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自水雷反制艦艇(3)──

初島級/宇和島級掃海艇

──by captain Picard


  

初島級掃海艇

初島級掃海艇的姬島號(MSC-665)。

初島級的栗島號(MSC-670),艦體加長3m以改善艦內起居環境。

日本海自購自瑞典的Type-1(SAM-1)洋面掃海具,由掃海管制艇(MCL)指揮操作。

 

 

初島級的母島號(MCL-724 ex-MSC-660)服役時艦尾的掃雷具收放捲揚機與操縱台等設備,

目前展示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攝於2018年4月5日。

初島級的母島號(MCL-724 ex-MSC-660)服役時使用的掃海電線,目前展示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攝於2018年4月5日。

(上與下)S-4機雷處分具是日本第一種國產的遙控獵雷載具,採用圓盤構型。一旁的物體是滅雷炸彈,使用時裝載於

載具圓盤主體的中央。2018年4月5日攝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上與下)在1991年6月到9月,日本海自派出包括四艘初島級掃海艇的編隊前往波斯灣,與聯軍一同清除波斯灣戰爭期間

伊拉克佈放的水雷。上圖是波灣作業期間日本海自掃海艇隊撈起的繫留水雷基座,下圖是撈起的繫留水雷本體。

2018年4月5日攝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上與下)在1991年6月到9月,日本海自派遣到波斯灣協助水雷清除作業的掃海艇隊所使用的掃海具收放浮筒,

透過浮筒來部署掃海具並控制其位置、深度。當水雷引爆時,爆震力量導致浮筒變形損毀。其中,上圖的

浮筒屬於當時派遣至波斯灣的初島級掃海艇栗島(MSC-670)。2018年4月5日攝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艦名/使用國 初島級 掃海艇/日本

(はつしま型/Hatsushima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MSC-649、651、652、655、656、659、660、663、664、667、668、671: 日本鋼管鶴見廠

MSC-650、653、654、657、658、661、662、665、666、669、670:日立造船神奈川廠

尺寸(公尺) 長55(MSC-649~669)/58(MSC-670、671) 寬9.4 吃水2.5(MSC-649~669)/2.9(MSC-670、671)  
排水量(ton)

標準440(MSC-649~669)/490(MSC-670、671)  

滿載536(MSC-649~669)/590(MSC-670、671)  

動力系統/軸馬力

三菱12ZC15/20型柴油機*2/1440(MSC-649~665)

三菱6NM-TAI柴油機*2/1440(MSC-666~671)

雙軸

航速(節) 14
乘員 45
偵測/水雷反制裝備 OPS-9B導航雷達*1

ZQS-2B獵雷聲納*1

53式普通掃海具(O型)改4

71式(S-2)音響掃海具

75式(S-4)機雷處分具*2

56式改1浮上式磁性掃海具(MSC-649~665)

85式(S-6)磁性掃海具(MSC-666~671)

武裝 Oerlikon MK-10 20mm機砲*1(MSC-649~652)

JM-61 20mm機砲*1(MSC-653~671)

姊妹艦

共23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竣工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YAS-99 ex-MSC-649初島

(はつしま/Hatsushima)

昭和51(1976) 1977/12/6 1978/10/31 1979/3/30 2001/7/13 1995/3/10改為特務船,舷號改為YAS-99
YAS-01 ex-MSC-650似島

(にのしま/Ninoshima)

昭和52(1977) 1978/5/8 1979/8/7 1979/12/19 2002/5/23 1996/3/1改為特務船,舷號改為YAS-01
YAS-02 ex-MSC-651宮島

(みやじま/Miyajima)

昭和52(1977) 1978/11/8 1979/9/18 1980/1/29 2002/5/23 1996/3/1改為特務船,舷號改為YAS-02
MSC-652江之島

(えのしま/Enoshima)

昭和53(1978) 1979/10/4 1980/7/26 1980/12/25 1996/12/6
MSC-653浮島

(うきしま/Ukishima)

昭和53(1978) 1979/5/15 1980/7/11 1980/11/27 1997/3/12
MSC-654伊豆島

(おおしま/Oosima)

昭和54(1979) 1980/6/2 1981/6/17 1981/11/26 1998/3/23
MCL-722 ex-MSC-655新島

(にいじま/Nijima)

昭和54(1979) 1980/8/4 1981/6/2 1981/11/26 2002/3/4 1998/3/23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2
MCL-723 ex-MSC-656屋久島

(やくしま/Yakushima) 

