援艦艇,並構築了日本自製的海上「 掃海長城」。此後,日本海自大致上維持近30艘現役掃海艇的陣容,每年建造兩到三艘掃海艇的速率(這個速率到冷戰結束後減緩),平均每10年都會推出新的級別,以準時汰換較老舊的 掃海艦艇,使日本海自掃海艦隊的質量隨時保持於高檔。 |
八島級掃海艇
艦名/使用國 |
八島級掃海艇/日本 (やしま型/Yashima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美國 | ||||||
尺寸(公尺) | 長44 寬8.5 吃水2.7 | ||||||
排水量(ton) |
標準330 滿載405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General Motors GM 8-268A非磁性柴油機*2/880 雙軸 |
||||||
航速(節) | 13 | ||||||
乘員 | 39 | ||||||
偵測/水雷反制裝備 | AN/SPS-5導航雷達*1(初始裝備) OPS-4導航雷達*1(1960年代換裝) AN/UQS-1掃海聲納*1 Type-1掃海具 Mk.4/6型機械掃海具 Q2型磁性掃海具 A-Mk.4v中頻音響掃海具 A-Mk.6b低頻音響掃海具 |
||||||
武裝 | MK-10 雙聯裝20mm70倍徑機砲*1 | ||||||
姊妹艦 |
共四艘 |
||||||
艦名 | 建造廠 | 安放龍骨 | 完工時間 | 服役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MSC-651 八島(やしま/Yashima) | 1954/12/1 | 1954/12/16 | 1978/3/20 | 原美軍編號AMS-144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46 除役後歸還美國 |
|||
MSC-651 波島(はしま/Hashima) | N.B.S.C | 1954/5/7 | 1955/6/3 | 1977/3/31 | 原美軍編號AMS-95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47 除役後歸還美國 |
||
MSC-651 對馬(とつしま/Tusima) | 1956/7/1 | 1956/7/18 | 1978/3/20 |
原美軍編號AMS-255/MCS-255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60 除役後歸還美國 |
|||
MSC-651 戸島(としま /Tosima) |
1957/1/28 | 1957/2/1 | 1977/3/31 |
原美軍編號AMS-258/MCS-258 1970/3/2變更為特務艇,舷號改為YAS-61 除役後歸還美國 |
八島級海上自衛隊成立以來第一種掃海艇,係美國依照軍援法案( Military Defense Assistance Pac,MDAP)提供的藍鳥級(Blue Bird clas),1954到1957年陸續服役。藍鳥級是大鸛鳥級(Adjutant class,詳見美國海軍區專文介紹)系列之一,美國依照MDAP法案在1950年代建造了上百艘提供給各盟國。隨著日本國產掃海艇大批服役,八島級在1970年改為特務艇,1977到1978年陸續除役並歸還美國。 |
阿多田級掃海艇
日本第一種國產掃海艇──阿多田級的首艇阿多田號(MSC-601)。
艦名/使用國 | 阿多田級掃海艇/日本 (あただ型/Atada class)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MSC-602:日本鋼管鶴見廠 MSC-601:日立造船神奈川廠 |
||||||
尺寸(公尺) | 長37.5 寬6.8 吃水2.1 | ||||||
排水量(ton) |
標準240 滿載260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MSC-601:Benz MB820B V12柴油機*2/1200 MSC-602:三菱重工YV10ZC15/20 V 10柴油機*2/1200 雙軸 |
||||||
航速(節) | 14 | ||||||
乘員 | 33 | ||||||
偵測/水雷反制裝備 | SPS-10導航雷達*1 UQS-1D掃海聲納*1 53式普通掃海具 53式磁氣/浮上式掃海具 |
||||||
武裝 | Oerlikon MK-10 20mm機砲*1 | ||||||
姊妹艦 |
共2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竣工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YAS-56 ex-MSC-601 阿多田 (あただ/Atada) | 昭和28(1953) | 1955. 6.20 | 1956. 3.12 | 1956. 4.30 | 1974/3/30 | 1972/3/31轉為特務船,舷號改為YAS-56 | |