昭和55(1980) 1981/6/15 1982/6/22 1982/12/7 2004/2/16 1999/5/13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3
MSC-657 奈留島

 (なるしま/Narushima)

昭和55(1980) 1981/5/29 1982/6/7 1982/12/17 1999/6/25
MSC-658 父島

(ちちじま/Chichijima) 

昭和56(1981) 1982/6/2 1983/7/13 1983/12/16 2000/3/13
MSC-659 鳥島

(とりしま/Torishima) 

昭和56(1981) 1982/6/30 1983/6/23 1983/12/16 2000/12/1
MCL-724 ex-MSC-660 母島

(ははじま/Hahajima) 

昭和57(1982) 1983/5/20 1984/6/27 1984/12/18 2006/2/8 2002/3/4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4
MSC-661 鷹島

(たかしま/Takashima) 

昭和57(1982) 1983/6/7 1984/6/18 1984/12/18 2001/6/4
MSC-662 怒和島

(ぬわじま/Nuwajima) 

昭和58(1983) 1984/5/21 1985/6/5 1985/12/12 2002/5/29
MSC-663 江田島

(えたじま/Etajima) 

昭和58(1983) 1984/5/22 1985/6/17 1985/12/12 2002/5/29
MCL-725 ex-MSC-664 神島

(かみしま/Kamishima)

昭和59(1984) 1985/5/10 1986/6/20 1986/12/16 2008/12/7 2004/2/16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5
MSC-665 姬島

(ひめしま/Himeshima) 

昭和59(1984) 1985/5/16 1986/6/10 1986/12/16 2004/11/16
MCL-726 ex-MSC-666 男木島

(おぎしま/Ogishima) 

昭和60(1985) 1985/5/16 1987/6/10 1987/12/19 2010/2/26 2006/2/8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6
MSC-667 諸島

(もろしま/Moroshima) 

昭和60(1985) 1986/5/22 1987/6/11 1987/12/19 2005/2/9  
MSC-668 由利島

(ゆりしま /Irishman) 

昭和61(1986) 1987/5/14 1988/5/13 1988/12/15 2007/2/23  
MSC-669 彥島

(ひこしま/Hikoshima) 

昭和61(1986) 1987/5/12 1988/6/2 1988/12/15 2008/3/11  
MSC-670 栗島

(あわしま/Awashima) 

昭和62(1987) 1988/5/17 1989/6/6 1989/12/13 2009/3/6   
MCL-727 ex-MSC-671佐久島

 (さくしま/Sakushima) 

昭和62(1987) 1988/5/17 1989/6/2 1989/12/13 2013/3/21 2008/12/7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7

 

1979年首度服役的初島級 掃海艇源於第4次防衛力整備計畫,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擁有獵雷能力(Mind hunting)的水雷反制艦艇。日本海自先前大量建造的笠戶級與高見級都是單純的掃海艇,僅配備傳統的 掃海索與音響/磁性掃海具。隨著先進的感應式沈底水雷日漸普及(可能用來探測船體水流),降低了傳統掃雷作業的有效性,而且使得掃雷艇很難單靠著低磁性、吃水淺等特性而不引爆水雷;因此,能在遠距離外以聲納探測到水雷、以遙控裝置識別與清除水雷的「獵雷」作業,成為1970年代以來西方水雷反制的發展趨勢,確保操作母艦在較為安全的條件下操作。

初島級的艦型基本上是高見級的延續 ,基準排水量增加60噸,早期採用兩部與高見級相同的三菱12ZC15/20型二行程12汽缸柴油機,並配備三具80KW級的發電機 以及兩部專為水雷反制設備供電的10ZC15/20-II掃海作業交流發電機(AC450V/80kW);不過,初島級取消了從烏代號、笠戶級與高見級以來的舷外排氣方式,艦體中部設置一座 玻璃纖維製造的直立式煙囪。從昭和55年(1980年)起建造的初島級(MSC-656起)以可變距螺旋槳推進器取代固定距螺旋槳,增加了操縱的靈活度 。在昭和 60、61年(1985、1986年)編列預算的四艘初島級(MSC-666~669)首度進行較大規模的變更,改進了發電機配置,使用兩部160KW的柴油發電機(總功率由先前240KW提高為320KW)以配合新的85式(S-6)磁性掃海具,而專用的掃雷發電機則由過去的兩座10ZC15/20-II改為一座6NMU-TK-II;此外,推進主機也改成兩部三菱6NM-TAI型四行程六汽缸柴油機,這是三菱重工S6U六汽缸柴油機的無磁性化版本,其重量、尺寸與零組件數量比原本的12ZC15/20柴油主機大幅降低,提高了燃油消耗經濟性以及可維護性。最後兩艘本級艦(MSC-670、671)又進一步進行改良, 改兩具200KW級發電機,為了改善艦內起居環境,艦體長度增加3m,排水量也放大50ton,而艦上的污水處理系統與滅火系統也有改進。固定武裝方面,MSC-649~652仍繼續沿用先前海自掃海艇慣用的MK-10 20mm單管機砲,而MSC-653以後多則換裝JM-61 20mm多管機砲。

裝備方面,初島級使用與高見級相同的ZQS-2B獵雷聲納(英國Pressey的ASDIC Type-193聲納的日本國產版),探測水雷時功率為100KW,識別水雷時功率300KW,有效工作距離約600m。艇上配備兩具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在昭和43年度(1968年)開發的75式機雷處分具(由三菱重工產製),1972年開發完成,制式型號為S-4,這是日本海自第一種遠距離操作的國產遙控獵雷載具,首先裝備於初島級上。S-4載具由一條信號纜線與母船連結,載具後方設有兩具可變轉向式推進器;作業時,獵雷艦首先以獵雷聲納探測周遭水域,發現疑似水雷之後派遣S-4載具前往識別、標定與處置;其中一具S-4載具攜帶聲納、攝影機來標定水雷並完成識別,另一具則在水雷附近安置 處分爆雷二型滅雷炸藥將其摧毀。S-4採用盤形機體,滅雷炸彈搭載於載具中央;實際使用時發現S-4的圓盤型機體操控性能不理想,而且S-4的性能與裝備不適合在淺海域作業。

(上與下)S-4機雷處分具是日本第一種國產的遙控獵雷載具,採用圓盤構型

,服役經驗顯示操作性能不佳。

掃海隊人員正為S-4機雷處分具掛載滅雷炸彈。此照片攝於1991年6月到9月海自參與

波斯灣掃雷勤務期間。

除了獵雷之外,初島級仍保有傳統的掃海具 組合,包括機械掃海索、聲噪掃海具與磁性掃海具,故兼具獵雷與掃海兩種能力。掃海與獵雷各有優缺點,獵雷比掃海更能保證摧毀水域的所有水雷,且對於水雷定時、定次、感應等用於反制 掃海的措施較具免疫力,而且以遙控載具進行遠距離處理的方式也比掃海安全;但是獵雷需要逐個對付每一枚水雷,處理大面積雷區的作業速度比掃海慢;因此,同時兼具兩種能力以截長補短、相輔相成,才是最佳的水雷反制策略。早期的初島級使用與高見級相同的56式改1浮上式磁性掃海具 ,從1985年編列的男木島號(MSC-666)起改用功率更大的85式(S-6)磁性掃海具。艦上的音響掃海具是日本國產71式(S-2),兼具中頻與低頻操作能力。早期初島級搭載一艘3.9m作業艇,後來改為一艘4.9m複合作業艇,此外還有一艘水雷處分艇。

日本國產71式(S2)音響掃海具。2018年4月5日攝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初島級的母島號(MCL-724 ex-MSC-660)服役時艦首裝置的M-61 20mm機砲。

2018年4月5日攝於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

1991年4月11日波灣戰爭 停戰正式生效,隨後日本在4月24日正式下令派遣海上自衛隊的特遣編隊前往波斯灣地區協助多國聯軍進行掃雷作業。日本派出的編隊由六艘船艦組成,以早瀨號(MST-462)掃海指揮艦作為旗艦,下轄四艘初島級掃海艇由利島號(MSC-668)、彥島號(MSC-669)、栗島號(MSC-670)與佐久島號(MSC-671)(MSC-668、669組成61MSC掃海編隊,MSC-670、671組成62MSC掃海編隊)以及十和田級油彈補給艦常磐號(AOE-423),派遣部隊兵力包括第一掃海隊群511名人員;這支編隊在1991年4月28日在鹿兒島縣奄美大島的笠戶灣集結,5月27日抵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港,6月5日至9月11日於波灣水域和多國聯軍其他掃雷兵力合力清除伊拉克佈放的水雷, 這是日本海自成立以來首次海外實戰派遣經驗 ;在為期99天的掃雷作業中,海自編隊總共爆破了34個水雷(21個義大利製MANTA沈底水雷與13個繫留水雷),其中29個以潛水作業人員以人工爆破,另外5個由S-4機雷處分具在遠距離操作下進行爆破。