YAS-57 ex-MSC-602 齋島
(いつき /Itsuki) |
昭和28(1953) | 1955. 6.22 | 1956. 3.12 | 1956. 6.20 | 1978/3/20 | 1972/3/31轉為特務船,舷號改為YAS-57 |
在昭和28年度(1953年)韓戰期間,防衛廳為了強化海上自衛隊的掃雷能力,遂編列首批三艘國產掃海艇的預算;其中,前兩艘(MSC-601、602)分別由日本鋼管鶴見廠與日立造船神奈川廠建造,稱為阿多田級,在1956年成軍;第三艘鳥代號(MSC-603)的設計不同,因此又獨立歸類為一級。 阿多田級採用平甲板構造,傳舷外型為較傳統的弧線,整體指標參考了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YSM-1型掃 海艇(戰後曾供應日本)。先前海上警備隊(海上自衛隊前身)使用的舊日本海軍時代木造的第一號型驅潜特務艇/第一號型哨戒特務艇充當掃海艇,由於這些特務艇的結構與一般漁船類似,船體結構自重過大,在上部甲板加裝掃海具之後往往面臨重量過重等問題;因此,阿多田級採用與魚雷艇類似的、較輕型的木質結構。阿多田級艇體使用木質製造以降低磁信號,艦橋、煙囪則使用鋁合金。在昭和28年度編列時,阿多田級預定的基準排水量是320噸(類似美國供應的八島級),但隨後減至240噸級,由於過度縮小,且採用平甲板構造,艦首乾舷不夠高,導致適居性與耐波力都不理想。 推進方面,首艇阿多田號(MSC-601)使用兩具西德Benz MB820B V12四行程非磁性柴油機,二號艇齋島(MSC-602)採用兩部三菱重工YV10ZC15/20 V 10二行程高速柴油機(是先前三菱為魚雷艇開發的YV20ZC V型20汽缸高速柴油機的10汽缸非磁性版本,用於齋島號上的機組非磁性化比例為52%),兩者單機功率都是600軸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4節。阿多田級的水雷反制裝備包括一具美製UQS-1D掃海聲納、 參考美製YSM-1掃雷艇裝備的53式普通掃海具(部署作業時掃海寬度300m、操作深度60m)以及53式(Type-1)磁氣/浮上式掃海具,艇首配置一門Oerlikon MK-10 20mm機砲以射擊漂浮在水面上的水雷。 海自曾在1954年從西德引進GBT-2音響掃雷具,以之為藍本開發國產的S-1型掃海具,但隨後因為美國供應日本類似裝備(A-Mk.4v / Mk.6b音響掃海具等)而停止開發。 兩艘阿多田級在1972年3月底轉為特務船(YAS),並分別在1974與1978年除役。 |
烏代號掃海艇
艦名/使用國 |
烏代號掃海艇/日本 (やしろ型/Yashiro MSC-603) |
||||||
建造國/建造廠 | 日本/ 日本鋼管鶴見廠 | ||||||
尺寸(公尺) | 長37.5 寬7.75 吃水1.93 | ||||||
排水量(ton) |
標準225 滿載235 |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三菱YV10ZC15/201柴油機*2/1200 雙軸 |
||||||
航速(節) | 13.5 | ||||||
乘員 | 33 | ||||||
偵測/水雷反制裝備 | SPS-10導航雷達*1 UQS-1D掃海聲納*1 53式普通掃海具 53式磁氣/浮上式掃海具 Type-1音響器具 |
||||||
武裝 | Oerlikon MK-10 20mm機砲*1 | ||||||
姊妹艦 |
共1艘 |
||||||
艦名 | 編列年度 | 開工時間 | 下水時間 | 竣工時間 | 除役時間 | 備註 | |
YAS-58 ex-MSC-603 烏代 (やしろ/Yashiro) |
昭和28(1953) | 1955/6/22 | 1956/3/26 | 1956/7/10 | 1981/3/18 | 1972/3/31改為特務船,舷號改為(YAS-58) |
與阿多田級相同,烏代號(MSC-603)也在1953年度海自訂購的首批國產掃海艇之一,由鋼管鶴見船廠負責建造。與阿多田級相較,烏代號的艦體尺寸與裝備都十分類似,但烏代號的艦型設計經過改進,採用折角船型,水線以上部位用更大的傾斜角度向外擴張,事後證實其耐波力比採用傳統弧線船型的阿多田級優秀,且其折角造型的施工也比較容易,因此烏代號的船型就成為日後海自國產掃海艇的原型。此外,烏代號取消了阿多田級的直立式煙囪,改用兩側舷外排氣口來排放主機廢氣。 烏代號繼續沿用平甲板構型,木製船體,滿載排水浪稍微降至235噸;主機為兩具三菱YV10ZC15/201柴油機 ,總出力維持在1200軸馬力,最大航速13.5節。烏代號的武器裝備與掃雷設備都與阿多田級相同。在1972年3月底,烏代號與兩艘阿多田級一同轉為特務船(YAS),最後在1981年除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