 

1991年6月到9日日本海自掃海編隊在波斯灣協助掃雷作業時,

旗艦早瀨號懸掛的統合幕僚會議議長旗幟。

1991年6月19日,海自掃海編隊在波斯灣首次進行水雷爆破處分的歷史畫面。

海自掃海編隊在波斯灣作業的照片,水中處分隊員搭乘橡皮艇回收掃海具的浮筒。

初島級從1990年代中期起陸續除役或變更任務,其中MSC-649~951在1995至1996年改作為保管船(YAS),新島(MSC-655)、屋久島、母島(MSC-660)、神島(MSC-664)則在1990年代末期變更種類為 掃海管制艇(MCL),編號依序改成MCL-722~725,去除獵雷裝備,改用於操作購自瑞典的SAM大型遙控式洋面掃海載具(詳見瑞典蘭德索級水雷反制艇一文),日本海自稱之為Type-1洋面 掃海具,其掃海作業的範圍與安全性都比使用傳統掃海具高得多。由於改裝為 掃海管制艇的新島、屋久島與母島號在2000年代初期陸續除役,因此日本海自在2006年2月又將一艘本級艦男木島號改裝為掃海管制艇,編號變更為MCL-726,在2月8日母島號除役當天立即補上。同樣地,神島號在2008年12月7日除役之時,佐久島(MSC-671)便遞補作為 掃海管制艇,舷號變更為MCL-727;此時,佐久島成為最後一艘仍在服役的初島級 ,該艇最後在2013年3月21日除役,被同一天轉為掃海管制艇的宇和島級掃海艇前島號(MCL-729 ex-MSC-675)取代,而初島級在海上自衛隊的服役生涯也正式落幕。

 

 

 

宇和島級掃海艇

5

宇和島級掃海艇的長島號(MSC-680)。本級艦基本上是初島級的改良型。

(上與下)宇和島級掃海艇的弓削島號(MCL-731 ex-MSC-679),在2017年3月27日以後作為掃海管制艇。

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宇和島級掃海艇的弓削島號(MCL-731 ex-MSC-679)前部近照。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宇和島級掃海艇的弓削島號(MCL-731 ex-MSC-679)後部,可以看到許多收放掃雷設施的裝具。

攝於2018年4月5日吳基地。 

 

 

艦名/使用國 宇和島級 掃海艇/日本

(うわじま型/Uwajima class)

建造國/建造廠 日本/

MSC-672、676、678、680: 日本鋼管鶴見廠

MSC-673~675、677、679:日立造船神奈川廠

尺寸(公尺) 長58 寬9.4 吃水2.9
排水量(ton)

標準490

滿載570

動力系統/軸馬力

三菱6NM-TA(B)I柴油機*2/1800

雙軸

航速(節) 14
乘員 45(MSC-672~674)/40(MSC-675~680)
偵測/水雷反制裝備

OPS-39 Y導航雷達*1

ZQS-3-1雷聲納*1

53式普通掃海具(O型)改6

71式(S-2)改1音響掃海具

S-7-1機雷處分具*2

85式(S-6)磁性掃海具

武裝 JM-61 20mm多管機砲*1
姊妹艦

共9艘

艦名 編列年度 開工時間 下水時間 竣工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MSC-672宇和島

(うわじま/Uwajima)

昭和63(1988) 1989/5/18 1990/5/23 1990/12/19 2010/6/25
MCL-728 ex-MSC-673 家島

(いえしま/Ieshima)

昭和63(1988) 1989/5/12 1990/6/12 1990/12/19 2014/5/16 2010/2/26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8
MSC-674筑島

(つきしま/Tukishima)

平成2(1990) 1991/5/27 1992/7/23 1993/3/17 2012/3/21
MCL-729 ex-MSC-675前島

 (まえじま/Maeshima) 

平成3(1991) 1992/6/1 1993/6/10 1994/12/15 2017/3/27 2013/3/21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29
MSC-676久米島

(くめじま/kumejima)

平成4(1992) 1993/2/17 1993/12/9 1994/12/12 2018/3/27 2014/5/6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30
MSC-677牧島

 (まきしま/Makishima) 

平成4(1992) 1953/5/12 1994/5/26 1994/12/12 2014/4/4/2
MSC-678飛島

 (とびしま/Tobishima) 

平成4(1992) 1953/6/22 1994/8/30 1995/3/10 2014/5/12
MCL-731 ex-MSC-679弓削島

 (ゆげしま/Yugeshima)

平成5(1993) 1995/4/10 1996/5/24 1996/12/11 2017/3/27改為掃海管制艇,舷號改為MCL-731
MSC-680 長島

 (ながしま/Nagashima)

平成5(1993) 1995/4/14 1996/5/30 1996/12/25

 

在1970年代以後,考慮到蘇聯海軍開始配備部署深度高達2000m的深海水雷來對付美國與日本的潛艦,對於日本海自掃海兵力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在昭和61年度至昭和65年度(1986至1990年)的「61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中,海自納入能對付中深度(1000m)水雷的掃海艇以及以及對付大深度(2000m)水雷的遠洋掃海艦,前者成為宇和島級掃海艇,後者成為八重山級掃海艦(01MSO)。

宇和島級是初島級的改良型,艦體基本設計與最後兩艘初島級相同,主要改良包括換裝更強力的三菱6NM-TA(B)I無磁性柴油主機以及更先進的獵雷裝備 ,掃海專用發電機仍為一部6NMU-TK-II。 宇和島級換用更新型的S-7遙控獵雷載具(1990年起服役,採用5.5 kW三相誘導電動機,具有超音波水下聲學影像裝置與低光度攝影機等,也可搭載滅雷炸彈),獵雷聲納是中深度海域作業而發展的ZQS-3(先前ZQS-2的改進型號)。

在2010年2月26日,初島級的男木島號(MCL-726)掃海管制艇除役;由於此時初島級只剩下佐久島號(MCL-727)作為掃海管制艇繼續服役,因此男木島號的空缺便由宇和島級的家島號(MCL-728)接手。這也意味著從2010年代起, 陸續有屆齡的宇和島級轉為掃海管制艇,發揮服役末期的剩餘價值。

S-7機雷處分具

(上與下)日本國產S-7機雷處分具,後方有兩個可垂直轉向的推進器。載具前部裝有一對處理繫留雷的

機械手臂,底部掛有一枚對付沈底水雷的滅雷炸彈。

施放中的S-7機雷處分具。注意載具前部中央有一個垂直向的推進器。

由於1960年代末期研製的S-4機雷處分具(ROV)無論是操縱性或操作深度都不夠,因此防衛廳在昭和53年度(1978年)展開「大深度機雷掃討裝置S-7」計畫,研製性能更好的S-7機雷處分載具,研發作業在1984年完成;不過隨後研製計畫又進一步調整,首先服役的S-7-1型是中深度型載具,裝備於昭和63年度(1988年)開始編列的宇和島級掃海艇;而隨後的大深度操作型S-7-2則裝備於平成元年(1989年)起編列的八重山級掃海艦上。

S-7載具重860kg,長2.8m,寬1.5m,高1.2m。記取S-4的教訓,S-7改用類似魚雷的圓柱狀構型,水中流體與航行操控性能大幅提高。S-7載具後段兩側各裝有一個主電動推進器(可在垂直方向轉向),由5.5KW三相馬達驅動,推進器能透過改變槳葉角度來調整速度;此外,載具前段還有一個垂直向的電動推進器,用來精確調整載具的位置。S-7由一條導線(包括光纖信號纜線以及一般的同軸電纜)與母船連結,負責傳遞操作人員傳給載具的控制信號以及載具聲納、攝影機回傳的探測資訊。

S-7載具的探測/識別裝備包括一個位於載具前端的超音波影像聲納,此外還有三個低光度電視攝影機(LLLTV),其中一個裝在載具前端超音波影像聲納旁,載具中部上、下各裝一個,這些攝影機都有對應的燈光設施。超音波影像聲納以超高頻聲波探測並描繪水中物體輪廓,用於探測與識別水雷;而低光度電視攝影機則可用於目視影像確認。

S-7載具前部下方設置切割器,載具底部則可掛載滅雷炸彈;作業時,S-7以超音波聲納搜索附近的水雷,標定之後透過低光度攝影機做最後確認。對付繫留雷時,S-7載具透過切割器在水雷繫留索上設置遙控的小型爆破裝置;然後載具離開返回母艦,隨後母艦發出遙控信號引爆,將機雷的繫留索炸斷,使水雷浮出水面,再由母艦的火砲摧毀。對付沈底水雷時,S-7載具直接在水雷附近放置滅雷炸彈,載具撤到安全距離之後以遙控方式引爆,將水雷摧毀。

( 回上頁) 

(接下頁)